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创业难

松下在大开路的新居是一栋两层建筑:楼上两间,楼下三间,还有一个相当宽敞的院子。将来如有必要,还可以在这院子里盖一小屋。

一搬进来,他即把楼下三间的地板全部拆掉,用作工厂,只留楼上的两间作住房。同时,还正式登记注册,挂出了“松下电器制作所”的牌子。

松下搬家、挂牌的这一年可以说是吉祥的一年。这一年,也就是 1918 年,历时四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增长,使日本工业生产继续保持 30%的高速发展势头,工厂的动力电气化程度达到了 60%。电车、电信、电话迅速普及,连许多乡村也安上了电灯,电扇与电熨斗等家用电器也从高档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总而言之,日本已经进入了电器时代。

松下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不失时机地转入了电器行业,并且不是作为听人使唤的工人,而是作为当家做主的小老板。

不怕泄密

此时,除了生产电风扇底盘之外,他还制作一种自己改良成功的附属插头。这种附属插头系用旧电灯泡的铁帽做成,适用、新颖,成本又低,售价比其他类似产品低三成,因而非常畅销。这两种供不应求的商品,很快就使松下电器制作所在这一行业站稳了脚跟。

起初,只是松下夫妇和小弟井植三人自己干。天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 12 点,仍无法完成订货。在这种情况下,松下雇了四五个工人,由他本人负责压底盘这一关键工序,而他妻子及内弟则分别管调制原料和包装,其余工作则让请来的男女工人们干。

当时合成塑料的制法属于高新科技,各个厂家都当作头等机密严加保护,多半是由老板或其亲属负责配料这一环节。

可是松下的看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如果老板及其亲属把注意力集中在保护配料机密上,不仅无法脱身去处理更重要的工作,也会因过于提防而损伤工人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实标上,这一环节不要其他工人参与是很难办到的,所谓绝对保密早晚都会成为一句空话。与其如此,倒不如让有关工人了解这一环节的技术诀窍,既培养了人才,又解放了自己。

对此,一些同业很不以为然,曾有人警告松下: “你这样做将后患无穷。你如此轻率地把技术机密告诉新来的工

人,无异于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你早晚都会后悔的!” 松下笑着回答说:

“谢谢你的关心,可是我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店主和工人以及工人之间的互相信赖,这比什么都重要。为了保密而疑神疑鬼,不仅会阻碍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当然,我并不是向每个员工都开放机密,而仅仅是向可以信赖者。只要我信得过,即使他是今天才到我这里来,我也会把机密告诉他。”

同业厂主听了他这番高论,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而他自己则始终

坚持贯彻这一用人方针。这种信任人而又培养人的做法,显露出松下作为一个大企业家的宽广襟怀。一个大企业家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与其大仗小仗都亲自在第一线指挥,不如把锦囊妙计授予各级官长,让他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又时时感到自己深受信任,责任重大。这样的军队才会无往而不胜,这样的将军才会屡建奇功。

包销与直销

电风扇底盘与改良插座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后,松下很快又开发出新的产品:改良型双灯用插座。

他是一个好“挑毛病”的人。他发现东京和京都生产的双灯用插座虽然畅销,但还有未尽人意之处。于是用心改进,拿到专利,推出了自己的改进型产品。

这种新产品一上市,马上就获得用户的好评。大阪的大批发商之一吉田见有利可图,率先来找松下商量,想取得总经销的特权,说明大阪地区由他自己批发,而东京地区则由与他有关系的川商店批发。

对于这一建议,松下感到很高兴,因为这可以使他摆脱销售的麻烦, 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和开发新产品,更何况他了解吉田是一个很讲信用的商人,不用担心发了货收不回钱来。

然而他又想到,以现在的设备,很难生产出足够的双灯用插座来保证市场需要,于是说道:

“如果你愿意做双灯用插座的总经销,希望你能提供 3 000 日元的保证金,以便增加设备,扩大生产,保证供应。不知你意下如何?”

