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制造插座的诀窍

松下敢于提出辞职,自立门户,想必是有不少积蓄了吧?

由于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花,他此时在银行里存有 20 元钱; 当然还有一笔退休金:42 元;

除此之外,他在公司的 7 年工龄,还给他带来了一笔退职慰劳金:

40 天的薪水。他当时的日平均工资是 0.83 元,40 天就是 33.2 元。

三项加在一起,总共 95.2 元。

这就是他创业的全部资本,还包括租房和吃饭的开销在内。

这一点钱能干什么呢?买一台机器或者做一个模子至少也得花 100 元。在一般人看来,他要自立门户简直是痴心妄想。

可是他不这样看。他觉得钱虽然少,但只要用在刀刃上,就能以一当十。至于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恒心,不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还能创造出金钱来。

一离开电灯公司,他马上就去约了志同道合的两个老同事。一个姓林,在电业商会当工人;另一个姓森田,虽然还在公司干事务工作,但是非常愿意辞职来同他一起干。

除此之外,他还把刚刚高小毕业的内弟井植岁男从乡下叫来帮忙。顺便说一下,按日本当时的学制,所谓高小毕业是指小学读完 6 年之后

再读 2 年,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的初中毕业,在农村算是很有学问的人。这井植岁男也非等闲之辈,他在二战之后自创三洋公司,在录像机的开发上成了松下的竞争对手。

人找齐了,松下的改良插座也设计好了。可是到哪里去买材料呢? 该如何制造呢?制造出来又如何推销呢⋯⋯对于这种种问题,松下都感到墨者黑也。他只知道,插座的主要原料是柏油、石棉和滑石粉,至于比例如何,怎样调制,却弄不清楚。因为当时这属于高新科技,有关厂家都把它作为头等机密,外人休想打听出来。井植岁男虽说高小毕业, 四人中学历最高,但是从未学过合成插座材料之法;请来参与的两个同事只会动手,动脑不是他们的专长;松下本人虽说聪明过人,但拿着插座琢磨半天,也看不出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们反复研究,反复实验,不知试过了多少种配方,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但是都没有成功。

正在此时,他们突然听说,原来有一位同事也在研究插座的制造方法,松下和林君就赶紧去找他。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同事与松下一样,也想生产一种改良插头。他倒是把合成的诀窍找到了,只是插座本身的改良尚不成功,无论怎样都做不好。他见松下来问,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让出来,解决了插座制造的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没有厂房,就用自己的住房:把地板一拆不就行了?

没有钱,就找人借。可是,松下和他的合伙人都是穷得叮当响的工人,谁会借钱给他们呢?阔人难道会同他们交朋友吗?

正在这万般无奈之时,他们突然想起一个熟人 S 君。此人在一家帆布厂当学徒,省吃俭用,存了 200 元钱,准备将来成家用,只是还没有

找到未婚妻。

他们闻风而动,立即去找 S 君,把生产改良插座的光明前途和眼下的拮据处境反复陈说,希望对方鼎力支持,借 100 元给他们,将来一定好好报答。

这 S 君虽然从不乱花一分钱,但对于友情却极为重视,再说他也看准改良插座前途无量,便痛快地解囊相助,当即将 100 元借出,帮助他们渡过了这一难关。

这哪里仅仅是 100 元,这是活命之水!松下发迹之后对于向他求助的人,无论识与不识,只要不是存心欺骗和敲诈者,几乎总是有求必应, 就是因为 S 君的豪侠作风使他懂得了“渴时一滴如甘露”的道理。

山穷水尽

1917 年 10 月中旬,松下和他的伙伴们生产出了第一批改良插座产品。虽然数量不多,却是意义深远:他们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然而这成功的欢乐很快就被新的难题冲淡了:怎样才能把这些产品

推销出去呢?

森田劲头很大,自告奋勇地带着一些出去兜售。由于从来没有同电器批发商打过交道,甚至连定价都不会,他只好到电器行去,把样品拿给那里的人看,说明自己的定价打算,征求对方的意见。

可是,松下他们当时不要说插座的品牌,连工厂的名字都还没有取, 谁会理睬他们呢?电器行也好,顾客也好,都只认名厂名牌,只求买起来放心,用起来如意,哪里会接受这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新玩意?

森田接连跑了几家电器行,都吃了闭门羹,那里的人连他的样品也不看,就把他打发走了。

有一家的店员很热情,森田认为希望来了。

那店员问:“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电器的?除了插座之外,还有什么东西?”

森田顿时被问傻了眼,赶紧离去。

另一家的店员更是直截了当:“你们是新开的店吧?这种新插座我们从未卖过,能否卖得出去我们没有把握,以后再说吧。”

总之,森田跑了一整天,一个插座也没有卖出去,更不要说批量订货了。

不过,森田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深信这么好的东西一定会有人要, 第二天一大早又出门去推销。

一连十天,他几乎跑遍了大阪市的大街小巷,跑痛了脚板,磨破了嘴皮,总共才卖掉几十个插座,卖得的钱还不足 10 元。许多人说,他们的插座虽然有种种优点,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适用!

