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LabulengSi

拉卜楞寺(Labrang Monastery) 黄教圣地之一,中国拉萨以外最大的西藏佛教学府所在,甘、青、川地区宗教文化中心。位于甘肃省大夏河上游拉卜楞镇,海拔 2950 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与青海省塔尔寺同为黄教中心,而寺院建筑的雄伟高大,楼阁梵宇的繁多华丽,仅次于拉萨布达拉宫。全寺有大小佛殿 84 座,活佛府 30 院,印经院 1 所,讲经院 2

处,僧房 500 多院。寿禧寺、大经堂、弥勒佛铜像、舍利宝塔雄奇瑰丽。此

外,有可容 4 头大牛的铜烹锅和长达 5 尺的象牙。

寺院面积约 40 多公顷,附近两山夹河峙立,东南山上丛林古柏密茂,与西北土石山梁形成鲜明对照,呈现出山地阴阳坡自然植被的显著差异。1980 年以后,对舍利塔、大小金瓦寺、白度母佛殿等 9 座建筑进行维修,复绘了

20 多幅大型壁画。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游览区。拉卜楞镇有 9000 多人, 为甘南主要宗教性城镇。

(冯绳武)

LabulangWenquan

拉布朗温泉(Lhabulangwenquan) 世界含铯量最高温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多白区拉布朗村,海拔 4300 米。泉水温度达 85℃, 铯的含量高达 58ppm ,为世界之冠(如新西兰水热区铯的含量由痕量达2.8ppm,克什米尔地区普加热泉水中铯的含量最高在 11~12ppm,日本北海道二股热泉铯的含量最高也只有 6.2ppm)。据对135 个样品分析发现,除 26

%没有发现铯外,其余含量均变动在百分之几到几十 ppm 之间,以拉布朗和色米温泉最高。

(温景春)

LasaHe

拉萨河(LhasaHe) 雅鲁藏布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河流。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南麓,澎错孔玛朵山峰下。全长 551 公里,在曲水附近以东北至西南方向汇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 3.25

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均流量约 333 立方米/秒。较大支流有麦曲、桑曲、拉曲、学绒藏布、墨竹马曲、玉年曲和堆龙曲等,其中以堆龙曲(又称羊八井河)为最大,长 137 公里,集水面积 4988 平方公里。拉萨河总落差 1620 米,

平均坡降 2.9‰。从河源至桑曲汇入口为上游段,长 256 公里,落差 960 米, 平均坡降 3.8‰,河流蜿蜒于丘陵宽谷盆地之中;自桑曲汇入口到直孔为中游段,长 138 公里,落差 360 米,平均坡降 2.6‰,河谷宽度从 700 余米逐渐展宽到 1~2 公里,河谷两侧阶地发育;自直孔以下为下游段,长 157 公里, 落差约 300 米,平均坡降 1.9‰,水流平缓。墨竹工卡以上的下游河段,河流较平直,河床较稳定,谷底宽 1~3 公里;墨竹工卡以下河流迂回曲折,多汊流,谷底宽一般为 3~5 公里,拉萨附近可达 7.8 公里,属典型的宽谷河段。拉萨至泽当间可通行牛皮船。拉萨河流域面积仅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 2.7

%,而流域内的人口、耕地却约占全自治区的 15%,是西藏工、农、牧业集中的地区。高原古城拉萨市就坐落在该河下游右岸。

(关志华)

LasaShi

拉萨市(LhasaShi) 中国历史名城,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宗教、

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西藏南部拉萨河下游平原上。辖 1 区及堆龙德庆、达

孜、墨竹工卡、林周、尼木、曲水、当雄 7 县。面积 2.9052 万平方公里,人

口 35.73 万;其中市区面积 544 平方公里,人口 12.32 万。始建于唐初,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原为苏毗部落辖地,以放牧为主。7 世纪中叶吐蕃赞普

(王)统一西藏,由雅隆地区迁都到曲吉河谷的卧马塘(后称“逻娑”,即今拉萨),建立了西藏吐蕃王朝,自此逻娑便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 641 年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以后,相继兴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等著名古代建筑。15 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到达拉萨,并于 1409 年亲自率师于拉萨东 40 公里的噶丹山兴建噶丹寺,成为宗喀巴坐床之所,今寺已毁。俟后又由宗喀巴弟子先后于拉萨城西建哲蚌寺,于城北建色拉寺。17 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扩建布达拉宫,至 1653 年基本竣工, 五世达赖便由哲蚌寺移居于此。布达拉宫缘布达拉山山势拔地而起。形成高

117.2 米,长 360 米,外观 13 层,有殿堂 999 间,总面积 13 万平方米的石木结构雄伟建筑群。宫殿内珍藏有大量宝贵文物、经典、佛像和法器,彩廊上绘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图及五世达赖、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皇帝图, 并有五世达赖等灵塔 8 座。18 世纪中叶以后,七世达赖在布达拉宫西 2 公里处修建了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后为历代达赖夏宫。至清代, 拉萨依然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也日渐繁荣,国内各地及邻国商贾往来频繁。但至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拉萨居民不过 3 万人,除少数贵族外,多为喇嘛、尼姑等,是一座中世纪的寺院城市。

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拉萨成为自治区的首府和新兴城市。

拉萨城区地势平坦,海拔 3658 米,两侧山地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拉

萨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市区南侧,拉萨河平原绵延数十公里,最宽处近 10 公里,河漫滩发育,由两级阶地构成。平原中部耸立着药王山和布达拉山两座孤峰。

年均温 7.6℃。年降水量约 450 毫米,雨季集中在 7~9 月。日照时数在3100 小时以上,年均日照率达 68%,故有“日光城”之称。自然景观属高山半干旱灌丛草原类型,拉萨河南岸有局部沙丘分布。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拉萨没有工业,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新建了水电站、火电站、地热电站、水泥厂、化工厂、制药厂、电机厂、皮革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加工厂等百余家中小型工厂企业。食品工业为全市最大工业部门,织毯、制革等轻工业和民族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西郊及北郊工业区,城区以八角街为中心的老商业区已较前扩展了十几倍,宾馆、剧院、文化宫、商场、邮电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相继落成。拉萨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于农牧业发展。拉萨农科所和西郊八一农业试验场在拉萨河荒滩上种植冬小麦成功,并获得高产。萝卜、卷心菜等蔬菜也可种植,产量较高。拉萨为西藏交通枢组,对外交通主要靠公路,1954 年 12 月 25 日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干线同时通车拉萨,后又修建了通往喜马

拉雅山南麓的中尼公路。1965 年建成的拉萨大桥长 533 米,是西藏第 1 座城市大桥。航空运输已开辟有通北京、成都、西安、格尔木等地的航线。1987 年又开通了拉萨至加德满都国际航线。贡嘎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有长 4000

米、宽 60 米的跑道,为中国目前最长的飞机跑道。

市境有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电视台、人民医院、藏医院、档案馆等也先后建立。还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等名胜古迹

和风景点。矗立在八角街上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建于公元 823 年, 是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孙尚志)

Labaheziranbaohuqu

喇叭河自然保护区(LabaheNatureReserve) 见邛崃山。LaiwuShi

莱芜市(LaiwuShi) 山东省新兴工矿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大汶河上游。面积 2096.5 平方公里,人口 111.38 万。春秋时期为齐嬴邑及牟国地。西汉置莱芜县,后因之。1983 年撤县设县级市,属泰安市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1938 年 8 月曾发生全国闻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47 年 2 月震惊全国的莱芜战役也在这里进行。市境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铅、铝、金及云母等,尤以煤、铁为著。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等工业均较发达。所产优质煤大多外运武汉、马鞍山等钢铁工业基地。坐落在山区的莱芜钢铁厂是山东省重要钢铁企业之一。辛泰(辛店—泰安)铁路与东莱(东都—莱芜)支线在此相接,可与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联系, 交通方便。市郊农业以粮食和花生、大麻为主要产品。特产有“莱芜生姜”。

(陈龙飞)

