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 E 小调,作品号 64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于 1809 年生于汉堡;1847 年卒于莱比锡。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其祖父为哲学家,其父是银行家,幼年随其母学习钢琴,作为神童钢琴家,9 岁即公开演出。在柏林大学上学期间,指挥演出了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对复兴巴赫作品做出了贡献。后从事作曲,写下了许多名篇,并任布业会堂的指挥和莱比锡音乐院院长。后因其姐去世, 遭受打击,英年早逝。

门德尔松工绘画,善文章,为西方作曲家中文化素养较高者。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杰出人物,受到良好的古典主义的教育,他的作品典雅秀丽。有一个时期,许多人认为由于他生活优裕,因此作品不够深刻。但现在普遍认为他的作品格调清新,形式凝练,旋律流畅,意境高雅,不愧为一代大家。

门德尔松这首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于 1845 年,但早在 1838 年时,已开始构思。他在这一年写信给其好友斐迪南·大卫时,告诉对方想为他写一首协奏曲。像一些名协奏曲一样,作曲家心目中有为谁创作的预定目标,如贝多芬与弗朗茨·克莱门蒂,布拉姆斯与约瑟夫·约阿希姆。初次见面时大卫 15 岁,门德尔松比他大一岁,由于两人在音乐方面的见解、趣味上有共同之处, 所以一见倾心。门德尔松任布业会堂指挥时推荐大卫为乐团首席,后来又聘任他为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班的主任教授。在创作过程中,大卫不断对这首协奏曲提出修改意见并鼓励。大卫告诉门德尔松:“我认为在众多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只有一首是杰出的、伟大的(意指贝多芬的那一首),但现在将会有第二首。”这首协奏曲果然与贝多芬的以及后来布拉姆斯等人的协奏曲并列为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对此的回答则是说“不,不!如果我写成了这首协奏曲,也无意与贝多芬一较短长”。果然是这样,在 7 年后完成的这首乐曲中无论从形式到风格,都迥异于贝多芬的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音乐流畅自然,使人感到似乎他在创作时信手拈来,其实这首协奏曲是他与大卫一再商量,反复修改,甚至在 1844 年冬将乐谱送到出版者那里后还作了些修改。门德尔松继承了古典协奏曲的传统,但在不少地方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取消了第一乐章的一开始由乐队先奏出呈示部;他并将华彩乐段正式写入谱内,成为乐章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些改革,对后来的影响甚大,如柴科夫斯基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都采用这种方式。

乐曲首演于 1845 年 3 月 13 日布业会堂的音乐会上,大卫演奏小提琴, 指挥是丹麦人盖德。因为门德尔松病了,不能执棒,也没有出席这个音乐会。

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很热情的快板(Allegro molto qppassionuto),E 小调, 2/2 拍,奏鸣曲式。乐章开始,乐队用主和弦上的分解和弦音型奏出一个如潺潺流水般的的连续 8 分音符构成的背景,主奏小提琴在第二小节第二拍上立即奏出一个华丽流畅的第一主题。如前所述,不用乐队奏出呈示部,主奏小提琴一开始几乎就立即进入这在当时是对于传统的一个革新。第一主题体现了门德尔松构思时要在 E 弦上奏出和大卫要求的华丽光辉:

以后展开成三连音的跑句与八度,乐队接奏第一主题。下面先由乐队奏

出,接以主奏小提琴奏出的委婉清丽的旋律:

在一段展开后,主奏小提琴由高音直落 G 弦奏出小提琴的最低音 G 的长音,此时乐队奏第二主题,G 大调,主奏小提琴接奏这个主题:

这个主题安静而略带凄清,与第一主题成为对比。

展开部以主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开始,但此时低一个八度。展开后, 又接以前述那个委婉清丽的旋律材料。接着进入华彩段。

门德尔松采取与传统不同的程序将华彩段放在再现部之前。当主奏小提琴的琶音跳弓逐渐弱下来时,乐队奏出第一主题,这是再现部的开始,就好像主奏小提琴的琶音跳弓伴奏乐队的第一主题似的,很巧妙。

再现部在乐队奏第一主题后,主奏小提琴进入时接奏第一主题的后面部分,即那个委婉清丽的旋律。后面的第二主题改在 E 大调上先由乐队奏出, 再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尾声由第一主题的素材构成,速度逐渐加快,最后到急板,辉煌地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主题,行板 C 大调,6/8 拍,三段体。从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中间没有休息,由前一乐章一个 B 音延下来,转入 C 大调,有 8 小节过渡,主奏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深情而优美:

中段主题先由乐队奏出:

然后再由主奏小提琴接过。以后又回到主部,略有变化。接着在主音的延长音以后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non troppo);很活泼的快板

(Allegro molto vivace)。E 小调。这个乐章一开始时是个引子,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过渡部,这个引子是由前一乐章的中段主题变化而来:

这个 15 小节的引子最后停留在一个 B 音的延长音上。然后风云突变,使引子的“不太快的快板”转入“E 大调的很活泼的快板”,风格也使引子部分的柔婉进入跳动性的谐谑风格。先出现这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动机部分,反复十次,引入轻快、纤巧、舞曲风格的主题:

这个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这个乐章中份量很重。第二主题虽然略为连绵壮实,但与第一主题在风格上仍有其相通之处:

展开部由主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开始,在乐队接奏第一主题动机时,主奏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抒情柔美的旋律:

再现部较短,第二主题再现时由乐队和主奏小提琴交替奏出其旋律。

尾声以第二主题的动机为主,由乐队和主奏小提琴(有时用震音)合奏, 热烈而又辉煌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