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 D 大调,作品号 35

俄国作曲家。1840 年出于沃特金斯基;1893 年卒于圣彼得堡。原来学习法律,后来在 1863 年进彼得堡音乐院师从 A·鲁宾斯坦学习作曲,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有两个音乐创作的全才,即莫扎特与柴科夫斯基。他们在音乐的所有领域里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的确是这样,柴科夫斯基从交响曲、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一直到歌曲和小型器乐曲,都有辉煌的成就。就以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来说,历来被认为是世界上的最杰出的协奏曲之一, 与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齐名,被称为“四大协奏曲”

(当然,后来又有西贝挪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出现)。这首协奏曲流传开来的经历是十分坎坷和不平常的。

柴科夫斯基在音乐上成长的道路有其特殊性,他不是完全在意大利歌剧和德、奥作曲家的器乐作品中成长起来的,俄罗斯民歌和民间音乐编织了他的音乐摇篮,因此他的作品弥漫着东方气息。他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过从甚密,但他的音乐风格却又被称为是“世界主义”的, 但是你只要仔细辨认,例如以后面要提到的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而言,在它们的旋律中流淌着浓浓的俄罗斯大地沉郁苍凉的气息,迥异于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人。另外,在创作的一些手法上也有不同。可能是这些因素使习惯于传统的人感到陌生和不喜欢。在这首协奏曲定稿后, 他将她寄给他的保护人梅克夫人,梅克夫人虽然很崇拜他的天才,但却不喜欢这首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原来要把这首曲子题献给奥尔(俄罗斯小提琴乐派的创始人;海菲茨、埃尔曼等杰出小提琴家的老师),奥尔拒绝演奏它, 认为它不可能演奏。因此虽然创作于 1878 年,但一直到 1881 年 12 月 4 日才由阿多尔夫·布罗兹基在维也纳首演。柴科夫斯基就将此曲改为题献给布罗兹基。这次首演并不成功,当时音乐评论界的大宗师爱德华·汉斯利克颇为苛刻地批评了它,甚至可以说是抨击。他说“小提琴不再是用来演奏,而是拗折它,弄裂它,使它粉身碎骨。”它的第三乐章“好像使我们置身于俄罗斯露天市场的那种兽性的和卑劣的欢乐中。我们见到一张张野蛮而又粗俗的脸蛋,听到的是咒骂声,嗅到的是低劣的酒味。弗里特里希·菲舍尔把它比喻为猥亵的绘画,那些画面‘污人耳目’”。

汉斯利克的这种恶毒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柴科夫斯基,对他影响很大。估计汉斯利克的这种观点一直没有变。但奥尔后来却一改初衷,变为喜欢这首协奏曲而且不遗余力地宣传它,不仅自己演奏得很成功,而且还教给他的一些得意门生。这首协奏曲后来如此流行,与奥尔是分不开的。

乐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D 大调,4/4 拍,奏鸣曲式。乐章开始,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的旋律,以后又奏出第一主题的片断,其他弦乐声部及木管声部加入,逐渐推进,导出主奏小提琴上的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并未立即奏出主题,而是由一段随想风的引子导入主题:

这里没有传统的乐队呈示部。只是由乐队的简短引子导入由主奏小提琴

奏出的主题。以后主奏小提琴有华丽的发展,接着奏出比第一主题更富有歌唱性的 A 大调第二主题:

这两个主题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对比风格写的,但它却又与这个抒情的乐章如此吻合,只有迂腐之辈才会计较。

展开部是以乐队奏出第一主题开展起来的,以后主奏小提琴进入并展开,在乐队又从第一主题开始展开后,主奏小提琴奏出由作曲家自己谱写的华彩乐段。再现部中的第二主题重又回到 D 大调。尾声在力度上加强和速度上加快,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小坎佐纳,行板,G 小调,3/4 拍,三段体。柴科斯基在完成这首协奏曲时发现原来的第二乐章不适合,放弃了重写,这就是现在的这个第二乐章(原来的第二乐章成为一首独立的乐曲,标题为《沉思》)。我们现在来审视,作曲家的这种抉择无疑是有见地的,在规模庞大的第一乐章与活泼有力的第三乐章之间,原来的那个乐章显得份量太重了。改写后的第二乐章是那样的幽怨凄清,美丽动人,篇幅不大,像是一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一、三乐章之间。

乐章开始由木管奏出引子,之后由加上弱音器的主奏小提琴奏出方部的主题,由也是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中提琴以及圆号伴奏。下面是主部主题:

后来,主奏小提琴又奏出中段的主题,情绪略为高昂些,但是一样的优美:

然后又回到主部主题,仍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尾部由乐队演奏,逐渐平静下来,似乎要消失,却突然进入迸发性的第三乐章引子部分。

第三乐章,极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 D 大调,2/4 拍。由第二乐章直接进入的引子由乐队奏出,热烈欢快,很有气势,第三乐章主部的主题动机在这里出现:

乐队引子的小结尾后突然停止,小提琴以华彩乐段的形式奏出,也还是一个引子,利用主题的动机逐渐推进,似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进入主部主题:

这个具有民间舞曲风格的旋律活泼欢快,其节奏的律动是如此强烈,似乎是一泻千里。演奏者琴弓翻飞,令人目眩。插段速度放慢的主题起着对主部主题的陪衬和烘托作用,转为 A 大调。也是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间舞曲风格,但速度稍慢,较为连绵:

回到原速后,这个主题的后半部用连续下弓的弓法,刚健有力,以后则又是连续 16 分音符的展开。嗣后,两个主题都有再现。乐曲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