LaiyangShi

莱阳市(LaiyangShi) 山东烟台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胶东半岛重要农作区,著名莱阳梨产地。位于胶东半岛中南部,蓝烟铁路中段,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面积 1734 平方公里,人口 89.94 万。汉设昌阳县。五代后唐改莱阳县。1987 年设市,属烟台市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位于胶东丘陵区的莱阳盆地东部,地势北高南低,呈长方形。河流多属五龙河水系, 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 5 大支流汇于五龙山下,南流注入丁字湾。莱阳盆地大部是浅丘起伏,南部为开阔冲积平原和河谷阶地,土质肥厚,宜于农耕。农产品以粮食、花生、大麻为主。果品有梨、苹果、桃、葡萄、山楂、柿等。特产莱阳茌梨集中分布在五龙河两岸,具有皮薄、酥脆、汁多、味甜等特点。沿海盛产鲐鱼、黄花鱼、带鱼、对虾和贝类。矿产已开采磷、石墨、大理石、钾长石、蛭石、重晶石、铁等 10 余种。加工工业主要有锻压机械、拖拉机制造、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棉纺、榨油、酿酒等。

(陈龙飞)

LaizhouWan

莱州湾(LaizhouWan) 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山东省重要渔盐生产基地。位于渤海南部。是受郯(城)—庐(江)大断裂带控制、由断块凹陷而形成的北北东向的海湾。湾口东起龙口的屺姆角,西至老黄河口。由于河流泥沙堆积,水深一般不超过 10 米。湾岸属淤泥质平原海岸,岸线顺直,多沙土浅滩。东段(屺姆角—虎头崖)为海成堆积沙岸,由于横向运动使堆积物由海底向岸边堆积,形成窄狭的沙滩;南段(虎头崖—羊角沟口)是淤泥质堆积海岸,河流堆积显著,沿岸形成宽阔沼泽、盐碱滩地,水下浅滩宽约10 公里;西段(羊角沟口—老黄河口)为黄河三角洲堆积沙岸,浅滩宽广平缓。由于胶莱河、潍河、白浪河、弥河,特别是黄河泥沙的大量携入,海底堆积迅速,浅滩变宽,海水渐浅,湾口距离不断缩短。莱州湾滩涂辽阔,河流携带有机物质丰富,盛产蟹、蛤、毛虾及海盐等。沿岸工农业发展迅速。龙口港、羊角沟港为山东省重要港口。

(李树德)

LankaoXian

兰考县(LankaoXian) 河南省开封市辖县,花生及泡桐重要产地。位于省境东部,西北临黄河,陇海铁路横贯。面积 1094 平方公里,人口 66.12 万。县府驻城关镇。原为兰封、考城 2 县。1954 年合并设县,始称兰考。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 68 米。年均温 14℃。年降水量 678.2 毫米。黄蔡河、引黄总灌区横贯县境。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

改道,在县境遗有 3 条黄河故道。多沙丘、盐碱、洼地。水旱灾害频繁。20

世纪 50 年代后自然和生产面貌有改观。粮食作物以小麦、红薯、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籽,尤以花生最为重要。盛产葡萄。林木有刺槐、杨树、泡桐等。兰考泡桐速生、高产、质佳,其木材色白,质软,具防潮、不曲、不翘、不缩的特点,可作高级家具,是传统出口商品。土特产有兰考豆腐乳。兰考百合瓣大肉满,色泽洁白,含糖量和淀粉高。县境有张良墓、焦裕禄墓。

(李润田)

Lanting

兰亭(LanPavilion)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会稽山下。因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此修禊而著名。王羲之曾作《兰亭集序》,并亲笔书写。当时兰亭位于天柱山下鉴湖湖口。在王羲之等修禊后, 兰亭曾迁至鉴湖湖中及天柱山顶。晋以后又几经迁移,至北宋后期在会稽山的天章寺北择地重建,即为现址。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扩建。近年兰亭按扩建时的结构布局加以修复。修建了流觞亭、王右军祠、墨华亭、御碑亭等,有小溪曲水流经。亭前鹅池池畔建有石碑亭,中立石碑,碑上“鹅池”两字传为王羲之手书。

(陈桥驿)

LanxiShi

兰溪市(LanxiShi) 浙江省钱塘江中游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偏西,钱塘江中游兰江两岸。面积 1310 平方公里,人口 63.73 万;其中城区人口 7 万。唐置县。1985 年设市,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三面环山,中部为兰江河谷平原,西南为起伏低缓的红壤丘陵。市郊乌桕产量为全省之冠, 素称“乌桕之乡”。传统名产有金丝蜜枣、金华火腿、大青豆等。兰溪为钱塘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水路以兰江为动脉,上通衢州、金华,下达杭州。浙赣铁路金(华)岭(后)支线斜贯境内,是全市陆上东西交通主干。公路四通八达,有横跨兰江的铁路和公路大桥。市境有六洞山、白露山、兰阴山等风景区。

(俞康宰)

Lanyu

兰屿(LanYu) 台湾省属岛,旧名红头屿,以产蝴蝶兰(蝴蝶兰属) 著名。光复后,改名兰屿。位于台湾本岛东南太平洋上,为安山岩火山岛。距台湾岛最近点恒春半岛东岸南仁鼻约 62 公里。满潮面积 45.74 平方公里。在台湾省属岛中仅次于澎湖。岛周岸礁繁生。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皆为丘陵。最高点芳兰峰(旧名红头山)在中北部,海拔 548 米。此外,南、北部

皆有 400 米以上山峰。本岛气温与湿度均高,年降水量近 3500 毫米,雨日多至 249 天,无旱季。年均温达 26℃,月均温最低亦逾 21℃,最高逾 29℃。

热带雨林茂密,约占全岛面积 60%。兰屿为雅美族人分布区,行政上为台东县兰屿乡。1980 年人口仅 2823 人,绝大部分为雅美族,共分 6 社,散布岛周沿岸。土著居民以经营农业及近海捕捞为生。粮食作物以水芋和甘薯为主。东南约 5.5 公里有小兰屿,亦为火山岛,火口呈一大洼地,内有最新喷火口。岛中尚无居民,仅有兰屿雅美族人将山羊放养其上,同属兰屿乡。

(吴壮达)

LanzhouShi

兰州市(LanzhouShi) 甘肃省会,甘肃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 2 条横贯亚欧大陆铁路上的重镇,中国西北地区最大重工业城市,历史名城。位于陇中黄土高原西北部,陇海铁路西端终点,黄河流贯市区。辖 5 区及皋

兰、榆中、永登 3 县。面积 1.3086 万平方公里,人口 251.69 万;其中市区

面积 1632 平方公里,人口 150.67 万。兰州自古为西北地区军事重镇,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在今兰州旧城设立金城县,故有“金城”之称。西魏改名为子城县。后由于黄河兰州段的北移,县城迁至今兰州城南鼓楼巷一带。隋开皇八年(588)于子城县设置“兰州总管府”,兰州由此得名。此后历代王朝多在此设置兰州。中唐至北宋 300 年间,黄河不断北移,至宋元丰六年(1083)在兰州西南黄河之畔建新城,因该城建于形如大龟的红色砂岩上,故别称“龟城”。清康熙五年(1666)兰州始为甘肃省会。1941 年设兰州市。

市区位于东西长 35 公里的黄河谷地中,南北介于皋兰山和九州台间,为宽 2~8 公里的河谷多级阶地和冲积平原,又称兰州盆地。盆地东西狭长,南北有高逾 400 米的黄土梁峁山地峙立,使兰州市区呈狭长带伏分布于黄河谷

地,主要交通线亦因之多呈东西向。兰州盆地深居内陆,海拔近 1500 米。日照强,空气干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温 9.1℃,1 月均温-6.9℃,极端最低温-21.7℃;7 月均温 22.2℃,极端最高温 39.1℃。年降水量 327 毫米,属温带夏短冬长半干旱季风气候。由于盆地环山,风速小,常年多逆温现象,逆温层厚达 500 米,冬强夏弱,逆温层天气以秋、冬二季最多,冬季全天有逆温层的天气占 70~90%。市区西部黄河诸大峡谷中,已建成刘家峡

(见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及八盘峡 3 座水电站,且有西固热电站与窑街、阿干镇等煤矿,动力资源较丰。

兰州为中国重要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还有电力、采煤、建筑材料、钢铁等部门。轻工业以棉、毛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其次有制革、造纸、医药等。兰州市功能分区较为明显:①城关区。以机械、轻工、电子工业为主,且为全省文教和交通中心。