吉田是个痛快的人,一口就答应了:“就给你 3 000 元做保证金, 只是我要多少货,你就得提供多少。”

松下说话算数,3 000 元一到手,马上就安排扩大双灯插座的生产,

将其月产量从 2 000 迅速增加到 5 000 个,一下子到处都在卖松下电器制作所的这种改良型产品。

可是才过几个月,东京的批发商即传书告急:东京和京都的厂家将双灯插座大幅度降价,使得松下的这种产品卖不出去。

松下明白,这是那些大财阀对他这个小本经营者发动的第一次攻击,企图将他的产品排挤出电器市场,趁他羽毛未丰就将他扼杀掉。

吉田也急匆匆地跑来找松下:“双灯插座卖不出去,经销商都要求减价。你看该怎么办?”

当然,若是按照松下和吉田签订的契约,无论其他厂家是提价还是降价,吉田都必须按照商定的价钱和数量接受松下提供的商品,若造成损失,松下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吉田急于解除总经销的合同:

“松下君,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实在无法销售商定的数目,因为我当初万万没有料到其他厂家会如此降价。希望你能够谅解我。”

松下不是那种绝情的人,他体谅吉田的处境,答应中止合同。可是吉田交的 3 000 元保证金已全部用来购置设备,一时无法归还。想到这里,他回答说:

“虽然合同上有你的签字,但是你既然不愿再做总经销,我也不勉强你。只不过保证金我无法一下子全退给你,必须按月分期偿还。”

毁约之事本是吉田首先提出的,他自然不好要求松下立即退回保证金。对他来说,松下能痛痛快快地同意中止合同,就已经是天大的人情了。

现在,松下不得不亲自来处理双灯插座的推销事务了。每个月都要生产五六千个,若是卖不出去,不要说积压资金,连堆放的地方都没有了。

他决定以毒攻毒,相应降低出厂价;同时,由批发商总经销改为直接向零售商批发,减少了中间环节,使零售者的利益不因降价而受到影响。就这样,大阪地区的销售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初到东京

松下从未到过东京。在他的心目中,这座都城即使不是天堂,也比天堂差不了多少。及至到了东京,他才发现这里街道狭窄而又脏乱,甚至连大阪都不如。

最令他头痛的,是这里的街道不像大阪那样是横是直,一目了然; 而是弯来拐去,连东南西北都难以分清楚。明明是向东走,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向北,活像进了迷宫。没有办法,他只好买了一张地图,边走边打记号,使得周围的人不用问就知道,他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既然被看作土包子,就得随时准备受气:走路被人撞着了反倒挨骂, 连到店里吃东西也被喊到没人愿坐的地方。好在他到东京不是来享福, 而是来推销产品的,只要双灯插座能卖出去,受点气也无所谓。

他最先到的是原来为他经销的川商店。刚一作了自我介绍,川商店的老板就说:

“松下君,你来得正好。不是我不卖力,只因别的厂家大幅度降价, 你的双灯插座实在卖不出去。”

松下明白,别的厂家再降价,也比他的产品便宜不了多少;而在质量上,他的产品的竞争力是无与伦比的。因而说道: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定价也作了适当调整。更重要的是,以后贵店不必通过大阪的吉田君,而是直接向我们进货,自然是按照厂价, 希望继续合作。”

川商店的老板是个精明人,一听就明白按厂价进货大有赚头,而松下的产品又好销,马上就答应按新的方式签订合同。

松下吃了定心丸,又如法炮制,到东京的其他电器商店去游说。 东京人天生有一种身在皇城的优越感,对于外地商人并不看在眼

里。但是一经认定你讲信义,就乐于长期同你打交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松下在推销中虽然遭了不少白眼,还是拿到了不少定单。

东京之行使他认识到,若要求得大的发展,不打开东京的销路不行。他下定决心,今后至少每月得往京城跑一次。

经过这一番努力,双灯插座的销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由于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双灯插座和附属插头的出厂价都只是其他厂家的一半,极具竞争力;而电风扇底盘的需求也源源不断。这一切,使松下电器制作所越办越兴旺,到 1918 年年底,职工已增加到二十多人,松下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了。

轮船式的工厂

松下虽说事业兴旺,是与开创时对比而言。他此时尽管已有二十多人,但是依然挤在大开路的那栋小屋里。

这么多人,还要加上机器设备,都往哪里摆呢?

