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Tacheng Shi

塔城市[Tacheng(Qoqek)Shi] 新疆农牧业并重的县级市,塔城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面积 4356 平方公里,人口 12.84 万。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蒙古族次之。历史上塔城向为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并以牧业为主。元置塔尔巴哈台保驿,清初设塔尔巴哈台通判,受伊犁将军管辖,治所原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今塔城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屈切克

(清文献称楚呼克)地方所筑绥靖城,改称塔尔巴哈台,亦称北雅尔。光绪十三年(1887)改为直隶厅,1913 年改称塔城(维吾尔语地名仍称屈切克), 后为塔城行署驻地。塔尔巴哈台之名据《西域同文志》“维语塔尔巴噶,獭也,其地多獭,故名”。市境北为塔尔巴哈台山南坡,年降水量超过 500 毫米,植被生长良好,为优良夏季牧场;南部为额敏河冲积平原,有著名的南湖草场。气候属中温带,市区年均温 5.8℃,极端最低温-39℃,平均无霜期135 天,年降水量 300 毫米。冬季降雪量占年降水量一半,春季融雪水对农业有利。有衣机修配、食品、皮革和木材加工等工厂。公路可通北疆各县, 有公路通哈萨克斯坦,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间重要商道。额敏河谷地势低洼, 为著名的“老风口”通道,冬季积雪被吹积,往往阻塞交通。

(杨利普)

Ta’er Si

塔尔寺(Tar Lamasery) 佛教圣地、西藏佛教六大寺院之一。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鲁沙尔镇西南莲花山山拗,占地约 40 公顷。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为纪念西藏佛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而建。塔尔寺据传由大金瓦寺内大塔得名,塔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全寺由许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汉藏结合之建筑群组成。其中以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小花寺、九间殿、八宝如意塔等最为富丽堂皇。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尔寺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观光游客。

(魏晋贤)

Tagejia jianxiequan

塔格架间歇泉(Tagejia Jianxiequan) 世界海拔最高的间歇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桑桑区,海拔 5080 米。多雄藏布从塔格架泉区穿过,将

其分为两部分,共有 4 处间歇泉,均坐落在大型泉华台地上。最大的一处位于河床南岸,泉口直径 30 厘米,水温 85℃,活动十分频繁,活动方式也别具特色。每次喷发高度 1~2 米、最高达 10 米,延续时间长时约 10 分钟,短时一瞬间。每次大的喷发前泉口及旁边的热水塘水位缓慢上升,继而泉口起喷,水柱由低而高,有时经过几次反复而到激喷阶段。特大的喷发伴随巨大的吼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扩展成直径达 2 米的水汽柱,高达 2O 米。在 4 处间歇泉附近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沸泉、热泉、热水塘、喷气孔等。塔格架间歇泉的喷发高度虽不及美国的格兰喷泉,但其海拔高度却超过格兰喷泉 3000 米,为地球上奇观之一。

(温景春)

Takelamagan Shamo

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imakan Shamo) 中国最大的沙漠,亦为世界

著名大沙漠之一。介于北纬 36°50′~41°10′,东经 77°40′~88°20

′。位于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面积达 33.7 万平方公里。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仅 10~60 毫米,而沙漠内部年降水量却超过 80 毫米,高于沙漠边缘的绿洲。热量资源在中国各沙漠中占第 1 位,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一般在 4000~5000℃,无霜期 180~240 天,年日照时数可达 3000~3500 小时。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 85%,且沙丘高大,除边缘外,一般均在 50~100 米以上。

自然特征 干旱河床遗迹几乎遍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残余则见于部分地区(如沙漠的东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大致北部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沉积物都以不同粒径所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 150 米。在沙漠 2~ 4 米、最深不超过 10 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

沙漠中某些河床沿岸及冲积扇缘分布有以胡杨、红柳等为主的天然植被,形成沙漠中零散状断续分布的“天然绿洲”,如和田河及克里雅河下游等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局部尚未为沙丘所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沙漠东部主要为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所组成,一般长 5~15 公里,最长可达 30 公里。宽度一般在 1~2 公里,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风坡上覆盖有次一级的沙丘链。丘间地宽度为 1~3 公里,延伸很长,但为一些与之相垂直的低矮沙丘所分割,形成长条形闭塞洼地,其间有沮洳地和湖泊等分布。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但往沙漠中心则逐渐减少,且多已干涸。沙漠中心东经 82°~85°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复合型纵向沙拢,延伸长度一般为 10~20 公里,最长可达 45 公里。金字塔状沙丘分布或成孤立的个体

(如于田、民丰间),或成串状组成一狭长而不规则的拢岗(如且末、民丰间)。沙漠北部可见高大弯状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见鱼鳞状沙丘群。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景观塑造的现代营力是风,在风作用下沙丘移动。根据沙丘运动速度可分为:①慢速的前移值为小于 1 米/年,如沙漠内部广大地区。②中等速度的前移值为 1~5 米/年,如沙漠西部与北部等地。③较快的前移值为 6~10 米/年,如沙漠的西南与东南部等。④很快的前移值为大于10 米/年,最大可在 40 米/年以上,如叶城皮山之间、且末若羌间、山前沙砾平原上的沙丘等。

景观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虽以流沙为主,但仍可划分为:①具有风蚀雅丹和沙丘覆盖的罗布泊、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河湖平原。②流沙沙丘与灌丛沙堆覆盖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③剥蚀低山与复合型沙丘覆盖的麻扎塔格北部平原。④复合型沙丘覆盖的倍尔库姆。⑤灌丛沙丘及流动沙丘覆盖的塔里木平原。⑥具有“河谷天然绿洲”与高大沙山覆盖的塔克拉玛干中部三角洲平原。⑦高大沙山覆盖并有湖泊残余的塔克拉玛干东部平原。

1983 年以来的地质勘测表明在茫茫大沙漠下,水、油、气资源蕴藏十分丰富。1992 年建成北起轮南,南达塔中,全长 346 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朱震达)

Talimu He

塔里木河(Tarim He) 塔里木水系的下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如包括上游的叶尔羌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干流介于北纬 40°29′~40°35′,东经 80°45′~87°35′(上游水库—铁干里克的大西海水库)。若按新疆境内,塔里木河流域南起北纬 34°55′,东经 78

°45′(和田河西支喀拉喀什河上游),北至北纬 43°30′,东经 85°30

′(开都河上游支流),西起北纬 39°20′,东经 73°25′(乌赤别里山口, 克孜河支流),东至北纬 40°30′,东经 90°10′(老罗布泊)。

关于塔里木河的记述《汉书·西域传》

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二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所记与现今情况一致。葱岭河指今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于阗即今和田,中央有河即指塔里木河。据《水经注》记述,塔里木盆地存在“南河”与“北河”, 南河沿昆仑山北麓东行,北河沿天山南麓东行,于罗布洼地西部汇合后注入罗布泊。《新唐书·地理志》称为思浑河。清早期成书的《西域图志》和《西域水道记》称为额尔勾果勒。国外古书对塔里木河亦有记述。据冯承钧《西域南海地名》,梵文称塔里木河为 sita。

塔里木水系与塔里木河塔里木水系指源于天山和昆仑山系、又能流达塔里木盆地的所有河流;塔里木河则指塔里木水系的下游,现今的河段是指阿瓦提县境叶尔羌河与阿克苏河会合口以下,即阿瓦提县上游水库以下河段。从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区流到塔里木盆地的大小河流约 100 条,目前能汇纳到

塔里木河的只有阿克苏、和田及叶尔羌 3 条大河。19 世纪末叶至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库车、迪那、渭干、孔雀及喀什噶尔等河还有余水汇入塔里木河, 后由于各河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上述河流消失于灌区中。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克里雅、尼雅、车尔臣(且末)等河,离塔里木河较远,古代汛期可能有洪水汇入塔里木河,后亦因灌溉引水,早已消失于灌区或沙漠中。各河地下径流最后归宿点可能仍是罗布洼地。因此,塔里木盆地所有河流都属于塔里木水系。

塔里木河原以罗布泊为归宿,1952 年尉犁县境堵坝引水,塔里木河改道南流,以若羌县的台特马湖为终点,长约 900 公里。1972 年以后两岸利用洼地蓄水,塔里木河终点从台特马湖退缩到铁干里克的大西海水库。河长不到800 公里。塔里木河两岸均为冲积平原,年降水量仅 20~50 毫米,无法形成地面径流。河水年补给量约 54 亿立方米。在阿克苏县肖夹克(和田河汇入塔里木河处)以下,再无交流汇入。而沿河引水灌溉,加上渗漏蒸发,使水量越向下游越少,经阿拉尔站为 50.7 亿立方米,沙雅县其满站为 44 亿立方米,

轮台县大坝站 32.5 亿立方米,至尉犁县卡拉站只有 10.5 亿立方米,至铁干

里克时余水全为大西海水库拦蓄,水库库容不到 2 亿立方米,以下断流。 河水的补给来源塔里木河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及叶尔羌河汇聚而成。如

按河流长度、集水区面积或年径流量,叶尔羌河可作干流,如按补给水量, 则可以阿克苏河为干流。

①阿克苏河。上游有二源,都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南脉。北源昆马力克河,在温宿与乌什两县之间流入新疆境内,在温宿县协合力流出山口, 集水面积 2.8 万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44 亿立方米。南源托什干河,在阿合

奇县西境流入新疆,阿合奇县沙里桂兰克以上集水面积 1.8 万平方公里,年

径流量 26 亿立方米。两河相汇于阿克苏城西,以下称阿克苏河,年径流量

70 亿立方米,补给塔里木河水量 37 亿立方米,占塔里木河补给来源 68%, 占阿克苏河径流量 53%。②和田河。亦有二源,东为玉龙喀什河,源于策勒县南部昆仑山,在和田县同古孜洛克流出山口,集水面积 1.5 万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 23 亿立方米。西源为喀拉喀什河,源于和田县南部喀喇昆仑山北坡,流经阿克赛钦盆地进入昆仑山峡谷,在墨玉县乌鲁瓦提流出山口,集水面积 1.55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21 亿立方米。两河在阔什拉什会合后称为

和田河。年径流量 44 亿立方米。至阿克苏县肖夹克流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为

10.5 亿立方米,占塔里木河补给来源 20%,占和田河总水量 24%。③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水系中最大河流,主要支流克勒青河源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由冰川融水补给;另一支流为源于喀喇昆仑山西段的塔什库尔干河, 流经帕米尔高原东坡,在阿克陶县南部塔尔下游与克勒青河相汇,至莎车县卡群流出山口,集水面积 4.8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74 亿立方米,流经巴楚县境时被许多水库拦蓄,注入塔里木河水量仅 6.3 亿立方米,占塔里木河水补给来源的 12%,占叶尔羌河总径流量 9%。

塔里木河的天然调水作用 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区产生的年径流量能流至塔里木盆地的共约 370 亿立方米,沿东经 84°把塔里木盆地划分为两部,西部远远多于东部(见表)。

从 19 世纪以来,塔里木河上游支流灌区农垦面积扩大,原流入塔里木河的支流,如喀什噶尔、台兰、渭干、库车、迪那、孔雀等河,现均已断流, 补给来源逐渐减少。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沿岸大量引灌和

蓄水,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下游河道已缩短 100 乡公里。如上述情况继续发展,轮台县以下的塔里木河也将断流。而保护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却需要发挥塔里木河的天然调水作用。为此需合理规划:①合理安排上游用水, 控制农垦面积,维持阿克苏河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年补给量 37 亿立方米。② 叶尔羌河及和田河夏季径流占年径流 70%,合理规划和加强管理,可腾出部分水量补给塔里木河,估计可能各增至 10~12 亿立方米。③改塔里木河自然河道为渠化河道,减少渗漏蒸发,增加向东输送水量。④开采天山南坡的煤矿,利用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解决燃料来源,保护防护林带。

(杨利普)

Talimu Pendi

塔里木盆地(Tarim Pendi) 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 520 公里,东西最长处 1400 公里。面积约 40 多万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地块包括四周的低山丘陵,如东部的库鲁克塔格和西部的柯坪山;而塔里木平原则只限于有第四纪沉积且较坦荡的部分。盆地沿山麓带,北部有库车拗陷,西南部有喀什—叶尔羌拗陷。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东部有疏勒河谷(亦称阿寄克谷地)通向河西走廊,为古代丝绸之路

所经。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 780 米,是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 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 33.7 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面积 20%,占中国沙漠和戈壁总面积 26%(如单指沙漠则占 43%),是中国最大沙漠,也为居世界第 2 位的流动沙漠。个体沙丘每年约南移 50~60 米,流动沙丘面积占 85%,沙丘形状复杂,有金字塔形、穹状、鱼鳞状、复合型沙丘链、复合型沙垄等多种形态。

光热资源与自然灾害 盆地属于暖温带气候,太阳年总辐射量达 575~ 627 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北部约 3000 小时,南部不到 3000 小时, 多风沙和浮尘天气。年均温 9~11℃,南部略高于北部。大陆性由西向东加强,冬季东部比西部冷,1 月均温,若羌比和田低 3.2℃,比喀什低 2.4℃。冬季均温低于-20℃的寒冻日仅 1~2 天。7 月均温 25~27℃。10℃以上活动积温超过 4000℃,南部高于北部;其持续期南部 200 天,北部 190 多天;积温年际变化大。无霜期超过 200 天,北部 200~210 天,南部大多达 220 天, 气温年均日较差 14~16℃,最大日较差 25℃。

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干热风:①风沙危害。8 级以上的大风(风速大于 17 米/秒),一年超过 20 天的只有若羌、喀什、库尔勒。但盆地边缘植被覆盖度仅 10%,沙漠中心基本无植被,而风速每秒 5 米即起沙,故南部沙暴天气年达 30~40 天。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

②干热风。重害地区为盆地东部,每年 10~20 天;盆地其他地区出现次数较少。

水分来源与水资源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从中亚越过天山南脉河谷(如克孜河谷)或从准噶尔盆地越过天山垭口(如哈密、乌鲁木齐)进入盆地。盆地降水稀少,盆地西缘的乌什为 85 毫米,阿克苏 57 毫米;北缘的库车 63

毫米,库尔勒 52 毫米;南缘从西向东,阿图什 78 毫米,喀什 65 毫米,和田

35 毫米,若羌 17 毫米,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但周围山区年降水量达 200~

400 毫米,可汇成河流到达盆地。较大河流有南部的叶尔羌、克孜勒、盖孜、和田、克里雅、车尔臣(且末)等河,北部的阿克苏、台兰、渭干、库车及开都(下游称孔雀)等河。自然状态下,上述河流能汇纳到塔里木河,在大量引水灌溉情况下,现有水汇入塔里木河的,只有阿克苏、和田、叶尔羌 3 条大河。从周围山区流到盆地的年径流量约 370 亿立方米,东经 84°以东面积占 45%,产生年径流量 18%,加上塔里木河向东输送的水量 32 亿立方米, 实占 26%,西部面积占 55%,产生年径流量 82%,减去向东输送部分,实占 74%。

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终点,过去被称为游移湖,实际上湖本身并不游移(见塔里木河)。

盆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地下水动储量为110~148 亿立方米;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后,动储量还有 70 多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对解决盆地春季缺水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一定意义。此外, 盆地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地下水静储量,尤其在新生代沉积深厚的拗陷带内, 如库车拗陷、喀什—叶尔羌拗陷。弄清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适量开采,对增加水资源也有一定意义。

土地资源与农业潜力 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

(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广,轮台至尉犁间河道两侧最为集中。胡杨林土发育于茂密成荫的胡杨林下,特点是有机质含量多,表层有枯枝落叶,下为粗腐殖质,再下为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 1~2%以上,盐分含量不高。草甸土和胡杨林土为农垦主要对象。由此引起森林破坏,对环境保护不利,值得重视。

40 多万平方公里的盆地面积中,除去流动沙丘和砾质戈壁外,细土平原约 7 万平方公里。细土平原如均有植被覆盖,最低限度需要灌溉水源 400~ 450 亿立方米。从周围山区流到盆地的年径流量加上可以重复利用的水量(即地下水动储量)基本可满足需要。

盆地农业开发和利用应注意:①控制沙漠南移。具体措施应包括:在盆地南部的农田和草场及盆地东部和东南部的交通沿线,建立防护林带,保护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侧的天然胡杨林。②解决春季水源。盆地内河流春季来水量,平均仅占年总水量的 15%,最少的只有 7%,而作物春季需水量约占生长期总需水量 30~35%。解决春季缺水的途径有:提高水源利用率,及时春播等。亦可提高现有水库利用效益,结合水电和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山区大型水库,开发利用地下水。增加春季水源。③盐渍土改良。除冲积扇、三角洲上中部及部分老绿洲外,盆地土壤都有强烈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改良。

盆地中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 1/6 和 1/4。

(杨利普)

Tashiku’ergan Tajike Zizhixian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Taxkorgan Tajik Zizhixian)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边境县,喀什地区辖县。位于帕米尔高原南部,多为海拔3000 米以上的山原。西北部与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的瓦汗走廊

毗连,南与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为邻。面积 5.24 万平方公

里,人口 2.5 万,80%为塔吉克族。县府驻塔什库尔干镇。塔什库尔干原意为石头城。中国史书称帕米尔为葱岭,以产野葱得名。西汉以来,葱岭即为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现在有起自喀什、中经塔什库尔干至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汉代西域诸国中的无雷,公元 2~3 世纪的渴盘陀,其中心均在塔什库尔干河谷中。唐朝在此设葱岭守捉,为安西部护府下的边防单位。北宋时期葱岭属西州回鹘,南宋时期属西辽,当时的撒里桓城亦在塔什库尔干河谷中。元代称色勒库尔,为撒里桓的转音。明代为叶尔羌汗国的一部分,当时河谷中已有许多村落。清乾隆年间设色勒库尔回庄,清末取汉蒲犁国名设蒲犁厅, 1912 年改为蒲犁县。1954 年 7 月 24 日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境

高山峻峙,东南边界上的喀喇昆仑山,其主峰乔戈里峰海拔 8611 米,为世界

第 2 高峰;北侧的慕士塔格峰海拔 7546 米,被称为冰山之父。县城位于塔什库尔干河宽谷段,亦称塔合曼盆地,海拔 3050~3100 米。年均温 1.6℃, 11 月~翌年 2 月均温为负温,7 月 16℃;谷地位于雨影面,年降水量仅 70 毫米。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无夏季。空气稀薄,紫外辐射强烈,能抑制植物茎的生长,草短而密,营养丰富。高寒环境形成若干与之相适应的优良动物

品种,如塔什库尔干肥臀羊于夏季草多时,在臀部蓄积大量脂肪以供冬季缺草时消耗;高寒多山环境也形成一种能爬坡、喜低温干燥的山羊,产奶多、肉质好、绒毛细软(市场上称为开司米,与克什米尔对音)。著名野生植物有紫草、青兰、雪莲。

(杨利普)

Taibei Shi

台北市(TaibeiShi) 台湾省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中央。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东至南港附近, 南至木栅以南丘陵区,北包大屯山东南麓。东西最宽处 20.5 公里,南北最长

约 28 公里。辖 16 区,面积 272 平方公里,人口 265 万余。

台北市中心区所在地,原名大佳腊(或同音异写作“大加蚋”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福建人始来开垦;雍正初年(18 世纪 20 年代),在原纱帽厨社形成集市,名艋舺(土语独木舟谐音),为淡水厅辖境。1809 年, 原设新庄的淡水县丞移此。1876 年置台北府, 1894 年定台北府为省会。1895 年日本占据台湾,台北成为殖民地首府。1945 年 10 月台湾归还祖国,台北为台湾省会。1949 年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1967 年台湾当局将台北市改为台湾“行政院”院辖市,另在南投县建筑“中兴新村”作为台湾省政府驻地。1968 年 7 月起,将台北市近邻的台北县内湖、南港、木栅、景尾、士林、北

投共 6 乡镇划入市区,与原辖的松山、大安、古亭、双园、龙山、城中、建

成、延平、大同、中山等共为 16 区,包括 630 个里。

基隆河自东蜿蜒而西,大致中分市区为南北两半部。南半部西临淡水河岸之地,原为清代后期建置台北府府治所在,旧城拆除后为市发展中心。基隆河以北,淡水河下游至关渡河段以东,为包括士林、北投两区在内的阳明山风景区。市中心区平原海拔仅约 6~7 米,西北的关渡仅约 1 米;市东南的景美较高,亦不过 14 米。台北盆地边缘为丘陵、台地环接。北部边缘有高逾千米的山地屏障;东南边缘仅高约 400~700 米,但以南地势更高,至雪山山脉西北坡,则升至 1000~2000 米以上。

市区因周缘地势影响,冬、夏气温皆较淡水、基隆为高,年均温则与基隆相等,约 22℃。月均温 2 月 14.8℃,7 月 28.2℃。年降水量约 2100 毫米, 仅当基隆雨量的 2/3。

台北市工商业发达。工业以电机、电器、化工、印刷、纺织等为主。 台北原以淡水河沟通海运而发展,后因下游淤浅,纵贯铁路和南北公路

干线先后筑成,遂为全岛陆路交通运输中心。自纵贯铁路台北站至基隆港

28.6 公里,至高雄市 375.6 公里。海运则以东北邻的基隆港为起点。市东松山区松山机场原为省内、外空运中心,后因离市中心区约 40 公里的桃园机场的修筑启用,松山机场已改为专营省内空运的中心。南北高速公路全线长

