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Sailimu Hu

赛里木湖(Sayram Hu)构造陷落湖。又名三台海子,古籍亦称天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县境西南,北天山西段山间盆地中。湖面海拔 2

072 米,湖面积 454 平方公里,集水面积 1408 平方公里,东西长 30 公里,

南北宽 27 公里,最大水深 86 米,储水量约 200 亿立方米。湖周高山海拔 3 600

米以上为冰川和永久积雪带, 2 800~3 600 米为高山草原, 2 800 米以下直至湖滨为云杉林带。湖水矿化度 2.5~3 克/升,属微咸湖。湖中原无天然鱼类,现人工试养已获成功。湖区周围年降水超过 500 毫米,湖水收入来

自大气降水和湖周山地坡面径流,湖水支出为湖面蒸发及少量渗漏。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50 多年来湖面无多大变化。湖周水草丰美,为优级夏季牧场。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

(杨利普)

Sandu’ao Gang

三都澳港(Sandu’ao Port)福建省著名渔港和军港。位于三沙湾内。三都澳四周环山,只有朝南的东冲口进出。口外有浮鹰、西洋、洛山、北茭嘴等岛屿、岬角屏障,入口水道狭长,两侧山岭夹峙,形势险要。港湾内有三都、青山、斗帽、鸡公、东安等岛屿,与沿岸山岭、岬角交错,成为天然屏障。港内水域广阔,水深多在 10 米以上,虽有霍童溪、穆阳溪等注入,但沙量少,不足为患,是良好的深水港。三沙湾水产丰富,盛产大黄鱼、带鱼、鲨鱼和虾类。

(赵昭昞)

Sandu Shuizu Zizhixian

三都水族自治县(Sandu Shuizu Zizhixian)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苗岭山脉南麓,都柳江上游。面积

2 380 平方公里,人口 26.48 万,其中水族人口 14.06 万。县府驻三合镇。唐初置婆览县和都尚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陈蒙、合江州。清雍正八年(1730)于来牛地置都江厅,属都匀府;十年(1732)于合江、陈蒙、烂土地置三脚S - 图1州,属独山县。1914 年改三脚S - 图2州为三合县;都江厅为都江县。1941 年都江县并入三合县,易名三都县。三都曾是贵州通往两广的重要水陆码头。黔桂公路和铁路通车后,三都码头地位衰落。县境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盛产木材、耕牛、山货及硫磺、汞等。1957 年 1 月自治县成立后,先后建有机修、水电、纺织、食品等小型工业。

(陈永孝)

Sanhe

三河(Sanhe)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右旗府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因地处根河、得耳布尔河和哈乌尔河汇合处,故名三河。面积 1 平方

公里,人口 8 000 多。土壤肥沃,林木繁茂,水草丰富,是驰名中外的良种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三河地区资源丰富,矿产有金、铜、铅、铁、萤石等。此外有珍贵林木,林下盛产木耳、猴头菇等,林中有黑熊、野猪及鹿、马鹿(亦称“◻”)、猞猁、飞龙等珍禽野兽。河流盛产哲罗、细鳞、狗鱼等。尤以榛鸡(飞龙)、熊掌、◻鼻更为珍贵,历来均为贡品,驰名中外。

(林儒耕)

Sanhe Zha

三河闸(Sanhe Sluice)洪泽湖出口处大型控制水闸之一。位于江苏省洪泽县入江水道进口处的三河口,是调洪蓄水,保障淮河下游地区 133 万公顷农田及广大居民防洪安全,发展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的综合利用工程。闸有 63 孔,每孔净宽 10 米,高 6.2 米,连同闸墩总宽 697.75 米,闸底、闸

顶高程各为 7.5 与 17 米,弧形闸门,闸基为黄岗土,未打基桩、板桩,闸顶

设有 7 米宽公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泄洪流量 8 000 立方米/秒。工程

于 1953 年竣工。1954 年淮河大洪水时,该闸实际通过洪水流量 1.07 万立方

米/秒。随后通过加固,将临湖面挡水高程提高为 17.3 米,设计与校核泄洪

流量分别提高为 1.2 万与 1.3 万立方米/秒。

(单树模)

Sanjiang Pingyuan

三江平原(Sanjiang Pingyuan)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是广义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介于北纬 45°01′~48°27′56″,东经 130°13′~135

°05′26″。位于中国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南端,东至乌苏里江,北自黑龙江畔,南抵兴凯湖,总面积 5.13 万平方公里。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 4.25 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

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 8 800 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

①狭义的三江平原是黑龙江中游山间盆地的一部分,三面环山,西为小兴安岭支脉青黑山,南为完达山支脉分水岗,东为完达山主脉那丹哈达岭, 属中新生代内陆断陷。在复合的褶皱基底上堆积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第四系的厚度一般为 120~200 米,最厚可达 280 米。除东部地表有3~17 米厚的粘性土层外,主要为冲积砂和砂砾石,成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层。海拔 45~60 米,抚远三角洲最低仅 34 米,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 总坡降 0.10‰左右,河流蜿蜒于宽广的河漫滩上。主要地貌类型为阶地和河漫滩,沿西部和南部边缘为裙状冲、洪积倾斜平原,不同类型间多缓慢过渡, 同一类型地面起伏一般仅 0.5~2 米,平原上仅见少数孤山残丘,广布碟型和线型浅洼地,切割微弱,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外,中小河流皆为平原沼泽性河流,且多为沼泽植被所覆盖。

②穆棱-兴凯平原北与完达山南麓接壤,西为肯特阿岭。区内第四纪沉积物以冲积、湖积砂和砂砾石为主,厚 10~150 米,地表有 1~4 米厚的粘性土盖层。海拔 55~95 米,北和西部有 10~20 米高差的波状起伏,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坡降 0.6~0.1‰,穆棱河滩地和湖滨滩地宽广,地面普遍沼泽化。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 2400~ 2500 小时,1 月均温-21~-18℃,7 月均温 21~22℃,无霜期 120~140 天,10℃以上活动积温 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 7~8 个月,最大冻深1.5~2.1 米。年降水量 500~650 毫米,75~85%集中在 6~10 月。

天然植被覆盖率达 60%,其中 74.9%是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沼泽和沼泽化土地近 244 万公顷。主要土壤为草甸土和沼泽土,次为白浆土,另有少量黑土,泥炭零星分布。

三江平原地域辽阔,水土资源丰富,已建有大型国营农场多座,是中国重要的农垦区和商品粮基地。

(曾建平)

Sanmen Wan

三门湾(Sanmen Wan)半封闭海湾。位于浙江省海岸中段。湾口面向东南,以金柒门—三门岛—牛头山的连线为界与东海相连,除了尖洋岛北面有石浦水道与外海相通外,三面环陆。湾内长 40 多公里,宽约 10 多公里,低

潮总面积 390 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 9 米。仅有小河如白峤港、海游溪等注入。周围都属凝灰岩组成的山体,海湾受北北东和北北西两组断裂所控制, 历经各历史时期的地貌发育演变,形成 6 个良好深水港汊和淤泥舌状滩地相间分布,主要为岳井洋、胡陈港、沥洋港、蛇盘北港、蛇蟠水道和健跳港, 宛如五指巨掌伸入浙东大陆,构成了独特的港湾淤泥质地貌。三门湾位于北亚热带夏湿冬温气候区,年均降水量约 1400 毫米。三门湾湾顶潮差大,汊面广,纳潮量大,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可供开发潮汐能源。石浦、健跳等港可建千吨级码头。同时,海涂广阔,属细粘土物质,湾内风浪小,可开发盐业和水产养殖。滩面高,围垦后的盐碱地适于种橘。现已有面积达 15 公顷的橘林带,使三门湾成为浙江省新兴的柑橘出口基地。

(陈上及)

Sanmen Xia

三门峡(Sanmen Xia)黄河中游著名峡谷。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间。中国古代地理图志中称为三门山。旧时峡谷中有两座坚硬的闪长玢岩石岛兀立河中,岛壁峭拔。鬼岛位于右岸侧,呈弯弓形;神岛位于左岸侧,呈鱼脬形,屹立中流;顺河稍下左岸尚有半岛切入河中,称为“人门岛”;右岸有巨石探出河岸,称“狮子头”,犹如凶狮踞岸。三门峡谷两岸, 劈立千仞,两石岛自右岸至左岸将水道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鬼门河和神门河水势殊险;人门河水势稍缓,但也水深流急,舟楫难行。河水撞过三门后又被两岸半岛巨石束合为一,水流在仅有 7 000 多米长、400 多米宽的峡谷中经一分一合后,流急浪大,浊浪排空,吼声巨大,形成古来即驰名之三门天险。

(李润田)

Sanmenxia Shi

三门峡市(Sanmenxia Shi)河南省工业城市,豫、秦、晋交界处的经济中心。位于豫西黄土丘陵地区,北靠黄河,南临涧水,邻接山西省,陇海铁路经此。辖 1 区及灵宝、渑池、卢氏、陕县 4 县。面积 1.05 万平方公里,

人口 191.50 万;其中市区面积 185 平方公里,人口 20.17 万。地处古都长安、洛阳之间,黄河南岸,地理位置重要。在原始社会前即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属焦北虢地。秦始置陕县。1957 年析陕县置市。是随黄河三门峡大坝和水电厂的兴建及利用周围盛产铝、铁、黄金、煤、小麦、棉花等资源的有利条件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现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电力、机械、冶金和金属制品等。市区三面环水,布局合理,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多文物,并建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名胜古迹有黄河天险——三门峡,及庙底沟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羊角山、宝轮寺塔等。市境继虢国车马坑外,又发现了一片占地约 1.3 公顷的车马坑群。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车辆最多、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车马坑群。市属灵宝县境有黄帝陵,陵周有大面积的仰韶文化遗址; 县境的小秦岭为全国四大产金基地之一。此外优质石墨、硫铁、大理石等矿藏亦丰。灵宝又以产苹果著称。

(李润田)

Sanmenxia shuili shuniu

三门峡水利枢纽(Sanmenxia Water Control Project) 黄河干流上第1 座大型水利工程。1957 年兴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主要工程是高 106

米的大坝,全长 875 米,历时 3 年余建成。后因水库发生严重淤积而进行改

建。第一次于左岸增设 2 个泄流隧洞;第二次打开了原施工时导流所用 8 个底孔。通过两次改建,总结出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法,使三门峡水利枢纽达到了“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前提下,实行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的规划要求。目前水库不仅保住了防洪、防凌的库容,当下游发生特大洪水时,可关闭闸门,以减轻洪水对堤防的威胁;同时每年尚可结合防凌,为下游春旱农田提供十几亿立方米水;亦可发电,水电站拥有5 台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25 万千瓦,年发电量 13 亿度。

(李润田)

Sanming Shi

三明市(Sanming Shi) 福建省辖市,新兴重工业城市,闽西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位于省境中部偏西,沙溪中游。辖 2 区及龙溪、宁化、大

田、沙县、将乐、清流、建宁、泰宁、明溪 9 县。面积 2.30 万平方公里,人

口 244.94 万;其中市区面积 1178 平方公里,人口 23.41 万。1940 年设三元县。1956 年合三元、明溪为三明县,1960 年设市,为三明行政公署驻地。1983 年行政公署撤销。市境地形分 3 部分:西部为低山,东部为中山,中部为丘陵和河谷平原。沙溪流经市境,具有灌溉、航运和发电之利。气候属中亚热带。森林覆盖率达 63.3%,居世界前列。林产品除木材、毛竹外,尚有笋干、香菇、松脂、桐油等。三明笋被誉为闽笋之冠,产量也居全省第 1 位。水果以柑橘为主,是全国柑橘生产基地之一。三明市各县也是福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自 1958 年以来,三明已建设成为拥有冶金、机械、化工、化肥、农药、

烧碱等部门较为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 2 位。三明钢铁厂是全省最大钢铁联合企业,能轧制轨、线材等百余种产品。三明化工厂则为全省最大氮肥厂。三明市深居内陆,地形上系一盆谷地,风力小,工厂废气外排困难,壅聚在盆地内,造成大气污染;废水大量排入沙溪,造成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的程度在福建省各城市中均属最严重。

水陆交通便利,鹰厦铁路经过市境。至 1991 年初市境已建有公路近万公里。名胜有滴水岩。莘口有青钩栲自然保护区(见莘口自然保护区)。市属清流县有储量 50 万吨以上的高品位露天锰矿。

(赵昭昞)

Sanshenggong shuili shuniu

三盛公水利枢纽(Sanshenggong Water Con-trol Project)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中的大型枢纽工程。为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和部分供应包钢工业用水等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西部边缘,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东南。水利枢纽包括拦河闸 18 孔,拦河土坝 2 000

多米,南北两岸引水闸 3 座,总干渠跌水电站和库区围堤等。1962 年 5 月启用,年引水 140~200 天,年均引水量 45 亿立方米。灌期灌区引水量占同期黄河来水量的 21.5%,主要供给河套灌区(后套及三湖河灌区)和伊盟灌区

用水。计划灌溉面积 120 万公顷,保证灌溉面积 47 万公顷。拦河闸下泄最小

流量保证 100 立方米/秒以上,以满足包钢工业和下游灌区用水。总干渠渠首

电站第一期装机 2 000 千瓦,与乌达、海勃湾及临河、杭锦后旗等地区联网, 供农业排灌用电。以这一枢纽为起点,于黄河北岸和南岸修了两条平行于黄河的总干渠,总长 400 多公里。各干渠由总干渠引水,基本结束了多口引水、无坝自流的落后状况,保证了灌溉用水,减少了黄河水入渠的泥沙量,大大减轻了清淤的负担。

(孙金铸)

Sanya Shi

三亚市(Sanya Shi) 海南省新兴热带滨海旅游港口城市,中国重要育种基地。位于海南岛南端。面积 1887 平方公里,人口 36.29 万。除汉族外,

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黎族人口约 10 万。三亚市前身为崖县。西汉时为临振县地,隋为临振郡,唐为振州,宋始称崖州,其后名称时有变易,明清时亦称崖州,1912 年改称崖县。1984 年设立三亚县级市,归海南行政区管辖。1987 年升为地级市。

市境北倚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为五指山余脉,峰峦绵亘,占地广大。南部则为海积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略多于平原台地。河流短浅,以宁远河最大。海岸曲折,多海湾岬角,近海有海岛。三亚位处热带,虽高温多雨,但蒸发大于降水,干湿明显,5~10 月为雨季,10 月~翌年 5 月为干季。多台风,危害农业和渔业。

中国热量丰富地区,年可三熟,主要产水稻、甘薯,并产甘蔗和橡胶等热带作物。每年入冬,常有南方各地农业部门来此育种。林业在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盛产花梨、子京等珍贵木材。沿海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盐。有榆林、三亚、铁炉、安游、牙笼、保平等港。矿产有磷、铁、钛、石灰石等, 著名的田独铁矿即位于境内。工业以轻工为主,有制糖、食品、水产加工、其他则有水泥,电力和木材加工等。交通方便,为海南岛南部运输枢纽,陆海空交通俱备。海榆东线、西线和中线公路于此交会。海上运输可通广州、湛江、汕头、香港和西沙群岛。三黄铁路(三亚—黄流)可通莺歌海等地, 近又延伸至海南省唯一能停靠万吨级船舶、吞吐量最大的八所港。三亚旅游资源丰富,富热带风光。有鹿回头、大东海、小东海、天涯海角、落笔洞、大洞天、小洞天等名胜。天涯海角风景区内的焦岭上建有高 19.3 米的第 11 届亚运会点火台。

(徐俊鸣 司徒尚纪)

Selin Cuo

色林错(Siling Co)西藏自治区第 2 大湖。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位于冈底斯山北麓,藏北高原断陷盆地,班戈县和申扎县境内。东西长 72 公里,南北宽约 22.8 公里,东部最宽处达 40 公里。面

积 1640 平方公里。湖面海拔 4 530 米,最大水深超过 33 米。流域面积 4.553

万平方公里。古色林错面积曾达 1 万平方公里。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 从中分离出格仁错、错鄂、雅个冬错、班戈错、吴如错、恰规错、孜桂错、越恰错。湖周湖相台地和湖积平原广泛分布。湖积平原上砂砾堤发育,南岸最明显,多达几十条,最长者可达 40 公里。湖泊形态不规则,西侧多半岛和峡湾。湖区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年均温-3~-0.6℃,最热月均温 9.4℃。年降水量约 290 毫米,6~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90%,夏季多冰雹。湖周山地

海拔 5 100 米以下发育了紫花针茅草原;4 600 米以下湖积平原上发育了固沙草和白草草原;山麓分布有羽状针茅和藏沙蒿草原;草原带以上特别是山地阳坡,有由小蒿草和羊茅组成的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化草甸。色林错湖区是传统的牧区,主要放养牦牛、绵羊。湖内产短尾高原鱼。

(温景春)

森格藏布(Senge Zangbu)见狮泉河。

Shaluli Shan

沙鲁里山(ShaluliShan)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四川省境最长、最宽的山系。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素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向南伸入云南省境内,南北绵亘长达 500~ 600 公里,东西宽达 200 公里。山体由花岗岩、石灰岩、砂板岩、千枚岩等

组成,山脊海拔在 5 500 米以上,山峰则多超过 6 000 米,最高的格聂山为

6 204 米。海拔 4 000 米以上屡见古冰斗、“U”谷、冰碛垅、冰漂砾、冰川

湖,是四川省冰川湖群最集中之地。仅理塘至稻城间即达 400 多个。5 200

米以上有现代冰川分布,北部雪线见于 5 200~5 300 米,南部见于 5 400~

5 500 米。由于山体高大、山谷深窄,故崩塌、滑波等重力地貌甚为发育。此外,在分水山脊亦多山间盆地,如理塘、毛垭坝、康嘎、稻城等,为当地主要牧场。沙鲁里山是四川主要林区之一,除川西云杉、丽江云杉、长苞冷杉、鳞皮冷杉、黄果冷杉及高山松、落叶松等针叶林外,还有多种高山栎及桦木。林区多鹿茸、麝香、虫草、贝母、党参、黄芪、大黄等药材。沙鲁里山是四川珍贵动物白唇鹿的分布中心,并有扭角羚、盘羊、雪豹、藏马鸡、血雉等高原稀有动物。

(郑霖)

Shapotou

沙坡头(Shapotou)包兰铁路沿线一小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内。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此设有沙漠研究站,铁路防治流沙试验成果名闻世界。已划为宁夏的自然保护区(见中卫县)。

(汪一鸣 蓝慧珠)

Shashi shi

沙市市(Shashi Shi)湖北省辖市,轻纺工业城市,长江航线重要港口。位于省境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面积 166 平方公里,人口 33.27 万。春秋战国时,为楚都郢的渡口和港口;宋成为大港市;清因多次水灾衰落,但贸易仍较繁荣,有“小汉口”之称。1895 年辟为通商口岸,始建新式码头。市区座落于河漫滩上,地势平坦,海拔 28~40 米,滨江有荆江大堤和废弃旧堤,地势较高;向内高程渐小,为古河道与湖泊的淤塞地。全市地势较低,全赖高程为 46.5 米的荆江大堤保护,有“堤城”之称。沙市港总长

12 公里,拥有码头 61 座, 3 000 吨级江轮终年可泊;涨水期可泊 5 000 吨级大轮;上与宜昌、重庆,下与武汉、南京、上海等港均有班轮往来。沙市亦为湖北省及两湖平原公路网中心,省内第 1 条地方铁路——荆沙铁路(全

长 81 公里)以此为终点。有民航班机与武汉、长沙、广州、上海往来。地处盛产粮、棉、油、猪、水产的江汉平原,具有发展轻纺工业的优越条件。包括化纤、棉纺、毛纺、棉织、针织、丝织、毛织和印染的纺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将近一半。此外有化工、机械、电子、食品等部门。产品工精

质优,为全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职工人均产值居全国领先地位。市区临长江,在废堤上修建的中山路集中较多商店,北京路多机关、大商场、文化娱乐场所,是繁华街道。工业多分布于郊区。古迹名胜有江渎宫(一名渚宫)、章华台旧址、章华寺、孙叔敖墓、张居正墓、万寿宝塔、烈士陵园、荆江分洪纪念碑、中山公园等。沙市与全国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江陵城街路相连,共同构成著名荆沙旅游胜地。

(刘盛佳)

Shache Xian

莎车县〔Shache(Yarkant)Xian〕新疆人口最多县,南疆重要农业县, 属喀什地区。维吾尔语名叶尔羌。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叶尔羌河中游。面积 8 283.9 平方公里,人口 53.60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0 人。县府驻莎车镇。据《西域同文志》“叶尔土宇意,羌为大”,意为地域辽阔。附近地区汉为莎车国,北魏为渠莎国,隋唐并入于阗,元设鸦儿看(叶尔羌对音) 水驿,明称叶尔奇木,伊尔钦,又称叶尔羌。清光绪九年(1883)置莎车直隶州,1903 年改为莎车府。过去曾设莎车专署,辖莎车、叶城、泽普、麦盖提 4 县,1956 年撤并于喀什专署。县城年均温 11.3℃,10℃以上活动积温 4

080℃,无霜期 208 天,境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除粮、棉、油等作物外,盛产梨、桃、石榴、无花果、核桃及瓜类。农田防护林建设较先进。地当交通要道,历史上为丝绸之路所经,曾为新疆对外贸易中心之一。现有公路可通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及西藏阿里地区。

(杨利普)

Shandong Bandao

山东半岛(Shandong Bandao)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山东省东部, 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地处胶莱河以东, 又称胶东半岛。面积 2.7 万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 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山东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 1133 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见青岛市)、芝罘湾的烟台(见烟台市)、威海湾的威海(见威海市)、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 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气候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1 月均温-3~-1℃,8 月(最热月) 均温约 25℃,极端最高温约 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 3 800~4 100℃。

年降水量 650~850 毫米,半岛南侧在 800 毫米以上;西北侧滨海平原约 600 毫米。年降水量约 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 20%。年均相对湿度在 70%以上。半岛东侧南部沿海 4~7 月多海雾, 年均雾日 30~50 天。

水系半岛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河川径流洪枯悬殊,汛期集中全年径流量的 70~80%,水位、流量过程线随降水变化而迅速涨落,但一般不致为害。如遇暴雨则山洪暴发,加以河口受海潮顶托,往往加重了洪水危害;枯水季节河床暴露,甚至发生河水断流和枯涸现象。

植被与土壤 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类,如麻栎、檞、枹等树,以麻栎最多,但常因放养柞蚕而伐去主干呈灌木状,构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岚”景观。针叶树以日本赤松为代表。植物区系中有亚热带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桠乌药等;还有东北区系成分,如蒙古栎、辽东栎、赤杨等。20 世纪初引种了黑松、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山东半岛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坏殆尽。

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一般分布在缓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辟为农田和果园,发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残积、坡积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多种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岛的果树栽培以苹果、梨、葡萄为主,著名者有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

经济概况 山东半岛经济开发较早。公元前 8 世纪的春秋时代,渔盐业已逐步发展。战国时代,冶铁业和丝麻纺织已有较高水平。汉代成为著名的东方谷仓。唐代登州、莱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鸦片战争以后经济畸形发展。1949 年以后,半岛地区优势条件才得以发挥,成为全国著名的花生、果品、水产品和柞蚕丝生产基地。青岛和烟台现正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见山东省)。

(葛敏卿)

Shandong Sheng

山东省(Shangdong Sheng)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临黄海, 北滨渤海。简称鲁。介于北纬 34°30′~38°15′,东经 114°50′~122

°50′。山东半岛向东伸入黄海和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南北遥对。庙岛群岛屹立于渤海海峡,成为拱卫北京的海上门户。省境北与河北接壤,西南与河南为邻,南与安徽及江苏交界。京沪铁路和京杭运河纵贯省境。面积

15.38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8 439.282 7 万。辖 5 地区、11 地级市、23 县级市、76 县。省会济南市。

自然条件

地质 山东地质基础古老,属中朝准地台的组成部分。郯庐断裂带纵贯南北,以东的半岛和沿海部分,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地表,属胶辽台隆,多形成沉积变质矿床和内生矿床;以西属鲁西断隆,寒武、奥陶系灰岩发育, 石炭一二叠纪含煤构造分布较广,形成了鲁西南煤田。在燕山运动中,鲁中南隆起,形成一系列山地;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在白垩纪开始发育为陆相断陷盆地,生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省已发现矿物 105 种,探明 60 余种。黄

金储量居全国前列,铝土、石墨、菱镁矿储量居全国第 2 位,煤、铁、石油

等储量也占全国重要地位。沂蒙山区金刚石原生矿总储量 1120 万克拉,居全国首位。

地貌与水系以平原低地为主。全省平原面积占 55%,低地占 9%,河流湖泊占 1.1%,三者合占总面积的 2/3。山地占 20%,丘陵占 14.9%,二者合占 1/3 强。

山地丘陵一般较低缓开阔。海拔较高的有泰山、沂山、鲁山、蒙山、崂山、昆嵛山、徂徕山等,总面积不足 4 000 平方公里。低山和丘陵面积较大, 但起伏平缓,相对高差约 200~500 米,一般都适于林果业发展。鲁西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是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为重要粮棉生产基地。山丘附近的山麓冲积洪积平原,排水条件好,地下水丰富,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山丘内部分布有小盆地和山间平原,亦为重要农耕地区。在滨海平原有盐碱土分布。

省境虎头崖以西大陆岸线平直,滩涂广阔,为沙质海岸,适于发展渔盐业和海水养殖。但泥沙淤积,缺乏良港。虎头崖经成山头南下至绣针河口, 多为石质海岸,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有烟台、威海、石岛、青岛、石臼等名港,并有庙岛群岛、崆峒岛、刘公岛等岛屿。附近浅海广阔,饵料充足, 是重要的海洋渔场。

全省河流较多,长度在 5 公里以上者达千余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

和边缘水系。黄河从东明县流入省境后,向东北蜿蜒 600 余公里,于垦利县

注入渤海。由于河道泥沙沉积,河床高出两侧地面数米至十数米,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多次整修河堤,防止了决口和改道,并发展了水利灌溉事业。气候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为

优。气候的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年均温为 11~14℃,由南向北递减。

1 月均温-4~-1℃,极端最低温-20℃以下。7 月 24.5~27.5℃,极端最高温 37~43℃,无霜期 180~220 天,鲁南较长,鲁北和半岛地区较短。省境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 2 300~2 900 小时。年降水量 500~1000 毫米,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东半岛及泰鲁沂山地以南地区春旱不重,鲁西北时有春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但春旱夏涝及寒潮、霜冻、冰雹等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山东省主体隶属于辽东、山东半岛落叶阔叶林区,包括 2 个亚区:

①鲁中南低山丘陵亚区。亚区内中低山面积占全省山地 3/4,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徂徕山、五莲山为主。山势巍峨,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主峰天柱峰,海拔 1532 米。在石灰岩丘陵区常有喀斯特泉水涌出,以济南泉群最著名。区内农作物一年二作。春旱不太严重,但夏季多暴雨。每值雨季,山洪暴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是全省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果树发展较快。亦为花生产区。

