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功效的寒食节美食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时叫寒具,是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味道香脆精美,口感极佳。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馓子”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是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因其酥脆香甜,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日常点心。在安徽地区,每逢节日,则以“馓子”祭祖并互相馈赠。回族、东乡族也做馓子,配料、方法和汉族不尽相同。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
后来,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对于寒具,通常的解释是,古人过寒食,一天早晚不动烟火,只能吃冷食,而吃冷食对人的肠胃又没好处,远不如油炸食品耐储藏,且不伤肠胃,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期间的快餐。
既是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了。这类解释未必可靠,但是暂时还没有更可靠的解释。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讲到寒具,说明寒具在两晋就已是一种流行食品。
我国民间比较著名的馓子包括:衡水馓子、济宁馓子、徐州馓子、淮安茶馓、回乡馓子、麻衣馓子等。
衡水的油炸馓子以其香脆、咸淡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董仲舒在衡水任职期间就非常喜食这种馓子。
衡水民间常用馓子泡汤,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热后配馓子汤送下,治疗红痢不止。尤其是产后妇女,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不过衡水最喜爱的食法直接吃馓子,有时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
济宁馓子中要数王家馓子最为出名。创始人王宪章老先生根据馓子的传统工艺,通过多年的探究,研制出具有独自特色的细条馓子香酥可口,色味俱佳,很快受到了消费者青睐。
王老先生之子王立平继承王家馓子传统工艺,改良生产技术,扩大销售规模,继续弘扬济宁饮食文化,使王家馓子在济宁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名吃。
徐州人爱吃的主要是蝴蝶馓子、烙馍卷馓子。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咸淡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形美观,口感颇佳。
淮安茶馓是江苏省知名传统点心,可谓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中华名小吃之一。其色泽嫩黄,造型秀丽,松酥香脆、独具风味。
茶馓是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状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
在西北地区的人们都有吃馓子的习惯,叫回乡馓子。一般情况下,这里汉族选在腊月底制作回乡馓子,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
而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食品。
麻衣馓子色泽黄亮,香脆味甘。过春节,有的汉族人家也请少数民族邻里巧手帮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馓子也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风味名点之一,由于地区不同,也别称“膏环”,“捻头”等。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
用面粉加少许盐和好,捻成细条,油煎而食,有盘馓和酥馓之分;以股细、条匀、焦酥、香脆为佳品。
在宁夏各地,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
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主人高兴地连声说:“谢谢”,感谢客人的光临。
馓子最常见的吃法,是用烙馍卷之。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发明了这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小吃——馓子。
旧时除了寒食节吃馓子,主要食品便是粥。粥也称糜,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较常见的粥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等。
依照元代医家学罗天益在《宝鉴》一书中记载:粳米、粟米做成的粥,气味淡薄,阳中带阴,所以清淡舒畅,能利小便。
有一人病危,但从不吃药。医生叫他吃粟粥,杜绝其他食物,10天过后病情好转,一个月过后痊愈。
这就是五谷都能治病的原理。吃粥既节省时间,味道又美,喝完粥后睡一觉,妙不可言,人们都称粥有很大的益处。
东晋陆翙在《邺中记》记载并州之俗,说道:
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中国以为寒食。
南北朝梁朝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中也记载:
孙楚祭介之推云:“饧一盘,醴酪两盂。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类也。”
按南北朝时期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讲,煮醴酪即为麦粥。
另据唐玄宗时期学者丘悦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三国典略》记载,邺城人李岳为门客说服,用本钱广收大麦,用车运往晋阳,以求寒食节在晋阳一带卖高价。
由于路途耽误,结果车到晋阳已是清明节令,无奈又载回邺城。按曹操《明罚令》,晋阳一带士民冬至后很长时间皆绝火寒食,李岳的运大麦车清明节方到,自然耽误了时机。这则故事还说明,晋阳人寒食节有用大麦煮麦粥、食麦粥的习俗。
明代陈继儒的《珍珠船》也记载在南朝时:
梁武帝寒食赐麦粥。
寒食粥品类繁多,较常食用的有桃花粥、冬凌粥、杨花粥、梅花粥、杏酪、乾粥、大麦粥等。
寒食节时,洛阳人家亦有食桃花粥和梅花粥的习俗。其实,桃花不仅可以煮粥食,还能治愈疾病。
按照史料记载中所提到的方法是:
冬至后一百五日寒食节,收桃花为末,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匙日三,甚良。可治头上肥疮和黄水面疮”。
桃花粥的具体做法是,收取落花瓣,洗净后用水煮粥,候粥熟,再将花瓣下锅,一滚即起食。
此外,还有一种冬凌粥,其为寒食节的高档食品,普通人家很难享用。旧时有商家,每逢节日专卖这一名食,寒食节专卖食品,必少不了冬凌粥。当时,朝有掌饮膳酒礼的食官,律法规定:凡是元旦、寒食和冬至,都要专门供送食品给六品以上的朝官。
这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
孙楚祭介之推云:“饧一盘,醴酪二盂。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类也。
按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讲的煮醴酪即为“麦粥”。
古人都极力称赞粥的养生保健功效,在长寿之乡,许多老人就是通过坚持早晚喝粥,治好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的毛病。
不过,喝粥最大的好处还是养胃,因为它不但不会消耗胃气,而且能补益胃气。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保养好胃,就等于是在长寿这条路上成功了一半。
粥作为食品,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粥能增强食欲,缓解体力生病时的食欲不振。与清粥搭配一些色泽鲜艳又开胃的食物,例如梅干、甜姜、小菜等,既能促进食欲,又为虚弱的病人补充体力。此外,人们在寒食节期间不仅要吃凉粥,还要吃煮鸡蛋、盐醋拌生菜等。
古人吃煮鸡蛋也颇有讲究,一些好事者别出心裁,在鸡蛋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并染上色彩,这种彩蛋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当时称之为“镂鸡子”。这种做法渐成习俗,以致有人拿出彩蛋炫耀,并相互比试。
[旁注]
《齐民要术》北魏时期的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加工与贮藏、利用等,对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伊斯兰教 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是7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伊斯兰教是在651年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泉州、广州等地的。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即汉高祖,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后成为汉朝开国皇帝,是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对汉族的发展,我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乌江边自刎。
罗天益(1220年~1290年),元代医家学。他将医学知识分经论证而以方类之,历时3年,三易其稿而著成《内经类编》。1266年,以所录东垣效方类编为《东垣试效方》9卷。又撰集《卫生宝鉴》24卷,又著《药象图》、《经验方》、《医经辨惑》等书。
《邺中记》又名《石虎邺中记》,西晋末期东晋初期陆翙著。陆翙曾是东晋国子助教。该书是记载割据王朝的国都邺城的专门史籍。原书已佚,仅存辑本,如,四库全书本、清内府聚珍本。一直以来,其佚文散见于各书,较早见于北魏《水经注》。
南朝 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4个朝代的总称。自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4个朝代,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
孙楚(约218年~293年),西晋诗人。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故缺乡曲之誉。魏末,孙楚已40多岁,才入仕为镇东将军石苞的参军,后为晋扶风王司马骏征西参军,晋惠帝初为冯翊太守。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载其轶事。
[阅读链接]
关于寒具还有个典故。
说是东晋时有个大将叫桓玄,此人附庸风雅,收藏了大量名贵书画,又爱显摆,每有朋友登门,就拿出来让人一同观赏。
一日,桓玄广邀宾客,大摆宴席,酒足饭饱之后,又取出一幅珍品请人品评。
那天的饭食当中有寒具,桓玄的客人吃寒具就像我们今天吃麻花那样,用手抓着往嘴里塞,一顿饭下来,手上都沾满了油,当大家在桓玄那幅画作上指指点点之时,油印子就转移到了画上,好好一幅画就这样被油糟蹋了。
桓玄心疼得要命,从此吸取教训,再请人吃饭一律不上寒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