②七里河区。位于黄河南岸,是以机械、轻工、车辆修造等为主的工业区和铁路交通枢纽。南有阿干镇和铁冶的侏罗纪煤矿,为兰州最早开采的动力资源,有铁路专线直达,③西固区。跨黄河南北两岸,是石油、化工综合基地。

④安宁区。位于黄河北岸,以机械、精密仪表工业为主,是仅次于城关的文教区。⑤红古区。位于黄河八盆峡以西湟水北岸,有铁路专线直达市境最大产煤中心窑街煤矿、水泥厂及连城铝厂。

陇海、兰新、包兰、兰青铁路干线和兰新、西兰、兰银、兰青、甘川等主要公路干线均于兰州交汇。有 80 多条铁路专用线通向大型厂矿、电站。随欧亚大陆桥的建成,兰州又修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伸长式铁路枢纽,它东起兰州东站,西迄兰新铁路的河口南站,正线通车里程达 60 公里。市区黄河上

有 8 座铁路、公路大桥,连同各支流洪沟共有大小桥梁 78 座,有“多桥城”

之称。民航已有 18 条航线,与中国各大城市相连。

兰州近郊盛产优质蔬菜和瓜果。兰州醉瓜、白兰瓜、西瓜、冬果梨、百合、韭黄等驰名国内,被誉为“瓜果城”。“兰州水烟”远销南洋各地。引大(通河)入秦(王川盆地)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 5.73 万公顷。

兰州是中国科学文化中心之一。有中国科学院的冰川冻土、沙漠、地质、高原大气物理、近代物理、化学物理等研究所及省属研究单位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城郊名胜古迹有黄河北岸的汉金城关与明长城遗址,九州台及白塔山公园;河南岸有秦长城、兰州旧城遗址和五泉山公园。在皋兰山山村公园与五泉山公园之间有长 1258 米的旅游客运索道。

市属永登县年产鲜玫瑰花约 2000 吨,年产精油约 0.5 吨,占中国产量的80%以上。

(冯绳武)

LantianYuanrenyizhi

蓝田猿人遗址(ruinsofLantianMan) 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 1963~1964 年在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上先后发现的距今约 65 万年和 100 万年的“蓝田猿人”下颔骨和头骨化石的地方。“蓝田猿人”化石为继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之后,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又一种重要的早期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哺乳类动物化石,如葛氏斑鹿、季氏野猪、东方剑齿象、蓝田剑齿虎、短角丽牛、三门马、大熊猫、中国貘、中国野牛等。根据化石出土地点所处的环境及上述动物的生态特点推断:蓝田人时代,蓝田及其周围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犹如当今长江以南地区,呈现亚热带自然环境。

(李健超)

LancangJiang

澜沧江(LancangJiang) 横断山脉区重要河流,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和水电重点开发河流。流域位于北纬 21°30'~32°40',东经94°~101

°50'。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入海。

澜沧江源于青藏高原,上源有二,东源扎曲,西源昂曲,都出自唐古拉山在青海省境内的岗果日山,二曲至昌都汇流后称澜沧江。一般以扎曲为正源。类乌齐河汇口以上称为上游,全长 556 公里,山势一般较平缓,河谷平

浅。以下即进入中游峡谷区,河长 821 公里,河床坡降大,谷形紧窄,水面

宽 120 米左右。功果桥以下为下游段,两岸山势降低,窄谷与宽谷相间出现。戛旧以下进入西双版纳,地势更为低平。

河道流经峡谷和平坝,形成串珠状河谷。至南腊河口随即流出中国国境。澜沧江总长 2354 公里,流域面积 16.5 万平方公里,河床落差较大,约

4600 米,平均比降 2.2‰,按多年平均流量估算,澜沧江干流蕴蓄水力约 2700万千瓦。

澜沧江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并有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上游段高山冰雪融水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地下水补给一般可占年径流量的 50

%左右。中游段雨水补给逐渐增大,地下水和融水补给相应减少。下游段雨水补给已占年径流量的 60%以上。

澜沧江流域上游年径流深 200 毫米;中游 400~700 毫米;河谷内减至200~400 毫米。澜沧江河川径流量主要来自下游地区。据上游昌都站记录多

年平均流量 483 立方米/秒。中游戛旧站 932 立方米/秒。下游大支流汇入较

多,到南腊河口国界处河川径流量已达 2070 立方米/秒。澜沧江干流的年径流变差系数值为 0.14~0.24。澜沧江上中游高原和高山地带河川径流,冬季一般不到全年径流量的 10%,春季可占 10%以上,夏季可占 50%左右,秋季径流量仍可占全年的 30%左右。最大流量一般出现在 7 月或 8 月,最小流量多发生在 1 月或 2 月。上游地区流量过程线呈单峰型。下游 7~10 月都有可能出现最大流量,其中以 8 月为最多,洪峰呈锯齿状;最小流量多出现在

4 月或 5 月,尤以 5 月最多。干流各站最大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之比仅 4~11 倍。一般年份无洪水灾害。在特大洪水年份,下游允景洪、橄榄坝方受洪水威胁。

澜沧江河道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一段有定期客货轮通航外,几无航行之利。下游有坝子和湖泊分布,利于农业发展,尤其西双版纳地区,不仅水稻一年三熟,且为中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达千种,特有动物如长臂猿、亚洲象、印度虎、孔雀等多种。是中国动、植物物种资源极为宝贵的遗传基因库。

有色金属有维西的大型锑矿、兰坪和澜沧的大型铅锑矿、永平的铜矿及西双版纳的铁矿等。澜沧江流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族最多地区,有傣、彝、白、纳西、回、藏、傈傈、拉祜、哈尼及汉等 20 余个民族。

(汤奇成)

LancangLahuzuZizhixian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LancangLahuzuZizhi-xian) 云南省以拉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思茅地区辖县,紫胶主产地。位于省境西南部。面积8580.4 平方公里,人口 43.68 万。主要有拉祜、彝、哈尼、佤、傣、汉等民族,其中拉祜族占全县人口的 41%,占全省拉祜族总人口的一半。县府驻勐朗镇。全县以农为主,产水稻、甘蔗、油菜、花生、茶叶等。紫胶年产 150 吨以上。

(陈永森 王霞斐)

LangShan

狼山(LangShan) 阴山山脉的最西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燕山运动中受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发生东西向褶皱与断裂。喜马拉雅运动中又受旋扭构造的影响,在东经 107°30'以西转为北东走向,呈弧形环抱于后套平原之北。长约 300 多公里,南北宽 5~30 公里,面积 7990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500~2200 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海拔 2364 米,亦为阴山山脉最高峰。太古代各类变质岩坚硬,峰峦重叠,多呈屋脊状或锯齿状,多悬崖峭壁。花岗岩侵入体多呈浑圆的剥蚀残山。山间盆地海拔 1200~1400 米,在第三系沉积层上覆盖着第四系风沙层。面积较大者有海流图、呼鲁斯太等盆地。狼山南坡陡峻,矗立于平原之北,阻挡了寒潮与风沙,保护了后套平原的农业生产。狼山北坡平缓,南高北低,通过一带低山丘陵过渡到内蒙古高原。狼山沟谷较多,较大者 40 多条,横谷两侧壁立,是前山与后山的交通要道。阴

山古塞“高阙”、“鸡鹿塞”即位于狼山的横谷沟口。公元前 302 年赵武灵王修筑的边墙(赵长城)仍保存于狼山的北部。狼山位于干旱地区,干燥剥蚀作用强烈,山体岩石裸露,植被稀疏,覆盖度仅 0.04%,阴坡高处有白桦、山杨混交林,低处有油松、侧柏、杜松、山榆、山柳等,西北坡则被碎石和沙漠所覆盖。狼山蕴藏有丰富有色金属,主要有铜、铅、锌,并伴生有多种

稀有金属。由于缺水,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仅海流图盆地水源较好,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作物有小麦和杂粮。山地草场放牧山羊。人口稀少,不到两万,大部集中海流图和潮格温都尔 2 镇。

(孙金铸)

LangqinZangbu

朗钦藏布(LangqenZangbo) 见象泉河。LangfangShi

廊坊市(LangfangShi) 河北省辖市,廊坊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位于省境中部偏北,京沈铁路上。辖 1 区及三河、固安、永清、香河、大城、

文安 6 县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市区面积 961 平方公里,人口 58.84 万。19 世

