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i’an Shi

西安市(Xi’an Shi) 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陇海铁路线上。辖 7 区及长安、高陵、临潼、户县、周至、蓝田 6 县。

面积 9983 平方公里,人口 608.89 万;其中市区面积 1066 平方公里,人口

275.67 万。

西安从西周起,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建都于此,历时千余年。大齐(黄巢)和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亦建立于此。西汉和唐代长安城为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大都市。唐代长安城市规模之宏大,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科学水平之发达,在东方历史上首屈一指,堪与西欧罗马城相媲美。唐以后,长安虽失去都城的地位,但仍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陕西省的重心。

西安一名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洪武七年(1374)开始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建筑周长 11.9 公里、呈长方形的西安城。城墙高 12 米,顶宽 12~

14 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卖,四面各开一门,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雄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有角楼,雉堞相连,有敌楼 98 座。城内有钟楼、鼓楼、寺观、庙宇、府邸、宅院等古建筑。清代曾将西安城约 1/3 的东北隅(钟楼至北门,钟楼至东门)划为满城,1911 年后满城焚毁。其后在东大街修建商铺,商业中心方由南院门移此。1928 年划西安城及长安县部分地区设立西安市,并在原满城重建新市区。1934 年陇海铁路通车到西安。新市区以东发展为工业区。城西北隅有大片回民聚居区。今西安市是以明、清西安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自 50 年代初期起,对旧城实行保护与改造的方针,保持其特定的城市风格。除旧城及旧城的东、西、南为主要生活居住区外,城北主要为铁路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城南是文教区,拥有大专院校 30 余所。50 年代末期开辟了东北郊辛家庙、阎良、三桥等工业区。城东浐河东岸已形成“纺织城”,西郊建设了“电工城”,西南郊出现了“电子城”。阎良区是全国最大的航空科研、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化工、冶金、缝纫、食品、建材等多种工业部门。经过多年建设,西安已由原来以精密机械和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市境地处“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气候温和,半湿润,1 月均温-1·3℃, 7 月 26·7℃,年均温 13·6℃,年降水量 580 毫米,东有灞河、浐河,西有沣河、灞河,曲流环绕,地势平旷,灌溉便利,土地肥沃。

西安古城墙和护城河西安是华北、华东联系西北、西南陆空交通的重要枢纽。通过横贯市区的陇海铁路,衔接京广、宝成、成渝、包兰、兰新等铁路,西(安)延(安)铁路已于 1991 年贯通。公路联接省内各地与邻省。西

(安)临(潼)高速公路已于 1990 年底通车。民航班机联系全国各大城市及省内延安、榆林、汉中和安康等地。1982 年开辟了西安至香港的航线。

西安市内及其附近地区保留有丰富瑰丽的文物古迹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西安碑林收藏有从汉到清的碑石千余块;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近 3000 件。此外,有周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兴庆宫和兴教寺、香积寺、青龙寺等历史古迹、遗址和古建筑。唐兴庆宫遗

址已建成市内最大的公园。西安明城墙则是中国保护较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自 1983 年起开始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的维修,把包括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在内的地区建成富有古城风貌、秀丽优美的环城公园。名闻中外的永宁门(南门)一组古建筑已修复开放。城南大雁塔、小雁塔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半坡博物馆、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见临潼县)兵马俑坑以及历代帝王陵墓群几十处。主要革命纪念地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事变”旧址等。并有骊山温泉和翠华天池等风景名胜。西安已成为驰名国内外的旅游城市。

(李健超)

Xichang Shi

西昌市(Xichang Shi)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新兴工矿城市。位于省境西南,安宁河畔,南临邛海。面积 2655 平方公里,人口 46.93 万。古称越西、邛都、建昌,清改为西昌县。1979 年析西昌县部分地区设市。1986 年西昌全县并入。市境海拔 1 538 米以上,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农业丰盛,有“川西南粮仓”之称。广大山场林木及林副产品资源丰富。附近是四川省铁、铜、铅、锌等多种金属集中分布区,尤以储量大的钒钛磁铁矿为重要,攀(枝花)西(昌)地区是全国四大铁矿区之一,开采利用潜力大。全市工业主要有机械、食品、纺织、化工、森工、建材等,其中机械、食品工业各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1/4 以上。城南的邛海和泸山是游览憩息胜地。沪山光福寺内有地震碑林百余块,对西昌附近地区历史上发生强烈地震都作了详尽记载,为中国所罕见。西昌向为川西南各族人民物资交换中心, 现为成昆铁路上的重要大站之一。公路有川云西线、宜西、乐西等干线,与成都有直达航空班机往来。西昌地区还建有卫星发射中心。

(郑霖)

Xidongting Shan

西洞庭山(Xidongting Shan) 太湖中最大岛屿,太湖风景区十三景区之一。亦称洞庭西山,简称西山。位于江苏省吴县西境,西南距苏州 45 公里,东与东洞庭山隔湖相望。古称包山,也作苞山。又称林屋山,得名于岛上的林屋洞。面积约 75 平方公里。山体主要由泥盆系砂岩构成,主峰缥缈

峰高 336 米。东岸及其近岸岛屿有石炭二叠系灰岩丘陵分布。岛上诸峰为太湖名胜;产柑橘、枇杷、杨梅、茶叶等。东北岸石灰岩丘陵和近岸石灰岩岛山(如大小谢姑山等)以产太湖石著名。建有环山公路。东河、镇夏 2 镇是全岛政治、经济中心。镇夏有航船越太湖,经胥口,入胥江,直达苏州市。岛上名胜还有石公、林屋洞、消夏湾等。

(单树模)

Xifeng Shi

西峰市(Xifeng Shi) 甘肃省庆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东部的董志塬中心。1985 年由原西峰镇升为市。面积 996 平方公里,人口 27.04 万。西峰明初洪武年间始见于记载,清末始有街镇。原为陇东董志塬上畜产及粮食集散地。抗战期间因驿马关东北的庆阳城属陕甘宁解放区,国民党政府曾另设庆阳县治于西峰,遂逐渐发展为陇东重镇。工业有综合机械、农业机械、汽车修配、酿酒、制药、毛纺等。公路南通陕西关中,北通宁夏,由西南的泾川可通往兰州。

(冯绳武)

Xihu fengjing mingshengqu

西湖风景名胜区(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of Xihu) 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侧。古称上湖,唐后始称西湖。原为小海湾,宝石山构成其北翼岬角,吴山为其南翼岬角。由于长江、钱塘江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河口沙坎日益填高,因而成为内湖。历经唐白居易、宋苏轼、明杨孟瑛等对西湖大规模的疏浚,得以免遭湮废。湖南北长 3.3 公

里,东西宽 2.8 公里,周长约 15 公里,面积包括湖中洲岛约 6 平方公里,其

中水面为 5.66 平方公里。由白堤和苏堤将湖面分割成几部分,二堤之间的广大湖面称西湖,白堤和孤山以北湖面称北里湖,苏堤以西的湖面称西里湖, 玉带桥以北到岳坟沿岸称岳湖,花港公园以南称小南湖。西湖平均水深 1.5~

1.8 米,流域面积 21 平方公里。注入西湖溪涧有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泉和长桥溪等,蓄水量在控制水位 7.15 米时为 1100 万立方米。调节水位的出水口,一是湖东侧的涌金闸,经浣纱路地下管道泄水入城平湖秋月河;一是湖东北隅的圣塘闸,泄水入运河,使西湖无旱涝之虞,四时充满碧水。

西湖的景色随四季、朝暮、晴雨而不同,变幻莫测,各有风姿。登上葛岭的初阳台、孤山的日照阁及吴山、玉皇山等处,举目眺望,西湖全景尽收眼底。沿湖园林毗连,花木繁茂,景色如画,主要风景点有①湖滨区:湖滨公园、柳浪闻莺。②湖中区: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断桥、平湖秋月、孤山、放鹤亭、中山公园、文澜阁、西泠印社、苏堤。③北山区:宝石山、保俶塔、初阳台、紫云洞、黄龙 洞、曲院风荷、夕照山、岳庙和岳坟、玉泉,西至灵隐寺、天竺。④西山区:花港公园、刘庄、龙井。⑤南山区:吴山、玉皇山、动物园、虎跑、满觉陇、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净慈寺经过整修,已重现“南屏晚钟”景观。⑥钱江区:六和塔、九溪十八涧、五云山、云栖、梅家坞。此外,还准备以南宋故宫遗址为重点,新辟故宫公园; 梵天寺遗址改建成南宋文物陈列室,突出历史文化景观。杭州西湖不仅是中国人民游憩之所,而且是国际友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臧威霆)

Xi jiang

西江(Xi Jiang) 见珠江。

Xiling Xia

西陵峡(Xi ling Xia) 见长江三峡、秭归县。

Ximeng Wazu Zizhixian

西盟佤族自治县(Ximeng Vazu Zizhixian) 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与缅甸为邻。面积 1391 平方公里, 人口 7.44 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 94%,其中 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西盟镇,人口 0.3 万余。本县西汉属哀牢地,东汉、蜀汉、晋、宋、齐均属永昌郡地。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宋大理为裸黑部地。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属孟连长官司,属云南布政司。清属镇边厅。1914 年改属澜沧县。1965 年以澜沧县部分地区设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均温 15.2℃,年降水量 2812.9 毫米, 最多年达 3289.6 毫米,最少年亦达 2041.4 毫米,为云南省境的“雨城”。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水

利资源丰富。全县耕地万余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7.7%,复种指数约 131

%。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 2 万公顷,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等,森林覆盖率为 15.4%,森林蓄积量 195 万立方米,现仅有少量采伐。县境有铅、石棉及银等矿产,建有小型采铅矿和炼铅厂及农机具、汽车修配、榨糖、酿酒、粮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厂。

(陈永森 王霞斐)

Xining Shi

西宁市(Xining Shi) 青海省省会,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高原古城。位于湟水(西川河)与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汇流处的河谷平原上,扼青海高原东部门户,北有达坂山,南有拉脊山,西有日月山为天然屏障,东有大、小峡,其地险要。自古为内地通往西藏、四川交通要道及历代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要地,素有岩疆之称。辖 4 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面积 3456 平方公里,人口 101.7 万;

其中市区面积 350 平方公里,人口 64.14 万。回、藏、土、蒙古、满、撒拉等少数民族占 12.4%。西宁西汉时为临羌地,属金城郡。东汉建安年间置西都县。魏晋南北朝时,南凉秃发改为湟河郡,后魏废县为鄯善镇。隋为湟水县地。唐改置鄯城县。五代时为吐蕃青唐城。北宋改为西宁州及倚郭县,始名西宁。明设西宁卫,现城垣即为其时所筑。清雍正年间改为西宁县。1913 年改称西宁道,1926 年废道改为行政区。1929 年建立青海省始为省会。1944 年改西宁县为西宁市。

市境海拔在省内属较低,黄土高原面在 2800 米左右,河谷低处则在 2200 米以下。河谷一、二、三级阶地为低阶地,属冲积平原,宽 3~4 公里,其中三级阶地已深受切割,四、五级阶地为高阶地。市区大部分位于河谷低阶地上,沿河谷展开。高原黄土层与高阶地砾石层以下均有缓倾的巨厚第三纪红层出露。属季风性温带草原气候,年均温 5.6℃。1 月均温-8.6℃,7 月 17.2

℃;年降水量 371 毫米,集中于 5~10 月,尤以 8 月为多。在河谷冲积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尚较丰富,引水灌溉较方便,灌溉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 70%以上。种植小麦、蔬菜。畜牧业以奶牛业与养猪业较发达。外围山坡已辟为林地。

西宁邻近刘家峡、龙羊峡、李家峡和大通煤矿等能源基地,铁路、公路运输便利。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已初步建立了以机械、化工、轻纺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在传统的毛纺、皮毛和制革等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较为现代化的和大型的冶金、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及塑料、食品、造纸等工业。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与湟水汇流处以及西川河以西、湟水北岸之柴达木路西段和旧城以南三级阶地等,均为全市工业集中区。新市区位于南川河以西和西川河以南,是新文化科技中心。城区湟水干支流上新建永久性桥梁 32 座,西宁自汉代起即为丝绸之路上的金城郡与张掖、酒泉间中继站。唐以来又为内地进藏通道之起点。现有甘青、青藏、宁张、宁果等主要公路干线和兰青、宁大、青藏等铁路线与省内外联系。特别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和西宁—兰州—北京、西宁—格尔木等航空线的畅通,使其地位更为重要。

湟水河谷四级阶地上有北禅寺(北山寺)与南禅寺(南山寺)。著名的北禅寺石窟艺术,北魏时即已闻名,现辟为北禅寺公园。东关清真大寺建于

明代,占地 1102 平方米,为青海最大清真寺和西北的大清真寺之一。西宁又为中国高原生物和盐湖研究中心。省内高等学校集中地。旧城西门外的西宁体育馆气势宏伟,新市区湟水南岸的人民公园别具特色。

(魏晋贤 马鸿良)

Xisha Qundao

西沙群岛(Xisha Qundao) 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最西部的群岛。距海南岛榆林港东南约 330 公里,西距越南中部海岸约 444 公里。

包括 23 个岛屿和 4 个不包含岛屿的礁环。总面积约 8 平方公里。群岛各

岛屿间有 8 门,为往来水道。西沙群岛发育于深约千米的西沙台阶上,岛洲较多,按其散布形势可分为东西两群。

东部宣德群岛(曾称东七岛),主要由永兴岛,石岛,赵述岛,南、北、中、东岛等 7 岛,东新、西新、南、中、北、西等 6 沙洲及西渡、银砾滩等

组成。以永兴岛最大,面积 1.85 平方公里,海拔 8.5 米,岛上树木茂密,有码头、灯塔、气象站、海洋博物馆、商店等,楼房栉比,是南海诸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东岛为西沙第二大岛,面积 1.62 平方公里,为野牛野猪等天然保护区。西部永乐群岛(曾称西八岛),主要由金银岛、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中建岛及玉琢礁、华光礁、北礁等组成。岛屿均发育在环礁上,中为潟湖。高尖石是西沙唯一火山岛。西沙曾有“七上八下的西沙群岛”之称。

西沙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北宋称九乳螺洲, 海面称七洲洋;清则称“千里长沙”等。西沙群岛的主权向属中国,现属海南省管辖。

西沙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重要渔场,盛产各种鱼类、海参、海龟、玳瑁等,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常捕鱼于此。岛上多白避霜花(麻疯桐)。部分岛上种有高粱、玉米、白菜等作物。西沙又是海鸟天下,以白腹褐鲣鸟最多,有厚层鸟粪堆积,为肥料和工业原料。西沙扼南海航运要冲,广州、香港至新加坡和越南胡志明市的航线由此通过,湛江、清澜、三亚与西沙之间也有船舶往来。西沙不仅为渔船中途寄泊地,亦为南海国防前哨。

(徐俊鸣 司徒尚纪)

Xi Shan

西山(Xi Shan) 见北京市。

Xishuangbanna Daizu Zizhizhou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Xishuangbanna Daizu Zizhizhou) 云南省傣族聚居地。中国热带作物基地及著名风景名胜游览区,有中国热带动植物王国之称。位于云南省境西南部,介于北纬 21°10′~22°40′,东经 99

°55′~101°50′,东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辖景洪、勐腊、勐海 3 县。

面积 1.918 4 万平方公里,人口 73.19 万;其中少数民族达 50.66 万,以傣族(24.99 万)为主,其他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

西双版纳大勐龙曼飞龙塔西双版纳的热带地区,多分布在海拔 800 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和陷落盆地内,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均利于南方海洋性湿热气流北上,生物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故分布有热带北缘的雨林、季雨林,而与之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却基本为干旱草原与沙漠。西双版纳自然环境可谓得天独厚,为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持较完整的地区。热带森林覆盖是构成西

双版纳地区优越自然条件的决定因素,亦为发展农业和橡胶的天然保障,同时又是珍稀动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基础。自第四纪以来未受冰川影响,使新、老动植物多荟萃于此,以丰富、古老、特有、珍贵而闻名全国,有“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誉。自治州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1/500,但高等植物竟达 4000 余种,约占全国的 1/7,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云南苏铁、桫椤等 30 余种;特有树种有细蕊木莲、望天树等 153 种;还有稀有种西南紫薇、

隐翼、铁力木等 134 种和珍贵药用植物龙血树、美登木、白木香等。哺乳动物占全国总数的 1/4,中国绝大部分灵猫类和灵长类动物几均集中于此。亚洲象、印度野牛、白颊长臂猿、鼷鹿、印支虎等均为西双版纳所特有,亦为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名贵动物。鸟类占全国总数的 1/5 以上,孔雀雉、棕求犀鸟、白喉犀鸟等均为特有种。全自治州已列为国家重点综合自然保护区,可分为勐腊瑶族区保护区、勐腊尚勇保护区、勐腊小勐仑保护区、景洪勐养保护区和勐海曼稿保护区 5 片,面积共 2000 多平方公里。

西双版纳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产地,又为世界海拔最高、纬度最北的植胶区和中国主要橡胶产区之一。作物一年三熟,有“滇南谷仓”美称。西双版纳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游览区,除每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赶摆”、赛龙舟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外,还有傣家竹楼、景真八角亭、大勐龙的曼飞龙塔、勐仑热带植物园、勐远石灰岩洞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光,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

(陈永森 王霞斐)

Xishuangbanna ziran baohuqu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Xishuangbanna Natu-re Reserve) 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Xizang Zizhiqu

西藏自治区(Xizang Zizhiqu) 中国西南边疆藏族主要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连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与云南省相毗连, 西和南分别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相邻。介于北纬 26°52′~36°32′,东经 78

°24′~99°06′,南北最大宽约 1000 公里,东西长约 1900 公里。面积 120.1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 1/8,仅次于新疆,居第二位。1990 年人口约 219.6010 万。辖 6 地区、1 地级市、1 县级市、76 县。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自然条件

西藏自治区据青藏高原主体,海拔一般 4000 米以上,居中国大地势的最高一级台阶,以海拔高、面积大、形成时代新为特点,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势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地质 西藏地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研究测得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壳厚度为 70~73 公里,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带地壳厚度为 40~68 公里。地壳中存在厚度为 10 公里的低速层,喜马拉雅地区尚未达到重力补偿的均衡状态,受水平挤压作用,仍在不断上升。水平挤压作用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北漂移。据研究,印度板块自白垩纪以来的 7100 万年中,每年以 5~6 厘米的速度漂移了约 5000 公里。西藏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从晚二叠世开始,海浸

范围从北向南退缩,到始新世晚期海水全部退出。几条岩石圈断裂将西藏分成以下 5 个构造带:①昆仑山构造带(西藏西北角一小部分)形成于华力西运动,二叠纪海退成陆。②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区形成于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海退成陆。③羌塘—青南构造带,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晚侏罗世海退成陆。④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晚白垩世海退成陆。⑤喜马拉雅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始新世海退成陆。上述各构造带是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几个板块,在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分别向北漂移,并与欧亚大陆逐个碰撞,俯冲,反复多次拼合而形成。拼合的后期均遭受夷平作用,形成统一的高原面。到上新世时,海拔约千米的地区具有森林草原、草原景观。高原大规模隆起于上新世末—第四纪初的新构造运动,经剧烈上升阶段而大幅度抬升,后期并有明显加剧之势。自上新世末以来,高原累计约上升了 3500~4000 米,年均上升约 10 毫米。

地貌与水系 西藏分布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高大山脉,山势雄伟壮观, 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近东西向山脉从南向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 6000 米以上,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13 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冈底斯山,平均海拔 5500~6000 米,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 6656 米,有“圣山” 之称;冈底斯山向东延伸部分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平均海拔 4500~5000 米, 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 7111 米;唐古拉山平均海拔 5500~6000 米,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 6621 米;昆仑山脉平均海拔 6000 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

山以北为羌塘高原(藏北高原)湖盆区,属内流水系,长 400 公里的扎加藏布为这一地区最大内流河;以南为藏南高山峡谷区,属外流水系,雅鲁藏布江横贯本区,为亚洲著名大河——恒河上源。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由西向东延伸转折形成近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从东向西依次为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见怒山)、伯舒拉岭。山岭中分别夹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构成著名的藏东南高山深谷区。

西藏地区是中国第 2 大湖区(见中国的湖泊),亦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

湖区。湖泊总面积约达 2.76 万平方公里,大于 1 平方公里的湖泊即达 600 多个。著名的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纳木错、色林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班公错、班戈错、玛尔果茶卡、玛尔盖茶卡等。

西藏冰川冻土发育,东南部泥石流活动频繁。冰川集中分布在高山地带。嘉黎—错那一线以东为海洋性冰川分布区,以西为大陆性冰川分布区。其中最大冰川为恰青(卡钦)冰川,长 35 公里,面积 172 平方公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为多年冻土区,东部和南部多岛状冻土;季节性冻土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

气候 西藏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总的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均温南部高,北部低。1~7 月均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 15~20℃。1927 年 1 月 26 日在那曲地区曲那格海拔 4677 米处, 测得最低温度为-55℃。年日照时数一般 2000 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 50% 以上,且东南低、西北高。年总辐射值达 585~836 千焦耳/平方厘米,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 0.5~1 倍。拉萨、江孜、日喀则全年太阳总辐射值达到815~836 千焦耳/平方厘米。全区谷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通常 10 月~ 翌年 5 月为风季和干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天气晴干,午后多阵性大风,东北部多暴风雪。夏季温凉,大多数地区最热月均温在 10℃以下,雅鲁藏布江中游各地约达 15℃。6~9 月为雨季,北部地区多冰暴和雷暴,以那