不用说,院子现在派上了用场。但是这个院子加上三间屋子改成的厂房,仍然不够用。怎么办呢?松下发挥了他改良电灯插座的精神,在屋里屋外搭了许多架子,将工人们安排在几层工作,上下互不影响。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使来取货的顾客惊叹不已:

“你们这样做,就像在轮船上一样,真是了不起!这么节省,难怪产品比别人便宜。”

松下并没有被这些赞扬之辞冲昏头脑。他这样因陋就简并非情愿, 而是实出无奈。他暗暗下定决心,待将来条件成熟之后,一定要认真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有一段时间,由于订货太多,工人下班回去之后,松下一家人抓紧时间拼命干活。松下常常感到头晕眼花,只是因为怕躺倒了起不来,才硬撑着工作。

他见报上介绍一种红葡萄酒,说是营养很高,便买了一些放着,太累时喝一两口解乏。不知是这酒真灵,还是心理作用,他觉得喝过之后的确感到精神振奋,全身有力,便天天坚持喝,几乎上了瘾。

谁知有一天,突然觉得头晕肚痛。急忙上厕所,发现大小便都是红的,以为是内出血,被吓得浑身瘫软无力。到医院检查,才发现不是什么内脏毛病,而是葡萄酒的色素造成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不仅葡萄酒,就是再好的酒也不喝了。

竞争的诀窍

松下搬到大开路办厂之后不久,西边也有人迁来做邻居。 “这家人是干什么的呢?”他注意到,这邻居也同他一样,一搬进

来就叫工人拆地板。 “想必也是办厂的吧?”

他正感到纳闷,发现搬来的设备和安装的情况都几乎同自己的一模一样。

“难道也是生产电器材料的?”

他主动去找新邻居聊天。这邻居是个爽直的人,寒暄几句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说:

“对不起,我租用这间房子时,不知你已在这儿开办电器厂。若是早些知道,我就不会到这里来住了。不过没有关系,我们今后可以好好合作。”

松下明白“同行是冤家”的道理,邻居虽说要好好合作,但很快就暴露出竞争的本意,经常在夜间加班干。

松下想:这样也好,有人竞争,我们会干得更好一些。这如同赛跑一样,若是自己一个人跑,就会索然无味,连腿也抬不动。

不过,这邻居才住了一年,就搬走了,后来还移居东京。五六年之后,当他再度与松下相会,见松下的事业兴旺发达远胜从前,不住惊叹:

“你真了不起!实在了不起!” 接着,他又说:

“我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总是不顺利。刚刚理上路,不是遇到店家退货,就是发生工人跳槽,弄到现在,没有什么长进。记得当初我们的情况不相上下,而你却一天一个新面貌,真可谓一帆风顺。你能把你成功的秘诀透露一二吗?”

松下见对方很诚恳,也诚恳地说:

“像你那么认真地工作,仍然未获成功,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一向认为,无论事业大小,都务必要使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成就成正比。许多人说做生意有赚有亏,事业就是在这亏亏赚赚之间发展下去的。不过,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做生意如同用真剑决斗,要么被砍死, 要么砍死人,不可能在这二者之间徘徊,慢慢获胜。如果不是下多少功夫,就获得多大成就,那必定是经营不得当。生意人切忌把一切归咎于时机与命运。无论景气不景气,都要步步为营,巩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所以,我的忠告是,你如要改变现状,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消除世俗观念,树立必胜的信心。”

险遭不测

除了必胜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之外,松下还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到,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可失去主见。

一个人的事业上了轨道,有了独自经营的能力,就会遇到形形色色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议。当然,其中会有价值很高的良策,但也存在着居心叵测的诱惑。若是取舍失当,不仅会犯错误,还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

1919 年年底,原来在电灯公司认识的 A 君突然来看望松下,开口就是奉承之辞:

“松下君,当初你辞去公司的工作,自立门户,我就对你十分佩服。如今事业有成,更是应当祝贺!”