这就是说,若是要继续生产插座,生产好卖的插座,还得改进制作工艺。而改进自然意味着再投入资金。可是,松下已经把自己的可怜积蓄全部投入进去了,还欠了 S 君 100 元的债,而最后回收到的钱还不足10 元,现在能到哪儿去弄钱呢?

再说不拿一分工资,白干了 4 个月的森田和林也不愿继续做无用功了。他们开诚布公地对松下说:

“我们佩服你的创业精神,也真心真意愿意同你一起干,在干出结果之前,从不提薪水的事情。可是,看来短期内难有结果,我们不忍加重你的困难。我们觉得最好暂时告一段落,各自去求生路。作为好朋友, 我们很担心你能否撑得下去,能否筹集到必要的资金,还望你三思而行。”

朋友们的坦诚使松下深受感动,他也认识到目前的困境一时难以改变,无权要求他们继续无限期地为他作牺牲。因此,爽快地同意他们去自谋发展,并且答应随时欢迎他们回来合作。

于是,森田到别处上班去了,林君又回到了原来服务的处所。只剩下松下和他的内弟井植,还有松下那一颗并未因挫折而产生丝毫动摇的心。

没有钱,就变卖家里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甚至他和妻子结婚做的衣服也拿去典当了。不断的烦恼,不断的忧愁,不断的改良,不断的制作⋯⋯

柳暗花明

快到年关时,钱用尽了,衣物也当完了。现在面临的已不是改良的困难,而是生存的危机:一家三口,总不能靠喝西北风度日啊!

正在这山穷水尽之时,突然传来喜讯:一家大电器公司主动前来接洽,要松下为他们制造 1000 个电风扇底盘。

电风扇的底盘本来是用陶器制作的,因为容易破损,该公司打算改用合成塑料的。不知他们从什么地方知道松下在做电灯插座,认为这种插座的材料正可用来做电风扇底盘,便来找他订货。他们说:

“本公司的电风扇销量很大,如果你的底盘做得好,每年两三万件的订货是不成问题的。只是目前这 1000 个要求尽快做出来,而且得保证质量。”

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呢?松下马上把插座的工作停了下来,全力以赴地生产电风扇底盘。由于这底盘不用金属,成本极低,单用原来购置的合成材料即可,正好解决了他缺乏资金的大问题。

一高兴,劲头大了,办法也多了。一连七天,他泡在模具厂,督促制作电风扇底盘模型。

模型做好后,立即动手制作底盘样品。经过试压检验,样品没有问题,即拿给订货的公司检查。公司让技术人员认真检查之后,回答说:

“可以。请立即动手生产。如果合格,在原来的 1000 件订货之外, 至少还可以订四五千件。”

说是生产,其实设备再简陋不过:只有一台压型机和一个大煮锅。工作苦累不说,那气味几乎能将人闷死。井植当时才 15 岁,个子又矮小, 看起来才十来岁。松下本人身体虽然单薄,此时却是惟一的全劳力,配料、搅拌、压型等主要工作全由他一人承担,井植只能帮忙做一些杂务。他们起早贪黑,每天不完成 100 件不休息。就这样,终于按期完成了 1000 件的订货。

这 1000 件货一交出去,马上就收到了 160 元现金,扣掉原料和模型

费等本钱,净赚了 80 元。松下高兴得破天荒第一次唱起歌来,因为他实

在太兴奋了:这可是他自立门户以来第一次赚到钱啊!

再说,制作电风扇底盘成本很低,要不了多少资金,只需卖苦力, 制作时精细一些、不出残次品就行了。他心中暗暗祈祷:但愿电器公司继续订货,这样就能保证财源不断了。

过了几天,果然盼来了佳音:顾客对塑料底盘反应良好,公司决定继续订货。

这一回,松下再不接受对方的强制性订价了。他既是生产者,又是批发商,他得学会谈判,学会讨价还价。当然,他决不会漫天要价,不仅在这脆弱的开创阶段不漫天要价,到他的电器风行天下之后他也决不这样做,他始终遵循着“合理”这一准则,认为这既是经商,也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则。

第二批的订货是 2000 件。在这之后又是第三批、第四批⋯⋯数量也越来越大。困境打开了,信心增强了,资金也有了保证。此时,松下才能比较正规地认真研究电器的改良和生产。他是个志向远大的企业家, 他并不满足于一辈子为人加工电风扇底盘。

他从自己由改良电灯插座到生产电风扇底盘这一转变中悟出,虽然任何事情都很难按照预定的计划获得成功,但是毅力却是保证胜利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做事能坚持到底,即使原来的计划不成,周围的情势发生改变,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的机会,从而达到胜利的目的。

试想,如果他在制作和销售电灯插座时碰到困难就悲观失望,不再坚持干下去,就不会有人想到找他订做电风扇底盘。因此,他认为:做事一定要有强烈的“执着”,不可轻言放弃;但也决不能“执迷”,而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头脑。其间的取舍进退,虽说难以把握,但只要认真探寻,就不会一无所获。

由于生产扩大,条件改善,松下突出地感到目前这种一间卧房加一间土房的现状必须改变,因而另租了一栋单独的当街小屋,决心在那里大干一番。

局面打开得如此之快,连他自己也觉得像是做梦:从接受电风扇底盘的第一批订货到搬家,总共还不到 3 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