②山东半岛亚区。位于省境东部,北、东、南三面临海,海拔 700 米以上山峰有崂山、昆嵛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山势雄伟。丘陵面积约占全区面积一半,起伏平缓,大部已辟为梯田。半岛上的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山间有莱阳盆地、胶莱盆地、诸诚盆地等,均由断陷作用形成。山丘逼近海岸,滨海平原狭窄、海岸曲折,多深水港湾。半岛是花生生产基地和苹

果集中产区。沿海渔场广阔,资源丰富,是中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重要基地之一。盛产对虾、海参和各种鱼类。烟台、石岛、青岛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

此外,鲁西北属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的黄泛平原亚区。为宽广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在鲁西北平原与鲁中南山区之间,分布有带状湖群, 通称“南四湖”和“北五湖”。盛产鱼虾、菱芡,是本省重要淡水养殖基地。鲁北平原上有徒骇河和马颊河。平原微地貌发育,多相对高度 1~5 米的长条形缓岗,缓岗间分布有倾斜微缓的二坡地和条形洼地。缓岗和古河道地下水丰富,是主要农田所在地。条形洼地中夏季易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鲁西北降水变率较大,春季易旱。但光温资源丰富,土壤条件适宜,是全省最重要的棉花基地。瓜果产量也大。

发展简史

山东省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较早地区之一,沂源猿人的故乡。距今 6000 年前,山东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4000 多年前有龙山文化,已发展农业,并出现了精致黑陶和原始纺织品。商的始祖契活动于鲁南滕县一带, 创造了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齐鲁两国奖励农耕,发展渔盐、冶铁和纺织业,使用铁制农具,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齐纨鲁缟,畅销各地,号称“冠带衣履天下”。秦汉以后,发展水利灌溉,琅玡、黄腄一带成为谷仓。盐铁业和纺织业均占全国重要地位。临淄城商贾云集。唐代山东纺织业盛极一时, 登州、莱州成为沿海对外贸易中心。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取道北路者,均由此登陆。

北宋初,由于水利的兴修和黄河的治理,山东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金、元时,经济衰落。明初,为开发鲁西因战乱和人口逃亡而造成的大片荒地,先后从山西、浙江和本省的登州、莱州移入居民,实行军屯,恢复生产。并疏浚济宁至临清的运河航道,使京杭运河漕运畅通,运河沿线兴起商业城市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盐铁陶瓷纺织业发展。桑麻之外,棉花种植普遍,烟草、瓜果、红枣、蔬菜成为重要商品。

清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山东,1858 年烟台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 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德国于 1899~1904 年建成胶济铁路,继之以贷款方式修筑天津至韩庄间的津浦铁路北段。1901 和 1904 年兴建胶济铁路沿线的坊子和淄川煤矿。大面积种植工业原料作物(棉花、花生、烤烟)。而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纺织、陶瓷、琉璃、蚕丝等)则随进口商品的倾销而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青岛和胶济铁路,使青岛成为日本侵略华北的据点。大战期间和战后,山东民族经济乘机获初步发展,在济南等地办起小型面粉、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卷烟工厂。至 1937 年共有民族资本工厂 160 余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经济衰败。直至 50 年代初开始恢复。

人文概况

人口和民族全省人口 8 439.282 7 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539 人, 为全国人口密度大的省区。人口分布平原地区多于山地丘陵;铁路沿线多于

滨海平原;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郊区和灌溉发达的河谷平原,人口密度大于 600 人。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莱州湾滨海平原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

每平方公里不足 300 人。其余地区介于二者之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27.34

%,其中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有济南、青岛,近 100 万的有淄博市。

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占 99.45%。少数民族以回族人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约 90%,主要聚居在济南、青州、临清等城市。满族、蒙古族和壮族人口也在千人以上。

经济概况山东是全国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省区。1990 年工农业总产值为

2 849 亿元,仅次于江苏省,居全国第 2 位。工业总产值为 2 201.5 亿元, 也次于江苏省,居第 2 位。农业总产值 647.5 亿元,居全国首位。

农业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农业发展较快,农业部门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1990 年种植业比重已降为 61.47%,而林、牧、副、渔的比重则上升到38.53%。其中牧业增至 23.5%,渔业增至 8.6%;但林业仅占 3.2%,仍为薄弱环节。全省山丘低缓,平原面积较大,开发历史悠久,因而土地垦殖指数高, 1953 年达 60.2%。近年因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垦殖指数降至 46.9%。农田耕作较精细,复种指数 146.1~173%。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 3215.77 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 446.3 万余公顷,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奠

定了初步基础。桓台县已成为江北第 1 个亩产吨粮县。

①种植业是省内农业生产主体。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水稻、谷子、高粱、大豆等。1990 年粮食总产量为 3 354.9 万吨,仅次于四川

省,居第 2 位。粮食作物中以小麦为最重要,种植遍布全省,尤以菏泽、临

沂地区生产最多。1990 年产量 1612.1 万吨,仅次于河南,居全国第 2 位。玉米、薯类产量也居全国前列。

② 山东为全国经济作物重点产区之一。棉花、花生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烤烟、麻类的产量也大。1990 年棉花产量 97.5 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1.6

%。棉区集中分布在德州、聊城、菏泽、惠民、济宁、潍坊等地市。花生是第二大经济作物,1990 年产量 210.7 万吨,占全国的 33.1%。花生籽粒硕大, 品质优良,是重要的油料和外贸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鲁中南山丘地区。烤烟年产量次于豫、滇、黔 3 省,约占全国 1/10,是主要调出省。烟田集中分布在胶济铁路中段的青州市、临朐、昌乐、安丘和鲁南的滕县等地。青州市的“青州烟”是卷烟工业的优质原料。麻类产量亦很大,有大麻、红麻、苘麻等种。近年红麻发展很快,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大麻是山东特产,集中分布在水土条件良好的泰(安)莱(芜) 肥(城)宁(阳)平原。

③ 山东是中国蔬菜重点产地,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年约调出各种干鲜菜近 40 万吨。以名特产为中心,建立了大宗商品菜生产基地。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潍坊青萝卜均为名产。

④林业基础薄弱,产值较小。20 世纪50 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1.9%,1986 年提高到 11.6%,但仍有大面积宜林地尚待利用。鲁西南地区平原绿化进展迅速,菏泽地区已实现了全区农田林网化。

⑤山东是中国温带水果的最大产区,1990 年水果产量 246.3 万吨,略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 2 位。苹果产量占全国的 38%以上。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国光、红星、红富士等。产区已由山东半岛扩展到鲁中南山丘、黄河故道及鲁西北平原等地。梨的产量仅次于河北省。烟台苹果、莱阳茌梨、

肥城佛桃、青州蜜桃、临沂山楂、郯城油栗、平度葡萄、乐陵金丝小枣、菏泽柿饼等均为名产。本省又是瓜类集中产区,昌乐蜜宝西瓜、德州“三白” 西瓜、菏泽“桃尖”西瓜、青州银瓜均有名。

⑥桑蚕茧和柞蚕茧也有一定产量。桑蚕以临沂、宁阳、临朐、沂源、青州、蒙阴、栖霞、文登为重点产地。柞茧以乳山、牟平、栖霞、文登为主要产地。

⑦畜牧业与耕作业密切结合,属农区畜牧业,多为舍饲。1990 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23.5%。生猪饲养 1810.85 万头,居家畜首位。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共有 725.82 万头。鲁西黄牛役肉兼用,是优良畜种。骡马以惠民, 东营、潍北为多。渤海大驴和德州黑驴是农村重要的短途运输工具。山、绵羊共 2 076 万只,山羊约占 3/4,山羊板皮和青猾皮是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肉食兔和长毛兔发展快。养禽业、乳牛业和养貂业也有所发展,奶类年产量30 万吨。

⑧海岸线长 3 000 多公里,海域广阔,水温适宜,饵料丰富,适于多种

鱼虾生长繁殖。浅海滩涂 118.2 万多公顷,适养面积近 20 万公顷。1990 年

海水产品总产量 167.8 万吨,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 2 位。主要产品有带鱼、鲅鱼、对虾、毛虾、海参等。对虾产量居各省首位。主要渔场有莱州湾、烟威外海、石岛外海、乳山外海、青岛外海,海州湾等海域。烟台、石岛、青岛是三大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海水养殖主要有海带、对虾、贻贝等。海带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养殖场分布在烟台、荣成、青岛等地。文登、乳山等县近年发展了对虾养殖。长岛县发展了海参、贻贝、鲍鱼等海珍品养殖,并建立了罐头厂和海珍品加工厂。全省海水养殖产量 49 万吨,海洋捕捞

103.3 万吨,渔业生产已开始走向经济效益较高的“海洋农牧场”的道路。此外,海洋药物资源多达 330 种。

农业区 根据农业生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全省可分为 8 个一级综合农业区,①胶东农林渔区,②渤海农牧区,③鲁北农林牧区,④鲁西北农林区,

⑤湖东农渔区,⑥胶济农业区,⑦鲁中南林农牧区,⑧海洋渔业区。

工业山东工业门类较齐全,轻重工业都有较大生产能力。1990 年轻工业产值 815.2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51.7%;重工业产值 761.5 亿元,占 48.3

%。

① 山东是中国能源生产重点省区之一,煤炭、石油、电力均具较大规模。煤田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西侧和北侧的聚煤盆地内。1990 年生产原煤5 995 万吨。每年约调出优质工业用洗精煤数百万吨。兖州、枣庄、新泰、肥城、淄博、莱芜等均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兖州主要生产优良动力用煤和配焦煤, 是煤炭出口基地。山东为全国第 2 大石油生产基地,年产 3 300 多万吨。胜

利油田以东营为中心,包括胜采、孤岛、孤东、广利、滨南、临邑等 20 余个产油区。所产原油一部分送辛店、济南精炼,其余或通过鲁宁油管送江苏仪征转运,或经黄岛油港出口。辛店已成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在煤炭、石油资源基础上,山东电力工业发展很快。1990 年发电 446 亿度,已形成以 22

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和高温高压机组为骨干的统一的电力网,成为全国第 6 大电网。邹县、十里泉、辛店、莱芜、济南、济宁、黄岛、沾化、南定、石横是主要电力中心。

② 铁矿资源丰富。有金岭、黑旺、莱芜、沂源等铁矿。钢铁企业主要分布于济南、莱芜、青岛和张店。济南钢铁厂、莱芜钢铁厂是中型钢铁联合企

业,青岛钢厂和张店钢厂分别以炼钢和轧钢为主。

③ 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全国前列。胶东已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首。在招远及莱州市境有特大型金矿。金刚石产量和储量均为各省之冠,集中于沂沭断裂带沿线,著名的常林钻石即产于临沭县。蒙阴县发现世界首例与金刚石原生矿相伴生的自然银。

④机械工业是全省第 2 大工业部门,1990 年产值近 300 亿元。生产载重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机车车辆、动力机械、矿山机械、化工设备、纺织机械、钟表等。青岛和济南是重要机械工业中心。青岛的机车车辆、济南的黄河牌载重卡车闻名全国。

⑤纺织工业是全省最重要工业部门,包括棉、毛、丝、麻、针织、印染、化纤等多种行业,现有纱锭 350 多万枚。青岛市是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拥有十几座大型棉纺织、丝织和印染厂,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次为济南,有数座大型纺织印染厂。60 年代后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潍坊、济宁等产棉区也建起纺织厂。丝织业集中在周村、青岛,可织造提花被面、绸缎和印花绢绸。近年毛纺织业有较大发展。化纤生产也初具规模。

⑥食品工业以面粉、榨油、卷烟、酿酒工业为主,生产地与原料地紧密结合,面粉工业遍及全省;花生榨油厂集中在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山丘区;棉籽榨油厂和菜籽油厂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各地。食用植物油产量大,上交量居各省首位。卷烟加工能力也大,青岛、济南、青州、滕州有卷烟厂。山东还是多种名酒产地,烟台金奖白兰地、味美思、红葡萄酒及青岛啤酒为全国名酒。原盐生产已达 520 多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盐业基地。

⑦山东是中国北方陶瓷基地之一,淄博陶瓷制品产量大,质量好。近年研制成功的象牙黄瓷、乳白瓷、鲁玉瓷、高石英瓷等为瓷中佳品。

交通运输 山东省交通运输较发达,路网密度较大。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线路 26.87 公里。线路总长已超过 4 万公里。其中铁路营运里程 2 042.8 公

里,公路通车里程 4.08 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 1840 公里,输油气管道长 440.7 公里。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海运、河运、航空和管道等配合的综合运输网。

① 京沪铁路纵贯省境中部,长 412.6 公里,已建为复线,线路自动闭塞。由北向南先后与石德、胶济、兖石等铁路干线相交,吸引范围和客货流量大。胶济铁路西起济南,东止青岛,全长 392.9 公里。沿线人口稠密,客货运输

繁忙,复线已全线开通。济南铁路枢纽现正扩建成包括 17 个站场和一系列现代化设备的先进的铁路枢纽,是全国客货运最繁忙的铁路枢纽之一。此外, 省内铁路还有蓝烟线(蓝村至烟台)、辛泰—泰肥线(辛店至泰安,泰安至肥城)、张东—张八线(张店至东营;张店至八陡)、磁东—东莱线(磁窑至东都,东都至莱芜)、兖济—济菏线(兖州至济宁,济宁至菏泽)、兖石线(兖州至石臼港)、新菏线(新乡至菏泽)、坪岚线(坪上至岚山港)。京九线(北京至九龙)山东段已开工建设。横跨鲁西南地区的馆(陶)聊(城) 地方铁路,长 66.1 公里,已建成通车。

②公路运输遍及广大城乡,四级以上公路占 94.7%,高于全国 58%的平均水平。全天候公路 3.11 万公里。胶东半岛上烟台至青岛一级公路(190 多公里)、威海至文登二级全封闭公路(20 公里)和龙口至黄城一级公路(17.5 公里)均已建成通车。济青高速公路(360 余公里)正在建设。新建成的济南及东营黄河公路斜拉大桥,使黄河天堑变成了南北交通的通途。

③内河通航主要航道有小清河、黄河、京杭运河南四湖段等。由于降水变率较大,河水水位很不稳定,一般仅能季节通航。

④ 海运发展快。青岛、烟台、石臼、威海、龙口、岚山 6 大港口,均为目前山东省境正式对外开放的港口。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口, 港阔水深,是中国天然良港和对外贸易口岸,货物吞吐量 3 000 多万吨。对

岸的黄岛港建有 2 万吨级和 5 万吨级泊位,东黄输油管由胜利油田直通码头, 是中国重要石油出口港。烟台港位于山东半岛北侧的芝罘湾内,是重要渔港和商港,年吞吐量 600 余万吨,扩建后可停靠万吨巨轮。石臼港外临深水,

建有 10 万吨级煤炭出口码头,年吞吐量已达 925 万吨。此外,还有石岛、蓬莱、东风等地方性港口。近年在莱州湾畔建成了新的港口。

⑤ 管道运输随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胜利油田开发后,先后修建了东(营) 辛(店)、临(邑)济(南)、东(营)黄(岛)、鲁宁(山东临邑至江苏仪征)等输油管和孤(岛)辛(店)输气管。从而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密切了采油和炼油的联系。

⑥航空以济南市为中心,有定期班机飞往北京、合肥、南京、上海。青岛市有定期班机与上海、天津、北京、沈阳、大连等市联系。烟台莱山机场与东营机场均已建成通航。

(翟忠义)

Shanhai Guan

山海关(Shanhai Guan)中国万里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古代军事重镇, 著名游览区。属河北省秦皇岛市。古称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临闾关。商属孤竹,汉属辽西郡,隋开皇三年(583)筑关,名临渝关。唐设临渝关守提。明初建关设卫时,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关。清乾隆二年

(1737)为临榆县县城。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临渤海, 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联结,古来即有“两京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争如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战,1922、1924 年直奉两系两次石河之战、1933 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并由此侵略华北及 1945 年山海关阻击战等,均发生于此。

早在北齐天保元年(550)即于山海关修筑长城。现长城为明建,多关城, 山海关仅为长城众多关城之一。关城呈四方形,周长约 4 公里,高约 10~13 米。设 4 门,东、西门外筑有罗城,南、北两侧建有翼城,关城外又建有城堡、墩台多座。城关与长城连成一体,构成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即指山海关东门,为一座两层建筑,下为城台,高 12 米,

上建三间两层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物,高 13 米,宽约 20 米。东、南、

北三面有箭窗 68 扇,门楼高悬“天下第一关”匾额。山海关风景优美,自古即为游览胜地。风景古迹,有山海关城楼、姜女庙、老龙头、角山长城、三道关、悬阳洞、燕塞湖等。在长城入海处——老龙头风景区内的山海关兵器馆,已于 1991 年落成开放。

(邓绶林 唐学曾)

ShanWangcun gushengwu huashi ziran baohuqu

山旺村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Paleontologic Fossil Reserve at Shanwangcun)中国古生物化石宝库。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北约 20 公里的

角岩山麓。《临朐县志》载:“灵山东南 5 里,俗传山麓溪涧边有特别产物, 曰‘万卷书’。自地中掘取极易,其质非土非石,平整洁白,层叠若纸。揭

视,内现黑色花纹,备虫、鱼、鸟、兽⋯⋯花卉诸状态。”这一地区蕴藏大量古生物化石,面积约 2 平方公里,厚 20 米左右。化石门类之多,数量之大,

世所罕见。已发现第三纪中新统古生物化石达 10 余门类,近 200 种,新的种属还在不断出现。其中包括苔藓、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化石和昆虫(蜂、蛾、蜘蛛)、两栖(蝌蚪、蛙)、爬行(蛇)、鱼、鸟、哺乳(鹿、犀、貘、猪)等各类动物化石。化石一般保存完整齐全,清晰可辨,故有大自然的“万卷书”之称。

(陈龙飞)

Shanxi Sheng

山西省(Shanxi Sheng)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简称晋。介于北纬 34°35′~40°43′,东经 110°15′~114°33′。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面积 15.60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2 875.901 4 万。辖 6 地区、6 地级市、

7 县级市、93 县。省会太原市。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上主要属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大致为南北向的穹窿地块,中央局部断陷。境内地层,除上奥陶系至下石炭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前震旦纪的基底,经数度区域性变动和变质,形成紧密的褶皱和北东东向的断裂;晚期加里东至早期华力西运动,本省处于隆起状态;燕山运动以断裂为主,构造线方向北北东;喜马拉雅运动继承和发展了燕山运动, 形成雁行排列的地堑式盆地,其中以大同—静乐断陷和太原—临汾断陷规模较大。第四纪有黄土堆积和沉积。新构造运动活跃,是中国地震强度大、频度高的省份之一。从公元前 231~公元 1983 年,共发生 4 级以上地震 109 次,

其中有两次 8 级地震。

矿物资源丰富,尤富煤,素有“煤海”之称;其次是铝、铁、铜等金属矿物和耐火粘土、硫、磷、石膏等非金属矿物。煤种齐全,埋藏浅,储量多, 主要含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主要分布于大同、宁武、太原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等煤产地。铁矿类型多、产地多,但富矿少,矿石可选性差。铜矿主要蕴藏在中条山地区, 属细脉侵染型矿床。铝土矿属中石炭统沉积矿床,分布在孝义、阳泉、保德、原平、平陆、沁源等地。

山西处于中国黄土高原东部,通称山西高原。境内高低悬殊,最高为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 3 058 米,是华北第一高峰;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

河入黄河处,海拔 180 米。全境海拔一般在 1000~2 000 米,与其东侧华北平原和西侧陕北高原比较,呈整体隆起。在高原中央插进了包括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在内的一列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盆地带以东是以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为主体的山地和构造高原,以西是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和晋西黄土高原。全省分为东部山地、中部盆地、西部高原 3 地貌区。

气候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地区差异大,垂直差异常大于水平差异,南部运城盆地和沿黄河谷地热量丰富,永济年均温 13.8℃,10℃ 以上活动积温为 4 563.2℃,无霜期 221.5 天,属暖温带,接近亚热带;北

部右玉热量最低,和永济相比,年均温低 10.2℃,积温少 2 338.8℃,无霜期短 99.3 天,属温带。省内暖温带与温带的分界,大致沿恒山—内长城一线, 此线以北极端低温多在-27℃以下,冬小麦难以越冬,为春小麦区。温度的地区差异大,使山西农作物具有多样性,既能种耐寒的莜麦、胡麻等,又可种喜温的玉米、棉花。中条山南毛竹生长良好,雁门关外不见枣、核桃。山西年降水量多在 400~600 毫米。五台山年降水 913.3 毫米,是山西降水量最多之地。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省境各地历年降水量悬殊,多雨年为少雨年的 2~3 倍;年内降水约 60%集中于 7、8、9 三月,且多暴雨。由于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不能涵养水源,故旱情较普遍。此外,干热风、霜冻、冰雹、大风均为影响本省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水文 省境西部与南部河流属黄河水系,北部与东部属海河水系。黄河干流流经本省西界及西南界,龙门的径流量为 381 亿立方米。境内以汾河最大。

径流量达 26.5 亿立方米。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连年天旱、地下水开采加大及水源涵养条件恶化等原因,各河水量多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各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 6~9 月水量占全年 1/2,表现了夏雨型河流特色。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142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清水径流量为 65.5 亿立方米,洪

水径流 48.5 亿立方米,地下水排泄量 27.75 亿立方米。著名大泉有朔县神头泉、平顺辛安泉、平定娘子关泉、霍县郭庄泉、洪洞广胜寺泉、临汾龙子祠泉、太原上兰村泉、晋祠泉、柳林泉、阳城马山泉、晋城三股泉等。

土壤 全省土壤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都有显著差异。以垂直变化而论,大致在海拔 2 200 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 1600~2 200 米为山地棕壤, 16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高阶地为褐土、灰褐土、栗钙土分布地,盆地内较低部位及河谷两岸有草甸土和浅色草甸土。地带性土壤为褐土、灰褐土和栗钙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以东、恒山以南高阶地和丘陵区,是省内最好土壤。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间韩侯岭为界,以南是碳酸盐褐土,以北是淡褐土。碳酸盐褐土粘化程度较高,尤以土层中部为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强。淡褐土较碳酸盐褐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较粗。恒山以北为栗钙土。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以北黄土丘陵区为灰褐土,土质疏松,侵蚀严重,土壤肥力低。本省各主要盆地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之地有盐碱土,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 次为太原和忻州盆地。50 年代以来,部分盐碱地得到改良。

动植物 原始植被几全遭破坏,多为次生植被。省境东南部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高山地多辽东栎、鹅耳枥、栓皮栎、桦、杨等阔叶杂木林;较低山地为油松林、白皮松、侧柏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此外以柔毛绣线菊、胡枝子、沙棘、荆条、酸枣等中旱生落叶灌丛居优势。中部以中旱生落叶灌丛和针叶林为主,次为落叶阔叶林。乔木以云杉、细叶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白桦、山杨、辽东栎为主,灌丛有柔毛绣线菊、胡枝子、毛榛、黄蔷薇、沙棘、虎榛子等。北部和西北部为半干旱疏林草原,优势植被有本氏针茅、茭蒿、达乌里胡枝子、狗尾草等,山地有白桦、山杨、落叶松等次生林分布。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甚多,有鸟类 290 多种,哺乳类 74 种。属于国

家保护者有褐马鸡、黑鹳、大天鹅、鸳鸯、梅花鹿、猕猴、石貂、原麝等 18 种。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 2 个自然地理区: 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 本省大部属此区。包括 4 亚

区:

①晋东南高原亚区。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所环绕,山间多小盆地, 有广灵、灵丘、寿阳、阳泉、黎城、长治、晋城、阳城、垣曲等。盆地内农业发达,河流切割较深,灌溉不便。②晋中盆地亚区。自北向南有忻州、太原、临汾、运城 4 大盆地,灌溉条件优越,低洼处土壤有盐渍化现象。③吕梁山亚区。北段分芦芽山、云中山两支,其间为静乐盆地;中段主峰为关帝山,呈穹窿状;南段分割破碎。④雁北盆地亚区。大部是海拔 1200~2 000 米的山岭,间有山间盆地,以大同盆地最大。农作一年一熟,受干旱、风沙、盐渍影响大。芦芽山、关帝山、五台山尚有成片林地。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吕梁山以西属之,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分割为塬、梁、峁多种黄土地貌。风沙对农业也有威胁。

发展简史

山西是中国古文明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 20 多处,其中襄汾“丁村人”遗址(见丁村文化遗址),是中国极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全省。晋南地区是远古文化的发达区,传说唐尧虞舜、夏禹均曾建都于此。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山西,先称唐,后改称晋。春秋时期,晋发展为黄河流域的强大国家。今侯马古城即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故址。战国时,晋中河谷盆地开发。春秋战国时有绛(今新绛)、安邑(今夏县北)、平阳(今临汾)、晋阳(今太原市晋源)等城市兴起。秦汉时期属河东、上党、太原、雁门等郡。河东郡是全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有铁宫四处。此时,山西南部农业发达,所开番系渠引黄河、汾河水灌溉,河东、上党、太原等郡有大量粮食沿汾河漕运京畿(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经济凋敝。由于游牧民族南迁,致使境内大量农田变为牧场。公元 398 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将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今大同),后统一黄河流域。自 4 世纪初至 6 世纪后半叶,平城、平阳、晋阳先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城市。

隋代山西分为十三郡,置河北道行台于晋阳。河北道管辖区域相当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河南、山东的一部分,晋阳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政治、军事中心。唐朝于山西置屯田,劝农桑,兴水利,经济得以繁荣,“河东殷富”。但山西成为全国主要伐木区,森林日渐消失,湖泊渐涸, 泉水大量减少,自然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唐朝中后期,突厥族的沙陀一支几经迁徙,进入山西北部。五代时期,沙陀族以山西为根据地,夺取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政权。以太原为陪都,称北京。

明代山西属山西布政使司,设大同、太原、平阳等府和汾、沁、泽等州。元末明初,山西因受战祸较少,成为平原居民的避难所,人口剧增。明初从山西和中南部的泽(今晋城)、潞安(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太原等地区大量移民到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明推广植棉,发展蚕桑,所产潞绸驰名天下。潞安府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之一。晋南盐池盛产湖盐,为山西大宗出口物。在盐、绸业发达的基础上,山西商业甚为活跃,商人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清始称山西省,人口较明时少,工农业生产衰弱,但商业仍有发展。经

商范围扩展到东北三省和内外蒙古。清中叶汇总业兴起,出现近代史上有名的山西票号,经营地区主要在平遥、祁县、太谷,所设分号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并远达日本、俄国。山西票号一度控制全国金融。

1840 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山西僻居内地,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较晚,资本主义发展较沿海各省晚。1907 年正太铁路和 1937 年同蒲铁路通车后,交通改善,工农业发展。太原、阳泉等地先后建立起采煤、炼铁、军火、纺织等现代工业,粮、棉生产也有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山西经济虽然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内地工业较有基础的省份。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山西人口 2 875.9014 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28.72%,

高出全国的平均比,反映了山西工矿业较发达的特点。人口平均密度为 184

人/平方公里。以太原等城市郊区人口最密,达 400 人左右。次为晋东南、晋南、晋中、忻定的盆地区,约 200~300 人。大同盆地和晋东山地各县约 100~ 150 人。西山地区各县人口最稀,约为 50~100 人。

