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和人文概况

横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其中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成矿带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各种矿藏多达百种以上;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一带的成矿带富含钒钛磁铁矿,如攀枝花地区(见攀西地区)是中国铁矿储量很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生产钒钛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重要基地。横断山脉是中国主要水能资源分布区。如金沙江以枯水位计算, 干流落差达 3000 余米,包括支流在内,水能蕴藏量近 1 亿千瓦。

区内条件对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极为有利。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区系、中亚区系、喜马拉雅区系和印度马来亚区系多种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遗种属,如乔杉、铁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特别是第三纪的古老植物种类如云杉属和冷杉属种类占全国一半以上。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中国第 2 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森林种类极为复杂。经济林木和果木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天麻、大黄、三七、麻黄等各种中药材。花卉种类更为繁多,尤以多种杜鹃花、报春花和山茶花为著。动物兼具东洋界西南区、古北界青藏高原区和北方华北区等多种成分,兽类、鸟类和鱼类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珍贵稀有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金丝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长臂猿、小熊猫、班羚、林麝、豹、云豹、马麝、水鹿、藏雪鸡、绿尾红雉、血雉等。

横断山脉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汉族外,有藏、彝、纳西、怒、傈僳、独龙、普米、白、布依等 20 多个民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低,目前区内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横断山脉是中国目前发现古猿化石地区之一,禄丰古猿化石(见禄丰县) 和元谋猿人化石(见元谋县)的发现,证明横断山脉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钟祥浩)

HengXian

横县(HengXian)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辖县。全国第 1 个低水头电站所在地。位于自治区南部,郁江上游。湘桂铁路经过县境西北。1912 年

始置横县。1952 年永淳县并入。面积 3464 平方公里,人口 97.07 万。县府驻横州镇。县境内有横州盆地。盆地中部及郁江沿岸地势低平,海拔在百米以下;北部为广西弧形山脉的顶部镇龙山,海拔千米以上;南部为丘陵,海拔约 200 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是南宁地区重要粮食产地。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甘蔗、烟叶、麻等,又是自治区重要产糖区之一。经济林木有八角、桂皮、油桐、油茶、茶等,以南资源和人文概况 - 图1种白毛茶和横州细茶享有盛名。县境西津水电站为广西大型低水头水电工程之一,装机容量 23.44 万千瓦。县境有食草类恐龙化石。

(陈德高)

HengShan

衡山(HengShan) 中国五岳中的南岳。位于湘中衡阳盆地北缘,湘江西侧。燕山期花岗岩体呈岩基状侵入元古界板溪群,局部切穿泥盆系与石炭系地层,属穹隆构造。经断层活动,一侧仰起,盖层剥落,岩体受侵蚀切割成陡崖山丛地貌。山体呈北东 30°走向,长约 32 公里,宽 17 公里,面积 472

平方公里。山峦突兀峥嵘,主峰祝融峰海拔 1290 米。紫盖、天柱、石廪、芙蓉、华盖、白石、岣嵝等峰,逶迤参差,一般高约千米。山间有白龙潭、华严湖、半山亭、磨镜台、南天门、高台寺和望日台等胜迹。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素称南岳“四绝”。又因云雾幻变, 故祝融峰有“云起峰流”的壮观。南岳历史悠久,多文学遗产,一度曾为理学渊薮与宗教福地。现存南岳大庙、磨镜台、福严寺、南台寺、藏经殿、方广寺、望日台等古典建筑及有关文物。衡山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天然生长的树种约有 85 科,600 余种。福严寺右的银杏、藏经殿前的青钱柳,广济寺侧的绒毛皂荚,及山间的香果树、银鹊树、柯楠树、湖南白檀、天目紫茎、短柄青冈、天目槭、日光槭、毛枳椇、金钱松、大果瘿椒、钟萼木、红豆杉、伯乐树、衡山青冈、楠木、稠木等均为稀有珍贵树种。已建立南岳树木园, 为搜集、展览、引种、改造利用森林资源的露天实验场。

(邓美成)