纪末尚为小村庄。后随京奉铁路兴建渐发展为集镇,属安次县。20 世纪 60 年代末工业发展,范围扩大,人口渐增,1982 年析安次县设市。1983 年安次县并入。市境位于河北平原北端,地势平坦,海拔 15 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 11℃,年降水量 570 毫米。地下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工业有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建材等部门,主要分布在八干渠以东、京沈铁路以南;铁路和八干渠之间为仓库区;北部为生活区和文化区。廊坊处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廊坊红小豆、固安柳编、三河玉器、香河和三河的地毯等物品均由此转运出口。

(邓绶林 唐学曾)

LaoShan

崂山(LaoShan) 中国黄海沿岸名山。古称劳山、牢山,又名辅唐山、鳌山。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青岛市区的东北,距市中心约 30 公里。南临黄

海,东濒崂山湾,面积约 400 平方公里。主峰“崂顶”,又称“巨峰”,海

拔 1133 米。崂山形成于太古代,山体由灰黑色花岗岩组成。山势险峻,雄奇壮阔,古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和“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赞。崂山海山相连,气候宜人,名胜荟萃,交通方便,为著名游览避暑胜地。秦始皇、汉武帝曾先后慕名登临,李白、苏轼、蒲松龄等有诗文记述。历史上崂山曾是道教重要的道观地,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华楼宫等历千年而犹存;华严寺、白云洞、狮子峰、潮音瀑、蔚竹庵、龙潭瀑等亦为山间胜迹, 旅游佳地。崂山花岗石坚固美丽,适于建筑;矿泉水水质优良,名扬中外。

(李树德)

LaoshanQu

崂山区(LaoshanQu) 青岛市辖区,山东省重要渔、盐业生产基地。位于青岛市东北部,濒临黄海,胶济铁路纵贯。面积 858.2 平方公里,人口

69.36 万。1961 年以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1988 年撤县设区。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发展了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多种工业。农业除生产粮食外, 主要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特产啤酒花。沿海水产和盐业发达, 盛产黄花鱼、对虾和海带等。

(李树德)

LaochenghuangMiao

老城隍庙(OldTempleofTownGod) 上海市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有“小商品王国”之称。位于旧城区东北福佑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由镇升县,遂设城隍庙。后几毁几建,并陆续建有东园、西园(今豫园)。至清乾隆中叶,游人日增,店肆竞设,渐为商场;道光年间,城隍庙商场已初

具规模。1949 年后,对原摊店进行整顿,形成今豫园商场,占地近 4.7 公顷, 经营小商品、土特产,并设有五六十家特色商店。全商场经销 2 万余种商品。商场中心地带有九曲桥、湖心亭。庙西九曲桥北,有上海市区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园林——豫园。豫园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五年(1559~1577),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改名西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时,曾遭帝国主义和清兵多次严重破坏。1949 年经整修恢复旧貌,对外开放。豫园中点春堂已辟为小刀会文物展览室。园内胜景甚多,东南角尚有内园。

(陆心贤)

LaohekouShi

老河口市(LaohekouShi) 湖北省西北部交通枢纽,汉江上游物资集散地。位于省境西北部。面积 1043 平方公里,人口 45.53 万;其中市区面积

80 平方公里,人口 12 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镇,至清代发展为“五

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市镇,拥有商户 500 多家,人口近 8 万,有“小汉口” 之称。抗日时人口曾增至 17 万。1979 年设县级市,属襄樊市辖。1983 年光化县并入。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大部属鄂北岗地,滨江一带为冲积平原。市区位于市境西部,街区沿汉江延伸,商业区在胜利路与和平路一带。汉丹铁路从市东经过。市西南的汉江公路大桥全长 2000 米,连接汉

(口)孟(楼)、老(河口)白(河)两干线公路,使老河口成为鄂西北至川、陕、豫的公路交通要冲。汉江航运上通丹江口、陕西白河,下至襄樊、武汉等地。玉雕工艺品远销国外。市区东郊百花山又名马窟山,风景优美, “马窟云峰”为旧光化八景之一。

(陈联寿)

Laotieshanziranbaohuqu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LaotieshanNatureRe-serve)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老铁山上黄、渤海分界处,是千山向西南伸延的终点。山体由石英岩构成, 群峰环峙,大牙顶海拔 465 米,是旅顺口第 1 高峰,悬崖临海,雄伟高峻, 为旅顺港的前哨。老铁山汉名鸟石山,以山石灰黑,色泽似铁得名。晋以后称马石山,辽改用今名。老铁山为东北地区候鸟迁飞必经之地。每值秋季, 多种鹌鹑、山斑鸠、三趾鹑等候鸟在此逗留、觅食、恢复体力后渡海,万鸟群集,蔚成奇观,因而有“鸟站”之称。为保护候鸟,于 1980 年划为自然保护区。

(熊树梅)

LeduXian

乐都县(LeduXian) 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著名农业县,海东地区辖县。位于湟水下游,老鸦峡与大峡分界东西,拉脊山与青石岭雄踞南北。面积 3050 平方公里,人口 28 万,其中汉族占 90%以上,其余为藏、回等民族。县府驻碾伯镇。西汉至三国时为破羌县,晋称乐都郡。隋、唐为湟水县,其后为吐蕃邈川城。宋改称乐州。明改碾伯卫,清为碾伯县。1928 年改乐都县至今。县境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年均温 7℃,1 月均温-6.81℃,7 月 18.63℃,年降水量 335 毫米。全县有耕地 4.27 万公顷,垦殖指数为 14%左右。河谷平原称平川区,垦殖利用程度较高,灌溉便利,主产春小麦、豌豆、油菜籽、蔬菜和瓜果;切割黄土塬称浅山区,产豆类、青稞、马铃薯等;湟水支流上源称脑山区,产青稞、油菜籽、马铃薯。南北山地多草甸草原,间有林地。县

境兰青铁路、公路与湟水平行,公路交通便利。工业有卷烟、钢窗、五金制品、水泥、砖瓦、通用机械、食品等企业。矿产以石膏、石灰石、滑石、水晶石等为主,南山沟岔则以砂金为主。湟水北岸柳湾出土的新石器文物共3.7506 万件,其中有骨针、陶罐等稀有珍品。距碾伯镇约 25 公里的瞿昙乡境内的瞿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省旅游胜地之一。

(魏晋贤 马鸿良)

LeshanShi

乐山市(LeshanShi) 四川省旅游城市,著名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辖 4 区及仁寿、眉山、犍为、井研、夹汇、洪雅、彭山、沐川、

青神、丹棱 10 县和峨边、马边 2 彝族自治县。面积约 2 万平方公里,人口

651.23 万;其中市区面积 2514 平方公里,人口 107.18 万。乐山是四川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古称南安、平羌、嘉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乐山县。1978 年改为地辖市。1985 年改为地级市。乐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峨眉山麓,恰当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汇流处,江面宽阔舒展,有航运灌溉之利,是山水奇雅佳丽的旅游城市。工业主要有机械、食品、盐化、毛纺、造纸、冶金、电力等。五通桥是乐山市最大工业中心,人口 19 万,是四川仅次于自贡的第 2 大制盐中心。特产井盐、嘉定绸和白蜡等,其中白蜡以优质著名。市郊龚咀电站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西南地区建设的较大水电站之一。名胜古迹主要有城东南乌尤山、凌云山及其上的乌尤寺、大佛寺,后者寺旁高达 71 米的唐代大佛为世界现存最大的佛像之一。市境灵宝古塔和宋东坡楼、汉岩墓群等也均负盛名。市北有平羌三峡风景区。市西南沙湾镇为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故居;辟有沙湾石林风景区。

(郑霖)

LetingXian

乐亭县(LetingXian) 河北省唐山市辖县,省渔业生产基地之一,冀东对外交通门户。位于省境东部,滨临渤海。面积 1303 平方公里,人口 48.5 万,县府驻乐亭镇。金大定末置乐亭县。县境位于滨海平原,东、南两面临海,多沙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 10℃,年降水量 610 毫米。土层深厚, 农业发达。沿海有渔盐之利,盛产对虾、黄花鱼、带鱼和食盐。工业有冶金、化肥、机械、建材、食品冷藏和加工以及制盐等。县境东南的王滩建有大型现代化海港——唐山港,坨王铁路经此。乐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在大黑坨村建有“李大钊故居纪念馆”。抗日时期乐亭为冀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民间艺术乐亭皮影始于明万历年间,有冀东皮影之乡的美称。亦为乐亭大鼓的发祥地。