这位先生出身有钱人家,在进入大阪电灯公司之前就取得了高等工业学校电机专业的毕业证书。他专程跑来,到底有什么目的呢?松下不好询问,就同他不着边际地聊了起来,从电灯公司说到自己的工厂,从工厂的过去、现在说到将来的打算。这时,A 先生说:

“你的确干得很出色。不过,我想,你与其凭自己的薄资做小本经营,不如从外面引入资金,组成大公司,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你知道,我的亲友都是有钱人,只要我说一声,随便弄个十来万资金,不会有什么问题。”

停了一会,他又说道: “我进入电灯公司,只是想在那儿淘一点经验,并不愿把自己的宝

贵人生消磨在那些琐碎工作当中。我也是一个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我思来想去,觉得只有与你合作,以你的电器厂为基础创建一个大公司, 互相配合,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来。你看怎样?”

这些话说得松下心里热呼呼的。他凭着自己的雄心,白手起家,奋

斗多年,才弄成今天这个局面。他明白,若是有充足的资金,他定能对现有的生产结构作根本改造,使整个经营规模和效益翻上几番。不仅如此,A 君既有阔亲戚作后盾可以弄钱,又受过专业教育,与自己配合,也会减轻自己的压力——这些年来任何事情都得由自己一个人去思考、去抉择、去处理,未免太累了。想到这里,他回答说,对方的提议很使他感兴趣,但是因为事出突然,他要认真考虑几天,才能答复。

松下向来是个很有决断的人,无论什么事,很快就能作出决定。可是这一次他却感到心思迷乱,越想越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继续一个人干下去,还是与 A 君合作,改组成公司,扩大经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直到五天的考虑期已满,他还是下不了决心。在去答复 A 君之前,他安慰自己说:见了面自然就知道该说什么了。

松 下 刚 一 坐 定 ,A 君 就 问 道 : “怎么样?松下君,决定了吗?只要你答应,我明天就辞掉工作,

回老家去筹资。两三天之内,少说也能弄到五六万元。”

不知是贪图当大公司的董事名声好,还是真认为合起来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松下糊里糊涂地答应与之合作。

可是回到家里冷静一想,觉得这样做未免太草率了。要知道,虽然他早就认识 A 君,但对其性格、能力和人品都缺乏了解。他真的很可靠、很值得信赖吗?他真的能引进那么多资金吗?他将来能同自己齐心协力吗?与他合伙成立公司之后,还能当家做主吗?⋯⋯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最后得出结论:还是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稳当。

话虽这么说,要反悔已经太晚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啊! 松下与 A 君商谈时,后者的妻子也在座,现在他怎能出尔反尔呢?即使这对夫妇原谅了他,同意他收回自己的承诺,他不讲信誉的恶名也会毁了自己的事业啊。

思来想去,他最后还是决定:即使被人指责言而无信,也必须取消这错误的合伙决策。于是,几天之后,就又去找 A 君,想对之道歉,收回承诺。

谁知出乎松下的意料:A 君已经死了!据其妻子讲,就在上次与松下见面的第二天,他就患了急性肺炎,才过两天便被病魔夺去了性命。只因不知道松下的地址,他的妻子才没有通知松下去参加葬礼。

不用说,改组的事,就算自动取消了。

松下后来提起这件事时,总是作为考虑不周的严重教训。他说,若是 A 君不死,与之成立公司,恐怕就没有日后蜚声世界的松下电器了。

1919 年真是不吉利的一年,松下也差点儿死于车祸。

当时,由于流行用单车送货,松下自恃在单车店干过,还在单车比赛中拿过奖,因而在出门办事时不仅捎带送货,而且装的也往往比手下的人还要多。

有一天,他带着一大箱货,骑车给一个商店送去。谁知骑到河岸边的一条狭窄小街上时,一辆货车如发疯一般,迎面飞驰而来。松下来不及避开,便连人带车一起被汽车撞倒,抛到四公尺以外去。

说来也巧,他刚好落在一条电车轨道上。而此时又有一辆电车从西边冲过来。不知是电车司机眼明手快,还是街上人的呼喊起了作用,电车总算离他两公尺远的地方刹住了。

松下此时弄不清楚自己是生是死,只觉得身边围着一大群人,他们说什么他也听不明白。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看到了被撞得七歪八扭的单车,还有散在马路上的材料,这才想起自己是被汽车撞倒了。

他试着慢慢站起来。噫,真奇怪,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不仅没有死,连皮肉之伤也没有!他听见有人议论说:“这个人汽车撞不死,电车也不敢来压他,真是福大命大,不可思议啊!”