HengshuiShi

衡水市(HengshuiShi) 河北省新兴城市,衡水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 地区经济、交通中心。位于省境中南部石德铁路上。面积 598 平方公里,人

口 32.28 万;其中城区面积 11 平方公里,人口 10.3 万。衡水西汉为桃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衡水县,治所在今旧城村。明永乐十三年(1415)因旧城被淹,迁至今市区老城区。1947 年建市,1949 年撤销,1964 年改为镇, 1982 年改为市,1983 年衡水县并入。市境位于平原,滏阳河流经市区。50 年代前为商业集镇,除十几家酒坊外,毛笔生产历史悠久,有“毛笔圣地” 之称。50 年代以来发展了化工、食品、机械、纺织、造纸、印刷和工艺美术等部门。鼻烟壶、地毯、牙玉雕刻、毛笔、皮件等远销国外。衡水历为河北省中南部的交通要道,公路四通八达。有石德铁路东连津浦,西接京广。京九铁路也经过衡水。工业集中在铁路以北;铁路以南滏阳河以东是商业繁盛的老城区;河西是行政文化区,也是街道宽阔的新市区。古迹有唐孔颖达墓、清平南王尚可喜墓及清重修的七孔老石桥和建于宋初的宝云塔。(邓绶林唐学曾)

HengyangPendi

衡阳盆地(HengyangPendi) 中国江南地区具有地域特点的红层盆地。

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南岳衡山之南。大致处于北纬 26°20′~27°15′,东经 112°05′~112°58′;属湘江中下游转折地带。盆地自西南至东北长约

108.5 公里,西北至东南约 77 公里。面积 5200 多平方公里,南抵阳明山及大义山北侧,北迄衡山南麓,东西界于荆紫山与大云山地之间,地势周高中低,并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因中部条状山丘呈断续纵向楔入,盆地平面形似彩蝶。盆地处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南段,略呈北北东向展布,为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内陆断拗湖盆,堆积一套白垩系—早第三系由碎屑岩、泥岩、化学岩所组成的红色岩层,以固结度差、混积性强、厚度变化大为特点。自边缘向内并从南往北物质粒度变细,盆地中部石牛峰呈南北向条形孤岛状突起, 将盆地分隔成东、西两部,使之各有一沉降中心。盆地从晚三叠世到早第三纪末期,经历约 2 亿年发展史,后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而和缓抬升,经长期风化与流水侵蚀,多形成海拔 150~200 米,比高 60~100 米的波状丘陵地貌, 周围为海拔 300~400 米,以至 500~1000 米以上由各类古老岩层及花岗岩体组成的断续岭脊所环绕。湘江蜿蜒斜贯全境,先后接纳宜水、舂陵水、耒水、洣水、归阳河、蒸水等,构成不对称的辐聚式羽状水系,年均汇入径流总量

447.75 亿立方米。

盆地位于湖南省境凹形朝北倾斜开口的轴带囊状部分,具有中亚热带季风区冬冷夏热、干湿交替的气候特色。年均温 17.5~18.1℃,1 月均温 5.2~ 6.1℃,7 月 29.4~30℃,极端最低温-10.3℃,极端最高温 40.8℃。年内日均温 15℃活动积温 4800~5000℃,持续期 192~199 天。年均降水量 1200~ 1400 毫米,春夏季占全年的 70%左右。区内广泛发育红壤,非地带性的紫色土 12 万多公顷,其中石灰性紫色土占 72%;沿河洲滩及冲谷地带多分布冲积土和水稻土。由于红层岩性软弱,久经风化,又因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物资源有岩盐、硬石膏、钙芒硝、铜矿、硼、煤、锰、重晶石、瓷泥、铅、锌等。农产以稻米为大宗,兼有豆类、麦类和油菜等作物;养殖业和园艺业较发达,产猪、鱼、柑橘、甜橙、光皮枣、珍珠枣、莲、藕等。油茶面积分布较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430 人,土地垦殖率约 22%。盆地内水陆交通发达,有湘江、京广和湘桂铁路及多条公路通过。在行政区划上, 盆地以衡阳市为中心,包括衡山、衡东、衡阳、衡南、祁东、常宁 6 县及耒阳市全部或大部。衡阳盆地为湘江流域工农业较发达,物资流通方便的重要经济区。

