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景——已然成节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已经演变成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和民间娱乐活动。

饮食习俗主要体现在:滋身养体的吃青精饭食俗、始于宋代的吃青团食俗、吃螺蛳清明果和润饼菜食俗,以及品类丰富的老北京清明节寒食。节日习俗主要体现在:应时应景的清明赏花习俗、热闹非凡的清明蚕花会、城隍庙求愿习俗等。

后世流传下来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宋代清明节俗的进步发展

清明节自古以来便为历代所重视。到了唐宋时期,扫墓、插柳,以及吃馓子、五侯鲭、食粥等节日习俗仍在继续,并更趋盛行。

宋代江南诗派的重要人物高菊涧在《清明》一诗中就形象地描述了宋人清明上坟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由此可见,寒食、清明节既是家家上坟、人人扫墓之日,同时又是生者相聚,亲友相会之时。

在节日中,饮酒是不受限制的。此时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们除了在“江头吃饮、践踏青草”外,还在“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人们在节日中欢饮美酒,吃着节日美食,悠闲而自在。

据说,大文豪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特别喜食馓子,他在《寒具诗》中写道: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由诗中足见馓子受欢迎的程度。自古文人总是借物抒怀,苏东坡在《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其二中生动地描绘了宋代人在清明节吃五侯鲭的感受。

紫驼之峰人莫识,杂以鸡豚真可惜。

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唇与熊白。

路傍拾得半段枪,何必开炉铸予戟。

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当令君丧魄。

清明节插柳是自古有之的传统习俗,到了宋代仍在沿袭。苏东坡在《咏柳》一诗中说道:

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逐清明。

宋代诗人方岳在《柳》一诗中亦有这样的诗句:

粥香饧白清明近,斗挽柔条插画檐。

此外,宋代著名词人宴殊、晏几道、柳永、方千里、陈允平、周邦彦、吴文英等也有寒食节咏柳不俗之作,如晏几道《浣溪沙·柳》词道:

二月风和到碧城,万条千缕录相迎,舞烟弄日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台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柳永的《玉楼春·柳》词为:

黄金万缕风牵细,寒食初头春有味,殢烟尤雨索春饶,一日三眠夸得意;章街隋岸欢游地,高拂楼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

每年的清明节,皇宫内依然要举行清明馈宴等娱乐活动。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幸参加在禁苑内皇帝寒食馈宴,有感而作《三日赴宴口占》诗写道:

九门寒食多游骑,三月春阴正养花。

共喜流毓修故事,自怜双鬓惜年化。

可见,当时能享受朝廷馈宴之邀,实属幸事。而宋政府对清明节的假期也有了相关规定。如,对产盐区的居民有特别规定。

据《食货志》记载:1008年,就是大中祥符元年,下诏泸州南井灶户,遇正、至、寒食,各给3天假。

南宋时期,清明实行禁火规定。著名词人画家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就记载了一段关于寒食节官家查处百姓对禁火执行情况的详实故事。

《癸辛杂识》中讲道:

绵上火禁,平常年月要禁火七天,丧乱之年则禁火三日。

寒食这一天,乡里的社长一伙要挨家户用鸡毛查拨各家灶灰,一旦鸡毛稍焦卷,说明这家没禁火,就要罚香纸钱。

特殊有病及年老不能吃冷食者,要么认罚,要么就到介公庙求神卜卦。卜到吉卦,就可以燃用木炭,如卜到不吉,则宁让死也不让用火。百姓无奈,大冷天想吃点热东西,或者把食物放在太阳下,或都把食器埋藏在羊马粪窖中,以求保暖。

到了宋代后期,寒食节禁火的规矩就不那么严格了。一些地方的民众有在寒食节烧纸钱的,也有改在清明节取新火以后再去扫墓。

所以,过寒食节的习俗只在少数地方还保留着。由于寒食及禁火禁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些不方便,一些地方过寒食节也只是清明节前的一天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寒食节清明节都不分了。

发展到后来,寒食节已经完全被清明节取代。清明节假日期间扫墓、踏青、荡秋千等,已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宋代,清明饮食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著名诗人杨万里《送新茶李圣俞郎中》诗道:

细泻谷帘珠颗露,打成寒食杏花饧。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茗饮》说道: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由此可见,饮茶这一习俗在宋代也是长兴不衰。除了清明饮茶,在宋代秋千已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人们荡秋千是为了练习轻捷和矫健的能力。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后世朝廷便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由此可见,荡秋千已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活动。

除了上述清明娱乐习俗,清明最重要的饮食习俗就是吃青精饭。

青精饭也叫乌米饭,是江苏省的著名点心,是以乌饭树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当地居民寒食节的重要食品之一。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

青精饭原本是民间食品,早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赠李白》一诗句中就有“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的诗名。全诗如下: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每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无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这是杜甫赠李白诗最早的一首。

天宝年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由翰林供奉被放的李白,作此诗向他倾诉。自己在大都市厌倦了投机钻营,也吃不惯朱门酒肉;他想学仙求道,像道家那样食用青精饭以延年益寿。