373.2 公里,虽以基隆为起点,实以本市为中枢,北至基隆 25.1 公里,南至高雄 348.1 公里。自北回铁路完成后,本市与东台湾交通大见改进。台湾北部横贯公路起点在桃园县境,但与台北市西南部公路主干相连。自市区南邻台北县新店起,亦有公路干线经台北县东境通宜兰,与东台湾道路系统连接。

台北为台湾省主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最大集中区,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医学院、农业试验所、林业试验所及多种专门科学研究所等。台北市发展历史虽远较台南市为晚,但名胜古迹不少。旧台北府城拆除后,仍留城门数处。寺庙以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龙山寺为最古,

建筑富丽,与云林县北港朝天宫齐名。阳明山游览区范围广阔,与大屯火山群相连,秀丽多姿;其中士林区外双溪故宫博物院,以收藏大量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由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取自北京故宫的珍宝著称。

(吴壮达)

Taibei Xian

台北县(Taibei Xian) 台湾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县。位于台湾岛的最北部,与台北市双园区隔淡水河支流新店溪东西相望。面积 2000 多平方公

里,人口 220 万。县府驻板桥。原属台北府淡水县。日本占据时期,初为台北县,后改州。台湾光复后设台北县,辖境数经调整。1950 年分东南境设宜兰县。境内大部为丘陵、台地,惟南部多高千米以上山地,北部大屯火山区最高诸峰亦逾千米;平原低地仅见于淡水河下游两岸及部分河谷和海滨。气候温暖湿润,平地年均温约 22℃,山区较低;年降水量 1500~2000 毫米, 山地可达 3000 毫米以上,东部丘陵区迎风坡多雨,火烧寮雨量超过 6000 毫米,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最高值。

经济原以农、矿业为主,东部有瑞芳等矿区,以产金、铜、煤著称;农业则以茶和柑橘种植为盛。县东的深坑、石碇 2 乡是台茶最早发展区。水稻种植面积不大,粮食生产不能自给。雪山林场为台湾主要木材产区之一。渔业发达。因受台北市工商业发展影响,促成县境邻近台北市区工业卫星城市兴起,其中与台北市西隔河相对的三重市,已成为台湾北部重要工业区之一。板桥、新店、中和、永和、新庄等市,工商业亦日趋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淡水河口的淡水镇原为台湾北部进出口。自基隆兴起,且因淡水河下游淤塞,港口机能已渐消失,现仅为省境著名游览区。名胜风景区还有:北部大屯火山群、野柳至石门一带海岸的奇岩怪石,淡水河口南侧八里岔的古堡和观音山的寺庙,三貂角附近的福隆海滩,新店溪的碧潭及其上游南势溪的乌来温泉、瀑布和北势溪的翡翠水库等等。乌来为县境唯一属高山族分布的山地乡,以风光秀美著名。

(吴壮达)

Taidong Xian

台东县(Taidong Xian)台湾省高山族村社主要分布地。位于台湾岛的东南部,北邻花莲县,西及西南与高雄、屏东 2 县相接,东临太平洋。县境以卑南溪流域为中心,包括东台纵谷南部及台东山脉南部以及绿岛(火烧岛)和大、小兰屿。面积 3500 多平方公里,人口 26 万。县府驻台东市。

台东县土地开发在台湾各县中最晚,因距台湾岛西部大陆移民登陆各港较远,又有中央山脉之阻,迟至 1855 年始有汉族农民入垦。清光绪元年

(1875)设置卑南厅,后改台东直隶州。日本占据时期初改台东厅,后复称卑南厅。台湾光复后, 1950 年改设台东县。境内多高山族,全县 16 乡镇

中,有 5 山地乡。

县境位于北回归线南侧,但因大部为山地,年均温平地在 22~23℃以上,山地则均低于此值。年降水量东部多在 1500~2000 毫米,西部山地多在2500 毫米以上,南部大武溪上游浸水营可达 5000 毫米。

农业区集中于卑南溪下游纵谷及滨海平原,以种植粮食作物及甘蔗、凤梨等为主;尚无重要工业区形成,仅有规模不大的糖厂及大型凤梨罐头工厂。沿海鱼产丰富。铁路北通花莲。与台湾西部有山地公路联系。台东市临海, 有机帆船与 19 海里外的绿岛和 49 海里外的兰屿联系。与高雄和台北两市则

有不定期航班。东北海滨成功镇(新港)为新兴渔港。以北的长滨乡樟原村海滨八仙洞(仙佛洞)地方的集块岩峭壁上,分布有各种不同高度(海拔约30~100 米)的海蚀洞穴。1968~1969 年,洞内发现丰富的先陶文化和新石器文化遗物。台湾考古学界经初步研究定名为“长滨文化”,其发现在台湾史前文化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吴壮达)

Tainan Shi

台南市(Tainan Shi) 台湾省五大城市之一,重要农业及蔗糖产区。位于台湾岛西南滨海平原区。西临台湾海峡,北界曾文溪下游,南止二仁溪河口,北、东及东南皆邻台南县境,最南隅与高雄县接壤。面积 176 平方公

里,人口 66 万,次于台北、高雄、台中 3 市,居第 4 位。辖 7 区。台南市是台湾最早形成的城市。明天启四年(1624)起被荷兰侵略者窃据,先后在市西岸建”热兰遮”和“普罗文查”两城堡。明末(1662),郑成功大军入台驱荷,并以台南为开发台湾基地。初以赤嵌(即“普罗文查”)为承天府治

(称“东都”,郑经时改称“东宁”)。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改设台湾府,后改台湾道,皆以此为全台政治中心。建省后,省会移设台北府(今台北市),此地改称台南府,为南部中心城市。日本占据台湾时期,改为台南州州治。台湾光复后为省辖市。

市区位于北纬 23°线上,年均温逾 23℃,年降水量 1800 毫米,虽秋冬少雨,但有良好水利设施,市郊及其近邻地区农业发达,沿海渔场养殖尤盛, 并有晒盐业。纵贯铁路及省第 1 号公路均经本市,南北高速公路则过市区东

界。沿纵贯铁路至高雄市 47 公里。市西海岸旧有安平港,原为本岛南部与大陆联系主要港口,后因滩涂西伸,港道淤塞,海轮不能靠岸,逐渐衰废。近年已另筑安平新港,主要为渔业基地,有运河与市街西区相通。

工商业较发达,但工厂多属中小型。工业有橡胶、化学、机械、电器、金属制品、纺织、食品等。市内有成功大学和台湾糖业研究所。本市曾长期为闽、粤移民入台首要口岸,人文荟萃,古迹最多,以安平古堡、郑成功祠、赤嵌楼、旧炮台、文庙、鹿耳门旧迹等最为著名。

(吴壮达)

Tainan Xian

台南县(Tainan Xian) 台湾省甘蔗种植及制糖中心。位于台湾岛西南部,北界嘉义,东及南界高雄,西临海,并与台南市为邻。面积 2016 平方

公里,人口 100 多万。县境东邻山地,水源较富,为台湾农业发展最早地区, 明末清初,大陆人民已络绎渡海经营,农事大兴,成为全台经济最发达地带。县府驻地原在今台南市,台湾光复后,因台南改为省辖市,移设新营。县境中、西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海拔 1000 米以上甚少。境内平地年均温达 23~24℃,最低月均温 17℃,年降水量约 1800 毫米,秋冬少雨,年变率较大。主要河流北部有经新营的急水溪,南部有曾文溪。后者上游曾文水库

(在嘉义县境)与县境内的珊瑚谭水库同为全省最大灌溉系统嘉南大圳南部水源地。县西沿海滩涂发育,近岸沙洲断续相继,东侧的渴湖区部分已成为渔场和盐田,有北门、七股两处著名盐场。新营是全省最大糖业中心。此外, 乌树林、岸内、麻豆、佳里、善化、三T - 图1店、车路墘、玉井等皆有制糖厂。芦笋、凤梨、蘑菇等罐头业亦多有分布。纵贯铁路、省第 1、19、17 号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均通过新营及其以西地区。著名名胜古迹有关子岭温泉、碧

云寺、大仙寺、南鲲身代天府等。1970 年在曾文溪流域的左镇莱寮溪河谷发现古人头骨化石,可能为 2~3 万年前人类遗物,是近年台湾考古学大发现之一。

(吴壮达)

Taishan Xian

台山县(Taishan Xian) 广东省江门市辖县。著名侨乡。位于省境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面积 3204 平方公里,人口 95.7 万。县府驻台城镇。台山汉为四会县地,晋属新会郡临允县,隋后为新会县地,明始置新宁县。1914 年改称台山县, 1953 年将赤溪县并入。县境东部较高,山地丘陵分布在北、中、南部,占全县面积 2/3 左右。西北和沿海为冲积海积平原。海岸线曲折绵长,达 449 公里。海域多岛屿,以上、下川岛为最大,岛上峰峦林立,具有军事和航运意义。县境大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 降水充沛,利于亚热带作物生长,但多台风暴雨,危害农业。20 世纪 50 年代后建有大隆洞、桂南等水库,利于农业生产。1949 年以前,大批台山人飘泊海外谋生。50 年代后经济有很大发展。农业以水田耕作业为主,盛产水稻、甘蔗、花生、黄麻、蚕桑等,生猪和鸡鹅鸭饲养业亦较发达。沿海盛产鱼盐, 部分地区半渔半农。台山矿产主要有锡、钨、铅锌、铜、锰、钛、萤石、水晶、独居石和煤等 20 余种。工业主要有采矿、制糖、刺绣等。台城镇多归侨和侨眷。20 世纪 20 年代新宁铁路经此,商业殷盛,有“小广州”之称。抗日战争时铁路为日寇所毁。现为拥有多种工业和手工业的城镇,旅游业也有较大发展。台山居民喜爱体育运动,尤以排球为甚,有“排球之乡”美誉。台山华侨中以旅居美国、加拿大人数居多,华侨港澳同胞约 57 万。

(徐俊鸣 司徒尚纪)

Taiwan Dao

台湾岛(TaiwanDao) 中国最大海岛,为东亚大陆棚边缘上的大陆岛。位于北纬 21°54′~25°18′,东经 120°1′~122°0′(不计周边属岛)。地当东海、南海和太平洋之间,西临台湾海峡,遥对大陆闽南、粤东海岸, 最近处距离仅约 130~140 公里。全岛周长原为 1139.25 公里。面积 3.578

万平方公里;此外有海埔新生地 38.85 平方公里及属岛 74.80 平方公里。海

岸线共长 1239.58 公里。岛形南北狭长,北起富贵角,南至鹅銮鼻,长约 394

公里(旧作 385 公里)。岛中部东西最宽,自浊水溪口西南海岸东至秀姑峦

溪口约 144 公里。

台湾岛占台湾省全省面积逾 99%。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 30

%,余皆为山地和丘陵所盘结。其中 100~500 米约 24%, 500~1000 米约14%, 1 000~3000 约 31%, 3000 米以上仅约 1%,但超过 3000 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地质与地貌 全岛为复背斜构造,山系东北—西南走向。地槽开始形成于古生代晚期,经第三纪中新世海水升降活动和上新世造山运动,进入岛弧形成阶段,地槽时代基本结束。更新世剧烈间歇性上升。第四纪冰期曾因海面下降而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海峡水面回升,复成海岛。现今台湾海峡深度一般不过百米左右。自第四纪初期以来,海浸规模及沉积地层有逐次变小变薄的趋势。台湾海峡沉积率每千年约为 15~50 厘米。

台湾复背斜的东西两翼极不平衡。本岛位处太平洋西北部岛弧群的中段、琉球弧与吕宋弧交会点,其本身亦呈浅弧状,向大陆突出。面临太平洋

一侧海崖陡降,以约 1∶10 的急坡在去岸约 50 公里处,海底已深达 4000 米以下;陆上的内侧则为南北延伸的大断层线。依板块构造理论,本岛应是位处太平洋一方的菲律宾海板块与东北方欧亚大陆板块缝合线(东台纵谷带) 上,由于背斜受东来压力为主作用,造成中央山脉地带的上升运动和断层激化,其间玉山地块的形成则可能受自北而南的琉球弧运动影响。本岛主要构造线和断裂均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台湾山地的脊梁山脉为中央山脉。自东北部苏澳海岸附近起,最后纵贯恒春半岛入海。全长约 320 公里。山脉东部主要为片岩,主脊及其西部为轻度变质的粘板岩(第三纪千枚岩、板岩、硬页岩、变质砂岩等)。其西北的雪山山脉长约 180 公里,与西南玉山山脉相接;玉山山脉北与雪山山脉皆为粘板岩。西为阿里山脉,其北段亦称加里山脉。再往西有丘陵、台地、盆地相间错。基隆海岸有大屯、基隆等火山群分布(见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 高雄、凤山有大小不一的滨海平原,近代冲积层掩覆甚深。海峡东岸前缘滩涂,即为台湾主要“海埔新生地”分布区。中央山脉东隔台东纵谷,有长约150 公里的海岸山脉(亦称台东或东台山脉)。后者为夹有大量火山碎屑岩的新第三系山地。所有东西诸脉组成台湾山系,其间多狭长谷地,为重要断层线所经,尤以广 2~5 公里的东部大纵谷最为典型。

东部的海岸山脉最高峰新港山 1682 米。中央山脉高峰丛集区,北起南湖大山(3740 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 米),其间相去不下 200 公里,超过3000 米和 3500 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峦山 3833 米,马博拉斯山

3805 米。玉山主峰海拔 3997 米(旧测 3950 米),为台湾最高峰,亦为中国东部最高峰。在玉山峰群中,高逾 3900 米者尚有东峰(3940 米)、北峰(3920 米)、南峰(3900 米)等。雪山山脉亦多超过 3500 米的高峰,主峰雪山海拔 3884 米,其北的大坝尖山 3573 米,峰顶岩层叠立,景色奇伟。雪山山脉及中央山脉和玉山第四纪冰川发育,有更新世后期冰蚀地形遗迹。(参见彩图插页第 45 页)

海岸大部分皆甚平直。北部自富贵角以东,南至三貂角,长约 120 公里, 岩石裸露,岬角歧出,但除基隆港外,天然港湾规模狭小。东部海岸除苏澳湾外虽岸外水深,但因断崖逼岸,腹地多山,于建港不利。各河下游及河口冲积平原的发育规模,亦远逊于西部。西岸大部分为滨海平原区,滩涂宽广。海埔新生地以乌溪(大肚溪)河口至曾文溪河口一带,增长最速。除西南部高雄海岸外,西岸砂碛绵亘,缺乏天然良港。

主要平原 80%以上集中于西部。若依中央山脉全线为界,以东主要平原仅有东台纵谷狭长地带(包括花莲平原和台东平原)。其间有花莲、秀姑峦和卑南三溪流域的冲积扇群相交错。

北部多丘陵。惟台北市及其附近沿谈水河至关渡一带例外。西部则有新竹平原、海岸平原、彰化平原、台中盆地、浊水溪大冲积扇、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屏东平原、恒春平原。以上西部滨海平原连续成带,如以乌溪(即大肚溪)河口为起点,止于高屏溪口附近,平原面积当不下 4500 平方公里。

气候 台湾岛属亚热带一热带的过渡区,每年自 10 月~翌年 3 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5~9 月为西南季风期,其间分别为两者的转变期,因受东北信风和冬季大陆冷气团影响,东北风的作用特强。东北部与西南部气候有显著差异。南北平地各以台北、恒春为代表,年均温分别为 22~23℃和 24~25

℃,年较差前者约 13℃,后者约仅 7℃。至于最高月均温仅约 30℃,最低月

概在 15℃以上。零下的绝对低温虽偶一出现于北部平原、台地,而霜冻之害不见于台中以南地区。气温垂直变化大,山地年均温,阿里山的 2406 米测站已低至为 10℃左右,玉山的 3850 米测站更低至 4~5℃。后者极端低温可至

-12℃。

降水量东北部特高,基隆历年平均值超过 3000 毫米;最高可达 5000 毫

米(如 1953 年 5173 毫米)。宜兰亦可超过 3000 毫米。台中、台南、高雄皆

逾 1700 毫米,屏东高于 2000 毫米。但西南部各地的年变率特大,与东北部常年多雨的特点适成对照。东北季风为冬半年主要雨源,年中受台风影响亦较强,致雨机会特多,基隆被称为“雨港”,雨日逾 200 天,最多可达 230

多天。宜兰亦常超过 200 天,最多可逾 220 天。西南部的台南、高雄等雨日

远少于宜兰和基隆,且逐年变化亦大。如高雄 1975 年雨日为 120 天,1976

年汉 65 天,1978 年 69 天,1983 年 114 天。1977 年高雄雨量曾达 2793.9 毫

米, 1980 年竟少至 572.8 毫米。西南部平原区全年日照虽可超过 2000 小时,却因秋冬少雨,常有较严重旱情。

台湾岛及其近邻海域位于太平洋台风夏秋间频繁出没地带,台风年均不下 3~4 次,其中尤以横越恒春半岛和北部最多,受影响亦最大。台湾山地多雨,年雨量达 4000~5000 毫米的山区,全岛有 5~6 处之多;最高记录为基隆东南方的火烧寮,历年平均超过 6000 毫米,最大超过 8400 毫米,即与东北季风和台风二者有密切关系。一次过境台风造成最大的总雨量,可达千毫米以上,如 1969 年 10 月 17~19 日在宜兰南部冬山乡新寮地方的一次台风雨,3 天内总雨量达 2749 毫米,其中 18 日一天内达 1672 毫米。

水文 台湾岛上溪河依主源计算,长 50 公里以上的不过 20 条,其中西向

入海者 16 条,东向入海者 4 条。大部分河川流路短,河床比降大,上游水势急湍,下游流路不稳定,流量的丰枯之差甚大。长大河流有:浊水溪源出中部山地,全长仅 186 公里,流域面积 3155 平方公里;高屏溪长 171 公里,流

域面积 3257 平方公里;淡水河长 158.7 公里,流域面积 2726 平方公里。此外,还有大甲溪、乌溪(大肚溪)、曾文溪以及东部的卑南溪、秀姑峦溪、花莲溪。淡水河是台湾唯一曾有航运之利的河道,近年因河床淤浅,水运已为陆运所代。台湾岛河流水力资源丰富,总蕴藏估计不下 500 多万千瓦,其

中大甲、浊水二溪各可超过百万千瓦。至 1980 年,已开发利用及施工和设计

中的,共不过约 266 万千瓦,略多于总蓄积量之半。

土壤与动植物 台湾岛丘陵、台地和山麓地带多分布红壤。大致海拔 800 米以上的地区依次为黄壤、黄棕壤、灰棕壤和灰壤,3000 米以上多为石质土。由于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强烈,土质粘重,盐基已基本淋失,肥力不高。

天然植物自海岸地带的红树林至高山寒温带性的森林无不具备。南部海拔 500 米以下地区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兼备,北部则以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全岛森林面积占全岛土地总面积的 52%左右,其中亚热带和热带林共占森林面积约 87%,温带林约 11%,余为亚寒带或寒带林,见于 3000 米以上高处。台湾岛植物种属繁多,现存高等植物 180 多科, 4 000 多种,

其中重要森林植物即有 800 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约百余种,红桧、台湾扁柏、铁杉、冷杉、台湾云杉、峦大杉、台湾杉、肖楠等尤为著名。

动物中原以水鹿分布最广,次为梅花鹿麂等。 3 500 米以下山林地区均有栖息,但近三、四百年间捕猎过度,低山原野几已绝迹,仅在 1500~2500 米山间尚有少量分布。其他各种野生动物中蝶类、蛇类,本分布甚广,近年

被大量捕捉而减少。经济价值较高而数量有限的,如:云豹、台湾鲮鲤、麝香猫、帝雉、台湾雉等,已近绝迹(如云豹),或日见稀少。1971 年台湾已宣布野生动物全面禁猎,并设有多处野生动物保护区,如八卦山(台湾猕猴)、出云山(帝雉、蓝腹雕)、八通关(水鹿、山羊)、拉拉山(台湾熊)、大甲(鹭鸶)等,但成效不显著。

资源 台湾岛四面临海,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渔业发达。水库的淡水鱼繁殖亦颇有发展。

矿产较重要的仅有煤、原油、天然气、金、铜、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海盐等 9 种。能源及金属矿物均不富集。煤多产于基隆至新竹一带。油

气田分布苗栗丘陵区,产量甚微;天然气已知储量仅约 275 亿立方米。地热已探勘的有大屯火山区和宜兰地区等,有待开发。金属矿物以北部瑞芳矿区的金瓜石金铜银矿最著名,但储量不大。大屯火山区的铝矾土正在勘探中, 同区的天然硫产量较多,金瓜石矿区亦有较重要的硫化铁矿。但均远不能满足需要。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多见于东部山地,蕴藏甚富;新竹、嘉义、高雄等地的石灰岩亦甚重要。

自然地理区 全岛大致可分为 4 大区:①北部区。北起大屯火山群和基隆海岸,其南界西起大安溪,东接雪山山脉,自桃山附近过思源垭口,沿中央山脉东北段止于苏澳南方的东澳岭。全区西、北、东三面临海,南有大坝尖山、雪山、南湖大山等,淡水河水系流贯境内。丘陵、平地间错,自东而西包括宜兰平原、基隆丘陵、台北盆地、大屯火山群、林口和桃园台地、竹东和苗栗丘陵,及淡水河、大安溪等水系与兰阳溪水系分界的雪山山脉。②西部区。北自大安溪,东以阿里山脉为界墙,东南侧以屏东平原接于中央山脉尾闾。全区以浊水溪冲积扇及嘉南平原为主体。③东部区。自中央山脉西麓以东,包括大断崖、纵谷、海岸山脉及其沿岸、南至恒春半岛东侧构成的地区。④中部区(见台湾省)。