汉族居民占总人口的 99.75%。另有回、满、蒙古、朝鲜、壮、藏、苗、维吾尔、瑶、土族等 34 个少数民族,以回族较多。

经济概况 山西是中国内地工业较发达省份,以重工业占优势(占 71

%),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铝、铁、铜、石膏、盐等均居全国前列, 此外有硫、铅、锌、黄金、钴、云母等矿藏。50 年代以来,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工矿企业,形成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

① 煤炭工业。山西省是中国的“煤海”,全省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 37

%,已探明煤炭储量达 2 350 多亿吨,占全国 30%。有 5 个主要大煤田:沁水煤田,包括阳泉到晋城一带,占全省煤田面积 1/2,为山西最大煤田,以无烟煤为主;大(同)宁(武)煤田,以气煤为主,为优质动力煤和炼油化工用煤;西山煤田,位于太原西南,以焦煤、肥煤、瘦煤为主;霍西煤田, 位于汾河中游东西山之间,以主焦煤为主;河东煤田,位于晋西黄河沿岸, 以肥煤、焦煤、瘦煤为主,有优质炼焦煤和炼油化工用煤。全省煤田具有储量大、质量好(炼焦煤占探明储量 57%),品种齐全,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好,建井投资省(比南方建井投资省 1/2)等优点。且邻接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区,与上海、沈阳、武汉等亦相距不远,交通方便,建设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优越。

全省现有大中型煤矿 240 多座,1990 年产煤 2.859 亿吨,占中国总产量的 26.5%,已跃居世界少数巨大煤炭基地之列。所产煤 2/3 以上调往省外, 供应中国 26 省、市、自治区,并大量外销出口。主要有大同、阳泉、西山、

汾西、潞安、晋城、霍县、轩岗等 8 大矿区。大同煤矿年产煤约 5 600 万吨, 主产优质动力用煤,为中国最大煤矿。

阳泉煤矿是中国最大无烟煤产地,年产 1400 万吨。西山煤矿主产炼焦煤,产量亦达千万吨以上。除阳泉、晋城煤矿生产无烟煤外,其他各矿多以生产炼焦煤为主。

②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

1990 年发电量为 314.16 亿度。设备容量在 10 万千瓦以上的大电厂有 9

座,以朔县神头电厂、霍县电厂及太原、大同、娘子关电厂规模最大。现正兴建几座大型坑口电站——神头二电厂、大同二电厂、长治漳泽电厂等,并计划在水源丰富的黄河沿岸的河津、保德、河曲、柳林及沁河下游的阳城等地兴建几座巨型火电站。山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

已架设大同—北京 50 万伏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和华北地区输送大量电力。

③ 钢铁工业。太原钢铁公司为大型联合企业,拥有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炼焦化工、耐火材料等工厂,以电炉炼钢为主,为中国主要优质钢产地之一。

④ 有色冶金工业。以铜铝采炼为主。铝矿已探明储量 8.2 亿吨,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孝义、阳泉、保德、柳林等地。利用孝义的铝矿和当地的煤炭、石灰石、水源,在河津建有规模巨大的山西铝厂。太原有电解铝厂。铜矿储量占全国第 3 位,以中条山储量最大。太原和中条山均有炼铜厂。

⑤ 机器制造业。以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机车、机床制造为主,以太原分布最多。大同是中国机车和柴油机制造中心之一。榆次建有纺织机械厂。

⑥化学工业。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发展化学工业(尤其是煤化工)的条件优越。以酸碱、化肥、塑料和药物生产为主。

太原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中心,亦为全国化工基地之一。长治市东潞安有山西最大的化肥厂。大同、阳泉、运城、原平等地亦有化工厂。

⑦纺织工业。以棉纺为主,并有毛纺、丝纺和人造纤维工业。太原是省内最大综合性纺织中心。其次为榆次、临汾、侯马、新绛、永济等地。阳城有丝纺织厂,洪洞有维尼纶厂。

⑧建材工业。雁北地区的陶瓷原料储量大、种类多。年产硬质高岭土 6

万多吨,高铝软质高岭土 4 万多吨。所产陶瓷均属国家精品,是中国五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⑨食品工业。汾阳杏花村生产的汾酒和竹叶青酒驰名中外。其他食品工业与轻工部门较薄弱。农业 山西农业历史悠久,但由于滥伐滥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低落。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进行水利建设,水浇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同时,在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方面亦有进展。

①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小麦、玉米是本省主粮。

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以晋南盆地各县种植最多,是商品麦主产区。山西中南部多种植冬小麦,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紫金山—线以北热量低,为春麦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第 2 位。除晋西北高寒地区外, 玉米广布各地,以太行山区各县种植最多。谷子为山西传统的粮食作物,晋东南为主产区,所产“沁州黄”小米以质优著称。高粱性耐涝,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下湿易涝地为其主产区。此外有莜麦、马铃薯、甘薯、糜黍、水稻等。莜麦、马铃薯产于晋西北高寒地区;水稻产于太原西南郊及太原盆地、忻州盆地、临汾盆地低洼地区。

②经济作物以棉花和油料为主。棉花产在运城地区和临汾盆地各县,次为晋东南(阳城等县)和太原盆地(平遥、文水等县)。油料作物有胡麻、花生、向日葵等,胡麻为耐寒作物,分布在晋西北高寒区,以神池县产量最多,号称“胡麻之乡”。

③畜牧业以饲养大牲畜和猪羊为主,牛占大牲畜 1/2 以上,多为役畜。

以体型高大的良种役用牛——万荣大黄牛最有名。太原市郊和沁源、山阴等县饲养乳牛;和顺、祁县饲养改良肉牛。驴占大牲畜 1/4,主要分布在山区, 多作驮畜。骡的饲养头数仅次于河北、河南,居全国第 3 位。骡马多见于平原农业区。

养猪业以中南部盆地各县为主。养羊有历史传统,是中国东部农业区养羊较多的省。主要分布在东、西山区。黎城大青羊是著名良种山羊。

④全省林地面积 266 万公顷,森林覆被率 17%,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成片林主要分布在管涔山(宁武、五寨一带)、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黑茶山等林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为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桦等。经济林有核桃、红枣、花椒、柿树等,是中国主要核桃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低山丘陵区,以汾阳、孝义产核桃最多。枣树以晋中和晋南盆地及边山区种植较多,次为晋西黄河沿岸。以糖分高核小的稷山枣最有名。农业区 根据山西省的农业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地域差异性,可将全省分为 7 个农业区:①晋南区。包括运城地区和临

汾盆地各县。为山西省地势低、热量高(10℃以上活动积温达 3 800~4 500

℃)、无霜期长(200~230 天)的区域,一年二熟,是棉、麦集中产区。② 晋中区。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各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城郊农业发达, 是全省最大蔬菜园艺和高粱产区、第二大麦棉产区。③晋东南区。晋东南地区和安泽县。太行、太岳、中条山环绕,中有长治等盆地,人多地少,耕作精细。蚕丝、麻皮、谷子生产居全省之冠,林牧副业发展条件好。④晋东区。五台山到太行山的晋东北各县。境内山岭纵横,土薄石多。河谷盆地以农耕为主,多种植玉米、谷子等,山地丘陵利于发展林牧副业。⑤晋北区。大同盆地和灵丘、广灵盆地。为地势较高(海拔大于千米)、气温较低的高盆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甜菜、谷子、玉米等,一年一熟。邻接内蒙古,风沙大,宜建立护田林网。盆地中有大量盐碱地需改良利用。⑥晋西北区。右玉至娄烦的管涔山芦芽山区。为高寒地区,无霜期最短(100~130 天左右), 主要种植莜麦、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居全省之冠。本区地势高峻,为汾河、桑干河等的源地,应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发展林牧业为主。⑦晋西区。管涔山—吕梁山以西至黄河沿岸一带。境内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差,粮食单产低,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经济贫困。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搞好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始于 20 世纪初。到 1949 年时有石太、同蒲、京绥 3 条铁路干线。50 年代以来对原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了京原(平)、太焦(作)、长邯(郸)等铁路于支线。至 1990 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 2

330 公里,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铁路网。1991 年又建成自大同至河北秦皇岛的干线,全长 653 公里。铁路外运量中煤炭占近 90%,其余外运货物主要有铝土、石膏、化肥、钢铁等;入境货物以木材、铁矿、粮食、石油、日用百货为大宗。此外,1990 年全省地方铁路在建里程达 476 公里,其中已开通运营的达 110 公里。

1990 年公路通车里程达 3.07 万公里。主要干线有:太原—军渡—陕北; 太原—长治—邯郸;太原—茅津渡—三门峡;太原—大同;大同—运城等。

航空有从太原直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及西南、西北的飞机。太原—郑州—南京—杭州的航线也已通航。从太原还有飞往长治的省内短程班机。

(张维邦 萧树文)

Shanxi Sheng

陕西省(Shanxi Sheng)中国西北地区工农业和交通较发达省区。简称陕,亦简称秦。位于黄河中游。介于北纬 31°42′~39°35′,东经 105° 29′~111°15′。东邻山西、河南,南界湖北、四川,西接甘肃,西北及北与宁夏、内蒙古毗邻。面积 20.56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3 288.2403 万。辖 6 地区、4 地级市、8 县级市、85 县。省会西安市。

自然条件

陕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渭、泾、洛等河流下游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南部为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殊异。

地质在地质构造上,以秦岭地轴北缘深断裂为界,全省分为南北 2 单元: 界以北主要属中朝准地台陕北台坳,仅西安以北、以东属渭河断陷;界以南则属秦岭褶皱系。古生代初期,秦岭褶皱系沉积了深厚的寒武纪、奥陶纪灰岩,陕北断坳则沉积了厚度不大的寒武、奥陶系灰岩。加里东和华力西造山运动期,秦岭、大巴山褶皱成山,伴有断层产生,沿断裂带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生成秦岭山区的金属矿。陕北台坳表现为振荡运动,沉积了石炭系和二叠系海陆相及煤系地层,如渭北煤田。中生代的印支和燕山运动,陕北变成内陆湖泊、沼泽,沉积了湖相和煤系地层,为第 2 次成煤期——侏罗纪煤层, 如神府煤田和延长煤矿。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中,秦岭山地再度上升,北坡断裂下陷,形成渭河断陷,广泛为第四纪沉积层覆盖,形成关中平原。第四纪时,陕北气候寒冷干燥,沉积了深厚的风成黄土。

地貌全省从南向北依次可分为陕南山地、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 3 个地貌单元。

陕南山地 秦岭、大巴山山地合称陕南山地,包括介于两山之间的汉江谷地。秦岭东西走向,北坡陡峻,南坡平缓,多深切峡谷,自古多为南北交通要道。海拔约 1500~3 000 米,在省境东西长约 400~500 公里,南北宽120~180 公里,横贯于渭河和汉江之间,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水岭,中国南方和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线。最高峰太白山(3 767 米),山顶盛夏积雪,

有古冰川地貌。大巴山绵延于川、陕边境,东接武当山,海拔约 1500~2 000 米。通常以任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任河以西,一般称为米仓山,主峰有石马山(2 312 米)和光头山(2 464 米)。任河以东称大巴山,主峰有九龙

山(2 603 米)和化龙山(2 917 米)。山地山势较和缓,多浑圆状或平梁山丘。石灰岩分布地区则多喀斯特地貌。汉江由西向东流经秦岭、大巴山间, 小峡与盆地相间分布,较大的有汉中盆地、安康盆地。汉江横贯汉中盆地中央,两岸有对称的四级阶地。一、二级阶地地势平坦,耕地分布集中,是本省重要稻谷产区;三、四级阶地由红色亚粘土和粘土组成,多属低产土壤。发源于秦岭东段的丹江,向东南流入汉江。

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海拔约 325~800 米,东西长 360 公里,南北宽度不一。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平原中部,两岸地势不对称,呈阶梯状增高,有明显的阶地和黄土台塬。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灵山、药王山和黄龙山一线以北,海拔约 800~1200

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数地区覆盖有深厚风成黄土,厚约几十米至百余米。经长期流水冲刷和其他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发育成塬、墚、峁、沟壑等多种地貌,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见黄土高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从定边、靖边、横山、榆林至神木一带,多风沙地貌,属毛乌素沙地的一部分。东西长 400 余公里,南北宽 80 公里,海拔约 1000~1500 米。滩地地下水丰富,埋藏甚浅,夏季水草丰盛,成为点缀于沙区中的绿洲。

水文 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前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64.5%,后者占 35.5%。黄河干流中段纵贯陕、晋边境,大部为峡谷,水流湍急。至龙门因断层,形成瀑布急流,与龙门以下的坦荡缓流形成鲜明对照。潼关附近,干流呈 90°转向东流。黄河中游段的主要支流大多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 7.9 亿吨,占黄河平均输沙量的一半,是流入黄河泥沙最多的省份。

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流经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河,陕西境内长约 502 公里,支流南北不对称。北岸支流少,源远流长;南岸支流多而短促。

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流经汉中盆地,穿过黄金峡和凤凰山与大巴山之间的基岩山地,进入安康盆地,向东蜿蜒于丘陵低山区,至白河县东流入湖北省。陕西境内为汉江上游,长 719 公里。汉江及其支流流经秦巴山区,宽谷与峡谷交替出现,有多处优良坝址。

气候陕西位于中国内陆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都较明显,由南而北具有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暖温带、温带半干旱气候的特征。秦岭山脉横亘省境中南部,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年均气温陕北黄土高原约为 9℃,关中平原 13℃,陕南汉江谷地则达 15℃,较同纬度的淮河流域为温暖,盛产亚热带经济林木。

陕西各地气温、无霜期、降水量

1 月均温(℃) 7 月均温(℃) 无霜期(天) 年降水量(毫米)

陕南山地

0

22 ~ 28

200 ~ 245

800 ~ 1200

关中平原

-3 ~-1

24

190 ~ 210

550 ~ 650

陕北黄土高原

-10 ~-3

22 ~ 24

140 ~ 170

400 ~ 550

冬季南北温差达 10℃,夏季温差仅 4℃。10℃以上活动积温:陕南 4200~ 4900℃,持续日数 220~235 天,秦岭深山区仅 2600℃;关中 3800~4200℃, 持续约 200 天;陕北 2900~3200℃,持续约 160 天。

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则由下而上递增。秦岭以南约 800 毫米以

上,秦岭高山区超过 900 毫米,大巴山区 1 100 毫米。省境西南部的宁强、

南郑两县交界局部地区可达 1400 毫米,为全省降水最多地区。陕北黄土高原

的定边县仅 350 毫米,是全省降水最少地区。省境西部降水略多于东部,平均相差 50~100 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影响农作物生长。7~9 月降水量常占全年一半以上,且多暴雨,易引起山洪暴发和水土流失。夏初降水偏少,雨季短促,短期无雨或少雨,易造成干旱;秋季降水较多,可补充土壤蓄水量;冬季雨雪偏少(一般不足 30 毫米),但气温低,蒸发弱,越冬作物可利用土壤积存水分,减轻干旱危害;春季降水平均只占全年 20%, 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如冬春连旱,对陕北黄土高原春播影响更甚。

动植物陕西是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大植物区系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区系的交汇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植物约有 3000~3 500 种,约 2/3 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植物种类南北间差异明显,植被垂直结构随地势高低而不同。野生经济植物丰富,其中药材类 800 多种,多分布于陕南秦巴山区,党参、川芎、连翘、厚朴、杜仲等产量较高;陕北则产麻黄、甘草、枸杞等。此外有纤维类、油料类、淀粉类、化工原料类、干鲜果类等。

野生动物中以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最为著名。大熊猫分布在秦岭西部的宁陕、佛坪、太白等县局部地区,多生活在海拔 1400~2300 米,为中国特有珍贵动物。金丝猴又名金线猴或仰鼻猴,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同,常活动于海拔 1200~1700 米的中山,与川北、甘南所产金丝猴同为中国珍贵动物。羚牛广布于秦岭深山区,一般活动于海拔 1400~2100 米,亦为中国特产珍贵动物。鸟类约有 200 多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朱鹮和黑鹳。朱鹮俗称红鹤,又名朱鹭,为世界珍贵鸟类之一,分布在关中平原和秦岭山区。黑鹳多分布于渭河滩及榆林地区。1965 年太白山被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此外,还辟有佛坪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地理区陕西由南向北自然地带性分异规律显著。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陕西省所辖范围包括在 2 个自然地理区内。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陕西省秦岭以北均属此区,面积占全省的64%以上。本区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气候为亚湿润向半干旱过度,植被为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土壤由黑垆土过渡为淡栗钙土。耕作制度则由南部二年三熟的农业区,向北过渡为一年一熟的半农半牧区。区内可分为 3 个亚区:

①陕北丘陵沟壑亚区。②陕北切割塬亚区。③渭河谷地亚区。

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陕西省渭河谷地以南地区,包括秦岭、大巴山和汉江谷地,占全省面积的近 36%。本区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以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适宜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是省内茶叶、油桐、柑橘、油茶、棕榈的主要产区。本区可分为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两亚区。

发展简史

陕西为中国经济发展甚早地区之一。关中平原西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定居,从事农耕,种植蔬菜和饲养禽畜。公元前 12 世纪,周王朝从岐山下的周原,东移至西安附近的沣京和镐京,兴修水利,发展灌溉。秦始皇元年(公元前 246)修建郑国渠,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时修建白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农田水利网,前后累计灌溉达 39.6 万余公顷。秦、汉时关中平原已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唐时京师(长安)人口众多,关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长安),备水旱,故常漕东南之粟”。后因随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商品交换日渐兴盛,经济重心南移,关中地位渐降。唐末以后,关中农田水利失修,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清末民初,粮食大幅度减产,1928~1930 年陕西又连续大旱。

陕南山地农业发展较晚。西周灭亡时,郑国(今华县境)人越过秦岭迁至汉中盆地,称为南郑,和褒河下游地区的褒国,形成陕南两个最早的聚落

中心。从汉至南宋千余年间,陕南农业得到 3 次较大发展。最早为西汉初期, 兴建了汉中盆地历史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次为蜀、魏相争时期,诸葛亮驻兵汉中,兴修水利,分兵屯田;第三为南宋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驻兵汉中,恢复和兴修了灌地数万公顷的农田水利工程,并在汉中、安康等地屯田。此后陕南地区因有秦岭、大巴山阻隔,受战争破坏较少,经济稳定发展。汉中盆地很早就种植水稻。山区的竹、木、生漆、药材等多种土特产, 自唐、宋以来久负盛名。

陕北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仍为草原,间有若干片森林,为戎狄游牧区。秦时始在邻近河谷川道开荒发展农业,逐渐形成农牧交错地区。东汉后为匈奴、鲜卑族占据,畜牧业获得发展。靖边北部的统万城(今白城子),为公元 407 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的首都。北宋和明代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侵袭,先后于此驻兵屯垦。明末清初农业有较大发展。但因长期乱垦滥伐,植被严重破坏,助长风沙危害,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今日生态平衡失调、自然条件严酷的局面。1927~1937 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7~1947 年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边区建立了纺织、铸铁、炼油、机修、军械、印刷、火柴等工厂。

陕西一名始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设立的陕西节度使。宋置陕西路,元改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甘两省。清康熙时置陕西省(另置甘肃省)沿用至今。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全省人口 3288.2403 万,占全国人口的 2.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60 人,高于全国平均密度。人口分布不均,陕北较低,约 52.4 人,

仅绥德、米脂、吴堡等县人口较稠密,每平方公里约 150 人;关中平原最高,

约 322.8 人,尤其东起渭南,西至武功,北抵铜川的三角地区竟高达 500 人

以上,为全省人口最稠密地区;陕南秦岭、大巴山区平均约 119.3 人,但汉

江谷地平坝区人口密度高达 350 人左右。在全省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1.4%。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99.53%,分布遍及省境;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0.47%,仅有 15.56 万人左右,其中回族 13.09 万人,余为满、蒙古、壮、藏等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安、宝鸡、安康、汉中和咸阳等地。

经济概况陕西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尚称优越,工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在西北地区均属较发达。农业历史悠久,所产粮食基本自给; 矿产和水能资源较丰,以机械、电力和轻纺工业为主的部门结构日趋合理; 以西安为中心,陆路和航空运输皆很方便;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亦已成为省内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陕西是中国古老农业区之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田水利较发达。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古老灌渠,经过整修和扩建后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同时,新修了宝鸡峡引渭灌溉、东方红电力抽水灌溉、千河冯家山和褒河石门水库等大型骨干工程和大量中小型引水工程,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26.31 万公顷,比 1949 年扩大近 5 倍。目前,全省约有耕地 359 万公顷,垦殖指数达 18.1%。其中陕北黄土高原塬区一般为 20~ 28%,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不足 10%,秦巴山区 5%左右,低山丘陵区 10~15%, 而关中平原除沿秦岭北坡部分地区较低外,其余大部分均高达 60%以上,成

为西北各省(区)中垦殖利用程度最高的省份。

在全省耕地面积中,约有 64.25%为旱地,且以旱坡耕地居多,大量集中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该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 1/4 以上,其中 90%以上为旱地。水地和水田则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等平原区,约集中了全省 2/3 的水地和 2/5 的水田。作物构成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总播种面积的85.1%,经济作物占 9.8%,其他作物占 5.1%。

①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和薯类为主,糜谷和豆类居其次。1990 年粮食总产量达 1070.7 万吨,多年平均粮食收购量占产量的 21.72%。经济作物以油菜籽、棉花为主,花生、胡麻、烟叶等次之。

②森林面积约 497.35 万公顷,其中用材林和防护林约 400 万余公顷。森林覆被率达 24.1%,居西北地区之首。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关山、桥山(子午岭)和黄龙山等五大林区。其中,秦岭、大巴山林区森林面积约占全省的 3/4,均以次生林为主,原始林仅在佛坪县深山区及太白山周围有少量残存。浅山丘陵区多灌木林。全省林木蓄积量 3.21 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

林木蓄积量为 64.5 立方米,以秦岭林区最高,大巴山林区次之,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林区和木材产区。

③陕西虽有辽阔的山区及丰富的牧草,为畜牧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但草场面积和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在西北地区均属较低。省内的关中地区以役用大牲畜和猪为特点,著名畜种有“秦川牛”和“关中驴”。近年来大力发展奶山羊饲养,已成为全国重要奶山羊生产基地;陕南地区饲草丰富,以猪、牛居多;陕北以牧羊业为主,羊的数量占全省 60% 以上,大牲畜以役用驴为重要,是省内皮、毛等畜产品生产基地。“佳米驴” 为著名优良畜种。

④渔业生产为陕西农业薄弱环节,全省虽拥有可供养殖的水库、池塘、湖泊等水面 2.82 万公顷,深水稻田 8 万余公顷,但多未充分利用。

农业区陕西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南北差异显著,全省大致可分为 3 大农业区:

①秦岭大巴山林农区。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年可二熟。河谷山间盆地以水稻、小麦和油菜籽为主,是省内稻谷主产区。丘陵和中山区坡耕地比重大,以玉米、马铃薯、豆类及其他杂粮为主,作物单产不高。秦岭、大巴山林区为省内林业生产基地。盛产生漆、桐油、蚕茧、茶叶、木耳、柑橘、苎麻、乌桕、中药材和龙须草等林特产品。

②关中平原农业区。省内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地区。区内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水利资源较丰,一年二熟,北部两年三熟。粮、棉单产高而稳定,是省内粮、棉集中产区和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③陕北黄土高原牧林农区。耕地以旱坡耕地居多,经营较单一,耕作粗放,农业生产以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为主,仅高原南部及河谷川道区可两年三熟,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糜子,所产粮食可基本自给。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烟叶、甜菜次之。由于区内水土流失严重。

干旱频繁,作物单产低而不稳。

工业陕西工业发展较之中国东部地区晚,但却早于西北其他省区。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工业以棉纺织和食品为主,设备简陋,加工能力低,且多集中于西安。矿产资源除煤外,多未开采利用。50 年代以后,陕西成为中国重点建设省区之一。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有煤、钼、汞、磷、石膏和石棉等多

种矿产资源,其中钼、汞、石棉等的储量居全国前茅。在发展纺织和食品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煤炭、冶金、化学、电子、建材和电力等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西安外,宝鸡、咸阳、铜川等也已成为省内主要工业中心。陇海铁路沿线各城镇、陕南阳安铁路沿线以及陕北少数县、市也建立了一批中小型工业企业。1990 年全省工业产值 332.8 亿元。

①在全省工业部门中,纺织工业发展较快,陕西已成为中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949 年以来,除对原有的小棉纺织厂进行合并和扩建外,又在西安、咸阳新建 14 个大、中型棉纺织厂,所产棉织品主要供省内消费,部分销往西北、西南各地,并有少量中、高档棉织品出口。同时,西安、咸阳还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毛纺厂,成为省内的两大纺织工业中心。此外,在宝鸡、渭南、大荔等地也建有规模较小的棉纺织厂,榆林则建有小型毛纺厂。在蚕茧集中的安康则建有小型缫丝厂。麻纺工业基础较差,所产苎麻多以原料输出。80 年代以来,化纤纺织有了新发展,唯产品种类少。

②食品工业以面粉、酿酒及榨油为主,是省内仅次于机械和纺织的第三大工业部门。酿酒始于明代, 50 年代又于凤翔、眉县兴建了规模较大酒厂, 生产传统名产西凤酒,产品畅销国内外。失传多年的名酒“杜康酒”也已恢复生产。

③机械工业在原有薄弱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大型现代化机械厂,产品远销国内各地,并有部分出口。西安是全省最大的机械工业中心,次为宝鸡、汉中、渭南。以电工机械最突出,主要产品有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交流电动机、飞机、精密机床和电工仪表。80 年代初期又发展了电子工业,陕西彩色显像管厂是中国最大显像管厂,矿山机械制造集中于西安、宝鸡和渭南,分别以生产煤矿机械、石油勘探机械、破碎机、卷扬机和小矿车为主。运输机械以西安近郊的三桥车辆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规模最大,制造各种客车、货车和民航客机。

机床制造集中于西安、宝鸡和汉中,生产各种大中小型车床。宝鸡、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通用机械厂主要修造多种机械设备和动力设备。

④ 煤炭工业为省内发展较早工业部门。目前全省已探明煤炭远景储量2000 多亿吨,保有储量 1464.8 亿吨,大部分为动力煤和炼焦烟煤,缺少优

质无烟煤。主要分布于韩城至彬县长约 250 公里、宽约 10 公里的渭北“黑腰

带”,以铜川、韩城两矿区为重要。此外榆林至府谷的神府煤田,储量 780 亿吨,易开采,煤质好,为化工、动力用煤。1989 年又在省境西部探明了面积达 4510 平方公里的大型含煤区。铜川煤矿为全省最大现代化煤矿,以产瘦焦煤为主。韩城煤矿则是新建的现代化大型煤矿。1990 年全省产煤量达3327.5 万吨,以铜川煤矿和韩城煤矿产量最多。

石油工业主要有中国机械采油历史最早的延长油矿,1907 年打成大陆的第 1 口油井,但产量甚微。

⑤电力工业。1949 年以前,仅西安、宝鸡、铜川等地建有小型火电厂。50 年代以来,除扩建宝鸡、铜川电厂外,还在西安、户县、华阴、韩城等地兴建较大火电厂,在府谷、石泉和安康则兴建有大、中型水电站。关中、陕南已和刘家峡组成陕甘青统一电力网。