(邓绶林 唐学曾)

LeigongShan

雷公山(LeigongShan) 苗岭主峰。贵州省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 海拔 2179 米,面积约 385 平方公里。以地形高耸险峻、气候多变、保存成片亚热带原始森林及珍贵古老孑遗植物和具有“佛光”、云海奇景而闻名。雷公山由元古代板溪群轻变质岩组成,是经第四纪强烈隆升,呈北东走向的断块山。由中央向东西两侧呈断块下降,高出四周达 1000~1500 米,河流呈放射状切割成深邃的峡谷和嶂谷。河水急湍,跌水、瀑布栉比,山岭呈刀脊状, 但仍残留有 1800~2000 米、1000~1300 米两级剥夷面。雷公山由于海拔高, 相对高度大,因而形成明显的自然景观垂直分带:①海拔 1300 米以下为常绿

阔叶林黄壤带,植被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为主。②1300~1850 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带,以水青冈、青冈栎、木荷、甜槠属为主, 杂以落叶的枫香、光皮桦、响叶杨、麻栎等种属。③1850~2100 米为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带,以野樱、白辛、五裂槭等为主,且因气候冷湿,树干多苔藓。

④2100 米以上风大湿冷,为高山杜鹃、箭竹矮林高山草甸土带。低洼处则有泥炭藓沼泽。雷公山原始森林中尚有秃杉、三尖杉、红豆杉、中国粗榧、鹅掌楸、花榈木、马尾树等孑遗珍贵种属;动物有毛冠鹿、苏门羚、红腹锦鸡、大鲵、雷山髭蟾等。为保护这些珍贵种属,以雷公山为中心,辟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面积 473 平方公里。

(杨明德)

Leigongshanziranbaohuqu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LeigongshanNatureRe-serve) 见雷公山。LeizhouBandao

雷州半岛(LeizhouBandao)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 20°15'~21°20',东经 109°22'~110

°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 140 公里,东西宽约 60~70 公里,面积 0.78 万余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雷州半岛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构造盆地——琼雷凹陷。在盆地的第四纪更新世沉积地层中间或夹有玄武岩。当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上升为陆地后,火山继续活动,玄武岩又覆盖于第四纪地层之上。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断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分离。

半岛地形单一,起伏和缓,以台地为主,次为海积平原。地面坡度一般仅 3~5 度。半岛北部为和缓的坡塘地形,海拔 25~50 米,多湛江系滨海相。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带为玄武岩台地,海拔 45~55 米,台地上有螺岗岭、甘蔗制糖、晒盐、剑麻加工、罐头、纺织、造船、化学、家用电器等。主要城市湛江市位于雷州半岛东北缘,为南方天然深水良港,可泊 5 万吨级货轮, 亦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唐永銮 梁溥)

Lenghuzhen

冷湖镇(LenghuZhen) 青海省石油工业城镇。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冷湖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位于阿尔金山以南,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面积 1.746 万平方公里,人口 1.7159 万,汉族占绝大多数。1959 年初建,1960 年设市,1964 年改镇。镇境海拔 2730 米,地处亚洲内陆干燥中心,年均温2.6℃,年降水量 15.4 毫米。地质上属新生代凹陷,多储油构造。除产石油外,尚建有电力、机修、汽车修配、制氧等工业。公路通茫崖、大柴旦、敦煌等地。

(魏晋贤)

LenglongLing

冷龙岭(LenglongLing) 祁连山脉东段,甘肃、青海 2 省的界山,河西内流区石羊河水系上游各支流与外流区黄河水系支流大通河宽谷间的分水岭。地质构造上为早古生代形成的走廊南山—冷龙岭复背斜,因而生成巨型北西走向的铁、铜、锰、磷矿带,属古河西构造体系的中轴部分。整个冷龙岭西起海拔 4353 米的金瑶(或锦羊,又名景阳)岭,东止 4303 米的得泉山,

西北—东南走向,长约 225 公里,南陡北缓,为直陡而狭长的高峻山岭,海

拔一般 4200 米,最高峰海拔 5254 米,有现代冰川发育,为永昌县东大河的上源区。

(冯绳武)

LengshuijiangShi

冷水江市(LengshuijiangShi) 湖南省新兴工业城市,娄底地区辖市。中国“锑都”。位于湘中偏西,湘黔铁路和资水交会处。面积 439 平方公里, 人口 32.32 万。20 世纪 50 年代尚为小山镇,1960 年由新化县冷水区置市, 1962 年撤销,1969 年以重要工矿区恢复市建制。市境位于雪峰山中段东麓。地层岩性主要为晚古生代中晚泥盆世与早石炭世的灰岩、砂岩及泥岩所分布;地质构造上属涟源褶皱带各向斜往西南收敛的部位。地势起伏,海拔自198~1072 米不等,一般在 200~400 米,为山丘性盆谷镶嵌区。煤、锑、铝、锌、铁、钨、石墨、硫磺、铜、金、砷、重晶石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锡矿山锑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1/2,有年产锑 1~1.5 万吨的采选冶联合企业。金竹山煤矿已开采 170 余年。冷水江市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 6 个工矿区。金竹山电厂、资江氮肥厂、冷水江铁厂、联合制碱厂在全省厂矿企业中均占一定地位。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精锑、锑白、水泥、尿素、纯碱等。湘黔铁路 1971 年通车经此,市内又兴修 7 条厂矿铁路专线。有 6 条公路干支线联系各地。新建金竹山资江大桥将两岸工业区连成一片。资水常年通航10~30 吨级机帆船。北郊波月洞为旅游胜地。

(邓美成)

LishiHuangtu

离石黄土(loessofLishi) 见离石县。LishiXian

离石县(LishiXian) 山西省吕梁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西部,吕梁山西麓,北川河与东川河汇合处。面积 1324 平方公里,人口 17.79 万。县府驻城关镇。战国时为赵离石邑,西汉置离石县。明清置永宁州,1912 年名永宁县,1914 年改称离石县。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干燥,堆积了离石黄土。离石陈家崖是离石黄土典型分布地区。这一地层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为塬、梁、峁地形的骨架。离石黄土位于午城黄土与马兰黄土之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黄色,地形多为陡壁,为中更新世晚期堆积;下部较红,土质较硬,地形多为缓坡,是中更新世早期堆积。上、下部之间有显著不整合面,上下部都有埋藏土壤层,含有大量草原习性的啮齿类化石。县境为黄土覆盖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在正常情况下,降水量490 毫米,无霜期 192 天,能满足农业需要。主要作物有谷子、马铃薯、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用材林有云杉、油松、桦树等。工业有机械、煤炭、食品、建材、化工等部门,规模都不大。有公路通向邻近各县。县东北吴城西沟发现有战国魏将吴起所筑古城遗址。王家沟有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县境已发现特大型焦煤基地。

(萧树文)

LiYunhe

里运河(LiCanal) 见邗沟、京杭运河。LiShui

澧水(LiShui) 湖南省西北部河流。源于桑植县北部的杉木界,东流

经永顺、大庸、慈利、石门、临澧及澧县等县市,在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干流全长 388 公里,流域面积 1.84 万平方公里。桑植以上为上游,多高山,

海拔 2000 米左右。桑植至石门为中游,有茅岩河和上、中、下岩河四大峡谷, 沈家湾以下逐渐过渡为丘陵地带。石门至小渡口为下游,地势低平,自新安市以下至澧县全为冲积平原,常年可通 100~200 吨驳轮;但洪水暴涨,沿岸靠筑堤防洪。澧水流域与长江三峡、清江处于同一暴雨区,易与长江分流入松滋河的洪水相遇,造成下游洪灾。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 1600 毫米。年径流总量(三江口)131.2 亿立方米。汛期 4~8 月水位暴涨暴落,洪峰持续期短,枯水期长;水位变幅 10~15 米,具山溪性河流特色。河道平均比降0.788‰,水能蕴藏 205.13 万千瓦。有主要水利工程 22 处,设计灌溉面积

15 万公顷。下游建有 3 处骨干工程,对澧阳平原及其附近低丘区不仅扩大自流灌溉面积,且兼具防洪效益。澧水流域内矿产以磷、煤、铁、盐为主,铜、铅、锌、硫磺、芒硝等亦具一定储量。森林蓄积量 596 万立方米。著名的张