(邓美成)

HengyangShi

衡阳市(HengyangShi) 湖南省第 2 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湘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辖 5 区及衡阳、衡南、衡山、衡东、常宁、

祁东 6 县。面积 1.53 万平方公里,人口 651.17 万;其中市区面积 559 平方

公里,人口 66.55 万。衡阳已有 2100 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属楚,三国时吴置衡阳郡,隋以后为衡州州、路、府治。1939 年设市,后并县,1943 年由衡阳县析置。1950 年为省辖市,1952 年改地辖市,1980 年复为省辖市。地当湖南连通粤、桂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故名衡阳。市境位于衡阳红层盆地中部的残丘和阶地上。海拔约 60 米。湘江纵贯市区, 城区分布于湘江东西两岸;京广与湘桂铁路呈丁字形由湘江大桥(1957 年建成)跨河相接;公路呈辐射状与四邻相通。连接湘江两岸的公路大桥已建成通车。衡阳港货物年吞吐量近百万吨。矿藏丰富(见衡阳盆地)。工业以矿

山机械制造业为著,此外有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矿山设备和原煤产量在湖南 8 省辖市中名列前茅。出口产品有皮革、服装、精陶等数十种。郊区农业以产水稻、蔬菜、鲜鱼、水果等为主。市内有衡阳医学院、衡阳师专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多所。东郊有酃湖之胜,西郊石鼓书院为清初王船山讲学处。江东岸有湘南学联旧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属衡东县境有特大天然溶洞,其中大洞 72 个,小洞 1470 多个。

(邓美成)

Hong′anXian

红安县(Hong′anXian) 湖北省黄冈地区辖县,中国重要萤石矿所在地,湖北花生主产地。原名黄安县,位于省境东北部,大别山脉南麓。面积1796 平方公里,人口 59.66 万,县府驻城关镇。大别山脉绵亘于北部边界,

并在境内分出 2 支脉,自北向南伸延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举、倒、滠 3

水的分水岭,构成海拔 300 米以上的丘陵;倒水流贯全境,两岸有河谷平原分布。低山区富林特产,“天台云雾茶”为湖北省名茶之一;丘陵区为全省花生集中产区之一;平原区主产稻、麦。县境西北有全国重要萤石矿产地。红安、七里坪 2 镇为县境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公路通武汉及邻近鄂、豫各县。红安县是全国著名的老苏区县之一,1927 年“黄麻起义”发生于此,此后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境内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百处,红安镇建有黄麻起义烈士陵园,七里坪镇建有红四方面军创建纪念碑。

(刘盛佳)

HongheHanizuYizuZizhizhou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HongheHanizuYizuZizhizhou) 中国西南地区边境州。位于云南省境南部,以绵长的国境线与越南为邻。面积约 3.29 万平方公里。辖个旧、开远 2 市,红河(1985 年将红河县部分地区划归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管辖)、元阳、建水、蒙自、石屏、弥勒、泸西、绿春 8 县及金平苗族瑶族傣族、屏边苗族、河口瑶族 3 自治县。人口 352.1 万,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53%,有哈尼、彝、苗、瑶、傣、壮、回等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 16%,主要分布在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县山区;彝族占总人口的 22%,广布于各县,多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

州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元江为界,东北部基本属滇东高原,高原面上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西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哀牢山。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显著,生物资源较丰富。自治州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昆明市和曲靖地区,居全省各地、州、市的第 3 位。轻重工业各占一半,重工业以锡、铜、铅、钨、锰等有色金属及铁的采炼和采煤、化工为主;轻工业以食品为重要。糖产量 9.28 万吨,居各地州市第 3

位。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花生和甘蔗等,产量分别居各地州市的第 2 位和第

3 位。蒙自为重要的蚕桑基地。部分低热河谷与山丘有橡胶、紫胶种植。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基本形成以开运、个旧为中心的公路网;铁路有

