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戏的表演风格

师公戏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师公歌舞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师公戏大多配合祭祀酬神活动进行,是师公进行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

师公戏大都是赞颂神祇的小戏,其表演沿袭了师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融歌、舞、戏为一体,既有单纯性舞蹈,也有即兴念唱道白对话,有的还带有简单的情节。

在师公戏的表演过程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具是表现师公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师公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师公在表演时戴上假面具,以作神的形象为人间驱鬼逐疫。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多,“人神”比例的变化,面具逐渐为化妆所代替,师公戏遂演变成一个剧种“壮师剧”,它与壮戏一道,成了壮族艺术的并蒂莲。

师公戏早期的演出都要佩戴面具。传统的师公戏面具有72种,代表各类神祇人物。如巫教、道教诸神三元、三界、天师、北帝、引光、雷王、灵官等;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莫一大王、甘王、土地、社王、山魈、花王、白马姑娘、五谷灵娘等;历史人物关羽、李靖、武则天、张巡等。

师公戏早期的面具繁杂多样,一般为木质浮雕,并涂敷不同的颜色借以区分角色。

红色代表忠厚勇猛,黑色代表正直刚烈,绿色代表侠义豪爽,蓝色代表鲁莽草率,白色代表奸诈狡猾,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色代表神祇妖魔。

师公戏面具的造型十分生动丰富,或庄重肃穆,或诙谐清秀,或怒目狰狞,显示出鲜明的性格特征。木雕面具制作精细费时,随着师公戏的发展,木雕面具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角色需要,遂简化为纸胎。

面具的形象表情也随之变得呆滞雷同,进而逐渐被化妆所代替,使师公戏衍化成为具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地方戏种。

师公在请神驱鬼时要戴上假面具,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

师公在表演的过程中先跳“三元真君”、后跳“四师”、“九宫”,还跳本地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

师公戏将傩祭活动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师公戏在表演的过程中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表演形式。

当师公在独舞的时候,他们会将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当师公在群舞表演的时候,舞者最多可达到30至50人。

在表演之中师公们手持乐器、法器、走龙摆尾,龙吐珠、绞麻花的队形,犹如穿针,踩着罡步穿插行进。舞蹈语汇丰富,风格古朴淳厚,稳健有力。

表演师公舞的动作要领是:

马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脚步紧跟蜂鼓点,屈膝下沉踩重拍。

这是师公艺人的艺术总结。除腿部的动作外,手部的动作也极为讲究,什么绕手、绕腕、凤凰手等,都有一定的规矩。

师公戏声腔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法师腔、傩坛正戏腔和傩戏腔这3个发展阶段。法师腔是傩坛法师所哼唱的曲调。

师公戏旋律多口语化节奏自由,属朗诵体。只是具备了某些戏曲化因素。傩坛正戏腔多属法事程序,正戏腔是发展傩戏腔的基础,其旋律和节奏虽简单,但音乐形象已渐鲜明,行当已成形,唱腔结构已渐严谨。

师公舞的伴奏乐器有蜂鼓、扁鼓、单面皮鼓;锣、钹,鼓点变化多样,快慢有度,激烈与沉稳相错,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也表现了剧情的发展。

师公戏剧目都由民间艺人创作,他们最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愿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员。所以,尽管作品的艺术性并不很高,但是他们的作品易于打动观众的心,使观众和演员的感情交流自然,易于扎根于群众之中,获得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历演不衰。

师公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各民族的剧目大致相同。师公戏最旱的剧目一般均以歌颂祖师或自然神的业绩为主要内容,生活气息浓郁,如《三元真君》、《阴阳师父》、《北帝》、《雷王》,还有以神话故事、历史传奇人物故事为主的《张羽煮海》、《盘古》、《特辽》、《百鸟衣》等。

师公戏中赞扬为百姓做好事而受到敬仰的土俗神的剧目有《甘王》、《莫一大王》、《白马三姑》、《冯远》、《冯三界》等。

师公戏以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内容的剧目有《孟姜女》、《董永卖身葬父》、《朱寿昌弃官寻母》、《丁兰刻木》等。

师公戏根据古典小说和地方戏改编的剧目有《陈痴闹海》、《张羽煮海》、《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等。

师公戏反映民间生活的主要剧目有《哭娘》、《坐家堂》、《送鸡米》、《割马草》等。

[旁注]

祭祀 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戏 也就是杂剧,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很多关于戏的种类。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指嬉闹,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莫一大王 传说广泛流传于河池、南丹、宜山、柳城等壮族地区,《莫一大王》的故事除以传说的形式流传外,在壮族民间还曾流传着《莫一大王》史诗、戏剧或舞蹈。桂北每年农历六月初二,那里的人都兴过莫一大王节,又称五谷庙节。以纪念莫一大王拯救壮族之功。

三元真君 为三天门下三元真君,即是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护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在宋祥符元年真宗车封岱岳,至天门忽见三仙自空而下,帝敬问之,三仙曰:臣奉天命护卫圣驾。帝封三仙曰:上元道化真君,中元护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

龙 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主要象征,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帝王及其他东亚各国君王的象征。龙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神兽。在神话传说中,龙是神异动物。

凤凰 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也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而被视为吉祥之鸟的凤凰亦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地名之中。

扁鼓 打击乐器。又被称作战鼓,旧时用于宗教音乐和民间婚礼一时,现用于民间乐器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群众性锣鼓队中。扁鼓声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扁鼓用于歌舞伴奏或器乐合奏,有时在乐队中还居于主导地位。

北帝 传说中的人物,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其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

[阅读链接]

师公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师公艺人为了招徕观众,吸收了傩舞的表演形式,唐宋后又受到道佛二教的影响,加之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半宗教性、半文艺性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了。

由于壮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地师公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和演唱内容也各不相同。流传于武鸣、河池、上林、钦州县的师公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