⑥ 有色金属工业。省境金堆城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钼工业生产基地,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太白县境的双王金矿年产黄金逾万两,是中国西北地区目前最大的黄金产地。

交通运输 1949 年以前,全省仅有横贯省境东西的陇海铁路干线和咸铜支线,以及晴通雨阻的简易公路。铁路和公路偏集于关中平原;陕北、陕南大部分地区运输困难。50 年代以后,交通运输发展很快。截至 1990 年铁路通车里程达 1837 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 3.7986 万公里,分别为 1949 年的 3

倍和 18.9 倍。

①铁路运输。自 50 年代以来,除对原有铁路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外,1957 年跨越秦岭的宝(鸡)成(都)线建成通车;1971 年完成陇海铁路潼关至宝鸡段复线工程;1971 年建成西(安)韩(城)线,韩城至山西的侯马铁路建成通车后,可接通山西的同蒲线;1976 年建成阳(平关)安(康)线;1978 年襄(樊)渝(重庆)线接轨。此外,西(安)延(安)铁路和包(头)神

(木)铁路也已全线贯通。至 1991 年,陕西铁路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总长

1571 公里,占全国电气化铁路长度的近 1/5。西安为全省客、货运输最繁忙的枢纽站,宝鸡次之。

②公路运输。以西安为中心,主要有西安经平凉到兰州的西兰线、经宁陕至安康线、经商县至河南西坪线、经宁陕及镇巴至四川万源线等。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全长 34.46 公里)和西安至临潼的高速公路(全长 23.88 公

里)亦已于 1990 年通车。此外还有宜川经平凉到兰州的宜兰线,咸阳至延安、榆林线以及榆林经绥德至定边线、至府谷线,绥德至宋家川等线。

③航空运输。以西安为中心,已辟有直达北京、太原、郑州、南京、广州、上海、长沙、杭州、昆明、桂林、成都、重庆、兰州、乌鲁木齐、银川、格尔木、拉萨等城市的航线。省内则辟有通往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方航线。1982 年增辟西安—香港航线。

④ 内河航运。以汉江为主,但只有陕南安康以下 182 公里可通行小轮船,小木船则可达汉中,运量很小。

(唐海彬)

Shantou Shi

汕头市(ShantouShi) 广东省辖市,广东第 2 大城市和粤东经济中心, 汕头经济特区所在地。位于粤东潮汕平原南部,扼韩、榕、练三江出海口。辖 6 区及澄海、饶平、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阳 8 县。面积 8930.6

平方公里,人口 896.97 万;其中市区面积 236 平方公里,人口 85.64 万。

汕头市区原为一片汪洋,后因韩、榕、练 3 江共同填海,淤积成陆距今仅 400 多年。16 世纪末已有沙脊高出水面,形似屏障,称为“沙汕坪”,其中部分辟为盐田,此后招来盐商,商船来往停舶日增,有“沙汕头港”之称, 简称“汕头”。清咸丰十一年(1861)汕头辟为通商口岸,改称“汕头埠”, 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1921 年与澄海县分治后成为省辖市。抗日战争前,汕头市对外经济活跃,但海关、工商大权由帝国主义控制,经济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抗战期间一度沦陷,经济一蹶不振,至 1949 年时,全市仅存几间小厂。

市境被汕头港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平原,城区坐落于此;南部以丘陵为主,地形崎岖。中间为宽达 1.5 公里港域,东接大海,西为牛田洋。本市位于北回归线附近,1986 年 6 月在北纬 23°26′28″建成北回归线标志塔。汕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 月均温 13.1℃, 7 月 28.3℃,年降水量 1514 毫米,7~9 月为台风季节。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除发展原有的食品、纺织工业外,又新建了感光材料、电子、机械、化学、橡胶、玻璃等工业。汕头的抽纱、刺绣、食品、超声仪器、感光材料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工艺品和小食品驰名于世。汕头港为广东东北部沿海对外开放港口,与南洋各国往来密切,水陆交通方便。汕头海湾大桥全长 2439 米,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跨海大桥。广(州)梅(州) 汕(头)铁路正在修建中。

1979 年底,汕头市设置经济特区,在东北郊龙湖村西南辟出口加工区,

面积 1.6 平方公里。主要产品有地毯、电子和塑料玩具、服装及家具等。另

划出港口区 1.7 平方公里,设有特区港口专用码头。同时扩建了汕头机场,

开辟了汕头至香港的航线。至 1991 年初共开通了国内、国际 13 条航线。农

业控制区 19.3 平方公里,积极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将特区办成具有先进农业技术的试验场所和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基地。1990 年建立了面积1.038 平方公里的珠池台商投资区和1.2 平方公里的南湖台商投资区。1991 年整个汕头市扩大为经济特区。面积 3 万平方米的奋发工业城亦于 1991 年初动工兴建。

汕头又是粤东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新建有汕头大学。 汕头港域以南的 S - 图3 石区风景优美,为避暑胜地;港域东面的妈屿、鹿屿、德州等小岛,风景奇特,也为游览胜地。市属惠来县的石碑山灯塔是中国目前最高的航海灯塔。市属南澳县建有台湾渔船补给基地。

(倪兆球)

ShangqiuShi

商丘市(ShangqiuShi)河南省商丘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豫东轻纺、农机工业城市,豫、鲁、苏、皖 4 省物资重要集散地,素称豫东重镇。北邻

黄河故道、南连商丘古城。面积 84 平方公里,人口 24.18 万;其中城区面积

14.4 平方公里,人口 14 万。商时为商邑,春秋为宋国都,名商丘。1950 年析商丘县朱集镇设商丘市。50 年代以来,已建立食品、纺织、皮革、机械等工业部门,并以生产大力牌力车闻名。市区工业布局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机具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区,以造纸、皮革、酒精、医药为主的轻工业区以及纺织工业区。陇海铁路横贯市境,建设中的京九铁路(北京—九龙)将在商丘与陇海铁路交会。商丘通安徽阜阳的铁路已建成。

(李润田)

Shang Xian

商县(Shang Xian) 见商州市。

ShangzhouShi

商州市(ShangzhouShi) 陕西省商洛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东南部,汉江支流丹江上游。面积 2672 平方公里,人口 51.44 万。市境位于春秋战国秦楚间著名交通要道武关道上。汉设上洛县,北周置商州,1913 年称商县。1988 年改为县级市。市境西、北两面为秦岭主脊,东部和南部为秦岭支脉流岭和蟒岭,中部为盆地。林木和水力资源都较丰富,土产以核桃和柿饼为著,并有五味子、杜仲等多种药材。农产以小麦、玉米为主,水稻、甘薯次之。矿产有煤、铁、锑等。50 年代以来发展成本地区工业中心,有采煤、炼铁、焦化、农机、造纸等企业。市境地处山区,过去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大宗土特产从丹 江顺流而下运往武汉。陇海铁路通车后,货流转向

西安。

境内有西安至河南西坪和红门河至箭杆岭两公路干线,与商洛地区各县也有公路相通。

(李健超)

Shangdu Gucheng

上都故城(Site of Shangdu Old City) 元代两京城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 25 公里处的闪电河北岸,该地亦称“卧龙

岗”。元世祖忽必烈于 1256 年派员监筑,城周长 16 华里 334 步,分宫城、

内城、外城 3 重。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1263) 加号上都,与大都(今北京市)并称两都。城内有大理石宫殿、亭台楼阁、瀛洲水榭,现今依稀尚存,残留台基比比皆是。当地蒙古族称之“兆奈曼苏默”,意为“一百零八庙”。忽必烈每年四至七月间来此避暑游猎。1275 年夏,忽必烈曾于此接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林儒耕)

ShanghaiShi

上海市(ShanghaiShi) 中国三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和第 1 大港,世界著名特大港口城市。

简称“沪”。位于北纬 30°23′~31°27′,东经 120°52′~121°45

′,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濒东海,西接苏、浙 2 省,南北长约 120 余

公里,东西宽约 100 公里。辖 12 区和 9 县。面积 6340.50 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1334.1896 万;其中市区面积 375.44 平方公里,人口 812.443 6 万。自然条件

市境位于长江三角洲上,地势低平,河港如网。西部散见小山丘,天马山海拔 98 米,为市境最高点。

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东缘拗陷区,燕山运动后期开始沉陷。第四纪末次海浸以来,经长江泥沙的填积,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市境位于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北、东、南三面略为高起;中部黄浦江两岸次之;西部淀山湖附近一带地势最低,成为向太湖倾斜的碟形低平原。根据地貌成因和地面高程可分为 3 个地形单元:①淀泖低地。在古岗身以西,包

括青浦、松江两县大部,金山县北部及嘉定、上海、奉贤 3 县的西缘,为在长江老三角洲古太湖基础上发育而成的湖沼平原,多洼地和湖泊。如青浦县西部即有淀山湖等大小湖荡 30 多个,地面高程约 3~3.5 米。此外,在松江县北部集中分布有余山、天马山、凤凰山、横山、小昆山、辰山等少数基岩残丘,海拔在百米以下。②碟缘高地。指古岗身及其以东广大滨海平原区, 包括宝山区及川沙、南汇 2 县全部,嘉定、上海、奉贤、金山 4 县大部,地势较高,地面高程约 4~4.5 米,或可达 4.5~5 米。平原上分布有多条与海岸平行的贝壳堤和古海塘残迹。南汇角及奉贤南部滨海地区滩地至今仍有显著而稳定的淤涨趋势,在南汇东滩分布有较丰富的滩涂资源。③河口沙洲。包括崇明、长兴、横沙 3 岛及其他刚露出水面的沙洲,成陆历史晚近。至今崇明岛北沿、东沿、西沿以及长兴岛北沿和横沙东滩高地滩仍在不断迅速淤涨,形成大片滩涂,利于围垦。上海南部奉贤、金山一带海岸线长期以来则有后退的趋势,原来在陆上的大、小金山,现都已成为海岸孤岛。

由于全市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潮位之下,每当汛期和江海高潮,特别是秋季大潮汛和台风暴雨同 时侵袭之际,易受江海横溢之害,须构筑海塘 江堤和圩埝。滨江沿海一带土地坍淤不定;而江口沙洲,北涨南坍, 亦须实施护岸防坍等水利工程。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温 15.7℃,1 月均温 3.3℃,较同纬度内陆温和,7 月均温 27.4℃,夏季各月不如同纬度内陆炎热。全年无霜期 218 天。10℃以上活动积温近 5000℃,持续达 232 天。

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 1 143 毫米,夏季占 40.1%,冬季占 13.0%,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农业。6 月中旬~7 月上旬为梅雨期,梅雨过后西南风盛行,高温干燥,形成伏旱;8 月下旬~9 月上旬多台风和暴雨;秋季时有连阴雨;冬春季则偶有寒潮侵袭,均对农业生产不利。

水文境内水网密布,水量充足。主要河流和湖泊有长江河口段、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和淀山湖等。长江流经市郊北部,接纳黄浦江后,东流入海。江口呈喇叭形向外展宽,最宽处达 80 公里。黄浦江至吴淞口汇入长江, 深度一般为 7~9 米,1~2 万吨级船舶可直达上海港内各深水泊位。吴淞江为黄浦江主要支流,是上海同内地联系重要水运航道。淀山湖为市郊最大淡水湖泊,有水产、灌溉、交通之利。

土壤市境江湖密布,江海冲积作用旺盛,冲积土发育广泛。由于地势低下,江、河、湖、海水位较高,地下水埋深很浅,土地处于高度渍水状态。土壤以渍潜型和淋溶—淀积型的水成和半水成系列土壤为主。前者主要是由沼泽土发育而成的青紫泥,集中分布于西部淀泖低洼地区;后者主要为草甸土起源的黄泥土、沟干泥、夹沙泥、潮沙泥及沙泥与滨海盐渍土等,其分布以东部碟缘高地和河口沙洲地区为主。一般土层较厚,结构较好。除青紫泥、沟干泥质地略较粘重外,其他质地均较适中,耕性较好。

发展简史

上海经历了从海滨渔村到现代大城市的漫长发展过程。据已发掘的青浦、金山、上海、松江、奉贤等县的多处古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在上海地区劳动、生息。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岗身以西从事狩猎、渔牧活动,尔后逐渐耕垦务农,形成聚落。此类聚落随三角洲新涨滩地的拓伸而向东发展,大都具有海滨渔村特色。

战国时期,今上海地区属楚,为春申君黄歇封地。相传黄歇疏凿黄浦江, 故黄浦江又称春申江,上海亦别称“春申”、“申”。古代上海一带为滨海渔村,其时渔民在江河中栽插名为扈的竹编捕鱼工具,以捕捉鱼蟹;松江(今吴淞江)下游一带,有“扈渎”之称,后“扈”演变为“滬”,是为上海简称“沪”的由来。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和煮盐等作坊。隋唐时期, 随江南地区经济的勃兴,上海一带生产也开始发展。唐开元初年(8 世纪 20 年代),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土地随之进一步开垦,渐发展为重要产粮区。此后,市境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中唐以后,上海同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有所扩大。唐天宝五年(746)所设的青龙镇(今青浦县东北),已发展为贸易港口。后因岸线东移,距海日远,其地位遂为北宋熙宁年间兴起的上海所取代。南宋咸淳三年(1267),设上海镇治,属华亭县管辖。自此,上海成为新的贸易港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上海镇设市舶司,并建崇明州,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至元二十九年(1292) 设上海县,植棉业日趋兴盛,手工纺织亦渐渐兴起。乌泥泾(今龙华以南华泾镇)人黄道婆,从海南岛传入纺织工具与技术,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至明中叶,松江地区(包括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棉织业中心,有“木绵文绫,衣被天下”之称。

明中叶以后,为防备倭寇侵扰,上海开始筑城。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 倭患平息,上海重获发展。明末,上海已成江南丝绸棉布集散地。嗣后,清王朝为防南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海上袭击,再度实行海禁,海上贸易和渔业生产遭受严重打击,资本主义萌芽亦遭摧残。清康熙年间,海禁解除,于上海设江海关,海上贸易重又振兴,经济又趋活跃,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 设银行、办工厂、开洋行,霸占了海关税收大权,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外汇和进出口业务,攫取了中国沿海南北洋和长江的航运权,从此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倾销“剩余产品”和榨取原料,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要据点。此后,随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陆续在上海创办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工业有了新发展,初步形成了杨浦、普陀两个工业区和若干工业点。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处境困难。

1927 年析江苏省的上海、宝山、嘉定诸县地,置上海市,直属行政院管辖。1928 年定为特别市。1930 年又改为直辖市。辖旧市区及近郊,面积 630 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工业遭受战争破坏,许多工厂陷于破产境地,民族工业持续不景气,城市经济和建设停滞倒退。抗日战争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操纵了上海的电力、造船、化工、轻工等许多重要行业和金融、进出口贸易及航运事业,国内的官僚买办资本则把持某些主要工业部门。此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加之美货充斥市场,通货膨胀等, 工厂倒闭之风又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上海工业生产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1949 年以前,上海市区经济活动分布特点是:①旧城区或租界,工业、商业和住宅区相互交错,无明显功能分区。②在相互交错中,又有相对集中的地段,如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后期扩大的租界里;棚户区则在租界外围及码头、车站、铁道和工厂附近;商业区主要集中在租界地区,尤以南京路(西藏路以东)、霞飞路(今淮海路陕西路以东)规模最大,多综合性高级商店和银行;金陵路、北四川路南段和福州路(浙江路以东)商业也较集中;旧城区则仍保留部分传统商业或钱庄等。③规模较大的工业主要分布在用水及水运条件较好的黄浦江和吴淞江沿岸,如杨浦、普陀、南市等地区。一般内河小轮、驳船主要停靠吴淞江沿岸;长江及沿海客货轮则集中在十六铺一带, 吴淞江以东主要停泊外洋轮及沿海大吨位船舶。

1949 年以后,上海直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58 年原属江苏

省的嘉定、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和崇明等 9 县划入。

1984 年市区扩大,将上述 9 县中的川沙、上海、嘉定、宝山 4 县部分地区划入市区管辖。1988 年撤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

人文概况

上海是中国工业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又是中国优良河口海港、水陆交通中心。

人口与民族随行政辖区的多次调整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上海人口总数由1949 年的 773.14 万人,增加到 1990 年的 1334.1896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821.4436 万。约占总人口的 66.2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118 人,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郊县人口密度,以市区为中心略呈环状分布,近郊大于远郊,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在 9 个郊县中,以近郊的川沙县和上

海县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分别为 1366 人和 1066 人;远郊的青浦县最

低,每平方公里仅 657 人。

1990 年全市社会劳动者人数为 763.8 万人,占总人口 57%。同年,劳动适龄人口在业率达 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业人口职业构成是: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占在业总人口的 52.3%;农业劳动者占 11.7%;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等占 8.7%;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占 4.4%,建筑占 4.4%,教育文化艺术占 4.5%。从 80 年代末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构成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 6.41%,高中文化程度占 24.6%,初中、小学程度占 60.4%,文盲、半文盲占 8.6%。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重虽不算高,但与全国相比,在业人口文化程度之高,仍属前列。表明上海劳动力素质较高,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上海人口除汉族外,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 4%。其中,人数较多的有回、满、蒙古、壮、朝鲜、维吾尔等民族,大部分集中在普陀、南市、黄浦和杨浦等区。

城市职能 1990 年与 1949 年相比,上海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32 倍,工业结构由以轻纺为主体,转变为轻纺与重工业并重,化工、仪表等均有一定基础的综合型结构,上海已发展为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工业门类齐全、协作条件较好、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城郊农业中, 粮、棉、油均增长 2~6 倍以上,单产水平居中国前列;蔬菜、瓜果、猪、禽、蛋、奶、鱼等食品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亦均有较大发展,农业已由以种植业为主,发展为农副工综合发展的经济结构。港口除码头泊位、岸线各有增长外,还相继建成集装箱码头、煤炭和粮食装卸系列化作业线,以及联运铁路线。

1990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 1.396 亿吨,比 1952 年增加 24 倍。城市建设中,

1949~1990 年陆续新建 6541 万平方米住宅,新增住宅面积约为上海 50 年代

前住宅总面积的 2.8 倍;

开辟了数十个工人新村或住宅区;改善了市区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在市区边缘辟建了漕河泾、长桥、周家渡、庆宁寺、高桥、桃浦、彭浦、吴淞、东沟、北新泾等近郊工业区和闵行、吴泾(已划入市区)和松江、安亭、嘉定、金山卫等卫星城镇。近年又开辟了虹桥、闵行、漕河泾 3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将成为上海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现代化新区。1990 年 4 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将开发为上海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的外向型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新窗口。上海已从单一结构的城市初步发展为以市中心区为主体,与周围一系列

工业区、卫星城镇相联系的群体组合城市;成为中国具有重要工业、港口和外贸、科学技术基地等多功能的特大城市。

工业及其布局上海是中国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近代工业发展已有 140 多年历史。但 1949 年以前,上海工业基础薄弱,且绝大部分为轻纺工业,结构畸形。1949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纺工业约占 88.2%, 重工业只占 11.8%。机械工业没有制造整机的能力,仅能对进口机器和国内轻纺工业设备进行装配和维修;钢铁工业年产能力仅 5000 吨钢;化学工业也只能生产少量的酸碱和低级的硫化染料;仪器仪表工业基本空缺。当时,全市 2 万多家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厂,分布零星,多与住宅混杂,设备简陋, 技术落后,产品重复,布局极不合理。电力、煤气等动力工业及交通、公用事业等重要部门都为外资垄断;工业原料、燃料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也多为外资控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工业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原有工业基础上,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改组、更新改造和布局调整,创办了石油化工、新型金属材料、电子计算机、精密仪表和机床等,扩大了生产规模。近年来,在改造、更新轻纺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民用航空、电子和电站设备等 6 个新的骨干工业。1990 年重工业的比重占 48.12%,轻工业占 51.88%。1990 年底,全市 2635 个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的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 1/18 左右,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 1/11。其中,轻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 8.61%, 重工业产值约占全国 7.35%;棉纱、棉布部门。50 年代以前,上海轻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面粉、卷烟、造纸、橡胶、皮革、肥皂和火柴等 8 个行业。50 年代以后,又发展了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影机、照相机、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产品的生产,现已成为全国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产量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生产基地。

④冶金工业。原为上海基础薄弱的原材料工业。50 年代以前,钢产量低, 品种少,规格不全。50 年代以来,随吴淞钢铁工业区的扩大,特别是 80 年代宝山钢铁总厂的兴建,大大提高了上海的钢铁工业生产能力, 1990 年全市钢产量 914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13.79%,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大型钢铁基地,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⑤化学工业。新兴的石油化工和合成材料工业发展最快,综合利用国内石油、煤炭、原盐等天然资源,主要生产酸、碱和各种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多种复杂化工产品,品种近 2 万种。主要化学工业区有金山、高桥、吴泾、桃浦。其中尤以金山卫石油化工厂、高桥化工厂和吴泾化工厂规模最大。

交通运输上海交通四通八达,海运、河运、陆运、空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兼俱,对促进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上海是中国最大港口、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世界十大港口之一。上海港位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咽喉,作为近海天然河口港, 具有发展内和化学纤维分别约占全国的 7.37%、7.89%和 15.56%,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电视机分别占全国的 12.38%、41.79%、17.55%、13.9%、17.3%,钢和钢材、烧碱、乙烯、塑料、金属切削机床、轿车及大中型拖拉机的产量,在全国也占相当大的比重。每年调出大量工业品,丰富全国各地市场,并远销国外。工业产品质量也有稳定提高,不少产品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国内外。

①机械制造工业。上海主要工业部门,迄今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但在

50 年代以前发展极其缓慢。50 年代以来,随闵行机电工业区、漕河泾和松江仪表及高级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彭浦重型机械区、安亭汽车工业区等的建立和上海造船工业的蓬勃发展,机械工业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目前,产值约占全市重工业总产值的 1/5,在全国亦居首要地位。产品达百余大类,1.8 万余种,主要有冶炼及电力设备,矿山、化工、纺织、轻工及农业机械,精密仪表,船舶、汽车及电子、电器等。

②纺织工业。上海第 2 大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普陀、杨浦两区。50 年代以来,经不断挖潜、革新和改造,已形成具有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及纺、织、染、造、修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产值名列全国前茅。不少纺织品享有国际声誉,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③轻工业。上海有历史基础而又发展较快的工业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得天独厚的条件。凭借海上航道,可达沿海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港口;同时,依靠 20 多条

远洋航线,沟通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个港口;内河方面,以长江及吴淞江等水道与太湖流域及长江流域相联系。其腹地面积之广,经济之发达,为国内其他港口所不及,地位极为重要。

上海港区长达 170 公里,其中黄浦江从吴淞口至闵行段全长 67 公里,江面宽约 500 米,万吨轮可常年通航,2 万吨级海轮全天可侯潮入港,3 万吨级海轮亦可乘大潮出入。全港区现有码头总长 1.71 万米,122 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 64 个(约占全国港口泊位总数 1/6,其中深水泊位占全国 22.5%)。20 世纪 60 年代港口装卸已基本实现机械化,70 年代又实现散装货装卸系列

化、自动化。1992 年底已拥有 7 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装卸能力达 85 万标准箱。集装箱运输列入世界前十位。1990 年上海港年吞吐量达 1.396 亿吨, 约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总量 29%,其中大部分为国内集散转运物资。货物中约有半数以上为散装货,尤以煤炭为大宗,其次为石油、矿砂、矿石等。目前,上海港向东西两翼扩展的宝山、关港新港区已建成,外高桥大型现代化新港也已初步建成。

②上海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干线的起点,并以此与国内铁路网相连接, 迎送南来北往的旅客,装卸、中转各种货物。1990 年的货运量 5186 万吨, 客运量 2476 万人。今后,还将利用沪杭内环线、淞沪支线等铁路,兴建北起

宝山钢铁总厂和石洞口发电厂,南至金山石化总厂,总长 100 公里的全国第

1 条城市快速有轨交通线,以缓解上海南北轴向交通。

③ 上海稠密的公路网是连接市区和卫星城及郊县的纽带,也是通往周围省区的主要通道。目前正在建设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公路运输以短途容货运输为主。市内交通极为发达。以南浦、杨浦两座大桥为连接点,沟通浦东、浦西的交通干线——高架环城的内环线全长 45 公里,已动工兴建。同时,还

规划建设全长 89 公里的外环线工程,作为连接各个工业和居住小区的快速干道。

继打浦路越江隧道建成通车后,总长 2260 米的延安东路过江隧道,以及南浦大桥和吴淞路闸桥等也已建成。世界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杨浦大桥正在兴建中。此外,在恒丰北路建成中国第 1 座独塔单索面斜拉立交桥,改善

了市区南北交通和铁路新客站客流的疏导。全长 15.57 公里的上海第 1 条地

下铁道将于 1993 年建成。

④上海是中国重要航空中心和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有国内航线 60 多

条,可直达北京、沈阳、广州、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及香港等大中城市。国际航线可达东京、大阪、长崎、旧金山、纽约、卡拉奇、洛杉矶等地。

贸易上海商业发达,是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贸易中心,其商品生产能力、市场供应商品量、内外贸易额、商品周转速度、商业情报灵敏度、商情预测水平、金融服务等,均在全国各贸易中心中居首位。在国内贸易方面,上海调往全国各地的工业品约占全国工业品调拨总值的 40%,其中布匹、呢绒、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照相机的调拨量居全国第 1 位。在对外贸易方面,

上海亦为全国最大的进出口岸,外贸出口商品总值约占全国的 1/5,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

上海商业行业繁多,商业网点多达 3.4 万多个,遍布全市各地,形成多层次商业网点,商品零售额居全国之首。市区的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西藏路和豫园(见老城隍庙)等地是大型商店、专业商店和特色商店最集中的地方,构成上海商业中心的主体。其中尤以南京路最为著名,拥有大型商店及各具特点的专业商店、经营全国各地名特产品的特色商店 350 多家,成为上海市区久负盛名的最大商业中心。福州路的文化街、北京路的五金街、金陵路的百货街和延安路的工业产品自销门市部,也都是名闻遐迩的特色商业街。

近年来,市区和郊县还设立数百个集市贸易点。

文教科技上海文教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全市现有全日制高等院校 48 所,

各类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1069 所,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24 所,学术团体 100

多个,拥有各类科技人员 60 多万。全市高等学校多分布于市区边缘或近郊地段,在东北部的江湾五角场一带,集中了复旦、同济、外语、体育、财经等院校,形成本市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文教区。市区西部有华东师大、政法学院和中国纺织大学等;

西南部有交通大学;南郊漕河泾、梅陇一带有上海师大、华东化工学院等。市区南部枫林桥一带则是科研院所分布地。目前正在浦东兴建亚洲最高的电视发射塔。由于上海是中国发展最早的工业基地,全市拥有一支技术熟练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队伍。同时,由于上海是一个对外开放城市,同国外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日趋频繁,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农业及其布局上海郊区共有耕地 32.32 万公顷,机耕、机电排灌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 90.7%和 98%,并有 89%的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是国内机械化、水利化和生产水平都较高的农业区域之一。种植业以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稻谷约占粮食总产量 74%,三麦约占 24

