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D 大调,作品号 6

尼古洛·帕格尼尼于 1782 年生于热那亚;1840 年卒于尼斯。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被公认为早期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由于他技术上的高超,有“小提琴魔法师”之称。幼年时随其父学习小提琴演奏,后又曾随其他教师学习。从 13 岁起开始演奏生涯,除在意大利外,亦去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当时欧洲的主要文化中心演奏,所到之处,均获得成功。他在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开发上成就很大,如跳弓、拨弦、泛音等。他写的 24 首随想曲,当时被认为是无法演奏的。在现在,这些技术已为许多演奏家所掌握, 但在当时,的确是空前的。他的成功,还影响了许多人,例如李斯特在听了他的演奏后,决心磨练技术,走与帕格尼尼相似的道路。后来他还将帕格尼尼的一些曲子改编成钢琴曲。

帕格尼尼至少写了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但出版的仅两首,即这首第一协奏曲和第二协奏曲。但经常演奏的就只有第一协奏曲;而第二协奏曲只有其中的回旋曲乐章《钟》甚为有名。

这首协奏曲为 D 大调,但是帕格尼尼当时称它为降 E 大调,高了半个音。由于降 E 大调比 D 大调少了许多用空弦的机会,相形之下就很难演奏,尤其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在技术上难度很大,所以改成降 E 大调其主奏小提琴很难演奏。其实帕格尼尼自己也并不在降 E 大调上演奏,他只是将弦定高了半个音,实际拉的是 D 大调。这是帕格尼尼使的一个小小的计谋,使别人对此望而生畏。由于当时帕格尼尼的琴弦比乐队的提琴定高了半个音,因此其音色也更显得灿烂辉煌,当然也要冒容易断弦的危险。时至今日,其总谱已恢复了 D 大调的本来面目。

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Allegro maeatoso),D 大调,4/4 拍,奏鸣曲式。首先由乐队开始呈示第一主题:

它的第二主题甜美而连绵,与第一主题成为对照:

主奏小提琴进入时,在第一主题的动机上奏出旋律的跳进、急速的琶音进行以及和弦等变化。紧随其后,是一个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

接下去是这个旋律与第一主题交替华丽地进行,在一个音阶进行后的高音上延长,停顿。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抒情而甜美的第二主题:

接着低一个八度再奏一次,在尾部华丽地进行一直到颤音结束呈示部。展开部先由乐队进入,下面主奏小提琴像是华彩乐段风格似地进入。随

即又辅以一个甜美的旋律:

在一段华彩似的进行后,又插以一个抒情的旋律:

在这个乐章中,帕格尼尼使用了旋风般的音阶、琶音进行;平行的三度、六度、八度、十度进行。弓法有连弓、跳弓、抛弓等,还有人工泛音。总之, 调动了他所惯用的炫技手段。展开部是以技术性的华彩句与抒情的旋律(源自第二主题)相配合。在又奏出了一段抒情旋律后,在音阶与和弦结合进行中结束展开部,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由第二主题进入并展开,在一段乐队的间奏后,主奏小提琴奏出

绚丽的华彩乐段。最后乐队雄伟地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有表情的柔板(Adagio espressivo),B 小调,4/4 拍。帕格尼尼曾说过有一个慢乐章(是这首协奏曲还是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慢乐章已不太清楚了)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剧中的监狱场景,当时杰出的演员朱塞佩·德·马里尼演一个囚徒,在祈祷上帝,企求得救。乐章开始时乐队奏出由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构成的引子,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极富表情的主部主题:

中段的主题是一个甜美的旋律:

以后又回到主段,最后热情地结束。

第三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Allegro spiritoso),D 大调,2/4 拍。乐章一开始由主奏小提琴奏出欢快活泼的主部主题,一扫第二乐章的阴郁气氛:

中间的插段都较短,最后辉煌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