曲为中心,东到索县,西到班戈、申扎,北到安多,平均为 25~35 天,是中国冰雹最多地区之一。降水约占全年的 80%,且多夜雨。拉萨、日喀则、江孜夜雨率达 80%,其他地区也在 60%以上。由于高原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地形雨明显,高原边缘常出现多雨带,喜马拉雅北坡则出现雨影区。印度洋暖湿气流由西南季风输入本区,降水量从东南部的 2000~1 000 毫米,向西北部 100~50 毫米递减,依次表现出潮湿—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墨脱地区为中国著名多雨区之一。主要农牧区为半干旱气候。

动植物 动物中鸟类有 474 种,哺乳动物 126 种,鱼类 61 种,两栖类 24

种,爬虫类 49 种。主要有中国特有种白唇鹿、毛冠鹿、黑鹇;西藏特有种野牦牛、藏羚、藏野驴、藏马鸡、藏雪鸡、黑颈鹤;珍贵动物有羚牛、长尾叶猴、虎、金钱豹、雪豹、小熊猫、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棕尾红雉、白尾稍红雉、雪豹、盘羊、鬣羚、马鹿等。高等植物 5800

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达 1 000 种以上,药用动物则有 15 种以上。常用中草药

400 多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藏药 300 多种,以大黄、胡黄连、党参、秦艽、贝母、虫草、天麻等为著名。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西藏自治区属于青藏高原区的 5 个自然地理区。

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热带、亚热带森林区位于西藏南部,包括察隅、墨脱、亚东、樟木、吉隆等地,为西藏主要农林区,其特点是:①垂直自然带发育, 以东喜马拉雅山为例,可分为 7 个垂直自然带。海拔 1100 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 100~2300 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2300~2900 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2 900~3800 米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地带; 3800~ 4200 米为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4200~4800 米为高山寒冻风化带;4800 米以上为冰雪带。②自然条件优越,海拔 2500 米以下中低山谷地年均温大于10~23℃,最热月均温大于 18~25℃,年降水量 1000~4000 毫米。③农作物一年二熟到三熟,资源丰富。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藏东属此区,西藏主要农林区。包括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三江中游的横断山北段地区。高山峡谷,海洋性冰川发育,泥石流、滑坡频繁;气候区域变化显著,以十里不同天为著称。年均温 3~9℃,最热月均温 12~18℃,年降水量 500~1000 毫米;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产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天麻等珍贵药材。

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 西藏最主要农业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高原宽谷湖盆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河谷地貌发育,平均海拔 3500~4 500 米,最热月均温 10~16℃,年降水量 200~500 毫米,且从东向西递减,多夜雨,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植被主要为三刺草、白草、狼牙刺、紫花针茅、蒿属、锦鸡儿等组成的灌丛、高山草原为主。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藏北属此区。位于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之间,即羌塘高原腹心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寒冷,干旱少雨,冻土分布广,年均温低,最热月平均气温 6~10℃,年降水量 100~300 毫米。植被以紫花针茅组成的高山草原为主。

阿里—昆仑山地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最西部和最北部,属农牧区。是西藏最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区内地区差异明显,西南部热量条件好。

发展简史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自古以来即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公元前青藏高原即居住有许多以游牧为生的原始部落。公元 7 世纪藏族的民族英雄、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各原始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政权,定都逻娑(今拉萨)。唐贞观十五年(641)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奠定了吐蕃与唐朝“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从此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医药、历算等科学知识传入西藏,促进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创立了文字,兴起了喇嘛教(佛教)文化,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设立了各级官府,统一了度量衡制,吐蕃农牧业走向繁荣兴旺的极盛时期。唐高宗时, 封吐蕃王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封为“宾王”。8 世纪初,吐蕃赞普墀德祖赞又向唐朝请婚。唐景龙四年(710),唐中宗以金城公主与吐蕃联婚,更促进了藏、汉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唐长庆三年(823) 吐蕃赞普赤绕巴巾和唐穆宗在拉萨大昭寺前建立了象征藏、汉两大民族友好关系的“唐蕃会盟碑”。此后,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发展历二百数十年之久。

唐末,西藏内部发生了混乱和分裂,各小部落间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近 400 年之久。公元 1253 年元宪宗蒙哥派军队入藏,结束了西藏混乱局面,

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 1260 年继承汗位后,即封西藏萨迦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后和帝师)。1264 年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兼领院事。此后,元王朝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成为中央政权在西藏地区首次正式建制,行使完全的主权。除向西藏委派官吏外,还在西藏驻扎军队,清查户籍,确定赋税,并以吐蕃故地为皇七子奥鲁赤的世袭封地。从此,在中央政权管辖下,西藏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元朝崩溃后,噶举派取代了“萨迦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 封噶举派法王为“大司徒”、“勤国公”、“灌顶圆师”,西藏进入了噶举王朝统治时期。明王朝在河州(今甘肃省临夏)设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统一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明崇祯十六年(1643)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推翻了噶举王朝,开始了噶丹颇章王朝的统治时期。

清代对西藏的管理作了重大的改革。清初,中央设置了理藩院(后改部) 专管蒙古、西藏事务;1653 年清顺治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

天大善自在佛率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刺恒达赖喇嘛”。1713 年清康熙皇帝又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名号。1728 年清朝派钦差大臣驻藏办事。1751 年建立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政府派福康安带兵入藏,驱除了外族对西藏的入侵,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由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督办西藏地方事务。1888 年和 1904 年西藏地方军两次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英雄业绩,已载入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的史册。

1913 年西藏在南京设立了“西藏驻京办事处”。1934 年国民党政府封十三世达赖喇嘛为“护国弘化善慈圆觉大师”,并在拉萨设立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1940 年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坐床和 1949 年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均循旧制由民国政府据报审批,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

长亲往主持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多次发表声明,决心粉碎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坚决完成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1951 年 5 月 23 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后,行政区划上分前藏、后藏和阿里 3 部分,共辖 123 宗。1956 年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 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1959 年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65 年 9 月 1 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人文概况

人口 西藏自治区人烟稀少,现有人口 219.6010 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约

1.8 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省区。在自治区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 87.41%。自治区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及三江流域;广大的藏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为无人区。

民族 西藏自治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人口 209.63 万,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 95.45%。次为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僜人、夏尔巴人和少数怒、满、傈僳、蒙古、土、壮、苗、独龙、白族等。

藏族自称“博巴族”,属藏缅语族,使用藏文,分布于自治区内各地, 从事农牧业生产;门巴族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地区,以达旺地区最集中,部分在墨脱,少数在错那、林芝、米林等地,从事农林业生产;珞巴族藏语意为“南方人”,主要分布在察隅至门隅地区,大部分在洛隅,一部分在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县;纳西族分布在芒康县;怒族分布在察隅县;蒙古族集中在拉萨城关;回族 76%分布在拉萨;汉族主要分布于城镇;僜人分布在察隅县,从事农业生产;夏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人”,分布在聂拉木县的樟木和定结县的绒辖、陈塘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

经济概况 西藏由于地理、历史和交通等原因,长期以牧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近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贸易及旅游业的兴起, 西藏城乡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了一次新的崛起。

农业 西藏农业生产以牧为主,农牧并重,具有独特的高寒衣业特色,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

①西藏种植业主要集中于水、热、土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和局部高原湖盆,作物种植单调,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能力强,分布上限高,有“河谷农业” 和“高寒农业”之称。全自治区有耕地 21.35 万公顷,95%的耕地一年一熟。农作物以青稞为主,曾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92%以上。次为小麦、油菜、豌豆等以及少量的水稻、玉米、鸡爪谷、荞麦和元根。其中,青稞种植面积大, 分布广,耐寒性强,广布于海拔 2500~4500 米的湿润、半湿润到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可达 4200~4 300 米,局部可达 4750 米。春小麦分布范围较

广,一般青稞种植地区即为春小麦种植范围;冬小麦 1952 年从内地引进,1972年开始推广,主要分布于海拔 3000~3800 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最高可达

4000~4260 米;油菜主要分布于 3500~4000 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达 4600 米。水稻主要分普兰县青稞田布于藏东南的墨脱、察隅等地海拔 2100 (或2500)米以下的谷地。

西藏河谷地区气候温凉,有利于麦类作物生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作用强度大。冬温高,夏温低,春温回升早,但升温缓慢,夏无酷暑,使麦类作物各个生育阶段都处于较适宜的温度范围,生长季得以延长,为麦类作物的高产打下基础。青稞平均 2.25 吨/公顷,最高达 9.19 吨/公顷;春小麦一般 2.25~3 吨/公顷;冬小麦平均 3 吨/公顷以上,最高达 13 吨/公顷左右。1991 年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达 58 万吨。

②畜牧业是西藏农业经济的主体,生产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大。全自治区有天然草场近 8267 万公顷,其中可利用的有 5646 万余公顷,约占全国的近 1/5,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畜牧业长期约占农业总产值的 54~ 69%。1990 年牲畜存栏数达 2280 万头(只),比 1959 年增加 2 倍多。牲畜以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黄牛为主,又以藏绵羊、牦牛数量最多。牦牛是高原上特有畜种,具有耐寒、耐低氧,喜凉湿润,不耐干、热的特点,有“高原之舟”之称。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但以藏东北海拔 4100~4800 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地带为集中,乳肉产量多,具乘、挽、驮运等多种功能。藏绵羊性喜冷凉干旱,耐高寒、耐干旱性能好,饲养经济效益高,故饲养数量大,分布广,以藏西北、藏东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集中,为自治区首要的畜种。藏山羊兼有牦午、藏绵羊的适应能力,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下均有分布,但以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带饲养较多,多作为搭配的畜种。

③西藏森林面积约为 633 万余公顷,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5.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区木材蓄积量却达 14.3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 2 位, 是全国极为重要的后备用材林基地和亚洲许多巨大江河水源涵养中心。全区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山南地区及东部的峡谷地带,以原始林为主,80%为过熟林。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为世界所罕见。如云杉林年生长率达 2%,可持续生长 200~300 年,直径可达 2.5 米,树高超过 80 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达 250 立方米,个别地段

达 2000 立方米,具有惊人的生产力。

农业区 根据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农业部门结构特点,西藏可分为 8 个农业区:①藏东北牧区。历为西藏自治区纯牧区。全区大部分土地为天然草场所覆盖,牲畜以牦牛和绵羊居多,所产羊毛和肉类及酥油等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区内耕地甚少,仅局限于东部峡谷热量条件稍好的地方,主要种植青稞、豌豆、元根和油菜等耐寒作物,但产量不够稳定。本区今后应重点发展肉乳兼用牦牛和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相应地发展山羊、马、骡等家畜品种,增加肉、乳、毛等畜产品,逐步建成为自治区稳定、优质、高产的商品畜产品基地。②藏西北牧区。本区占有自治区一半以上的土地和 2/3 的草场资源,适于放牧耐干寒和粗放饲养的藏绵羊,其饲养数量约占本区牲畜自然头数的 2/3 左右。山羊分布相当广泛,牦牛则集中于局部高山草甸草场。全区土地利用以牧为主,宜重点发展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并相应发展山羊和牦牛,建成自治区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基地。③藏西农牧区。本区是阿里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垦殖利用历史较早的地方,耕地面积约占阿里地区的一半以上,粮食总产量则占 80%左右,是阿里地区粮食主产区。区内农牧交错分布,

南端和西端以农为主,兼营牧业;其他地区则以牧为主,兼营农业。今后仍应农牧并童,因地制宜发展粮、料生产,积极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三北羊和白绒羊等牲畜。④藏南农牧区。本区普遍具有农牧兼营的特征,是自治区一个农牧并重的地区。农、牧业生产在水平地带呈镶嵌交错分布,在垂直地带上则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海拔 4100 米以下的谷地和湖滨平原是区内耕地集中的地方和粮食主产地。海拔 4100~4500 米的高寒湖滨和谷地,耕地显著减少,为农、牧交错分布地带。海拔 4500 米以上地区则属纯牧区。⑤藏中农区。本区农业利用条件较好,是自治区重要商品粮基地。种植业主要集中于海拔略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平原,以种植冬、春小麦、青稞、豌豆和蚕豆等为主,农业生产较发达,尚需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⑥藏东南农林区。区内种植业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等一些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宽谷地段,水浇地约占耕地面积的 70~80%左右,以冬小麦和冬青稞为重要,粮食单产高,林芝波密一带为自治区著名余粮区。区内森林资源较丰,以云杉居多,冷杉、高山松次之,还有高山栎,材质多较优良,是自治区主要用材林基地。同时,本区还是自治区苹果、梨和核桃等干鲜果品集中产区。⑦藏东(三江)农林牧区。本区耕地面积约占全自治区的 1/4,种植业人口占本区农牧业人口的 80%以上,种植业产值一般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0~75%。农业较发达。耕地以三江北部海拔 3200~3900 米的中切割河谷和

3400~3900 米的山麓阳坡及河谷地区为集中,其余地区已耕地较少。森林主要分布于三江北部海拔 3400~4100 米的山地阴坡和三江南部 3200~3 600 米的山地阴坡,尤以后者面积为大,其云杉林约占本区林地面积的 2/3 左右。三江南部 3200~3900 米的山地阴坡则尚有一定面积的高山松林。区内的鹿茸、麝香、虫草、贝母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⑧藏南边境农林区。本区自然环境复杂,森林资源丰富,除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和云南松等用材林外,还有许多经济林木和珍贵特有树种。森林覆盖率约达40%左右,是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仅察隅—墨脱一带的森林蓄积量即约占自治区的 1/4 以上,约与林芝、波密林区相当。本区向有“西藏江南”之称,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以水稻为主,尚有鸡爪谷、玉米、小麦等,甘蔗也可种植,但耕作方式尚较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畜牧业除高山带有牦牛放牧外,中、低山地则以黄牛和瘤牛(驼峰牛)居多。

工业 西藏过去只有藏毯、氆氇、花围裙、藏靴、木碗等传统手工业,没有现代工业。1950 年和平解放后,特别是 1959 年民主改革后,工业从无到有地迅速发展,现已建立了动力、冶金、煤炭、机械、化工、建材、森工、火柴、塑料、纺织、食品、皮革、造纸等工业部门,多属小型企业,主要分布于拉萨市、林芝、日喀则、江孜、昌都、狮泉河镇等地。到 1991 年自治区工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6,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约占 29%, 重工业产值占 71%。1960 年以来,随林芝毛纺厂的兴建,西藏毛纺织工业逐步发展。主要产品有呢绒、毛线、氆氇、毛毯等,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其他省区,甚至国外。机械工业以农机修造、汽车修配为主。除地(市) 建有农机修造厂外,农业县、半农半牧县普遍建有农机修理厂。农业加工工业也初具规模。

西藏已发现的矿产约有 60 余种。主要有铬、铁、铜、铅、锌、钼、钴、锡、金、锂、铷、铯、硼、硫、煤、泥炭、菱镁矿、重晶石、芒硝、石膏、食盐、天然碱、白云母、刚玉、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等。其中,铬、刚

玉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铜居第 2 位,硼居第 3 位。锂的蕴藏量居世界前列。西藏自治区水能蕴藏量约达 2.0 亿千瓦,占全国的 29.7%。雅鲁藏布江

水能蕴藏量达 1.1 亿千瓦,占全国的 1/6,仅次于长江,居第 2 位,而单位河长出力则居中国河流之首。其中,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段是中国水能蕴藏量最集中,最丰富地区,达 6880 万千瓦,约占全国的 10%。地热资源丰富, 仅次于云南省,居全国第 2 位。地热分布广,类型多,已知水热区有 600 多处,其中部分水热区构成有开发价值的地热田,如羊八井地热田已开发利用。拉萨附近的羊应乡打出了中国第 1 眼超过 200℃高温地热井。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 2 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治区电力工业有一定发展,许多县建立了中小型水电站。1989 年发电量 2.75 亿千瓦小时,其中羊八井地热站装机 2.518 万千瓦,是目前西藏最大电站,年发电量占拉萨电网的 40%。

自治区手工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卡垫(地毯)、围裙、氆氇、藏鞋、藏帽、藏被、木碗、藏刀、马鞍具、酥油桶、金银首饰等。其中尤以“江孜地毯”、“姐德秀围裙”、“松巴鞋”等为著称。江孜地毯以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图案多样,享誉国内外。

交通运输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海拔高,空气稀薄,地位险要。1951 年开始陆续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 3 条公路大干线,后又修建了中尼、滇藏、黑阿、川藏南线等主要公路干线,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全自治区公路全长达 2.2 万公里,区内 98.7%的县和 70%的区已通公路。公路运输是西藏货运的主要形式,青藏、川藏是西藏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目前, 青藏公路约承担 85% 的进藏物资运输任务,有“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之称。

青藏公路 1951 年动工修建,1954 年通车。从青海的西宁经格尔木翻过昆仑山、唐古拉山、越过藏北高原到拉萨,全程 2100 公里,从格尔木到拉萨

的黑色路面已于 198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20 周年前夕竣工。川藏公路 1951 年动工,1954 年通车。从四川省成都市经过雅安,翻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经昌都到拉萨,全程 2416 公里, 是中国最长的公路。新藏公路从新疆的叶城,翻过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到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镇,再过冈底斯山到普兰,全程 1700 公里,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正在建设中的公路有中尼(拉萨—樟木口岸)、那昌(那曲—昌都)、拉普(拉萨—普兰)公路。

西藏是中国迄今没有铁路的省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已通车到青海省格尔木市。此外,格尔木到拉萨铺设了输油管,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油管道运输。民用航空运输自 1956 年中国民航突破了号称“空中禁区”的青藏高原上空之后,已开辟有拉萨到成都、西安、北京等地的航线。1987 年又开辟了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航线。西藏河流水运不发达,仅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拉孜到日喀则、曲水到泽当及年楚河、拉萨河局部地段有牛皮船行驶; 米林到派区有汽船航行。

(温景春)

Xixiabangma Feng

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 Feng)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 8000 米以上高峰。中国对外开放山峰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海拔 8012

米,东距珠穆朗玛峰 120 公里。山势雄伟,峰体周围超过 7000 米以上的高峰

有 5 座。山峰终年积雪,南坡雪线高度达 5000 米,北坡 6000 米。冰川面积

达 789.75 平方公里,长度超过 10 公里的冰川有 4 条,最大者为野博康加勒

冰川,长 13.5 公里。朋曲发源于此。1964 年 5 月 20 日中国登山队许竞等 10 名队员第一次登上顶峰,同时中国登山科学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时,于 5700~5900 米的野博康加勒群地层下部,发现高山栎、毡毛栎、刺栎等化石层,说明上新世以后希夏邦马峰地区约升高了 2000 米。

(温景春)

Xifeng Xian

息烽县(Xifeng Xian) 贵州省安顺地区辖县,新兴工矿县。位于省境中部,乌江南岸,川黔铁路纵贯,为川黔交通孔道。面积 1 038 平方公里, 人口 22.01 万。县府驻永靖镇。明置诘戎,后更名息烽,1914 年置息烽县。县境盛产煤、磷、铝土等矿产,城郊建有机械工厂和采矿企业。1940 年中美合作所从湖南迁此,1946 年迁往重庆。城东 6 公里的山腰处有一溶洞,面积3000 平方米,高 15 米,名玄天洞。系当年中美合作所警卫队驻地,杨虎城

将军及秘书曾关押于此。城南 7 公里的猫洞曾为集中营。城东北 41 公里有息烽温(氡)泉,为疗养胜地。

(陈永孝)

Xilin Guole Caoyuan ziran baohuqu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Xilin Gol Grass- land Reserve) 中国温带草原区中有较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草原区,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1985 年设立,已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位于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

总面积 1.07 万平方公里,属锡林河流域,东高西低,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气候较干旱,地表水贫乏,土壤发生以钙化过程占优势,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植被主体类型为草原。野生动植物均具有蒙古高原特色。据统计,有高等植物 74 科,291 属,625 种,并有大量药用植物。野生动物有黄羊、狼、獾、狐、旱獭、鼬、各种啮齿类动物及鹰、百灵鸟等,并有多种昆虫。本区重点保护对象有三类:①草甸草原。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及南部玄武岩台地一带。主要由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占优势的生物群落构成,其中羊草草原面积最大。②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河中游塔拉,与相邻的丘岗相间排列, 呈波状起伏,地形开阔,排水良好。大针茅、羊草草原和厚层壤质暗栗钙土的发育达到十分完善和稳定的程度。具有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代表性。③沙地疏林草原。分布在锡林河中上游,为东西长 80 公里,南北宽 4~15 公里的一条风积沙带。沙地分布有榆树疏林草原和残留的云杉、山杨、白桦、家榆、山杏等小片林木及各种沙生灌木丛和半灌木丛等。

(孙金铸)

Xilinhaote Shi

锡林浩特市(Xilinhot Shi)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市及盟公署驻地,草原新兴城市。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锡林河畔。面积 1.875