(吴壮达)

Taiwan Haixia

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 中国东海的一部分,沿海南北海上交通要冲,闽、台两省间交通要道。海峡北界从福建平潭岛到台湾富贵角,相距约 93 海里;南界从福建东山岛到台湾最南端鹅銮鼻,宽约 200 海里。海峡为大陆架浅海,大部分水深不及百米,近 3/4 水域水深不及 60 米,东南部水深达 140~150 米,并以 40~50%的急坡进入南海海盆。

海峡海底地形较复杂,有海底阶地、海底峡谷、岩滩、浅滩、海沟和海底港湾等多种类型。两级海底阶地水深分别为 20 米和 40~50 米,分布于海峡两侧。两级阶地上横切数条北西向峡谷,分布于闽江、木兰溪和九龙江等口外,此即第四纪冰期海面下降时上述诸河向外延伸的河段。岩滩分布在澎湖列岛四周,为玄武岩台地,出露在海面的即为澎湖列岛。台湾浅滩位于东海与南海交界处,水深很小,最浅处水深仅 10 米。浅滩向东北延伸,与澎湖岩滩相连;向西北与水深 40~50 米的海底阶地相接,形成海底陆桥,当第四纪冰期海面数度下降时,成为大陆动物迁移台湾的通道。浅滩上分布有沙丘926 个,多呈北东向排列,景观独特。海沟有二:一称澎湖海沟,位于澎湖

列岛与台湾西岸之间,呈南北走向,长约 70 公里,深达百余米;另一位于澎

湖列岛中部,呈东西向,深 70 米,成为妈宫港的天然航道。海底港湾位于海峡的东南部,港口向南,水深 185~740 米。

海峡水主要由浙闽沿岸水、南海水和黑潮水 3 种不同性质的海水组成。它们在不同季节的交替作用,对海峡的气侯,特别是气温影响很大。海峡的气候大体与福建沿海相似,冬半年受大陆频频入侵的冷空气影响,夏半年受热带天气系统的控制,加之狭管效应,风力特别强劲,使海峡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其特点是冬季受西伯利亚或蒙古冷气流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 平均风速大,大风日数多,盛行期长;夏季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小,大风日数少;春秋两季为季风交换季节。台风是影响海峡夏、秋季天气的重要因素,从 5~11 月,特别是 7~9 月,台风经过海峡时,狂风和暴风雨常造成严重灾害。

台湾海峡是亚热带浅海,水温较高,终年水温变动在 9.7~26.6℃。海峡的海水盐度,冬季为 30.1~31·4%,夏季为 32.5~33.8%。台湾海峡是中国的重要渔场,海洋鱼类品种约 700 余种,其中经济鱼类有百余种。台湾海峡两岸有较丰富的砂矿。台湾西岸近海已发现有海底石油。

(赵昭昞)

Taiwan Sheng

台湾省(Taiwansheng) 位于中国东南海上。省境由大小 86 座海岛组成(包括台湾岛及其近邻 14 座属岛,澎湖列岛 64 座岛屿及钓鱼岛列岛 7 座岛屿)。主岛台湾岛,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广东两省遥对。西北部与大陆海岸最近处距离约 140 公里,东北距琉球群岛冲绳岛约 600 公里,南距菲律

宾吕宋岛约 350 公里。全省面积约 3.599 万平方公里(1979 年起包括海埔新

生地近 38.85 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不包括属岛及海埔地,见台湾

岛)为 3.57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 90%以上,是中国的第 1 大岛。澎

湖列岛面积 127 平方公里。除台湾岛外,以澎湖岛面积最大,约 64.24 平方公里;次为兰屿、渔翁岛(18.20 平方公里)、绿岛、白沙岛(14.11 平方公里),其余各岛面积皆在 10 平方公里以下,大多不足 1 平方公里,并多为无居民的岩岛。

在全国各省区中,台湾省土地面积虽小(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0.38%), 但台湾诸岛分布水域范围甚广。省境四至点:南起北纬 21°45′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北至北纬 25°56′30″(宜兰县黄尾屿北岸);西起东经 119°18′03″(澎湖县花屿最西岸),东至东经 124°34′30″(宜兰县赤尾屿最东岸)。海域所至,兼及东海、南海和太平洋,并因位处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扼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的要冲,在中国及东亚海疆形势上至为重要。

台湾省目前辖 2“院”辖市(台北市、高雄市)、5 省辖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嘉义市)和 16 县。在全省各县中,以花莲县面积最大,占总面积 12.9%,南投县和台东县次之。而澎湖县最小,仅占总面积的0.35%。1990 年全省人口 2039.7388 万。

自然条件

台湾自然条件的显著特点是,①山地广,高差大;②高温、多雨、台风频繁;③生物资源丰富。

地质与地貌 台湾与其南北邻诸岛弧同属环太平洋新褶皱带。经古生代晚期开始生成的台湾地槽,几经演进,复经中新世海水升降和上新世造山运动

而进入岛弧形成阶段,地槽时代基本结束。但在更新世剧烈上升运动之后, 继续发生间歇性隆起,并由于东西侧压作用,岛上南北走向山脉更形高耸。以中央山脉为主轴的台湾山地,其本身就显示岛弧的特点。

台湾省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3,低平地约占 1/3。台湾岛为中国东部最高山岳分布区,玉山主峰海拔 3997 米(旧测 3950 米), 为台湾和中国东部最高点。全岛山系纵贯南北,主脊中央山脉位置偏东,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复背斜构造,自东而西包括 4 条大致并行的脉络,即: 中央山脉及其东侧以大断层和纵谷分隔的海岸山脉(亦称台东山脉);中央山脉西侧为南北遥相联接的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及其西邻的阿里山脉。后者外侧为丘陵或台地连接的山麓地带。再西,低降为向台湾海峡延展的宽狭不一的冲积平原。台湾岛东部海岸山脉前缘大部分为急降于太平洋的陡崖深海。

台湾全省平原主要分布于本岛西部,农业利用条件比较优越,为省内重要农耕区。以中央山脉脊线为东、西分水界,西面的平原、盆地依次有:兰阳溪下游的宜兰平原,淡水河下游的台北盆地,凤山溪和头前溪下游的新竹平原,乌溪(大肚溪)流域的台中盆地和彰化平原,浊水溪下游的大冲积扇及自浊水溪以南经曾文溪等至高屏溪一带的冲积平原——包括嘉南平原、高雄平原(亦合称为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南北延续在 200 公里以上。在浊

水溪下游,东西宽约 40 公里的地带为全省最重要的平原区和耕地分布区。本岛东部,在宜兰平原以南,越过大海崖区则分别为花莲平原和台东平原及其间狭长的纵谷地带,南北延续约 180 公里,其平地规模和耕作利用条件均较西部滨海平原逊色。

台湾属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组成部分,新构造运动强烈,多火山、温泉和地震。

气侯与水文 台湾地跨北回归线,加之终年受黑潮的影响,气候属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型。年均温约 20~25℃。因地近大陆,冬季大陆寒潮消长,对本岛西北部及西中部地区气候有所影响。此外,因地势高峻,气温垂直变化大。例如台南 1 月均温约 17℃,玉山(测站 3850 米)不足 1℃,极端低温达-12

℃。

台湾是中国多雨地区之一。本岛年均降水可达 2400 多毫米,东北部与西南部的雨量季节分配不同,北部全年雨量和雨日均多,山区及东北部尤甚。基隆和宜兰地区年雨量多至 3000~5000 毫米,年雨日超过 200 天,历年

平均,年中各月雨量皆不少于 100 毫米,9 与 10 月超过 400 毫米。皆因东北季风为本区主要雨源,而当台风季节(6~10 月),台风于此登陆或在附近频繁过境,影响所及,雨量更高。基隆丘陵区迎风坡雨量特大,如火烧寮(380 米)

年均降水量 6576 毫米,最高(1912 年)达 8408 毫米。

若干地点 24 小时内竟可降水 1000 毫米以上。如阿里山 1164 毫米(1940

年 8 月 30 日);高雄枯瓦罗斯 1127 毫米(1934 年 7 月 19 日),皆为世界罕有的雨日记录。东北季风期间,本岛西中部滨海区为雨影区;西南季风盛行时,亦因地势低平,降雨条件不如山麓地带,故年雨量最少,仅 1000 毫米左右。如高雄为 1770 毫米(1977 年曾达 2794 毫米),雨量多集中于 5~9 月西南季风盛行时,尤以 6~8 月台风雨的影响为甚。但西南部的雨量年变率大,如台南为 1773 毫米, 1980 年仅 530.7 毫米,约为年均值的 30%。

台湾山地高寒,且多雨雪,年降水超过 5000 毫米的多雨中心不下五六处。冬季,3500 米以上高坡常有积雪。北部的雪山山脉和中央山脉北段,中部的玉山及其附近群峰,皆以深冬积雪著名。

台湾河网密集,河谷深邃,流程短,河床比降大。下游地区,尤其西南平原,河川的自然蓄水力弱,以致秋冬间常呈涓涓细流,灌溉之利亦大减。台湾自然河川长度均在 200 公里以下(最长的浊水溪仅约 186 公里),长逾

50 公里者约 20 条,皆在台湾本岛。自大分水岭西及南流入海者占 4/5,东流入海者占 1/5。流域面积超过 2500 平方公里的淡水河、浊水溪及高屏溪皆入台湾海峡。部分河川因集水情况较好,水源丰富,水资源潜力较大,在灌溉、发电及其他各种用水供应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省水力发电事业发展较早, 农业灌溉系统建设规模较大(如嘉南大圳、桃园大圳等),与上述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

植被与土壤 台湾自然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逾 4000 余种,最著名的林木有扁柏、红桧、黄桧、铁杉、香杉、樟树等,其中尤以红桧林为著,是世界红桧林四大分布地区之一。台湾本岛北部天然植被属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成分有无柄米槠、青钩栲、厚壳桂、榕树、樟树、台湾黄杞等。具有一定的雨林特征,有大型草本植物、木质藤本、附生蕨类、兰科和苔藓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 500 米以上的丘陵、低山。热带雨林只分布于本岛南端的高雄、恒春及台东一带,主要有台湾肉豆蔻、白翅子树、长叶桂木等。省境山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现象显著,大致海拔 500~2000 米为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针叶林;

2000~3000 米为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针叶树混交林; 3 000~3

600 米为亚高山针叶林; 3 600~3950 米为含常绿灌木的亚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本省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区。从丘陵、低山地区向上的山地土壤,依次有黄壤、黄棕壤、灰棕壤、草甸土等。

矿产资源 全省矿产资源以煤为首,主要分布自基隆市、台北至桃园、新竹、苗栗等县的山麓丘陵区,以基隆市及台北县的瑞芳矿区最为重要。全省可采的煤藏量仍有 3 亿多吨,但煤产量不足 200 万吨。台湾含油地层在西部山麓带及其迤西冲积平原下层深处已有所发现,储油构造可能延续至海峡地区及其南、北近邻海域底部。金属矿主要分布于本岛北部,瑞芳东邻的金瓜石为台湾主要金铜银矿区。本省至今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铁矿。铝矾土矿在大屯山区近年也有所发现。非金属矿以硫磺和石棉为重要。前者主要分布于大屯山一带,是中国天然硫磺蕴藏最富的地区之一。后者则分布于花莲港的丰田附近,在凤林附近的中央山脉东侧也有优良的矿床。此外,高雄市郊、新竹县竹东、宜兰县苏澳等地,皆有大量优质水泥原料石灰石,中央山脉东部则以产大理石和白云石等著名。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台湾省隶属于南亚热带、热带台湾岛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区。包括 5 亚区:

北部亚热带丘陵、平原亚区 包括曾文溪以北的广大地域。亚区内有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发育草甸土,为水稻、甘蔗产区,并有木棉、榕树、龙眼、乌桕等树木。在海拔 300 米以下地域,天然植被极少保存。

中部亚热带山地亚区 植被、土壤垂直分异明显,为台湾最重要的林区, 有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大雪山等四大林场。

南部热带丘陵平原亚区 原始热带雨林在少数山麓及河岸斜坡尚有残

存,其结构特征接近于菲律宾群岛。

东部热带海岸亚区 气候、植被、土壤均同于前亚区,但大陆冷气团影响甚微弱。

澎湖列岛亚区 多为玄武岩、溶岩蚀余台地。雨少、风烈、土瘠,植被难于成活,亦无高大乔木,仅人工培育的榕树,枝繁叶茂、根柱林立。

发展简史

台湾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据历史文献记载,《禹贡》谓之“岛夷”,

《汉书》称之为“东鳀”。隋以前称“夷洲”。隋、唐以后至宋、元,以“流求”或“溜求”称台湾。明代官书则以“大琉球”名冲绳岛上的琉球王国, 以“小琉球”别称台湾。明万历年间正式始名台湾。

早在 2000 多年前祖国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之间已开始建立了联系。秦汉以来,与祖国大陆的交往亦频见于史传。三国吴黄龙二年(公元 230)卫温、诸葛直曾率甲士万人航海到此,有吴人沈瑩所著《临海水土志》记“夷洲” 地理和风土人情可作征信。魏晋以后,关于大陆与台澎地区之间的联系,以

《隋书》的《流求国传》所记为最详。隋唐以后,关系更为密切,大陆沿海人民逐步开始渡海赴台垦荒,从事农业开发等。12 世纪南宋时,澎湖已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时,澎湖、台湾开始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地位日渐重要。13 世纪中叶,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明代以来,台湾、澎湖已是中国海防要地,与大陆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漳、泉一带人民开始较大规模地迁往台湾从事开发事业,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明天启四年(1624)和六年, 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明末(1662),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驱逐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同年 5 月末,宣布在台湾建立东都承天府和天

兴、万年 2 县,以当时的安平为中心,分管北路和南路,并于海峡重镇澎湖设安抚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翌年,置台湾府,隶福建省,治所在台湾县(今台南市)。府下分设台湾、凤山、诸罗 3 县和澎湖、

新港、下淡水 3 巡检司,于鹿耳门(今台南市郊)设海防同知,规定鹿耳门为台湾的进出口,与厦门对渡。初期,虽有不许携眷渡台和广东潮、惠等地移民往来台湾之禁,但自台湾在建置上归于统一之后,大陆人民渡海至台从事垦殖和商贾活动日增,且台、澎口岸已日益成为中国扩大与海外各地通商贸易场所,台湾人口和经济发展加速,随之外国侵略势力对台湾的觊觎亦日甚。

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起,法舰侵台;翌年,中法战役结束,侵台法军撤离基隆、澎湖。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改建行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1886 年实施“新政”,建设铁路和港口,开采煤等矿藏,兴办军械、机器局和火药局等,台湾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光绪十三年

(1887)起,将原台湾府划分为台南、台湾、台北 3 府,共辖 11 县、6 厅及

1 直隶州。初定在彰化县分设的台湾县桥孜图地方建立省城(今台中市南区)。光绪二十年(1894)省会改设台北府(今台北市)。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日本侵占。此后,在日本的掠夺和控制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庭工业和手工业遭破坏,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台湾经济成为典型的殖民地经济。1945 年抗战胜利,台湾归还中国。1949 年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退

到台湾,造成了人为的分割局面,使台湾至今仍未能与祖国大陆重归统一。人口与民族 人口 1990 年 12 月底,全省人口 2039.7388 万,平均人口密

度每平方公里 564 人,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由于各地开发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全省人口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台湾本岛约集中了全省 99%以上的人口,尤以北起基隆、台北等市县,南至西南平原各地人口最为密集,而东部各地人口则较少,中部山区更是地广人稀。全省海拔 500 米以上地区约占总面积的 45%,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均在 20 人以下。

台湾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历来较高, 1951~1965 年台湾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在 30‰以上,此后开始逐步下降,70 年代以来已徘徊于 20‰左右。全省人口过分集中于城市。在 1952~1982 年的 30 年间,台湾人口增加 1.3 倍。而台北、高雄、基隆、台中、台南、新竹、嘉义 7 市人口却增加 2.6 倍。1986

年底,上述 7 市人口合计为 614.72 多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 31.6%左右。如包括城镇人口则远超过此数。人口较多的城市均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台北是全省最大城市, 1990 年人口达 265 万余人。高雄次之,

有 130 万余人。其他超过 60 万人的有台中和台南 2 市。基隆布为 34 万,新

竹市 31 万,嘉义市 25 万多。

民族 台湾民族主要有汉族和高山族。汉族主要是明、清以来来自福建、广东两省移民的后代,前者以漳、泉旧属各县居多,故以闽南音——厦门话为代表:后者则以旧潮、惠、嘉应等州尤以旧嘉应州属县为主,故多操客家方言,部分为与闽南音相近的潮州方言。目前,汉族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98%,绝大多数分布于台湾沿海平原地区,特别是以城市更为集中。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系最早居住在台湾的民族,约占台湾总人口的 2% 左右,多分布在台湾本岛中部和东部山区及东南的兰屿上,生产以农业为主, 狩猎、捕鱼为副。高山族除平埔族外,大体可分为:①泰雅族,分布于北部山地为主。②赛夏族,分布于新竹、苗栗 2 县山区。③布农族,多分布于中央山地。④曹族,在玉山西麓。⑤鲁凯族,在南部山地。⑥排湾族,广布于南部山地。⑦卑南族,主要分布于台东县境内。⑧阿美族,主要分布于台东纵谷及海岸山脉的东侧。⑨雅美族,以聚居于兰屿为主。上述各族人数,多者一二万至三四万人,少者二三千人。其村社分布地域,除阿美族和雅美族多在平地外,大都在山区河谷中上游谷坡阶地上,最高处达海拔一二千米。各族语言和风俗各不相同。平埔族又可区别为:①西拉雅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平原或山麓带。②洪雅族,在台中、台南的近山麓平地。③巴布萨族,在乌溪与浊水溪流域间。④拍宰海族,在以台中平原为中心的地区。⑤拍瀑拉族,在乌溪至清水一带海岸平原。⑥道卡斯族,在台中县大甲至新竹沿海。

⑦凯达格兰族,分布于台北盆地至基隆、淡水、桃园等地。⑧卡瓦兰族,在宜兰平原。以上平埔各族,定居平地年代已久,风俗和语言等受汉族影响较大。

经济概况 从 1945 年抗战胜利至 1949 年,因战争破坏和战后失调,台湾经济发展停步不前或大幅度倒退。1950 年后,由于台湾当局接收日本在台大量资本和企业及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在外国垄断资本的扶植和控制下,台湾经济逐步发展。自 60 年代中期起,逐渐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加工出口经济体系,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70 年代以后,大力发展了电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中,大部分为纺织、食品、

合板、塑胶制品、手工艺品和一些家用电器,对西方世界有很大的依赖性。农业 长期以来,台湾农业一直沿袭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形态。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随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才逐步转变为种植、畜牧、渔业和林业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由水稻、甘蔗为主的种植业逐步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相结合的多种种植业;并由以自给性生产为主的农业转变为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农业。

①种植业。在台湾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土地资源有限,平地宜农面积约 95 万公顷,其中可耕地仅约 61 万多公顷(内水田约 50 万公顷);

山坡地约 97 万多公顷,可耕地约 46 万公顷(内旱田占 38 万多公顷)。平地

与山坡地可耕地合计约为 107 万多公顷。近年全省农耕地约 90 万公顷左右, 垦殖捐数达 24.7%,是中国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种值业中,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为重要,园艺作物以水果和蔬菜两类为主。多种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稻米主要产于台湾岛西部平原,基本上可自给供省内食用。稻米年产量多在 200 多万吨以上,但因大量美国谷物(包括麦类、玉米、大豆等)进口,使稻米在省内市场无法全部吸收;另方面,则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外销困难,以致生产相对过剩。甘蔗主要分布于台湾岛浊水溪以南平原地区,所产甘蔗含糖率高, 是中国蔗糖的主要产地。所产蔗糖原以外销日本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情况改变,祖国大陆市场又被隔绝,且因国际糖价起伏无常,出口不稳定, 以致生产下降。近年蔗糖产量已由八九十万吨下降为五六十万吨,远不及过去水平。茶叶、香蕉、柑橘、菠萝、芦笋、蘑菇等的鲜品和罐头,虽大宗生产,也因依赖国际市场过深,销路动荡不稳。

②林业。台湾为中国林业发达省份之一。全省森林面积约为 186.5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2%。其中约 87%为亚热带及热带林,11%为温带林, 余为亚寒带及寒带林。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多达 100 种以上,尤以针叶树的台湾扁柏、红桧、肖楠、台湾杉、峦大杉、台湾云杉、铁杉最为著名。但因长期滥伐和植伐失均,森林资源日益缩减。历年来,林业生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均在 5~6%以下,现已降为 1.4%,产量也逐年下降。

③渔业。全省农业生产发展较为迅速的部门。由于受水文条件限制,淡水鱼类资源所占比重不大;但因环海,拥有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可供利用的鱼类资源不下 500 余种。原以沿岸渔业和养殖业为主,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转变为以海洋捕捞业为主,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和近海渔业,新建和扩建大小渔港 100 多处,开辟远洋渔场等。养殖业以养鳗为主,是经济价值高、创汇较多的外销渔业,远销西欧和日本。1989 年全省渔业产量已由 1960 年的 26 万吨增至 137.17 万吨。渔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 22.9%,产品及加工品对外输出值亦逐步提高。

④畜牧业。发展很快,但仍以传统的猪禽饲养为主,次为养牛业。随畜牧业科学化、专业化、企业化水平的提高,猪肉和禽蛋自给有余。近年生猪与冻肉输出已为本省重要出口衣产品之一。养鸡业仅次于养猪业,且大型养鸡户饲养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奶牛业和牛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其余畜牧业则居次要地位。