%。1990 年每公顷产粮 5745 千克。现有棉田 1.29 万公顷,每公顷平均产棉

945 千克,年产皮棉 1.2 万吨左右,为全国著名高产棉区之一,又是本市棉

纺织工业重要原料产地。油菜是郊区主要油料作物,1990 年播种面积 9.29

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 1950 千克。畜牧业是上海郊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1990

年底生猪存栏 237.5 万头,产猪肉 23.3 万吨;市区消费的鲜牛奶和大部分淡水鱼也都靠郊区供给。郊区蔬菜生产主要分布于上海、嘉定、川沙等近郊县及青浦、南汇两县的部分乡村, 1990 年有菜田 7.76 万公顷,大体以市区为中心,由市区边缘向外呈双层环状分布,内层菜田面积较大,外层较小。60 年代以来,本市蔬菜自给率已从 1949 年以前的 33%提高到 90%左右。

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之需,上海的农业具有市郊农业的

特色,优先发展蔬菜和猪、禽、蛋、水产等的生产。50 年代以来,经不断开发和经营,郊区农业生产已形成 4 个农业区域:

①近郊及苏州河沿岸蔬菜、副食品区。包括上海、嘉定、川沙、青浦、南汇等县靠近市区和苏州河沿岸的 30 乡,是以种植蔬菜为主或今后发展蔬菜生产的适宜地区,农牧结合,猪、禽、蛋、奶生产基础较好。

②西部洼地商品粮、淡水水产区。包括市区西郊的松江全县及青浦县的大部分乡村、金山县北部和嘉定县西部的部分乡村,集中了全市粮田面积的1/3 以上,提供的商品量约占全郊区商品粮总量的 2/3,为本市著名的“谷仓”。此外区内密布的淀山湖等湖、河水域,有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和捕捞。精养鱼塘也较多,单产水平高,是本市理想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

③沿江、沿海平原商品棉、油区。位于市区北部、东部沿江、沿海地带, 包括奉贤全县及嘉定、宝山、川沙、南汇、上海、金山等县的大部或部分乡村,集中了全市大部分棉田,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区内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一半左右,油菜单产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商品食油的重要来源。沿海一带围垦滩涂,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和奶牛饲养等。

④江中沙岛商品棉区。包括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的 27 乡及 9 国营农场。区内棉田面积约占全市 1/5,所产棉花质地优良,可纺高档棉织品,是出口棉纺织品主要原料供应基地。其次,本区还是全市大白菜、西瓜等副食品基地之一。区内长江口有丰富水产资源。

城市地域结构与上海现有职能相适应,城市地域结构在部分保留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已有显著改观:①加快工业区和卫星城镇建设,改善上海工业生产布局。1949 年以前,上海市郊以农业为主,工业比重很小。为了改变上海人口、工业过分集中于市区,布局混乱的局面,将市区工业、人口向郊区城镇适当扩散。从 1958 年起,在市区边缘辟建了漕河泾、高桥、桃浦、彭浦、

长桥、高桥、周家渡、庆宁寺、北新泾等许多近郊工业区。其中占地 5 平方公里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兴建的技术开发区。同时,又陆续开辟了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吴淞、嘉定、金山卫等卫星城镇,不仅向郊区扩散了市区工业和人口,并在远近郊区逐渐形成围绕市区的不同规模、各具特点的一批工业区和卫星城镇,使上海工业生产布局有了明显的改善, 上海逐步由单一城市发展为群体组合城市。②促进旧城区改造,辟建大批新村和住宅区,基本改变了旧有棚户区及城市环境的面貌。50 年代以来,主要是在市区边缘地带辟建长白、鞍山、彭浦、曹杨、虹桥、上钢等 150 多个大小新村。其次,结合旧棚户区改造,建成大量新住宅区。1980~1990 年累计新建住宅 4259 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 4.4 平方米提高到 6.6 平方米。结合新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开发和旧城的改造,各项市政公用设施也有较大发展。③大力发展多层次商业网点,方便群众生活,减轻和缓和了市中心区繁华商业区的拥挤情况。从 50 年代起,除四街一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西藏路和豫园商场)商业中心主体外,市区又发展了多个商业中心, 如静安寺、曹家渡、徐家汇等。此外,在各新村、住宅区及大企业单位,均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商业网点。80 年代初,又着力恢复和发展金陵路的商店, 将其开辟为另一全市性商业街道——第 2 条南京路。

(陆心贤)

ShanghaiXian

上海县(ShanghaiXian) 上海市辖县,副食品生产重要基地。位于上

海市区西南近郊。上海市的闵行、吴泾 2 工业区及闵行、虹桥 2 经济技术开

发区分别在县城莘庄镇南北两侧。沪杭铁路斜贯县境。面积 390.36 平方公里,人口 41.59 万。元设县,因县治上海镇得名,隶松江府。1952 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 年划归上海市。1978 年后,乡镇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工业以机械、酿造业较著,并有建材、化肥等厂。农业大力发展蔬菜、生猪、禽蛋和奶、鱼等副食品商品生产,每年为市区提供大量鲜活农副产品。大部分以旱作为主,竹港以西以水稻生产为主。南部以种植水稻、麦类、棉花为主,北部为市内最大蔬菜生产基地。铁路除沪杭线外,另有 4 条支线贯穿县境。境内有沪闵路、龙吴路、沪松路等多条公路干线交错成网, 以沪杭高速公路莘庄松江段已建成通车。流经县境的黄浦江、吴淞江水运便利。虹桥国际机场坐落县境之内。纪念地有邹容墓等。古迹有马桥文化遗址和黄道婆墓等。

(陆心贤)

Shanghang Xian

上杭县(ShanghangXian) 福建省龙岩地区辖县,中国土纸生产重点县,福建省松脂、板栗主要产地。位于省境西南部。面积 2848 平方公里,人

口 44.77 万。县府驻临江镇。唐置上杭场,属长汀县。宋代升场为县。县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汀江干流以东,分布有松毛岭、玳 瑁山和博平岭等三列北东走向、相互平行的山岭,并为同向的旧县河谷地和黄潭河谷地所分割,形成岭谷相间地形。山岭中多山间盆地。河谷地带也有小片平原分布。汀江干流以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汀江自北向南纵贯县境,左岸有旧县河、黄潭河等多条较大支流汇入,构成不对称的水系。各河上、下游河床比降大,利于发电;中游比降较小,可以通航。本县位于中、南亚热带交界处,气候具过渡特点。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和油菜籽。水果有梨、柑橘、桃、梅等,梅加工制成的乌梅行销全国。林产品丰富,松脂产量居全省第 2 位。板栗个大,产量居全省前列。工业以森工和食品为主, 所产土纸,质量优良,闻名全国。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上杭为著名革命老根据地。城内有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遗址。才溪是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 1956 年重建的光荣亭,有毛主席亲笔题匾。古田八甲村社下山西麓的廖氏宗祠是“古田会议”的会址。文昌阁是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赵昭昞)

Shangrao Shi

上饶市(Shangrao Shi) 江西省东北部物资集散地和交通、工业中心之一。上饶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信江上游左岸,武夷山北侧。面积 65

平方公里,人口 16.37 万。三国吴置上饶县治,唐为信州州、路治所。明、清为广信府治。辛亥革命后,仍为上饶县治。1949 年析上饶县城关镇设市。市境属丘陵地带,海拔大多在 500 米以下,仅灵山达 1490 多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在 17.9℃,年降水量约 1700 毫米。周围地区物产丰富,山区有大量松、杉、竹资源和油茶、油桐、茶叶等经济林木。盛产稻米、烟叶等。全市拥有汽车修造、电子元件、农机、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市内有黄道烈士墓。市区西南 5 公里的茅家岭为“上饶集中营”旧址,建有上饶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易宜曲)

Shangyou Xian

上犹县(ShangyouXian) 江西省赣州地区辖县,著名林业县。位于赣南上犹江流域,西邻湖南省。面积 1544 平方公里,人口 26.07 万。县府驻东山镇。五代南唐置上犹县,宋改属南安。元复称上犹县。县境以西部诸广山一带地势最高,全县山地约占总面积的 72%,森林资源丰富,林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4%,活立木蓄积量达 300 万立方米。近年茶叶、柑橘发展很快。地下资源以钨矿分布最广。所产石鱼年达 50 吨,夏季运销庐山;上犹花猪生长快,肉质好;金边瑞香为观赏花卉,又是关节炎等疾病的特效药。陡水水库建成后,有利于发电、防洪、航运、渔业。水库坝址位于县城西 17 公里的铁扇关,附近一带已辟为陡水风景区。水库的岛屿上还建有收集珍稀和濒危树种的赣南树木园。

(易宜曲)

ShaoguanShi

韶关市(ShaoguanShi) 广东省辖市,重工业城市,粤北地区经济中心。历来为华南与长江流域、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军事重镇。位于省境北部、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辖 3 区及曲江、南雄、始兴、仁化、

乐昌、翁源、新丰 7 县及乳源瑶族自治县。面积 1.86 万平方公里,人口 279.14

万;其中市区 345 平方公里,人口 41.06 万。

原为曲江县治。曲江县置于西汉。三国时为始兴郡治,并为粤北政治中心。隋唐时置韶州、明末清初始设税关,称韶关。明清时曲江为韶州府治。抗日战争时为广东省会。1949 年析曲江县城区设市。市境位于南岭山间盆地中,多喀斯特地貌。城区被浈、武二水分隔为 3 部分,有大桥连结。二水之间为老城,帽子峰以南的中州半岛三面环水,为行政中心、商业和居民区。武水之西的新城为新工业区。浈水东岸京广铁路纵贯,为本市运输中心。韶关为粤、湘、赣 3 省交通要冲。沿浈、武二水谷地越大庾岭、骑田岭海拔在

二三百米以下的 2 低矮山隘,可与江西赣水和湖南耒水相连。京广铁路通车后,韶关在南北交通上更形重要。工业以采煤、钢铁、金属冶炼和机器制造业等为主,此外有电力、化学、纺织、卷烟、建材、棉纺和木材加工等。产品种类多,重工业产值比重大。山区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一半以上,森林资源丰富,为广东省木材产区之一。农业除水稻、城郊蔬菜业外,有花生、甘蔗、油菜籽等。特产有瓜子、南华李、草菇、竹笋、蜜糖和优质大米的马坝油粘。

韶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光荣历史。大革命时曾两度为誓师北伐地。中国共产党北江地区委员会的“北江农军学校”、“北江农民协会”亦创办于此。布郊有唐张九龄墓、宋余靖墓、走马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马坝附近狮子岩是距今约十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附近石峡为距今 4000 多年前石峡文化遗址和墓葬群所在地。市北有韶石山,与仁化县丹霞山遥望。

(徐俊鸣 司徒尚纪)

Shaoshan guanqu

韶山灌区(Shaoshan Irrigation District)

湖南省最大引水灌溉区。位于湘中的双峰、湘乡、湘潭、宁乡、望城等县、市境内,通过湘江左岸支流涟水中游修建的蓄水引水枢纽,引涟水灌溉涟水、涓水、靳水、紫云河 4 流域 250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 7 万公顷农田。灌区属湘中红色丘陵盆地一部分。由板岩、页岩、砂岩、石灰岩组成的丘陵,

除少数峰顶海拔达 500 米左右外,一般为 100~400 米,比高 50~350 米;红色岩系与第四纪红土组成的岗地,海拔 50~100 米,比高在 50 米以下。丘岗波状起伏,其间又分割成许多小型盆地,呈阶梯状串珠相联,地势朝涟水和湘江谷地辐合倾斜,沿河有较宽阔的带状冲积平原。境内年均温 16~17℃, 日均温 10℃以上活动积温 5300~5 500℃,无霜期 278 天。年降水量 1300~ 1500 毫米,45%集中于 4~6 月,19%降于 7~9 月,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加上干热风与红层效应的影响,蒸发量比降水量约高一倍,过去常遭干旱危害。涟水是灌区内属于湘江一级支流中最大的一条,河长 232 公里,流域面

积 7150 平方公里,支流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7 条,中游溪口年

均径流模数 22.45 秒公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 70.9 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

22.35 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不均,旱季径流剧减。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在双峰县溪口镇以下兴建水府庙水库, 60 年代中期续建洋潭引水枢纽和灌区工程,韶山灌区的总体即包括这 3 大组成部分。

水府庙水库控制流域面积 3160 平方公里,占涟水流域总面积 44%,在正常蓄水位 94 米时,总库容 3.7 亿立方米。枢纽由大坝、电站、船闸组成,为

韶山灌区之源,有发电装机 3 万千瓦,可改善航道 157 公里,并兼有养殖、

防洪等综合效益。引水枢纽位于水库下游 18 公里的湘乡洋潭,枢纽总长 387 米,包括滚水坝、泄洪闸、重力坝、土坝、电站、斜面升船机及进水闸等主要建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 5050 平方公里,在正常引水位 66.5 米时,

库容 2100 万立方米,渠道流量 45 立方米/秒。灌区属跨流域工程,以自流渠道为主体,由于、支、斗、农、毛等大小渠道组成完整的灌溉网。总干渠自洋潭引水坝至湘乡蒿子坪长 20 公里,引入流量 44.5 立方米/秒,于此又作“南

北分流”:南干渠由蒿子坪到湘潭梅林桥,长 66 公里,通过流量 9.5 立方米

/秒,灌溉湘乡、湘潭 1.7 万公顷农田;北干渠全长 155.5 公里,其中自蒿子

坪经朱津渡跨越涟水至湘乡顺塘桥长 21 公里,输入流量约 32 立方米/秒,从顺塘桥再左、右导出“三湘分流”;左干渠由此往北伸延到宁乡陶家冲,全长 36.4 公里,引入流量约 12 立方米/秒,灌溉湘潭、宁乡、望城 1.3 万多公顷农田,其中在银田寺附近的“韶山银河”渡槽进口处,分出韶山分渠,把水提送到韶山冲,又在宁乡东南通过“靳上骑涟”渡槽,把水引到花明楼一带;右干渠从“三湘分流”往东伸至湘潭县邻近湘江的响水,全长 39.2 公里, 输进流量 11.46 立方米/秒,灌溉湘乡、湘潭、望城和湘潭城郊 1.3 万多公顷

农田,其中在湘乡云湖桥建有全长 470 米的“云湖天河”大渡槽,跨越湘潭

至楠竹山的公路和铁路,车船交相奔驰。灌区干渠总长 240 公里;支渠 230

条,总长 1600 公里;斗渠 298 条,总长 920 公里;通过 9 处共长 4847 米的

隧洞和 26 处共长 6243 米的渡槽,并与 120 余处水库,5.29 万多口山平塘连成一体,形成了以大型工程为骨干,以库塘坝为基础,“长藤结瓜”,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系统。

(邓美成)

ShaowuShi

邵武市(ShaowuShi) 福建省南平地区辖市,福建煤炭基地与商品粮基地之一,闽西北新兴工业城市。位于省境西北部,富屯溪上游,与江西省相邻。面积 2837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28.53 万。三国吴置昭武县,后汉改名邵武县。明、清为邵武府治。1982 年设市。市境位于武夷山脉中枢,地势高峻,向有“一滩高一滩,邵武在天上”之说。地势自西北、西南和东北向中

央倾斜,形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状盆地。周围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丘陵盆谷错布,富屯溪及其支流的河谷多呈宽谷与峡谷相间排列。宽谷内有小片狭长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带。峡谷地段富水能。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垂直变化大。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甘蔗、茶叶等。森林资源较丰富,木材蓄积量达 800 万立方米。盛产松脂、油茶子、笋干等林副产品。矿产以南山下和坳上的萤石矿和晒口煤矿为著名,均已开采。化工在工业中占有最大比重。此外,尚有森工、纺织、机械等部门。鹰厦铁路经过本市,并有公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交通便利。位于市中心的邵武民俗博物馆为福建省首座民俗博物馆。

(赵昭昞)

Shaoyangshi

邵阳市(Shaoyang Shi) 湖南省中部工业城市和物资集散中心,资水中上游重要港口,省辖市。位于湘中通往湘西南的咽喉之地。辖 3 区和邵

东、新邵、邵阳、洞口、绥宁、隆回、武冈、新宁 8 县及城步苗族自治县。

面积 2.08 万平方公里,人口 676.70 万;其中市区面积 411 平方公里,人口

51.76 万。春秋末年已发展为城镇。两汉及晋为邵陵县治,隋改邵阳,唐置邵州治,宋以后为宝庆府、路治。1950 年由邵阳县析置。市境位于邵阳盆地中北部,资水和邵水交汇处,灰岩丘岗环绕的红岩基座阶地区,海拔 210~ 250 米。市区建有资江桥、邵水桥、沿江桥,水陆交通方便,是湘黔铁路的娄邵支线终点站,又有衡(阳)邵(阳)、长(沙)邵(阳)、邵(阳)零

(陵)、邵(阳)新(化)等公路联系各县市。30 吨级船舶可上溯邵阳县, 下达洞庭湖。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 113 万多吨。工业有机械、化工、食品、纺织等。主要产品有炭黑、高锰酸钾、绝缘纸板、化纤机械等。传统工艺品以竹雕、竹器著名。市内设湖南大学分校与湖南农学院分院。为湘中南传统地方剧种——祁剧荟萃之所。城郊盛产柑橘,为省内三大柑橘集中产区之一。名胜古迹有双清亭、北塔、水府庙等。市境已发现 5 件距今 5000 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和贝壳化石。

(邓美成)

ShaoxingShi

绍兴市(Shaoxingshi)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辖市,浙江东北部著名水乡城市,宁绍平原西部经济重镇。位于杭州湾南岸。辖 1 区及绍兴、

上虞、嵊县、新昌 4 县。面积 7901 平方公里,人口 412.67 万;其中市区面

积 101 平方公里,人口 27.8 万。春秋为越国都。秦置山阴县,隋称越州,南宋绍兴初,改为绍兴府,以年号“绍兴”命名。1912 年合山阴、会稽两县为绍兴县。1950 年析城区置市。1988 年市区及所辖绍兴、上虞、嵊县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绍兴市工业产值仅次于杭州、宁波,居浙江省第 3 位。主

要工业部门有纺织、机械、冶金、食品、电子、建材等。酿酒已有 2000 余年历史,利用鉴湖水酿造的绍兴酒为全国名酒之一,国外亦享盛誉。绍兴平水珠茶和越毛红是外销绿茶珍品。瓷器、腐乳、毡帽等亦负盛名。水陆交通发达,杭甬运河、萧甬铁路和杭州至浙东、浙南干线公路通过城北。市内河道纵横,内河航运四通八达。绍兴古城相传为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所筑,故称越城,又名蠡城。历代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城内有周恩来祖居、鲁迅纪念馆、秋瑾纪念碑、越王台等;近郊有东湖、禹陵、兰亭、鉴湖、柯岩等。绍剧俗称绍兴大班,唱腔高亢激昂,为浙江著名地方剧种。市属新昌县

有省级穿岩风景名胜区。

SheDao

蛇岛(SheDao) 见蛇岛自然保护区。

(俞康宰)

Shedao ziranbaohuqu

蛇岛自然保护区(Shedao Nature Reserve)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蝮蛇栖息地,无人定居。原名小龙山,亦称蟒山或黑岛。位于辽宁省旅顺口双岛西湖嘴 7 海里的渤海中。全岛略呈菱形,长 1700 米,宽 700 米,面积 0.62

平方公里。系由震旦系石英岩构成的单面山,西南陡峻,主峰海拔 216 米, 地势向东北缓倾,冲沟发育,上覆薄层黄土。除沟口有小规模的卵石滩外, 均为悬崖峭壁,并有海蚀柱和海蚀洞。从山梁往下,分布有灌状乔木、灌丛和草丛,共有植物 64 科 200 余种,主要为栾树、小叶朴、黄榆、麻栎、葛藤

等,还有 40 多种药用植物。气候湿润,岩隙和洞穴很多,土层松湿,植被繁盛,栖息蝮蛇甚多。这种管牙类毒蛇通体灰褐色、有斑纹,头呈三角形,颈细,鼻眼之间有凹陷,活动缓慢,以鸟、鼠、昆虫为食,春季交配,秋季生殖,卵胎生一次产仔蛇 4~14 条,盛夏和冬季蛰伏穴中,其活动规律与候鸟迁飞季节相合。岛上蝮蛇每年递增 8%, 1990 年已增至 1.5 万条左右。蝮蛇为珍贵动物,蛇胆、蛇蜕、蛇皮、蛇肉均可入药,能治疗多种疾病。除蝮蛇外,尚有多种鸟类、蝙蝠、褐家鼠等野生动物。

(熊树梅)

She Xian

歙县(SheXian) 安徽省黄山市属县,皖南林茶产区,著名“文化之邦”。位于省境东南部,新安江上游,东邻浙江省。面积 2 680 平方公里,

人口 49.83 万。县府驻徽城镇。秦置歙县,属会稽郡,晋属新安郡,隋属歙州,宋属徽州,明、清设徽州府,为历代州治、府治所在地。县境多山,山区面积约占 90%,物产以林、茶、桑、果为主。茶叶产量居中国各县首位, 所制“屯绿”茶以黄山毛峰和老竹大方著名,远销国内外。蚕茧产量居全省第 2 位。名特产有徽州雪梨、三潭枇杷、三口蜜橘、金丝琥珀蜜枣、三花(珠兰、白兰、茉莉花)、贡菊及蜚声中外的徽墨、歙砚等,并盛产山茱萸、白术、厚朴等中药材。皖赣铁路经过县境。历史上歙县为英才辈出、文物古迹荟萃之区,曾有“东南邹鲁”之誉。著名的新安学派、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及徽派版画、徽派印章、竹木砖石雕刻和徽派盆景等,在中国均有影响, 形成独特的徽州文化。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 处。名胜古迹有新安碑园、多景园、新州石塔、长庆寺塔、许国石坊(亦名“八脚牌楼”)、棠樾石牌坊群、圣僧庵、宝纶阁、太平桥、太白楼、潜口明村等。

(朱孟春)

ShenzhenShi

深圳市(ShenzhenShi) 广东省辖市,中国主要进出口岸之一,最早经济特区所在地。地处省境南部珠江口东岸,与香港新界隔深圳河相望。辖3 区及宝安县。面积 2035.4 平方公里,人口 68.65 万;其中市区面积 342.9

平方公里,人口 39.53 万。深圳前为宝安县。晋时始置,明改新安县,清因之。1914 年复称宝安县。1953 年县府由南头城迁深圳镇。1979 年 3 月以原宝安县行政区域组建深圳市。1980 年 8 月于深圳市境设立经济特区。1981

年 7 月恢复宝安县,为深圳市辖。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侧,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南为深圳河,北傍梧桐山和羊台山,呈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以管理线划分特区与县境。

市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单向倾斜入海。多为低山丘陵台地,仅珠江口及滨海有小块平原。河流短小浅窄。以深圳河最大。海岸为泥质和沙质组成,利于垦殖。农产原以水稻、花生、甘蔗为主,小部分耕地位于新界。设市后,城郊农业开始向商品生产和现代化农业转化,建立了蔬菜、水果、牛奶、家禽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所产牡蛎、荔枝、金龟橘子、油鸭、龙岗鸡, 畅销港澳。捕鱼以浅海作业为主,在本市居重要地位。深圳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自建立特区以来,初步形成了蛇口、福田(上埗)、沙河、八卦岭、文锦渡等工业区,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市政设施。风景秀丽的深圳水库、大小梅沙、西丽湖、笔架山、银湖等地为旅游和疗养胜地。目前,深圳已从昔日的广东沿海小镇,逐步建设为百业俱兴,高楼林立,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综合发展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广九铁路纵贯市境,直抵九龙。海运和公路运输也较方便。已建立蛇口货客运码头和赤湾港万吨级泊位,妈湾港已建有

3.5 万吨级码头和 5000 吨级泊位。距市中心 32 公里的福永民航机场亦初具规模。深圳为广东著名侨乡,旅居海外侨胞约 12 万人。市东南沙头角镇以商业为主,为直通香港新界的口岸。此外,又辟有文锦渡和皇岗两个通香港的口岸。

(徐俊鸣 司徒尚纪)

ShenhouZhen

神垕镇(ShenhouZhen) 河南省禹县西部伏牛山麓古镇,中国宋代名瓷——钧瓷发源地。距县城 25 公里。本镇瓷业具有千年历史。钧瓷原在神垕镇蔼主沟、 尚沟一带民窑中生产,釉色单一,质量不佳。北宋时,在钧台、八卦洞专门设立官窑,烧制宫廷用品。此后釉器名声大振,号称钧器。宋徽宗时曾为御用珍品,不准民间私藏。宋室南迁后,窑工流散,钧瓷失传。20 世纪 50 年代后经多次研制,钧瓷质量达原来水平。钧瓷胎质细密坚实,断面呈羊肝色,叩声圆滑悦耳,造型端庄优美,釉面变幻多端。古代曾远销欧、亚、非各国,久享盛名。近来屡经创新,花色品种已增到 350 多种。除满足

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目前全镇已建立 10 多座瓷厂。

(李润田)

Shennongding

神农顶(Shennongding) 见神农架林区。

Shennongjialinqu

神农架林区(Shennongjialinqu) 中国著名原始林区之一,湖北省最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位于省境西部,西南与四川省相邻。面积 3253 平方公

里,人口 7.73 万。

以境内大、小神农架山得名。原分属房县、兴山、巴东 3 县。1970 年划出,成立省辖神农架林区。林区政府驻松柏镇。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神农架位于大巴山东段,多由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组成。地质构造上属燕山期大巴山褶皱带,岩层紊乱,节理发育,因受长期侵蚀切割,形成山川交错、谷深壁陡的地貌形态,多“V”形峡谷。除河谷平坝地区外,海拔多在 1200 米以上, 2500 米以上山峰有 30 余座,誉为“华中屋脊”,最高峰

神农顶 3105.4 米,有“华中第一峰”之称。神农架为湖北省境内长江和汉江 的分水岭,南入长江的香溪河,北入汉江的堵河、南河,均源于此。气候温 暖湿润,年降水量 800~1500 毫米,多集中 7、8、9 月,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神农架当中国东西与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接处,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而古

老。林区植物约有 166 科,765 属,近 2000 种,单种属和古老种属占较大比例,如紫荆、青檀、香果树、大珙桐、铁坚杉、紫檀、黄杉、楠木、黄杨木等。神农架的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特征,海拔 1000 米以下是以栎 类、马尾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和油桐、杜仲、桂竹、水竹、茶树等经济林带; 1000~1 700 米是以泡桐、栓皮栎、茅栗为主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带和核桃林;1 700~2200 米是以华山松、锐齿栎、山毛榉为主的亮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漆树林; 2 200 米以上是以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带,并生长有箭竹林。神农架是湖北省重要林区,也是中国自然封闭较好的原始林区, 森林覆盖率达 68.5%,木材蓄积量约 1600 多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总蓄积量的35%,主要分布在大、小神农架、酒壶坪、田家山、尼叉河、东溪、红花坪、木鱼坪等地。药用植物有 1200 多种,是湖北省中药材主要产地,每年可提供