家界自然保护风景区即在大庸、桑植、慈利 3 市县交界处。

(陈灿荣)

LilingShi

醴陵市(LiLingShi) 湖南省县级市,中国著名釉下彩瓷首创与集中产区,湖南省双季稻最早种植推广区和铁路最早行经地,渌水中上游的湘东门户。面积 2157 平方公里,人口 95.71 万。市北有醴泉,东汉置县,隋废入长沙县,唐复置,元升州,明复改县,1985 年改醴陵市,属株洲市管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位于丘陵河谷盆地,除发展油茶、竹、木外, 历来以生产水稻为主。迄今已有 900 余年的双季稻栽培史。占稻田面积 90% 以上,商品率高。年出栏肉猪约 10 万头。此外产柑橘、茶叶、辣椒等。自株

洲经醴陵老关到萍乡的株萍铁路于 1905 年通车,是湖南境内修建最早的铁路。以后发展成浙赣铁路,接通京广和湘黔等铁路干线,并有浏醴和澧茶两铁路交会于此。渌水自境内可以通航湘江,水陆交通方便。瓷土矿丰富,其中王仙马颈坳瓷土矿是中国储量最大的露天采区。由于境内产煤,并邻近江西萍乡煤矿,瓷业生产历史悠久,发展条件优越。粗瓷业始于清雍正年间, 细瓷创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并在继承岳州窑和长沙窑传统釉下青花的基础上,首创釉下五彩花瓷瓶,20 世纪初已驰名中外。50 年代和 70 年代后期以来,醴陵瓷业几经革新。日用瓷中首推釉下五彩瓷器,具有“明如镜, 声如磬,白如玉”的品质和明净简洁、淡雅清新的艺术风格以及无铅毒、耐酸碱,画面不脱落等特点,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精华”。日用陶瓷总产量及出口瓷数量分别占湖南省的 35.2%和 40.82%,是中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

(邓美成)

Lishanziranbaohuqu

历山自然保护区(LishanNatureReserve) 山西省综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和环境监测基地。1983 年建为自然保护区。1988 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省境翼城、垣曲、阳城、沁水 4 县交界处,面积 23950 公顷。区内林地面积 6900 公顷。植被垂直分带大致为:①海拔 500~1000 米为灌丛农垦带。②700~1500 米为疏林灌丛带。③1200~1800 米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④1500~2000 米为落叶阔叶林带。⑤2000~2200 米为小叶林带。⑥2000~ 2358 米为亚高山草甸。保护区内高等植物种类达千余种,主要为温带、暖温

带落叶阔叶、针叶林和落叶灌丛,树种以栎类为主,有辽东栎、栓皮栎、蒙古栎、槲树等,针叶树有油松、华山松等,灌丛为中旱生的柔毛绣线菊、胡枝子等,经济植物有菖蒲、连翘、竹节人参和灵芝等。七十二混沟有 670 余公顷以辽东栎为主的原始森林。动物属南北方过渡带,是山西省动物种类、数量最多地区,鸟类有黑鹳、金雕、勺鸡等,兽类有猕猴、大鲵、麝、金钱豹等。保护对象是暖温性植被及猕猴、大鲵和麝等珍稀动物。

(萧树文)

LijiangNaxizuZizhixian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LijiangNaxizuZizhi-xian) 中国纳西族集中聚居地。云南省丽江地区辖县和行署驻地,云南苹果主产县。面积 7648 平方公里,人口 31.9 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82.2%,其中纳西族占 57%,其次为傈傈、彝、普米等民族。县府驻大研镇。县境位于中甸—下关地震带上, 历史上多次发生 5 级以上地震。1915 年永胜地震(7.5 级)对全县影响巨大。1966 年县境北部曾发生 6.4 级地震。自治县是云南冬小麦的高产区,有亩产

800 千克的高产纪录。丽江马是中国山地型良种,有大量马匹外销。县境石鼓附近的红军渡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6 年春,贺龙率领红军第二方面军由此抢渡金沙江,胜利进入藏区。

(陈永森 王霞斐)

LishuiShi

丽水市(LiShuiShi) 浙江省丽水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油茶主产区之一。位于瓯江中游。面积 1502 平方公里,人口 32.04 万;其中城区面积 6 平方公里,人口 6.3 万。畲族约占全市总人数 6%,散居市内。隋置括苍县, 唐改名丽水县,明、清为处州府治。1986 年撤县设市。市境高山环绕,中部为波状起伏的丘陵。瓯江中游大溪沿岸有小块河谷平原,总称丽水盆地,是主要农业区。丘陵区兼营林粮。除油茶外,茶叶、乌桕、松脂、宣莲亦较著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市区是浙南公路交通中心,有客车直达杭州、金华、温州、临海、龙泉等地。瓯江可通木帆船,上通龙泉,下达温州。市内有丽水师专和浙江民族师范学校。名胜古迹有通济堰、万象山、南明山、东西岩等。通济堰在碧湖镇附近的松阴溪上,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是省内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建筑。大坝拱形,长 275 米,经整修后灌溉碧湖平原农田。

(俞康宰)

LianXian

连县(LianXian) 广东省清远市辖县,粤西北经济交流中心,重点林区县。位于省境西北部,骑田岭之南,连江上游,邻接湖南省。面积 2663

平方公里,人口 47.21 万;其中有瑶族 8000 多人。县府驻连州镇。汉代为桂阳县,隋开皇十年(590)置连州,1912 始称连县。县境深处广东西北一隅, 境内崇山峻岭,逶迤连绵。县北簸箕山海拔 1728 米,为县最高点。山峦间低矮谷地为历代交通要道和行军路线。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风景秀丽。连江流经县境,注入北江,河道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县境地处中亚热带,冬季常见霜雪,最低温-6.9℃。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农业主产稻、甘薯、玉米、花生、油茶、油桐、烟草等。多山丘,宜林地广,每年产木材 8 万多立方米。林产以松、杉、毛竹、松香、冬菇等居多。并产黄精、玉竹等药材。全县宜牧的山坡草地宽广、水草丰茂,利于放牧牛羊。连县地质构造复杂,矿藏多样,主要有烟煤、铁、铅、锡、钨、锰、金等。工业有氮肥、电力、造纸、

木材加工等部门。连州镇为历史古城,地处粤湘桂 3 省交会点,陆路交通较发达,多名胜古迹,建于刘宋年间的慧光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北星子镇富产煤和铅锌,历史上是通湘南水陆转换码头和古代行军要道,西北经东陂镇过南风坳(亦称南风岭),可联结钟水(舂陵水上游),亦为湘粤间重要通道。

(徐俊鸣 司徒尚纪)

LianyungangShi

连云港市(LianyungangShi) 江苏省主要海港,省辖市,旅游城市和盐业中心,沿海开放城市。位于省境东北部,蔷薇河下游,南依云台山,北滨海州湾,东临黄海,陇海铁路终点,第 2 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大铁路的东部

起点城市。辖 4 区及东海、赣榆、灌云 3 县;总面积 6327 平方公里,人口

340.26 万;市区包括海上岛屿在内,东西绵延近 100 公里,南北宽 50 多公里。其中陆地面积 830 平方公里,人口 52.14 万。

市境为古朐县、海州地。1914 年后分属东海、灌云 2 县。20 世纪 50 年代初以新浦、海州、连云港 3 地及其附近的墟沟、猴嘴诸镇和海上的东西连岛、竹岛等设新海连市,属山东省。1953 年又归江苏省。1962 年改现名。新浦在云台山西北侧,扼蔷薇河与盐河交汇处,原东海县地,为淮北盐场原盐集散中心。1926 年陇海铁路通车,辟为商埠,取代海州镇为原东海县经济、交通中心,现为连云港市府驻地。海州南依锦屏山,北临蔷薇河;原东海县治,现为连云港市工业区。著名的锦屏磷矿在锦屏山南麓。连云港为港口市镇,陇海铁路终点,原名老窑,属灌云县,初为渔村,位于后云台山东麓, 隔鹰游门海面与东西连岛相望,鹰游门海面宽阔,在东西连岛屏蔽下,风平浪静,可泊巨舰;1933~1936 年在此辟山筑港,取名连云港,并设连云市。1937 年抗战爆发,港口遭受破坏。1949 年后屡经扩建,现已建成为上海、青岛间的大港。出口物资以原煤、原盐为主;进口物资以杂货、化肥为大宗。1990 年港口吞吐能力增至 2000 万吨。墟沟现为港口辅助市镇。猴嘴为淮北盐场原盐集中地,盐坨林立,故俗称盐坨;以其在云台山北麓,曾改称台北镇。

