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 D 小调,作品号 47

耶安·西贝柳斯,芬兰作曲家。1865 年生于海门林纳;1957 年卒于耶尔文佩埃。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乐派的巨匠,他的名字几乎可以认为是芬兰音乐的象征。他的音乐风格充溢着北欧那种浓烈的感情,略带忧伤,有时又有一点粗犷。他的许多作品取材于芬兰的神话、传说、史诗。如《传奇》、《康勒沃》。他的管弦乐曲《芬兰颂》,虽然曲中并未直接引用芬兰民间音乐的素材,却使人感到乐曲充满着芬兰的民族精神。它似乎可以代表着芬兰。一位作曲家,将他自己的作品、情感紧密地和自己的民族联结在一起,这是极为少有的。

在这首协奏曲中,西贝柳斯既没有神话故事的内容,也没有芬兰风土人情方面的标题,但其音乐语言及风格仍使人联想起他那些深深浸染着芬兰古老传说的史诗般的交响诗。

西贝柳斯写这首协奏曲时已写过两首交响曲和交响诗《传奇》,时年 38 岁。初稿完成于 1903 年,1904 年首演于赫尔辛基,作曲家自己指挥,诺瓦切克主奏小提琴;但是西贝柳斯不满意,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他将初稿彻底修改的第二稿,这是定稿,完成于 1905 年。首演于柏林,指挥为里夏德·施特劳斯,独奏者为约阿希姆四重奏组的成员卡尔·哈勒。协奏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D 小调,2/2 拍。乐章一开始,在加上弱音器的乐队小提琴潺潺音响下,主奏小提琴奏出冷艳的、略带忧伤的、狂想曲一般的主题:

似乎使人想到此欧那寒冷的荒漠土地,沉郁苍凉的森林以及居住在那块土地上远古的居民,是典型的西贝柳斯风格。这个主题中的一些特点如五度下行、三连音、连续附点等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利用。单簧管接过这个主题,之后由主奏小提琴和木管乐器予以发展。

第二主题变为 6/4 拍,首先由大提琴和大管奏出第二主题动机:

可以看到动机中的五度下行这个特征,保持与第一主题在性格上的关系。之后由大管完整地呈示第二主题:

下面的一些变化与发展都从这些主题引伸的。

这个乐章并非是传统的奏鸣曲式,其华彩乐段是放在中间部位的。它不是单纯炫技性的乐句,虽然不乏华丽之处,但总的来说是乐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华彩乐段后,前面的一些主题又重新出现,但却不是再现部分,因为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降 B 大调,4/4 拍。首先由木管奏出三度的短小乐句,好像叹息似地上下起伏:

这个导入部的动机以后还会出现。在 5 小节的导入部后,主奏小提琴的主题进入:

这个主题低沉忧郁,颇有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风格。乐章以后的发展都围绕着这主题以及导入部的动机。

第三乐章,不过份的快板,D 大调,3/4 拍。具有粗野、奔放的舞蹈风格。这一乐章的主题音域很窄,但节奏却非常强烈:

好像是描绘芬兰的先民们在熊熊的篝火旁跳舞的情景,热烈而又粗犷。另一个主题也是舞蹈风格的:

在这个乐章里的一些地方为了要突出主奏小提琴,伴奏乐器用较少数量的低音乐器,主奏小提琴好像脱缰野马,尽情奔驰。有三度、六度、八度、和弦、顿弓、琶音、泛音、双音等技术上较难的乐句。最后,在乐队的和弦上以主奏小提琴快速的跑句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