万平方公里,人口 12.27 万。曾名贝子庙。已有 200 多年历史。庙始建于清

乾隆八年(1743),历经 7 代活佛修成,建有大殿 6 座。香火鼎盛时庙内有

喇嘛 1 200 多人,长城内外商贾云集,亦为各族人民文化工匠技艺交流中心。

1949 年改为现名。市境为波状丘陵环抱,登上市区的敖包山,锡林浩特尽收眼底。锡林河绕城而过。市区街道宽阔整洁,夏秋之际,绿草如茵,气候宜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市内已建立食品、皮革、乳品、建材、电力等企业。锡林浩特是 5 条主要公路干线的交叉点;并已开辟了北京—呼和浩特

—锡林浩特的民航线。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Xitie Shan

(林儒耕)

锡铁山(Xitie Shan) 青海省以铅锌矿闻名的山。位于大柴旦镇小柴旦湖之南。主要为震旦纪地层,中夹晚古生代花岗岩与花岗斑岩。最高峰海拔 4037 米,矿区海拔约 3100~3500 米。铅锌矿储量大,品位高、矿体集中, 易开采,现已探明铅锌储量为 270 万吨。锡铁山所产大理岩、钙质片岩与绢云母绿泥石片岩中,伴生有金、银、锡、锑、钼、铟、镓、镉等贵重金属。该矿清代已经采掘。1958~1973 年,土法开采氧化矿达 41 万余吨。新建开发柴达木矿区的锡铁山铁路隧道锡铁山铅锌厂,年采选矿石百万吨,除冶炼铅、锌外,并产数量可观的金、银与其他稀有金属。厂区位于锡铁山下,有专用铁路线。

(魏晋贤)

Xikou Zhen

溪口镇(Xikou Zhen) 浙东历史名镇和旅游地。位于奉化县西北雪窦山麓。人口 1.8 万。已有千余年历史。溪口镇群山环绕,剡溪长流,三里长街贯穿全镇东西。镇东有武岭,上有武岭门、乐亭,下有憩水桥、碧潭观鱼等建筑;镇西有武岭公园,园中龟山突起,与镇东武岭遥遥相对,气势雄伟。山巅有文昌阁遗址。溪口镇地处雪窦山风景区入口处,雪窦山属四明山系, 是浙东著名风景区。有飞瀑如雪的千丈岩、峰峦挺拔的妙高台、石笋林立的三隐潭和徐凫岩、商量岗等风景点以及晋建全国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寺。溪口镇是山货集散地,著名土特产有水蜜桃、千层饼、竹笋等。邻近有著名的三十六湾花卉苗木基地。公路直达宁波、杭州、金华等地。

(俞康宰)

Ximalaya Shanmai

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 Shanmai) 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脉,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向南凸出呈弧形。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 35°14′21″,东经 74°35′24″,海拔 8 125

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 29°37′51″,东经 95

°03′31″,海拔 7756 米),全长约 2 500 公里。由北而南依次为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南北宽度约 200~300 公里。大喜马拉雅山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其西端和南侧支脉大多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邻国境内。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13 米,为世界第 1 高峰。

喜马拉雅山名源于梵文,意为“雪的居所”,藏民则称“雪山”。主脉大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 6000 米以上,7 000 米以上的山峰 50 余座,全球 14

座海拔 8000 米以上的

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峰

峰 名

海拔(米)

高度名次

珠穆朗玛峰

8848.13

世界第一高峰

干城章嘉峰

8585

世界第三高峰

洛子峰

8516

世界第四高峰

马卡鲁峰

8463

世界第五高峰

卓奥友峰

8204

世界第六高峰

道拉吉里峰

8172

世界第七高峰

库汤峰

8126

世界第八高峰

南迦-帕尔巴特峰

8125

世界第九高峰

安那普鲁峰

8078

世界第十高峰

希夏邦马峰

8012

世界第十四高峰

高峰中即有 10 座分布于此(见表)。主脉上的一些山口要隘也多分布于海拔4000~5000 米。其中较著名的如东段的唐拉山口(海拔 4633 米)、中段的聂聂雄拉山口(海拔 5000 米)及西段的索吉山口(海拔 3529 米)等。高山顶部终年积雪,现代冰川作用强盛,冰川规模较大,著名的有珠穆朗玛峰中国境内的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及锡金境内的热木冰川等。冰川总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约占 1/3。雪线高度 5800~6 200 米,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参见彩图插页第 56 页)

地质 喜马拉雅山主脊系由前寒武纪结晶岩和变质岩—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及寒武—奥陶纪的浅变质岩—结晶灰岩、板岩与千枚岩等组成。北坡自奥陶纪至始新世的海相地层—灰岩、页岩、砂岩等总厚度达 1100 米。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轻山脉。于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时开始升起,后经数次断块上升而形成。据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 5700 米处发现高山栎

古植物化石推断,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 2000 米。同时,南北向水平挤压,喜马拉雅山脉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山脉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喜马拉雅山地壳极不稳定,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一。此外,南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经河流切割形成纵向深险峡谷,成为西南季风气流北进的通道。

气候与垂直自然带 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山南气候暖热湿润。如墨脱(海拔 1 130 米)和樟木(2300 米)两地,最热月均温分别达 22.1

℃和 17.3℃,年降水量分别为 2300 毫米和 2800 毫米,位于山麓的巴昔卡(157

米)的年降水量则超过 4400 毫米。山北温凉干燥,一般最热月均温多低于

10℃,年降水量少于 400 毫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坡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农业生产差异均大。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为例,南坡地势险峻, 河网密,流水侵蚀强,原始森林葱郁,植物种类丰富,森林土壤多样。山地垂直带是:①海拔 11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砖红壤性土壤带。②1 100~2300 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带。③2300~2900 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棕壤带。④2 900~4 100 米(森林上限)为山地寒温带云、冷杉暗针叶林-暗棕壤和漂灰土带。⑤森林上限~4 400 米为亚高山寒带杜鹃、山柳等灌丛和高山嵩草草甸-亚高山灌丛土和高山草甸土带。⑥4 400~4 800 米(雪线)为地衣、苔藓与座垫植物等组成的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寒冻土带,雪线以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垂直自然带属海洋

性湿润型系统。种植上限不超过 4 000 米。在山麓谷地内可种植水稻、鸡爪谷、玉米与小麦等多种作物,一年两至三熟。可种茶树、甘蔗、柑橘与香蕉等。密林中常见麂、麝、黑熊、猴、小熊猫、各种毒蛇和羽毛鲜艳的鸟禽等。北坡地势相对和缓开阔,海拔一般在 4000 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湖盆与宽谷地形发育,河流稀少,干旱剥蚀较强,森林面积骤减,除东部河谷地区有森林分布外,海拔 5000 米(高山草甸带下限)以下多为紫花针茅等禾本科植物组成高山草原带。海拔 4000 米以下较温暖的朋曲河上游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则为山地灌丛草原带,属草原土壤类型。垂直自然带属大陆性半干旱型系统。大部分地区为天然牧场,仅沿河沃土辟为耕地,可种植青稞、小麦、油菜和豌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最高种植上限在聂拉木附近海拔 4760 米处。有野牦牛、藏原羚、旱獭、鼠兔和狐等野生动物。

喜马拉雅山脉东湿西干,西段(东经 85°、吉隆一带以西)的山麓地带已无热带森林,并在干燥河谷中出现长叶松、长叶云杉及霸王鞭类浆质刺灌丛。

人文概况

在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内的主要城镇有普兰、吉隆、樟木、聂拉木、亚东、定日、墨脱等县、镇,居民以藏族为主,邻近国境地区有珞巴和门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僜人等。

山区交通艰险而闭塞。南北通商往来主要经由较低的山口。现有从拉萨经聂拉木通往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的中尼国际公路和拉萨至亚东、拉萨至隆子、拉萨至普兰等公路干线。

(李明森)

Xiapu Xian

霞浦县(Xiapu Xian) 福建省宁德地区辖县,福建重要渔业和茶区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东北沿海。面积 1480 平方公里,人口 45.99 万,其中畲族

3 万余人。县府驻松城镇。清置县,为福宁府治。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低山,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地形破碎。北部低山中分布有山间盆地,沿海有小片平原分布,为主要农耕区。海岸曲折,岸线长 400 公里,是

全省岸线最长县份。沿海多岛屿和港湾,有大小岛屿 194 座,冠于沿海各县。河流主要有七都溪,其余多较短小,水流湍急。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和渔业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甘薯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以花生、油菜、麻类较重要。茶园有近 0.47 万公顷。东临闽东渔场,盛产黄鱼、带鱼、目鱼、鳀、鳁鱼和鳗鱼,产量居全省前列。其中三沙是福建省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古镇渔港扩建后将成为全省大型渔轮的前哨基地。海水养殖以蛏、牡蛎和海带、紫菜为主。果产丰富、梨、荔枝、柿等产量均列全区前茅。工业以食品工业为主,产品有精制茶、罐头等。水陆交通均较方便,海运以三沙为主要港口,有汽轮与沙埕、赛岐通航。在县境金山寨和冬小寺有黄巢起义遗址,在龙岩山有戚继光平倭遗迹。

(赵昭昞)

Xiaguan Shi

下关市(Xiaguan Shi) 见大理市。

Xiamen Shi

厦门市(Xiamen Shi) 中国经济特区之一,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港口, 福建省第 2 大城市,省辖市,著名侨乡和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位于省境南部,

九龙江入海口处。辖 6 区及同安县。面积 1516 平方公里,人口 111.86 万;

其中市区面积 555 平方公里,人口 60.31 万。内归侨和侨眷约 10 万人。厦门别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防倭寇入侵,在岛上修筑城堡,称“厦门城”。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明”、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基地。1665 年改厦门为思明州。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33 年设市。1980 年辟为经济特区。1984 年春,厦门经济特区从 2.5 平方公里的湖里工业加工区扩大到厦门全岛。

厦门原为海岛,1953~1955 年建海堤,从大陆杏林跨海峡,经集美通向岛北端高崎,长达 5 公里。1957 年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厦门岛遂与大陆连成一体。市境地势自南向北倾斜,主要由丘陵和平原组成,丘陵多分布在南部, 海拔大都在 200 米以下。云顶岩海拔 341 米,是全岛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于北部,由海浪冲积而成。沿海分布宽窄不一的淤泥质或沙质海滩。气候暖热湿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 21.2℃,2 月均温 12.4℃,8 月 28.4

℃。因处于台湾雨影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 1015 毫米。植物可终年生长, 还可引种热带经济作物。

厦门自高集海堤建成后,城市建成区由本岛发展到 大陆。1958 年开辟了杏林工业区,现已初具规模,1989 年与海沧地区同辟为台商投资区。建立经济特区后,在湖里兴办了加工区,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电子、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精细化工、纺织、食品、服装等工业。传统工艺品以珠绣最著名, 畅销东南亚市场。1982 年又开辟筼筜 湖两岸新市区。厦门港位于上海—香港和广州的海上航线中心,港阔水深,避风少雾,常年不冻,往来于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均甚方便。在市区与鼓浪屿之间可停泊 5000 吨级轮

船。东渡新港建成 4 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鹰厦铁路建有支线通向东渡港, 实行海陆联运。厦门公路大桥为中国首座跨海大桥,1991 年 5 月已通车。厦门国际机场已建成通航,先后辟有通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香港、广州、上海、北京和福州等地的 12 条航线。厦门港亦为优良渔港,海域渔场面积大。同安出产珍稀鱼类文昌鱼。

厦门依山面海,风景幽美,气候温和,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市内多名胜古迹,著名的有日光岩、菽庄花园、南普陀、万山岩和植物公园、虎溪岩和白鹿洞、集美鳌园和集美学村等以及郑成功遗迹和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又是福建著名文化城市,有厦门大学、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等大专学校和以海洋科学为主的科研机构。已故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学校、集美航校以及厦门大学,为发展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集美建有陈嘉庚先生铜像和墓。

(赵昭昞)

Xiantao Shi

仙桃市(Xian tao Shi) 湖北省荆州地区辖市,湖北农业发达的县级市,江汉平原垸田农业的典型地域。位于省境中部,汉江与东荆河之间, 江汉平原腹部。面积 2538 平方公里,人口 138.44 万。汉置云杜县,西魏改置建兴县,隋改沔阳县,宋分置玉沙县,明入沔阳州。1919 年复改沔阳县, 1986 年改设仙桃市。市境地势平坦低下,海拔一般 20 米左右,年均约有 4~

5 个月在汉江、东荆河水位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势最低洼地区,历史上素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谚。长期以来,形成了围堤筑垸发展农业的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和河网密布、堤垸纵横的特殊景观。1949 年后兴建著名的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建起一系列电力排灌站,水患威胁减轻,农业发展迅速。棉花、粮食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除主产稻、麦、棉、大豆外,还有黄麻、芦苇、蚕丝、莲子、猪鬃、咸蛋、松花蛋等特产,其中“沙湖咸蛋”蜚声国内外。工业有机械、造船、建材、轧钢、纺织、轻工等部门。传统工艺“沔绣”和各种草编制品颇著名。通航河道约 400 公里,公路通江汉平原各县市。

(刘盛佳)

Xianxia Ling

仙霞岭(Xianxia Ling) 钱塘江水系与瓯江水系分水岭。浙江省主要山系之一。又名古泉山、泉岭山。位于省境西南部,江山县西南。仙霞岭山脉由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向东北延伸而成,再向东北延续则称天台山脉。仙霞岭山脉地势高峻,中山广布,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多为中生代侏罗系火山岩覆盖,岩性坚硬,节理发育,侵蚀后常成陡崖峭壁。仙霞岭山势险要, 自古以来为浙、闽要冲。有黄巢起义军进军福建时所辟山路。岭上仙霞关有360 级,28 曲,长 10 公里,崇峻雄伟,夙称天险。仙霞岭山岭重叠,北有窑岭,南有茶岭、小竿岭、大竿岭、梨岭,与仙霞岭合称六岭。六岭之险皆在几十公里中,历史上为军事要地,古时设关隘五处:安民关、二度关、木城关、黄坞关、六石关,与仙霞关合称六大关。

(俞康宰)

Xianyou Xian

仙游县(Xianyou Xian) 福建省莆田市辖县,福建制糖工业中心。位于省境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面积 1815 平方公里,人口 89.66 万,其中

归侨、侨眷约 2 万人。县府驻鲤城镇。唐设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县境位于戴云山脉东南坡,地势北高南低,东西边境均为戴云山脉的延伸,形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状盆地。木兰溪及其支流在盆地内侵蚀、堆积,形成了较宽阔的河谷平原;在枫慈溪、沧溪下游和沿海一带,发育了冲积-海积平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小麦、甘薯也占一定比重。甘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的 1/3,为福建省甘蔗主产区,年产量占全省甘蔗总产量的 1/4 以上,以高产、稳产著名全国。制糖工业是最主要工业部门,主要糖厂有现代化大型仙游糖厂和度峰糖厂。全县产糖量约占全省的 30%,出糖率达 13%,为全国产糖量最高县份之一。县城建有全国特有的冰糖厂。水果以龙眼、荔枝、柚著名,龙眼产量居全省第 2 位。工艺品有木漆碗、木雕、竹鸟笼等。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木兰溪在红口港以下通航木船。城东北 25 公里的万山之巅有九鲤湖,为闽中著名风景区。钟山麦斜村石所山上的麦斜岩,石奇洞多,巍峨雄健,被誉为小武夷。

(赵昭昞)

Xianning Shi

咸宁市(Xianning Shi) 湖北省温泉城市,咸宁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 鄂东南交通枢纽。面积 1501.6 平方公里,人口 45.65 万;其中城区面积 22

平方公里,人口 6.53 万。五代置永安县,宋改咸宁县。县治永安镇。1983

年改县为市。市区由永安、温泉 2 镇组成,两镇相距 7.1 公里,均跨淦水,

由公路相连。公路两侧多为工厂。市境除西北部为西梁湖、斧头湖的湖滨平原外,均属鄂东南丘陵;大幕山主峰海拔 954 米,自东向西绵亘于市南边界; 向北高度渐降。温泉位于市区西南淦水河床,有大小泉眼 14 处,常温 55℃, 含氡、硫等矿物质,对多种慢性疾病疗效显著,建有疗养院、医院、浴池、温室等。农业主产水稻。境内有桂花树 7 万多株,年产干桂花 100 吨以上, 被誉为桂花之乡;杉、楠竹蓄积量与采伐量均居全省前茅;并为鄂东南老青茶与苎麻的主产地之一。工业有麻纺织、机械、金属制品、化工等部门。京广铁路斜贯本市,淦水—斧头湖—金水航线以咸宁为起点。市境西界汀泗桥, 北界贺胜桥,均为北伐时著名战役地。

(刘盛佳)

Xianyang Shi

咸阳市(Xianyang Shi) 陕西省第 3 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在山水之阳,故名咸阳。辖 3 区及礼泉、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泾阳、三原、兴平、

乾县、武功 11 县。面积 1.021 万平方公里,人口 434.64 万,其中市区面积

617 平方公里,人口 72.88 万。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至秦末 140 多年间,咸阳曾为秦国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汉改为渭城县,唐复为咸阳县,城址西移约 10 公里。1952

年设咸阳市。1983 年城区定名为秦都区,城区面积较 1949 年扩大近 5 倍。现已发展为以纺织、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轻工业城市,工业产值居陕西省第 3 位。纺织工业在省内仅次于西安,以棉纺织和印染为主,毛纺和针织次之, 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65%以上。

1982 年建成国内最大彩色显像管厂。咸阳为陇海、咸铜(川)铁路和关中各公路干线交点。“咸阳古渡”古来闻名。关中西部及甘肃平凉、庆阳地区物资多集散于此。市内有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咸阳城内和城郊为文物古迹荟萃之区。市博物馆陈列有秦汉时期贵重文物数千件。城东 10 公里处为秦都咸阳遗址;城北二道塬上自东向西有西汉刘邦等 9

个皇帝的陵墓。杨家湾汉墓出土的 2000 多件兵马俑,体形虽较秦始皇陵兵马

俑小,但亦很珍贵。市境沙河古道发现 2 座古代木桥建筑,其中 1 座建于西汉,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木桥遗址。

市属永寿县境有仅次于神府,彬长煤田的大型含煤区。礼泉县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泾阳县建有中国大地基准点,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

(李健超)

Xianggang

香港(Hongkong) 中国进出南海门户,远东自由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位于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距广州市约 130 公里。地居世界航道要冲,扼华南门户。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

界”3 部分;陆地面积 1 071.8 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 75.6 平方公里,九龙

11.1 平方公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等周围 230 多座岛屿)975.1 平方公里,另新填土地 9.2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166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 15.6%, 人口 578.5 万(1991 年 3 月)。地少人多,80%的人口集中于背山面海的狭长地带,人口密度极高。98%居民为中国同胞,尤以广东籍居多。

香港已有近 6000 年的开发史。早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已有使用新石

器和陶器的中国先民在此居住。唐代,中国军队已驻守于香港地区并在海上巡视。从宋至明,中国内地居民迁居香港者日众。明末清初,香港岛上的香港村已成为广东东莞等地所产沉香的出口要地。清代香港归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管辖。鸦片战争后,1842 年,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先侵占香港岛,1860 年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去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部分(即九龙),1898 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内九龙城管辖权仍属中国),租期 99 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经过中

英两国政府近年来的反复谈判得到了圆满解决。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两国

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决定在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在同日将香港交还中国。

香港地区原为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因山体沉降和海水入侵,形成今日的半岛和岛屿,多起伏山丘,平地窄小。香港岛为本地区第 2 大岛,东西

长,南北窄,地势高峻,山峦陡峭,最高峰太平山海拔 552 米。香港岛和与之隔海对峙的九龙半岛南端是香港的心脏。岛的北部和九龙半岛南部为工商业发达地区,中隔一深水海港。荃湾和柴湾一带则为工业区。九龙半岛原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丘陵半岛,经长期开发,西南较为宽阔的平原已成为市区拓展的中心,东北部平原则早已辟为启德机场。机场南端为火车总站及中华电力公司发电厂和香港联合船坞地区。半岛南端尖沙嘴天星码头附近一带,为港九最为繁盛地区和万吨以下远洋巨轮停泊地。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连同周围岛屿称为“新界”。九龙和“新界”地势较高,山岭连绵,呈东北—西南走向排列。位于“新界”和九龙半岛中央的大雾山,主峰海拔 957 米,是香港地区最高峰。从大雾山向西北和西南,地势逐渐降低,

多为一些海拔约 200 米以下的侵蚀丘陵或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元朗、屏山、坳头、田心和屯门一带为“新界”人口较密集之地。1977 年以来成立了工业村公司,在大埔圩和元朗设立工业村,为不宜在高层工业大厦内设厂生产的行业提供建厂的土地。大屿山岛为香港最大海岛,面积 141.6 平

方公里,约为香港岛的 2 倍。岛上凤凰山海拔 935 米,是香港地区第 2 高峰。岛西的大澳、龙井头(东冲谷)等为渔业基地。长洲岛西与大屿山岛的大浪圩、南与孤岛石鼓洲形成犄角,为一天然渔场。岛以东的海滩为香港著名海水浴场。南丫岛是香港地区第 3 大岛,岛上丘陵直逼海岸,岸线较平直。岛西北部榕树湾建有渔村。此外,还有坪洲东北的青衣岛等。

