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无限哀思的重大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上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我国古人祭祀的形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较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举行,俗称“上坟”。时间主要是忌日和传统重大节日,如除夕、清明、中元节、十月初一等。

第二种方式是家祭。即不用到坟上去,或与上坟同时进行,把写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谱系图供在正堂或“家庙”,全家或全族人一齐祭祀,在家祭的称“请家堂”,仪式十分庄重。

第三种方式是清明节扫墓,扫墓也被称为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来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被视为“野祭”。

由其是,古代帝王在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为了给世人这种追贤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

此后,寒食节展墓,名正言顺地成为官方认同倡导的拜扫礼节。皇亲贵族也跻身于寒食祭陵展墓的行列。

既要展墓就要提到纸钱。纸钱是古人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因之又称冥钱。一般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或抛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将此称为撒纸或烧纸。

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就有关于纸钱的记载:“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

由此可知,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南朝齐之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一直沿袭下来。世间事,过眼烟云,朝更夕改,唯有寒食展墓之俗如阳露春草,岁岁年年。

到了隋唐时期,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已逐渐演变为关系千家万户的祭祖扫墓,而为纪念介之推举行的禁烟吃冷食已退居其次。

寒食展墓之俗因其魂系祖脉,根连骨肉,至后来已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的天下第一祭日。

人死万事灰,展墓人复来。唐代诗人张籍名作寒食节《北邙行》记载: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

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

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做巢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自古至今,上坟祭扫都是我国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重要活动。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修整坟墓。

唐代以前,我国已有烧纸钱祭亡灵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也不能烧纸钱,人们便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地旁边的树上,有的是用小石头压在坟地上,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

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古人认为,给先人使用的物品如果不焚烧,是无法过到另外空间去的,当然食品除外。

在我国,从古至今,不管是宗教还是民间,都有烧香或烧纸钱的习俗。这个纸钱如果不焚烧,阴间的先人就不好用。

因此,唐朝的大诗人王建在《寒食行》一诗中,就对寒食节不能烧纸钱的事情提出了质疑: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代《梦粱录》记载:

每到清明节,官员和士庶都要出郊省墓,以尽思念之情。

参加扫墓的人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

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首推涉及千家万户的上墓祭扫。但除了上坟扫墓外,历史上这一天还有一系列其他祭奠活动。

首先是皇家祭陵,这一活动历朝奠仪也不尽一致。如,639年唐太宗拜献陵,规定帝谒陵,距陵5000米处设有座位和斋室,还规定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寒食日都要设祭。

除了皇家祭陵外,寒食清明较为隆重的祭仪为祭祀孔林。据《山东通志》与《曲阜县志》记载,曲阜孔林是孔子先师之墓,此地受天至精,纯粹睿哲。

历代规定这里祀期为一年两祀,即春用寒食节,冬用农历十月朔日。奠仪由孔子后裔衍圣公主祭。

除孔林外,曲阜城东10多千米处有启圣林庙,是孔子父亲的葬地。这里规定一年两祭时间为春用清明节,冬用农历十月初三,也由衍圣公主祭。由此可见,清明节从古至今就是华夏子孙的祭祀重要节日。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

而另外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

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

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的时间选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

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到了现代,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人们在清明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做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这种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的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旁注]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206年,下至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史记》《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共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全书共130卷,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40岁以后,才当上小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唐太宗(599年~649年),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之意。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他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他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是后世明君之典范。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纸幡 亦称“纸引”,纸制的招魂幡。旧时丧家用纸作旗幡,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谓之招魂幡。元代无名氏在《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有:“挑着个纸幡儿,招展着痛苦伤情。”之句。

往生咒 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咒语,也用于超度亡灵。如要持诵往生咒,应该清净三业,沐浴,漱口,至诚一心,在佛前燃香,长跪合掌,日夜各诵念21遍。若此就可消灭四重罪、五逆罪、十种恶业,连毁谤大乘经典的罪都能消除。现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获得,不被邪恶鬼神所迷惑。

[阅读链接]

过去,山西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

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

如果是老坟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7天后8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