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五千年前的墓祭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扫墓源于5000年前的墓祭,就是在坟墓前祭祀祖先。
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争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我国古代墓祭的礼制可追溯到5000年前,而且当时的墓祭已是祖先偶像与祖先亡灵相结合的祭祀形式。
在古文献中曾提到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这个齐国人经常到东郭的坟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当时扫墓的风气已经盛行。
根据祭祀的场所,我国古代的祭祖可分为宗庙祭祀和墓祭两种。墓祭主要是指生者在墓前祭祀祖先,以表达和寄托对死者的孝思之情,后世又称“祭墓”,俗称“拜扫”或“扫墓”。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墓祭习俗,在殷商时期墓祭之风渐为风行。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清明节”的得名源于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每年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称呼。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在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时节总是给人以些许悲凉和伤感,而与一般伤春悲秋不同的是,它不是关乎个体当下的特殊经验,而是一种更加深沉辽远的生命之感。
“事死如事生”。清明将至,细雨绵绵、草木萌生,踏青远足、南燕北归,那逝去亲人的坟茔墓地是否也会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也会因雨水浸满而塌陷崩落?或者,我们自己是否也会有因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带来的某种情愫心思需要前去倾诉抒发?
正是这样一种随天地运行而来的情之发、意之动,才引发了人们清明墓地祭扫的情景。于是,清明也就由一种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自然之“气”,转换递进为缅怀先人的文化之“节”,具有特殊的意涵。
扫墓实际就是墓祭。古代帝王曾将其确定为国家礼制。上古时期“墓而不坟”,就是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这个日子主要与上巳和寒食联系在一起。后来,便“墓而且坟”,祭扫之情便有了依托。
当时,人们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回乡扫墓。而扫墓内在依据,结合我国民间传统的“鬼节”可以更清楚地被理解。
从节气上看,霜降以后天气转凉,我们自己要添衣御寒,那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先人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需要呢?于是就有了给他们捎点衣物钱财以顺利过冬的烧包习俗。
事死如事生的情感逻辑以古老而朴素的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鬼节”最初的缘起如此,清明节最初的缘起也有此因。
清明节流行扫墓,扫墓其实就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就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直至后来,清明扫墓成为盛行的习俗,世代相沿。
古代寒食节也叫禁烟节,有禁烟风俗。每年到这一时节,要求国人家家禁止生火,皆吃冷食。禁烟是节日里最主要甚至是必须的措施。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后来就慢慢成了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距冬至一百零五天,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和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源头,其实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树木来钻火,有改季改火的风俗。而每当新的季节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往往又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便要祀火。
在古代,家家户户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此举被称为“改火”。每当改火时节,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据《周礼·秋官·司煊氏》记载:
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走,下令禁火。司煊氏,其实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在此期间,人们还有吃杏酪食俗。杏酪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寒食节中的一种高档食品。在东晋孙楚祭祀介之推的食品中,便有杏酪。
以后,寒食节才与介之推的传说联系起来,成了寒食节。而寒食节的日期也要长达一个月。长期吃冷食,毕竟不利于人的健康。
以后,人们便缩短日期,从7天、3天逐渐改为1天。到了后来,人们便直接把寒食节融合在清明节中一起度过了。
古人在寒食节扫墓,通常也不设香火。人们将纸钱挂在坟茔旁的树上。前去扫墓的乡里人,都登到高处遥望,以示祭祀。将裂帛抛往空中,称之为掰钱。而京师的周围地区,人们在拜扫时,便设置酒和饭食,带领全家老幼外出春游。
此后,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期间,此时不仅春暖花开阳光和煦,适合人们出外春游拜扫亲人坟墓,还能消除了“隆冬冷食,残损民命”的忧虑。把寒食节并为清明节既符合民意又符合时令,实属明智之举。
[旁注]
新石器时期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殷商 商朝,又称殷,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以后,在商丘建立商朝。商朝在殷建都达273年,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
鬼节 是指鬼过的节日。在我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农历十月初一。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这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杏酪 我国传统食品。又称杏仁茶。做法是把甜杏仁、糯米面、白糖各适量。甜杏仁磨细备用,锅中适量清水煮沸,下甜杏仁及糯米面调匀。再下白糖,煮至熟即可服食。其药用价值是适于风寒咳嗽,常服有防癌,抗癌作用。
介之推(?~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国贤臣,又名介子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阅读链接]
墓祭又称祭扫,我国过去一般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重阳祭扫祖坟活动在境内并不普遍,且久已无闻,唯有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
每到清明日,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祭扫祖坟。祭扫时,要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祖墓如有损坏,也要整修。民间旧俗,祖墓之土平时不宜轻动,只有在清明祭扫之时可以进行此项工作。坟墓周围打扫清净之后,就把“纸钱”压在祖坟前后左右。
扫墓结束后,扫墓者必折一枝马尾松松枝,带回家插于门上,用以表示这户人家没有忘记祖先,已经扫过墓了。后来,这项风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