连云港市食品、化学、机械、建材、电力、电子等工业较发达,主要产品有渔轮、起重机、水泵、轴承、电动机、机床、精磷矿粉、磷肥、硫酸、烧碱等。连云港碱厂是中国 80 年代新建的三大碱厂之一。市区南北沿海滩涂是淮北盐场原盐生产基地。滩涂养殖业发达。海州湾是江苏省重要渔场之一。市属东海县年产水晶占全国产量的 1/2,有“水晶之乡”之誉。云台山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构成,多奇峰异石,林木苍翠,为江苏省林业基地和著名旅游地。花果山为云台山诸峰之一,在新浦东南 15 公里,山巅有水帘洞。山上有隋郁林观石刻、山下有北宋静海寺阿育王塔等古迹。孔望山上汉摩崖石像和山下宋、元、明、清的龙洞石刻等亦著名,分别建有花果山和孔望山(锦屏山)2 个古迹风景游览区。

(单树模)

LianhuaShan

莲花山(LianhuaShan) 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山脉。横亘于粤东沿海。西南起于宝安县大鹏湾,经惠东后,沿莲花山断裂带向东北伸展,过大埔,入福建,止于闽粤两省边境,为兴梅山区与潮汕平原的天然界线。全长约 400 多公里。主峰在海丰县西北边境,海拔 1336 米。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

和燕山期花岗岩及古生代地层构成。山体庞大,地势高峻。千米以上的山峰颇多,如鸿图嶂(1277 米)、明山嶂(1357 米)。最高峰铜鼓嶂达 1560 米。莲花山临近南海,侵蚀基面低,切割幅度达千米,岩石又多属硬岩,故河沟峡谷普遍,山地水流充足,溪涧流急,多瀑布跌水,水力资源丰富。因莲花山走向与海岸线方向一致,山体绵延高峻,故在气候上有一定屏障作用,山南山北气候差异悬殊。沿海温暖海风及台风难越山北;北来寒流难及山南。山南坡为多雨区,年降水量达 1800 毫米,局部山地更达 2000 毫米,山北是雨影区,年降水量仅 1400~1500 毫米。由于降水充足,山势又高,自然植被发育良好,山地林木茂密,常绿阔叶林较多,山顶茅草茂盛。莲花山蕴藏有钨、锡、瓷土、煤等矿,是广东重要产锡区,所出的瓷土品质甚优。

(魏清泉)

LianyuanShi

涟源市(LianyuanShi) 湖南省娄底地区辖市。湖南煤炭集中产区之一,中国黑山羊板皮基地。位于湘中涟水上游地区。面积 1897 平方公里,人

口 101.95 万。1952 年由安化、湘乡、邵阳、新化 4 县相邻地区析置蓝田县,

县府驻蓝田镇。因与陕西省蓝田县重名,根据县境所处河道部位,于同年 9 月改名涟源县。1987 年改市。市境位于雪峰山东北支脉龙山及云雾山之间的山丘性盆地区。早石炭世测水期,为滨海湾潟湖环境,主要沉积有测水组含煤建造,是湘中涟邵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估计蕴藏量 5.6 亿多吨。市属煤矿区有百年以上采煤史。上泥盆统锡矿山组的“宁乡式”铁矿亦有分布,年产铁矿石 2.8 万多吨。供建材和农业用的石灰岩分布甚广。农业以生产稻谷、薯类、小麦为主。花生种植面积和单产居湘中各县市前茅。茶叶、柑橘发展较多。当地饲养繁育的黑山羊是经长期培育的独特良种,具有皮肉兼用、成熟期早、繁殖力强、屠宰率高等优点。每年出口羊皮 3~5 万张。湘黔铁路和娄邵铁路经过市境,有支线连通各矿区,公路干支线 20 多条,交通较发达。

(邓美成)

LiangShan

凉山(LiangShan) 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间大凉山和小凉山的总称。中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彝族最大聚居区。因山高气寒,故称凉山。习惯上以四川省美姑县境内的黄茅埂为界, 以西称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东西动植物区系也迥然不同。大凉山位于安宁河和黄茅埂之间,南北纵贯数百公里,海拔大多在 2000~3000 米以上。其中高达 4000 米左右的主要山脉有小相岭、马鞍山、碧鸡山、大风顶、狮子山

和螺髻山等,尤以小相岭最高,海拔达 4791 米。大凉山为褶皱背斜山地,地表由砂泥岩、石灰岩、变质岩等组成,经长期侵蚀剥蚀,山脊舒缓宽阔,地表相对高差大多在数百米以内,地理上将其称之为凉山山原,为当地良好牧场。山原上各河流均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分别注入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山间多断陷盆地,如昭觉、布拖、越西、竹核等,有“凉山十坝”之称。其中,布拖坝号称凉山第一大坝。小凉山指黄茅埂以东的雷波、马边、峨边和屏山一带山地,由锦屏山、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等组成,东西长百余公里。小凉山属短轴背斜山地,背斜轴部由石灰岩、玄武岩等组成,两翼及向斜为中生代红色砂泥岩,山脊海拔 2000 米左右。由于金沙江、马边河等的切割,山峰陡峻、谷坡达 35~40 度以上,岭谷高差达 500~1000 米,故有“大凉山不高,小凉山不矮”之说。

凉山为四川铁、铜、铅、锌、镍、磷等矿产的主要产地。其东北坡有大熊猫栖息,已建立面积达 3 万公顷的马边自然保护区和面积为 1.3 万公顷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郑霖)

LiangshanXian

梁山县(LiangshanXian) 山东省济宁市辖县。位于省境西部,东靠京杭运河,西临黄河与河南省相邻。面积 961 平方公里,人口 65.63 万。县府驻梁山镇。县境古为大野泽。1939 年设昆山县,1949 年改为梁山县。梁山在今县城东南约 5 里,原名“良山”,因西汉文帝的第二子(汉景帝之弟) 梁孝王曾在此游猎,死后葬于此,乃改名梁山。传说北宋末年,宋江等人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占据梁山。历史上梁山原称梁山泊,因山下地势低洼,湖河港叉众多,故以“水泊梁山”闻名。古时山下水泊,现已淤积成平原,位于东北部的东平湖为古代梁山泊的残留部分,湖面约 150 平方公里。1958 年修建东平湖水库,湖面向西南扩展,以供黄河特大洪水滞洪。县境除个别低矮山丘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宜于农耕。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麻类为大宗。东平湖盛产鲤鱼和芡实。工业主要有机械、纺织、造纸、食品部门等。历史古迹有梁山宋江寨故址、黑风口、雪花莲台、梁孝王墓和城北司里山、猎山老虎洞等。

(陈龙飞)

LiangziHu

梁子湖(LiangziHu) 湖北省第 2 大湖。位于省境东南部,跨鄂州市与武昌县。为构造陷落盆地,集水面积 3265 平方公里。湖底平均海拔约 14

米,水位 18 米时面积 333.3 平方公里,容积 13.3 亿立方米。由东梁子湖、西梁子湖、牛山湖组成,略呈三菱形;中有梁子岛屹立,岛上梁子镇为渔港。水温随季节变化,年温差 20℃左右。湖水透明度约 2.0 米。水位受人工节制, 常年保持 18 米。湖东长港为出水港,与长江相通;在其起止点附近均建有大型自动化涵闸与电力排灌站。湖内草食鱼类较少,以浮游生物和贝类为食的底栖鱼类较多。是著名的武昌鱼(团头鲂)原产地。螃蟹亦著名。湖泊自然景观与江汉湖群有颇大差异。具养殖、灌溉、航运之利。

(刘盛佳)