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工业一直以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为主。至 50 年代初期,除电力、纺织、化肥等工业外,台湾工业基础仍较薄弱。

60 年代以后,大力发展出口工业,不仅原有的纺织、食品等主要出口工业陆

续得到发展,而且电子、电器、塑料、合板等新兴出口工业也迅速增长。70 年代以来,在加强出口加工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造船、核能等重工业,重工业比重提高到 55%左右。

台湾工业分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房屋建筑业四大类。其中,制造业居核心地位,其他工业居其次,矿业的比重最低,且发展速度慢。在制造业中,纺织品、电子电器、机械及一般金属制品、塑料及其制品、胶合板及家具等被认为台湾的五大外销工业。目前,纺织、电子、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三大支往”,而钢铁、造船和石油化工等则为规模较大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分布于开发历史早、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条件较优越、交通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全省己建立的一系列大小工业区中,约有 50 个分布于西

部地区,东部地区则仅有 16 个左右,形成东、西部之间工业生产布局很不平衡。

①纺织工业。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集中于台北、桃园、彰化等地, 是台湾规模最大、外销值最高的工业之一。外销市场遍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

②电子工业。集中分布于高雄、楠梓、台中 3 个加 工出口区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发展最快的新兴工业部门。电子工业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当时是典型的装配工业,此后从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逐步发展到加工制造。60 年代中期电子电器产品出口额比重迅速上升,至 80 年代己超过纺织品而成为居首位的出口产品。主要产品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电子表等家用电器产品, 80%外销欧美、中东、拉美等地。目前,所产监视器、终端机、个人电脑及数据机等,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重要地位。

③食品工业。制糖、制茶、罐头加工等食品工业发展历史较早,是台湾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工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地。目前制糖工业主要集中于西南平原,即自彰化、台中至高雄、屏东一带,而高雄、花莲则是台湾糖业两大对外输出港。

台北市是台湾最大的制茶中心。此外,在台北、桃园、新竹等主要植茶县和苗栗、南投等县,亦设有茶叶的初制工场或精制茶厂。罐头加工工业主要以菠萝、洋菇、芦笋等果蔬类农产品为原料,一向集中分布于本省西部地区,近年东部地区也有所发展。

④钢铁工业。基础原极薄弱,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在台北、高雄、汐山等地建有一些小钢铁厂,产量甚微。自 1965 年起,在拆船业和利用废钢的基础上,于高雄、台北及台中等地发展了炼钢和轧钢。1974 年动工兴建高雄一贯作业大钢厂,至 1982 年已建成为年产粗钢 600 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但所需原料大部分仰赖进口。全省钢产量已由 1982 年的 171、23 万吨增加到 1990 年的 299.79 万吨。全省钢材需要量主要由高雄钢铁联合企业提供。

⑤造船工业。基础较好, 20 世纪 70 年代新建的高雄造船厂,年造船

能力 150 万吨,修船 250 万吨,并拥有百万吨级造船坞 1 座,现已能生产 40~ 50 万吨级油轮和 2~3 万吨级各种货轮,成为亚洲最大的造船厂之一。基隆造船厂亦为省内最大造船厂之一。80 年代全省造船业发展很快,造船和修船能力大大提高。

⑥石化工业。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以高雄和苗栗为中心。目前全省已建成投产的石油化学工业企业,主要有 3 座轻油裂解厂和乙烷裂解厂、二甲苯分离厂等,以生产聚氯乙烯、丙烯、甲苯等

石油化工基本原料及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洗涤剂等产品为主。1990 年全省年产聚氯乙烯已由 1982 年的 45.93 万吨提高到 92.10 万吨。

⑦电力工业。台湾发展较早,北部基隆一带煤矿的开发为早期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后,日月潭水电中心建成,继而有大甲溪等水力发电建设,形成本省电力以水电为主的局面。自 1966 年大量利用进口石油,集中发展燃油发电以后,则逐步过渡到以火电为主。由于本省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较贫乏,而水力、火力电源又难于保证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遂于 70

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核能工业。现已建成的 3 座核电厂,装机容量达 514 万千瓦。1990 年全省总发电量为 823.49 亿度,以燃油发电为主,核能居其次。对外贸易和加工出口区 对外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各个时

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早在 17 世纪前半期,即以大宗鹿皮对外输出著名。1895 年以前,则以蔗糖、茶叶、樟脑等的输出为主。日本占领期间,以米、糖输出为最大宗,茶叶、粗制樟脑及香蕉等鲜果亦为重要出口商品。1945 年以后, 出口锐减,一度严重影响台湾经济。其后,农产品加工,主要是蔬果类罐头食品工业有所发展。60 年代以来,出口商品日趋多样化,工业品的出口值明显提高,并超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外贸自 1970 年以来,已从连年逆差转为顺差,1989 年外贸总额 1184.50 亿美元。但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仍过分集中, 目前美、日两国共占台湾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主要贸易对象国或地区有香港、德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

1966~1969 年,台湾先后在高雄市的高雄湾和楠梓区及台中市北邻的潭子,分设高雄、楠梓、台中 3 个加工出口区,共占地约 177.55 万公顷,引进外资、技术和进口零配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但其经营多属劳动密集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在能源问题的压力下,已日趋不利地位。为此, 已开始着手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生产力及加强经营管理等。同时,于 1977 年开始在地理位置较优越、科技力量较雄厚的新竹筹建科学工业园区,有选择地引进高度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级科研、科技人才,积极开发与研究高级精密技术,使之逐步成为台湾技术工业的中枢。目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并有部分产品销往欧美和香港等地。

交通运输 台湾除高山地区外,铁路、公路网遍及全省各地,形成由纵贯铁路干线、东西横贯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组成的环岛铁路、公路网。

①铁路运输为全省现代交通运输网的骨干。台湾铁路架设较早,至抗战胜利时已修筑有北起基隆,南抵高雄的纵贯铁路和东北部的宜兰线、东部的台东线及台南的屏东线,总长达千余公里。其中,纵贯铁路全长 408.5 公里, 中经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地, 将主要城市、港口和工业区连在一起,成为台湾纵贯南北的陆路交通大动脉。自 1974 年开始实行电气化建设,至 1979 年完成全线电气化工程。纵贯铁路

自新竹以南苗栗县境至彰化、台中间,分”山线”、“海线”两股(各长 91

公里),前者经台中市,后者沿海岸南下,在彰化、台中 2 县间会合。自高雄市另有屏东线连接,经凤山、屏东南至枋寮。纵贯铁路西侧有大、小支线及林业专用线、糖厂轻便铁路等。宜兰线自基隆东南经宜兰平原至苏澳,长约 99 公里。台东线自花莲至台东,长 161 公里,为环岛铁路的东线。北回铁

路自宜兰至花莲间,长约 79 公里, 1974 年以后开始修筑, 1979 年底建

成。南回铁路自台南鼻南至屏东县潮州,全长 48 公里,全线 1986 年建成。

南回铁路建成后,拟接通东、西两干线,以形成环岛铁路网。

②台湾山地纵贯本岛,东西交通原极不便。日本占据台湾时期虽曾大力发展山地公路交通网,但多属单行车道。近年来,全省公路运输以环岛公路与东西、北部、南部 3 条横贯公路及南北高速公路为主要干线。其中,环岛

公路为全省最重要的公路干线,全长千余公里。东西横贯公路 1960 年筑成,

为省境中部自台中县东势沿大甲溪河谷经合欢垭口(海拔 2564 米),东下立

雾溪河谷至太鲁阁与苏花公路相接的山地公路,全长 194 公里。北部横贯公路自台北县大埔经桃园境至宜兰,南部横贯公路则自台南县玉井经高雄、台东 2 县境与花东公路相接。由于上述山地横贯公路 3 线,其东、西两方的山地出入口,相去各达百公里之遥,因之近年另有计划修建自嘉义市和自南投县水里至玉山、东通台东县玉里,长共 260 多公里的路线。

南北高速公路自基隆至凤山,途经西部 14 个县市,全长 373 公里,其支

线连接桃园“国际机场”、高雄机场及台中港等交通要地。全线交流道共 32

座,最高行车时速为 120 公里。

③海运中心多集中于台湾本岛。北有基隆,南有高雄,东有花莲。高雄为台湾最大海港,基隆亦为省内重要港口。1990 年高雄港已成为仅次于香港、鹿特丹、纽约的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西部的台中港为新建的人工港, 是台湾仅次于高雄、基隆的海运中心。东海岸除花莲港外,1974 年又动工兴建苏澳港。此外,澎湖岛上的澎公中港与台中市间,公路、铁路交通均便。台中港距台湾海峡西岸厦门(127 海里)、福州(117 海里)两港最近,对大陆海运联系亦具重要意义。

(吴壮达)

Taizhong Shi

台中市(TaizhongShi) 台湾省五大城市之一,台湾西中部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台湾岛西中部,乌溪(大肚溪)下游北侧,台中盆地中央,周邻台中县境。面积 163.4 平方公里,人口 72 万,仅次于台北、高雄 2 市。

市中心区旧名大墩,原为平埔岸里社地。1723 年划属彰化县。19 世纪80 年代台湾建省之初,曾在此置台湾府和台湾县,定为省会,开始筑城;后因省会改设台北府(今台北市),建城中止。1895 年日本占据台湾,1920 年改名台中,曾设台中市,隶台中州。1945 年台湾光复,为省辖市。1947 年扩大市区,增为 8 区。

市区原来 5 区仍为全市核心,有乌溪支流绿川等小溪贯流其间。纵贯铁

路“山线”通过市街南部,在彰化县境与“海线”相含。省第 3 号公路自台北南下,过市街区;南北高速公路通过西郊,有交流道通市街区和西海岸的台中港。本市亦为东入台岛中部山地、通联东台湾公路干线所经。近年工商业日见发达,以制糖、食品、机械修配、化学工业等为主。过去进出口贸易均须经过高雄或基隆,现因台中港开始使用,本市经济发展日渐加速。市内有中兴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等,为台湾公私立高等学校重要分布区之一。郊区因气候适宜,地势平缓,兼有灌溉之利(见台中县),农业发达,有耕地面积近 8000 公顷,其中水田面积近 70

%。以产稻米、甘薯、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等为主,为台湾西部著名农业区。

(吴壮达)

Taizhong Xian

台中县(TaiZhong Xian) 台湾省农业发达县。

位于台湾岛西中部,大安溪以南,乌溪(大肚溪)以北,西临海峡,北与苗栗、新竹,南与彰化、南投,东与宜兰、花莲共 6 县连界。面积 2000

平方公里,人口 110 万。县府驻西北部的丰原市。

17 世纪中叶郑成功大军入台时,便已开始在县境沿海地区经营。初属诸罗县地,后归新设彰化县。17 世纪初,汉族及土著平埔族居民垦地至台中盆地。清末台湾建省,在今台中市中心区设台湾府及台湾县。其后政治中心移至台北,但台中地区仍有所发展。

县境地势东高西低,东半部主要为大甲溪流域,西半部为台中盆地一部分。大度(大肚)山以西滨海平原除台中港区用地外,亦属本县辖境。县境西部平原区气候最优,年均温约 22.4℃,年降水量 1733 毫米,年均日照时数超过 2400 小时,加以土壤、水利条件俱优,为台湾省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稻米,柑橘、凤梨等生产及禽畜饲养业皆居全省前列地位,农村手工业以大甲镇的蔺草席、帽编织品最著名。八仙山原为台湾三大林区之一,现已移至雪山林港亦为天然良港,是位于台湾海峡上的主要渔港和军港。因本岛内部交通网发达,沿海各港之间的航运并不重要。但高雄与马公之间海上联系较多。

④民用航空运输较发达。全省现已有可供民航使用的机场 16 处(包括梨山、阿里山两处直升机场)。对外空运原以台北市的松山机场和高雄“国际机场”为中心,新建的桃园“国际机场”(距台北市中心 40 公里桃园县大园

乡境)1979 年开始启用,年客运量 500 万人次,货运量 20 万吨。台北松山机场是省内航线的中心。目前,全省对外主要有通日、美以及东南亚各地等定期的海、空航线,对香港的海空联系均甚频繁。

(吴壮达)

TaizhongGang

台中港(Taizhong Port) 台中市出海门户。位于台湾岛西岸中郎(北纬 24°19′40″,东经 120°29′27″),大甲溪口与乌溪(大肚溪)口之间,西临台湾海峡,东接大甲平原,属台中县梧栖、清水 2 镇。旧有梧栖小港,无良好天然港湾,海岸前缘水浅。自大甲溪口迤南,因年中有长时期(10 月~翌年 3 月尤盛)北及东北风形成的海流,向南漂沙量大,本不利于建港。但因北部基隆和南部高雄两港吞吐能量将近饱和,此处位置却较适中(北距基隆港约 108 海里,南距高雄港约 120 海里),故决定建筑新人工大港,以

供发展西中部地区经济和调节南北两大港海运。新港计划水深为低潮下 14

米,可供 6 万吨级船自由进出,8 万吨级船乘潮进出。港口宽 350 米,航道

长 1500 米,宽 300 米,深水码头 27 座,防波堤 14 万余米,填筑港区用地(新

生地)1079 公顷,工业区 265 公顷,防风林 185 公顷。自 1971 年起分 3 期

施工。第 3 期于 1979 年底开工。全部工程完成后,营运量可达 1100 万船运

吨,居全省第 3 位,次于高雄和基隆。

台中港的新城市计划以新港区为中心,开发面积预定为 4700 多公顷,未

来城市人口容量约为 50 万人。台中港东隔大度(大肚)山台地与台中市区相

邻,距市中心约 30 公里。港东至大度山台地山麓线间为大甲滨海平原,东西

宽约 5 公里。纵贯铁路“海线”及省第 1 号公路并行通过平原南下。港区另有公路分别自清水、沙鹿两镇通台中市。自港东清水站过彰化市东北的追分站及成功站,转“山线”东北至台中市,亦不过近 40 公里。故台区作业。丰

原为纵贯铁路“山线”所经,是重要木材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甲溪为台湾最富水力的河流,其已建和计划兴建的一系列水电工程,均在中、上游。沿大甲溪河谷地带为著名的风景区,有省境中部横贯公路西段经过,东可通花莲;自梨山有支线通宜兰。台湾省 1969 年设立的第 3 个加工出口区,在县境纵贯铁路和公路干线上的潭子,临近台中市区。自台中港开港后,县境进出口物资可经由台中市至台中港。台湾南北高速公路通过县西,亦为台中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台中县沿海渔业较发达。县境东部的和平乡是以高山族为主的“山地乡”。

(吴壮达)

TaiZhou Wan

台州湾(Taizhou Wan) 见浙江省。

Taibai Shan

太白山(Taibai Shan) 秦岭主峰。位于陕西省眉县南部,兼跨太白县、周至县部分地区。顶峰冰冻期长,除盛夏外,积雪不消。由关中平原南望,山顶银光闪闪,故名。太白山是以巨大的花岗岩体为核心的断块山,形成于 1 亿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海拔 3767 米的顶峰八仙台,为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片麻岩构成的锥状山峰。顶部平缓,巉岩裸露,建有庙宇。南北两坡有串珠状冰斗湖,最大者为大爷海(大太白海),位于峰顶西北下侧, 海拔 3590 米,面积近 5000 平方米,呈椭圆形。

湖水寒冷如冰,无寸草点尘,清鉴毛发。还有角峰、槽谷、冰斗、羊背石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形。花岗岩节理发育,断层错综,多孤峰插天的花岗片麻岩柱峰。太白山为中国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植物品种荟萃之地,资源丰富,垂直分带明显。以北坡为例,海拔约 2600 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

2 600~3 350 米为针叶林带, 3 350 米以上为灌丛、草甸带。已发现种子植物 1550 余种,苔藓植物 302 种,及大量菌类植物,其中药用植物 510 种, 油脂植物 150 余种等。野生动物 2700 多种,珍贵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均为国家保护动物。1965 年已设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太白山主峰及四周约 5.4 万公顷的土地,现已成为自然地理、植物、动物、中药、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野外考察的重要基地。“太白积雪”历为“关中八景”之一,“斗母(宫)奇峰”、“平安(寺)云海”为著名胜迹。每年 7~8 月间,山上冰雪消融,宜于上山采药、观光和科学考察。

(李健超)

Taibaishan ziran baohuqu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Taibaishan Nature Re- serve) 见太白山。Taigu Xian

太谷县(Taigu Xian) 山西省晋中地区辖县,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位于省境中部,同蒲铁路和太(原)茅(津渡)公路通过。面积 1033.6 平方公

里,人口 25.7 万。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阳邑县,故治在今阳邑村。北周移往白塔村,即今太谷县城。隋改称太谷县,沿称至今。本县农业条件较好, 平川占全县面积的 40%,水地占耕地的 80%,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作物以小麦、高粱、谷子、玉米、棉花为主,菜地面积亦广。多果树,山区多为果粮间作。以槟果、沙果、太谷壶瓶枣为著名,桃、苹果、梨的产量较大。工业主要有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制药等,太 谷的制药业始于明清之际,

所产远字牌龟龄集和定坤丹远销国内外。城西南白城村的宋建光化寺,有殿宇三层;城内无边寺有白塔,亦称白塔寺,是县内名胜。县内有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果树研究所。

(萧树文)

Taihang Shanmai

太行山脉(Taihang Shanmai) 中国东部重要自然界线。又名大形山, 五形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黄河北岸,绵延于晋冀之间,呈北北东走向。是中国陆地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吕梁运动期始成太行山雏形,海水在奥陶中期退出。晚古生代时,山体发生凹陷,海水侵入。中生代,南部上升, 北部局部拗陷。燕山运动时,形成新华夏式褶皱带。喜马拉雅运动时,表现为强烈断裂,并伴随大幅度拗曲,形成复式单斜褶皱。大致邢台以北,广泛出露太古代和震旦纪地层,并有中生代侵入的酸性岩体;以南,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广泛,岩层走向与山脉走向基本吻合。

太行山大部分海拔在 1200 米以上,北高南低。发育有多级夷平面。东濒华北平原,相对高差 1500~2 000 米,山前洪积扇特别发育。西呈阶梯状逐渐没入山西高原,相对高差 500~1000 米。山中多雄关,如紫荆关、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曲流深切,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最大。桃河阳泉至乱流段,河水渗漏,常形成干谷。河谷两岸有多层溶洞,较著名的有陵川黄崖洞、黎城黄崖洞、晋城黄龙洞、北京房山云水洞等。著名的河北易县狼牙山亦为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

太行山脉东侧华北平原温暖湿润,属夏绿阔叶林景观;西侧黄土高原属半湿润至半干旱过渡地区,是森林草原、干草原景观,温度、湿度都较东部低。垂直差异悬殊,如小五台山一带南坡,1 000 米以下为灌丛,有槲树群

落分布, 1 000 米以上偶有云杉或落叶松。北坡 1600 米以下是夏绿林, 1

600~2 500 米是针叶林, 2 500 米以上是亚高山草原。

太行山多横谷(陉),是东西的通道。军都陉、蒲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为著名的太行八陉,是商旅通衢,兵要之地。坐落于深山区的赞皇县境内发现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活动地区之一,著名的北京猿人、许家窑人就生活在山麓地带。北京西山麓的药用植物园占地 21.8 公顷,为中国最大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

(马至正)

Tai Hu

太湖(TaiHu)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大型平原吞吐湖。古称震泽, 又名具区、笠泽。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南缘,介于北纬 30°56′~ 31°34′,东经 119°54′~120°36′。东近苏州市,环湖东邻吴县和吴江县;北连无锡县、无锡市和武进县;西接宜兴县,南界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

地质与地貌 太湖低平原早在晚更新世末期以前已经成陆。大约到全新世中期,随着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山区河流汇聚于今太湖湖区洼地,形成今太湖雏形。以后渐次扩大,至宋元以后始趋稳定至现今规模。

太湖平面形态略呈半圆形,西南部湖岸平滑而呈弧形;东北部湖岸曲折, 多湖湾与岬角。太湖入湖水流主要来自西南岸,湖水由东北岸排出,形成自

西南向东北的倾斜流。太湖水浅,易于形成风生流。在这两种湖流作用下, 湖水形成一个反时针流向的常年主流带,对西岸和南岸进行侧蚀,最后在东北岸排出。目前,太湖南北最大长度 68 公里,东西平均宽度 35.7 公里,岸

线全长 390 多公里。

湖中原有泥盆系砂岩和二叠系灰岩构成的岛屿 72 座,俗称太湖 72 峰。

由于湖泥淤积和人工围垦,现尚存大小岛屿 40 多座,其中西洞庭山最大,面

积 62.5 平方公里。湖内尚有砂质和石质礁滩 42 处,分布于西太湖中,一般

离水面 1 米左右。

水系 太湖湖区西南为江苏省宜溧山地和浙江省天目山地。山区来水主要汇入荆溪和苕溪入湖,为太湖上游。荆溪又名南溪,收纳宜溧山地和茅山间诸水,到宜兴以东分为 60 多条港渎,经大浦、百渎等口入湖。荆溪连同其北侧的洮、滆湖水系,历年入湖水量约占入湖总水量 58%,集水面积 8961 平方公里。苕溪又名霅溪,由源于天目山东北坡的东苕溪和西苕溪会合而成, 过湖州市分汊为 70 多条㧎港,经大钱口、小梅口、夹浦口入湖。苕溪水系连