香港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 10 月~翌年 4 月多东北风,干燥寒冷;5~9 月多西南风,炎热潮湿。年均温 22℃。7 月和 8 月为最热月,均温 26~31℃;2 月为最冷月,13~17℃。年均降水量 2225 毫米,多雨年份可超过 3000 毫米。夏秋常受台风侵袭。

香港地区既无高大山体以涵养水源,又无广大平原供河流发育,且干湿季明显,雨量分配不均,时而山洪暴发,时而河溪干涸。“新界”与深圳边境的深圳河是本地区最主要河流,长 37 公里,干流 16 公里,年均流量 12.1 立方米/秒。香港地区一遇降水减少,居民生活用水相当紧张。为满足香港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1961 维多利亚港年起修建广东东江引水工程,将东江水源源不断引进香港;1985 年又完成了深圳水库扩建工程。

香港原系南海海滨小渔村。1842 年被英国侵占后;迅速发展为英帝国主

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并辟为自由贸易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50 年代后,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各种装配业,加工工业和金融业现已为香港重要经济支柱。60 年代发展了以装配为主的电子工业。70 年代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工业部门集中,结构单一,以轻工业为主,多为小型厂, 并以劳动密集型居多,适应能力强,现已形成了以纺织、制衣、电子、钟表、塑料、电器等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体系,产品占全港出口产品的 74%。整个工业发展正处于由劳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商品优质化的转变时期。目前,香港所产钟表、成衣、蜡烛、塑料花、手电筒、假发等的出口量居世界第 1 位。其中纺织、制衣和服饰工业(包括手提包和仿造珠宝饰物)以出口额和就业人数计,是香港最大的工业部门,占香港产品出口总额的 38%,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服装出口地区。重工业主要有普通机械、造船、修船及建筑用钢铁和水泥生产,但所占比重很小。香港基础工业较薄弱,工业所需原料和燃料全赖进口。工业原料主要从日本和中国大陆进口,加工后的工业产品以海外为市场,约 90%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和西欧等。

20 世纪中期以前,香港以耕种为生者甚众,农村遍布“新界”和大屿山岛等地区,农业以水果、蔬菜、花卉和禽畜饲养业为主。农田、菜地、花圃多集中于“新界”元朗周围地区。但随工业发展,农田被大量占用,耕地已不及全港土地面积的 1/10,农民和渔民则不及总人口的 1%。近年海洋捕捞产量猛增,但生猪、菜牛、鸡、鸭、鹅和塘鱼等鲜活产品,长期以来主要靠内地和邻近的广东省提供。

香港地区岛、洲众多,海岸曲折绵长,总长近 800 公里,其中陡峭石质岩岸约占 70%。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湾,港阔水深,是足以与美国旧金山、巴西里约热内卢相媲美的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港湾面积 59.5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 10.9 米,宽 1.6~9.6 公里,有 3 个主要入口道,吃水 12 米的巨轮可从东边鲤鱼门自由进出。维多利亚湾内有 74 个巨轮

泊位,九龙的葵涌集装箱码头长 2650 多米,设有 7 个集装箱船泊位,并附设

有 128 公顷货物装卸区,可供世界最大的 6 万吨集装箱船停泊。香港又是自由港,采取自由贸易和自由企业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使香港成为亚洲水运中心。每年有3 万多艘远洋货轮和10 万多艘内河船只进出,199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 1 亿吨。集装箱运输发达,是世界最繁忙、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

香港是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的第 2 大航空港。位于九龙半岛东北部的启

德机场,跑道长 3390 米,有 32 个停机位,另有 5 个货运停机位,可供巨型

飞机升降,日夜可通航。平均每 5 分钟就有 1 架飞机起飞或降落。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香港陆上交通方便。粤港之间陆上交通客货运输主要靠广九铁路,次为文锦渡、沙头角和落马洲汽车通道。筹建中的广州—香港—澳门高速公路, 全长 267 公里,建成后从香港九龙经广州往澳门,只需 2 个多小时。香港岛

和九龙半岛之间建有可通汽车的海底隧道。目前隧道汽车流量,日达 11 万辆

左右。第 2 条海底隧道也将启用。香港的城市交通也相当发达,地面公共交

通、架空道路与 70 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兴建的 3 条地铁线(全长 38.6 公里) 组成了香港完整的立体化城市交通网。

对外贸易是香港重要经济支柱之一。香港资源缺乏,地域狭小,经济以贸易为本。香港国际贸易渠道畅通,是举世闻名的贸易港口。1991 年进出口

贸易总额高达 1.54 万亿港元。

香港与纽约、伦敦、苏黎世同为世界重要的黄金市场和金融中心。1988 年底,香港有银行 158 家,其分支机构 1 500 多家;世界著名大银行及各国

银行代表办事处有 110 多家,金融业在香港称为百业之首,其发展对香港甚至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均起重要作用。

香港旅游业也相当发达。1991 年来港旅游人数超过 600 万,旅游是外汇收入的第三来源。同时,香港外出旅游人数也日益增多,年达 900 万人次, 以前往国内各地旅游为主。

(魏清泉)

Xiang Shan

香山(Xiang Shan) 北京著名山林公园,游览胜地。位于海淀区西部。山有巨石,状似香炉,因名香山。一说山多杏树,春季杏花怒放,香飘四野, 故名。海拔 571 米。林木繁茂,泉涌溪流,景色秀丽,以秋季红叶最为诱人。辽、金以来,历代帝王和封建官僚陆续于此兴建寺院离宫,特别是清乾隆十年(1745),于香山大兴土木,建筑亭台楼阁,共成 28 景,号“静宜园”。

乾隆御制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碑, 1860 年和 1900 年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野蛮破坏。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经修缮,已辟为香山公园。1983 年建成攀登香山主峰“鬼见愁”的空中索道和风格别致的香山饭店。香山名刹碧云寺原为碧云庵,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明太监于经重修后始称今名。内有清乾隆年间所建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著名文物古迹。1925 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孙中山纪念堂,有孙中山衣冠塚和

水晶棺。附近卧佛寺有元铸侧卧铜佛一尊,长 5 米余,右手支颐,左臂直伸, 后环立佛像,表现释迦牟尼涅,搫于娑罗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是珍贵历史文物。

(尹钧科)

Xiang Jiang

湘江(Xiang Jiang) 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称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 17 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 2 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

湖。干流全长 856 公里,流域面积 9.46 万平方公里,河源与河口高差 460

余米,平均比降 0.134%,水能蕴藏量 521.7 万千瓦,其中湖南 470.7 万千

瓦。流域年均降水量 1650 毫米,上游桂北地区 1900 毫米,中游盆地区仅 1 300

毫米。年径流总量、汛期水量分别为 665 亿立方米和 394 亿立方米。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 25%左右。零陵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 250~1000 米,常年可通航 15~200 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 500~1000 米,常年可通航 15~300 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500 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 50 万千

瓦)。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 145 处,设计灌溉面积 64 万公顷,其中韶

山灌区近 7 万公顷。农副产品以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

(陈灿荣)

Xiangtan Shi

湘潭市(Xiangtan Shi) 湖南省辖市,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东部,湘江下游与涟水汇合处,距长沙市 45 公里。辖 5 区及湘潭县。面积 5015 平方

公里,人口 265.23 万;其中市区面积 491 平方公里,人口 65.46 万。湘潭市楚时为小集镇。最早建制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唐天宝八年(749)始称湘潭县。因位于易家湾昭山上的昭潭而得名。因水路交通方便,历史上曾为湘江下游最大物资集散中心。明曾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清更为中国南方重要药材和大米市场之一,手工业亦较发达。1918 年粤汉铁路通车后,商业地位为长沙市取代而渐衰落。1949 年前,商业与手工业均甚萧条, 人口亦仅 9 万。市境位于湘江两岸冲积平原与红土阶地上,地面为海拔 40~ 70 米起伏和缓的平岗地。湘江先自东向西,再转向东北流经市区,并于右岸

纳涓、涟 2 支流。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 17.4℃,年降水量 1315 毫米; 但夏秋之间雨水较少而气温甚高,7 月均温达 29.5℃,是湖南酷暑地区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展迅速。80 年代初,已建成拥有冶金、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的城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 1/10,居第 4 位。随湘黔和娄邵铁路通车,交通更为便利。市中心的河西有铁路、公路桥联接湘江两岸,河东的板塘区为轻纺工业区。市区南部的岳塘区是著名的湘潭电机厂和湘潭钢铁公司所在地。位于湘潭县境的楠竹、鹤岭镇,分别为以机械和采矿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城郊随韶山灌区工程的建成,已发展为蔬菜、肉类、粮食和果品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基地。市内有湘潭大学、湘潭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市西北 49 公里的韶山冲是毛泽东的故乡。市区中心的雨湖是韶山冲——毛泽东的故居幸存的古名胜之一,系湘江汊河人工改造所成,是游览和休憩之地。

(程伟民)

Xiangxi Tujia zu Miao zu Zi zhi zhou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Xiangxi TujiazuMiaozu ZizhiZhou) 湖南省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人数最多的自治州。位于湘西北,邻接鄂西南与川、黔东侧地区。辖吉首市及凤凰、泸溪、古丈、永顺、龙山、保靖、花垣 7 县。面积 2.1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10%。境内聚居土家、苗、

瑶、回、壮、满、白、汉等民族共 301.80 万人;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分别占40.1% 和 23.4%。土家族大部聚居州北,苗族多分布于州南。州首府吉首市。自治州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道,清为乾州、凤凰、永靖等厅及永顺府地。辛亥革命后有永顺、凤凰等县的改名。1952 年曾设湘西苗族自治区。1955 年改设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 年改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自治州位于澧水和沅江支流酉水、武水上游,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下降。境内以武陵山和八面山等为主干,由一系列北东—南西及北北东向褶皱山地组成,岭壑交叠起伏,山脊海拔千米左右。群山隆起,边侧切割陡峭,西北一带顶部地形略为平缓,呈山原形态。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石灰岩出露面积约占全境的 70%;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河道深切,多峡谷;地下水以暗河及大泉形式出露。有著名的吉首大龙洞、花垣小龙洞和保靖卡棚等悬泉瀑布。水能资源丰富,澧水流域、武水、酉水理论蕴藏量分别为 152 万、18 万、108 万千瓦。此外有龙山、

永顺等热水点多余处。气候冬暖夏凉,略有春旱,7~8 月雨水较丰,垂直差异较明显。年均温 16℃左右,年降水量 1 300~1500 毫米。境内由黄壤、黄棕壤、黑色及棕色石灰土分布的山丘地带,是多种经济林的集中生长区。富有油桐、油茶、乌桕、生漆、五倍子、杜仲、核桃、板栗、白蜡等山林特产。名贵药材有天麻、党参、当归、黄连、乌金七、竹节人参等。丛林幽壑中生长珙桐、银杏、水杉、钟萼木、金钱松、篦子三尖杉、白豆杉、连香树、香果树、青檀、银鹊树、光皮桦、湖南椴树、楠木、滇楸等,为史前残遗植物保留中心之一。地下资源有永顺、保靖一线西北部的煤矿;武陵山北侧的铁矿;花垣的锰矿;龙山、永顺、花垣、凤凰、泸溪境内的铅锌矿;吉首、凤凰延至新晃属湘西汞矿带;此外有铜、钒、铝、硫磺、磷等多种矿产。

自治州地形崎岖,田高水低、耕地分散。在 20 万公顷耕地中,水田占2/3,旱地 1/3。水稻主要为中稻和一季晚稻;旱粮以玉米、薯类、小麦、杂粮为主。主要农、林产品中,桐油居全省第 1 位,板栗居第 2 位、油料居第

3 位。湘西黄牛膘肥体壮,为役、肉用良种牲畜;山羊饲养较多。地方特产有古丈白毛尖、浦市甜橙、花垣腰带柿、泸溪白蜡、龙山楠木、保靖黄杨木等。工业有电力、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等部门。生产原煤、水泥、硫酸、烧碱、农用化肥、电石等。枝柳铁路经永顺、古丈、吉首、凤凰等地; 干线公路 918 公里,以吉首市为中心,联系四邻。澧水从桑植、大庸向下游, 可行驶 15~20 吨机动船;沅江干流经泸溪地段 40 公里,可行驶 50~100 吨机动船,通往沅陵、常德等地。西水在境内全长 161 公里,可行驶 10~20 吨机动船。

州内除有永顺不二门、龙山洛塔等天然风景名胜区外,尚多历史文物古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州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在永顺龙家寨毗连的塔卧曾设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邓美成)

Xiangcheng Xian

襄城县(Xiangcheng Xian) 河南省平顶山市辖县。中国烟草生产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京广铁路支线经过境内。面积 897 平方公里, 人口 73.64 万;其中回族占 2%。县府驻城关镇。春秋为郑邑名汜。周襄王避难奔郑,居于汜,因名“襄城”。秦置县。县境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为低山区,以孟良山最高,海拔 366 米;西北部为丘陵地;中、东部为平原, 约占总面积 80%。北汝河在南部、颍河在北部流贯全境。年均温 14.8℃,年降水量 748 毫米。粮食作物以小麦、红薯、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等。烟叶种植历史久,烤烟质量较高。20 世纪60 年代被列为中国卷烟原料基地县。所产“里川烟”以色鲜、香浓、油份多驰名,为高级卷烟原料,畅销国际市场。工业有烟草加工、农业机械、棉纺、造纸、酿酒等。

(李润田)

Xiangfan Shi

襄樊市(Xiangfan Shi) 湖北省重要工业城市,省辖市。鄂西北铁路枢纽及公路交通中心。位于省境北部。辖 4 区及襄阳、宜城、谷城、南漳、

保康 5 县。面积 2.67 万平方公里,人口 652.68 万;其中市区面积 363 平方公里,人口 52.47 万。1950 年划襄阳县襄阳、樊城两镇设襄樊市。市区跨汉江两岸,有汉江大桥相连。北岸樊城传于周宣王时在此封樊侯国并筑城,街

区后沿汉江伸展,为商业集中区;襄阳古为襄国,汉初设襄阳县并筑城,街道呈棋盘式布局,为政府机关、文教单位集中区。汉江自西向东北穿过市区, 分南北两支绕鱼梁洲后,于东津湾附近汇合折向南流,形成著名的汉江大湾。市区正位于大湾弧线上,大部为略有起伏的冲积平襄樊古城(背景为汉江大桥)原,海拔约 65 米,仅西南部是以扁山(459 米)和岘山(363 米)为主的丘陵。城市依山傍水,历为军事要地,历史上刘表伏击孙坚、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等著名战役,均发生于此。

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2/3 以上。并有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等多种部门。已形成樊西(轻纺)、樊东(化工)、万山(机械)、郑家山(电子)、钱家营(医药、建材)等 5 工业区。襄樊据南(阳) 襄(阳)陆路要冲,亦为鄂西北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49 年后,新建的汉丹、焦枝、襄渝 3 条铁路交汇于此,并有 7 条干线公路通往省内外。本市也是汉江重要港口,300 吨级船舶可直抵武汉。市境有襄樊大学、襄阳师专等大专院校。城西 13 公里的古隆中是东汉末诸葛亮隐居和耕读之地,有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等古建筑。此外有襄阳城、绿影壁、米公祠、南宋李曾伯摩崖、广德寺多宝佛塔、古邓城遗址等古迹。1989 年于市属宜城县发掘出迄今规模最大的春秋时期楚国的车马坑。保康县境有中国第 1 个野生蜡梅保护区。

(陈联寿)

Xiangquan He

象泉河(Xiangquan He) 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河流。又称朗钦藏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源头海拔 5300 米。从源头西流至门士横切阿伊拉日居,经札

达、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流入印度河。全长 309 公里,流域面积 2.276

万平方公里。从源头至曲松多为上游段,长 74 公里,落差 1023 米,平均坡

降 17%;由曲松多至扎布让为中游段,长 130 公里,落差 1377 米,平均坡降为 5.5‰。其中,札达以上为峡谷,以下为宽谷,水流较缓,河道分叉, 多江心洲,支流较多,阶地发育;扎布让至什普奇为下游段,长 105 公里, 平均坡降 7.2‰,以峡谷为主,峡谷段河床宽仅 20~50 米,其余则宽约 100~ 200 米。象泉河流域主要为沙生针茅占优势的亚高山荒漠草原,以放养藏绵羊、牦牛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春小麦等。什普奇一带作物一年两熟,可种植水稻,是阿里地区主要农牧区。

(温景春)

Xiaoshan Shi

萧山市(Xiaoshan Shi) 浙江省粮、棉、麻、油料作物综合生产基地之一。位于杭州市东南,钱塘江下游南岸。面积 1336 平方公里,人口 115.29 万。汉置余暨县,三国吴改永兴县,唐天宝初改名萧山县。1987 年撤县设市, 1988 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北部为滨江平原,中部为水网平原,南部是丘陵山地,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流贯。钱塘江河口滩地辽阔,从 1965 年起进行大规模围垦后,耕地面积扩大 1/3。

1949 年以来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络麻产量居全省之首,亦为全省油菜籽和棉花重点产区之一。特产有萧山鸡、罗卜干、杨梅等。萧山素称“花边之乡”,所产花边工艺精湛,在国外享有盛誉,为外贸传统产品。工业发达,有机电、化工、棉纺、建材、瓷器等。萧山为浙江省第 1 个工农

业总产值超百亿的县市。1991 年工业产值 95 亿元,农业产值 13 亿元。萧山地处浙赣、萧甬铁路和萧(山)金(华)、杭(州)温(州)公路汇合处, 为浙北通向浙东、浙南的门户。距市区 4 公里的城山峰顶有越王城,系古越国的重要军事城堡。

(俞康宰)

Xiao Xian

萧县(Xiao Xian) 安徽省宿县地区辖县,重点产棉县之一、著名葡萄产区和“国画之乡”。位于省境北部,黄河故道南侧。面积 1 861 平方公

里,人口 109.95 万。县府驻龙城镇。春秋时为宋国萧邑,秦置萧县。县境位于皖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除东南部有两列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低山残丘外,大部为平原。农业以旱作为主,盛产小麦和杂粮;经济作物以棉花为大宗,产量居全省首位,并盛产韭黄和芦笋。半细毛羊饲养量及羊毛产量均占全省第 1 位。亦为淮北著名水果产地,有葡萄、苹果、梨、桃和石榴等。其中葡萄产量居全省之冠。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利用当地特产生产葡萄酒、芦笋罐头及羊肉罐头等。矿藏以煤为主,分布在县东南部,属淮北煤田的一部分。明清以来,萧县画家辈出,形成“龙城画派”。名胜古迹有白土寨古萧窑遗址和花甲寺村新石器文化遗址等。皇藏峪为全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森林密茂,相传汉高邦刘邦曾避难于此,故名。

(朱孟春)

Xiaoliang Shan

小凉山(Xiaoliang Shan) 见凉山。

Xiaoqing He

小清河(Xiaoqing He) 山东省通航河流。位于省境中部,源于玉符河汊流及济南市诸泉,东北流经历城、章丘、博兴等县,于寿光县羊角沟东20 公里处入莱州湾。全长 240 多公里,流域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绣江河、杏花沟、孝妇河、淄河和塌河等,均从右岸汇入,呈极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河口呈喇叭状,大潮时海水可上溯 10 余公里。河道几经治理后较顺直畅通。沿岸多湖泊洼地调蓄洪水,两岸筑有人工堤坝,一般无水患。水源补给主要靠山麓涌泉,河水较丰且稳定。济南市板桥以下可常年通航百吨级船只。流域全区皆为平原,土层深厚,是省内重要的农耕地带。河水污染较重,正在治理。

(李树德)

Xiaowutai Shan

小五台山(Xiaowutaishan) 恒山余脉,桑干河与拒马河分水岭,河北省最高山峰。位于省境西部偏北,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 45 公里,面积

1800 平方公里。因有东、西、南、北、中 5 高峰,俗称五台;又因较五台山

低,故名小五台山。以东台最高,海拔 2882 米,为华北地区高峰之一。山体由燕山运动造成,为一大背斜构造。除沉积岩外,有大量火成岩和侵入岩, 断裂发育,侵蚀强烈,山势险峻,沟深坡陡。气温低、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无霜期短,冻结时间长,阴坡积雪可终年不化。小五台山土壤垂直变化较明显:海拔 1400 米以下为栗钙土;1 400~1 700 米为褐土,局部有

黄土分布; 1 700~2100 米为山地棕壤;2 100 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

植被为夏绿阔叶林,区系组成复杂、植物种类繁多,达 670 余种,垂直变化

明显:在阳坡 2100 米以上为蒿草草甸;2000~2100 米为以硕桦为主要树种的亚高山灌丛;1400~2000 米是以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油松和白桦、红桦为主要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1400~1200 米为次生灌草丛,以沙棘、虎榛子、毛榛、绣线菊等为主; 1 200 米以下则为农作物区。阴坡除分布高度与阳坡不同外,尚可分出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带及以白桦、青杨为主的阔叶林带。现有 3 个国营林场。小五台山动物资源丰富,有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对象褐马鸡,并有响尾蛇、金钱豹、麝、貉、黄鼬等动物。山中主要山谷皆有溪流,常形成急流瀑布。林木葱郁,峰峦起伏,蔚为壮观。山上多古建筑遗迹,拟建为自然保护区。

