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GaxianDong

嘎仙洞(GaxianDong) 兴安岭上最大的天然石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段的密林深处,距鄂伦春自治旗府西北约 10 公里,甘河支流嘎仙

沟东侧的花岗岩绝壁上。洞穴坐北朝南,洞底高出涧流 25 米,洞口略呈三角

形,高 12 米,宽 19 米,洞口前有平坦阳台,洞内进深南北约 92 米,东西约

28 米,高约 20 余米,宛如大厅。洞中有石桌、石椅,洞内分东、西、南 3

岔洞,均具耳室,气势雄伟幽邃。距洞口 15 米处有岩刻祝文 201 字,据其内容可证明系史籍所载拓跋鲜卑族的远祖“石室”、“祖宗石庙”。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的发祥地,著名北魏王朝创建者拓跋珪、拓跋宏即为出自嘎仙洞的鲜卑族后裔子孙。岩壁祝文即为北魏世祖派遣中书侍郎李敞赴嘎仙洞祭祖时所铭刻。

(林儒耕)

Ga’erXian

噶尔县(GarXian) 西藏自治区牧业县,阿里地区辖县。位于自治区西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噶尔藏布西岸,海拔 4278 米。面积约 1.7 万平方公里,人口 8000。县府驻狮泉河镇。县城西的昆沙曾名噶大克,原为阿里首府。历史上曾为与其邻近的中亚地区货物集散地和通往中亚的通商口岸。现有新藏公路经县境。噶尔地区地理景观属荒漠草原和荒漠。气候寒冷干旱,年均温约 0.12℃,年降水量约 68.9 毫米,3~5 月多猛烈大风。以牧为主,局部地区仅宜种植生长期短的耐寒作物。

(温景春)

GaiXian

盖县(GaiXian) 辽宁省营口市辖县,多种经营农业县。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面积 3053 平方公里,人口 85 万。县府驻盖州镇。西汉时置平郭县,金设盖州,因名盖平。明代设盖州卫,清康熙三年(1664)改县。1965 年改称盖县。县境地势东高西低,东部绵羊顶子山、步云山海拔超千米;中部是浅丘缓岗,海拔不到 200 米;西部沿海为海拔 50 米以下的平原。海岸线

长 60 余公里。大清河、熊岳河、碧流河等流贯。盖县地处暖温带北缘,日均温 10℃以上积温超过 3400℃,1 月均温-8.6℃,7 月 24.9℃,年降水量 693 毫米,自然条件利于多种经营。经济作物以苹果最著名,集中熊岳附近。还出产有棉花、柞蚕、烟叶和粮食。西海岸滩宽水浅,便于晒盐。素有“东产柞蚕,西产鱼盐,南产苹果,北产棉花”之称。哈大铁路和理(辉)大(连) 公路纵贯南北,陆运以盖州和熊岳为中心,海运可利用鲅鱼圈港。盖州镇上帝庙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与九寨石棚山的大石棚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熊岳附近有温泉、仙人岛峰火台和望儿山等名胜。镇内有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熊树梅)

GansuBeishan

甘肃北山(BeiShan) 即马鬃山。甘肃河西走廊北端、以海拔 2583 米的马鬃山主峰为中心的准平原化干燥剥蚀低山、残丘与洪积及剥蚀平地的总称。范围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 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残丘,北迄中、蒙边境,面积 8.8 万平方公里。地质构

造上属北山块断带,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在宽平向斜中常有中生代沉积。火山岩和花岗岩的侵入普遍,有广泛的接触变质现象。在花岗岩侵入石灰系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型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床。在古老基底岩系中每有铁矿。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地堑式盆地中,多沉积成侏罗系煤层,如野马街南已开采的马鬃山煤矿。属温带荒漠气候,年均温 3.9℃,1 月均温-17.5℃,7 月 12.1℃。年降水量 80.7 毫米,而年蒸发量 3031 毫米。无常年性河流与湖泊,暴雨后干河床与低地有洪水。低洼地带有泉水出露, 往往形成小绿洲。土壤以棕色荒漠土为主,植被盖度极小,常见的有假木贼、霸王、麻黄等。沿干河床长有小盐生草、针茅、锦鸡儿和蒿属等短命植被。全区景观单调荒凉,但仍属河西肃北蒙古族重要收区之一。

(冯绳武)

GansuSheng

甘肃省(GansuSheng)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筒称陇。介于北纬 32°36'~42°47',东经 92°10'~108°43'。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毗邻,西北—隅和蒙古接壤。省境从东南部的泾、渭河平原向河西荒漠内流区斜长绵亘。面积 45.4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2237.1141 万。辖 7 地区、2 自治州、5 地级市、8 县级市、60 县、7 自治县。省会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