那撞了他的汽车司机先前像被吓傻了一样,愣在那里。现在见松下没事,赶紧帮他收拾地上的材料,连同烂单车一起装上汽车,把松下送回家。一路上连连赔不是,还说要给松下买一辆新单车。可是将松下送到家之后,却没再露面,不要说买单车,连一毛钱也没有赔。

不过,能够死里逃生,松下已经感到非常幸运、非常满足了。蚊帐事件

从 1919 年年底到 1920 年年初,日本产业界出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局面:无论生产多少产品,似乎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这一状况导致劳动市场供不应求。各大厂商为了吸引劳动力,竞相提高工资,使得松下这样的小厂家叫苦不迭。

当时的松下制作所虽然小有名声,毕竟还是个家庭作坊,条件简陋, 也不敢提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松下天天都担心昨天还在这里上班的工人,今天跳槽到别处去了。每天早上都要到门口去守候。万一人不够, 好马上去找,否则生产就要受影响。

由于他稳扎稳打,又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更兼善于处理劳资关系, 使长期在他这儿工作的工人感受到一种家庭般的温暖:工资虽然不高, 但都觉得有保障,不必为将来的日子发愁。就这样,在那样激烈的竞争中,他的工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几个。

到 1920 年,松下电器已在大阪地区站稳了脚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为了加强与经销商的联系,他不仅叫店员跑,自己也经常去与他们接触。

此时,他拿定主意,一定要占领东京市场。显然,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每月只跑一次,必须有人常驻那里,了解市场动态,扩大经销网络。因为他自己要坐镇大阪的老巢,便让内弟井植去担当东京常驻办事员的重任。

井植从乡下来到大阪后,一直是松下的得力助手,既懂生产,也能跑推销,干得很不错。然而他只有 17 岁,独当一面未免太年轻了些,但松下别无选择,还是让他去了,心想让他磨炼磨炼,慢慢就能熟悉业务, 打开局面,总不能事事都由自己一个人包办啊。

与其他大厂家的常驻办事员比较,井植显得未免过于寒碜。既不是租屋开办事处,更无钱在大饭店包房间,而是住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简陋的学生宿舍,省吃俭用,每天早上进城推销产品,有人订货即马上报告松下,由大阪直接将货送到经销商手中。

井植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之艰苦以及松下对他的严格要求,可以“蚊帐事件”为例。

这年夏天,井植写信给松下说,由于天气越来越热,所住之处蚊子

太多,无法成眠,他未经请示就花了 3 元钱买了一顶麻纱蚊帐。虽然比一般的蚊帐贵一些,但因打过折扣,还是合算,希望松下能够谅解。

松下接信之后,当即以老板和姐夫的双重身份狠狠将井植教训了一通:

“以你今天的身份和我厂的经济状况,不管理由多么充足,都不该花 3 元钱去买麻纱蚊帐,1 元左右的棉织品就可以了。你要知道,现在的松下电器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厉行节约,你也不能例外。”

厉行节约是松下治厂治家的传统,也是他自己的生活准则。到他后来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仍然不尚奢靡。这与他寒微的出身和长期的贫困生活,显然不无关系。他常常对家人说:人在成功的时候,切忌骄奢张狂、自我陶醉;此时更要严加省察,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萧条中求发展

日本的经济繁荣未能持续多久,到 1920 年春天就出现了不祥之兆。

3 月 15 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向来热门的针纺公司股票从

550 元的高位一下子跌到 100 元,迫使东京股票交易市场停业两天;紧接着,4 月 7 日,大阪增田证券经纪人破产,使整个证券界、商界和金融界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不久之后,横滨“七十四银行”关闭,针纺公可股票再跌至 80 元⋯⋯ 一时之间,厂家倒闭,百业凋零,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时有披露。可是在这普遍萧条的经济形势下,电器行业却一枝独秀,未受大的