昆河线、草坝—雨过铺、蒙自—宝秀、鸡街—个旧等支线,均为窄轨铁路。

(陈永森 王霞斐)

HongqiQu

红旗渠(HongqiCanal) 漳河流域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北部林县境内。1960 年始建,1969 年建成。工程从山西省平顺县候壁断下引漳河水

入林县,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凿通 180 个隧洞,架起 150 座渡槽,建成总长

近 2000 公里渠道。主要工程包括漳河引水枢纽(拦河坝、进水闸)及总干渠

1 条,干渠 3 条和众多支斗渠、中、小水库与水电站。使林县初步形成了“能灌、能排、能蓄”的水利网,灌溉土地并解决人畜吃水困难,提供工业用电。

(李润田)

HongshuiHe

红水河(HongshuiHe)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上游称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与北盘江汇合后始称红水河。因流经红色岩系地区,河水呈红褐色,故名。流经云贵高原的红水河呈东北—西南向,至广西天峨县西北部折向东南,经南丹、东兰、巴马、都安、马山、忻城、合山、来宾至象州县西南石龙镇三江口,与北来的柳江汇合后称黔江。黔江流至桂平县汇郁江后始称浔江。红水河全长 659 公里,较大支流有蒙江、曹渡河、

布柳河、灵岐河、刁江、清水河等。流域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流域内雨量

充沛,年降水量 1200 毫米以上。河流流经高原、低山和丘陵,其上游为三叠纪的砂页岩,中下游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石灰岩。沿途群峰夹谷,河床深邃, 主要险滩有 50 余处。从隆林县的天生桥至黔江大藤峡,长 930 多公里,水位

落差达 750 米,蕴藏可开发的水力资源 1000 余万千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力蕴藏量的 60%以上;居珠江水系之首,为全国第 6 位。计划将红水河分: 龙滩、岩滩、大化、百龙滩、恶滩、桥巩及大藤峡等 7 个梯级开发,总装机

容量为 1054 万千瓦。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效益。已建成大化、恶滩电站。岩滩电站正在施工中。

红水河流域是壮族及瑶族聚居地区。农业生产因喀斯特分布广,地表缺水干旱,多以玉米等旱作为主,其面积约占粮食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交通以公路为主。红水河终年可通航木船,忻城红渡以下可通航小轮船,直达来宾、柳州和桂平等地。流域内矿产蕴藏丰富, 以有色金属及黑色金属为主,有金、银、铜、铁、锡、铅、锌、钨、铬、钼、钛、铀、汞、石棉、萤石、锰、煤等。南丹大厂的锡矿和来宾凤凰的锰矿闻名全国,合山煤矿是广西最大的煤矿。上游高山区多产木材。

(陈德高)

HongHe

洪河(HongHe) 准河上游北岸较大支流,又名洪汝河。上游小洪河, 源出河南省方城县东伏牛山脉祖师庙南麓,东南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至新蔡县班台与右岸支流汝河相会,下流至淮滨县麻里店附近入淮。班台以下称洪河或大洪河,其左岸有洪河分洪道,流经安徽省阜南县,于王家坝以下入濛河分洪道。洪河全长 312 公里,流域面积 1.238 万平方公里;其中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山区、丘陵区约各占 20%,以东的平原区约占 60%。上游地区为淮河流域的暴雨中心之一,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雨量站 1975 年 8

月实测 3 天(5~7 日)总雨量为 1605.3 毫米;最大 6 小时、24 小时雨量各

为 830.1 与 1060.3 毫米,其中最大 6 小时雨量创世界大陆暴雨纪录。过去因山丘区洪水无控制工程,中下游河道狭小弯曲(素有“九里十八湾”之称), 堤防残缺,洪涝灾害严重。1949 年后在上中游建石漫滩、板桥、薄山、宿鸭湖等大中小型水库 143 座,老王坡、蛟停湖 2 个洼地滞洪区,减轻洪水威胁。小洪河西平往下至黄泥桥段建有渠化通航水利枢纽。该段及洪河新蔡以下可常年通航,其余河段及汝河汝南以下可季节通航。