(邓绶林 唐学曾)

Xiaoxing'an Ling

小兴安岭(XiaoHingganLing) 中国东北地区著名山地之一,黑龙江干流与松嫩水系间的分水岭。呈西北—东南走向。介于北纬 46°06'~51°, 东经 125°30'~130°52'。海拔约 300~800 米,宽 100 公里左右,长约400 公里,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平顶山(1 429 米)。分水岭两侧的斜面不对称,东北坡短而陡,西南坡长而缓。

小兴安岭属于华力西褶皱带。第三纪时山体北部处在北东向沉积带上, 并与东北方的俄罗斯境内结雅河低地和西南方的松嫩平原联成一片,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沿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抬升为山岭,与结雅河低地及松嫩平原分离。同时沿两侧断裂带发生多期岩浆喷出活动,东北侧多裂隙喷发,熔岩面积大;西南侧多中心式喷发,火山锥体多。山体西南侧的山前台地上有德都五大连池、科洛、二克山、尖山等火山群。五大连池火山群在 1719~1721 年尚有火山喷发活动。小兴安岭在铁力一嘉荫一线西北地表平缓呈丘陵性台地状;该线东南呈低山丘陵地貌。

小兴安岭地区冬季严寒,年均温 0℃左右,1 月均温-25℃左右,7 月 19~ 21℃,无霜期 100~130 天,年降水量 500~700 毫米,多集中在 6~8 月。年均相对湿度约 70%,10℃以上活动积温 2000~2 500℃,广布岛状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沼泽发育。

区内河流 4 月上旬出现春汛,6 月上中旬至 9 月中下旬出现夏秋汛,河流封冻期约达 5 个月,河川年径流深 150~400 毫米。

小兴安岭东南段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占优势,常见的混生树种有: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枫桦、兴安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椴、槭、榆等。西北段由针阔叶林逐渐向针叶林过渡。主要树种为蒙古栎、黑桦、落叶松及樟子松等。混交林破坏后,则成山杨、白桦、蒙古栎等多种阔叶树组成的杂木林,以栎为主的次生林或蒙古栎纯林。林下多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为主,并有草甸暗棕色森林土,阶地上为黑土及草甸黑土,河谷地有泥炭潜育土及各类草甸土、泥炭沼泽土。

动物资源主要有马鹿、麝、狗熊、猞猁、东北野猪,鸟类有鸿雁、鸳鸯等。

小兴安岭是中国重要林业基地之一。区内有以保护红松母树为主的丰林森林自然保护区(见伊春市)、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等。

(张文芬)

Xiaozhaizigou ziran baohuqu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Xiaozhaizigou Nature Reserve)见龙门山。Xiaogan Shi

孝感市(Xiao gan Shi)湖北省工业城市,孝感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东北部。面积 2 237 平方公里,人口 130.78 万;其中城区面积 7 平方公里,人口 7 万。南朝宋置孝昌县,五代后唐改孝感县,1983 年撤县设市。市境位于大别山低山丘陵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丘陵区,南部为平原湖区。市区在市境西南,南临老澴河,北依京广铁路;南部为老城,北部为新城,市中心北门口一带为商业区。京广铁路从市区北部经过,汉(口)孟(楼)、黄(陂)孝(感)、孝(感)大(悟)等公路干线交汇于此,交通便利。工业有食品、纺织、建材、机械、电力、造纸等。农产有稻谷、棉花、油料和莲藕、菱角、荸荠,以产太子米和马蹄荸荠闻名。孝感麻糖为著名传统特产,雕花剪纸为传统工艺品。名胜古迹有董永墓、董永公园、后湖公园等。

(陈联寿)

Xinji Zhen

辛集镇(XinjiZhen)河北省辛集市府所在地,中国著名皮毛集散地。曾为“河北省第一大镇”。位于河北平原中部,石德铁路线上。面积约 13

平方公里,人口 1.3 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交通方便,明初即为大镇,原名“新集”,后与彭家店等村合并,改名辛集。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称辛集市,1949 年 9 月改镇。历史上以全国皮毛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著称。所产皮毛不仅畅销东北、新疆、西南各地区,且有出口。至 19 世纪 40 年代末,收集加工的皮货竟占全国皮货总量的 70%。此外,辛集天平、水胶和线毯的生产也著名。有“直隶一集”之称。50 年代以来建立化学、电力、纺织、石油加工、机械、建材、食品、服装、皮革、造币和工艺美术等工业部门, 所产硫化碱、硫磺、硫酸钡、硝酸钡、碳酸钡及重革、轻革和白皮等畅销省内外。辛集镇有全国重点中学一—辛集中学。群众性文艺创作活跃,所作诗画曾参加莱比锡书画展览。

(邓绶林 唐学曾)

XinZhou Shi

忻州市(Xinzhou Shi)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中部偏北,同蒲铁路纵贯,往东有支线通定襄河边村。面积 1954 平方公里,人口 43.12 万。西汉为阳曲县地。北魏置秀容县。明并入忻州,1912 年称忻县。1983 年改县为市。粮食作物以高粱、玉米、小麦、谷子为主,忻州高梁粒大, 颗匀、皮薄、食品性好,营养价值高。经济作物以葵花最重要,畜牧业中养牛较多。矿产以铁、石灰石、白云石和石墨较丰富。工厂集中在城区和忻口两地,有建材、农机、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所产豆罗沙以承受压力大、硬度高、粘结力强而闻名全国。重要文物有韩岩村的元好问墓,又称五华坟。

(萧树文)

Xinkou ziran baohuqu

莘口自然保护区(Xinkou Nature Reserve) 福建省三明市莘口乡境内沙溪右岸的保护区。1964 年封禁,1980 年建立。作为探索森林发生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研究基地,现由福建林学院管理。面积 1120 公顷。其中青钩栲

纯林 933 多公顷,米槠纯林 180 余公顷。木材蓄积量共 21.8 万立方米。青钩栲系常绿乔木,树干圆满挺直,材质坚硬,耐腐性强,是船舶、桥梁、家具

的优良用材。果实富含淀粉,可作粮食。树皮和壳含单宁,可提取栲胶。树型美观,寿命长,是良好的观赏树种。中国南方各省均有零星分布,但近千公顷的大面积纯林仅见于莘口。保护区内尚有其他林木 100 余科 600 多种。林内有黑熊、果子狸等数十种野生动物和白鹇、长尾雉等鸟类。

(赵昭昞)

Xinbian He

新汴河(Xinbian He)皖北、苏北新辟大型综合利用河道。为濉河、沱河上游豫东、皖北洪水另辟出路,减轻下游洪水负担,使洪涝和高低水分排, 并结合灌溉及城市、工矿供水和航运等多目标而开挖。西起安徽省宿州市西北沱河的七岭子,东穿京沪铁路,经灵璧、泗县,穿越皖、苏交界处的岗岭

—徐岗,下经江苏省泗洪县入洪泽湖的溧河洼,长 127 公里。因河线临近已

淤废的隋炀帝时开挖的汴河故道而名“新汴河”。按 5 年一遇排涝流量 900

立方米/秒与 20 年一遇排洪流量 1460 立方米/秒设计,50 年一遇排洪流量1720 立方米/秒校核。河底宽 90~115 米,一般挖深与筑堤高各为 4~5 米, 两堤间距 350~560 米,1966 开挖,1971 年完成,为豫、皖、苏 3 省共同协作治水的成果。河道上建有宿县、灵西、团结 3 个梯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

可渠化通航 100 吨级驳船船队,往上经宿县水利枢纽以上的濉河引河、符离

集船闸和濉河,直达淮北煤矿的青龙山港,通航里程 152 公里。新河道建成后已减轻了洪涝灾害,效益显著。

(高不危)

Xinhui Xian

新会县(Xinhui Xian)广东省江门市辖县,广东柑橘、柑橙产地,葵乡,新兴纺织基地,著名侨乡。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南临崖门出海。面积 1664 平方公里,人口 86.46 万。县府驻会城镇。南朝刘宋时置新会郡,隋改为县,后因之。县境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丘陵,中、东部为西江及潭江冲积平原,平原上多残丘。河汊交错,基堤纵横,潭江流经县境,西江通过江门水道亦可分流至此。水量丰盈,但有洪咸之害,筑堤防洪为农业重要措施。县境土地肥沃,河涌密布,劳力充裕,耕作集约。盛产稻谷、甘蔗、水果、葵、塘鱼和蔬菜,以新会葵和甜橙著名。沿海水产丰富, 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占重要地位,塘鱼出口港澳。养猪、养禽业发达。矿产有钨、锡、铋、水晶、陶土等。工业发展很快,尤以纺织为先,拥有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涤纶长丝厂。此外还有制糖、造船等。手工业有葵叶、藤器、棕榈、烟丝、水草加工等,其中葵扇和葵制工艺品制作历史悠久,饮誉海内外。新会为清末维新派首领之一梁启超的故乡。多华侨,主要旅居美洲等地。会城镇又名冈城,为著名古城,位于丘陵和平原接触地带,南濒银洲湖,文化发达,山水秀丽,多文物古迹。

(徐俊鸣 司徒尚纪)

Xinjiang Gongliu yehetaolin

新疆巩留野核桃林(Xinjiang Gongliu Chinese Walnut Forest) 见新疆野果林。

Xinjiang Weiwu’er Zizhiqu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injiang Uygur Zi-zhiqu)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中国西北部边疆地区,介于北纬 34°09′~49°08′,东经 73

°25′~96°24′。东部和南部与甘肃、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邻接,东北部同蒙古交界,西北到西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南部同克什米尔地区毗邻。面积达 166 万平方公里,

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 1/6,人口 1515.5 778 万。辖 8 地区,5 自治州,2 地级市,14 县级市,65 县,6 自治县。首府乌鲁木齐市。

自然条件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地域辽阔,大地形轮廓明显。干旱是新疆自然条件的突出特点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全疆气候、植被、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变化均有显著的差异。

地质与地貌 大地构造上,主要有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地台及阿尔泰山、天山与昆仑山等地槽褶皱带,其间界线分明,受深大断裂控制,地质构造单元轮廓与地形单元界限反映清楚。准噶尔地台在阿尔泰山与天山间,基底为寒武纪,倾向于东天山,上覆平缓盖层 2 组:一为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火

山岩系及海陆交互的砂页岩;二为中、新生代湖相沉积,有 5 套生油层系, 主要为石炭至二叠系,西侧油田已开采,东侧已有喷油井。塔里木地台在天山与昆仑山间,基底为前震旦纪结晶岩系,内部有台凸、台凹及莎车、库车拗陷等次级构造单元。台凸在中央,中、新生代沉积薄;拗陷内有巨厚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有 3 套生油成气层系:石炭一二叠系、侏罗系、海相上白垩系,西南部及北部已有喷油井。

围绕地台的褶皱带,其地槽发育始于寒武纪,古生代时强烈拗陷,屡受海侵,沉积层系巨厚。古生代末上升为山地,中生代续升,局部拗陷形成山间盆地。山麓拗陷及山间盆地均有巨厚中、新生代沉积岩系。晚第三纪以来大幅度上升,山前拗陷及山间盆地则下降,形成三大山系的现代面貌,各褶皱带有各自的特征。阿尔泰山从北向南有:北阿尔泰槽背斜、中央阿尔泰背斜带及南麓的斋桑槽向斜。天山褶皱带为巨大对称构造,中央为地背斜带, 为古天山核心,由前震旦纪结晶变质岩系组成;两侧为槽背斜带,有古生代沉积及火山岩,褶皱强烈。昆仑山有 2 组断裂,交汇于策勒附近。西组呈西北向,北为槽背斜,中为西昆仑背斜带(中央结晶岩带),南为古生代褶皱带。东组呈东北向,由古生代砂页岩组成,二叠纪至中生代隆起,其轮廓与现代昆仑山边界相似。阿尔金山为古老断块,保持稳定隆起,局部有海侵, 古生代沉积不完整,第四纪为区域性隆起。

煤炭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山前拗陷及山间盆地,主要成矿于早、中侏罗世。铁矿分布于各褶皱山系的中央隆起带及两侧地向斜褶皱带,以天山东段较集中,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锰矿主要在天山中、西段,成矿于早石炭世,昭苏地区较集中。铬矿与超基性岩有关,分布于二至三级构造单元接触处。从构造联系看,伊犁地区阿吾拉尔山斑岩铜矿与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铜矿带相连。铅锌矿分布于塔里木地台与地槽接触处,成带分布。稀有金属集中于地槽褶皱带的地背斜或复背斜内,如全国著名的阿尔泰山富蕴县及和田南部。石棉矿主要在昆仑山与阿尔金山接触处深断裂带,自若羌至且末间延伸 200 多公里。

新疆地形轮廓明显,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 3 列高大山脉包围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山脉内部又有许多山间盆地,高差相当悬殊。山脉最高

点海拔与盆地最低点海拔相差 8 766 米。阿尔泰山脉位于自治区北部,呈西

北—东南走向,平均山脊海拔约 3 000 米,最高的友谊峰为 4374 米。自治区南部则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及阿尔金山脉环列,平均山脊海拔超过 5000 米,6 000~7 000 米的高峰达 20 多处, 7 000 米以上的高

峰则有 11 处。位于新疆和克什米尔之间的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海拔 8 611

米,为世界第 2 高峰。天山山脉横穿自治区中部,平均山脊海拔超过 4 000

米,位于温宿县境北部的托木尔峰为最高峰,海拔 7435.3 米。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属半封闭性内陆盆地。盆地内部大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 4.88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2 大沙漠和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盆地东有阿尔泰山向东南延伸部分的北塔山,西有塔尔巴哈台山、萨吾尔山、赛米斯台山、加依尔山、玛依力山、巴尔勒克山等,总称为准噶尔西部山地。盆地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属外流河;盆地中南部河流属内流河。盆地最低点为艾比湖,湖面海拔 189 米。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系之间,属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央,向东与库姆塔格沙漠几乎相连,面积达 33.76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盆地西侧为天山南支;东侧为地势较低、通向河西走廊的疏勒河谷,为古代丝绸之路所经。盆地内河流不能外泄,以罗布洼地为最后归宿。盆地最低点为老罗布泊湖面(见罗布泊),海拔 780 米。

此外,在 3 大山系内部还有许多山间盆地,分属外泄型和封闭型 2 类。属于前者的有天山内部的尤勒都斯、拜城、焉耆、乌什等盆地,伊犁河流域的几个小盆地,帕米尔高原的布伦口盆地等,其河流均能流出山口,到达塔里木、准噶尔或中亚等大型内陆盆地。属于后者的有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天山山间盆地及若羌南部的山间盆地等,盆地内形成的河流均不能流出山口。上述山间盆地海拔相差悬殊,若羌及和田南部的山间盆地超过 4000 米,和静县

境的尤勒都斯盆地为 2 500 米左右,焉耆和拜城盆地为 1000~1200 米,最低的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为-155 米。

气候与水文 新疆地处内陆腹地,高山环绕,气候以干冷为特色,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降水和气温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年均温北疆约-4~9℃,南疆为 7~14℃。冬寒夏热,1 月气温北疆约-20~-15℃,南疆约-10~-5℃。7 月均在 22~26℃ 左右,但海拔低、地形封闭的吐鲁番盆

新疆各地区气温分布情况表

北塔山(天山 巴伦台(天

温(℃) 无霜冻期(天) 150 ~ 170 200 ~ 220 221 129 192

地气温偏高,7 月均温达 32.8℃(见表)。气温分布一般随纬度增加和海拔上升而降低。天山对寒潮的阻挡作用更加深了气温的南北差异。天山以北属中温带,天山以南属暖温带。山地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明显,冬季山地存在逆温层,山麓和平原气温低于中、低山带,海拔上升千米,气温增加 3~5℃, 逆温层历时 4~5 月。各山系逆温层厚度不同,天山北坡为 2 000~2 500 米, 南坡为 1500~2 000 米,而昆仑山系为 1000~1500 米,阿尔泰山逆温层不明显。新疆昼夜温差较中国同纬度地区都大,气温平均日较差南疆为 14~16

℃,北疆为 12~14℃,山区约 10℃;年最大日较差约为 25℃。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十分有利。新疆瓜果含糖量高,品质优异,与此有关。除气温日较差大外,光照较中国同纬度地区丰富,亦为新疆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年日照时间达 2 550~3 500 小时,其分布自北向南略有减少,从西向东则逐渐增加;从平原到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则略有增加。在植物生长期内光照充足,生长加快,因而积温的有效性高,各种作物所需的积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少。如天山北麓北纬 45°附近可种水稻和棉花,而西欧同纬度地区棉花不能种植,水稻亦少见。

新疆是中国典型的干旱区,年均降水量约 145 毫米。

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山地西段多于东段。山区降水量,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为 400~600 毫米, 伊犁河上游迎风坡最大降水量接近 1000 毫米;天山南坡东段约 200~300 毫米,西段约 400~500 毫米;昆仑山北坡的中段和东段,一般不到 200 毫米, 西段及中段局部山区约 400 毫米。平原年降水量,准噶尔盆地边缘约 200 毫米,盆地中心及东缘 100~150 毫米;塔城盆地和伊犁谷地均 300 毫米;天山以南平原降水量均不超过 100 毫米,塔里木盆地西缘和北缘约 50~70 毫米, 盆地中心及东南缘及哈密、吐鲁番盆地仅 10~20 毫米,托克逊城年均为 5.9 毫米,为中国年降水量的最低记录之一。

新疆境内上空每年水分输送总量约 1.154 0 万亿立方米,其中降落到地

面上的水量约 2 400 亿立方米。自治区年均降水量 145 毫米,为中国年均降水量(630 毫米)的 23%。在降落到地面的水量中,能形成径流并汇纳为大小河流的径流总量为 830 亿立方米,尚不及全国径流总量(2.711 4 万亿立方米)的 3%。年均径流深为 50 毫米。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两者的分布规律一致,其特点是:地表径流几乎全部来自山区,地区分布西部多于东部,北

疆多于南疆。境内河流多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且多流失于盆地沙漠,或积水成咸湖。全境如以北塔山经乌鲁木齐、库尔勒至叶城划一直线,线西北土地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 40%,而其所产生的年径流量却约占新疆的 80%; 线东南土地面积占 60%,产生的年径流量仅占 20%。新疆的水文情况亦具有明显的干旱环境特点:①全境因周围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属外流河外,其余均属内流河。湖泊则以咸水湖居多,淡水湖较少。②多数河流可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其分界点在山口。山口以上河流, 从上而下水量逐渐增加;山口以下水量被大量引入灌区,而补给甚少,径流逐渐散失。③河流数量多,流程短,水量少,多无航运之利。

新疆境内共有大小河流 570 条,年径流量约为 810 亿立方米。其中,北

疆有河流 387 条,年径流量 406 亿立方米;南疆有河流 183 条,年径流量 404 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东南,出国境后注入斋桑泊,是中国属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也是新疆境内唯一的外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干旱地区最长的内流河,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合而成,穿流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全长约 2200 公里,下游经常改道,有时东流经孔雀河入罗布泊,有时南流注入台特马湖。伊犁河穿行于伊犁河谷,向西流出国境后注入巴尔喀什湖,是新疆境内水量最大的内流河。主要湖泊以罗布泊为较大,现已干涸,湖面变化大。博斯腾湖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艾丁湖则为中国海拔最低的湖泊。此外,还有乌伦古湖、艾比湖、赛里木湖、巴里坤湖等及著名的天池。

植被与土壤 新疆境内在高山和高山地区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阿尔泰山、天山等高山深处分别有绵延呈带状分布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云杉等山地针叶林,塔里木河等大河下游沿岸生长着胡杨林与灰杨等为主的阔叶林。此外,大部分地表多为植被稀疏、种类贫乏的荒漠植被所覆盖,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南北差异显著。

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平原、阿尔泰山及其山前平原、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的西北部和塔城盆地,植被以蒿属和假木贼或小蓬为主的半荒漠(包括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并混生有羽茅;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隐域性土壤有草甸土和面积不大的盐土和沼泽土。西部天山及伊犁谷地植被属具有短命植物的蒿属半荒漠,地带性土壤为灰钙土,隐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分布较广,草甸盐土则面积较小。准噶尔盆地东部戈壁,中部沙漠和西部平原等地,植被为以麻黄、梭梭、假木贼、霸王、伊林藜和小蓬为主的荒漠,地带性土壤为灰棕色荒漠土。中部天山及其北麓平原,植被属以蒿属和琵琶柴荒漠为主,地带性土壤为荒漠灰钙土。南疆地区在平原范围内,植被多属以麻黄、伊林藜、合头草、琵琶柴、假木贼、泡果白刺等为主的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地带性土壤为棕色荒漠土和石膏棕色荒漠土。随着干旱程度的进一步增强,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和东南部、噶顺戈壁及吐鲁番盆地一带,则分布着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此外,在洪积扇边缘和河流沿岸则分布着盐化草甸土,河岸胡杨、灰杨林下发育着胡杨林土。在距现代河道较远的古代冲积平原上,则分布着龟裂性土或残余盐土。在滨湖地区则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或滨湖盐土等。

