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不尽相同的清明食俗

关于清明食俗,一定要提到闽东畲族的乌稔饭。每年的三月初三,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要煮食乌稔饭,并以此馈赠给汉族的亲戚朋友们。

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吃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要用乌稔饭来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代的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围困山中时,正赶上严冬粮断。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率众下山,冲出重围。

从此以后,每到三月初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示纪念。

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去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而畲族人民为了纪念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

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畲族乌稔饭自唐代以来就是畲族同胞过节的传统食品,它来自大自然乌稔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

乌米饭可冷冻保鲜60天以上,用时经解冻后再蒸、热、透后即可配料著作各种佳肴。此外,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据说吃了这种饭就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清明节有吃鸡蛋的食俗。这一食俗就如同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吃鸡蛋习俗,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煮鸡蛋用的是冬天麦田里的荠菜,整株带根洗净,将鸡蛋稍稍敲破一点,使之更加入味。煮好的鸡蛋有浓浓的荠菜青香味,据说这种蛋还有治疗头昏的功效呢。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

人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

后来,清明节吃鸡蛋便象征圆圆满满。倘若要探究清明节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小孩们还喜欢相互碰熟鸡蛋,如果哪个孩子的鸡蛋皮结实,把其他孩子的鸡蛋皮都碰破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最骄傲的。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但节前蒸“子推馍”的习俗,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流传至今。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0.25至0.5千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同时民间还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为“驱蝎”。

在陕西宜川地区,民间有:

做馒头相馈,上缀多样虫鸟,名为子推,谓晋文公焚山,禽鸟争救子推也。

江西新建地区,清明俗尚春饼,城里人用麦面,乡下人用米面,以薄为佳。浙江嘉兴和桐乡地区,在清明晚餐时要吃青螺,名为“挑青”。

[旁注]

畲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上祀节 古代一种节日。周朝巫术迷信流行,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女巫都要在河边为人们举行除灾祛病的仪式,谓之“祓禊”。因农历三月上巳日的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固定,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巍晋时期,把三月初三明确固定为上祀节。

窑洞 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利用高原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窑洞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阅读链接]

在晋北地区,清明节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在一些山区,这一天还有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磨成面,拌以各类干果脯。

在晋北地区,清明节还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清明节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