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于江南的吃青团食俗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又叫清明果,是我国江南和上海一带清明节时的祭祖食品之一,因为其色泽为青绿所以叫做“青团”。

青团外皮松软肉体松糯,不甜不腻,味道清香有青草香气,有点黏但不粘牙,青团的夹心多为豆沙。

青团始创于宋代,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之一,当时叫做“粉团”,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后来青团的祭祖功能逐渐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把青团当做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用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糅合,然后开始制作团子。野菜主要是嫩艾、小棘姆草、泥胡菜、艾蒿和鼠曲草等。

泥胡菜汆水后色泽碧绿,以前常用,后来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后,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做好了。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格外重要。

江南吃青团最早也可在周代找到线索,《周礼》记录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规矩,于是百姓熄炊而“寒食三日”。

寒食三日充饥传统食品中有一种“青精饭”,寒食节时,人们采摘阳桐叶,以细冬青染饭,所成之饭色青而有光。

当时这种青精饭用以祭祀,随着制作方法的更新,后来逐渐转变为青团。在当时的集市上也有卖青团熟藕的冷食,人们争相购买后,将其作为祀先之品。

浙江省临海市的青团上色一定要用一种叫“青”的野菜,苏州、杭州这些地方一般用青菜汁、嫩丝瓜叶汁增色,将“青”煮熟捣成汁与糯米粉和在一起。

“青”也叫鼠鼬草,正因为有了青使得临海的青团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香味。临海青团的馅料有咸、甜两个样式,甜的为豆沙,而咸的则是豆腐干丁、笋丁、肉丁、咸菜等。

为了能使咸甜两种样式分清甜的包成圆的而咸的包成饺子状。用鲜楮树叶垫到底下用蒸笼蒸15分钟就完成了。

制作青团的方法有很多,其一是把艾草洗干净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石灰水,这样能去掉苦涩味,如果不加,就多洗几遍。然后加点水,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

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比1的量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然后加入豆沙馅,包成小孩拳头大小的团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

蒸熟后把青团放凉了,就可以吃了。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方法二是艾草摘取嫩茎和叶,洗净后放入加有碱水的沸水中,碱水具有保持青绿颜色的作用,煮沸后待艾草发软后捞出,滤出汁水待用。

做青团之前再用清水洗去碱水,再把这些漂洗干净的艾草用纱布包着挤干水分后用刀斩碎,再用手掰成一小戳一小戳的待用。

糯米粉与籼米粉以1比1的比例对和后加水和至半潮,把粉放入大蒸笼,粉顶上放艾草,开始放在锅里蒸熟。待锅中的青团香味四溢时,就表明食物蒸熟了。

此时,就要端起蒸笼倒到石臼中,男人手握大石杵,先用小气拈,把艾草和粉拈在一起。拈完以后,男人捣、女人在一边翻着粉。每捣一下就要翻一下盖住捣出来的窟窿。

最后,粉变成了黏滑的没有颗粒感了,就可以拎到盆里放在桌子上了。这时要赶紧趁热“捉”,把这个半成品拉出来再从拇指与食指间挤出一个小团,拍扁了裹上金黄色的松花粉,一个又香又滑又糯的青团就出炉了。

[旁注]

艾蒿 又名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针灸分为两部分,“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以达到“灸”和效果。我国民间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燃料效果更佳。

周代 我国历史上继商代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其中西周是我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周礼》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历象;小至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各种名物、典章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木铎 木舌金铃。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十分相似。

松花粉 又名松花、松黄,泛指马尾松、油松、红松、华山松和樟子松等松属植物雄蕊所产生的干燥花粉。始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为鲜黄色或淡黄色细粉,味甘平无毒,是我国传统的食品,一些传统食物如松花糕、松花团子、松花酒等仍添加松花粉。松花粉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青团就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或者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或黏米制食品。

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