新疆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因各山体所处的生物气候带不同而异。如阿尔泰山位于北疆的温带半荒漠地带,其南坡垂直带始于荒漠草原-山地棕钙土带;在中山地带则分布着森林和森林草原,以灰色森林土为主;至高山

和亚高山则以山地草原-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土带占据优势,整个垂直结构较完整。北天山的垂直地带性较明显,以乌鲁木齐以南为例,大致海拔 1500~2 500

米为森林草原和森林带, 2 500~2 800 米为亚高山草甸带,2 800~3 000

米为高山蒿草草甸, 3 200~3 400 米为寒冻风化带,3 400 米以上为冰川和积雪。南天山与北天山有显著差异,其天然植被主要为山地荒漠草原和草原,森林带消失,仅在局部高山阴坡有小片雪岭云杉和榫木生长,林下灌木少,且缺乏北坡所特有的草本植物。昆仑山北坡垂直带中没有森林带,如昆仑山中段的赛图拉山区海拔 3 500 米以下为荒漠-山地棕漠土带, 3 500~

4200 米为山地荒漠草原-山地棕钙土带, 4 200 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化草原和干草原-高山草原土带。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新疆分别隶属 4 个自然地理区。它们又都隶属中国西北干旱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区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气候、生物条件均具温带荒漠特点。可分为 3 亚区:

①准噶尔盆地亚区。地貌上分南、北两个平原。盆地中心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占绝对优势。植被以超旱生的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气候以干旱、多冻害和大风为特点。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外,均为内陆河,以盆地和低洼部位为归宿点。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成为新疆重要粮食产地和中国重要甜菜产地之一。

②诺明戈壁亚区。全境为石质和砾质戈壁所覆盖,是中国戈壁分布中心。自然条件极其严酷。

③额敏谷地亚区。地貌上主要由洪积平原组成。生物-土壤条件属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垂直分布现象显著。

阿尔泰山山地草原及针叶林区 地貌垂直分带明显。水汽来自大西洋,降水随高度递增,由西向东递减。山麓的气候-生物-土壤条件属温带荒漠草原- 棕钙土地带。可分为阿尔泰山西北部和阿尔泰山东南部两个亚区。

天山山地草原和针叶林区 天山是中国广大荒漠中的巨型“湿岛”,也是全世界干旱区中降水最多的山地之一。天山发育有较完整的山地植被和土壤带谱。可分为 3 亚区:

①中天山亚区。包括中国境内天山山地大部分地方。

②东天山亚区。位于七角井以东的狭长山体。

③伊犁谷地亚区。位于伊犁河上游。境内的伊犁河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对农牧业生产均有利。

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 位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国最大的荒漠地区,亦为中国唯一的暖温带荒漠。新疆境内包括该区的 2 亚区:

①塔里木盆地亚区。盆地被沙漠和戈壁所覆盖。土地类型分布呈环状特征。盆地中心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亚区的光热资源丰富,风沙和干热风灾害频繁。

② 吐鲁番—哈密间山盆地亚区。是欧亚大陆最干旱、戈壁分布最集中的核心地段。

发展简史

中国史书将河西走廊以西地区称为西域,意为西部疆域。1884 年新疆建省后始称“新疆”。传说公元前 7 世纪秦穆公曾任西方戎族的由余辅政。公元前 3 世纪中国丝织品已通过西域运销希腊。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伊犁河以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 68)郑吉屯田渠犁(今库尔勒);神爵二年(公元前 60)建立西域都护府,治所乌垒城(今轮台东),屯田规模和地域扩大。东汉时期,中国以新疆为门户,同西方各国家、各民族的交往比以前更活跃和广泛。东汉末年以后,魏、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魏的中央政权都到达过西域。隋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唐在西域东部部分地区实行州、县、乡、里制度, 设有伊州(今哈密、伊吾一带)、西州(吐鲁番盆地)和庭州(阜康至木垒一带)。其他地区则实行都护府制,安西都护府辖天山以南至帕米尔地区, 府治原设于西州城(今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平龟兹后,乃移府治于其都城

(今库车),统龟兹(今库车)、疏勒、毗沙、焉耆四都督府。不久,府治又迁回西州。唐显庆二年(657)平阿史那贺鲁,分西突厥东部地置昆陵都护府,辖今巴尔喀什湖以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一带;分西突厥西部地置蒙池都护府,辖今楚河以西抵咸海广大地区。唐长安二年(702)分安西置北庭都护府,辖东起阿尔泰山,西到咸海,北抵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至天山的广大地区,治所设于庭州城。至唐贞元六年(790)府治为吐蕃所陷,都护府遂废。唐代在西域经营农牧业、纺织业及铁、铜、金、银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交通运输也有发展。唐末以后西域有三大势力:黑汗(喀喇汗国)据有北起塔城,南至喀什,西至撒马尔罕的中亚地区;于阗李氏王朝据有且末至葱岭的塔里木盆地南部和昆仑山区;西州回鹘据天山南北地区;均服属于当时中原中央政权。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省治在吉木萨尔)及宣慰司,统辖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则由和州(火州)宣慰司统辖。元代北疆地区由于受战乱破坏,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南疆地区则出现一定的繁荣。元末明初,新疆和内地商业贸易仍很活跃。15~ 16 世纪,西域大部地区在封建割据下,东部仍属明中央政权统治范围,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建立哈密卫等。清统一新疆后,在全疆各地建立统治机构,行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国家主权:额尔齐斯河以北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其他地区归伊犁将军管辖,下设乌鲁木齐都统及各城参赞、办事和领队大臣等。1884 年新疆正式建省。从此内地汉、回等各族人民迁居新疆者日渐增多,屯垦范围有所扩大,南疆农村的养蚕业和缫丝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新疆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于 1953~1954 年先后成立 5 自治州,6 自治县,7 自治区,9 自治乡。1955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新疆是中国地广人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省

(区)。1949 年总人口仅有 433 万,至 1990 年已达 1515.5778 万。随境内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天山南北人口比例发生显著变化。总的趋势是南疆所占比例有所缩小,由 1949 年占全疆总人口的 70.1%降为 51.8%,北疆则随着交通、工矿和农垦事业的发展,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南疆,其占全疆总人口比例也相应由 29.9%上升为 48.2%。城镇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

31.91%。

新疆是中国人口密度较低的省(区)之一。1990 年全自治区人口密度平均为 9 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自治区辖市,而各地、州中则

以伊犁州直属县、市为较大,是全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的 4 倍。南疆人口密

度最大的是喀什地区,为自治区平均的 2 倍,南疆平均的 3 倍。巴音郭楞州

平均为 1.6 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疆平均密度,全州北部 8 县、市平均密度

为 4.9 人/平方公里,南部且末、若羌平均仅为 0.17 人/平方公里。全自治区人口的上述分布情况,与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相一致。南疆沙漠面积大,极度干旱,交通不便,因而人口密度低于北疆;伊犁河谷和喀什三角洲水、土、热条件好,因而人口密度较大。

新疆人口较多的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其次有塔塔尔、达斡尔、满、乌孜别克、藏、俄罗斯及其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的聚居区,如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有些则和其他民族杂居,如乌孜别克、塔塔尔、满、俄罗斯。随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纯粹的民族聚居区实际上并不存在,在已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州、县中,均有其他民族杂居。维吾尔族约有 75%集中分布于天山以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以天山北麓为多, 次为天山南麓,以农垦团场、工矿及城镇较集中。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天山北麓东部。回族较分散,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较集中外,其他大、中城镇也有。蒙古族聚居于博尔塔拉和巴音郭楞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以牧为主。柯尔克孜族聚居于天山南脉及帕米尔高原, 即克孜勒苏自治州 4 县,以牧为主。塔吉克族聚居于塔什库尔干自治县。锡伯族聚居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自治县,北疆大城镇亦有散居。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万人,大多散居于北疆各地。

经济概况 新疆原以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和草原放牧畜牧业历史悠久, 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快,现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1990 年全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已由1949 年的 7.2 亿元增长到 364.6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由 0.9 亿元增长到

219.9 亿元;农业总产值由 6:3 亿元增长到 144.7 亿元。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

农业 2000 多年前的新疆农业生产已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疆多“城郭诸国”,北疆则多“行国”。南疆“地沃宜稼”,居民多早已定居,以农为主,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自治区最古老的农区。远在公元前 2 世纪塔里木盆地边缘已有开垦引雪水灌溉的农田。汉时曾在轮台、渠犁设置屯田。在唐代今喀什、于田一带已成富饶农区。北疆水草丰美,居民长期以牧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直至清统一新疆后,始在伊犁、乌苏、塔尔巴哈台、玛纳斯、呼图壁、昌吉、米泉、阜康、乌鲁木齐、吉木萨尔等地进行较大规模的屯田,北疆耕地面积随之不断扩大,农业始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治区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对许多河流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兴建水库和灌溉渠道。在巩固和扩大古老绿洲农田建设的同时,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体,在天山南北的塔里木河中、下游和玛纳斯河流域等地的新、老冲积平原、三角洲下部、扇缘和山前洪积细土平原,兴建大批国营农(牧) 场群,开辟了许多大垦区,建立了新绿洲,扩大垦殖利用面积,发展粮食、棉花和甜菜生产。不仅迅速扭转了新疆长期“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而且

促进了新疆农业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变化,使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垦区之一。1990 年全自治区耕地面积已达 297.95 万公顷,为 1949 年的 2.4 倍;粮

食总产量 666.2 万吨,棉花总产量 46.9 万吨。牲畜总头数 3540 万头(只)。

其中规模大、数量大、机械化水平高的国营农(牧)场拥有耕地 90 多万公顷, 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 30.2%左右,其粮食产量约占自治区的 1/4,棉花产量约占 1/3,甜菜产量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成为自治区粮、棉、糖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重要支柱。

①种植业是新疆农业生产的主导部门。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有小麦和玉米,其次为水稻、高粱。小麦分布遍及山地农区和平原农区,种植面积大, 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喀什、阿克苏、和田、克孜勒苏和库尔勒等地平原农区以冬麦为主,阿勒泰、吐鲁番、哈密、博乐、塔城等地则为春麦区,其他地区为冬春麦并重区。玉米绝大部分集中于南疆平原农区。水稻局限于各大河沿岸、河滩低洼地区和扇缘泉水溢出带上,以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开都—孔雀河、渭干河、和田河、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和伊犁河流域为集中,产量以阿克苏河流域为最大,其次为叶尔羌河流域。高粱种植面积小,主要分布于吐鲁番和喀什地区。自 60 年代初期起,随乌鲁木齐河和玛纳斯河等大河的综合治理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北疆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已超过南疆地区,且自给有余。伊犁和塔新疆的棉花种植城一博乐地区为自治区主要商品粮基地,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地区则为自治区的老商品粮产区。

②新疆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胡麻、甜菜为重要,是中国最古老的棉区之一和长绒棉生产区。棉花种植以玛纳斯河、叶尔羌河、克孜和盖孜河、阿克苏河、和田河、孔雀河等流域和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所产棉花除满足自治区棉纺织工业需要外,还大量供应全国各地,并部分出口。甜菜种植比较集中,以石河子地区种植面积为最大,其次为芳草湖以及温宿、乌苏、焉耆等县。甜菜产量 1990 年 224 万吨,甜菜糖产量 22 万余吨,为仅次于黑龙

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国第 3 大甜菜基地。和田、莎车一带桑蚕业自古闻名。

③ 新疆盛产多种瓜果,甜瓜(哈密瓜)为著名特产,以品质优异驰名中外,吐鲁番、哈密及喀什三角洲为著名产区。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甜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甜樱桃、和田的红葡萄、叶城大石榴和无籽梨、伊犁苹果、阿克苏薄皮核桃等享有很高声誉。已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果树资源圃。

④酒花(啤酒花)栽培自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内地引进以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现已成为全国酒花内销和外贸出口的主要来源。

⑤新疆药用植物丰富,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有:贝母、阿魏、麻黄等,其他有雪莲、肉苁蓉、党参、秦艽、红花、牛蒡、颠茄、青兰等。红花是新疆古老的作物,清代曾列为贡品,既是油料,又是中药材。

⑥新疆天然草场辽阔,面积约 0.8 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1/4。其中有效利用面积约达 0.54 亿公顷,59.21%为山地草场,40.79%为平原草场。山地草场主要分布于境内各大山系的山坡和山间盆地,降水多而稳定、牧草质优高产,有利于各种牲畜放牧利用。平原草场主要分布于大河两岸及沙漠边缘,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属荒漠半荒漠草场,牧草生长较差, 产草量不够稳定。自治区畜牧业以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为主体,历来

为中国主要牧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早就以产伊犁马、焉耆马、福海大尾羊、库车羔皮羊及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和草原兼用牛等享有盛誉。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居自治区各类牲畜之首,是国内育成的第 1 个细毛羊优良品种,重点分布于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哈密地区山北 2 县与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区。羔皮羊主要集中于以南疆的库车、沙雅和新和县为中心的塔里木河流域,其次为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荒漠半荒漠地区。阿勒泰大尾羊(原名福海大尾羊)为主产于阿勒泰地区的新疆优良绵羊品种之一。肉牛以伊犁地区的新源、巩留,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温泉、塔城地区的乌苏、塔城和阿勒泰的布尔津等县为生产基地。养马业以伊犁的昭苏盆地、特克斯盆地和喀什河谷以及巴里坤、焉耆等地基础较好。

⑦新疆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天然林区。林区面积达 287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 1.1%。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伊犁地区和温泉以东至木垒一线的天山北坡,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山南坡以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为主。其次是天山南坡,但林相较稀,林地面积也比天山北坡少得多。昆仑山和帕米尔东部森林更少。伊犁地区木材蓄积量大, 是自治区主要林业生产基地。在伊犁地区山地森林外缘,尚分布着约 1 万公顷的天然野果林。温泉至木垒一带的山地森林蓄积量虽不及伊犁地区,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为自治区木材生产的重点地区。阿勒泰地区森林面积大, 木材质量好,是自治区最重要的林区之一。平原阔叶林以南疆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林为重要,其分布较集中,对维护生态、稳定河床和平原地区发展畜牧业均起重要作用。北疆平原地区的玛纳斯河流域、准噶尔盆地边缘和阿勒泰等地,梭梭林广为散布,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人工林主要分布于新老垦区,尤以国营农场发展为快,不少地区已条田成方,林带成网。

工业 新疆工业发展较晚,1949 年以前除伊犁皮革厂等使用机器生产外,其余多为手工业作坊,现代工业几乎是空白。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石河子、阿克苏、库尔勒、和田等地,依靠当地及其附近地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和蚕茧、芦苇、罗布麻、芨芨草等轻纺工业原料, 分别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棉、毛纺织厂、造纸厂、制糖厂、皮革厂、丝织厂和地毯厂等企业。在重点发展纺织、制糖、造纸和皮革等轻纺工业的同时,又建立起冶金、煤炭、石油、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等现代工业。此外,还大力发展和田地毯及丝绸、喀什小花帽和民族乐器、英吉沙刀、和田玉石制品、库车羔皮、伊犁皮革、维吾尔铜器和铜雕等传统的民族工业品生产。整个自治区已形成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伊宁、喀什等一些工业基地、新兴工业城市以及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城镇、小型工业和乡镇企业则遍及自治区各地,并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潜力很大。全自治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达百余种,约有半数已探明储量。其中,煤矿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两侧山前拗陷带和山间盆地中,主要成煤期为侏罗纪,具有储量大、质量好、种类齐全、部分气煤含油率甚高等特点,1990 年原煤产量近 2000 万吨。石油工业中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较早。塔里木盆地和哈密—吐鲁番盆地石油资源更为丰富, 1990 年石油产量已达 680 万吨。铁矿多分布于天山东段,西昆仑山和阿尔泰山也有,多为磁铁矿、赤铁矿,其次为菱铁矿,伴生铜,可综合利用。金、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和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均甚丰富。哈密地区大型铜镍矿的镍储量居全国第 2 位。此外石棉、玉石、硫铁矿、磷矿、白

云石等也甚丰富。云母、芒硝、盐、石膏等的储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塔里木油田自治区水力理论蕴藏量达 3000 多万千瓦,居全国第 4 位。水能资源装机容量现仅为 30 万千瓦,仅占水力蕴藏量的 1%。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亦很丰富, 设立在乌鲁木齐市南的达坂城风电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风电场。

交通运输 新疆过去交通运输落后,长途运输靠公路和骆驼,短途运输以毛驴为主。经过 40 多年建设,全自治区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航空运输密切配合的交通运输网。还有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输油管道 620 公里。

新疆公路已达 2.6 万多公里。主要干线有:①通过环绕两大盆地的公路干线,沟通沿线各州、县及大小绿洲间的联系,但穿越盆地的捷径不多,仅有塔里木盆地的尉犁至若羌及叶城至巴楚两公路线;②穿越天山的公路干线,如哈密至巴里坤,七角井至木垒,乌鲁木齐经达坂城至托克逊、经胜利达坂至库尔勒,独山子经巴音布鲁克至库车(三次穿越天山),察布查尔至昭苏等;③翻越昆仑山公路干线,主要有叶城至西藏阿里地区的新藏公路, 喀什经塔什库尔干至巴基斯坦的中巴国际公路;④通过甘新、青新、新藏等省际干线与邻省联系。目前全自治区已有 97%乡镇通汽车。

铁路运输以兰新线为主干,连接陇海、包兰等铁路干线,可直达兰州、西安、郑州、北京、上海和黄海之滨。通往塔里木盆地的南疆铁路已从乌鲁木齐穿越天山通车至库尔勒。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北疆铁路已于 1990 年建成。还将计划修建库尔勒至青海(青新线),库尔勒向西延伸至阿克苏、喀什等地的新铁路线。此外,还有乌鲁木齐至甘河子的轻便铁路。

新疆是全国空中航线较长、航空站较多的省区之一。从乌鲁木齐至北京、上海、兰州、西安、广州等城市均有直达航线。自治区内有乌鲁木齐到喀什、和田、阿克苏、库车、库尔勒、且末、伊宁、阿勒泰、克拉玛依、富蕴等的航线。中国民航通往欧洲的国际航线也途经新疆。此外,乌鲁木齐还有通往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和沙迦的国际航线。

自治区境内通航河流极少,只有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有季节性轮(驳) 船航线。

(杨利普)

Xinjiang Xinyuan yepingguolin

新疆新源野苹果林(Xinjiang Xinyuan Sie-vers Apple Forest)见新疆野果林。

Xinjiang yeguolin

新疆野果林(Xinjiang Wild Fruit Forest) 新疆野果林有 6 个类型: 野苹果林、野杏林、野核桃林、野扁桃林、野李群系、野樱桃群系。已划为自然保护区的有 3 处:新源野苹果保护区、巩留野核桃保护区、裕民野巴旦杏(或野扁桃)保护区。新疆野果林的共同特点是:要求较耐阴的温和湿润气候,具有海洋性落叶阔叶树种特征,树种多为第三纪阔叶林的孑遗,主要分布于伊犁谷地及塔城盆地。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上述生境条件的要求:东、西、北三面有高山,阻挡了北方寒冷气流和南方干热空气的侵袭, 向西开口则迎来湿润的西风气流,年降水量 400~600 毫米;海拔多为 1100~ 1600 米,冬季位于山地逆温层内,无严重冻害。以新源(928 米)为例,1 月均温-8.1℃,极端最低温-25℃。野果林所在的低山带,冬季气温均高于

新源。野果林多分布于低山北坡及荫蔽的宽谷。霍城至伊宁虽在南坡,但集中于支沟中的北坡,南坡很少形成纯林。

①新源野苹果保护区。新疆野苹果通称塞威氏苹果,为稀有树种。主要分布于巩留至新源的南部低山,霍城至伊宁的北部低山亦有,与哈萨克斯坦中亚山地野苹果林相连。新源野苹果保护区位于那拉提山北坡科克萨依,1960年建立野苹果林场,1981 年建立保护区。保护区海拔 1000~1600 米,土壤为黄土。成年树高 8~12 米,最高 18 米,百年生的大树胸径 80 厘米以上, 根系发达,可深入土层 6~7 米。一般 5 月开花,8~9 月成熟。良好生境的果径 7~8 厘米,味酸甜,果实含糖量 9%,含酸量 0.2%。一般认为中亚野苹果为现代栽培苹果发源地之一,为欧洲及美国栽培苹果的原始种。维吾尔语及中亚一带称苹果为阿勒马,如霍城县境霍尔果斯河东岸的阿里马里,就是元代察合台汗国都城遗留的地名;又如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木图,原意为苹果之父,均反映伊犁河流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②巩留野核桃保护区。野核桃主要分布于巩留城南 20 公里的 4 条支沟(亦称核桃沟),海拔 1300~

1500 米,偶亦到 1700 米,面积约 200 公顷。1961 年调查时,有核桃 2000 株,结实树占 1/3,以后成立野核桃林场,1982 年建立保护区。伊宁县境科古琴山南坡也有小片野核桃。野核桃分布区较窄,说明其生境选择比苹果严格。野核桃于 5 月下旬开花,9 月果实成熟,座果率高,一般着生 3~4 个, 最多有 6 个簇生,高产树每株产干果实 75~150 千克。核果较小,但核仁含油率、蛋白质及糖分较高,壳薄易取全仁。野核桃为高大落叶乔木,一般高10~15 米,寿命长,保护区内有不少 200 多年的大树。

