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戏的四大流派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广西大地上,师公戏被人们继承发扬,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戏渐渐发展成为4个流派:武鸣县的师公舞,河池、上林县的师公舞;钦州县的师公舞,壮族师公舞。它们在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武鸣县的师公舞依附于古老的祭祀仪式,接受外来影响较少,形式古朴原始,表演者边唱边跳,曲调活泼,节奏鲜明,舞蹈动作朴实粗犷。

仪式开始,主持祭祀的巫师身穿大红袍,头戴八卦帽,扎腰带,着戏靴,执法器也就是牙笏和镇坛木,在念咒诵经的过程中,即兴歌舞,表示祛邪解秽,开坛请神。

仪式中间,有两个童子分别戴红、黑两种面具,持二环杖即赶鬼棍穿插表演双人棍舞,双人绸带舞,以表示对其始祖的纪念。接着童子与其他巫师共同表演四人筛米舞和五人绸带舞,以祈祷五谷丰登。

最后,全体巫师与童子各持乐器和法器,由主要巫师带头按“福”、“禄”、“寿”字走队形,节奏从缓慢到急速,情绪由轻快转欢腾,舞步从稳步行进发展到转身跳跃,气氛热烈,形成高潮,名曰“踩罡”。

表演中还演唱一些民间的故事等。舞蹈结束,由童子戴面具,持二环杖到各家各户赶鬼,最后将一纸船点燃了丢下河去,以示驱邪得福,全村吉祥平安。

河池、上林县的师公舞,其特点是人物性格突出,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规范。

在表演时,师公着宽袖大袍,戴上刻有人物脸谱的木制面具,在打击乐伴奏下,先表演一段独舞或双人舞,示意这位神灵已降临人间,接着坐下来演唱该神的身世业绩,歌颂他的力量与功德。

在表演中每个神各有一个不同的面具和唱本,舞蹈动作和伴奏鼓点也各具特色,生动地表现了各个神的性格特征。

在表演唐、葛、周三将军能为人民驱鬼逐疫,消灾去难的时候,其动作英武豪迈,气宇轩昂。在表演三界的时候,则是因为三界能为百姓驱瘟治病,保佑平安,他的身段潇洒飘逸,颇有文人风度。

莫一大王力大无穷,为民平匪除患,表演时手持宝剑,动作刚健强悍,具有英雄气概。

灵娘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她的舞蹈节奏缓慢轻盈,舞姿舒展优美,表现了一位善良的女神形象。

天公和帝母是两位为人间送子赐福的神的时候,他们的双人舞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天公戴上了善良憨厚、笑容可掬的木相,配上那耸肩晃头、雀跃追逐等诙谐的动作和风趣的舞步,真是妙趣横生。帝母则戴着温顺秀丽的女性面具,含蓄可亲,在天公的追逐挑逗下羞羞答答,躲躲闪闪,天公追得精疲力竭,气喘吁吁,直到跌倒在地,顿时间,逗得满场观众失声大笑。

钦州县的师公舞宗教色彩较少,文艺表演性很强,整个节目都系3人以上的集体场面,演出规模较大,场面调度也比较复杂。节目中除了少量简单的跳神舞蹈外,多为具有一定人物关系和简单情节的多人舞蹈,还有不少完整的民间故事演唱,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活泼,处于由跳神向戏剧形式发展的过渡阶段。

师公舞的整场演出,包括“三师”、“四帅”、“五雷”、“千岁”、“杀妖精”等主要节目,每个节目表演后,便坐下演唱该节目中的人物和故事。

“三师”是表现今天的师公弟子们纪念其始祖的功德,由3人戴纸面边跳边唱,语汇多样,动律鲜明,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歌舞片段。

“四帅”是表现赵、邓、马、关4位大帅带领千军万马镇压恶鬼邪魔的场面,由4人分别戴红、绿、黑、白四种木制面具。

各自依次出场后,表演一段4人集体歌舞,继而4个士卒手执三角小红旗与四帅交错穿插,变化队形,时而拧麻花,时而龙摆尾,发展到四帅骑到士卒脖子上,穿梭跳跃,最后搭成人龙,另有一人持彩球踏着轻快的步伐,引着人龙翻滚起舞,群情激奋,声势浩大,显示出四帅的无穷威力。

“五雷”说的是在地主家打长工的五兄弟,由于地主不给工钱,到县府告状,但县官早与地主勾通,反而杀了五兄弟,五兄弟死不瞑目,接上了牛、马、猪、鸡之头,到玉帝处告状,玉帝封他们为雷王,又回人间,杀死地主,报仇雪恨。这个节目戴四牲头像面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壮族师公戏,壮人俗你唱师、跳师,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

壮族师公戏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邕宁、贵县等壮族居住区,是在师公“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除了信奉道、佛两教之外,还普遍盛行一种称作“梅山教”或称“三元教”、“师教”的原始宗教,尊奉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为始祖,系多神信仰,是当地巫教、道教与古代傩礼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教派。

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的称谓各地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调芒庙”、“调筛”、“唱师”等称呼。

壮族师公戏在祭祀仪式中,除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

师公舞虽源于古代巫舞,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但由于长期流传在民间,与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互为影响,互相吸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娱人成分,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娱乐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引下,大批师公艺人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将师公舞从宗教、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芜存菁,推陈出新,运用师公舞的语汇,改编、创作了《横鼓舞》、《蜂鼓舞》、《新风赞》、《朝阳舞》等节目,分别参加了全区或全国会演并获得了好评。

[旁注]

八卦 传说起源于“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最早的太极八卦图出现在公元前3450年左右的安徽“含山玉版”。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3个这样的符号,按照一定顺序平行组合,组成8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镇坛木 又名震坛木、奉旨、净板等。为略呈长方体之木块。顶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涂成红色。正面刻有“万神咸听”4字,两端刻有乾、坤、坎、离4卦。在道场进行中,镇坛木被置于桌上,由高功配合科仪使用。

神灵 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物。在我国有四方神,四方神在古代曾被用于军队阵列,战国时代便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道教兴起之后,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成为道教的守护神。

天公 神话传说中指自然界的主宰者,民间认为的老天爷,儒家认为的皇天上帝。据我国古代《神册》记载:天公乃是道家始祖,天庭五祖之一,主掌自然万道的自然之尊,已知自然之至尊之一。

帝母 指西王母。道教女神。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也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四帅 是道道教4位十分有名的护法神,其说不一,大致有三。比较流行且较为正统的一种说法,就是道教神系中的4位护法天神,《道法会元》中称四元帅之名号为:天蓬玉真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

玉帝 即是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

梅山教 梅山教产生的时间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古梅山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卜卦 就是占卜问卦,包括向他人问卦,及自己为自己占卦卜算,范围上大于问卦。是占问一些事件的未来走向的一种古老方法,其源头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易经》或者《周易》。

[阅读链接]

据记载,早在宋代,“桂林傩舞”与壮族“师公舞”已闻名京师,他们除了祭祀内容和表演形式基本雷同外,都者均属梅山教系统。这说明二者关系密切。

古代傩礼是驱鬼逐疫,时间在除夕前一日和老人丧葬时,方相氏戴面具扮傩,服装是玄衣朱裳,道具是戈、盾和大鼗,这些恰恰与师公在仪式中的祭祀内容、服饰道具都有相同之处。仪式最后,师公穿红袍、戴面具、执赶鬼杖到各家各户赶鬼的场面,则与方相氏索室驱疫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