同其东侧其他入湖河流,历年入湖水量,约占入湖总水量 42%,集水面积 5917平方公里。湖区以东的下游,除在苏州、无锡 2 市附近有少数海拔 200~300 米的低山丘陵逼近湖岸外,金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高程大都在 2.5~3.5 米,吴江县境内最低处仅 1.7 米。湖水东出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大浦口诸港,分别经由望虞河、胥江、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等数十条河港泄入长江,洪水期黄浦江泄水量常占总泄水量 80%以上。江南运河(见京杭运河)穿行于湖区东侧,与上列入江河道及太湖下游诸湖群息息相通,吞吐江湖,调节水量。上列诸入江水道排水面积共 1.8267 万平方公里。太湖湖区,包括湖面和沿湖低山丘陵的面积共 3426

平方公里。太湖全流域面积计 3.6571 万平方公里。

气候与水文 太湖湖区年均温 15.5~16.5℃,7 月均温约 28.5℃,1 月均温约 3℃。历年绝对最低温东洞庭山东山镇为-8.9℃(1969 年 2 月 9 日)。一般年份,湖湾和岛屿背风岸可见 2 厘米厚的薄冰;如遇大寒之年,可能出

现全湖结冰现象,冰厚可达 15 厘米左右。近 650 多年来,全湖冰封共 10 次。湖区年降水量 1150 毫米, 75~78%集中于 4~10 月。湖水夏涨冬枯,大抵每年 3、4 月湖水开始上涨;5、6 月进入汛期;7、8 月水位最高;9、10 月以后水位下降;11、12 月进入枯水季节;1、2 月水位最低。多年平均水位

3.1 米,湖水面积 2425 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3 大淡水湖,平均水深 2.1 米, 平台山附近最深处 3.33 米,容积 50.9 亿立方米。太湖水位变幅较小,历年为 0.7~2.4 米,绝对变幅 3.04 米,水量平衡,可以 1957 年为例,上游诸水系入湖水量 51.9 亿立方米,湖区年降水量 34.3 亿立方米;下游诸河出湖水量 67.9 亿立方米,湖面蒸发量 20.1 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为 1.8 亿立方米。

经济概况岛屿和沿湖低山丘陵是亚热带经济林木和温带果树栽培基地。湖中共有鱼类百种左右,其中以梅鲚、银鱼、鲤、青、鲫、鲇、鲢、鳙等著名;菱、藕、茭白、莼菜、芡实、蒲草、芦苇等水生作物和水生植物产量亦丰,莼菜为太湖特产。

太湖是江苏省主要内河航道之一,沿湖各市、县均有航道相通。太湖流域是中国著名发达地区,农业丰盛,素称“鱼米之乡”。太湖亦是中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区。1982 年正式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范围包括无锡、苏州、宜兴、常熟 4 市。

流域治理为防洪排涝,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对太湖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治理。1988 年完成了长山河排涝工程。“八五”期间将完成太浦河、望虞河、杭嘉湖南排工程等 10 项骨干工程。同时,加强平原河网和圩区建设, 形成以太湖为中心,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流域工程体系。

(单树模)

Taihu Pingyuan

太湖平原(Taihu Pingyuan) 见长江三角洲。Tailuge Xia

太鲁阁峡(Tailuge Xia) 台湾省最著名的峡谷和北地风景区。位于花莲县境,台湾岛中部横贯公路(省第 8 号干线)所经。为中央山脉北段东坡立雾溪(旧名达基利溪)中、上游峡各地带总称。自上源合欢垭口以下, 至河口附近崇德村太鲁阁社,全长依中部横贯公路长度计算,约 78 公里。合

欢垭口海拔 2565 米,为立雾溪与浊水溪分水岭,亦为公路东西两段分界。沿立雾河谷东下,所经皆为高山族、泰雅族群、东赛德克族村社分布区。1960 年公路开通后,自上源到出山口,利用沿线峡谷、陡崖、大理石山洞、瀑布、温泉等自然景物作为各风景游览点,并建设桥梁、寺庙、亭塔、旅舍、新村等吸引游客。立雾溪流域为变质岩地层分布区,有片麻岩、绿色片岩、黑色片岩、矽质片岩、板岩、大理岩等,以大理岩分布区形成的峡谷地貌最为壮观,天祥(旧名塔比多)以下马太斡社附近的大断崖可为代表。因主流深刻下切而形成的大理岩峭壁,摩天耸立,角度有大至 80°~90°,相对高差近千米。但因东台湾时有强烈地震,致使峡谷崖壁发生大规模崩塌,流水被阻塞成湖。1951 年花莲大地震,立雾溪大断崖下曾形成天然坝高达 73 米,所成的堰塞湖至翌年 4 月因坝决始消失。

(吴壮达)

Taiyuan Shi

太原市(TaiyuanShi) 中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山西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 5 区和古交市及清徐、阳曲、娄烦 3 县。面积 6988 平方公

里,人口 302.2 万;其中市区面积 1460 平方公里,人口 196.4 万(不包括郊

区为 148.3 万)。太原古城历史悠久,史称晋阳、并州,位于今太原南郊晋

源镇古城营。古晋阳城,约建于公元前 497 年,战国初期曾为赵国都城。秦

设太原郡于晋阳,晋为并州治。唐为北都,曾大加扩建。公元 979 年毁于战

火, 982 年移治唐明镇(今太原市西羊市大关帝庙一带),并筑新城。明、清再加扩建,即为太原今城。1927 年设市。

市境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平均海拔约 800 米,东、西、北三

面环山。东山呈丘陵状,海拔约 1100 米,西山较高,约 1500 米,北为石岭

关丘陵。东西山之间为太原盆地,盆地北端东西宽 10 余公里。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市区,地势平坦开阔,排水良好,农业发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水源主要来自汾河水库和西山山麓喀斯特裂隙泉晋祠泉、上兰村泉。气候温暖,年均温 9.6℃,1 月-6.4℃,7 月 23.4℃。无霜期 164 天。年降水量 474 毫米,年变率大。矿藏资源中以煤炭储量大,分布于东西山;石膏、石灰石、耐火粘土、铁矿、云母、白云石等矿藏亦较丰。

太原近代工业始于 1892 年,但至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工业规模仍很小,

仅有年产钢 1.2 万吨的小钢铁厂 1 座,小煤井数座及小型电力、军械、纺织等企业。50 年代以后,太原列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中,有 11 项分布在太原。1990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 142.39 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26.4%。工业主要有冶金、机械、化工、采煤、电力、建材及食品、轻纺等。

50 年代初,太原市区仅限于 8 平方公里的旧城和北关、东关、小南关一

带,现今城区面积已大为扩展。市区南北长约 30 公里。迎泽大街是本市的主轴线,长约 6.5 公里,街面宽 60~80 米,两旁大厦林立。太原旧城有柳巷、钟楼街、解放路等繁华街道,为主要商业区。北郊为重工业区,有厂区绵延 5 公里的太原钢铁公司,以及机床厂、矿山机械厂、机车厂、二电厂和化工

厂等大企业。汾河以西的河西区为综合性新工业区,南北绵延 10 余公里,北有重型机器厂、晋机厂、大众厂等大机械厂;南为化工区,有化工厂、化肥厂、制药厂、磷肥厂等及电厂、纺织厂等;西有西山煤矿和水泥厂等。南城和南郊为文化区,著名名胜古迹晋祠和双塔寺等也集中于此。

晋祠位于市西南 25 公里悬瓮山麓,祠址背山面水,有“周柏”、“唐槐” 等古树,殿宇宏伟,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林立山前, 清泉晋水环绕其间。主殿系宋天圣年间(1023~1031)所建之圣母殿,是太原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殿前筑有鱼沼,上有十字板桥,称为“鱼沼飞梁”, 为晋祠盛景之一。建于春秋晚期的智伯渠流经晋祠中央。以晋祠泉为中心的晋祠泉域保护区建于 80 年代初期。天龙山石窟亦负盛名。双塔寺位于市区东南,系明万历年间修建,两座并列,高十三层,巍峨壮观,被视为太原的象征。太原科学文教事业也较发达。

现有山西大学、太原工业大学、山西医学院等 11 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院、煤炭机械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数十个科学研究机构。

(张维邦)

TaiziHe

太子河(TaiziHe) 浑河支流。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上游北太子河源于新宾县红石砬子山,南太子河源于本溪县兰河峪以东,两河在北甸附近汇合,向西流经本溪市、辽阳市,到海城市古城子附近入浑河。长 413 公里,流域面积 1.38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

量 37.55 亿立方米。建有参窝水库。Tai’an Shi

泰安市(Tai’an Shi) 中国著名旅游城市,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省境中部,泰山南麓,京沪铁路通过。辖 2 区和宁阳、东平、肥城 3 县。

面积 9840 平方公里,人口 618.13 万。原名岱岳镇,汉置奉高县,唐改乾封

县,宋称奉符县,明为泰安州,清改州为县。1958 年 6 月设泰山市, 12 月改称泰安市,1963 年复改为县。1982 年设市,并定为旅游城。工业以机械、食品、纺织、建材为主。农产有小麦、玉米、花生及苹果、栗、柿、枣等果品。山区盛产首乌、香附、沙参等多种药材。文化教育、医疗工生事业较发达,设有高等院校多所。泰安因泰山而闻名,是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的历史名城。城北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泰安城西北角的岱庙,为历代王朝祭祀“泰山神”之地,又称“泰庙”。岱庙系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创建于秦汉,扩始于唐宋,元明清各代又再重修,共占地 9.65 万平方米,约为泰安旧城总面积的 1/4。主殿“天贶殿”,始建于北宋,殿高 22.3 米,长 48.7 米,宽 19.79 米,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合称中国古代三

大殿。庙内东侧为汉柏院,有古柏 5 株,相传为汉武帝所值。后院有明代铜

亭、铁塔各 1 座,玲珑别致,堪称艺术珍品。在市境大汶口村南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陈龙飞)

Tai Shan

泰山(TaiShan) 中国五岳之首——东岳。古名“岱宗”、“岱山”, 春秋时期始称泰山。与湖南省衡山、山西省恒山、陕西省华山、河南省嵩山合称五岳。位于山东省中部,盘亘于泰安市、长清县与历城县间,面积 426

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位于泰安城北,海拔 1532.8 米,是山东省最高峰。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 0.5 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泰山山势雄伟,巍峨险峻, 群峰争奇,丘壑林泉,飞瀑松涛,誉为中国“五岳之宗”。风景四季晴雨各异,山分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和旷(登山西路)5 游览区。名胜众多,如泉水甘冽的王母池、古柏参天的柏洞、气势磅礴的中天门、瀑布飞悬的云步桥、招臂迎客的望人松、松生绝壁的对松山、犹如云梯的十八盘、耸入云端的南天门、怪石嶙峋的后石坞及白练高悬的黑龙潭瀑布等;山顶观景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黄河金带”和“晚霞夕照”等四大奇观;周围诸峰亦有迷人风景多处。扇子崖、虎山、桃花峪等景区亦已开放。泰山古代为封建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天地场所,建有行宫庙宇、楼阁殿庵多处,如岱庙、碧霞元君祠、普照寺等均系风格独具、自成体系的古建筑群。泰山碑刻石雕甚多,“秦二世泰山石刻”、汉石表、经石峪北齐人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宗“纪泰山铭碑” 摩崖石刻等,均为不多见的历史文物。泰山雄踞京沪铁路东侧,又有铁路支线通往肥城、莱芜、辛店等地,公路四通八达。1980 年旅游公路通车, 1983

年中国第 1 条现代化大型空中载客索道在此建成,游人可自火车站驱车到达中天门,再改乘空中索道车直抵南天门。

泰山还建有国家森林公园。占中国鸟类 1/10 的侯鸟每年来泰山繁衍栖息。山区共有近 400 种药物,其中植物药物 333 种、动物药物 26 种、矿物药

物 13 种、加工药 10 种。泰山南麓盛产麦饭石。

由于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为”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中国众多自然遗产中第 1 个被接纳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

(李树德)

TaiZhou Shi

泰州市(Taizhou Shi) 江苏省长江北岸水陆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位于扬州市东北,地当澛汀河、东泰运河、南宫河与通扬运河交会处, 通扬公路经此,扼省境长江北岸东西间水陆交通枢纽,里下河地区入江门户。面积 120 平方公里,人口 25.31 万。春秋属吴、越,汉置海陵县。唐改称吴陵。五代置泰州。1912 年改泰县。1949 年划城郊置泰州市,迁泰县治于姜堰镇。市、县几度分合。1962 年市、县分治始固定。原属扬州市, 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境内地势平坦,西北部河网密布。自古以农业丰盛、盐业发达著称;西汉吴王刘濞设“海陵仓”于此。五代南唐和宋均于此设海陵监;明设盐运使分司,管理淮南盐业生产和运输。自淮南盐业衰落后,泰州

经济亦趋衰落。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展了纺织、机械、化学、电子、食品等工业,所产空调器、机动泵、发电机组、锦纶帘子布、机制纸和纺织品等均享有一定声誉。工艺美术品以地毯、刺绣、绢花著名。传统手工业产品有渔网。名胜古迹有明日涉园(又名乔园)、岳武穆祠和五代铜钟等。日涉园是苏北古老园林之一,可与扬州园林比美。城西泰山公园内有 50 年代初建的泰州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祠。

(单树模)

Tanggula Shanmai

唐古拉山脉[Tanggula(Dangla)Shanmai]怒江、澜沧江及长江发源地。 又称当拉山。发端于东经 90°附近,与喀喇昆仑山脉东尾相接,向东横贯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约北纬 32°~33°,一部分成为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东段渐向东南延伸接入横断山脉。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水系与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及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唐古拉山体宽可达 150 公里,山峰一般海拔 5500~6000 米,相对高差 500~1000 米。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仅 6621 米;青藏公路要隘——唐古拉山口的海拔虽高达 5220 米,却因坡缓、高差小而并不显得险要和难以逾越,故唐古拉在藏语中意为“平坦的山口”。唐古拉山区出露的最古老地层是下石炭统,主要有结晶灰岩、砂岩和板岩互层组成,夹有煤线,底部为碎屑沉积。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尚有黑云母花岗岩的侵入。中生代的印支运动时唐古拉山即已褶皱隆起露出海面,并受后期造山作用的影响,继续上升。自上新世中期以来约上升了 3000 米。目前雪线

高度为海拔 5400 米,现代冰川不甚发育,仅少数高峰,如各拉丹东、阿木岗

(海拔 6114 米)、普若岗日(6482 米)等有小规模的山谷冰川。但冰缘作用强盛,多年冻土发育,除常见的冻融滑塌、泥流等外,流石滩与石海分布较广,尚可看到巨型分选石环等特殊冰缘现象。

唐古拉山的垂直自然带谱属于大陆性,但东段为半湿润型,西段为半干旱型。大致青藏公路以东,海拔 4400~5 000 米为蒿草和蓼组成的高山草甸带;5 000 米至雪线为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主要植物有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风毛菊、火绒草、葶虏草;最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以西海拔 4500~ 5000 米为紫花针茅、羊茅等禾草组成的高寒草原,其上接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或部分镶接混有座垫植物的原始高山草甸带。这些草原与草甸均是放牧牦牛、绵羊等牲畜的天然草场。矿产有铁、煤等。地热资源较丰富。

(李明森)

TangJiahe ziran baohuqu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Tangjiahe Nature Re- serve) 见岷山。

TanglaiQu

唐徕渠(TanglaiCanal) 银川平原最大的引黄灌溉渠道(见银川平原)。

(汪一鸣 蓝慧珠)

Tangshan Shi

唐山市(TangshanShi) 河北省最大重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煤炭产地。位于省境东北部,京山铁路线上。辖 5 区及丰润、丰南、玉田、遵化、迁西、

迁安、滦县、滦南、乐亭、唐海 10 县。面积 1.35 万平方公里,人口 657.5

万;其中市区面积 1090 平方公里,人口 150.4 万。城市随煤炭开发而兴起。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于唐山东北 9 公里的开平设中屯卫,驻兵卫戍京都,已开始采掘煤炭。其时唐山仅为受辖于丰润县的荒僻村落,名唐山村, 北距今唐山 1~1.5 公里。19 世纪 70 年代始建矿采煤,人口渐增,遂改设唐山镇,属滦州。后又建立水泥、纺织、陶瓷、车辆修理等企业,逐步成为工业城市。1928 年改名唐山市,仍属滦县管辖,1938 年正式建市。

市境地势平坦,西北稍高于东南,陡河流经市区,土壤肥沃,年均温 10.7

℃,年均降水量 593 毫米,无霜期 180 天。农业发达。是河北省玉米、稻谷、花生的重要产区,并盛产栗、核桃、苹果等干鲜果。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煤和铁。

1949 年以来,唐山已发展为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各城市中仅次于石家庄,居第 2 位。重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3,占全省重工业总产值的 1/5,以冶金、电力、煤炭为主,其规模、产值、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唐山钢铁公司是全省大型重点冶金企业,钢产量占全省 50%。开滦煤矿为中国最早使用机械采煤的大型矿。1991 年产原煤 1570 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 1/3,是全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所产煤炭结焦性强,灰分较小,发热量高,除供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国外。唐山每年的发电量占京津唐电力网的 1/3。陡河电厂是华北地区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此外建材、陶瓷、机械、纺织等部门亦具相当规模。市内丰润新区有现今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水泥企业——翼东水泥厂。唐山启新水泥厂生产的普通水泥和火山灰水泥均为名牌产品。陶瓷工业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日用茶具、餐具、酒具、卫生瓷、釉面砖等畅销国内外。此外,唐山碱厂是新建成的中国三大碱厂之一,年生产能力为 60 万吨。市区中部有钢铁、电力、水泥、机械、陶瓷等大型企业;东矿区以煤炭为主,并有水泥、化工、机械等企业;丰润新区以水泥、机械、纺织为主。1988 年市区及丰南、滦县、滦南、乐亭、唐海 5 县被列为沿海开发区。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唐山、丰南一带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市内建筑和公用设施遭严重毁坏,人员伤亡极大。震后迅速重建新唐山。1978 年工业总产值已接近震前水平,大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已恢复或超过震前水平。1982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震前水平的 32%, 1986~1990 年平均每年又增长 12.9

%。市政建设进展迅速,1986 年居民已全部迁入新建房屋。按总体规划,新建的唐山市分为老区、新区和东矿区 3 大部分。市内有工程技术学院、煤矿医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

(杨积余)

Tang guQu

塘沽区(TangguQu) 天津滨海市区之一,中国著名海盐产地,华北修造船工业基地,华北著名港口——天津新港所在地。位于天津市区东南约 45

公里处。面积 859 平方公里,人口 44.35 万,多居住在塘沽、新河、新港、大沽和北塘诸镇。塘沽地处海河尾闾,渤海之滨,京沈铁路经此。区内广布冲积、海积平原和现代滩涂,地势低平,洼淀众多。沿海多盐田,盐堆洁白晶莹,构成独特景观。塘沽盐场为长芦盐区大盐场之一,年产 140 万吨,约占全国产量 1/10。化学工业发达,主要企业有天津碱厂和大沽化工厂。天津碱厂的前身为 1914 年成立的久大制盐公司和 1917 年建立的永利碱厂,是塘沽工业之始。19 世纪末清政府在塘沽建立大沽造船所。现有 8 所修造船厂,

如新港船厂、新河船厂和大沽船厂等,修造工程船舶,生产气垫船等。农业用地多集中在海河沿岸,土壤盐渍化对发展农业有影响。渤海渔业资源丰富, 塘沽为重点渔区之一,年产量占天津 70~80%,为维持生态平衡,已将捕捞和养殖相结合。新港在塘沽区东端,海河口北岸,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腹地。取名新港是针对早期于中心市区海河沿岸建成的天津内港(旧港) 而言。新港在中国北方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见天津市)。

(陈树生 苑学政 王钟印)

Tao’erHe

洮儿河(Tao’er He) 嫩江右岸最大支流。全长 534 公里,流域面积

3.08 万平方公里。发源于大兴安岭阿尔山东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流至乌兰浩特纳入归流河,至吉林省洮安县又纳入归流河并转向东北流入嫩江。洮儿河河谷宽坦,比降较大,约 16.6%,但至洮南平原比降骤降至 0.2%。察尔森站多年平均流量 26.9 立方米/秒,最高可达 1700 多立方米/秒,河口处平均流量 50 立方米/秒,径流总量约 16 亿立方米。属于冬春降雪与夏秋暴雨形式补给的河流。冰冻期可达 4~5 个月。

(林儒耕)

TaoHe

洮河(TaoHe) 黄河水系的重要支流,甘肃省第 3 大河。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曲折东流过碌曲、临潭、卓尼县城南,至岷县茶埠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全长 673 公里,流域面积 2.55 万平方公里。沟门村站多年平均流量 172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 53 亿立方米,5~10 月占 75%以上,为甘肃中部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支流有周科河、科才苦河、热乌克赫、下巴沟、车巴沟、卡车沟、大峪沟、迭藏河、羊沙河、冶木河、南川河、东峪河、三岔河及广通河等。海奠峡以上为上游,多土石高山,碌曲以西属山原草地,为天然牧场;碌曲以东两岸林木茂盛、产少量木材,宽谷有农田,峡谷具优良坝址,利于引水和发电。海奠峡以下为下游,属黄土高原,临洮盆地灌溉农业发达,建有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 4 座,洮惠、溥济、通广、临康等渠道灌地均在万亩以上,农产丰富。

(杨锡金)

Tao nan Shi

洮南市(Taonan Shi) 吉林省白城地区辖市,吉林西部重要农牧市。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地当南北交通要冲。面积 6078.5 平方公里,人口 51.2 万。市区位于洮儿河南岸,故称“洮南”。原属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洮南府, 1913 年改县。1958 年与白城县合并称洮安县。1987 年撤县设洮南市。市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洮儿河与交流河流贯全境。气候以温差大、干旱多风为特征。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5 倍,素有“十