(高不危)

HongHu

洪湖(HongHu) 湖北省最大湖泊,洼地湖。位于省境南部,东与长江仅以宽 4~8 公里的自然堤相隔,内荆河—内河在北面成弧状绕流。湖底平均海拔 22.5 米,与湖周围地面相差仅 1~2.5 米。流域面积 5981 平方公里。湖面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 413 平方公里,容积 7.5 亿立方米。历史上由内荆河与长江、东荆河间湖群相连,并与长江相通,水位随雨季和江汛涨消。现由人工节制,常年水位 25 米。最冷月湖水均温 4℃,最热月均温 28

℃。湖水透明度 1.8 米。属重碳酸盐软水,硬度 3~4 度。有机质丰富,湖内鱼类 30 余种,以鲭、鲢、鲤、鳙、鲩、鲫、鲇、鳝、鳢、鳊、鳜等较常见。

水生生物蕃衍,包括挺水、浮叶、漂浮、沉水 4 类植物,其中洪湖白莲为著

名特产。洪湖为候鸟冬栖地,常见者有青头鸭、黄鸭、中鸭、八鸭等 18 种; 蒲鸭、黑鸭已定栖于此,为湖北省羽绒的天然产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地区为革命根据地。

(刘盛佳)

HongjiangShi

洪江市(HongjiangShi) 湖南省怀化地区辖市,湘西南木材、桐油等物资集散地和重要贸易中心。位于省境雪峰山主脉西麓,沅江及其支流巫水汇流处。面积 216 平方公里,人口 8.48 万。洪江市古名雄溪或熊溪,因清水江、郎江、芷水、若水、沅江在此汇合,气势磅礴,得名洪江。1950 年由会同县析置市,1963 年撤销,并入黔阳县。1979 年复置市。市境海拔 160~636 米,背山濒河,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 17℃左右,年降水量 1485.5 毫米, 山地林木葱郁。沅江可常年通航,公路南北贯通,具有民族特色的青石洪江大拱桥的建成,将巫水两岸城区连成一片。工业以轻工为主,拥有纺织、建材、化工、造纸、食品等部门,其中化工、机械、纺织、缝纫、造纸工业产值居湘西各市县的首位或前列。著名产品有洪油、香柚、特级松香、瓷器及火柴等。主要名胜古迹有高山、天柱峰及象鼻岩溶洞等。

(邓美成)

HongtongXian

洪洞县(HongtongXian) 山西省临汾地区辖县。位于省境南部偏北, 临汾盆地北部,同蒲铁路线上。面积 1563 平方公里,人口 56.5 万。县府驻城关镇。汉置杨县。隋改洪洞县,因县治邻洪崖、古洞而得名。隋时又在洪洞县北置赵城县,宋并入洪洞,后又分出。1954 年赵城与洪洞合并为洪赵县, 1958 年仍名洪洞县。县北大槐树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冀、鲁、豫等地的聚集处,今建有古槐公园。霍山南麓的广胜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上寺与下寺。上寺有琉璃飞虹塔,铜刹上刻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地震损害金顶的记载,是研究地震的珍贵资料;弥勒殿曾保存金版藏经,现移存北京图书馆。下寺龙王庙的元代壁画,完成于杂剧发展盛期,是研究古代戏剧和音乐的重要资料。霍泉在广胜寺旁,泉水清澈,唐以来即用于灌溉,50 年代以来,修成七一、跃进、五一等干渠。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境内有焦化厂、维尼纶厂,并有农机、采煤等工业。

(萧树文)

HongzeHu

洪泽湖(HongzeHu) 中国著名淡水湖之一,为淮河中游末端最大拦洪

蓄水综合利用的平原湖泊型水库。流域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总库容 130 亿立方米。位于江苏省西部,介于北纬 33°06′~33°40′,东经 118°10′~ 118°52′,环湖为洪泽、淮阴、泗阳、泗洪和盱眙 5 县。湖面主要属洪泽县。