③裕民野巴旦杏(即野扁桃)保护区。野扁桃为速生抗旱油料植物,起源于中亚第三纪始新世,为第四纪冰期孑遗植物,仅见于海拔 800~1300 米局部较温暖湿润的地区,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裕民县境巴尔勒克山一片, 1981 年划为保护区,面积约 0.08 万公顷,实际分布面积约一半。塔城北部塔尔巴哈台山及裕民东部也有小片分布。生境年均温 5~6.5℃,7~8 月份月均温 20~22℃,1 月份-10℃左右,极端最低温-35℃,年降水量 400~600 毫米。4 月下旬~5 月中旬为花期,7 月下旬开始成熟。纯林野扁桃每公顷 2.55万余株,产果 1.3~2.6 吨。种仁含油 51%,其中 80%为人体所需的油酸, 故列为高级食用油。油渣含蛋白质 28%,可食用或作高级饲料。种仁亦可代替苦杏仁作药用。野扁桃可作桃、李、扁桃等果树的抗寒矮化砧木。南疆扁桃(巴旦杏)耐低温为-20℃,用野扁桃作砧木嫁接后能耐-28℃严寒。野扁桃放叶早,落叶晚,花色深红,秋叶鲜红,可作绿化观赏,亦可作防护林的矮生配置树种。

④野杏林。新疆野杏与栽培杏均为普通杏的一个种,主要分布于伊犁谷地海拔 1100~1400 米的低山,常与野苹果林共存,有的已栽培驯化成为产杏区。野杏生境与野苹果略有不同,伊宁县境南坡因光热条件好,能形成纯林; 新源县境北坡多在野苹果之上,纯林不多。野杏能适应瘠薄及石质地,也能稍耐盐渍土。树高一般 3~5 米,5 月初开花,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成熟。自然更新力强,但由于过度放牧及人为破坏,野杏天然更新已受到很大影响。

⑤野李与野樱桃。野李即樱桃李,仅分布于伊犁地区西部霍城县境的大西沟、小西沟的宽谷河岸,海拔 1200~1 300 米,仅有小面积的纯林。野樱桃即天山樱桃,呈灌木状,分布于伊犁、塔城地区海拔 1100~1500 米的低山, 能形成纯林。

(杨利普)

Xinjiang Yumin yebadanxinglin

新疆裕民野巴旦杏林(XinJiang Yumin Rus-sian Almond Forest)见新疆野果林。

Xinshu He

新沭河(Xinshu He)沭河下游新辟分泄沂河、沭河洪水的河道。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沭县与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境内。1949~1953 年开辟。河道从临沭县大官庄北劈开马陵山,分沂、沭河洪水东南流,过大兴镇入江苏省境,流注石梁河水库;经水库调蓄后,东经东海、赣榆 2 县界上的大沙河故道汇入临洪河,出临洪口入海州湾。长 78 公里。70 年代新沭河扩建后, 泄洪流量按 6 000 立方米/秒设计,7 000 立方米/秒校核。

(单树模)

Xintai Shi

新泰市(Xintai Shi)山东省新兴工矿城市,重要煤炭产地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大汶河上游。面积 1990 平方公里,人口 131.28 万。春秋时为平阳县,汉称东平阳县,晋始置新泰县,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而得名。后名称虽沿用,但政区屡变。1983 年撤新泰县和新汶市,合并设县级市,属泰安市管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铝矾土、铜、金、长石、石英等,尤以煤为著名。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主要有煤炭、冶金、电力等部门。所产原煤经辛泰铁路供潍坊、烟台地区,优质煤外运至武汉、马鞍山等钢铁基地。新泰冶炼厂以生产电解铜为主,副产品有金、电解钴和硫酸。交通较方便,磁东—东莱线与辛泰铁路相接,西至京沪铁路,北到胶济铁路。养蚕业较发达。特产草帽辫。古迹有城南西周村的龙骨化石和翟镇宫山的汉武帝碑。

(陈龙飞)

Xin Xian

新县(Xin Xian)河南省林业县,信阳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邻湖北省。面积 1612 平方公里,人口 30.40 万。县府驻新集镇。县境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心腹,县城新集原属光山县,土地革命时期边区苏维埃设此。1932 年由光山、麻城、黄安(今红安)3 县析置,称经扶县。1947 年改今名。县境位于大别山腹地,海拔一般 100~500 米。东南部山峰黄毛尖 1011 米。山间有谷地、盆地。小潢河、泼陂河、晏家河、白露河等都源出县境南部, 北流入淮。年均温 15.1℃,年降水量 1274 毫米。农业生产以林为主,山林约占总面积 70%。盛产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毛竹、桂竹等。土特产有茶叶、板栗、黑木耳等。茶叶产量在全省占重要地位。药材有桔梗、茯苓、柴胡、贝母。野生动物有豹、狼、野猪等。革命纪念遗址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白沙关万人暴动旧址等 50 余处。

(李润田)

Xinxiang Shi

新乡市(XinxiangShi)河南省北部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卫河上游。辖 4 区及新乡、封丘、获嘉、延津、原阳、

长垣 6 县。面积 8 169 平方公里,人口 482.96 万;其中市区面积 187 平方公

里,人口 59.35 万。隋始置新乡县。自京(北京)汉(汉口)铁路修成后,

地位逐渐重要。抗战胜利后曾为豫北地区行政中心。1949 年由县改市。1949~ 1952 年曾为平原省省会。市境绝大部分为平原,仅北部凤凰山一带为丘陵

地,海拔约 200 米。卫河自西向东穿过市中,人民胜利渠亦流经市区。京广、新(乡)焦(作)铁路在此作丁字交会,新建的新(乡)菏(泽)铁路在此与新焦铁路接通,构成十字要道。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已建立纺织、机械、食品、电子、电力、化工、建材等轻重工业。郊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盛产小麦和棉花。市内有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名胜古迹有大观圣作碑、东岳庙、潞简王墓等。

(李润田)

Xinxiang Xian

新乡县(Xinxiang Xian)河南省新乡市辖县,棉花高产区之一。位于省境北部,卫河上游,京广铁路经过境内。面积 523.6 平方公里,人口 40.08

万。县府驻新乡市。县境位于黄卫平原,平均海拔约 80 米,境内有共产主义

渠、卫河、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和东、西孟姜女河等排灌河道。年均温 14.0

℃,年降水量 606 毫米。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水稻为主,尤以棉花生产占重要地位,为豫北棉花集中产区之一。县境七里营乡以盛产棉花著称。该乡的刘庄已初步建立了农、林、牧、副等各业综合发展的生产结构,商品生产发达,被誉为“小康之村”。新乡县工业有化肥、农机、造纸、水泥、玻璃、面粉、榨油等。

(李润田)

Xinyi He

新沂河(Xinyi He)沂河下游新辟排洪河道,为泗、沂、沭河洪水东调南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北部,中运河以东与废黄河以北。沂河原为古泗水的支流。12 世纪黄河侵泗夺淮河、泗河入淮、尾闾遭淤废后,新沂河两岸近 60 余万公顷耕地成为泗、沂、沭河下游洪水走廊,洪涝灾害严重。

1949 年着手开辟新沂河:北起邳县吴楼村沂河东支,南经新沂县华沂,穿陇海铁路,于埝头镇南入骆马湖,东过嶂山经宿迁、新沂两县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 会灌河尾闾于燕尾港入黄海,全长 185 公里。除新沂河主体工程外,尚包括

中运河皂河节制闸、船闸和 20 余条支流的处理、配套建筑,统称“导沂整沭”

工程。1953 年春完成。后经几次扩建加固,设计排洪流量提高到 7 000 立方米/秒。沿河主要建筑物有骆马湖出口处的嶂山节制闸;盐河通航的南、北套闸;海口挡潮御卤坝;沭阳城关跨河公路桥等。多年来,新沂河在消减水患、促进商品粮基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单树模)

Xinyu Shi

新余市(Xin yu Shi)江西钢铁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赣江支流袁水下游。辖 1 区及分宜县。面积 3 164 平方公里,人口 96.78 万;其中市区面

积 1776 平方公里,人口 67.58 万。三国吴置新渝县,唐改为新喻县。1957 年更名新余县。1960 年设市,1963 年又称县。1983 年复设市。市境主要为丘陵和河谷平原。前者占土地总面积的 65.61%,后者占 27.97%,而山地仅占 6.42%。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约 17.9℃,年降水量 1560.7 毫米。农业以产稻米、棉花、油菜籽、柑橘为大宗。江口水库为江西著名大水库之一, 导出的袁惠渠灌溉两岸农田约 2 万公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铁和煤均甚著

名。工业有钢铁、化工、机械、纺织和肉类加工等,所产锰铁居中国首位, 是江西主要钢铁基地。市区西北仁和圩附近龙施洞有巨泉涌出,水温夏凉冬暖,可供沐浴和灌溉。

(易宜曲)

XinZhu Shi

新竹市(Xinzhu Shi) 台湾省“科学工业园区”所在地,台湾本岛西北部城市。原为新竹县辖市,1982 年 7 月起改为省辖市。位于头前溪南侧冲积平原至客雅溪附近的丘陵间,西距海岸约 4~5 公里。面积 104.1 平方公里, 人口 31 万。地当台湾海峡北口,一年中东北风期较长,风力强度亦较大,向有“新竹风”、“宜兰雨”(或“基隆雨”)并称。年均温 21.9℃,与台北市相当;年降水量 1733.2 毫米,雨日仅约 138 天,均较北部基隆、台北、宜

兰等市、县为小。自本市沿纵贯铁路至台北市 78 公里,并有省第 1 号公路及南北高速公路过境。因去台湾经济中心台北市较近,城市发展历史较北部各地为早(见新竹县),近年经济和文化发展亦较速。除市西南已开设香山工业区外,1969 年底开始在东南部划定地区实行的“科学工业园区”计划(是继台湾 3 加工出口区之后设立的另一新工业发展规划),亦正分期实施。市区西北头前溪出口处的旧港,原为新竹地区早期与大陆联系的重要港口,后已淤塞废弃。附近河口南侧海滨有南寮海水浴场。市街东南部的十八尖山为海拔 130 米以下高地,现已成为重要文化区,有台湾的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及联合工业研究所等,均已划入“科学工业园区”范围。十八尖山迤南至青草湖一带有古奇峰、灵隐寺、法王寺等,均为著名旅游点。纵贯铁路自新竹市有内湾支线通新竹县境重要工矿业区的竹东镇及横山等地。

(吴壮达)

Xinzhu Xian

新竹县(Xinzhu Xian)台湾省“科学工业园区”所在地。位于台湾本岛西北部,临台湾海峡北口,与桃园、苗栗、台中、宜兰等县相邻。面积 1390

平方公里,人口 36.70 万。县府驻地新竹市。新竹旧名竹堑,原为平埔族人聚居。17 世纪后期已有福建人来垦,雍正间置巡检;光绪元年(1875)设新竹县。居民多闽、粤祖籍。县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后者当凤山、头前、客雅等溪下游,有面积约 126 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受地形影响, 季风势力特强,东北风期尤甚,故向有“新竹风”与“宜兰雨”并称。年均温 21.9℃,年降水量 1733.2 毫米。农业以茶、柑橘、稻米等生产为主。竹东丘陵的林业和采煤、水泥、玻璃、食品等工业亦颇发达。新竹市一带工商业已有较大发展,1969 年底始在市东南划定地区实行“科学工业园区”计划, 面积约 2 000 公顷(见新竹市),其中可供利用土地约 800 公顷,分 3 期共

10 年计划进行开发。纵贯铁路、省第 1 号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均经新竹市及西北境。县南与苗栗境界的狮头山曾有台湾佛教圣地之称。县东南部的尖石、五峰 2 乡为高山族分布区。

(吴壮达)

Xin Jiang

信江(Xin Jiang)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

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麓。干流自东向西,先后流经广丰、上饶、铅山、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收纳了丰溪、泸溪河、铅山河、湖坊河、葛溪、罗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余干的八字嘴附

近分为两支:主支经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阳湖,全长 313 公里;北支余水河注

入鄱江。全流域面积 1.5 941 万平方公里,耕地 26 万多公顷。信江上游沿岸一带以中低山为主,地形起伏较大。中游为信江盆地,地势由北、东、南三面边缘渐次向中间降低,并向西倾斜,其间有红色岩层组成的较低平山体, 红层地貌发育;下游为鄱阳湖冲积平原。流域内山地面积占 40%,丘陵占 35

%,平原占 25%。流域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上游怀玉山一带为江西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水量达 1810 毫米,4~6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50%; 7~9 月仅占 18%,故常出现上半年多雨易涝,下半年少雨易旱的情况。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种灌溉设施共约 5.5 万座,控制水量 23 亿立方米,占信江年均

水量 165.8 亿立方米的 13.9%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已达 20.5 万多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 13.5 万多公顷,分别占流域内耕地面积的 79%和 52%。现有圩堤 425.7 公里,保护耕地 4.3 万多公顷。水能蕴藏量达 85.91 万千瓦,

现仅开发 5.27 万千瓦。鹰潭至波阳有客轮航班通行。信江盆地中心的铅山、上饶一带农业富饶,有“赣东北粮仓”之称。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武夷山麓。重要矿产有铜、铅、锌、蛇纹石、钨、铀、金、银、稀有金属和稀土等,其中以铜、金、银、铅、锌矿最著名。信江流域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位于信江上游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游的龙虎山均为道教圣地。

(马巨贤)

Xinyang Shi

信阳市(XinyangShi)河南省信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豫南地区经济中心。鄂、豫、皖 3 省交绥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位于省境南部京广线上。面

积 222 平方公里,人口 27.32 万;其中城区面积 16 平方公里,人口 15.4 万。春秋战国属楚,宋始称信阳县。1949 年改市。市境东面平坦,三面靠山,处于丘陵地区,山清水秀,景致优美。50 年代以来建成食品、纺织、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名胜古迹有义阳三关,三关历来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鸡公山在豫、鄂两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中,为避暑胜地。

(李润田)

Xing’an Xian

兴安县(Xing’an Xian)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辖县,自治区木材重要产区。位于自治区东北部,湘江和漓江上游。面积 2 348 平方公里,人

口 36.1 万。县府驻兴安镇。兴安古属百越之地。春秋、战国为楚国疆土,秦始皇戍五岭时曾驻军于此。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设临源县,唐大历四年(769)赐名全义。后晋开运三年(946)改名德昌,宋乾德三年(965)复名全义,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改名兴安。境内灵渠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是用以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又名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长

34 公里,历史上为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重要通道。县境地处湘桂走廊。西北为越城岭,海拔 1500~2000 米。最高峰猫儿山 2142 米,为广西第 1 高峰, 亦为南岭第 1 高峰。东南为 1000~1500 米的海洋山。湘江、漓江和兴安运河沿岸为冲积平原。境内灵 渠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水系。漓江上游为大溶江,发源于猫儿山,向南流经灵川、桂林、阳朔。湘江上游为海洋河,发源于灵川县东南的海洋山,向东北经全州入湖南。兴安资源丰富,特产白果,

年产 900 吨左右。柑橘年产 2.5 万吨,是广西水果基地之一。又为广西木材和楠竹的重要产地,森林覆盖率 58%。矿产有铁、煤、铀、铅、锌、钨、铜、金、重晶石和大理石等。名胜古迹除灵渠外,还有秦城遗址(秦屯兵处)、古严关(秦汉所建)、万板桥及黄巢城(唐遗址)、严关古窑(宋古窑遗址)、接龙桥(建于宋)。此外有元四贤祠、明粟家桥和三将军墓,并有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指挥部遗址——三官堂等。县城南 7 公里的乳洞为游览胜地。

(陈德高)

Xing’an Yunhe

兴安运河(Xing’an Canal)见兴安县。

Xingcheng Shi

兴城市(XingchengShi)辽宁省县级市,著名疗养旅游区,水果新产区, 关内外交通要道。位于辽西走廊中部。京沈铁路和京哈公路横贯市境南郊。面积 2 148 平方公里,人口 52.62 万。战国时属燕国辽西郡,唐属营州,辽始设兴城县,属锦州,驻觉华岛(菊花岛)。明宣德五年(1430)置宁远卫, 建新城。1914 年改名兴城县,1986 年改市,属锦州市管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低山最高峰老黄顶山海拔 703 米,丘陵地带海拔 100~200 米,南部沿岸为海拔 50 米以下平原。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女儿河等流贯,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气候,1 月均温- 8.7℃,7 月 23.9℃,年降水量 590 毫米,利于农业发展。近年水果产量上升, 多苹果和白梨。市境海岸线长 60 余公里。东南海滨有渔港。兴城背山面海, 气候温和,东南有温泉多处,建有大批疗养院所。原县城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古城,城墙外砌青砖,内垒石块,高达 10 米。南街建有石碑,造型雄伟,是辽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菊花岛上有唐王洞、大悲阁、九顶石等名胜古迹。

(熊树梅)

Xinghua Shi

兴化市(XinghuaShi)江苏省县级市,新兴商品粮基地。位于省境中部里下河地区。面积 2394 平方公里,人口 151.54 万。兴化为战国楚令尹昭阳食邑。汉海陵县地。五代杨吴置兴化县。1987 年设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属里下河低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渠纵横,湖荡罗列,水面占总面积的 18.5%;地面高程 2~3 米,最高点为 3.2 米,最低处仅 1.4 米。大纵湖、蜈蚣湖、得胜湖、平旺湖等一带地势最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在 1030 毫米以上。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结合治淮,加固了里运河东堤,整治里下河入海河道,修建江都抽水站,并平整土地,提高抗洪排涝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使低产的一熟沤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一年二熟水旱田。稻谷、麦类、油菜籽、棉花等产量增长;70 年代以来成为新兴商品粮基地。特产有醉蟹、皮蛋和苇席编织品。工业主要有农机、电子、棉纺、造纸、建材等。名胜古迹有大营乡施耐庵墓、昭阳镇李家花园船厅和郑板桥故居。

(单树模)

Xingkai Hu

兴凯湖(Xingkai Hu)黑龙江省最大淡水湖,亦称新开湖。位于省境密

山市东南部中俄边界上,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罗斯。唐称湄沱湖。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嘉庆年间始称兴凯湖。“兴凯” 为满语“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之意。兴凯湖由断陷作用形成。分为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两湖之间是一条东西延伸约 50 公里的沙质湖岗。湖周为湖积低

平原,湖面海拔 69 米。大兴凯湖南北长达 100 多公里,东西宽达 60 多公里,

面积 4 380 平方公里,最深处 10 米,总储水量约 240~260 亿立方米;小兴

凯湖东西长 35 公里,南北宽 4.5 公里,面积 140 平方公里,最深处 4~5 米。

1858 年和 1860 年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大兴凯湖 2/3 为沙俄所占。在中国境内注入小兴凯湖的河流有承紫河、小黑河、金银库河、大西河、小西河;注入大兴凯湖的有白泡子河、梨树沟河、红眼哈大泡子。在俄罗斯境内有 8 条河注入大兴凯湖。湖东北角有一条狭窄的水道——松阿察河,先流向东南,后转北注入乌苏里江。兴凯湖盛产翅嘴红鲌(大白鱼)、红尾(麻连)、鲤鱼、尖头红鲌(红尾)。大白鱼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

(田永圻)

Xinglong Shan

兴隆山(Xing long Shan)原名兴龙山。位于兰州城东南 45 公里处, 属秦祁地轴在陇西高原隆起部分,走向北西,地层属下震旦统兴隆山群。岩性自下至上有安山岩、千枚岩、玄武岩、白云岩、灰岩、板岩等。由龛峪河

(大峡河)切割而成的兴隆峡,将山分为东、西两山:东山即兴隆主山,又名争秀山,海拔 2816 米,山坡有太白泉和玉液泉诸名胜,最高峰九子坪,海

拔 3 130 米;西山名栖云山,海拔 2 524 米,上有清代悟元子修道处及仙人

洞诸名胜,高峰 3 021 米。两山阴坡均有松、杉林及青杄、白杨。植物种类

极丰,仅高等植物就达 500 种以上。半山庙宇多已拆毁,山麓建有休养所等。

两山之间由木制拱形握桥——云龙桥相联系。1985 年农历 6 月 6 日恢复历史传统的游山会。山区建有兴隆山自然保护区,1988 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冯绳武)

Xingning Xian

兴宁县(XingningXian)广东省梅州市辖县,广东粮食高产区和重要工矿区。位于省境东北部,梅江支流宁江流域,邻接江西省。面积 2105 平方公

里,人口 102.18 万。县府驻兴城镇。兴宁建置于东晋,为粤东内地历史较长的县,县名意为“兴旺无内患”。县境四面环山,大部由红色岩系构成,中部为断陷盆地,与周围台地和花岗岩丘陵,界线分明。县北高峻,有数座海拔千米左右的山峰,其中阳天嶂最高,海拔 1017 米。年降水量约 1500 毫米, 但有季节性干旱。雨季盆地易受水淹。20 世纪 50 年代在宁江上游修建了合水水库,利于防洪灌溉。县境人多地少,劳力充裕,耕作精细。农产以水稻为主,单产较高,并有甘薯、木薯、蚕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以花生、油菜、大豆、烟叶为主,其次为油茶、茶叶、蚕桑、黄麻、柑橘和水草等。兴宁盆地多生猪和家禽。矿产有煤、铁、铜、萤石、石膏、石灰石和陶土等, 其中四望嶂煤田面积大,为省重点煤矿。铁矿储量丰富。工业有采煤、冶铁、发电等。手工业以毛笔和纸扇著名。70 年代修建了梅隆铁路(梅州市—龙川老隆镇),途经四望嶂煤矿。广州兴宁间有班机和汽车往来。