年九旱”之称。引洮灌溉和开挖地下水对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有耕地 15

万公顷,草原面积 23 万公顷,后者居全省第 2 位。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和小麦。经济作物以甜菜、线麻、苘麻为主。牧业盛产牛、马、羊。土特产有碱、硝、芦苇。洮安糖厂产量居全省第 4 位。毛纺厂以生产高级呢绒闻名省内外。平齐铁路在市境与白阿线相接,为主要交通动脉。古迹有程四家古城,位于德顺乡洮儿河北岸,方圆 6 公里,为辽代泰州。

(王兆明)

Tao yuan Xian

桃园县(Taoyuan Xian) 台湾北部农业发达县之一。临台湾海峡北口。面积 1200 多平方公里,人口 120 万,仅次于台北县,居全省各县第 2 位。县府驻桃园市,与中坜市同为县辖市。土地开发始于清雍正、乾隆间,因曾多植桃树,旧称桃仔园。初属淡水厅,后分属淡水、新竹 2 县。日本占据后,

初隶台北县,后改桃园厅,又改隶新竹州。台湾光复后, 1950 年始设县。县境地势以中坜—桃园台地为主体,自东南向西北海岸缓斜,本是淡水河主源大嵙崁溪入海所成的古冲积扇,后因大嵙崁溪自石门北折经台北盆地今道入海,境内遂无较大水道经行。年均温约 21℃,冬季虽受东北风影响较强, 但气温不低于 10℃;年降水量达 2000 毫米,夏雨较多。县境古冲积扇上有无数“淄池”分布,供蓄水灌溉之用。1928 年桃园大圳建成,1963 年石门水库大坝竣工,水利条件大见改善。农业发达,以盛产稻米、柑橘、茶叶著名。桃园和中坜两市近年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工业有炼油、化学、纺织、制茶、水泥等。桃园市为本岛西部南北各主要交通干线所经。台湾最大机场——桃园机场设在桃园市西北大园乡,自台北市南下的高速公路有专用支线与机场联接。中坜市有台湾的中央大学,桃园市有私立中原大学。位于石门水库区及其上游的复兴乡是县境高山族分布区。石门水库及其附近地区已成台湾省北部一大游览区。

(吴壮达)

Tao yuan Xian

桃源县(Taoyuan Xian) 湖南省常德市辖县,重要农业县。位于沅江下游,湘西山地到滨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面积 4441 平方公里,人口 94.91 万。县府驻城关镇。汉为临沅县,东汉分置沅南县,隋废入武陵县,宋析置桃源县。明隆庆年间(1567~1572)开发五湖,发展了境内的粮、猪生产, 并推广种植棉花与柑橘。县境位于雪峰山和武陵山余脉呈钳形裹挟的红层盆地;沅江流贯中部,地势朝中、东部倾斜敞开。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 76

%,岗地平原为 22.5%。年产商品粮 12.5 万吨以上,食油 1000 余吨,出栏

肉猪约 30 万头,在全省均居前列。“桃源大种鸡”为优良的肉蛋兼用型。矿

产有 20 多种,钨、锑等有色金属矿藏丰富,金矿约占全省大中型金矿床的2/5。工业以轻纺为主,兼有农机、建材、化肥、食品等部门。用桃花岩(结晶生物灰岩)制作的彩石和高级装饰品及用桃源石(包括玛瑙、石髓等)雕琢成的各种工艺品,享有传统声誉。县境扼湘北通往湘西要道,临河邑镇历来为沅江流域木材及农副产品集散地。随现代交通发展,公路运输沟通相邻各地。桃花源位于县城西南 15 公里的沅江南侧,地表出露灰绿色浅变质板岩,受断层控制并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峭陡幽邃的丘壑地形。自唐宋至明清历代仿陶渊明记述意境,修造观、祠、桥、亭,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成为旅游胜地。

(邓美成)

Tengchong Huoshanqun

腾冲火山群(Tengchong Huoshanqun) 中国保存最完好、分布最广、多次喷发形成的新生代死火山群之一。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周围。火山群呈近南北至东北—西南向延伸,火山个体及火山口亦多作上述方向延伸成椭圆形。火山群从第三纪中后期到第四纪连续多次喷发,一般坝子南部、东部的火山锥形成时代较老,西部、北部的时代较新。现存的 70 余座火山锥中,有

40 余座火山锥体及火山口均保存完整,火山浮石发育,火山弹也完整,其中又以来凤山群、马鞍山群、打鹰山群、黑空山群等为典型。火山锥体大部分由基性和中基性的玄武岩、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和火山角砾岩等组成, 分布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以上,说明当时火山爆发的规模很大。大型火山口内有火山弹、火山渣、浮石等堆积。位于大盈江上源的小湖泊北海和青海, 均系呈椭圆形、长轴走向为东北—西南的大火山口,后因积水而成湖。火山群北部台地上亦分布有火山口,其内部已积水成塘。火 山群附近地区亦为地热富集区,约有泉群 90 多处。其中,硫磺塘、黄瓜箐、洗澡塘、澡塘河等处,泉水温度均在 95℃以上,最高达 98℃左右。冬季由高空俯视,热气腾空, 白雾迷漫,有“热海”之誉。

(陈永森 王霞斐)

Tenggeli Shamo

腾格里沙漠(Tengger Shamo) 中国第 4 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 37°30'~40°,东经 102°20’~106°。面积约 4.27 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守夏的中卫县。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 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 22%。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 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 10~20 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 50~100 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在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 1949 年后营造的人工林。

沙漠内大小湖盆多达 422 个。多为无明水的草湖,面积在 1~100 平方公里间。呈带状分布,水源主要来自周围山地潜水。湖盆内植被类型以沼泽、草甸及盐生等为主,是沙漠内部的主要牧场。

山地大部为流沙掩没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残丘,如阿拉古山、青山、头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图兰泰山等。沙漠内部的平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查拉湖与通湖之间。

沙漠中的湖盆边缘已有小面积开垦。人口密度较巴丹吉林沙漠大。沙漠腹部有查汗布鲁格、图兰泰、伊克尔等乡,居民点分布在较大的湖盆外围。沙漠边缘有通湖、头道湖、温都尔图和孟根等居民点,此外还有一些固沙林场。沙坡头附近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1.27 万公顷。沙漠中有“鸣泉”, 可预报地震。

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因沙丘较小而居民点较多,东西通道常直穿沙漠而过。包兰铁路穿过沙漠东南缘。沙漠内部的查汗池、红盐池和屯池等盛产食盐。居民以蒙古族为主,经营畜牧业,定居放牧。

(邸醒民)

Tian’anmen Guangchang

天安门广场(Tian’anmen Square) 世界最大广场。位于北京城中心,南北长 880 米,东西宽 500 米,面积 44 万平方米。天安门、正阳门(前

门)、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4 座大型古今建筑构成广场的四周轮廓。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广场中央。历史上广场曾是明、清封建王朝举行盛大典礼的宫廷广场。南端有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清亡改称中华门),东西两侧的长安街上分别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三门之间连以高大的红墙,墙内侧有长廓,将广场围成“T”字形。东西围墙外侧分布有封建王朝的中央衙署。当时的广场空间局促,视野狭窄。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对广场进行了(1952 年、1958~1959 年、1976~1977 年)大规模的改造扩建,广场显得宏伟壮观,视野广阔。天安门广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大规模群众革命运动的中心广场。1919 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35 年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二·九”运动、1949 年的开国大典、1976 年的“四五”运动均在这里发生。

(尹钧科)

Tian chi

天池(Tianchi)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游览胜地和自然保护区。位于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北坡阜康县境三工河谷中,湖长 3 公里,宽 1 公里。面积 4.9

平方公里,最大水深 105 米,储水量约 1 亿立方米。湖面海拔 1940 米。湖中有冷水性无鳞鲤鱼。由河谷形态看,可能为第四纪冰蚀湖。中国古书称瑶池, 神话传说中有西王母在此梳洗故事。湖西岸有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福寿寺,因用青砖铁瓦建成,又名铁瓦寺,此外有香炉台、马牙山、锅底坑、灯杆山等名胜。由山麓至天池, 1958 年已建成公路。湖周冰峰竞秀,云杉倒影。夏季凉爽,游人不绝;冬季位于逆温层内,较山麓暖和,为理想的滑冰训练基地。至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 45 公里,公路里程约 100 公里。

(杨利普)

Tianjin Beikedi

天津贝壳堤(shell dikes in Tianjin) 天津沿海一带海生贝壳富集成堤,当地称“蛤蜊堤”、“沙岭子”或贝壳堤。其中所含贝壳达数十种,按层序分布排列,绵延数十公里。现发现 3 条,大致沿渤海湾西岸分布的贝壳堤,自东而西,第Ⅰ堤北起高上堡,向南经蔡家堡、驴驹河、高沙岭、马棚口至歧口与第Ⅱ堤汇合,海拔 3~4 米,多呈弧形残丘,马棚口至歧口段连续成堤。第Ⅱ堤分布于白沙岭、军粮城、泥沽、上古林、歧口、贾家堡、狼坨子一带,海拔 3~4 米,这一列连续成堤,基本完好。第Ⅲ堤经小王庄、张贵庄、巨葛庄、沙井子、西刘官庄等处,海拔 4~5 米,部分段落被后期沉积物覆盖,在巨葛庄附近出露地表,但人为破坏严重。堤内所含贝壳种属主要有:毛蚶、文蛤托氏昌螺、扁玉螺、竹蛏、三角口螺等 10 多种。贝壳堤即由贝壳及其碎屑混以沙粒组合而成的堤状堆积物。

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 于高潮线附近生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 7 次大改道, 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利用 C14 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目前一般认为: 第Ⅲ堤形成约在 3500 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约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

第Ⅰ堤出现于元末明初。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

(陈树生 苑学政 王钟印)

Tian jin Shi

天津市(Tianjin Shi) 中国三个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和综合性工业城市。简称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介于北纬 38°33′~40° 5′,东经 116°42′~118°04′。北依燕山余脉,东临渤海之滨,除西北少部分与北京接壤外,其余皆与河北省相邻。天津地处海河 5 大支流交汇处, 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 和“畿辅门户”之称。天津作为沿海城市,背靠华北地区,在内外经济合作交流中起着“中枢”作用。市境面积 1.13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878.5402

万(其中包括所辖 5 县人口 293.0334 万)。辖 13 区、5 县。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天津地区在元古代前为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至元古代开始海浸而沉积了厚层岩石,中外驰名的蓟县剖面即位于此,奥陶纪末全部成陆。中生代后,北部褶皱成山,南部相对下沉,有 2000~3000 米的湖相堆积层, 大港油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即形成于第三纪的湖相堆积层之中。

市境地势北高南低,除北部是燕山南侧的山地外,其余均属冲积平原, 为较发达的农业地区。蓟县北部山地是燕山山脉向东延伸的南翼,为海拔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古长城即沿蓟县北部山岭修建。

其中 500 米以下的丘陵地坡度平缓,土质较疏松,为发展果林和梯田种植之地。蓟县山地之南是开阔的平原。靠近山地是由洪积冲积扇组成的倾斜平原,呈扇状分布。平原组成物质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到细,由砂砾到粘土, 是粮、棉、油主要产区之一。倾斜平原往南是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分布许多大小洼淀,地下水位高。因排水不畅,常有季节性积水,易出现沥涝灾害, 有的经治理,已成为“粮仓”。东南是滨海平原,地面高程不到 2.5 米,土壤含盐量高,多辟为盐田。地下有优质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滨海平原以东有狭长滩涂。渤海位于浅海大陆架上,利于发展渔业。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半年受蒙古冷气团控制,多西北风, 气温较低,降水也少。夏半年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控制,以偏南风为主。气温升高,降水也多。年降水量 500~700 毫米,夏季降水量占 76%;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多雨年和少雨年相差 3~4 倍。时有春旱。

水文区内河流以海河、蓟运河为主。蓟运河水系包括蓟运河、潮白河、陡河等。海河水系有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及南、北运河(见京杭运河) 等 5 大支流。由于上游支流众多,且降水集中 7、8 月份,到夏季汛期,洪峰直涌海河,尾闾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致使海河成为历史著名害河。

发展简史

市境是中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战国时期属燕国。当时已使用铁制工具,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秦时北部分属渔阳郡、右北平郡,西部和南部分属广阳郡、巨鹿郡。西汉初,天津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等县。北部属渔阳郡泉州、雍奴县及右北平郡无终县,经济上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章武、泉州为制盐中心,制盐业在全国占一定地位。东汉末年至隋,发展水运,开凿河渠,促进了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唐代,以海河为界,北属幽州, 南属沧州。706 年开凿连接海河和蓟运河的平虏渠,南方粮米运抵渔阳,以供军需。当时海口重镇军粮城为屯粮转运枢纽。北宋时,海河为宋、辽界河, 北宋一侧沿河设有双港寨、三女寨、河平寨、泥姑寨等据点,驻军防守。当时天津一带已开始兴修水利、垦荒种稻。金代,海河以北属中都路大兴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河北东路沧州青池县和静海县。由于漕运和制盐业的发展, 在今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一带迅速发展成交通枢纽,约于金贞祐二年(1214)建立了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正式名称。元朝,海河以北分属蓟县、三河、宝坻、武清等县,海河以南属静海县。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兵南下“靖难”,渡直沽,遂赐名“天津”(意即天子“车驾所渡处”)。永乐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西南筑城,置天津卫及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合称天津三卫。天津大规模“屯田”始于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静海、南皮、盐山、庆云、沧州等县)。1913 年废府留县。1928 年改为直辖特别市。1930 年河北省省会迁津,改为省辖市。1935 年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再次改为特别市。

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南方赋税贡给,经由京杭运河北上,天津为入京咽喉;货物商旅齐集于此,南运河沿岸商业兴旺,经济繁荣。制盐业由煎盐改为滩晒,产量日增,亦由天津集散,运销黄河中、下游各地。随商业和手工业日益繁荣。天津逐渐发展为北方重要经济城镇。19 世纪中叶,沿海航运扩大。今解放桥以下海河两岸成为海运船只进出码头,天津城的繁荣中心开始南移。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入天津,在狮子林桥以下的海河两岸强行划地开辟租界,加速了天津市中心南移,也加速了城市殖民地化。自1868~1937 年的 70 年间,天津的外贸总值占全国 1/10 以上,进口以奢侈品和轻工消费品为主,出口以华北地区的农畜产品为主。

19 世纪以来,天津开始出现轻工业,多为外资经营,直到抗战前夕,天津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 84%以上。纺织工业的全部纱锭中,日商占 2/3; 卷烟工业以英商和日商占优势;电灯、电车、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则控制在英、法、比 3 国商人手中。日本侵占天津后,发展了一些工业,并利用天津作为掠夺华北物资的基地。

1949 年前,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天津城市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区域:一是租界区,区内高楼大厦,道路平整;另一是劳动人民居住区,房屋低矮,街道狭窄泥泞,缺少排水设施,卫生条件差。而租界区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加之海河及京沈铁路斜贯市区,河、道两侧来往的桥梁、地道少而狭窄,给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困难。城市建设残缺不全,布局混乱。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天津市人口 878.5402 万,其中市区占 40%。全市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777 人,以市区人口密度最大。市区中又以和平区人口密度

最大,每平方公里 5.2 万余人,河东区最小,为 1.32 万余人。

全市有满、蒙古、回、藏等 29 个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 2.11%,以

回族最多,满族次之,除回族和满族居住稍集中外,多是各民族杂居。

经济概况天津市工业部门较齐全,农业生产有一定基础,是华北地区经济中心和全国 14 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工业及其布局天津市是中国沿海古老工业基地之一。1949 年前,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落后。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大。1949 年以后,已由以食品、纺织为主,发展成轻、重工业大体相等,部门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90 年工业总产值达 679.93 亿元,其中重工业 333.01 亿元,

轻工业 346.92 亿元。

①机械工业。拥有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机床、汽车、拖拉机、造船、电子、仪表、手表等 30 多个行业部门,能生产高级、精密、大型的多种产品, 其中机床、柴油机、纺织机械等几十种产品出口国外。

14.6 千瓦以上拖拉机产量占全国第 5 位,汽车产量在全国也居重要地位。

②化学工业。具有一定基础,以天 津碱厂、天津化工厂、大沽化工厂为代表的化工企业是中国海洋化学工业的摇篮。现为全市主导工业之一,重点发展了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包括多种无机盐、化学试剂、橡胶、染料、涂料、农药、医药等。纯碱产量占全国 1/4,仅次于辽宁,居第 2 位;烧碱和化学农药产量也居全国第 2 位。

③冶金工业。现已具备炼钢、轧钢、金属制品、耐火材料、有色金属等多类型及相互协作的工业部门。可生产耐热钢、不锈钢等多种优质合金钢和多种型号无缝钢管、薄板、带材、铜合金毛细管、针布钢丝、预应力钢丝等多种金属制品材料。其中特种异型弹簧钢丝、预应力刻痕钢丝、各种有色和黑色合金特细钢丝及航空钢丝绳、镀锌钢丝绳等产品,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④纺织工业。全市大工业部门。原有基础较好,1989 年产值达 53.84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8.5%。

⑤轻工业。有食品、造纸、制革和日用机械等部门,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比重已大为下降。多种轻工业产品供应全国和出口。自行车产量占全国 1/6 以上,仅次于上海,居第 2 位;手表产量居全国第 4 位。

⑥手工业。历史悠久,生产的 120 道地毯已成为国际名牌产品。其他如雕塑、编织、年画、纸鸢等手工艺品 亦著名。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天津市逐步调整工业布局,建置新的工业城镇, 其现状如下!

①中心市区。包括旧市区、新市区和近郊工业区。旧市区是天津工业的基础,在全市工业中占重要地位。但污染扰民,生产拥挤,发展受限制。新市区是在旧市区周围规划建设的地区,面积 100 平方公里,有 10 个工业区、

5 个工业地段及一些分散建设的工厂。新市区的工业是天津工业的骨干。

②近郊工业城镇。1958 年后,在近郊开辟了杨柳青、军粮城、咸水沽、大南河等工业城镇。对疏散市区工业,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③滨海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 3 区。资源丰富,有盐、石油、天然气。对外交通方便,腹地广阔,又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④远郊地区。远郊 5 县多为乡镇地方工业。

交通运输天津市陆路、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华北地区物资集散地。

①20 世纪 50 年代,海河航运所负担的年货运量达 360 万吨,客运量为

56 万人。3000 吨轮船可往来于天津—塘沽。

1958 年海河建闸后,由于上游径流减少,闸上河道淤积,影响了内河航

运。北部的蓟运河,一般水流平稳,易行船,其中江洼口至北塘一段 120 公里,航行便利,可通轮船。蓟运河主要负担沿途出产的皮毛、土产、粮食和食盐的运输,年运量 10 万吨。

②位于海河河口、渤海湾西岸的天津新港是中国五大港口之一,腹地深及华北、西北。

已建成万吨级码头 18 处,包括装油、杂货、钢铁及集装箱泊位等专业化

码头泊位。1990 年港口吞吐量 2063 万吨,居全国第 6 位。天津港四港池集装箱码头是华北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成立以来,除经营沿海运输外,还拥有油轮、散装船及杂货船 95 艘。从以欧洲、日本航线为主扩大到东非、红海、

西非、波斯湾、孟加拉湾、东南亚、美洲、澳大利亚等航线的 400 多个港口。

③铁路枢纽以京沈铁路为联系东北和关内的交通干线,货运以煤和石油运量较大。此外,东北的钢铁、机械设备、木材、粮食等经该线南下,而金属矿、机械和轻工产品则由该线北运出关。京沪铁路由天津南下联系南京、上海等重要经济中心,担负着南运煤炭、木材、钢铁、棉花、油料,北运粮食、机械及各种轻工业品等物资交流任务。

④市内公路有 4000 多公里,为适应经济发展之需,已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

贸易天津是华北经济区的贸易中心,并与东北、西北地区有联系,多种商品畅销“三北”地区,和平路、滨江道、劝业场一带是市区最大的商业中心。对外贸易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已同 15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

出口商品近 1900 种,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农副土特产占出口总额 90%以上,80 年代末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 3/4 以上。

文教科技市内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28 所高等院校及 9 所大学分校,

共设置 180 多个专业,高校图书馆藏书 600 余万册。全市有科研机构 198 个。

还有现代化大型图书馆和总高逾 400 米的天津电视塔。

农业及其布局市境农业生产过去受自然条件制约,在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南、北运河及海河沿岸,农业生产较为稳定。其他地区土质差,常遭旱、涝、虫、碱灾害,耕作粗放。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以耕作为主,林、牧、副、渔所占比重都很低。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从根治海河入手,兴建了较为完善的抗旱排涝系统,有效灌溉面积达 80%以上。改土治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

全市农业、农副加工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1990 年农业总产值 54.86 亿元。

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粮田占总耕地面积 78.1%,小麦、玉米、稻谷为天津三大作物。“小站稻”是中国优良水稻品种。

80 年代以来,牧业、副业、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其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为合理利用资源,农业布局正发生显著变化:

①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种植粮、果林,并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②中部偏北冲积平原区,包括宝坻、武清、宁河、北郊一部分,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是重要粮食产地。此外还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并加强植树造林。③市区近郊和邻县,处于冲积、海积平原区, 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水稻和副业生产。④西南静海一带盐碱洼地,以粮油为重点,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⑤东侧滨海平原,涝碱严重,洼地众多,以水稻为主,实行稻麦兼作,并发展渔苇等水产副业。⑥海岸滩涂宜辟为养殖水产基地。