秦汉以前,原为淮河干流流经,右岸多小型湖泊。汉代诸湖连并,湖面扩大。隋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6)乘舟南下江都游幸,时值干旱,经破釜塘时适逢大雨,乃改名洪泽浦,洪泽一名始于此时。唐代称洪泽湖。12 世纪黄河南侵夺淮入海,黄淮会合处清口严重淤塞,使黄河干支流来水蓄积其中, 形成大湖。明、清二代一则防止湖水东溢,一则实行“蓄清刷黄”和“蓄水济漕”措施,屡次加筑大堤,以提高洪泽湖水位。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又对洪泽湖大堤全面改建加固,堤顶高程已达 19 米,大堤设计防洪水位现为

16 米,校核防洪水位为 17 米。目前堤内湖底高程一般 10~11 米,高于湖东地面 4~8 米,成为“悬湖”。

洪泽湖南北最大长度 60 公里,东西最大宽度 58 公里,高程 15.5 米时, 面积 3180 平方公里。50 年代以来,因垦殖,湖面逐渐缩小。上游来水以淮河干流为主,历年入湖水量平均占入湖总水量的 65.5%;漴潼河次之,占 7.7

%;

其他支流合占 18.5%;另湖面承水为 22.2 亿立方米,占 5.4%,蓄水变量为 11.5 亿立方米,占 2.9%。下游出湖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河三大排水河道,以出三河闸经入江水道为主。

洪泽湖水位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汛期 6~9 月水位较高。1931 年 8 月蒋坝最高水位曾达 16.25 米;冬春季水位较低,1951 年 2 月蒋坝站最低水位为 8.87 米。汛前 5~6 月水位一般降至 11 米以下。

洪泽湖年均温约 14.5℃,7 月均温 27.5~28℃,1 月-0.5~0℃,年降水量 950~1000 毫米。冬季遇强冷空气南下时湖面冰封,但最长不超过 30 天。沿岸冰厚可达 25 厘米。

20 世纪 50 年代治淮以来,相继建成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苏北灌溉总渠、二河闸、淮沭河及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防加固工程,保证了湖东广大低平原的防洪安全。

洪泽湖鱼类共有 16 科 84 种,主要经济鱼类有 20 余种,虾、蟹亦为重要水产品。1989 年水产捕捞量突破 5 万吨。由于人工放养蟹苗成功,70 年代以来,螃蟹捕捞量增加到总捕捞量的 1/5,成为江苏省的螃蟹新兴产地。湖区有野鸭、獐鸡等野禽,尚有在此越冬的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湖西侧浅水湖滩有水生植物 30 多种,盛产芦苇、茭草、芡实、莲藕、菱角等,其中芦苇分布面积约 40 平方公里,最高年产芦苇 5~8 万吨。沿湖渔港有高良涧、三河闸、老子山、临淮头、尚咀头和高渡嘴等。湖畔的洪泽盐矿已正式开采。

洪泽湖是淮河航线与京杭运河航线衔接的纽带,穿湖段正在建设 1000 吨级航道。洪泽湖大堤也是宁淮公路所必经。为确保洪泽湖大堤的安全,将于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从二河开始,新辟入海水道,分泄淮河洪水,作为洪泽湖的“太平门”。

(单树模)

HongGou

鸿沟(HonggouCanal) 见京杭运河、汴水。HoumaShi

侯马市(HoumaShi) 山西省临汾地区辖市,晋西南交通枢纽,新兴工

业城市。位于同蒲铁路上,往东有铁路支线通往翼城,往西有侯(马)西(安) 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贯通省境南北的大同—运城公路和横穿省境东西、连接秦晋的晋城—韩城公路在市境汇合。面积 274 平方公里,人口 17.90 万。春秋时为晋国都城,称新田,故址在今侯马市西。北魏置曲沃县后,历代相沿不改。以其为通衢要冲,1958 年设侯马市,1963 年曾撤销,1971 年恢复。工业有机械、电力、纺织、汽车修配、建材、烤烟、面粉、榨油等部门。全境几乎全为平原,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侯马晋都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铸铜作坊遗址保存大量陶范、铜锭、铸铜生产工具等, 是研究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的珍贵资料。此外,在侯马东出土的东周盟誓遗址和盟书,乔村附近战国中晚期的奴隶殉葬墓等均为重要史料。

