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而专门设立的节日。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当年重耳出逃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贼戏谑了一番。

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晕了过去,再也无力站起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刻,有一人悄悄走到僻静处,此人就是介之推。

介之推走到僻静处后,忍着剧痛,用一把刀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随后,他为重耳煮了一碗肉汤。当重耳喝完肉汤后,渐渐恢复了精神,而当重耳发现肉是介之推从他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19年以后,重耳作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介之推被遗忘。众人都为他鸣不平,他却不肯面见圣上请赏。

《吕氏春秋》记载,当时介之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介之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之推受封,才知道他已背着老母亲隐入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晋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在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

火熄以后,人们才发现身背老母亲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人们在装殓介之推的尸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纸血书,上而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被介之推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不已,他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走时,晋文公还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代时,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人民非常怀念。

于是,每逢介之推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同时,人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我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著,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可以说,寒食节的意义远远大于清明,若比作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的融入了清明。

[旁注]

春秋 指公元前770年至476年这个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历时约255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晋献公 春秋时代的晋国君主。他在位26年,是曲沃武公之子。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公、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卫国 周王朝的姬姓诸侯国,位于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姬封,史称康叔为卫国的第一代国君。秦始皇灭六国后,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一带。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是一部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12纪、8览、6论,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文公对内拔擢贤能,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公文治武功,昭明后世,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周举(105年~149年),东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周防的儿子。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北儒学之人推诿正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

[阅读链接]

后人为了纪念介之推,专门修建了一座介之推庙。介之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相、母子碑。

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之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

可惜后来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