药材近 500 万千克,以党参、党归、黄连、丹皮、独活、黄芪等产量最多。林区野生动物种类多。列为国家保护对象的有金丝猴、金钱豹、毛冠鹿、

红面猴、苏门羚、云豹、驴头狼、小灵猫、神农鼯鼠、大鲵等 20 多种,还有

白熊、白金丝猴、白苏门羚、白蛇等。湖北省于 1980 年将大、小神农架主峰

周围和老君山一带辟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 800 平方公里。1982 年改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1 年 5 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神农架是湖北省以科学考察和探索大自然为主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陈联寿)

Shennongjiaziran baohuqu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Shennongjia Nature Re- serve) 见神农架林区。

ShenjiamenGang

沈家门港(Shenjiamen Port) 中国大渔港之一,天然良港。属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位于舟山岛东南端,北靠岱衢洋、嵊山渔场,南临大目洋、猫头洋渔场。沈家门渔港背山面海,北有黄大岙、岭头山挡住寒风,南有鲁家峙、马峙、小干岛作为屏障,渔港东西长约 8 公里,可容纳各类渔船近万艘。每逢鱼汛,中国沿海省市渔船云集,沈家门成为舟山渔场最大的补给中心,港泊渔船与鱼货吞吐量居全国首位。工业部门主要为渔业服务,有水产品加工、冷藏、造船、网具、机械等,其中以舟山水产食品厂和大干水产冷库规模最大。食品罐头远销 50 多国家和地区,鱼货运销上海、宁波、天津、

北京等 10 余省市。沈家门镇人口 6.2 万,以渔业为中心的经济十分活跃。附近平阳浦设有浙江水产学院、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和舟山海洋渔业公司。

(俞康宰)

ShenyangShi

沈阳市(Shen yang Shi)辽宁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北地区最大工业城市,亦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位于辽河平原中部。辖 9 区和辽中、新民 2 县。面积 8515 平方公里,人口

570.29 万;其中市区 3495 平方公里,人口 453.87 万。沈阳因位于沈水(今浑河)之北得名。战国时为燕国重镇,名“侯城”。辽称沈州。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改沈州为沈阳路,初创城廓,设立官署。明初设沈阳卫。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自辽阳迁都沈阳,1634 年改称盛京(满语称“莫克敦” 意为盛大京都)。1657 年设奉天府。1914 年改沈阳县,1934 年设市。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改称奉天市。1948 年沈阳市曾为中央直辖市。1954 年为辽宁省省会。

市境位于平原,海拔 45 米左右。地势东北较高,向西南微倾。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温 7.8℃,1 月均温-12℃,最低温可达-31.6℃,7 月 24.6℃,最高可达 38.3℃,年降水量 734 毫米,无霜期 150 天。

19 世纪末叶成为手工业生产和贸易中心。日、俄侵入后沦为半殖民地城市。20 世纪初铁路交通发展,机械、纺织、面粉、榨油工业兴起。30 年代许多企业为日资控制。50 年代后沈阳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与抚顺、鞍山、本溪等煤铁产地相距不远,利用此有利条件促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冶金、食品、纺织、化工、金属制品、电子等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重工业产值在全国各大工业城市中居第 4 位。所产大型变

压器居全国第 1 位,金属切削机床居全国第 2 位。沈阳重型机械厂、第一机床厂、第三机床厂、电缆厂、风动工具厂等企业生产的多种机床和锻压设备, 大型采矿、选矿、烧结和轧钢设备, 50 万伏成套输变电设备,大型冶金、煤炭、发电设备,风机、气化机、阀门及飞机、汽车、拖拉机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压力锅、味精等为著名轻工产品。市境西郊的沈阳油田已具有年产高凝油 300 万吨的生产能力,为中国目前高凝油生产的最大基地。

沈阳为联系东北 3 省和关内的交通枢纽。主要铁路有京沈、哈大、沈丹、沈吉等干线,及沈阳—抚顺、阜新等铁路支线。其中沈丹线可通朝鲜。沈阳又处于全省公路运输网中心,有京哈、黑(河)大(连)、丹(东)霍(林河)、明(水)沈等 5 条国家级公路,并有沈盘(山)、沈通(化)、沈营

(口)、沈平(岗)等 6 条省级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已于 199O 年 9 月通车。沈阳也是东北最大的航空站,有班机飞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地。

市区西部铁西区是重工业集中地,多大型工厂。大东区亦为工业区。和平区以政府、文化、科研机关和商业为主。皇姑区东部是文化和风景区。沈河区位于市中心,明、清时期的沈阳旧城、故宫及现今市政府均坐落本区。1948 年后市政建设发展,绿化面积增大,利用浑河水开挖运河,流经沈河区南部与和平区,将两岸万泉、青年、鲁迅、南湖等公园连接,风景秀丽,是游览休息场所。市境北部有面积达 4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地下街。市境西郊的

张士屯有占地近 10 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城区南端有占地 22.2 平方公里的南湖开发区,是沈阳市的高科技密集区。

沈阳为东北地区重要教育科研中心,有东北工学院、辽宁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 20 多所大专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色金属研究所、中

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等 120 多处科研机构。

清故宫位于旧城中央,系清初皇宫,占地 6 万多平方米,是中国现有三大宫殿群之一。1948 年后建为故宫博物馆。东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陵墓。北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皇后陵墓。北陵东侧建有革命

烈士陵园。辽宁博物馆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珍藏大量历史文物。北郊有新乐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张耀光)

ShengzeZhen

盛泽镇(ShengzeZhen) 江苏省吴江县第 1 大镇,丝绸织造业发达的古镇。位于县境东南。面积 71 平方公里,人口 7.5 万;其中镇区面积 3.5

平方公里,人口 4.3 万。有公路和航船通苏、沪、杭等市。春秋吴国地,初名青草滩。相传三国时吴将盛斌结寨于此,称盛寨。明初,课民种桑,嘉靖时居民增至百余家,以绵绫为市,成为四乡丝绸织品集散地。以其地多湖泽, 讹寨为泽,称盛泽市;至隆庆、万历(1567~1620)以后,已发展为 5 万人口的著名绸乡,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称。清初,户口日增,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摩肩;乾隆五年(1740)一度移县丞驻此管辖。当时盛泽地区有织机 8000 部,产品销全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织绸小

镇。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后,盛泽镇丝绸业衰落, 20 世纪 40 年代仅存织机 200 多部。50 年代以来恢复发展。80 年代已拥有丝绸织造厂数十家,丝绸产量和出口量位居江苏省前列。

(单树模)

ShengXian

嵊县(ShengXian) 浙江省绍兴市辖县,中国越剧发源地,浙江珠茶重点产区。位于曹娥江上游,四明山和会稽山南麓。面积 1828 平方公里,人口 72.91 万。县府驻城关镇。汉置剡县,宋改嵊县,以嵊山得名。1988 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县周多丘陵山地,曹娥江干、支流澄潭江、长乐江、黄泽江、新昌江等纵贯县境。中南部是河谷盆地,称新(昌)嵊(县)盆地。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茶叶产量占全省首位,以“嵊县珠茶”驰名中外。嵊县丝厂所产生丝为名牌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竹编工艺精湛。城关镇设有“越剧之家”,供越剧演员进行艺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近年为各地输送数百名越剧新秀。还建有越剧博物馆。

(俞康宰)

ShiquanHe

狮泉河(ShiquanHe) 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藏语称森格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 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 405 公里,落差 1264 米,平均坡降

2.9%,流域面积 2.745 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 152 公里, 落差 646 米,平均坡降 3.5%;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 因泉水所在山体形同狮子,故名狮泉河。

革吉到扎西岗为中游段,长约 173 公里,落差 299 米,平均坡降 1.9%, 中游段为宽谷,宽 30~50 米,水深 0.5~1 米;扎西岗以下为下游段,长约87 公里,落差 319 米,平均坡降 3.7%;下游段有长约 10 公里的激流滩,平均坡降达 14%,个别地段可达 42%。狮泉河有 7 条主要支流,以噶尔藏布最大,长约 155 公里。汛期出现在 8 月,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8 月平均流量占全年的 32%,年均径流量为 3 亿立方米。狮泉河流域处于半荒漠和荒漠地带,气候干旱少雨。8 月份降水占全年的 40%。11 月~翌年 5 月为风季,3~ 5 月多大风,无霜期短,以牧业为主。位于狮泉河与噶尔藏布交汇处的狮泉

河镇,为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Shisanling ShuiKu

十三陵水库(Ming Tombs Reservoir) 见明十三陵。

(温景春)

ShiwanDashan

十万大山(ShiwanDashan)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重要气候分界线。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伸入越南。长 170 多公里,宽 15~30 公里。山体海拔千米左右,主峰莳良岭 1462 米,是桂南最高点。十万大山区是中生代以来凹陷构造的负单位。中生代红色岩系(砂岩、页岩、砾岩)沉积厚度大, 分布广,第三纪以来褶皱断裂上升,成为广西最年轻的褶皱山脉。山势南高北低,南部由 1 200~1400 米的山脊组成十万大山主轴,地势向北逐渐降低, 依次出现 850 米、700 米、550 米、400 米等数列单斜山地及丘陵面。河流多为顺坡面发育而向北流,属郁江水系。由于多列单斜地形的影响,河流多沿错动的断裂各地及两单斜山地之间发育,河床曲折急剧转弯与平直相间,多险滩。山地南侧河流短小,独流入海。

十万大山南坡的防城县,面临热带海洋,降水丰富,那梭乡年降水量达3700 毫米,是广西降水最多之地。北面的上思、宁明,处于背风坡“雨影”

地带,雨量较少。与那梭直线距离约 50 公里的上思县城,年降水量 1 119 毫米,只有那梭的 30%。十万大山南麓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热带常绿季雨林发育甚佳,热带树种繁多,主要有窄叶坡垒、乌榄、白榄、海南风吹楠、桄榔、肉实树、红山梅、鱼尾葵等。十万大山有锰、锑、磷、云母、钛等矿产, 锰、钛已开采,远销国内外。

(秦权人)

Shiyan Shi

十堰市(ShiyanShi) 中国新兴汽车工业城市,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湖北省辖市,郧阳地区行署驻地。位于省境西北部,武当山西北麓。辖 2 区。面积 1190 平方公里,人口 38.98 万。十堰原为几百人口的山区小镇,

1967 年为适应汽车厂的建设,划郧县十堰、黄龙两区成立十堰工区办事处,

1973 年置市。市境北部丘峦起伏,海拔多在 300~500 米;南部山岭陡峭, 多在 700 米以上,最高峰赛武当 1730 米。河流以流经西部的汉江支流堵河较

大。工业以拥有 24 个专业工厂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为主;以总装配厂为中心,

分为发动机、车桥、总装、冲压 4 片,分布在市内白浪至花果长约 30 公里的

地段内,厂距远,以公路、铁路、通讯等网路相联结。年产汽车 10 万辆。此外,还建有轮胎和汽车方向盘等厂。东风轮胎厂是中国大型轮胎厂之一,年产 60 万套轮胎。其他工业有汽车附件、电力、纺织、食品、建材等。市西北的堵河建有黄龙滩水电站,已与华中电网联网。受地形影响,市区多分布在神定河干支流两旁的山间小盆地和沟谷中,建筑群依山就势,各自形成独立的居住区,有一城多镇(区片)的布局特点,具“城镇群式”格局。市区街道大都背山面河,具有单面街的特点,由人民路、车城路、公园路等干道, 将五堰、六堰、张湾、红卫、总装、十堰等区连结为一整体,组成市区中心, 二汽总厂所在地也是全市文教、卫生、公共交通相对集中地。五堰一带为商业区。十堰市历史上交通闭塞,1978 年襄渝铁路通车后,成为鄂豫腹地通往川陕的交通咽喉。市境以南 20 余公里处有原始森林保护区。

(陈联寿)

Shidao Gang

石岛港(ShidaoPort) 山东省重要渔港,亦为对外开放的渔船避风港。位于胶东半岛东南端石岛湾内。1954 年设石岛县,1958 年并入荣成县。因附近花岗岩出露范围很广,为良好的建筑材料,故名“石岛”。石岛港很早即为山东省著名渔盐集散地。清末始建两座简易码头。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修建改建盐业专用码头和原有码头,但规模小,设施简陋。1949 年以来修建了仓库、客运站、货场,改造了旧码头。现可泊 500 吨级轮船, 800 吨级商轮可顺潮入港,千吨级以上货轮只能锚地作业。与俚岛、烟台、青岛、大连等港口均有客轮往来。

(陈龙飞)

Shihezi Shi

石河子市(ShiheziShi) 新疆著名农垦新城,自治区辖市。位于玛纳斯河西岸。面积 7529 平方公里,人口 54 万。市境原为苇湖沼泽,仅供放牧。

1950 年起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垦区中心。1975 年曾将玛纳斯、沙湾

2 县与石河子市合并,设立石河子行署, 1978 年撤销,石河子市直属自治区。石河子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利用农副产品发展棉毛纺织、造纸、制糖、机械修配、水泥、食品加工等工业,生产百余种轻工业产品,工业产值约占新疆工业总产值 6%,其中纺织工业产值占新疆纺织工业总产值 20%,食品工业产值占新疆 11%,是一座具有现代农业和工业的新型城市。交通地位重要, 从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铁路和公路干线均经石河子。市区位于垦区农场群中心,街区整齐,林带成荫,建筑物和果园相间,道路呈绿树构成的棋盘状, 身入其境有田园感。除工商业及机关外,还有农学院、医学院及农业科研机构。

(杨利普)

ShijiazhuangShi

石家庄市(Shijiazhuang Shi) 河北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要铁路枢纽和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东、南、北三面为广阔的华北平原。辖 5 区及获鹿、井陉、栾城、正定

4 县。面积 3315 平方公里,人口 283.51 万;其中市区面积 322 平方公里, 人口 131.94 万。20 世纪初为获鹿县一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1902 年和 1907 年,京汉、正太铁路先后建成,交会于此,形成交通要冲。铁路站段、车辆修理厂相继建立,商户渐增,逐步发展为镇,成为河北、山西货物集散地和转运站。1925 年将京汉铁路以东的休门栗村划入, 1939 年建石门市。1947 年改现名。市境位于太行山麓滹沱河冲积扇上,滹沱河流经北部,地势

微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储量丰富而质佳。年均温 12.9

℃,年均降水量 566 毫米,无霜期 194 天,作物可一年二熟。

盛产棉花和小麦。西有井陉煤矿,煤炭资源丰富。京广、石太、石德 3 铁路交会于此,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到 1990 年底,已开辟了 7 条国内民航线,通往京、沈、宁、沪、穗等 8 个大城市。

石家庄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全市仅 20 多家工厂。1949 年以来发展了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 17%,居全省之首。其中轻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 70%。纺织是全市发展最快、规模最

大的工业部门,已建成纺、织、染和针织、纺机等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3 左右,设备能力居全省之首,棉纱、棉布产量均约占全省半数。机械工业生产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和动力、矿山设备、大型机床、载重汽车、专用机车、水泵等多种产品。化学工业为本市新兴工业部门,拥有基本化学、化肥、医药、塑料等多种行业。医药工业居中国重要地位,华北制药厂是中国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药联合企业,抗菌素产量居全国第 1 位,产品并远销国外。此外,重工业部门中的电力、钢铁、煤炭等也有一定规模。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能生产收录机、电视机等。城市布局较整齐,街道呈棋盘式,宽阔平坦。市区东北部有以轻纺、机械、医药、冶炼为主的半圆形工业区;东南和西南部正形成以轻工、机械为主的工业区;新辟邱头工业区, 以炼油、化工为主。市区中部为生活区和文化、教育、机关单位。1968 年前, 横贯新旧市区的几条主要干道被铁路站线阻隔,交通不便。现已建数座大型铁路公路立交桥,将桥东、桥西联成一体。市内有河北师范大学等 10 余所高等院校,还有河北省科学院及科研机构多所。市区西部建有华北烈士陵园, 园内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和印度友人柯棣华墓、爱德华纪念碑。市南有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赵州大石桥(见赵县);市北有创建于隋的隆兴寺(见正定县);市西南有风景秀丽的苍岩山;市西北有革命纪念地西柏坡(见平山县)。

(杨积余)

Shijing shanQu

石景山区(ShijingshanQu) 北京市重工业区。位于西郊。面积 81.8

平方公里,人口 31.4 万。区府驻古城。唐以前属蓟县地。唐曾置广平县,后属幽都县。辽为宛平、玉河县地。1952 年始设石景山区,以境内有石景山得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顶部,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是平原。平原地区沙石多,土层薄,有低丘散列其上。永定河和永定河引水渠是区内主要水源。矿产资源有无烟煤、石灰石等。区内集中大批大中型重工业企业,主要有首都钢铁公司,石景山发电广、北京重型机械厂、北京重型电机厂、北京特殊钢厂、北京锅炉厂、北京水泥厂等。其中首钢已有 60 余年历史,为全国著名钢铁基地之一。石景山发电厂系华北地区大型火力发电厂。农业以生产蔬菜和水果为主。丰沙、京原铁路穿行本区。苹果园是北京地下铁道终点站。有八大处、模式口第四纪冰川遗迹等名胜。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区内东部。

(尹钧科)

Shijiu Gang

石臼港(ShijiuPort) 中国新建的大型现代化深水煤炭输出港,兖

(州)石(臼)铁路终点。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东海岸,滨临黄海。旧称石臼岛,明置石臼寨,后改石臼所口。石臼港北依丝山,南连奎山,港湾开阔,水深陆广,不冻不淤,地质条件良好,具有建设深水码头的优越条件。原有小码头一座,吞吐能力极微、1966 年在小码头东南的龙王庙建立一座客货轮码头,码头岸线长 160 米,港口年吞吐量为 40 万吨左右,进出口物资以煤炭、化肥、建筑材料、粮食、农副产品为大宗。客运有石臼所—灵山卫— 青岛班线。1980 年始建新港,已建成 10 万吨级深水泊位 2 座和 2.5 万吨级

泊位 1 座,以及万吨级杂货码头 1 座,年吞吐能力可达 4000 万吨。石臼港已成为大型现代化煤炭输出港和新兴的海滨城市,对加快兖州、山西煤田的开发,扩大煤炭外运等具有重要作用。

(陈龙飞)

ShiyangHe

石羊河(Shi yangHe) 甘肃省河西走廊第 3 大河,古名谷水。干流上游杂木河,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东北流于山谷,坡陡流急,杂木寺平水年年均流量 7.90 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 2.49 亿立方米。自塔儿庄出山,入河西走廊东段为中游,过武威接纳冲积扇缘泉水复向东北, 名石羊大河。红崖山以北为下游,原分为大东、大西 2 河,现筑成东西干渠,

继续东北行,最后没入民勤县东镇以北的沙漠中。河全长 250 公里。全水系自东而西,主要支流有大景(靖)河、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及西大河(下游名金川河)等,均源出祁连山东段,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 50.5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

15.91 亿立方米,6~9 月占 70%左右。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有 64.8 平方公里冰川和残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前山皇城滩是优良牧场。中游流经走廊平地,形成武威和永昌诸绿洲,灌溉农业发达。下游是民勤绿洲。终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全流域建成 100 万立方米以上水库 15 座,其中以大景峡、黄羊河、南营、西马湖、红崖山及金川峡等水库较大。

(杨锡金)

ShizuishanShi

石嘴山市(Shizuishan Shi) 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市,宁夏以能源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中国优质无烟煤出口基地和西北煤炭平衡基地,号称“塞上煤城”。位于自治区最北端,贺兰山北段紧逼黄河之处,故名石嘴。辖 3 区及平罗、惠农、陶乐 3 县。面积 4454 平方公里,人口 61.38 万;其中

市区面积 529 平方公里,人口 27.50 万。石嘴山市曾为黄河航运的重要码头, 包兰铁路通车前,由此转运的货物有煤炭、瓷器、天然碱、皮毛、粮食、百货等。又当宁夏引黄灌溉农业区与内蒙古牧区的交接点,清初即已发展为回、蒙古、汉各族人民交换农牧工业产品的贸易集市。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英、德等国商人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先后兴办 10 家收购畜产品的洋行,

垄断西北皮毛业达 40 余年。1926 年以后洋行停办,仅剩 20 余家专营蒙古族牧民贸易的商号和一小瓷厂,仅百余户人家,萧条冷落。50 年代随煤炭工业飞跃发展,人口激增,1960 年正式设市。市区海拔 1111 米。年均温 9.4℃, 1 月均温-4.9℃,7 月 25.8℃。10℃以上活动积温 3664℃。年降水量 189 毫米,为温带干旱气候。市区分为 3 区:①大武口区。地处贺兰山东麓,为 60 年代后期新辟市区,现为市级行政机关所在地,拥有洗煤、炭素、机械、稀有金属冶炼、建材、食品等大中型企业,近年已建成装机容量 40 万千瓦的坑口电站。建有矿区铁路支线。②石嘴山区。滨临黄河,历史悠久,交通方便, 水源充足,商业繁华,石嘴山矿务局、电厂、钢厂、瓷厂、电化厂均在此, 是市区人口最多的一区。③石炭井区。贺兰山中的煤矿工人镇,石炭井矿务局所在地。全市矿区面积约达 200 平方公里,自 1955 年矿区大规模开发以来, 年采煤能力达千万吨。已建立了包括煤矿机械在内的较完整煤炭工业体系, 电力、冶金、陶瓷、建材等工业也有很大发展。

横跨宁夏与内蒙古2 自治区的黄河上第48 座公路大侨——宁夏石嘴山黄河公路桥已建成通车。

(汪一鸣 蓝慧珠)

ShouXian

寿县(ShouXian)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六安地区辖县,商品粮、油、棉产区及商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位于省境中部。面积 2986 平方公里,

人口 115.81 万。县府驻城关镇。古称寿春,战国时楚考烈王、西汉淮南王和

东汉末年袁术均建都于此。东晋改称寿阳,隋称寿州, 1912 年改称寿县。县境位于皖北平原与江淮丘陵间的过渡地带,地形类型多样。瓦埠湖纵贯县境中部。全县属淠史杭灌区,境内有瓦西、瓦东、淠东三大干渠。产稻谷、小麦、油菜、棉花,人均产粮和商品率均较高。又是全省商品鱼、商品猪、长毛兔、鸭鹅羽毛、禽蛋、山羊板皮和席草、红麻、芦苇、荻柴等的重要产地之一。水产以瓦埠湖银鱼、瓦虾最著名。八公山豆腐和传统糕点“大救驾” 闻名遐迩。寿县古城轮廓略呈方形,面积 3.65 平方公里,城墙周长 7147 米, 四门均有内外云梯与城堡连接,形式别致,是全省保存完整的古城。

(朱孟春)

ShuchengXian

舒城县(Shucheng Xian) 安徽省六安地区辖县,著名“舒席”和“舒茶”产区。位于省境中南部,杭埠河流域。面积 2062 平方公里,人口 92.6 万。县府驻城关镇。周称舒国,秦汉时设舒县、龙舒县,唐置舒城县。县境位于大别山区东北麓。西南部多山,最高峰猪头尖,海拔 1 539 米;中部丘陵起伏;东北部为杭埠河、丰乐河流域,地势平坦,水土条件优越,为县境的“鱼米之乡”。舒城是中国水利建设最早县份之一。西汉初年修建七门堰, 后又建乌羊堰和槽牘堰,合称“七门三堰”,现成为皖西淠史杭灌区的组成部分。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 80%。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产量约占 90%。丘陵山区盛产“舒绿”茶和板栗等。以传统手工艺品“舒席” 及其他工艺竹编著名。“舒席”又称“龙舒贡席”,具有柔软光滑、坚韧耐磨、不生蛀虫、能叠易带等优点,畅销国内外。名胜古迹有七门堰等。

(朱孟春)

ShuleHe

疏勒河(Shule He) 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 2 大河,古名籍端水。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脑,西北流经肃北县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托来南山间峡谷,过昌马盆地。出昌马峡以前为上游(昌马堡至玉门镇段,当地称昌马大河),水丰流急,昌马堡站平水年年均流量 24.8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 7.81 亿立方米。出昌马峡至走廊平地为中游,向北分流于大坝冲积扇面,有十道沟河之名。至扇缘接纳诸泉水河后分为东、西两支流,东支汇部分泉水河又分南、北两支,名南石河和北石河, 向东流入花海盆地的终端湖。西支为主流,又称布隆吉河。至安西双塔堡水库以下为下游,由于灌溉、蒸发、下渗而水量骤减。疏勒古河道穿哈拉诺尔至新疆罗布泊。由发源地至近期终端湖哈拉诺尔,长不过 600 公里,实则安西以下早无地面径流,仅存干河道遗迹。昌马冲积扇以西主要支流有榆林河及党河,以东主要支流有石油河及白杨河,均源出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水系雨水补给减少,冰雪融水显著加大,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 58.1 立方米/秒, 年径流量 18.30 亿立方米,6~9 月占 50~70%。上游祁连山区降水较丰,冰川面积达 850 平方公里,多高山草地,为良好牧场。中、下游地势低平,玉

门镇、安西、敦煌和赤金—花海诸绿洲的灌溉农业发展迅速。全流域已建成100 万立方米以上水库 5 座,其中以双塔堡、党河及赤金峡水库较大。

(杨锡金)

ShuHe

沭河(ShuHe) 山东省南部较大河流。源于沂山南麓,南流与沂河平行纵贯鲁南。流经沂水、莒县、莒南、临沭入江苏省境,全长 400 公里。在临沭县大宫庄分成新、老两条沭河:老沭河南流经江苏省新沂县入新沂河入海;新沭河东流循大沙河故道至临洪口入海州湾。沭河支流主要有浔河、袁公河和高榆河等,都从左岸汇入,形成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上游流经山丘地区,地表径流汇集迅速,每逢汛期,山洪暴发,中下游平原地区水灾严重。经 1949 年以来的治理,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和洪涝危害。

(李树德)

ShuangchengShi

双城市(ShuangchengShi) 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辖市,重要产粮县级市。位于哈尔滨市南面,以拉林河同吉林省为界。面积 2976 平方公里,人口

73.56 万。双城历史悠久,因城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 设双城厅, 1909 年设双城府, 1913 年改双城县,县府驻双城镇。1988 年设市。市境西南为松花江、拉林河所环绕,地势平坦,耕地多,土质肥, 生长期长,适种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甜菜和亚麻,是黑龙江主要粮食、亚麻和甜菜基地之一。工业有农机、化肥、纺织、制糖、建材等。哈大铁路和哈大公路纵贯南北,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东部有拉滨铁路通过, 西部有松花江航运之便。市境有金代古城遗址 17 处,以花园村金代古城遗址最为著名。

(曾庆云 陶忠信)

Shuanggou Zhen

双沟镇(ShuanggouZhen) 中国名酒“双沟曲酒”产地和“下草湾系” 地层发现地。位于江苏省泗洪县西南部,淮河之滨。人口 9000 多。宁徐公路和鲁宁输油管经此。镇东西两侧包括下草湾、戚嘴、松林庄等地有中新世“下草湾系”地层分布,其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共 65 种。

(单树模)

Shuang yashanShi

双鸭山市(Shuangyashan Shi) 黑龙江省新兴煤矿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东北部完达山北麓安邦河畔。以有一对山头形似卧鸭而得名。辖 4

区和集贤县。面积 3670 平方公里,人口 78.92 万;其中市区 1413 平方公里, 人口 48.29 万。1928 年发现煤矿后,先后建立了富安矿和富桦矿、兴安矿。1943 年三矿合一成立富锦矿业所。1947 年建立双鸭山矿务局, 1954 年设