(萧树文)

HuhehaoteShi

呼和浩特市(HohhotShi)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要毛纺工业基地之一。位于土默特平原的东北部,大青山南麓、大黑河畔。辖 4 区及 1 旗 1 县,面积 6079 平方公里,人口 136.13 余万;

其中市区面积 2054 平方公里,人口 88.60 万,有蒙古、回、满、朝鲜、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壮、藏等少数民族约 9 万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一地区土地丰腴肥美,古有“云中”、“敕勒川”、“白道川”、“哈罗川”、“丰州”诸称。呼市建城已 400 余年。16 世纪初,蒙古族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率部驻牧大黑河平原,并积极发展蒙古、汉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大黑河平原称土默特川亦始于此。明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修建弘慈寺(大召),次年建呼和浩特城(当时音名库库和屯),次年呈明朝赐名为“归化”,即城市汉名之由来。清雍正十三年(1735),于归化城东北另筑“新城”,亦称“绥远城”。1913 年两城合并为归绥县,1928 年设归绥市,为绥远省省会。1952 年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地,1954 年改今名。

市境坐落在大黑河的二级阶地及山麓洪积扇的复合带。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尤以毛纺工业为重要,有毛纺厂 4 座,呢绒、毛毯、毛线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次为乳制品和制糖工业。此外,新发展的电子工业生产先进的电子通讯、广播、电视、测示等设备,已应用于中国第 1 颗氢弹试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及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等试验中。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除改建和扩建原新旧城外,又建成了博物馆、人

委大厦、科学技术大楼、电视大楼等高大雄伟建筑。全市划分为 4 区:新城区主要是行政、科教、轻工业区:玉泉区为商业、食品工业及手工业区;回民区为机械、电力、重工业区;农牧业及新发展的工业分布在郊区。城区北部已营造起宽 220 米、长 8 公里的油松防风林带,市内绿化良好,成为名符其实的青城。主要名胜和游览地有旧城的“小召”喇嘛庙、五塔寺,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以及北郊乌苏图召和大青山自然公园,每年盛夏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科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有内蒙古大学、师范大学、农牧学院、工业学院、医学院、林学院、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及民办丰州联合大学、青山大学, 并有林科院、农科院、牧科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林儒耕)

HulanHe

呼兰河(HulanHe) 松花江支流,黑龙江省重要河流。源于省境铁力市东北部小兴安岭,自东向西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兰西,在呼兰县城东南汇入松花江,全长 523 公里,流域面积 3.1 万平方公里。支流有小呼兰河、依吉密河、安邦河、欧根河、努敏河、通肯河、泥河等。干流在桃山以上属山溪性河流。自桃山至欧根河上口进入松嫩平原边缘,河谷宽阔, 河床比降小。欧根河口以下,河床弯曲迂回,多牛轭湖和沼泽。年均流量为134 立方米/秒,年均径流总量 24.2 亿立方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较长,积温较高,土层深厚,黑土广泛分布,是省内开发较早、最富饶的农业地带。是省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50 年代以来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后,已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和亚麻、甜菜生产基地。上游山区是重要林区。

(曾庆云)

HulanXian

呼兰县(HulanXian)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县,省粮食、甜菜和亚麻生产基地。位于省境中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南邻哈尔滨市。面积 2612

平方公里,人口 61.7 万。县府驻呼兰镇。“呼兰”满语“烟囱”之意。清初于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烟囱,因而称为呼兰,县及河均因此而得名。开发较早,1862 年设呼兰厅,1879 年设呼兰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广大地区,1905 年设呼兰府,1913 年改为呼兰县。县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15 万多公顷耕地适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和甜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白奎、莲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粮食高产区,南部与西南部商品农业较发达。县境邻近省会,有公路相通。工业较发达,主要有机械、轻工、电子、水泥、火柴、亚麻纺织、医药和食品等。城东建有全省最大的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呼兰镇距哈尔滨仅 24 公里,交通方便,人口 8 万余。全县工业大多集中于此。镇内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呼兰师专、省结核病防治院和文化名人萧红旧居。