(徐俊鸣 司徒尚纪)

Xingshan Xian

兴山县(Xingshan Xian)湖北省宜昌地区辖县,湖北主要林区和夏橙产地,著名风景旅游点。位于省境西部,长江西陵峡北岸支流香溪河中、上游。面积 2 327 平方公里,人口 18.93 万。县府驻高阳镇。县境位于巫山和

荆山之间,山岭重叠,海拔 2000 米以上山峰有十多座。磷矿资源丰富,为中国大型富磷矿区之一。森林覆盖率约 46%,树种 200 多种,在《中国树木分类法》中,刺黑珠、兴山榆等 33 种树均以兴山地方树名定名,有“天然木园” 之称。药用植物有天麻、金钗、灵芝等。盛产杜仲和露仁核桃。柑橘有脐橙、锦橙、桃叶橙、血橙和夏橙等品种,夏橙以质量高、产量大著称。兴山多名胜古迹,县境中部宝坪村为汉明妃王昭君故里,有昭君宅、望月楼、楠木井、琵琶桥、梳妆台等胜迹。县境东南高岚风景区面积约 20 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发育,大小溶洞广布,有睡佛山、红石笋、婵娟岩、八段锦、棋盘柱、海螺峰等数十个风景点,是长江三峡沿线著名风景点之一。境内香溪河沿岸橘林层叠,引人入胜。

(陈联寿)

Xingwen Shilin

兴文石林(Xingwen Stone Forest) 四川省最大石林溶洞分布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兴文县境内,连绵 30 余公里,气势雄伟壮观。兴文地区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迅速,有利于地表岩石风化和喀斯特化过程, 因而形成石林遍布,奇峰林立,或状如石牛、石马,或状如石狮、石龙的奇观,面积广达 10 多平方公里。溶洞 纵横,已探明的大小溶洞百余个,面积在 1 万平方米以上即有 20 个,有“石林洞乡”之称。其中神风洞面积达 20 多万平方米,洞内曲折多姿的石笋、石钟乳琳琅满目、形兴文石林景观态各异。石笋直径最大者达 5 米,高 20 米。天泉洞高 50~60 米,宽 30 米,可容纳数万人,景色奇特。此外,洞内暗河深不可测,有珍稀的玻璃鱼和亮虾。

(郑 霖)

Xing Xian

兴县(Xing Xian)山西省吕梁地区辖县,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政府所在地。位于省境西部偏北,东倚吕梁山,西濒黄河岸。面积 3122 平方公里,

人口 22 万。县府驻城关镇。汉为汾阳县地。北齐置蔚汾县。隋改名临泉县。唐改称临津县,后改名合河县。金改为兴州,明始称兴县。1939 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9 年设兴县专区,专署驻兴县。1952 年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属忻县地区。1977 年划入吕梁地区。农作物以谷子、豆类、马铃薯、玉米播种面积较广,沿黄河岸可种棉花。果树以红枣、苹果、梨、杏较多。牲畜中以羊最多,以“四红牛”最有名。东部山区森林面积甚广,以油松林为主。县城西的蔡家崖曾为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政府驻地。城内有晋绥边区烈士塔。

(萧树文)

Xingyi Shi

兴义市(Xingyi Shi)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州辖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滇黔桂 3 省交界处,南濒南盘江,与广西隔江相望,西

接云南省。面积 2 915 平方公里,人口 57.98 万;其中城区面积 1.38 平方公

里,人口 5.04 万。兴义原名黄草坝,因盛产中药金钗石斛(土名黄草)而得名。秦汉时称靡莫国,汉代为宛温县,属牂牁郡。唐代为附唐县治。元代为黄草坝地,又称黎峨。清嘉庆四年(1799)置兴义县,1987 年设县级市。城

市随着南盘江水运的发展而兴盛。1949 年前有手工棉纺织业。现建有化工、电力、建材、造纸、食品等工业。市内有中国第 1 家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市境顶效猫猫洞发现的人类化石是“古人”向“新人” 过渡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陈永孝)

Xingxing Xia

星星峡(Xingxing Xia)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间的交通要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东南,紧靠新疆与甘肃省界。地当北山隘口,附近海拔约 2 000 米。北山为天山最东段与祁连山之间的低山,海拔 2000~2500 米。历史上的驼马商队出嘉峪关后,至安西分两道:向西南一道经敦煌至塔里木盆地,向西北一道经星星峡至哈密。哈密以西又分两道:北道由哈密北越天山经巴里坤、木垒、奇台及乌鲁木齐,再沿天山北麓西行,或由哈密西北的七角井越过天山至木垒,再沿天山北麓西行;南道沿天山南麓经鄯善、吐鲁番至塔里木盆地。兰新铁路由星星峡之西红柳河进入新疆,再经尾亚、烟墩至哈密,与旧驼马道平行,相距 10~40 公里。由河西走廊至新疆的公路仍沿旧道而行。星星峡至今仍保有公路干线交通站的地位。由于海拔较高, 气候与哈密差异明显,年均温 4.3℃,10℃以上活动积温 2 619℃,均低于哈密;但年降水量 74 毫米,为哈密一倍多;年日照达 3 549 小时,比哈密多

200 多小时,为新疆最高记录,全国少见。

(杨利普)

Xingtai Shi

邢台市(Xingtaishi)河北省新兴工业城市,省辖市。历史古城。俗称卧牛城。位于省境南部,京广铁路上。辖 3 区及邢台县。面积 2 112 平方公

里,人口 81.5 万;其中市区面积 132 平方公里,人口 39.5 万。公元前 14

世纪邢台曾为商都。公元前 11 世纪周分封诸侯时邢台为邢国。秦置信都县, 后改称襄国、襄国县。隋为邢州治,名龙岗。宋宣和二年(1120)始称邢台。历为都、州、府、路、县治。1945 年为太行行署直辖市。1949 年改为镇,1953 年由邢台镇析邢台县部分地区设市。市境位于太行山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 65 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 13℃,年降水量约 550 毫米。地下水丰富,多泉,形成“环城皆泉”的天然胜景。煤、铁和铝矾土矿藏丰富。邢台历史上是以皮毛加工著称的商业城镇。经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发展,已成为以机械、冶金、纺织、煤炭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主要分布在铁路以西的新工业区。所产原煤、生铁、钢材、小拖拉机、轮胎、多种冶金专用设备和汽车在省内外占有一定地位;棉布、针织品部分出口。附近的临城古属邢州,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中心之一,盛誉国外。唐邢窑遗址已于临城发现 4 座,传统的邢州白瓷正在恢复生产。市内有大专院校 1 所,建有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纪念馆和观星台。著名古迹有殷商遗址、唐开元寺,还有达活泉风景区。

(邓绶林 唐学曾)

Xiu Shui

修水(XiuShui)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源出江西省铜鼓县西南的大围山麓,由定江河和金沙河汇成。先后纳入修水县、武宁县的众多小支流, 至永修又纳潦河,至吴城镇注入赣江转汇鄱阳湖。干流总长 357 公里,流域

面积 1.48 万平方公里,耕地 16 万余公顷。流域内地形复杂,山地占 15%,

丘陵占 48%,台地、平原占 37%。抱子石以上为上游山区,水流湍急,河道平均坡降 1.05‰,河面宽 50~100 米;抱子石至柘林为中游丘陵区,有三都、武宁两盆地,河道平均坡降 0.42‰,水面由 150 米扩至 300~400 米;柘林以下为下游,河道渐入冲积平原,水势平缓、平均坡降仅 0.12‰。修水总落差 676 米,年均径流量 108.1 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 67.42 万千瓦。流域植

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年均输沙量仅 153 万吨。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

气候区,年均降水量 1567.3 毫米,植被丰富,以杉及马尾松为主,并多毛竹。有樟、楠、梓、柏和黄檀等珍贵树种。森林覆盖面积高于全省水平。铜鼓、修水、武宁等县均盛产茶叶,水果以中华猕猴桃和枇杷最佳。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杂粮等。中药材有柴胡、党参、桔梗、川芎等。主要矿产有金、煤、磷、钨、铅、锌。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 2 万多座,防

洪圩堤 572 公里,及大量引水、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 10.9 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 9.08 万公顷,分别占流域内总耕地面积的 68%和 57%。干流上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柘林水电站,总装机容量 18 万千瓦,年发电量 6.3 亿度;

支流潦河上游建成装机容量为 1.8 万千瓦的罗湾水电站。由于水库的调蓄, 修水洪水已基本得到控制。修水自吴城镇以下可通行小轮船,以上经三都至修水县城通木船。

(马巨贤)

Xujiahui

徐家汇(Xujiahui)上海市徐汇区商业中心。位于市区西南境,徐家汇 衡山路终端,华山路、漕溪北路、肇家浜路和衡山路的交汇点。因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生前在此从事农业等科学研究,其后又墓葬于此,并有徐氏后裔汇居于此而得名。现有现代化商场、百货商店、花木商店、新华书店、电影院、剧场、医院、宾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多条公共交通线路通向市内各地及郊区,并有新建的地铁车站。附近有大型建筑物——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其北侧漕溪北路上有高层住宅区和著名的华亭宾馆。徐家汇有交通大学、上海图书馆藏书楼、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天文台授时台等单位。南丹路上的光启公园内有属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徐光启墓地。此外有上海最大的教堂——徐家汇天主堂。

(陆心贤)

Xuwen Xian

徐闻县(Xuwen Xian)广东省湛江市辖县,中国热带作物重要基地,广东省新兴甘蔗基地。位于雷州半岛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面积 1862

平方公里,人口 55.61 万。县府驻徐城镇。本县为汉合浦郡古徐闻县地,南朝齐时始析古徐闻县南部分置乐康县,隋改称隋康县、唐改称徐闻县。县境北、中部较高,地表起伏较雷州半岛中北部为大。主要为玄武岩台地,土壤较贫瘠。海岸带有大片荒地、滩涂可供开拓。河流短浅,呈放射状分布,易暴涨暴落。属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干湿明显,但雨量变率大,旱情多, 常受台风袭击。20 世纪 50 年代后修建起很多水库和灌溉工程,利于农业发展。农业以稻、薯为主,但耕作粗放,单产低。盛产甘蔗、胡椒、橡胶等热带作物。50 年代以来兴建成一批热带作物农林场。农业地域差异较明显,县西部气候干热,有旱稻和耐旱经济作物;沿海多沙质田,以甘薯为主;中部雨量较多,为水稻经济作物区。县境三面临海,多优良港湾和盐场。主要港口有外罗、海安港。海安港是通海南岛和南方各省的重要水陆转换码头。西

海岸紧邻北部湾中国著名渔场,盛产多种经济鱼类,并有珍珠养殖业。工业主要有制糖、罐头、橡胶、剑麻加工等。

(徐俊鸣 司徒尚纪)

Xuzhou Shi

徐州市(Xuzhou Shi)江苏省辖市,苏、鲁、豫、皖 4 省边界的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中国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位于省境西北部, 简称徐。辖 3 区和矿区、郊区各 1 及铜山、丰县、沛县、邳县、睢宁 5 县。

面积 1.1258 万平方公里,人口 807.14 万;其中市区面积 172 平方公里,人

口 90.66 万。徐州起源于唐尧时代的大彭国。春秋战国历属吕、宋、楚诸国, 称彭城邑。秦置彭城县。楚汉之际,楚怀王心和、西楚霸王项羽先后建都于此。两汉先后为楚国、彭城国都城。东汉建安三年(198)后不久,徐州刺史部迁此,始称徐州。两晋、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诸代,历为彭城郡治或徐州治。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州为府,置铜山县取代彭城县。1912 年为铜山县治。1945 年 9 月划城郊置市。1948 年 12 月一度划归山东省管辖。1952 年底归属江苏省。有史以来,围绕徐州进行的战争多达 200 余次。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均为争夺徐州而进行。

市境位于徐淮黄泛平原西部。市郊有由寒武、奥陶系灰岩构成的九里山、云龙山、凤凰山、子房山等环抱,富藏煤矿;黄河故道斜穿市内,京杭运河通过北郊,南有云龙湖。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夏雨集中。郊区农业以蔬菜为主,黄河故道沙滩辟为果园,山岭全部绿化。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 19 世纪 80 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1911 年津浦铁路、1915

年陇海铁路徐汴段和 1925 年陇海铁路徐海段先后建成通车后,徐州成为中国

东部铁路枢纽和苏、鲁、豫、皖 4 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另有徐濉支线与濉阜铁路相通,联系皖北各县;有矿山铁路支线连结贾汪、沛县大屯等矿区。1987 年以来,市区及外围共建起 33 座铁路立交桥,居国内城市首位。公路交通直达鲁南、豫东、皖北和苏北各县。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已发展为以采煤、电力工业为主体,并有食品、纺织、机械、化学、建材、冶金等工业部门的中等工业城市。煤炭年产量达 1300 万吨以上。通过津浦铁路和京杭运河南运苏南各地,市境北郊的万寨港是京杭运河上的第一大煤港。

南郊云龙山是主要风景名胜集中地。山顶有宋放鹤亭、饮鹤泉;东麓有北魏晚期就山崖巨石雕凿的石佛和明兴建的兴化寺;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观音像,山麓北有乾隆行宫,现辟为市博物馆;西有云龙湖(古称石狗湖)和云龙公园。凤凰山东麓有淮海战役纪念馆和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 38.15 米, 雄伟庄严。市北郊茅村附近发掘出东汉画像石墓,东郊狮子山麓又发掘出汉兵马俑。

市属丰县是中国出口山羊板皮和芦笋的基地。睢宁县有优质墨色大理石矿,储量达 131 万立方米。

(单树模)

Xuchang Shi

许昌市(Xu chang Shi) 河南省辖市,烟草加工工业中心和烟草集散地。位于省境中央,京广铁路线上,交通发达。辖 1 区及许昌、鄢陵、长葛

3 县。面积 4 052 平方公里,人口 329.14 万;其中市区面积 88 平方公里,

人口 28.4 万。许昌春秋属郑,战国属韩。隋置颍川县。唐称长社,为许州治。

金、元、明、清各代多称许州。1913 年后改称许昌县。1947 年以许昌县城区设市。1961 年市、县分设至今。工业有卷烟、机械、纺织等部门,尤以卷烟工业最为发达。所产许昌牌香烟曾被命名为优质产品。名胜古迹有春秋楼、灞陵桥、文明寺塔、小西湖等。

(李润田)

Xuanwei Xian

宣威县(XuanweiXian)云南省曲靖地区辖县,中国著名云腿产地和云南省煤炭产地。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贵昆铁路经过境内。面积 6 062 平方公里,人口 112.86 万。县府驻榕城镇。清置宣威州,1913 年改州为县。县境在滇东高原北部的陷落盆地内,外围山地多为石灰岩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北盘江流经境内,属珠江水系。东部下古生代的优质煤储量很大,与贵州六盘水煤矿相连。有省属煤矿 3 座,并有电厂、氮肥厂、水泥厂、溶剂厂等。农产有玉米、稻谷、薯类、油菜籽、烟草等。特产宣威火腿及云腿罐头是传统出口商品,每年出口量达百吨。

(陈永森 王霞斐)

Xuanzhou Shi

宣州市(Xuanzhou Shi)安徽省宣城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安徽粮、棉、油、鱼、茶叶、烤烟重点产区,世界珍贵动物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位于省境东南部。面积 2533 平方公里,人口 77.91 万。汉置宛陵县,隋改宣城县。

1987 年撤县设市。市境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宣州宣纸生产沿岸平原的过渡地带,南部山岭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圩区连片,湖泊水面较大。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历年粮食和烤烟产量均居皖南诸县市之首。茶叶以“敬亭绿雪”、“高峰云雾”和“水东横纹”著名。工业有机械、采矿、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等。名特产有宣笔、宣木瓜、水东蜜枣、枣木梳、表芯纸、宣城雪梨等。水陆交通便利。皖赣铁路贯穿全境,宣州—杭州铁路也已通车; 水阳江、青弋江均可通航。城南夏渡林场内建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扬子鳄繁殖基地,现养大小鳄 800 多头。敬亭山南麓的宋建双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水东镇碧山龙泉洞早在 700 年前即辟为游览胜地,洞内有大厅 7 座, 厅内石灰岩溶蚀地貌琳琅满目。

(朱孟春)

Xuefeng Shan

雪峰山(Xuefeng Shan)湖南省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南段转折带,云贵高原东坡过渡到江南丘陵的东侧边幅;是较独特的地理单元(见中国地貌)。雪峰山属“原始江南古陆”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广

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浅变质的板岩、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因受加里东运动的抬升,形成一系列北北东至北东向的隆起与拗陷;又经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断裂和褶皱,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雪峰山构造地貌的格局。

雪峰山为正向构造的古老隆起山地,南起于湘桂边境的大南山,尾翼倾伏于洞庭湖区,绵亘 300 余公里,横跨 80~120 公里,具有千米以上的峰峦岭脊,中段山脊标高 1200~1700 米,主峰罗翁八面山苏宝顶海拔 1934 米。山体受继承间歇式抬升活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呈现 900~1100 米、650~800

米、450~550 米、240~350 米等多级剥夷面。沟谷切割深度自 150~750 米不等,加之断层发育,岭壑交替起伏。整个山体两侧,大致呈现出东坡陡峻、西坡缓倾的地势。沅江支流巫水、溆水、夷望溪,资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两侧。两条干流切过雪峰山体中北段,河道呈“S”状转折, 形成峡谷。

山地冬冷夏凉、潮湿多雨。高居 1405 米处的雪峰气象站年均温 10.5℃, 1 月均温-0.5℃,7 月 18.3℃,年降水量 1780 毫米,相对湿度 87%,雾日

247 天,年日照时数 1144 小时,年积雪日数 19 天。山地主要土壤为黄壤, 分布在海拔 200~1000 米的地带; 1000~1400 米的地带分布有黄棕壤,顶部为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带谱,植被处于华中区系与华南区系的交汇地带,并具有较多的黔桂区系成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资源约占全省的 50~60%,在X - 图1溪(洞口)、八面山(黔阳)、黄双(绥宁)、竹岔山(城步)、云山(武冈)、界福山(新宁)等原始次生林区可见三尖杉、泡花楠、香果树、银木荷、红豆杉、金叶白兰、鹅掌楸、亮叶水青冈、五针松、长苞铁杉、银杏、云山钟萼木、云山椴、云山白兰、银杉等若干特有种和古稀珍贵树种。林麝、毛冠鹿、水鹿、华南虎、金钱豹及红腹锦鸡、黄腹角雉、金鸡、白鹇、相思鸟等珍禽异兽常栖息其间。矿产有铁、锰、锑、钨、铅、锌、铜、金等。发源和流经山区的河道,水能资源丰富, 建有柘溪水电站和大圳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多处。陆上交通有东起邵阳、常德两市的公路干线翻过山地垭口进入湘西地区;湘黔铁路沿资水和沅江之间的山地垭口沟通东西两侧。

(邓美成)

Xue Shan

雪山(XueShan)台湾岛北部雪山山脉主峰。

海拔 3884 米(旧测 3931 米)。旧称雪翁山。日本侵占台湾时,以其高仅次于玉山而超过日本富士山,改称“次高山”,台湾光复后更名雪山;1960 年又改名“兴隆山”。主要由赤褐色页岩构成。山势巍峨峻伟,冬季多积雪, 在附近诸高峰,如:北邻的雪山北峰(3 702 米)、大坝尖山(3 505 或 3 490

米,旧作 3 573 米)、东北部的品田山(3529 米,旧作 3567 米)、桃山(3324

米,旧作 3390 米)等,更新世冰河期所成的冰斗等冰蚀地形遗迹历历可见。

已发现冰斗遗迹 34 处,除其中两处见于偏西南的大雪山东坡外,其余均分布于自雪山主峰北至大坝尖山,南至大剑山的棱线上。在雪山主峰东北面的一处,长约 1000 米,宽约 600 米,底高海拔 3 650 米,为台湾规模较大且最完整的冰斗遗迹,冰斗向东北开口,下游为今大甲溪上源右岸支流七家湾溪。以雪山为中心,山脉组成放射状脊线,其间多断崖深谷。自主峰经品田山附近北至大坝尖山,奇峰突出,大、小坝尖山(3 445 米)尤为壮丽。雪山主

峰迤西南,自大雪山(3 529 米)至中雪山(3 172 米)、小雪山(2 996 米), 为台湾北部著名林区之一。主峰迤东,自桃山至大甲溪上游环山一带,包括大甲溪上源支流七家湾溪谷地,多种植温带果树。台湾中部横贯公路沿大甲溪河谷东上,沿线建有许多风景点,使雪山一带成为山区游览胜地。

(吴壮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