双鸭山矿区, 1956 年改设市。市境有丰富的煤、铁、石灰石、石英砂、白云石、金、钨、铜、石墨、大理石和森林等资源。尤以煤储量大,质量好, 分布集中,主要在安邦河、七星河、扁石河流域和集贤东北部的东荣地区。全矿区有岭东、岭西、四方台、宝山、集贤、七星、双阳、东保卫和新安等矿。所产洗精煤大量运往各钢铁基地,并有部分出口。东荣一、二、三矿建成后,原煤年产量达 1000 万吨以上。建材、机械、化工、电力工业亦具相当规模。市境有佳富(佳木斯—双鸭山)和福(利屯)前(进)铁路及矿区铁路,内外联系方便。双鸭山是一市多镇的矿山城市。市中心尖山区街道整洁,

高楼林立。有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电视台等文化设施。

(曾庆云)

Shui dong gou wenhua yizhi

水洞沟文化遗址(ruins of Shuidonggou Cul- ture) 中国发现较早的原始人类遗址之一。位于宁夏灵武县横山堡以西(见灵武县)。

(汪一鸣 蓝慧珠)

Shunde Xian

顺德县(ShundeXian) 广东省佛山市辖县,中国著名桑基鱼塘区,广东乡镇工业与新兴工业发达地区,蔗糖生产重点县和缫丝工业中心。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西江、北江下游。面积 802 平方公里,人口 91.81 万。县府驻大良镇。顺德原为南海、新会县地,明景泰三年(1452)析两县地置县, 取名顺德。县境西北高,东南略低,丘陵台地零星分布,大部为平坦冲积平原,成陆较久,为老沙田区。河涌交错,灌溉、运输条件良好。经济发达, 除有著名桑基鱼塘区外,还有蔗基和果基,统称基塘地,占耕地面积 75%以上,形成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理景观,闻名中外。顺德历史上为中国著名生丝产地,现有桑地占广东桑地 45%左右。农业人口密度很大,土地利用极为集约,塘鱼、蚕茧、糖蔗 3 种主要农产品单产高,商品率比重大,其中塘鱼大量供应香港和广州市场。水果以香蕉、大蕉为主。顺德又是以猪为主、多鹅鸭的畜禽生产基地。广东最大缫丝工业中心,著名产品有香云纱、黑胶绸和生丝等,畅销世界各地。蔗糖生产历史悠久。此外还生产机械、家用电器等。甘竹滩低水头发电站为利用潮水资源典范。土特产有传统刺绣、陈树花果、大良牛奶等。县府驻地大良镇又名凤城,工商业繁荣。城内清晖园是广东著名园林之一。县南容奇镇为西江通广州港口,全县外贸中心。容奇附近桂洲镇为容桂水道所经,著名顺德丝厂所在地。顺德多华侨,旅居国外和港澳者 30 万以上。

(徐俊鸣 司徒尚纪)

ShunyiXian

顺义县 (Shunyi Xian)北京市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有“北京粮仓” 之称。位于市区东北部偏东。面积 980 平方公里,人口 54.2 万。县府驻城关镇。顺义汉为渔阳郡狐奴、安乐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始称顺义。1928 年隶河北省, 1958 年划入北京市。县境大部为平原,仅东北和东部有小片低山丘陵。地势从东西向中间缓倾,海拔 30~50 米。年平均气温 10.5℃, 年降水量约 600 毫米,无霜期 180~190 天。土壤以草甸褐土为主,土质肥沃。潮白河、温榆河、箭杆河等流贯县境,水利设施较多,灌溉便利。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屯狐奴,辟稻田。全县耕地 5 万多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烟叶、西瓜、蔬菜等。粮食产量居北京市第 1 位,也是北京市肉蛋禽和蔬菜供应基地之一。主要工业部门有化纤、机械、橡胶、纺织、建材、酿酒等。所产服装和首饰远销国外。北京国际机场在县西南境。京承铁路和京承公路贯穿县内。城关镇东北 20 公里焦庄户村有抗日战争中修挖的地道,保存完好,被授予“人民第一堡垒” 荣誉称号,是著名革命遗迹,建有纪念馆,并开放部分地道干线,供国内外人士参观。

(尹钧科)

ShuoXian

朔县(ShuoXian) 见朔州市。

ShuozhouShi

朔州市(ShuozhouShi) 山西省辖市。中国重点开发的五大露天煤矿

——平朔露天煤矿所在地。位于省境北部,桑干河上游恢河、源子河流贯市境。辖 2 区和山阴县。面积 5737 平方公里,人口 63.95 万;其中市区面积

4080 平方公里,人口 44.37 万。汉置马邑县。北齐称北朔州,又置招远县。隋以后改为鄯阳县。明并入朔州,1912 年改为朔县。1988 年撤销朔县,与平鲁县合设朔州市。市境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部开阔,历代为屯兵之地, 古代“白登之围”和“马邑之战”即发生于此。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平朔露天煤矿是中美合资开发的第一个煤炭企业。此外,机械、建材、化工等已初具规模。神头村的神头海,由玉龙泉、黄道泉、金龙泉、三泉湾、玉花泉、莲花池等组成,统名神头泉,为雁北第一名泉。利用此泉建成的大型坑口电站——神头发电厂,是山西电网中的主力。农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小麦为主,山区多种莜麦和胡麻。城内重要文物有大藏经阁崇福寺。北旺庄南平朔矿生活区发掘有近千座大汉墓群,多兵器文物。城北峙峪村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定名峙峪人。

(萧树文)

Sichou zhi Lu

丝绸之路(Silk Road) 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系“从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 127 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 2000 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

明清 4 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s 丝路兴衰丝路起始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国丝绸已从陆路传入波斯,再转贩至罗马帝国。公元前 4 世纪西方古文献中已对蚕丝有了记载,并指明“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考铁利亚》一书)。公元前 3 世纪以前,西方已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其拉丁语意为“丝之国”。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8?~前 87)于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派张骞

(公元前 164?~前 114)出使西域,“凿空”丝路。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阗(今和田)、扜弥(今于田东)等地,从此开通丝路。汉武帝又开河西四郡,筑河西长城,起亭障直至盐泽(今罗布泊),

与乌孙联姻,设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汉出使各国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属不绝”。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欸于塞下”。新莽时期(公元 9~23)丝路中断。班超(公元 32~ 102)在重开丝路中功绩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湾)而返,这是汉代中国官员沿丝路西行最远者。隋唐(589~896)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频繁,丝路被阻,后虽有恢复,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 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

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乌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 7000 多公里,分东、中、西 3 段。

东段。自洛阳、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 3 线: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 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藏(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 是早期的路线。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邦(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 至张掖。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 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藏。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

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

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

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 大体可分为南、中、北 3 道: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

南下抵南亚。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 4 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

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 5 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 40 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

南方丝路由 3 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

(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南方陆上丝路延续 2000 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 1 大港。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

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在丝路上起居间和转运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对中国丝绸的西运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为争夺丝路贸易权发生多次争斗,尤以波斯与东罗马之间的斗争最激烈。

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 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郭来喜)

SimaoDiqu

思茅地区(SimaoDiqu) 云南省紫胶、茶叶、水果、木材、盐重要产区。位于省境西南部,辖思茅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景东彝族、景谷傣族彝族、普洱哈尼族彝族、墨江哈尼族、江城哈尼族彝族、澜沧拉祜族、西盟佤族、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 9 自治县。面积 4.54 万平方公里,人口 220.9 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59.1%,有哈尼、彝、拉祜、佤、回、傈僳、白、布朗、瑶、苗、壮、藏、纳西、普米、基诺等民族,是云南民族最多的地、州之一。地区行署驻思茅县。

思茅地区位于滇西横断山系南段中山宽谷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部澜沧、西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因地处地震区,曾发生 6 级以上地

震多次,仅普洱附近即达 6 次。河流属澜沧江、元江两大水系。思茅地区属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紫胶寄生树资源丰富,年产干胶千余吨,占全省总产 40%以上;此外有松香、核桃、油茶、木耳、樟脑等。景东、景谷为甘蔗、茶叶主产县。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产地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所产质佳味浓的大叶茶运至普洱外销,故以“普洱茶”而著名。区内年产茶 4025

吨,仅次于临沧、保山地区,居云南省第 3 位。水果产量高,品种较丰。景谷所产“象牙芒果”声誉甚高。

森林蓄积量 1.378 3 亿立方米,占全省总蓄积量的 14%,其中思茅松即

占 77%,年采伐量 20 万立方米以上,仅次于丽江地区,居第 2 位。矿产资源丰富,江城钾盐矿著称全国;磨黑盐矿、风岗盐矿为滇南食盐主产地。景谷县油田已开采出油。轻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 52%。

(陈永森 王霞斐)

Sinan Xian

思南县(SinanXian) 贵州省铜仁地区辖县,贵州内河航运重要港口, 黔东北物资集散地和商业农贸中心。面积 2219 平方公里,人口 53.27 万。县府驻思塘镇。思南开发历史较早。汉末置永宁县,属涪陵郡。蜀汉时更名万宁县,后时废时并。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思南府,属贵州布政司。1913 年废府单独设县。乌江流经县境,溯乌江而上可进入黔中腹地,沿江而下可达长江中下游各省。有公路与遵义、铜仁等市相连,水陆交通方便。20 世纪50 年代后,新建了内河船舶制造、机械加工、食品、皮革、缝纫等工业。加强了河港建设,水陆运输量迅速扩大。现以轻工为主,商业繁荣。农产有稻谷、小麦、玉米、油菜籽,并产油桐、生漆等。

(陈永孝)

Sichuan Pendi

四川盆地(SichuanPendi)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面积 26 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 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 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地质与地貌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 东西两边稍长,为 380~430 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 310~330 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 650~750 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 1.4 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

6.6 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 型谷,岭谷高差都逾 500~1 000 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 2000~3000 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 4000 米,如龙门山 4984 米,峨眉山 3099 米,小相岭 4 791 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 250~700 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气候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 5~8

℃,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 2~4℃。极端最低温-6~-2

℃。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 280~350 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盆地各地夏季始于 5 月底,夏长 4~5 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 26~29

℃,长江河谷近 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 40℃,重庆、彭水曾出现 44℃,故重庆亦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 16~18℃。10℃以上活动积温 4500~6000℃,持续期 8~9 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超过 6000℃,如綦江超过 61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 0.55℃和 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 3℃,10℃以上活动积温 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 1000~1 300 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 1 500~1800 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 70~75%的雨量集中于 6~10 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 300~500 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 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 900~1300 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 370~420 千焦耳/平方厘米, 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植物与动物 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酉阳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达 44 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在 1600~1 800 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 盆地底部共有动物 417 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 487 种、317

种与 288 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喇叭河等 7 处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 保护动物。

自然资源与经济概况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及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 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中盐岩矿储量达 2~3 亿吨。盆地区水力资源蕴藏量近 0.5 亿千瓦。工业集中,主要工业城市有成都、重庆、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市。

盆地为中国著名农业区。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 14 万平方公里,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早在西汉时期,即开垦种植。

盆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高达 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棓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自然地理分区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

积分别为 10 万和 16 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 2~5 个垂直自然分带。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农业上水土流失严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组成物质新而单一,多砂泥岩与第四纪沉积物。气候上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盆地底部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三者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

(郑霖)

SichuanSheng

四川省(SichuanSheng) 位于中国中部偏西,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 26°03′~34°19′,东经 97°21′~110°12′。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与鄂、湘、黔、滇、藏、青、甘、陕等省区相邻,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面积近 57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6%,是仅次于

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的大省。1990 年人口 10 721.817 3 万。辖 7 地区、3 自治州、11 地级市、12 县级市、160 县、8 自治县、1 工农区。省会成都市。

自然条件

四川自然条件以过渡性、多样性、差异性和自然资源丰富为特征。

①过渡性。省境跨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地(见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见云南高原、贵州高原)、秦巴山地(见秦岭、大巴山)和湘鄂西山地 5 大自然地理区。故在生物气候上,恰当中国东部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向西部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与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以及中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的过渡地带。

②多样性。地貌上,全省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兼备,其面积分别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2.54%、18.64%、 29.02%、49.80%。气候上,跨越热、温、寒三带。其中以亚热带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 60.1%(其中南亚热带占 2.2%),暖温带和温带占 28.5%,寒温带占 11.4%。全省动植物亦是热、温、寒三带齐全。以组成植物科成分为例,热带成分占 1.7%,热带—亚热带成分占 63.2%,温带和寒带成分各占 29.2%与 5.6%。③差异性。省境东部地势低,多丘陵和低山。河流组合上为典型的向心状水系。生物气候上以水平地带性为主。西部地势高峻,多中山、高山和高原。河流属平行状水系。生物气候以垂直带性占优势。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全省耕地绝大部分集中于东部,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 91%(其中水田约占 97%),而西部仅占9%。但森林和草场资源则主要分布于西部,林地面积约占全省的 57%,蓄积量则约占 78%;草场面积近 1330 万余公顷。东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省的 43%和 22%,草场面积仅有 507 万余公顷。西部矿产资源多铁、铜、铅、锌和稀有金属,东部则多煤、天然气、岩盐(卤)和硫铁矿。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亦以西部较丰。

④资源丰富。四川是中国亚热带面积最大省份,约占全国亚热带面积的13.4%。河川径流量和水力资源分别占全国的 16.9%和 22%,均居全国首位。植物总数逾万种,仅次于云南省,裸子植物总数则名列全国第 1 位。资源植物超过 4000 种,为中国资源植物丰富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 19.21%, 森林蓄积量占全国 14.2%,仅次于黑龙江省、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动物总数居全国第 2 位,其中脊椎动物 1100 多种,占全国总数的 40%左右。鸟类和兽类均占全国的一半,两栖类则占 38%。

四川矿种多,储量大,已发现的矿种有 125 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 81

种,名列全国前 3 位的有钛、钒、锶、硫铁矿、芒硝、天然气、碘、镉、水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光学萤石、熔炼水晶及铁、铍、锂、云母、石棉等24 种。省境有一特大磷矿区,探明储量达 3.25 亿吨,为中国八大磷矿区之一。西北部岷山山区已发现大型金矿。

地质省境东部四川盆地属相对稳定地台区,地质历史时期经多次海水进退,故以沉积矿床为主,并多非金属矿,是四川主要的煤、天然气、岩盐(卤)、芒硝、磷、硫铁矿产地。煤主要产于三叠和二叠系地层。天然气主要埋藏于二叠和三叠系地层,但威远气田属震旦系地层,为中国最古老的天然气沉积层。自贡、五通桥等地的岩盐(卤)以三叠系碳酸盐地层为主。成都平原地

区白垩系地层中有中国最大芒硝矿。什邡、绵竹一带磷矿产于泥盆系地层, 马边、雷波、峨眉等地磷矿则产于早寒武系地层。川南地区二叠系地层中广布硫铁矿,规模大,选冶性能好、与煤共生,有较大综合开发前景。此外, 川东南西阳、秀山一带,汞矿资源丰富。

川西南的凉山和攀枝花地区,地质构造上属古老的康滇地轴,为四川铁、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产区。如驰名全国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及泸沽等富铁矿;会理、会东、甘洛、宁南一带的铜、铅、锌、锡及伴生的多种稀有金属。非金属矿则有石棉等。此外,尚有宝鼎煤矿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会东、雷波的大型磷矿。

川西及川西北为强烈活动的地槽区,是四川贵金属、稀有金属的主要产区。如金沙江流域的铅、锌、金、银、汞、锡;雅砻江流域的铜、锡、金等; 大渡河流域的金、铍、锂、镍、铂及石棉、云母、水晶。全区的铀矿则属于沉积再造型矿床,有较大规模及远景。

地貌 四川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据计算,省境海拔 500 米以下地区仅 19.5%, 500~1000 米地区占 16.1%,1000~1500 米占 7.6%, 1500~3000 米占 14.9%,3000~5000

米占 41.4%, 5000 米以上地区占 0.4%。全省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 500 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

70 余米,而西部最高的贡嘎山达 7556 米,两者相差约 7400 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西藏、新疆可比。

气候与水文四川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长、年均温高的特点。1 月均温 5~10℃以上,攀枝花超过 12℃;7 月超过 24℃,东部长江河谷高达 28℃, 极端最高温大于 40℃,为中国夏季高温地区之一。年均温 16~20℃,攀枝花为 20℃。10℃以上活动积温 5000~7000℃,攀枝花达 7500℃。四川盆地的长江河谷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川西北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见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影响,除少数地区外,年降水量 600~1000 毫米,以多夜雨为特色。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少日照地区, 盆地西缘则是中国多雨区之一,最多地区年降水量超过 2400 毫米。但各地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故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

省境河流流域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者达 1380 多条,分属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四川 97%以上。由于降水多,集水面积广, 因此全省河川径流量高达 3057 亿立方米,加上过境的外来水,共计 4485 亿立方米。全省年均径流深为 533.8 毫米,最多的青衣江流域达 1000~1800 毫米,盆地底部仅 300~500 毫米,最少的川西北高原石渠不足 300 毫米。各河大多源远流长,落差大,急弯多,峡谷长,具有山溪性河道特点,故富水力资源,蕴藏量达 1.5 亿千瓦,可开发利用者为 0.92 亿千瓦,为其他省区所不及。

动植物与土壤 本省主要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次为亚高山针叶林地带。植被共有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稀树草丛、草甸、沼泽和流石滩等 8 种类型,18 群系纲,48 群系组与 128 群系,为中国植被类型多样的省区。其中省境针叶林类型之多,居中国之冠。如低山丘陵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等 9 类型。中山有华山松、云南松等 6 类型。亚高山和高山有铁杉、高

山松、冷杉、云杉等 6 类型。除热带针叶林外,中国其他地区的针叶林植被

四川省境皆具。

古老特有植物异常丰富,仅被子植物即达 464 种。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和川西南山地等,均于古生代末期隆起,地表基本稳定,后又未遭受全部海侵,第四纪冰期时古冰川作用不大,为许多古老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全省除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山地的水杉、银杉等珍稀植物外, 各地尚有银杏、珙桐、连香树、水青树、蜡梅、领春木、钟萼木、金钱械、杜仲、鹅掌揪、红豆杉、三尖杉、穗花杉、福建柏、崖柏等古老稀有植物。四川盆地南部湿热河谷地区的桫椤、里白、中华莲座蕨、华南紫萁等也是古热带植物。川西山地高原的多种高山栎、多种杜鹃、多种箭竹及冷杉、云杉也为中国西南地区所特有。由于古老特有植物多,故四川成为中国多种植物分布中心或发源地,如四川西部是冷杉、云杉和圆柏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 分别占中国种数的 47.8%、42.3%和 50%。中国的高山栎、云南松、杜鹃花、报春花等亦以四川及其附近地区为发源地。

动物区系上,四川正处于古北界的青藏区和东洋界的西南区、华中区交接处,为中国南北动物互相渗透最频繁地区,动物种类极为多样(见横断山脉)。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 59 种,约占中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白唇鹿、梅花鹿、野驴、野牦牛、华南虎和黑颈鹤等 13 种。大熊猫为中国“国宝”,有“活化石”之称,主要分布于省境岷山、邛崃山和大凉山(见凉山)等山地,约占中国产熊猫县数的90%以上。省境已设立了 13 个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属二、三类珍贵特有动物的有小熊猫、雪豹、藏羚、盘羊、毛冠鹿、猕猴、短尾猴、金猫等。

省境土壤类型多样,从红壤、黄壤、紫色土到棕壤、褐色土、草甸土、沼泽土、冰沼土均有分布,是中国土壤类型较多的省区。东部地区以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为主,前两者占四川耕地面积的 12%,后者占 67%。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则主要分布山地红褐土、褐色土及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平原及河流两岸为冲积土,占四川耕地面积的 13%。四川盆地是中国紫色土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经人工灌溉熟化的水稻土面积广达 3330 多万公顷,居全国前列。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四川省分属 4 个自然地理区:

中亚热带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区以岷山、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大凉山的主脊线与西部高原山地相分界,为典型盆地,代表树种是偏湿性的刺果米槠、曼青杠、甜槠栲、峨眉栲、瓦山栲、包石栎、大叶石栎、川桂、银木荷、小果润楠等,此外还有大面积的亚热带针叶林和竹林,栽培作物广。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分布广。

中亚热带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区位于省境西部北纬 29°~30°以南,属此区的滇中、川西高原湖盆亚区,年内干湿季分明。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代表树种如高山栲、滇青杠、黄毛青杠、滇石栎、多变石栎、云南樟、滇润楠等,种类不及东部丰富,但有大面积的云南松林。南部金沙江河谷有南亚热带稀树灌丛。河谷底部为红褐土,上部湿润地区为山地红黄壤。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省境西北部属此区,地势高亢,北部以矮山和宽谷相间分布为特色,高原面完整。南部属山原地貌,气候寒冷少雨。植被以亚高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为主。前者如云杉、紫果云杉、川西

云杉、丽江云杉、岷江冷杉、鳞皮冷杉、铁杉和高山松等。土壤为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省境北部属此区的大巴山、米仓山亚区,以山谷深窄,山体高大,道路崎岖为特色。气候以冬凉为特点,土壤植被呈明显过渡性。

发展简史

四川是中国开发较早省区之一。殷周之际,四川东部己为巴、蜀两大氏族活动地区,并由渔猎转向农耕。其后,巴族在今川东一带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蜀族在川西一带以成都为中心建立了蜀国。春秋战国时,农业已成为巴、蜀两国主要生产部门,其经济虽不及中原地区,但在西南地区却最为发达。公元前 316 年,两国为秦归并,改置巴、蜀两郡。故简称蜀,并有巴山蜀水之说。

秦统一巴、蜀不久,“秦民万家”大举迁入,北方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得以迅速传播。特别是成都平原一带,由于耕作条件和耕垦基础较好,又距中原近,秦王朝一直把它作为统治西南地区根据地而着力经营。公元前 250 年,李冰在总结劳动人民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大减,又有灌溉航运之利,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蜀沃野千里”,谓之“天府”。四川盆地其余地区经济也有发展。

汉初,随其统治势力扩张,雅安地区和西部高原雅砻江下游、安宁河流域开始有汉族农民开垦。同时,井盐开采也迅速扩大。西汉中期,井盐产地已有今巫山、忠县、云阳、成都、邛崃、仁寿等 14 处。重庆、云阳、奉节等地的柑橘业也有一定规模。经秦汉两朝的开发,不少地方已“家有盐泉之井, 户有橘柚之园”。成都与洛阳、邯郸等同为汉代名城。

秦汉以后,四川经济曾经多次兴衰。如西晋末年,受北方战争影响,省内许多地方一度荒芜;唐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曾为封建帝王的避难场所; 宋末元初四川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式建置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省治设成都。明称四川布政使司,今四川省境除西部高原一部分为吐蕃(藏族)聚居外,均入四川行省版图。清始称四川省,辖境远达理塘、巴塘,今四川南部与滇、黔两省边界基本确定。清初,曾招集湖广人民入川垦殖,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乾隆十八年

(1753)数十年间,耕地面积约增加 1 倍。其后,蚕桑、纺织、蔗糖、造纸

等生产也有发展。到 1800 年,雅州(雅安)、眉州(眉山)、嘉州(乐山)、资州(资中)、顺庆(南充)、重庆等地已成为重要蚕丝产区。手工织布成为川中、川东农家重要副业,川布销往贵州等地。内江甘蔗种植面积扩大, 建立了规模达数百人的糖坊多座。夹江、洪雅、峨眉、乐山、合川等地的土纸行销鄂、豫、陕、甘诸省。此外,犍为、富顺等地的制盐业和威远的炼铁业亦具相当规模。清道光年间,峡江两岸纤道的开凿,使川江木船在中、低水位时可以通航,从而促进了四川与长江中下游的交通联系。但西部高原地区经济仍极落后。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重庆、万县先后被英、日辟为商埠。帝国主义和国

内买办于 1898 和 1901 年相继开辟了川江和岷江下游的轮船航线。20 世纪

20~30 年代,又先后修筑成渝、川陕、川黔、川康等公路。从此,四川特别是沿江地区殖民地性商业随之发展,桐油、生漆、猪鬃、生丝、药材、榨菜等土特产和工业原料大量输出,棉布、百货等工业品大量输入。随贸易额增长,重庆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沿江的万县、沪州、宜宾、乐山等商业城镇规模也显著扩大。南充、乐山、巴县等地则发展成为商品性很高的蚕桑区,川江沿岸成为四川重要的商品桐油区。随着“洋纱”、“洋布” 的大量输入,手工业特别是土纱布纺织业遭受严重摧残,棉花生产也大受影响。近代工业得不到发展,直到 40 年代中期,重庆、成都、乐山等地仅有一些规模很小的棉、丝纺织及食品等工业。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并在四川西部建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30 年代末期,华东、华中部分工业企业迁入四川, 在重庆、南充、乐山、沪州、宜宾、内江等地建立了钢铁、兵工、机械、纺织、造纸、制糖等工业,使四川成为战时“后方”的重要工业区,重庆则成为当时重要的工业中心。同时,先后完成川湘、川鄂、汉渝、渝绵等公路未成路段,并修筑了川滇及成、渝两地区内的短途公路。内河航运也有发展。但农业却急剧衰退,战时 8 年与抗战前 7 年相比,全省稻谷产量减少 1/4, 经济作物和经济林产品遭受摧残更甚。1945 年抗战胜利后,随官僚资本的迁出和美国商品的倾销,四川工厂纷纷倒闭。农业再度衰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曾将四川省东部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 4 行署区。1953 年恢复四川省建制,省会设成都市。1955 年撤销原西康省,将所辖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形成四川省现今行政区域。

人大概况人口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人口密度较大省区。全省人口达10721.8173 万,平均每平方公里 188 人,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也高于西南地区的黔、滇两省。省内东、西部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西部高原山地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却不足全省总人口的 6%,每平方公里仅 21 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及攀枝花市市郊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约为 50~100 人。甘孜、阿坝两州仅 5~10 人,而红原、理塘、色达、石渠、稻城、白玉等县则均在 4 人以下,是四川人口最稀少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地

区,每平方公里超过 376 人,其分布从盆地底部向四周边缘山地递减。盆地

底部每平方公里在 500 人以上,其中成都平原及内江、重庆、沪州附近地区达 700~900 人以上,是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盆中丘陵地区约为 500~ 700 人,盆东平行岭谷及盆中丘陵外围的深丘地带约为 200~500 人,盆地边缘山地则不足 200 人。

四川人口 1990 年比 1949 年增长 87.1%,年均增加 151 万之多。60 年代中期内迁厂矿增多,人口增长更快。70 年代特别是 1976 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趋向下降。1990 年人口出生率为 17.78‰,自然增长率为 10.72‰。目前, 全省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20.3%,城镇数量和规模均比滇、黔为大。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有重庆和成都。

民族 四川是中国多民族省区之一,除汉族外,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满、傈僳等 52 个少数民族,1990 年共有人口 488.8 万,约占同期全省总人口的 4.6%。主要居住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川南、川东南的边缘山区。其中,彝族 87%集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绝大部分居住在甘孜、阿坝两州;羌族集中分布在阿坝州茂县及其邻近县