(曾庆云)

Hulunbei′erCaoyuan

呼伦贝尔草原(HulunBuirCaoyuan) 中国温带天然优良草场。因其境有呼伦、贝尔二湖(池),故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 北邻俄罗斯,西和南与蒙古接壤,东连大兴安岭。东西宽约 350 公里,南北

长约 300 公里,总面积约 9.3 万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草原的主体属内蒙古高原的东北缘。火成岩分布面积较大, 尤以花岗岩分布广泛。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已呈起伏不大的均夷面形态。喜马拉雅运动发生断层与挠曲,东部和西部隆起为丘陵与低山,中央陷落成谷地。有玄武岩流溢出,构成玄武岩丘陵与台地。

呼伦贝尔高平原海拔多在 650~700 米,大部为第四纪风成沙及砾石层掩盖,海拉尔河南岸,阿木古郎至沙布哈特,及草原之东南部尚有大面积沙丘群。东、北及西部的低山丘陵,山体浑圆,坡度和缓。克鲁伦河以南,以圣山为主干,海拔约 900 米。圣山以西的平台状丘陵,岩屑广布,部分为风成沙掩覆。

气候与水文草原夏季温和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年均温约 0~3℃,10℃ 以上活动积温 1700~2300℃,无霜期 85~155 天,温度条件西南优于东北; 年日照 2650~3000 小时。年降水量 250~350 毫米,自东北向西南递减。降

水最多年约为最少年的 4 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约 80%集中于 6~9 月。冬季年均最大积雪深约 14 厘米。愈往西南则愈干燥;风大而频,春风尤甚,

8 级以上的大风年均 30 天以上。

区内水系属黑龙江水系之上游,主要由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水系及呼伦湖水系组成。东部低山丘陵河网较发育,有海拉尔河及伊敏河、特尼河等主要支流,高平原及西部低山丘陵河网不发达。

湖泊主要分布在河流沿线。计有中、小湖泊 450 余个,其中大于 1 平方

公里的有 57 个。长期可利用的有 174 个,季节性可利用的 214 个。尤以呼伦

湖最为著名,面积 2315 平方公里,容积约 132 亿立方米。高平原内部星散分布一些湖泊,多属碱湖。草原腹地维纳矿泉水已在开发。

除伊敏河以东、呼伦湖以西的低山丘陵及巴彦山和莫达莫吉东北的高平原外,一般不乏地下水,尤其是河、湖沿岸,地下水埋深一般都在 5~10 米。

土壤与动植物自东而西发育森林草原、干草原和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地带性值被和土壤,还有草甸、沼泽、沙生、盐生植被及与之相应的草甸土、沼泽土、沙土、盐土与碱土。

干草原与草甸草原的代表性群落主要有羊草、丛生小禾草草原,丛生禾草、小半灌木草原及羊草、贝加尔针茅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草场以干草原为主体,包括林缘草甸、草甸草原、河滩与盐化草甸及沙地草场等多种类型。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603 种,其中饲

用价值高、蓄积比重大者约 120 种。占优势的牧草种类主要有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溚草、充氏针茅、冰草、细叶早熟禾、糙隐子草,还有地榆、裂叶蒿、野豌豆、野火球、冷蒿、线叶菊等杂类草。优质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大于 60%的优质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 46%,且毒草种类少,一般草场中不常见;常年鲜草总贮量约 2130 万吨,其中可食草约 1845 万吨,平均每公顷

产鲜草约 6 吨。草质草量地区分布不匀。草量的年际与季节变化大,西部过牧和连年打草,大面积草场退化,退化草场面积约占草场总面积的 12%;东部有大面积草场未利用,约占草场总面积的 11%,地形和缓,水源较丰,改良利用条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