但炼丹也得要大把银子,学仙也学不成。哪如你李翰林是金门才彦,脱身俗务,不事权贵,整日在山林里采药寻仙。

在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的农村,每逢农历的四月初八,多数人家都会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食用,清明节吃乌米饭也就逐渐形成习俗。

制作青精饭主要是用南烛木,南烛木也名“黑饭草”。青精饭的具体制作方法是采用南烛木的枝叶,捣成汁,用汁浸米,再蒸饭,晒干。

关于“南烛木”,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

南烛草木,记传、《本草》所说多端,多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色黑,乃误用乌柏为之,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

南人多植于延槛之间,茎如蒴藋,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叶微似楝而小。至秋则实赤如丹。南方至多。

此外,古文献中也有关于“南烛”的描述:

南烛产罗浮高处,初生三四年状若菘,渐似栀子,二三十年成大株,盖木而似草者也。叶似茗而圆厚,冬夏常青,枝茎微紫。

大者高四五丈,肥脆易折。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昔朱灵芝真人,以其叶兼白粳米,九蒸暴之,为青精饭,常服,人称青精先生。

今苏罗谣人每以社日为青精饭相饷,师其法。苏罗乃罗浮最深处。予诗:“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

青精饭的制作方法古今不一。有的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九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

后来,在江南一带,青精饭是清明当天做、当天吃,不“九蒸九曝”。具体做法是: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舂烂加少许浸泡米,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

青精饭之所以被称为“乌饭”,是因其用乌饭树的汁做配料。乌饭树属于杜鹃花科,一种常绿灌木,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在江淮一带每到寒食节,人们便采树叶煮成乌饭。

青精饭不仅为普通百姓家所需,更为神仙家垂青,久服可以益颜。“青精”二字,给人以色泽的素朴和质地的晶莹坚硬感,如一粒粒青宝石。食用它的一定都是餐风饮露、辟谷食气的仙人。

仙人们饿了还可以煮石头充饥,里面估计会有叫“青精饭”的一类,一块块青色的石头被煮熟了,温润而质雅,泛着幽幽的蓝光。

青精饭在一些地区,还被用作清明节的供品。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诫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专述了宋人山家饮馔,第一条就是“青精饭”。林洪提供了两种说法:

青精饭首者,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米,蒸饭暴干,坚而碧色。久服益颜延年。

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石为何也。按《本草》:用赤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越三日,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可不饥。是知石即石脂也。

二法皆有据,第以山居供客,则当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当用后法。

可知前一种是南烛木汁液浸米,蒸曝而成;后一种指叫青精的石头做成的饭。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也有“青精饭”一条,指前者:

青精草,一名南天烛,又为“墨饭草”,以其可染黑饭也,道家谓之青精饭,故《仙经》谓此道:

服草木之正,气与神通。食青烛之津,命不复陨。

“青精饭”本为道士所创,后被佛教居士所接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中有记载:

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青精饭古今做法不一,古代需九蒸九曝,可久贮远携,后来南方仍有此种小吃,只需将乌饭树汁液入锅煮米即可,米粒青莹,气味清香。

除了吃青精饭习俗,人们在寒食节也食各种花粥,最典型的要数梅花粥。宋人杨万里有《寒食梅粥》诗为证:

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

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可见,清明节的饮食习俗是随着年代的变迁而越发多样化了。

[旁注]

九泉 指地下埋葬死人的地方,即阴间。因为九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古人从打井经验中获知: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泉源。地下水从黄土渗出,带有黄色,故叫黄泉。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到很深地下的阴曹地府,就把“九”和“泉”相搭配,称为九泉。

晏几道(1030年~约1106年),北宋词人。他是北宋词人晏殊第七个儿子。然而并不像晏殊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只作过一些小官,如开封府判官、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等。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全宋词》存录有260余首。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宋仁宗时期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玉楼春 词牌名。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以调名也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等。双调56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另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

周密(1232年~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诗文皆有成就,又工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著作颇丰,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主要成就是创作抒发爱国情思诗作4200余首。代表作品有《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等。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翰林 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林洪 字梦屏,宋代莆田,即今福建人,宋代著名词人。唐代人王建曾作《宫词一百首》,传诵一时,后人颇多仿作。林洪也模拟写作了《宫词百首》,其诗词描写内容或为宫中琐事,或称颂太平盛世。

[阅读链接]

清代吴炽昌在《客窗闲话》中记载了一个叫魏元虚的人,旅食燕赵间,独居困顿。中秋之夜,一得道仙女来报答他前世之恩,但不肯与魏亲近,只是对坐举觞互酌,从筐里拿出青精饭共食。

还有什么饭食能配得上这样不落俗套的仙女报恩的故事,和这样不可亵玩的女子呢?但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过青精饭确实本是道家在山中修炼时日常所食,后来成为隐士逸人的“清供”食品。

后人诗句多有表现。赵翼曾摘录《放慵》诗道:“道士青精饭,先生乌角巾”;黄庭坚有诗道:“饥蒙青精饭,寒赠紫驼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