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G 小调,作品号 26

马克斯·布鲁赫 1838 年生于科隆;1920 年卒于弗里德瑙。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布鲁赫童年时随母学习钢琴与理论,渐露头角,被人们目为神童。他曾作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许多作品,在他生前,声誉甚隆,但时至今日,除了他的源于犹太教祷文的《科尔尼德莱》(Kol Nidrei)之外, 主要是由于这曲协奏曲。

当布鲁赫 19 岁时,他已记下了这首协奏曲的一些乐思,但是在好几年以

后他才将这些乐思溶合成一首乐曲。初稿完成后,于 1866 年 4 月演出于莱茵河边的科布伦茨。他自己指挥,奥托·冯·柯尼希斯勒夫演奏小提琴。演出后布鲁赫又重新修改,于是年夏天,将总谱寄给约阿希姆,请他批评指教。他告诉约阿希姆,因为感到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形式太自由了,不能称为协奏曲,应该是首“幻想曲”。约阿希姆没有同意:“如果作为‘幻想曲’, 那么后两个乐章太完整了,其展开也太匀称了。而且它在对比上很充分,这是最为主要的。”

经过最后修改,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版本是定稿题献给约阿希姆的。1868 年首演时就是由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的,布鲁赫自己指挥。后来很快就流行开来。

全曲分 3 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有节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G 小调,4/4 拍。这个乐章的形式很难框到那个既定曲式中。因此作曲家曾犹豫是否可以称作协奏曲。因为一般地讲,不论是交响曲还是协奏曲等大型乐曲,其重点都是第一乐章。而这个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它是一个较长的引子导向第二乐章,而且的确是从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之间是不停顿的。

在两小节的定音鼓滚奏和 3 小节管乐器的乐句后,主奏小提琴以随想风格的两个乐句,作为引子进入,用了其速度可以随意处理的标记(ad lib)。之后,主奏乐器奏出宏伟的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委婉凄清,与第一主题成强烈对比:

布鲁赫笔下流淌出来的旋律格调清新,沁人心脾,虽然这首协奏曲的规模较小,但到现在仍能跻身于名协奏曲之林,绝非偶然。

展开部中主奏小提琴以第一主题的材料开始,在后面华丽地展开时,乐队隐约地衬以第二主题开始时的下行分解和弦的音型。再现部也是以开始时的随想风格的引子式乐句导入,但并未正式重现,也很短。接着由乐队奏出以乐曲开始时乐队的两小节引子的音型构成的过渡部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柔板,降 E 大调,3/8 拍。这个乐章由三个旋律优美的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在乐章开始时由主奏小提琴奏出;第二个主题紧接在第一主题之后,也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第三个方题是在主奏小提琴展开时由乐队奏出的:

其中以第二主题最富柔情,在以后的展开中这个主题屡次出现,并构成结尾部而结束这个乐章。

第三乐章,有力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 G 大调,2/2 拍。在曲式上是回旋曲与奏鸣曲的混合物。乐章开始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这

个动机的音型不断反复,最后在一串上行音阶上迎来了主奏小提琴奏出的主题:

这个由和弦和双音构成的舞曲风格的主题刚健有力,使人想起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两者在风格上极为近似,可能布拉姆斯在创作时有这首协奏曲的印象;也可能同是源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一种风格。

第二主题开始时由乐队奏出:

这个热情的主题由主奏小提琴接过在 G 弦上奏出。

展开部以主奏小提琴华丽的三连音乐句下乐队轻弱地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开始。后来主奏小提琴上奏出第一主题,这是再现部的开始,尾声主要以第一主题的材料构成。最后在火热的急板中欢快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