Lianghupingyuan

两湖平原(LianghuPingyuan) 见长江中下游平原。LiaodongBandao

辽东半岛(LiaodongBandao)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辽宁省南部, 由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构成。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鸭绿江口和大清河口联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介于北纬 38°43'~ 41°40',东经 121°10’~124°20'。面积约 3.7 万余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半岛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北部。复县以北广泛分布片麻岩、板岩、大理岩、白云岩等基底变质岩系和花岗岩;以南分布震旦纪和下古生代石英岩、板岩、页岩和石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白垩纪后期全区隆起,下辽河、渤海断陷,奠定了辽东半岛现代地貌的地质基础,与此同时花岗岩广泛侵入。第三纪初准平原化。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辽东半岛发生广泛的拗曲、断块、隆升和岩浆喷发。中更新世后期,渤

海海峡断裂陷落,与山东半岛分开而形成辽东半岛。地貌上成为和长白山地相连的低山丘陵。

千山山脉构成半岛的脊梁,属于新华夏系隆起带的一部分,北起连山关, 南到老铁山,长约 340 公里,一般海拔不到 500 米。鞍山东郊的千山平均海

拔 400 米,由花岗岩构成,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到盖县、庄河,山势渐增,

主峰步云山海拔 1131 米。向西南地势逐降,形成和缓的丘陵,金县大黑山

664 米,到最南端的老铁山 465 米。千山山脉将辽东半岛分成两大斜面,东南坡较平缓,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较长水系,注入黄海。西北坡较陡峻,有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等较短水系,注入渤海。辽东半岛年径流深不到 400 毫米,径流系数多为 40%,夏季流量占全年 65%,水位涨落迅速。成层地貌发育,海岸类型复杂。一般 30 米及其以上为剥蚀阶地, 15~20 米的阶地上多有黄土状堆积物,10 米以下以堆积阶地为主。辽东半岛海岸线长千余公里,沿岸有长山列岛(见长海县)等几百座岛屿,绝大部分分布在黄海。鸭绿江口到大洋河为淤泥质平原海岸,大洋河到大沙河为基岩淤泥海岸,长兴岛到西崴子为基岩砂砾海岸,大沙河到长兴岛为典型基岩港湾海岸,岬湾曲折,有大连湾、旅顺口等良港。

气候与动植物半岛位于暖温带北部。太阳年辐射总量 500~640 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均温 8~10℃,最热月均温 24~25℃,最冷月-10~-5℃,10

℃以上活动积温 3200~3800℃,无霜期 160~215 天。年均降水量 550~900 毫米,60%集中夏季,属半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赤松、麻栎、栓皮栎、槲栎等,林间灌木主要有崖椒、胡枝子、照白杜鹃等,半岛南端的老铁山是候鸟迁飞必经之地(见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附近的蛇岛(见蛇岛自然保护区)栖息大量蝮蛇,1980 年均被列为中国自然保护区。

辽东半岛天然林极少,多为人工林、果园、蚕场和灌丛。土壤以棕壤为主,河谷低地为草甸土,滨海有盐土分布。

经济概况辽东半岛为两茬作物和果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成为果树、柞蚕和花生的主要产区。半岛又有多种金属矿床,有鞍山和本溪钢铁、大石桥镁矿、辽南建材等工业。半岛岸线长,滩涂广阔,岛屿众多。沿岸还有制盐、芦苇加工等工业,另有渔业和浅海水产(如海参,鲍鱼,扇贝等) 养殖业。

长达 375 公里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半岛,使半岛上的内陆机场、港口都有了开放的通道。

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已辟为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熊树梅)

LiaodongDishanQiuling

辽东低山丘陵(LiaodongDishanQiuling) 见辽宁省。

LiaodongWan

辽东湾(LiaodongWan) 中国纬度最高的海湾。位于渤海北部,在长兴岛与秦皇岛联线以北。为地堑型凹陷。湾底地形自顶端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深于西侧,最大水深 32 米。全湾被第三纪以来的厚层沉积物覆盖。

湾顶与辽河下游平原相连,水下地形平缓,构成小凌河口到西崴子 350 公里淤泥质平原海岸。东西两岸与千山、燕山、松岭相邻,水下地形较陡,形成

基岩—砂砾质海岸。湾中央地势平坦,沉积黑色微臭淤泥。湾西部从大凌河口、辽河口折向复州湾外,为长 180 公里的古辽河河谷,谷底相对低 5~7 米,至水深 25 米处逐渐消失,现今仍为辽河入海径流及潮流输送通道。湾水含盐度多低于 30‰。辽东湾是中国边海水温最低、冰情最重处,每年都有固体冰出现,受西北风影响,东岸又较西岸为重。春季融冰,成为低温中心。辽东湾为半日潮,湾顶潮差达 5 米。滩涂宽广,除捕捞水产品、种苇、晒盐外,海水养殖和围垦都有一定规模。较大港口有营口、秦皇岛和葫芦岛等。

(熊树梅)

LiaoHe

辽河(LiaoHe) 中国北方地区大河之一。主流上游老哈河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光头山(海拔 1729 米),会合西拉木伦河称西辽河,于台河口歧分为南北二支,南支为主流西辽河,北支为新开河。至双辽会合后南下,到福德店会合东辽河后始称辽河。经铁岭后转向西南流,至六间房再歧分为二: 一股南流为外辽河,到三岔河合浑河、太子河称大辽河,经营口市注入渤海; 另一般西南流称双台子河,经盘山南汇绕阳河注入渤海。1958 年以后,在六间房堵截外辽河流路,使浑河、太子河成为独立水系,辽河主流由盘山南入海。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 4 省区,全长 1394 公里。流域介于北纬 40°30'~45°,东经 116°30'~125°30',面积20.16 万平方公里。

(参见彩图插页第 21、22 页)

辽河属树枝状水系,东西宽南北窄,流域内山地占 48.2%,丘陵占 21.5

%,平原占 24.3%,沙丘占 6%。

干支流概况主流上游流经黄土丘陵,会合坤都河、英金河、崩河、羊肠子河后流入海拔 400 米以下的平原。西辽河接纳南岸支流教来河后地势降到

300 米以下,河谷广阔,至昌图福德店,长 882 公里,平均比降 0.75‰,水量大增。向南穿过辽北低丘,接纳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泛河等,进入海拔 50 米以下的平原,至石佛寺长 210 公里,比降 0.2‰。下游穿流冲积平原,

北岸有秀水河、养息牧河、柳河等汇入,至六间房长 198 公里。南流为河口

区,地面高程已在 20 米以下,盖县、牛庄、沙岭间有古海岸线存在。汉、唐时期,辽河在海城东南英城子附近入海,辽、金以后,海岸线外扩速度加快。近海处降到 10 米以下。诸河下游变迁频繁,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六间

房至双台子河口长 104 公里,流域面积 20.1633 万平方公里。

气候与水文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350~1000 毫米,山地多于平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65%集中 4~9 月。二龙山、大伙房、参窝连线以东径流系数 25%以上,年径流深 150~400 毫米。西辽河沙丘草原区径流系数不到 10%,年径流深在 50 毫米以下。年径流量 89 亿立方米。辽河流域夏季暴雨强度大,频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涨猛落,形成下游洪涝。辽河各支流含沙量老哈河为 27.4 千克/立方米。辽河干流的铁岭年均含沙量

3.6 千克/立方米。辽河含沙量仅次于黄河、海河,年输沙量 2098 万吨。 经济概况辽河流域东部和西部山地分布红松、油松、落叶松和以栎属为

主的杂木林。辽河上游沙地草原以牧为主。辽河下游平原是中国开发较早地区,盛产大豆、小麦、高粱、玉米、水稻等,沿海有苇塘。总面积达 1.1720 万平方公里的辽河三角洲开发区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区。辽河流域已修建了红山、二龙山、汤河、参窝、闹德海、清河等水库,收到了综合效益。矿产有铁、石油、煤和有色金属等,是中国主要工业分布区之一。辽河流域交通

发达,有赤峰、通辽和盘锦等工矿城市。

辽河三角洲上占地 5600 公顷的黑嘴鸥繁殖地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嘴鸥繁殖地。

(熊树梅)

LiaoningSheng

辽宁省(LiaoningSheng)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简称辽。东北和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西与河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西南端,长约 2178 公里。辽东半岛斜插黄海与渤海之中, 与山东半岛遥相对峙,形势险要。省境介于北纬 38°30'~43°24',东经118°53'~125°46'。面积 14.49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3945.97 万。辖 14 地级市、6 县级市、28 县、10 自治县。省会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