冲击。松下因势利导,积极扩展事业,决心在医疗和实验等方面开发新的电器产品,开拓新的电器市场。

这时,劳动力不是紧缺,而是过剩了。但是劳资矛盾却日益尖锐起来。因为工人们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通过工会等组织,才能有效地同资方交涉乃至于斗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松下的电器厂虽说只有二十多个工人,但是也不可能不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他想,与其等待工人们组织起来同他作对,不如主动对他们表示友好和善意,把自己的利益同工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劳资双方不是成为争斗不已的敌人,而是成为利害相关的伙伴。

长期以来,他就努力在自己的企业中造成一种家庭式的气氛,但是在新的条件下,这种做法已显得过时。经过反复思考,他打算成立一个将劳资双方都包容进去的组织,既像工会,又不是工会:所有的员工都是这一组织的成员;谁若不愿加入这一组织,就等于自动辞职,离开松下电器制作所。

可是,该取个什么名称呢?他想了许久,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有一天,他向老朋友森田延次郎提起这件事,森田说:

“何必想得那么复杂呢?最好是简单明了。我看就叫它‘步一会’ 吧。这个名字有两层涵义:一是要全体员工步调一致,上下合作,同心同德;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不尚空谈,稳扎稳打地发展事业。”松下一听,连连称妙,当即决定采纳森田的建议,在厂里成立了“步

一会”。

在“步一会”成立大会上,松下对员工们说:

“本会的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之间友爱和睦,互相帮助,增进福利。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使这个组织充满活力,也才能求得松下电器的发展; 而松下电器的发展与繁荣,亦即是‘步一会’的发展与繁荣,这关系着每一个成员的幸福。愿大家精诚团结,自重自爱,齐心协力,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直到后来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解散“步一会”并成立工会之后, 松下仍在自己的企业中继续贯彻“步一会”的精神,极力避免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发生严重冲突。

第一部电话

如今的日本,家家户户都有电话,而企业家往往是一个人拥有好几台。可是在 20 年代初,电话却是一种时髦而又奢侈的消费品,是财富和

身价的象征。那时,装一部电话要花一千多元,而 1 元钱可买 3 升米, 其价格的昂贵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就是有钱也不是马上就能安装的, 还得排好几个月的队。

经过种种努力,松下总算申请到一部 9 年分期付款电话,并且很快就安装好了。这对于他的企业乃至于他本人,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当即用广告明信片,把电话号码告知各地的经销商,表示今日之松下已与往日不同,已经拥有自己的电话了!

几天之后,这电话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松下终于接到了打来订货的第一个电话。起初那一段时间,他几乎时时刻刻都希望有人打电话来。不要说接受订货,单是接电话的那份滋味就够令他兴奋许久了。

与附近企业的纷纷倒闭形成鲜明对比,松下制作所越办越兴旺。为了适应人员和设备增加的新情况,他把隔壁的几间空房租过来,改成了厂房。一些被股票下跌和经济萧条吓昏了头的人认为松下这样做简直是发疯了:别人都担心收不回资金,他为什么还要大把投进去呢?

与此同时,他也面临了新的诱惑。地方政府见他经营有方,也主动对他表示友好,提出让他担任种种名誉职位。他若是对此有兴趣,不难弄个议员来当,甚至可能进入议会。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行是办企业,若是卷进政治漩涡,很快就会被洪水吞没。因此他委婉地谢绝了种种好意,尽管他在热心公益事业方面并不落后于他人。

松下此时真是万事如意,1921 年,他的妻子怀孕了。这就是说,他即将为人之父了!

他回想父亲辛劳一生,不仅未能将众多子女抚养成人,连自己也早早命归黄泉,真是值得同情。而自己虽说 9 岁就开始帮人做工,历尽艰难,总算创建了自己的事业,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根基,能为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尽到更大的责任,的确值得欣慰。

但是,切不可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必须时时刻刻坚定这一信念: 非认真不可;非老实正直不可;

非生意第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