城市地域结构天津作为城市已有 500 多年历史,但至 1949 年,建成区面积只有 61 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杂乱无章,残缺不全。1950 年以后,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建设,城市地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建成区面积已达 222

平方公里,比 1949 年扩大 2.6 倍。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①新开辟了 10 个工业区、4 个近郊工业城镇及仓库区;新建了大港石油工业基地,扩大了塘沽、汉沽的工业规模。先后将 100 个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迁出市中心区。有效地改变了旧天津人口、工业过分集中市区、布局混乱的局面。建成了石油化纤厂、大港电厂、显像管厂等大、中型现代化工厂 14 个。大港石油基地逐步形成了综合工业基地。近年来引滦工程引水入津(见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天津市工业及民用水问题。

②大面积建筑居民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共建成住宅面积 2500 万平方米,同时改造了部分旧市区、兴建了一批文教、卫生科研设施及商业等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有大发展。农村建房普遍,越来越多地利用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村客面貌改观。

③第三产业相当活跃,发展了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点。天津劝业场、百货大楼、中原公司、天津商场、国际商场等大型商场成为天津商业的主体。同时,在各个区均建立了百货商场、综合商场和商业网点。

④城市环境面貌改观。天津市老城道路狭窄,人口稠密,建筑陈旧,加上地震的严重破坏,造成城市环境脏乱。经近几年有计划、有步骤的整治: 在 19.8 公里的海河沿岸兴建了风景优美的带状公园,疏浚、改造了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的卫津河、废墙子河,新建和改造修整了以 3 环 14 射(内、中、外 3 条环线和 14 条与环线交汇的放射线)为骨干的近 100 条道路,修建了一批绿化小区和庭院式绿地。1989 年在外环公路外侧建成一条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环城绿化带。绿化带周长 73 公里,宽 0.5 公里,占地面积达 3000 余公顷。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原塘沽盐场三分场地区。东起海防路,西至京山铁路,南到计划中的高速公路,北靠北塘镇,面积 33 平方公里。第 1 期工

程开发京山铁路以东,高速公路规划线以北,约 3 平方公里的地段,建设综合性工业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了高起步、现代化的方案。结合天津港和塘沽区的建设,通盘考虑,合理布局、起步区设置 6 功能区:靠近铁路一侧将作为临时料场和建筑构件加工区,西南角是机械工业区,西北角是精细化工工业区,东南角是电子工业区,东北角是服装、食品工业区,在电子、食品两工业区之间是科研区。开发区道路设计宽阔,沟通新港和京津之间主干线宽 60 米:沟通塘沽和北塘之间主干线宽 50 米。按现代化要 求,每 1

功能区均设置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半径不超过 500 米。服务中心将开设快餐工厂、托幼机构、商业零售网点、医疗卫生单位和集中型大仓库。开发区还设有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后,经明渠、管网,然后入海。明渠两岸栽花

植树,成为开发区的一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陈树生 苑学政 王钟印)

Tianmen Shi

天门市(TianmenShi) 湖北省荆州地区辖市,中国棉花高产县市之一。位于省境中部,汉江北岸。面积 2622 平方公里;人口 153.34 万。原为天门

县, 1987 年改为县级市。市境属江汉平原,北部为海拔 50 米左右的剥蚀平原,为第四纪红黄土所覆盖,是稻、麦产区;中部为天门河洼地带,有串珠状湖泊分布,为稻田、水产养殖和桑蚕集中地带;南部为汉江河浸滩平原, 海拔一般 20~25 米左右,多为沙质壤土,为主要产棉地带。全市有耕地 12 万公顷,旱地占 70%以上。农业以棉花生产为主。工业有纺织、衣机、化肥、农药、衣产品加工等部门,集中于市区与岳口、皂市 2 镇。所产天门塑料花

和“天门绢”驰名中外。市境有大型岩盐矿群,总面积 138 平方公里,总储

量 148 亿吨。汉江、天门—汉北河 2 航线和汉(口)宜(昌)等公路构成水陆交通网。天门是湖北省华侨集中地区,华侨多分布于新加坡,以从事镶牙、牙医为主。天门是中国古代著名茶叶研究家、《茶经》作者陆羽的故乡,市区建有纪念亭,留有古石碑、文学泉(亦名三眼井)等遗迹。市区有南北朝时所建白龙寺。皂市镇附近有明“竟陵学派”主将钟惺墓。天门为荆州花鼓戏发源地之一。

(刘盛佳)

Tianmu Shan

天目山(TianmuShan) 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国古老山地之一,著名避暑和游览胜地。位于浙、皖毗邻地区。呈西南—东北走向, 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为界。长 200 公里,宽约 60 公里,属江南古陆

的东南缘。山地呈中山—深谷景观,海拔 1500 米以上山峰有 10 余座,最高

峰清凉峰 1787 米。岩性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山地两侧多低山丘陵宽谷景观。天目山古名浮玉。《元和郡县志》记载: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 左右相称,名曰天目”。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地区。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 1100 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 1 100~1400 米为落叶、

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1 400 米以上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于 1956 年划为全国自然保护区,1986 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种繁多,其中乔木 800 多种。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闻名中国。有树龄 1500 年以上、五

代同堂的公孙树——银杏;有清代即已发现而称为大树王的柳树,胸径 2.33

米,材积 42.98 立方米,有树高达 54 米、胸径 1 米多的金钱松。中国特有的

野生银杏树最早发现于此。此外,有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 41

种稀有名贵树种。动物区系复杂,仅鸟类即达 148 种,蛇类有 37 种。其中红嘴相思鸟最著名。山区盛产茶叶、笋干、山核桃、药材、竹木等。

(俞康宰 臧威霆)

Tianshan Shanmai

天山山脉(Tianshan Shanmai) 亚洲内陆中部的著名山系,世界干旱区域的多雨山地之一。在中国境内,纬向横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 东起东经 96°10'的哈密县东,西到东经 74°50′的乌恰县西北。东西长约1760 公里。南北跨越 5 个纬度(北纬 40°31′~45°23'),宽 250~350

公里,面积约 41 万平方公里。山地耸立于准噶尔与塔里木盆地之间,海拔多

在 4000 米以上。位于西段的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 7435.3 米;

东段的高峰是博格达峰,海拔 5445 米。

地质与自然地理分带在地质历史上,天山地槽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经加里东运动,特别是华力西运动,地槽发生全面性回返,褶皱隆起形成古天山山地。构成山地的主要岩石是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力西期的侵入岩等。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形成多级山地夷平面。后经冰川与流水交替作用,成为现代天山。是中国重要的地震带区。自 1600~1979 年, 新疆 500 多次 4.6 级以上地震,有 50%以上发生在这一地区。

山脉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所组成,山体之间夹有许多宽谷与盆地。

天山山地现代地貌过程从山顶到山麓,依次为:①常年积雪和现代冰川作用带。位于海拔 3800~4200 米以上的冰雪覆盖的极高山带。据统计,天山拥有现代冰川近 7000 条,面积达 1 万平方公里。②霜冻作用带。位于海拔2600~2700 米以上的山区,堆积了大量古代冰川沉积物,并保留了多种冰川侵蚀地形——古冰斗、冰槽谷、冰坎等。负温期长达半年,仅于盛夏解冻。

③流水侵蚀、堆积带。位于海拔 1500~2700 米(或 2800 米),河网密布, 河谷阶地发育。④干旱剥蚀低山带。位于海拔 1300~1500 米以下,年降水量200~400 毫米,南坡位于海拔 1700~2000 米以下,年降水量 100~150 毫米, 外营力以干燥剥蚀作用为主,南坡尤盛。

气候与水文山地气候年中明显分成冷、暖两季。冷季天气多晴朗, 3 000

米以下的山地、盆地和谷地积雪深厚,且多雾霜。暖季(夏季)海拔 3000 米以上多雨雪。3000 米以下气候凉爽。各地湿度差别受高程控制。

在天山山地,特别在天山西段,冬季往往形成明显的逆温层结。逆温产生于 10 月,消失于翌年 4 月。以 1 月份的层结为最大,达 3000 米左右。

天山山地的年降水量,同一山坡自西到东,逐渐减少;山地迎风坡(北坡)多于背风坡(南坡),山地内部盆地或谷地少于外围山地。位于天山内部的巴音布鲁克海拔 2438 米,年降水量仅 276 2 毫米,比同高度的山地少。但地势宽坦,河曲发育,降水集中夏半年,湖沼星罗棋布,水草肥美,成为中国著名草原之一,并且是天山山地唯一有天鹅生栖的地方,现已划为新疆的自然保护区(见尤勒都斯盆地)。

天山北坡的年均降水量多在 500 毫米以上,是中国干旱区中的湿岛。其中以西段的中山森林带最多,竟达 1139.7 毫米(1970 年记录)。海拔接近海平面的托克逊年降水量最少,只有 6.9 毫米。降水季节变化很大,最大降水集中在 5、6 两月,以 2 月份最少。

天山山地的最大降水带随季节上下迁移。冬季最大降水带在海拔 1500~ 2000 米,夏初开始向上迁移,到 7、8 月份升到海拔 5000 米的极高山带。此

后,又开始回返。至 10 月份回到冬季原来位置。山地暴雨历时短暂,但强度很大。积雪分布与降水相同。

天山山地为新疆不少大河的源头,如伊犁河与塔里木河等。在不到 20

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径流形成区内,有大小河川 200 多条,年总径流量为 436 亿立方米,占新疆河川径流总量的 52%。引水灌溉遍及新疆 57 市、县的绿洲农田。按各河出山口以上的集水面积计,年平均径流深 271 毫米。河流年径流变差系数一般为 0.1~0.2,变化相对稳定。年径流变差系数为中国最小

地区之一。

经济概况天山山地气候湿润,水源充足。山地中森林面积约占全疆的 50

%,草场面积约占全疆的 47%。此外,天山矿产种类繁多,新疆的工矿区亦多分布于天山南北。天山山地已建成独(山子)—库(车)公路、伊(宁)

—若(羌)公路、乌鲁木齐—巴仑台—库尔勒公路。

(胡汝骥)

TianshuiShi

天水市(TianshuiShi)甘肃省第 2 大城市,省辖市,历史名城,新兴工业城市。甘肃东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是“丝绸之路” 的要道和陕、甘、川物资集散地与战略要地。辖 2 区及秦安、武山、甘谷、

清水 4 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面积 1.43 万平方公里,人口 292.29 万;其

中市区面积 5862 平方公里,人口 101.19 万。天水城前汉属天水郡,后汉属汉阳郡。晋始 为天水郡治。宋改名秦州,治成纪县。明废成纪为秦州治, 清雍正七年(1729)升为直隶州。1913 年改名天水县,1950 年置天水市。历代沿耤河北岸建有五座城垣,今城区东西五城相连,市街宽阔。市境气候温暖宜人,四季分明,冬少雨雪,无酷寒,夏多雨,少酷热,年均温 10.7℃, 1 月均温-2.8℃,7 月 22.6℃, 10℃以上活动积温 3359.5℃。年降水量

531 毫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天水地处渭河南岸,陇海铁路横贯。工商业在省内仅次于兰州,为陇中南部首邑。工业有机械制造、电工器材、仪表、化工、建村、纺织及农机制造等,均占全省重要地位。手工产品雕漆驰名国内外,为甘肃省重要出口商品。农产有小麦、玉米、高梁等,并产苹果、梨、核桃。矿产有铁、铬、铜、铅。城郊名胜古迹众多,如元、明建伏羲庙,城南汉将军李广墓,城东 15 公里上邦故城,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南 45 公里的麦积山石窟保存大量精美佛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郊放马滩汉墓中发现的纸质地图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

(冯绳武)

TiantaiShan

天台山(Tiantaishan) 曹娥江、奉化江、灵江分水岭。浙江省游览胜地。位于省境东部,天台县北。天台山北连四明山,南接括苍山,呈东北

—西南走向。主峰华顶山海拔 1094 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流纹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后,常形成悬崖峭壁。名胜古迹有石梁飞瀑、华顶日出、国清寺、隋塔、智者塔院等。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北 3 公里,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是中国著名古刹之一,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寺院前临清溪,背倚五峰,殿宇宏伟,多文物古迹。石梁飞瀑位于城北 20 公里,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飞瀑十丈,气势磅礴。国清、石梁、华顶等名胜地均有班车抵达。山区盛产名茶、药材、竹木等。

(俞康宰)

Tian tan

天坛(TempleHeaven) 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地方。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东侧。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增建皇穹宇和圜丘坛,立四郊分祀之制,改称天坛。坛墙两重,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总占地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还有回音壁、三音石、双环亭、丹陛桥、七十二廊、斋宫、神乐署等。祈年殿原名大祀殿、大享殿,

下部为汉白玉砌筑的圆形三层坛体,上建鎏金宝顶三重檐攒尖式屋顶并覆深蓝色琉璃瓦圆形大殿,殿高 38 米,直径 30 米,殿圆形,乃因天圆;瓦蓝色, 象征蓝天。殿内支柱的数目,亦按天象设计。皇穹宇是祭天牌位之处。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攒尖顶圆形建筑。殿外围以圆形垣墙,高约 6 米,圆半径约

32.5 米,内侧壁面整齐光洁,是为回音壁。圜丘坛又名祭天台,每年冬至皇帝在此祭天。坛圆形分三层。坛面每环的石块和栏杆、台阶的数目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象征神话传说九重天。天坛曾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修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钧科)

Tian zhu Shan

天柱山(Tianzhushan) 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潜山县境内,距潜山县城约 20 公里。山体主要由燕山期二长片麻岩和混合

花岗岩组成,略呈北西向延伸,构成分水岭。主峰天柱峰海拔 1485 米,劈地摩天,有“中天一柱”之誉,风景区分为三祖寺、虎头崖、茶庄、马祖庵、青龙涧、主峰、铜锣尖(后山)、九井河等 8 景区。群峰峥嵘,怪石罗列, 雄、奇、灵、秀兼备。天然风景有 42 峰、53 怪石、18 岭、17 崖、25 洞、7 关、8 池及苍松、翠竹、云海、飞瀑、流泉等;并有佛光寺(别称马祖庵)、三祖寺(一名山谷寺、乾元禅寺)、觉寂塔、西关寨刘源石刻、石牛古洞及石牛溪崖壁上唐宋以来 280 余条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石刻是天柱山风景区的一大奇观,从山麓的石牛溪旁,到天柱峰峰顶均有分布。天柱山植物荟萃, 垂直分布明显,已列为安徽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 208 平方公里,其中

风景区范围约 54.4 平方公里。

(朱孟春)

Tiebu zlran baohuqu

铁布自然保护区(Tewo Nature Reserve)见岷山。Tie faShi

铁法市(TiefaShi) 辽宁省新兴煤矿城市。位于省境北部,辽河中游西岸,铁岭市区西北。面积 261 平方公里,人口 20.18 万。原为调兵山镇和

大明镇, 1958 年设铁法矿务局,1981 年成立铁法市, 1984 年改为铁岭市铁法区。1986 年恢复市建制,属铁岭市。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东部和西部为海拔 200~300 米低丘,大砬山海拔 336 米,中部矿区为海拔60~90 米的平原。侏罗纪煤层广布,储量几十亿吨。1900 年开始土法开采,

1958 年以后发展很快,建成以调兵山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基地。矿区有铁路、公路相连,并有干线通往铁岭市和省内外联系。1981 年以来煤产量剧增。市内建有清河发电厂,是辽宁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熊树梅)

Tieling Shi

铁岭市(TielingShi) 辽宁省北部新兴工矿城市,省辖市,省商品粮油基地。位于辽河中游东岸。辖 2 区及铁岭、昌图、西丰、康平、法库 5 县。

面积 1.75 万平方公里,人口 359.48 万;其中市区面积 531.2 平方公里,人

口 44.2 万。秦、汉时属辽东郡,唐初为渤海富州地,辽以炼银改富州置银州富国军,治延津县(今铁岭)。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移铁岭卫于银州, 为铁岭得名之始。清康熙三年(1664)废卫置县。1979 年析置铁岭市。市境西部 为平原,东部为丘陵山地。年均温 7.3℃,1 月均温-13.2℃,7 月 24.4

℃,年降水量 683 毫米,集中夏季,无霜期 147 天。农产有高梁、玉米、大豆、稻等。工业主要有电子、纺织、机械、橡胶、建材等。市区铁路以西为工业区,东部为行政、商业和居民区。哈大铁路穿过市内并有支线通铁法矿区。公路干线有京哈、沈环、铁长(甸河口)等。市东郊龙首山为风景区。

(熊树梅)

Ting Jiang

汀江(Ting Jiang) 闽西最大河流,为广东省韩江的上游。发源于宁化赖家山,南流纳武平小澜溪,至上杭纳旧县溪,经永定纳黄潭河和永定河,然后进入广东大埔县汇为韩江。在福建境内干流长 285 公里,流域总面

积 9 022 平方公里。汀江水系呈明显不对称,左岸多较大支流,右岸甚少。长汀与上杭之间的中游段,河谷较宽广,上、下游多为峡谷,河床中多礁滩。特别是下游河段,礁滩鳞次栉比,如竹笃滩、龙钩滩、跨滩、棉花滩、鸡母滩等。比降极大,航运视为畏途。水力资源却很丰富。汀江年均流量为 182

立方米/秒,流量变化介于闽江与九龙江之间。年均含沙量为 0.248 千克/立方米,较晋江小。但近年来,由于沿江两岸森林过伐,水土流失加剧,汀江泥沙也有明显增加。汀江流域农林产品较丰富。

(赵昭昞)

Tong hai Xian

通海县(Tonghai Xian) 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烟高产县之一,玉溪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围绕四周。面积 721 平方公里,人口 23.4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300. 9 人, 是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以汉族为主,有彝、回、蒙古、傣、哈尼等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 4600 余人,约占全省蒙古族总人数的 74%,多聚居在凤山脚下杞麓湖畔。县府驻秀山镇。唐置通海镇,元改通海县。历史上工商业发达。县境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复种指数约 177%,可一年两熟。农产有稻、小麦、油菜籽、烟草、甘蔗、薯类。工业有纺织、五金、食品加工等。县境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地带,地质构造活动较强烈,历史上地震频繁,6 级以上强震曾发生 6 次。1970 年 1 月曾发生 7.7 级大地震,震中在峨山、通海与建水曲江之间,人畜伤亡较多,财产损失巨大。

(陈永森 王霞斐)

Tong hua Shi

通化市(Tonghua Shi) 吉林省钢铁工业基地,省辖市。位于省境东南部浑江上游。辖 2 区及通化、柳河、辉南 3 县。面积 1.52 万平方公里,人

口 216.87 万;其中市区面积 761 平方公里,人口 39.88 万。市区清属盛京将军辖下岫岩州东边地。光绪三年(1877)析置通化县。1942 年设市。市区地处浑江河谷。市街沿河谷延伸,四周群山叠嶂。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 5℃; 1 月均温-12.2℃;7 月 23.2℃。年降水量 850 毫米,最大降水量 1277 毫米, 为吉林省多雨城市。农产有大豆、玉米、稻、杏子、高梁等。附近蕴藏丰富的煤、铁、铜及山林资源。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已发展有采矿、冶金、纺织、食品、电力、机械、化工、造纸和木材加工等工业。通化钢厂是省内最大钢铁厂;轻工业以通化葡萄酒、人造毛皮和造纸闻名。为梅集铁路的中转站, 是吉林省通往朝鲜的交通要道之一。此外有鸭大、长林 2 线通往长白山腹地林区。是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一带木材、粮食和土特产的集散地。市内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亦有发展,有吉林省大型滑雪场等设施。江东南山有抗日

民族英雄杨靖宇烈士陵园。市境还有玉皇山公园等游览地。

Tong liao Shi

(王兆明)

通辽市(Tongliao Shi)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城市,哲里木盟辖市和行暑驻地。位于松辽平原西南隅,西辽河畔,是吉林省通向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面积 3518 平方公里,人口 69.59 万;其中城区面积 28 平方公里, 人口 19.7 万。20 世纪初市境尚为荒草水泊之地。为达尔罕王及卓里克图亲王属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招垦移民,渐形成“白音太来”(蒙古语富饶平原之意)村落。1914 年改名通辽镇,属辽源县辖。1918 年设县, 1956 年置市,1986 年通辽县撤销并入。工业以电力为主,并有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造纸、制糖、皮革和乳品加工等部门。农产品有玉米、高梁、大豆、谷子等。京通、通让、大郑等铁路交会境内。市内设有民族师范学院、医学院、畜牧学院等高等院校。

(林儒耕)

Tongshi Shi

通什市(Tongshi Shi) 海南省南北交通枢纽,五指山地区文化中心。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西南麓,保亭县西北。面积 1154.1 平方公里,人

口 9. 39 万。通什系由黎语音译,当地读如“通杂”,是树下田之意。原属保亭县地。保亭县置于 1936 年。1952 年成立黎族苗族自治区时,首府原在乐东县抱由镇。1953 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首府迁通什镇。1959~1962 年, 通什镇一度同为保亭县驻地,1962 年通什从保亭县划出,为自治州直辖镇, 保亭县治亦迁往保城镇。1986 年由镇升为通什市。市境群山环抱,地形起伏, 最高点为生毛岭,海拔 1374.4 米,次为阿陀岭,海拔 1006 米,均为花岗岩组成的雄伟山体。昌化江支流南圣河流经,将山城分成两半。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因地处海南最大暴雨中心边缘,且常受台风袭击,不利于生产。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通什仅为五指山区的茅草圩,交通闭塞,野兽出没,疟疾猖獗。经 40 多年来的建设,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新城市。工业有木材加工、机械、水泥、橡胶、皮革等。市境西南建有水电站。商业发展迅速。自 1954 年海榆中线通车后,交通运输已深入五指山腹地,通什成为联结海南岛南北交通的中心。市内建有医院、学校,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徐俊鸣 司徒尚纪)

