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时节巧借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和荡秋千,是我国人民在清明节时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风筝也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等,闽南语称”风吹“。

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风筝起源于我国,据说古代将军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风速;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保住了性命;更有人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据民间传说,第一个风筝是由古代著名工匠鲁班用竹子做的。丝绸出现后,又出现了绸制的风筝。自从纸发明以后,才有了纸质风筝,名为“纸鸢”。于是,便有了后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佳句。

在古代,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有人在纸鸢上加以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有竹笛开始。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在或画在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到高空,随风飘逝,然后就把风筝的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所以,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就会沾上晦气。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后来,风筝也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每逢清明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间也要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在风筝的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风筝飞在空中就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古时的放风筝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掉身上的“晦气”。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放风筝成为我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娱乐风俗。我国传统的风筝品种繁多,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其题材也比较广泛,形式多样。

在我国民间,人们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如能发出声音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灯笼”,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各具特色。

在清明节,各地还有荡秋千的习俗。我国民间荡秋千的历史非常悠久,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从此后,荡秋千便成为寒食清明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那么“千秋”又何以改为“秋千”这一称呼呢?据说古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人们为了避讳,便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秋千这一称谓从此就被沿用下来。

最初,荡秋千只限于女子和小孩的游戏,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古人荡秋千最初只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儿女游戏之用,直到南北朝时期,荡秋千才流行并盛行于大江南北,荡秋千发展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丫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在汉字中,“秋千”两字的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随着发展,人们对传统秋千活动更是花样翻新。荡秋千的形式也由原来的单架式发展为“车链式”、“八挂式”等多种。

车链秋千的制作是先竖一根木桩,将下端固定。再在上端设轴装一大车轮,轮上缚置4条木棍,各伸出一截于轮外,悬吊四挂秋千。而后在先竖的木桩下部横装推杆,推动推杆,秋千便旋荡起来。

八挂秋千是一种装饰华丽的亭式秋千,因悬挂八架秋千而得名。其主体骨架是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柱,称“老杆”。老杆下端是转轴。

推杆与老杆绑结为一体,推动推杆使老杆转动。同时,以老杆为中心搭设圆形木台,中间设置枢纽,顶端搭成八角亭式的伞形,装饰有各色彩绸与玻璃镜等。

8个檐角高高挑起,每角悬挂一架秋千。人力推动推杆,八挂秋千便同时飘荡起来。绵山有“秋千岭”,也是历代荡秋千的场所。

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荡秋千可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除了普通秋千外,还有两种特殊的秋千,“胡悠”和“过梁悠”。

“胡悠”也叫木驴。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人或站或坐在两头的秋千上,边悠荡边转圈。

“过梁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秋千。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4个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起来。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

[旁注]

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姓公输,名般,鲁国人。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山戎 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是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后来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齐桓公 姜姓,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一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对我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链接]

我国民间还有一种特殊的秋千“板不煞”。板不煞就是“摔不死”。

搭法是在秋千架的横梁上穿一个辘轳头,上面绕一条粗绳两头垂下,其中一个绳头上固定一根脚踏棍。开始耍时,两只脚踏在踏脚棍上。两腿夹绳,两手紧拽另一个绳头,使绳子这头往下转,那头带着人往上升。

在秋千横梁上头的半圆形荆条吊着花生、糖果、香烟、酒等赏品。谁能升到上头,牢稳地固定在辘轳头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赏品,谁就是好样的。摸着哪一种奖品,就奖给这个人。

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来,或者上去了没把紧辘轳头,又滑溜下来或摔下来,故名“板不煞”。由于秋千架下垫着松软的沙土或柴草,不会出危险,又称“摔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