京剧促进桂剧革新

1902年,在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以后,桂剧逐渐进入剧场做固定性的演出。

这些桂剧戏院竞争相去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桂林,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到了桂林戏院进行指导,桂剧艺人经过系统学习,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之后,认识到了桂剧表演的目的、主要特点、表演方式等,从而把握了戏曲的真谛。

有了这些深刻的理解,桂剧的艺人在京剧的表演艺术家的指导下,快速地成长着。这些艺人不但完善了桂剧的角色行当,涌现出一批演技精湛的艺术家。而且还创作出许多剧目。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桂剧吸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尤以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演员,都是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高手。

京剧往往是喝彩,昆曲是击节,桂剧的观众则要从剧中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因此,一个剧种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观众的特色。

就表演程式而言,桂剧较之京剧少受程式的约束而易于接近群众,比如许多人都承认京剧的《拾玉镯》不如桂剧。桂剧的艺术特色也在于它的生活气息。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4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花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

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角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生角,凡老生戏均能饰演。旦角,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随着清代末期”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角色。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演官衣、折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桂剧的脸谱化装中,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只有旦、净、丑中的某角用脸谱,其他角色仅用一般的化装。

其中,净角的脸谱种类较多,包括整脸、巴巴脸、歪脸、四块玉脸、烂脸、神佛妖脸等;丑角的脸谱称为“白鼻子”,白色鼻子大时如豆腐块、小时仅如桃叶;旦角仅有钟无艳、孙二娘和陶三春人物用脸谱,一般为左金钱右桃花,或左金钱右梅花。

桂剧表演非常讲究武打工架,要求动作健美、优雅。程式动作要求严谨、准确、优美、细腻、逼真,形体眼神讲究“手脚柔软、眼睛传神、步伐轻”,表演讲究“一念二唱三哭四笑五愤恨”。

桂剧有多种笑法,包括喜笑、悲笑、狞笑、苦笑、奸笑、冷笑、阴笑、怒笑、狂笑、大笑、微笑、暗笑、媚笑等。哭法也有多种,包括欲哭、数哭、叫哭、阴哭、啼哭、悲哭、痛哭等。另外,桂剧的表演艺术,对于各行当的手、眼、身、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

对于“手”的规定,青衣为“菊花指”,花旦、闺门旦为“兰花指”,生、武生为“剑指”,文生为“单指”,花脸为“虎爪”,丑为“猫爪”。

各个行当在扎大靠、穿箭衣以及打衣时的“手花”通用,包括“单花”、“双花”、“上下转花”、“左右套花”、“双蝶飞舞花”、“鸳鸯蝴蝶花”等。

桂剧表演的眼神丰富,仅净行的眼法就包括喜、怒、哀、乐、邪、淫、醉、媚、恐、呆、悲、奸、横、瞪、险、惊、愤、忧、思、斗、梭、转、白等。

桂剧的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架“全跳台”,仅净行的“全跳台”就包括上场亮相、整冠捋须、扎袖束带、脚踏八宝、狮拌毛衣、踢腿开山、旭日东升、明月西坠、猛虎扑食、回首云飞、鹰抓雀雁、展翅腾飞、魁星提斗、半壁描锦、英雄独立、移花接木、万马归槽、孔雀开屏、旋风飞花、虎归中堂等。

桂剧的步法多样,仅旦行的步法就包括慢步、快步、俏步、跳步、醉步、滑步、点步、蹉步、跪步、马步、云步、磨步、疯癫步、魂子步等。

总之,桂剧吸取了京剧、祁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在表演程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革新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旁注]

京剧 又称“京戏”,我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以其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而被称为近代汉族戏曲的代表。

徽剧 是一种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黄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拾玉镯》 戏曲名,一名《买雄鸡》,又名《孙家庄》。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桂剧本,加以修改。此戏原来常与《法门寺》连演,新中国成立后吸收了桂剧的表演手法,在情节上把刘媒婆处理为一个正面人物,成为一折单出的小喜剧。

苏妲己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皇后,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绝世美女,父亲即诸侯国有苏氏国君,妲己即有苏氏公主,殷洪、殷郊后母。妲己乱政的传说由来已久。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以及春秋之骊姬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脸谱 是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行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青衣 是我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

净行 我国戏曲行当的一种,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3类。

[阅读链接]

桂剧是全州先人首先将祁剧演化形成桂剧的。全州地处广西最北,在地域上与湘南紧邻,陆路水路一脉相连,是湖南进入广西最便利的通道。

从历史上看,从春秋时期到明代洪武年间近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全州始终隶属湖南所辖,民俗风情、生活习俗、文化认同均与湘南地区毫无差异,便于文化交流。到目前为止,桂剧与祁剧不管是剧目、唱腔、服装、化装等方面,都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相似,还同台演出,特别是传统剧目几乎没有多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