Tong Xian

通县(Tong Xian) 北京市工农业生产较发达县份。首都东部交通枢纽。位于市境东南部。面积 870 平方公里,人口 60 万。县府驻通州镇。西汉置路县,东汉改“路”为“潞”,曾为渔阳郡治。金于潞县置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明废潞县之名专称通州。1911 年后称通县。1958 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先称通州区, 1960 年改通县。县境皆为平原, 20 米等高线东西斜穿中部。北部略高,有坡岗地,为草甸褐土;南部低洼,旧多湖泊沼泽,为浅色草甸土、盐碱土等。年均温 11.2℃,降水量 679 毫米,无霜期 192 天。河渠纵横,主要有潮白河、北运河、通惠河等,水利资源丰富,排灌条件良好。耕地 6 万公顷,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以机械、化工、纺织、金属冶炼、橡胶、印刷、食品等部门为主,有中央和市属大型企业、仓库及医院、科研机构多处。通州镇

为北京东郊以机械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卫星城,西距市区中心 22 公里,常住人

口 12 万。旧日为京杭运河北端主要码头,系漕运、仓储重地,北京水上门户。京承(北京—承德)、京秦(北京—秦皇岛)铁路和京山(北京—山海关)、京塘(北京—塘沽)公路横穿境内。县境有北周始建的燃灯佛塔、明永通桥

(八里桥)、李卓吾(贽)墓等名胜古迹。其南张家湾是元、明、清三代大运河重要码头,繁盛一时。

(尹钧科)

Tongyang Yunhe

通扬运河(Tongyang Canal) 贯通江苏省南通、扬州 2 市的人工河道。古称邗沟。为南通、扬州 2 市及其沿岸各市、县的主要航道。延伸于江苏省长江北侧。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 179~前 141),由吴王刘濞主持开凿。用以运盐,亦称运盐河、盐河。经历代改建和延伸而达南通。清宣统元年(1909)改称通扬运河。现今之通扬运河西起扬州市东郊湾头,与里运河相接,东经江都县、泰州市、泰县至海安县与串场河相会,再折向东南, 经如皋县至南通市入长江,长 150 公里。1958 年后,江都、海安间,沿通扬运河北侧,又开辟新通扬运河 90 公里,可引江都水利枢纽的江水东调,亦可抽排里下河涝水,并兼作航道。

(单树模)

Tongli Zhen

同里镇(Tongli Zhen) 江苏省南部水乡古镇和太湖著名风景区。位于吴江县北部,东临同里湖,西连庞山湖,北枕九里湖,南近叶泽、南星 2

湖。面积 62.5 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万。唐称铜里,宋改今名。镇内河渠纵

横,房舍沿河修建,砂石驳岸,缀以石桥。现尚存宋、元、明、清古石桥 23 座和石碑、牌楼、名贵树木多处。其中,宋思本桥、月形和合桥为江南罕见。原有历代园林数十处,均已倾圮;仅清同治年间所建退思园尚保存完好,已恢复开放。居民房舍,粉墙乌瓦,仍具江南水乡古镇特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十三景区之一。

(单树模)

Tongxin Xian

同心县(Tongxin Xian)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辖县,自治区面积最大、回族人口最多的县。位于自治区中部。面积 8433 平方公里,人口 27.9 万,回民约占全县人口的 4/5。县府驻同心镇。汉为三水县,汉、唐时为安置少数民族归附部落之地,西夏置韦州,元初曾封豫王,明为庆王等牧地, 设有韦州群牧千户所。清设平远县, 1913 年以来先后改称镇戎、预旺、同心。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在预旺、海原等县回民聚居地区,成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设于县境王家团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回族自治政权。县境海拔 1344 米。年均温 8.4℃,1 月均温-8.5℃,7 月 22.7℃,10℃以上活动积温 3149℃,年降水量 277 毫米。多尘暴,年均达21 天。县境位于黄土高原边缘,草原辽阔,向为牧区,盛产滩羊、中卫山羊及发菜、甘草等特产。境内多为苦水区,饮水奇缺。干旱、风沙是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同心、固海扬黄灌溉工程的兴建,县城以北大片荒原已成为新灌区,并与卫宁平原老灌区连成一片。县城踞清水河畔,俗称半个城。旧城内建于明初的清真大寺为宁夏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 也是召开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的革命纪念地。

(汪一鸣 蓝慧珠)

Tong bai Shan

桐柏山(Tong bai Shan) 淮阳山脉的西段。位于河南、湖北两省边境,主脊北侧大部在河南省境内。桐柏山西北起自南襄盆地东缘,东南止于武胜关与大别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省枣阳、应山一线,东北界大致在洪仪河、桐柏、淮河店、董家河、浉河港至潭家河一带,全长 120 余公里。山区岩层主要由上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和多期花岗岩体组成。矿产有铜、金、银、天然碱、萤石等。山体在河南省境内分两段,出山以西为西段,放马岭东南为东段。西段是桐柏山主体,北侧因受西北—东南向大断裂影响,山体边界整齐,山坡陡峻,山峰尖峭林立,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如磨云山寨海拔 1053

米,主峰太白顶 1140 米。河流多呈横向切割,形成深切的河谷和横向山岭。其中太白顶是淮河源地,风景优美,古来即为游览胜地。东段最高峰四望山海拔 906.2 米,东北面丘陵连绵,又与南湾水库为邻,亦为游览区。

(李润田)

Tong cheng Xian

桐城县(Tongcheng Xian) 安徽省安庆市辖县,安徽水稻重点产区, 教育、文化发达之乡。位于省境中南部,长江北岸。面积 1664 平方公里,人

口 75.86 万。县府驻城关镇。古称桐子国,隋设同安县,唐改桐城县。县境

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最高峰二姑尖海拔 940 米;东南部菜子湖沿岸为湖沼

平原圩区,中部为丘陵岗地。水利条件较好。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 96.7

%,大部为自流灌溉。水稻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占粮食的 90%,是全省水稻重点生产县之一。养猪亦较多。1980 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产值名列全省前茅。县境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明清之际,戴名世、方苞、姚鼐等文化名人蜚声中外,形成雄踞中国文坛 400 年之久的文学流派——桐城派。教育

发达。明代全县即设社学 24 所,清代设书院、试院 8 所,乡校 116 所。桐城中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现为省重点中学。名胜古迹有北宋李公麟故居龙眠山庄、元建文庙、明左公祠等。

(朱孟春)

Tonglu Xian

桐庐县(Tong lu Xian) 浙江省杭州市属县,全国著名旅游县。位于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斜贯县境。面积 1780 平方公里,人口 38.37 万。县府驻桐庐镇。三国吴置县,1958 年分水县并入。1988 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县境多丘陵山地,平原分布在富春江和支流分水江两岸。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富春江鲥鱼著名。工业有化肥、水泥、造纸、农机等。富春江水电站位于七里泷,装机容量 29.7 万千瓦,为浙江省目前第二大水电站。富春江两岸是著名风景区,有严子陵钓台、桐君山等。严子陵钓台在七里泷富春山,相传为东汉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处。在桐庐镇西北 25 公里处有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重新开发的瑶琳洞(瑶琳仙境),主洞道长约 1 公里,分 6 个“洞

厅”,总面积近 3 万平方米,其中 4 个洞厅已开放。洞内喀斯特地貌造形奇特,千姿百态,绚丽壮观。分水镇原为分水县府驻地,现为县西北重要城镇。

(俞康宰)

Tongxiang Xian

桐乡县(Tongxiang Xian) 浙江省嘉兴市属县。浙江商品粮和蚕茧重点产区之一。位于杭嘉湖平原中部,北邻江苏省。面积 722 平方公里,人口

62.32 万。县府驻梧桐镇。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县置桐乡县。1958 年崇德县并入。1984 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县境为河网平原,蚕茧生产历史悠久,丝绸工业发展较快。著名特产有优质桐乡晒烟、杭菊,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湖羊羔皮、槜李、榨菜等亦著名。水运发达,京杭运河和杭申航线均经县境。桐乡为全国第一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主要古迹有原始社会的罗家谷文化遗址等。县北乌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县中石门镇有中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故居。

(俞康宰)

Tongbiguan ziran baohuqu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Tongbiguan Nature Re- Serve) 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TongChuan Shi

铜川市(TongchuanShi) 陕西省主要煤炭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咸

(阳)铜(川)铁路终点,陕北与关中间交通要冲。辖 2 区及耀县、宜君 2

县。包括分散的采矿点在内,面积 3882 平方公里,人口 76.96 万;其中市区

面积 789 平方公里,人口 41.23 万。前秦时因境内的铜官川设铜官护军,北周时改为同官。后因与潼关音同易混,1946 年改为铜川县。1958 年撤县设市。市区坐落在渭北“黑腰带”上,沿漆水河谷向南北延伸,煤藏丰富,又有石灰岩、耐火粘土和陶瓷粘土。早在千余年前,就烧制瓷器,号称“耀州瓷”。20 世纪 5O 年代初,对原有小煤矿进行改造,先后建立几十对现代化竖井、斜井、平硐和露天矿。目前原煤日产量相当于 1948 年的年产量,年产量达

994 万吨,占全省的近一半。煤矿职工占全市工业人口的 72%。此外有水泥、建筑陶瓷、耐火材料、日用陶瓷、农机修造、通用机械等工业。厂矿和居民区大多分布在旧城南漆水河和西南的王家河两岸,呈 Y 形分布,南北长 20 公里左右,东西宽约 350~1 500 米。建成区地处黄土山地峡谷之间,主要街道在漆水河西岸。市北有唐代玉华宫遗址,是唐太宗避暑离宫。

(李健超)

TonglingShi

铜陵市(TonglingShi) 中国重要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之一,安徽省辖市。位于省境中南部,长江右岸,芜(湖)铜(陵)铁路终点。辖 3 区及铜

陵县。面积 1113 平方公里,人口 59.61 万;其中市区 227 平方公里,人口

26.01 万。素有皖南铜都之称,采铜史达 1500 余年。1952 年成立铜官山矿务局,1956 年设立铜官山市, 1958 年铜陵县并入后改称铜陵市。市境依山面水,西北沿江一带地势低平,湖泊散布,为洲区和圩区,海拔一般约 10 米; 东南部岗峦起伏,低山绵延,主要山峰有铜官山(493 米)、天门山(577 米)等。铜陵地居长江沿岸,交通方便。水运可上至武汉、重庆,下及南京、上海。铁路也可直达南京、上海。公路可至省内青阳、贵池、南陵、芜湖等地,是皖南山区通向外地的重要门户。市境矿藏丰富,除已开采的铜、铁、煤、硫、金、银、钴、钼外,尚有石灰石、大理石、硒、碲等 30 多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工业以有色冶金为主,化工、纺织、电子、电力、建材次之。铜产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第 1 座现代化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已于1991 年 3 月正式投产。市属铜陵县为中国重点产金县, 1990 年产量达 1 万两。土特产以铜陵糖冰姜、凤凰山牡丹著名。主要风景区有天门山、五松山、螺丝山、羊山矶及天井湖公园等。

(朱孟春)

Tongren Shi

铜仁市(TongrenShi) 贵州省东部经济、文化中心,铜仁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黔东北锦江河畔,邻接湖南省。面积 1515 平方公里,人口

27.80 万。唐置万安县,后改为常丰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始置铜人长官司(土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改“人”为“仁”,改司为府,称铜仁府。1911 年后改为县。1987 年建市。铜仁依山傍水,河流环绕。农产富饶, 以农产为原料的造纸、食品、粮油加工等轻工业及农机、运输机械等工业发展迅速。矿产以汞著名。有公路通贵阳、遵义及四川、湖南两省。市区为黔东物资集散中心。

(陈永孝)

TongShan Xian

铜山县(Tongshan Xian) 江苏省徐州市属县,徐州煤田所在地。位于省境西北部。地当苏、鲁、豫、皖 4 省之交,北临微山湖,环抱徐州市, 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和京杭运河新航道通过县境,交通、战略地位重要。面积 2865 平方公里,人口 170.35 万。县府驻徐州市。铜山古大彭国地。春秋宋置彭城邑。秦改称彭城县。清改称铜山县,属徐州府。1948 年改名铜北县,归山东省管辖。1952 年复归江苏省,仍称铜山县。县境属侵蚀平原,上覆薄层黄泛冲积物,废黄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县境。侵蚀平原面上兀立有由寒武、奥陶系灰岩组成的残丘。一般海拔 100~200 米,东北境大洞山最高, 海拔 361 米。残丘两侧有石炭、二叠系煤层储藏。此外,有利国铁矿和汴塘附近的大理石矿。近年又发现碱灰岩(制碱原料)。工业有煤炭、采矿、化工、建材等,集中于利国、黄集、郑集等镇。文物古迹有楚王山古墓群和茅村汉画像石墓。

(单树模)

Tong Guan

潼关(TongGuan) 位于陕西省东部,南依秦岭,北临黄河,地当陕西、山西、河南 3 省要冲,形势险要,向有“三秦门户”之称。东汉前,中原去西北和西南都必须经过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台塬。黄土塬被源于秦岭的溪流切割成很深的沟壑,东西行旅必须翻越沟壑和塬面,东汉时就在今潼关县城东北约 10 公里远望沟和禁沟之间的塬上设潼关。遗址在寺角营村北。后在黄河南岸边开辟一条东西通道,不需翻沟过塬。隋将潼关移至黄河边今潼关县城东北 15 公里处,清设潼关厅, 1913 年改潼关县。自陇海铁路通车以来,潼关已成交通坦途。20 世纪 50 年代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按大坝原定高程,潼关城将被回水淹没,潼关因而拆毁,更名港口,县城在 1961 年迁往吴村。目前新、旧潼关都已失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健超)

Tumen Jiang

图们江(Tumen Jiang) 中朝两国界河,满语称图们色禽,意为万河之源。发源于白头山东麓,东北流至密江河口折向东南,于珲春县防川土字碑出境为朝鲜、俄罗斯界河,注入日本海。全长 505.4 公里(中国境内 490.4

公里);流域面积 3.31 万平方公里(中国侧 2.28 万平方公里)。因流经长白山地,河床总落差 1200 米,平均坡降 0.64%。上游(河源—南坪,115.4 公里)以幽深 V 形窄谷为主,两岸均为海拔 650 米以上玄武岩平顶山。植被

覆盖好。有红旗河(中国)和西头水、延面水(朝)等汇入,水量丰富,水流湍急。中游(南坪—甩湾子,长 212.6 公里)流经长白山北部岭谷区,纳入嘎呀河等水系,形成众多盆谷地,如和龙、开山屯和图们。最大洪水流量2290 立方米/秒,年均流量 65.3 立方米/秒,人口密集,为图们江流域经济、

文化发达地区。甩湾子以下为下游(长 146.5 公里),流经珲春平原,纳入珲春河和五龙川等。地势平坦开阔,江宽一般 400~1000 米,多汊流和沙洲。4 月左右为春汛,7~8 月为夏汛。封冻期(12 月上中旬~翌年 3 月底)100~

120 天。水深一般 1.3~4 米。图们以下至圈河可通木帆船,现利用少。流域工矿业发展,污染较重。

(王兆明)

Tumen Shi

图们市(TumenShi) 吉林省东部重要口岸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市。位于图们江下游左岸。有铁路、公路与朝鲜相连,是吉、黑 2 省通往朝

鲜北部的重要门户。辖图们、石岘 2 镇。面积 794 平方公里,人口 12.04 万。

1931 年前仅为数十户居民的小村落。后因长图和牡图铁路建成,迅速发展为街镇。1945 年曾建市,1954 年又改市为镇。1965 年重设图们市。工业有造纸、木材加工、针织、化工和建材等。石岘造纸厂(新闻纸)闻名全国。土特产有蜂蜜、木耳、人参等。

(王兆明)

Tulufan Pendi

吐鲁番盆地(Turpan Pendi) 见吐鲁番市。Tulufan Shi

吐鲁番市(TurpanShi) 新疆吐鲁番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中国夏季最热地区和雨量最少地区之一。位于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库鲁克塔格之间的吐鲁番盆地中部。面积 1.57 万平方公里,人口 21.25 万。吐鲁番城附近历史上曾为西域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西汉为车师前王庭,魏晋时置高昌郡,唐设西州,宋为吐番地,元、明称吐鲁番,明置火州,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置吐鲁番厅,光绪十一年(1885)升直隶厅,1913 年改为县。1958 年以前属乌鲁木齐专署, 1958~1973 年为自治区直属县。1974 年划归乌鲁木齐市管辖。1984 年改为吐鲁番地区辖市。《西域同文志》称,“吐尔番,回语积水之谓,相传其地积水故名”。市境所在吐鲁番盆地北缘高峰海拔 4388 米,中

部地势低洼,盆地最低点艾丁湖面海拔-155 米,是中国大陆最低点,在 100 公里内高差 4543 米。盆地气候属暖温带,吐鲁番市年均温 14℃,7 月均温33℃,极端最高温达 47.6℃,有“火洲”之称。平均无霜期 221 天,10℃以上活动积温 5454℃,是新疆实测最高记录。年日照 3095 小时,为同纬度地区少见。年降水量仅 16 毫米,蒸发量大。适于种植无核白葡萄、甜瓜(哈密瓜)、长绒棉等喜温作物。在极度干旱和地面坡降很陡的环境下,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独特的灌溉系统,由地下渠道和竖井构成,特点是流量稳定,减少蒸发。矿产有石油。古迹有高昌故城遗址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等。

(杨利普)

TuanJie Feng

团结峰(Tuanjie Feng) 祁连山脉最高峰,亦为甘、青两省边界上最高峰。海拔 5827 米(或 5808 米)。土名宰吾结勒或岗则吾结。位于疏勒南山东南段,北纬 38°31’与东经 97°46’处,为疏勒河上游谷地与哈拉湖盆

地两内流水系分水岭的最高点。地表为冰雪广泛覆盖,雪线位置高达 4400 米以上,有较大面积的现代冰川。

(冯绳武)

TunxiQU 屯溪区(TunxiQu) 安徽省黄山市属区,著名茶市之一。位于省境南部,新安江上游。面积 120 平方公里,人口约 10 万。据《尔雅》载, “屯,聚也”,因新安江上游有横江、率水汇集于此,故名屯溪。1949 年设市,以后曾两度改市为镇, 1975 年复置县级市。 1987 年撤市,改为黄山市屯溪区。境内四周环山,中为河谷盆地。街市沿新安江发展,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屯溪自宋代以来逐渐繁荣。因地处皖、浙、赣 3 省交通要冲,向为皖南山区竹木、山货、茶叶等物资的聚散中心。新建的皖赣铁路经此,公路可达黄山、芜湖、安庆、杭州等地,水运可抵新安江水库,航空可达合肥、杭州和上海。出产徽墨、漆器、竹编、玉竹家具、食品等,精制“屯绿”茶, 闻名中外,远销世界 50 多国家和地区。主要风景名胜有临江公园、华山公园、

老街、戴震纪念馆和明代建筑“程氏三宅”等。老街长约 1.5 公里,路面用石板砌成,两侧店房在建筑上反映了南宋以来徽州民居的特点,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距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风景区较近,旅游业发展较快。

(朱孟春)

Tuomu’er Feng

托木尔峰(TomorFeng) 天山山脉最高峰。海拔 7435.3 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北部。维吾尔语意为铁峰。1978 年中国科学院曾对托木尔峰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托木尔峰周围有 6000 米以上的高峰 10 余座,如位

于托木尔峰之西的汗腾格里峰高达 6995 米,其他有雪莲、阿克他什(白玉)、却勒博斯(虎峰)、科学(1978 年命名)、台兰及科其尔卡等峰。3800 米为雪线,有冰川 800 多条,为特克斯、台兰、木扎提等河流重要补给来源。峰区以北为西汉乌孙故地,是天马、汗血马原产地,至今伊犁马仍以体态高健、乘挽兼用著名。东侧木扎提河谷古来为天山南北险巉捷径。附近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北坡常见旱獭和马鹿,南坡野羊成群;此外南北坡均有盘羊(大角羊)、雪豹、猞猁、棕熊、狍、狐、野猪。鸟类有雕、隼、鹰等。药用植物有雪莲、贝母、党参等 80 多种。还有丰富的真菌资源,可食者 40 多种。附近有温泉多处。

(杨利普)

Tuo Jiang

沱江(Tuo Jiang) 长江上游支流。又名外江、中江。是四川工业城市最集中的河流。沱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说取其水深之意而得名。上源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 3 源,均发源于九顶山。此外有从岷江内江引水分出的柏条河和青白江,于金堂流入沱江。故沱江又与岷江共称为“双生” 河流。金堂以上为上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金堂以下河流切穿龙泉山,形成长 10 余公里的金堂峡后,始称沱江。蜿蜒于盆地丘陵之中,曲流发育,滩沱相间,但江面宽阔,可航行机动船,水运年货运量占四川全省 1/10 以上。资中以下为下游,于沪州入长江,河口流量为 519 立方米/秒。沱江全长 702

公里,主要支流有 10 条,流域面积 2.79 万平方公里,天然落差 2354 米,水力资源 153 万千瓦。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仅 5.1%,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 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明显。沱江流域内有成都、德阳、内江、自贡、泸州 5

座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厂多达千余座,是四川省工业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于其他各河。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产地。

(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