份,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苗族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土家族主要集中分布于秀山、酉阳、彭水、黔江等县;回族散居全省各地,以西昌、成都两市和松潘县为最多。1949 年后,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级地方自治政权。

经济概况 四川省工业部门较齐全,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四川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和战略后方基地。

农业 四川省耕地面积约 630 万多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 11.1%;林地面积 1518 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 1087 万公顷),占 26.6%;草场草坡面积

1638 万公顷(其中草场 1130 万公顷),占 28.7%;水面 95 万多公顷,占

1.7%。耕地、林地、草场草坡的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均居前列。目前,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的地位相对稳定,一直占农业总产值的 3/5 以上。林业和渔业的地位略有提高,畜牧业比重显著上升。

①种植业是四川农业的主要部门,耕地面积居全国第 5 位,水田居全国

第 1 位,是中国主要农区之一。以粮食作物居绝对优势,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78.8%,经济作物只占 12.1%,全省平均复种指数为 196.9%,尤以东部盆地底部复种指数最高,种植业最发达。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其中,水稻总产量占全国水稻的 11.6%,居各省区第 2 位,以盆西平原和盆南长江沿岸及岷、沱、嘉陵诸江下游浅丘地带为集中产区。四川是中国五大小麦产区之一,主要分布于盆地底部,尤以盆地北部和西部最为集中。全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 9.5%, 居各省区首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故省内粮食基本自给。

②经济作物以油、棉、蔗、麻、烟为主。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 18.4

%,商品率高达 80%以上,四川盆地为中国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基地。甘蔗生产仅次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福建、海南,主要分布在沱江流域和安宁河谷。四川又是中国苎麻、晒烟的主产区之一。苎麻绝大部分集中在达县地区。晒烟以成都平原北部产量最大,烟质最好,为中国著名的商品晒烟产区。

③园艺作物中,桑蚕、茶叶、柑橘具有全国意义。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9.6%,素称“蚕茧之国”,以南充、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区为主要产区。茶叶生产仅次于浙、湘 2 省,以盆地西、南缘山区为边茶生产基地和内销绿茶、外销红茶的重要产区。柑橘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柑橘的 1/3,主要产于重庆、南充、万县等地市。特别是江津出产的鹅蛋柑(锦橙),甜酸适度,芳香味浓,久负盛名。

④四川森林面积占全国的 8.7%,森林覆被率为 19.1%,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的 14.2%,是中国三大林区和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尤以西部高原山地天然成熟林、过熟林最为丰富,且又地处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中上游地带,对保持水土、涵养长江水源、保障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起着特别重要的防护作用。东部盆地多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地,而盆地内部丘陵、平坝林木稀少。全省经济林、副产品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桐油、生漆、白蜡、五棓子、银耳、药材等不仅畅销国内市场,也是重要出口物资。特别是万县、涪陵、达县的桐油,城口的大木漆,通江的银耳,南部、峨眉的白蜡,素以质地优良,誉满国内外。

⑤四川畜牧业发达。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西高原有广阔草场,东部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有相当数量的草山草坡和林间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全省大牲畜以牛为主,马、驴、骡很少。小牲畜以猪为主,羊为次。其中,猪的年末存栏数居全国首位,黄牛、水牛居全国第 2 位,山羊、绵羊和马在南方各省区中也名列前茅。生猪、猪鬃、皮张、肠衣、羊毛等则是四川传统输出商品。

⑥渔业是四川农业中最薄弱的部门。全省适宜养殖的塘、库、湖、堰的水面共 28 万多公顷。其中养殖水面只占 2/3,绝大部分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和中部丘陵地区。以塘、库为主的养殖因利用不充分,单产低;江河捕捞量也很少。

农业区 四川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大体可划分为 5 大农业区:

①四川盆地农业、养畜、经作区。位于四川盆地底部,丘陵广布,地势低缓。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发展种植业的条件较优越,垦殖程度很高,林、牧业用地较少。全区耕地面积 515 万多公顷,以水田居多,复种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水田多为稻麦(油)二熟,冬水田以一季中稻为主;旱地以小麦(豌胡豆)、玉米、薯类带状套作三熟制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小麦、玉米、薯类为次;经济作物以油、棉、麻、蔗为主。其中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苎麻、甘蔗的产量均占全省的 80%以上,除棉花外,在全国均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成都平原,是全国著名的稳产、高产商品粮油基地。本区又是全国生猪、水牛、蚕茧的最大产区。成片森林面积较少,覆被率较低,但经济林木基础较好,是中国桑、油桐等经济林及柑橘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②盆周山地林业、农业、畜牧区。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以低中山地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全区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30.5%,占全省林地的 21.6

%,是省内以杉、松为主的速生用材林资源后续基地。又是桐油、乌桕、漆、油茶、茶叶、核桃、木耳、黄连、白蜡等经济林和林产最集中地区。耕地中旱地多,水田少,水田以一年一熟为主,旱地多一年二熟。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薯类、小麦等,是省境马铃薯、大豆的最大产区,也是玉米的主要产区。又为四川黄牛、山羊主要产区之一。

③川西南山地林业、畜牧、农业区。位于省境西南部,中山宽谷,气候温暖,干湿季分明。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 47.9%,森林蓄积量占全省15.5%,是四川以云南松为主的第二大用材林基地,又是梨与核桃的重点产区和新发展中的优质红苹果产区。草山草坡广阔,是四川山羊和半细毛羊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其中水稻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流域宽谷地带。南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适于发展紫胶、香蕉、剑麻、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

④川西高山深谷林业、牧畜区。位于四川省西部,为中国横断山区的一部分,山高谷深,热量垂直变化特别明显。全区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51.6

%,森林蓄积量占全省的 43.2%,以冷、云杉为主,是中国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并产苹果、梨、核桃,尤以茂汶苹果、金川雪梨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多林间草场,是四川山羊的主要产区之一。耕地零星分散在深切的河谷中, 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等。此外,采药、狩猎为重要副业。

⑤川西北高原牧畜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势高寒,谷物和林木生长受到限制,但高原面宽广,土壤肥厚,牧草丰茂,适于牧畜。全区草原面积

730 多万公顷,占全省草原面积 70.4%,占全区土地面积的 54.1%。牲畜以牦牛、绵羊为主,是四川最大的商品牛和半细毛羊基地,马的主要产区。种植业处于从属地位,作物以青稞为主。森林分布于南部边缘地带,以云杉和冷杉占优势。盛产虫草、贝母、大黄等名贵药材。

工业 经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先后建起一批机械、冶金、化工、电力、煤炭、军工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使四川工业部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全省已由原来以轻工业居重要地位,发展成为以重工业(已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为主体,初步建成了部门比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成为西南地区工业最发达省区和中国新兴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

工业主要分布于东部盆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尤以重庆、成都两市最为集中。

①冶金工业是四川重要工业部门,钢铁产量占全国的 7.4%。全省已探明的铁矿石保有储量达 63 亿多吨,以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居优势。钢铁冶炼以攀枝花、重庆地区为重要。攀钢利用周围丰富的煤、铁、石灰石、白云石等资源,加上成昆铁路的通车,已建成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重钢以綦江铁矿及来自于黔、桂、湘等省铁矿石为原料,利用附近煤矿的焦煤,已建成为仅次于攀钢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省内还在江油、重庆等地建有生产特种钢的钢铁企业。有色及稀有金属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铝、镍、金、汞等。其中,已开采、冶炼的主要有会理铜矿,会理、会东铅锌矿,秀山汞矿,彭县铜矿及会理镍矿。金以沙金为主,大部分产于金沙江、雅碧江、大渡河和岷江沿河地带,尤以松潘、青川和小金等地最为著名。

②机械工业是四川发展较快、种类最多的工业部门。抗日战争期间,由沿海内迁一批为军事服务的机械厂和修配厂,四川机械工业才开始发展。自50 年代以来建立起动力设备、机床、量具刃具、矿山机械、冶金设备、电器仪表、运输机械、轻工机械和农业机械等多种机器制造部门。其中动力设备、军工机械、电子仪表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机械制造工业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动力设备生产中心为重庆、自贡、德阳。军工机械主要集中在重庆地区。电子仪表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量具刃具制造以成都为中心。矿山设备制造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和江油等地。交通设备制造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眉山和资阳。农用机械则广泛分布于成都、温江、绵阳、达县、内江、乐山等地。

③化学工业是四川迅速发展的新兴部门。省内具有储量丰富的井盐、天然气、褐煤、硫磺、磷等多种化学工业原料。但化学工业原有基础薄弱。自50 年代以来已形成以基本化工、化肥、化学药品、有机合成等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体系。其中,基本化学工业以井盐为原料,主要生产硫酸、盐酸、烧碱、纯碱等产品,集中分布于自贡、宜宾、重庆、成都、内汪等地。化肥工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尿素、氨水等氮肥为主。四川化工厂(成都)、沪州天然气化工厂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化肥厂,产量合占全省的 50%;磷肥主要产于成都、什邡、峨眉、资中等地。炭黑是四川重要化工产品之一,产量占全国的 1/4,主要产于隆昌、自贡、重庆等地。

④1949 年全省发电量仅 1.47 亿度,产值不到工业总产值的 1%。50 年代以来先后扩建、新建了一批中小型火力发电厂和水力发电站。全省可供开

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 9200 万千瓦,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 1/4。在大渡河上已建成的龚嘴电站,是西南地区最大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上的二滩电站已动工兴建,设计装机容量达 330 万千瓦,约相当于四川省目前发电装机容量的2/3,1997 年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 170 亿度。

⑤通过扩建天府、南桐、嘉阳、威远等煤矿和新建一批矿井,1990 年煤炭产量 6785 万吨。天然气储量丰富,集中分布于川南、川东地区。经 50 年

代以来的开发利用,天然气产量由 1949 年的 0.11 亿立方米增加到 1990 年的

66.2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 43.3%,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石油与天然气共生,主要油田分布于川中一带,部分已开采利用。

⑥森林工业、造纸工业等具有全国意义。森林采伐主要集中在川西林区的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地区,所产木材除供省内所需外,还远销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各省,是中国南方木材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木材加工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造纸工业历史悠久,全省以宜宾、重庆、乐山的生产能力最大。其中宜宾为中国新闻纸生产基地之一。其他如石棉县的石棉,丹巴县的云母,均以储量极丰、质量甚优著称全国。所开采的石棉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云母集中在雅安进行加工,制成品调往省外和出口。

⑦食品工业是四川发达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4.5%,居第 2 位。以粮油、肉类、制盐、制糖、酿酒、卷烟工业为主。全省所加工的稻米、面粉、食用油、猪肉数量在中国各省区中均名列前茅,特别是菜籽油每年外调量很大,是中国商品油的最大产区。四川还是中国最主要的井盐产区,特别是自贡井盐资源丰富,年产井盐占全省的 60%,以“盐都”著名全国。四川又是中国主要蔗糖产地之一,内江蔗糖产量占全省的 35%,素有“甜城”之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绵竹剑南春等名酒畅销全国。

⑧纺织工业是四川主要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第 5 位。主要为棉纺织工业,并以重庆、成都两地为生产中心,所需原棉除由省内沱江、涪江、嘉陵江诸流域棉区提供外,大部分从省外调进,棉织品则主要供省内需要。丝纺织工业以生产生丝为主,其产量占全国的 1/4,是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丝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南充、绵阳、乐山、成都、重庆等地,其中以南充生产规模最大,是全省缫丝、织绸的综合性生产基地。毛纺织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庆、乐山、康定,所产毛毯、呢绒部分供出口。麻纺工业以苎麻为原料,重庆为生产中心,所产夏布是四川著名的麻织品之一。

⑨手工业向为四川较发达工业部门,传统的手工艺品丰富多采。特别是成都“蜀锦”、刺绣、玉器,荣昌、金堂陶器,江安竹器,剑阁手杖,安岳竹凉席,新都棕丝编织,荣昌纸扇等,历为驰名中外的手工产品。四川皮革工业也较发达,主要分布于重庆、成都、万县、雅安等地。

交通运输 四川东有崇山环绕,西有高山峡谷,西北有大面积沼泽草地, 交通十分困难,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直至 1949 年全省仅有白庙子、綦江两段输煤轻便铁道。公路也只有 8581 公里,且有 60%的县不通公路。江河航运常年只限于长江宜宾以下及其支流岷江乐山以下与嘉陵江合川以下河段。自 50 年代以来,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均有很大发展。并又发展了航空和管道运输。

①铁路运输是四川省内外交通的骨干,省境铁路营业里程已达 2725 公里。现已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担负着全省 75%的货物周转量。其中,成渝铁路横贯四川盆地中部,是连接成都、重庆两大城市,连

接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干线和沟通长江等内河航运的中枢,又是四川客货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宝成铁路穿行于巴山、秦岭,大部分线段坡度很大,现已改造为中国第 1 条电气化铁路,是四川及西南各省区通往西北、华北、东北的交通大动脉;成昆铁路是川、滇间重要运输通道,也是联系攀枝花市钢铁工业基地的重要干线,对促进攀钢基地建设和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川黔铁路是四川通向湛江港、防城港等沿海港口, 甚至华中、华东等地的重要捷径;襄渝铁路是除川江航道外东出四川的又一重要交通干线,对促进川东北、陕南、鄂西的经济建设和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内宜铁路是联系自贡、宜宾的重要通道。此外,省境尚有广(元)旺(苍)、广(汉)木(瓜坪)、德(阳)天(绵竹天池)、成(都)灌(县)、宜(宾) 珙(县)、三(江)万(盛)等铁路支线。达(县)成(都)铁路正在建设中。

②四川是中国内河航运较便利省区之一,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航道广布于东部地区,构成四川盆地发达的内河航运网,全部航道里程 8656 公里,其中能通行轮船的航道约占 60%。通行于这些航线上的大量轮、驳船和木帆船,担负全省 20%的货物周转量。其中,川江是四川联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大动脉,重庆、宜昌间常年可通航千吨以上客货轮,重庆、宜宾段亦可通航几百吨的客货轮。重要的港口有重庆、宜宾、沪州、涪陵、万县等。重庆港年吞吐量达 300 万吨以上,是长江上游最大港埠, 也是四川和西南地区水陆联运的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川江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嘉陵江支流涪江、渠江,均可常年通航小汽轮或机动船,主要港口有乐山、合川、南充、龚滩等。

③四川是中国公路运输较发达的省区之一。全省公路总长 9.7 万公里, 约占全国 10%,已形成以成都、重庆、南充、内江、乐山、泸州、宜宾、绵阳、雅安、涪陵、万县、达县、西昌等为枢纽的公路运输网。重要的公路干线有川藏、成阿、东巴、宜西、渝绵、成万、渝南、成渝、川陕、川湘、川黔等 30 多条。其中,川藏公路东起雅安,途经康定、甘孜、昌都至拉萨,是沟通川、藏的要道;东巴公路由川藏公路上的东俄洛起,西经雅江、理塘至巴塘,是川西地区东西交通的第 2 条干线和四川内地通往拉萨的捷径;成

(都)阿(坝)公路是联系川西北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主要干线,又是四川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的交通要道。

④航空运输发展很快,成都、重庆已成为联系省内外最重要的航空港。其中,成都双流机场是中国现代化的大型机场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航空枢纽,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昆明、贵阳、拉萨、香港等地均有直达定期班机。西昌、南充、达县等地有省内地方航空线。

⑤管道运输随天然气的开采利用,已于 80 年代初步建成成都、威远、泸州、隆昌、重庆、垫江间的天然气管道运输网。

(郑霖 黄炳康)

SiguniangShan

四姑娘山(Siguniang Shan) 邛崃山主峰,四川省第 2 高峰。1981 年中国对外开放山峰之一。藏名为“石骨拉柔达”,意为大神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小金和理县之间。由于在 3.5 平方公里距离内,

接连有海拔分别为 5672 米、5700 米、6250 米和 5664 米的 4 座山峰挺立,故当地称之为四姑娘山。山脉近南北向,由砂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石

灰岩组成,附近并有花岗岩出露。上述岩性质地致密,在强烈的冰川和寒冻风化作用下,山峰尖削,呈金字塔形。山脉附近为现代冰川覆盖的山峰达 20 余座。四姑娘山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山体东陡西缓,东西自然景观差异巨大,东坡多雨湿润,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坡少雨干燥, 属温带干旱河谷灌丛。东坡垂直生物气候带明显,热、温、寒 3 带皆备,动植物丰富多采,是登山和进行地学、生物学考察和研究的理想之地。东南麓有四川省最大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郑霖)

Siming Shan

四明山(Siming Shan) 见余姚市。Siping Shi

四平市(Siping Shi) 吉林省辖市,新兴机械、轻化工业城市,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位于东北平原中部,辖 2 区及梨树、双辽 2 县和伊

通满族自治县。面积 1.41 万平方公里,人口 296.33 万;其中市区面积 407 平方公里,人口 39.96 万。因铁路发展而兴起。1898 年前仅为小村落。1903 年哈大铁路建成,始置四平街站,因市西“老四平”为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为商业中心;1937 年建市。市境处于哈大、平齐和四梅铁路交点,地位重要。在 1946~1948 年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四平为战略要地。被誉为“英雄城市”。50 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快,已建成大型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化工、化纤、纺织、造纸、建材和食品等工业。城区按功能可分为平东重工业区、海丰轻工业区和联合化工区。所属梨树县为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双辽县为吉林省细毛羊和养牛基地,并建有省内最大牛羊肉加工厂。

(王兆明)

Si He

泗河(Si He) 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又名泗水。发源于鲁中山地新泰市南部太平顶西麓,西南流入泗水县境后改向西行,至曲阜市相兖州县边境复折西南,于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京杭运河。干流长 159 公里,流域面积2361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 39.2%,丘陵为 23.6%,平原占 37.2%。泗河为山洪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 12.2 立方米/秒,径流变差系数 0.65。河水主要由降水补给,汛期洪水集中,常形成洪涝灾害。1949 年后,为根治水患开发水利,先后修建了贺庄、华村、龙湾套和尼山等 120 多座大小水库及其他治山治坡工程,下游河道也进行了疏浚,基本上解除了水害。流域内煤炭资源丰富,兖州煤田即坐落其中。泗河流域现有耕地 9.6 万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山丘区林果业也较重要。古泗河原为淮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鲁桥镇以南循今京杭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 经今昭阳湖西,江苏省沛县东,又南至今徐州市东,东南经今泗阳县至今淮阴县码头镇(即古淮阴县)北入淮河。1128~1855 年黄河夺淮入海期间,今徐州市以下河道被黄河侵夺。黄河北徙后失去入淮的流路。从此,泗河之称仅限于上游鲁桥镇以上一段。

(李树德)

Simashan yinjiang guangai gongcheng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 Simashan Diversion and Irrigation Project) 皖苏 2 省滁河流域以灌溉为主,结合分洪、排涝和航运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因其主要作用是引长江水补充滁河灌溉水源之不足,故又称

引江济滁灌溉工程。位于皖东滁河中上游地区和江苏省西南隅,灌区地跨安徽省来安、滁州、全椒、巢湖、含山、和县、肥东、定远和江苏省江浦等市县,总面积 5306 平方公里。主体工程包括乌江枢纽(含节制闸、船闸、抽水

站、变电所及乌江大桥等)、引江水道(为一新开河道,长 27.5 公里)、滁

河疏浚、襄河口枢纽、汊河集枢纽、滁河干流 4 级抽水站等。设计总抽水流

量 621.9 立方米/秒(其中引江设计流量 215 立方米/秒),总抽水扬程 46.9

米,总灌溉面积 24 万多公顷。历史上滁河河道弯曲狭窄,阻水严重,流域内丘陵面积较大,地势高亢,水旱灾害均较突出。1969 年冬始建上述工程后, 水旱灾害已有根本改变,并且大大加强了京沪铁路南京、滁州段的运行安全。

(朱孟春)

Songhua jiang

松花江(SonghuaJiang) 黑龙江水系最大支流,流经中国东北地区北部。上源一为嫩江,源于伊勒呼里山南麓;另一即为松花江正源(曾称第二松花江),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两江于三岔河汇合后拆向东北,即松花江干流,于同江县东北汇入黑龙江。自天池至松花江河口全长 1657 公

里,流域面积 55 万余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和黄河,居全国第 3 位。流域介于北纬 40°42′~51°38′,东经 119°50′~132°31′,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山地、丘陵占流域面积的 63%,平原占 29

%,余为沼泽、湿地。(参见彩图插页第 21、22 页)

干支流概况 嫩江干流长 1490 公里,流域面积 24.39 万平方公里,两侧支流众多,分别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右岸支流多于左岸。干流在嫩江县以上,穿流于山地中,多为石质河底,坡陡流急,具有山溪性特征。嫩江县以下,河流多弯曲、浅滩,河宽 400~1000 米,洪水时竟可达数公里,水深约1 米。沿岸有沼泽地,并有牛轭湖,西南部多沙丘。

松花江正源长 790 公里,流域面积 7.82 万平方公里,众多支流源于长白山地,多从左岸汇入。上游穿流于高山峡谷,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在吉林市丰满,人工筑坝形成库容百亿立方米的丰满水库(亦称松花湖),湖区长约 200 公里,有小客轮通航。上游的水力资源正逐步进行梯级开发。吉林市以下,河谷逐渐展宽至 300~500 米,至扶余县以下江面宽约500~1000 米,河道坡降仅 0.095%,水流渐缓,水深加大到 2.5 米左右。

松花江干流 867 公里,依次有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牡丹江、倭肯

河、汤旺河等较大支流汇入。干流河道河槽深广,坡度较缓,大体可分 3 段: 三岔河至哈尔滨,河道蜿蜒于草原湿地,河宽约 370~850 米,水浅流缓;哈尔滨至佳木斯,两岸为台地和低山丘陵,河宽 200~1 000 米,其中依兰附近的“三姓浅滩”长达 27 公里,险要处岩石多出露水面,江岸石崖不断,连绵达 600 余米。佳木斯以下,地势平坦,河道宽浅,一般宽约 1.5~3 公里, 流速缓慢,受黑龙江水顶托,回水可上溯 80 余公里,直达富锦。干流河床平均比降 0.083‰,其中三岔河至哈尔滨间比降仅为 0.021‰。

气候与水文 松花江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干燥, 夏季温暖湿润。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匀,长白山地年降水量 700~800 毫米,向西、向北递减。

松花江径流中雨水补给约占 75~80%,融雪水补给约占 15~20%,地下水补给约占 5~8%。冰雪融化始于 4 月,形成春汛。5、6 月夏汛开始,如雨季提早,春汛和夏汛间无明显低水段。7、8 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一半,水

位较枯水期高 4~5 米,径流量约占全年的 30~40%。9 月以后水量下降。10 月下旬~翌年 4 月中旬为枯水期,径流约占全年的 5~20%。11 月中旬~翌年 4 月初为封冻期,平均最大冰厚 1 米左右。

松花江径流多年变化明显,丰水年与枯水年均流量之比达 6~7 倍,有连续丰水、连续枯水的交替现象。

经济概况 松花江是中国东北境内航运价值较大的河流,干流哈尔滨以下丰水期可通航千吨以下江轮。松花江正源在吉林市以下江段,洪水期可通航200 吨以下驳船。嫩江自大安以下有客轮通航。开江后和封江前的短暂流冰期不能航行。寒冬季节河流封冻,江面可通行汽车、拖拉机等。

松花江渔业资源丰富,嫩江下游为东北地区重要淡水鱼产地,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鱼、草鱼、白鲢、长春鳊、大白鱼、鲫鱼、鳌花等。

松花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木材、矿产产地。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都位于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

(余中盛 孟尔玺)

Songjiang Xian

松江县(Songjiang Xian) 上海市郊县,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位于市境西南部,沪杭铁路及其金山支线交会于境内。面积 605.64 平方公里,人

口 49.94 万。县府驻松江镇。唐设华亭县, 1914 年改为松江县, 1958 年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此后,市属上海照相机厂、仪表仪器厂、第四机床厂和上海第二冶炼厂等工厂陆续迁入县城,成为上海远郊工业卫星城镇之一。农业向以稻、棉花、小麦、油菜籽种植为主,又是生猪、禽蛋、淡水鱼等多种副食品产地。松江镇为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已有 2500 多年历史, 为历代府、县所在地,向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著称。镇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 50 多处,其中元代清真寺是沿海著名伊斯兰教建筑之一,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陀罗尼经幡、方塔、照壁、醉白池等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著名宋代兴圣教寺塔,高 48.5 米,共 9 层,因塔身呈方形,俗称方塔。塔北即为大型明代砖雕大照壁。醉白池为著名游憩地。

(陆心贤)

SongShan

嵩山(SongShan) 中国五岳之一。春秋前称太宝山,战国时称“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汉确定为五岳之一,称为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属褶曲作用形成的块状山。经燕山喜马拉雅山等造山运动挠曲断层作用,形成北坡倾斜平缓,南坡巉崖峭壁的山势。山峰海拔 1440 米,矗立于低山丘陵之间,气势磅礴,寺庙林立,是历代封建帝王经常游览禅祭场所。山上有古建筑群 18 处,尤以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塔林、观星台等最为著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以其少林拳闻名于世。中岳庙始建于秦,占地 10 万余平方米,庙房 400 余间,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嵩阳书院为历史悠久、规模宏敞的官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塔林为历代僧人葬地,佛塔矗立如林。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天文台,在天文史上和建筑史上均具较高价值。上述文物古迹经多次整修后,已为重要游览地。山上辟有国家嵩山森林公园,首期 6 条登山游览线路已修通开放。

(李润田)

Su’ao Gang

苏澳港(Su’ao Port) 台湾省新建国际贸易港,属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岸,宜兰平原东南隅。北、西、南 3 面丘陵环绕,港口东向太平洋,

纵深约 2.1 公里,南北宽约 2.6 公里,水域面积 4.07 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15 米,有北方澳和南方澳;西岸则为苏澳镇市街。人口约 5.6 万(1980)。

1923 年在南方澳筑成渔港,海程北至基隆港 60 海里,南至花莲港 50 海里。陆运有宜兰铁路通基隆及台北市;北回铁路通花莲市,与台东铁路衔接。另有公路与上述各地相联。苏澳向以海洋渔业及水产加工业为主,渔获物多向基隆市场集中,港口有利用附近石灰石原料的水泥工业。原为基隆港辅助港, 1971 年建成小型商港,可供 3000 吨级以下轮船靠泊。1974 年开始扩建,将原小商港改作远洋渔业专用,另建新商港,供 2~5 万吨级船只靠泊和系泊 6 万吨级货柜船装卸作业。为发展以台湾东北部林区木材为原料的加工品外销,新港另设木材装卸区,年装卸能量为 80 万吨。1990 年苏澳港货物装、卸量已分别达 112.2 万和 294.7 万吨。

(吴壮达)

Subei guangai zongqu

苏北灌溉总渠(Subei General Irrigation Ca-nal) 淮河下游新辟综合利用大型人工渠道。位于江苏省北部。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航运、排涝、发电等。灌溉面积 172 万公顷。1953 年竣工。总渠西起洪泽县洪泽湖大堤高良涧,东经淮安城南穿京杭运河,下经阜宁,至滨海、射阳两县交界的扁担港入黄海,全长 168 公里。设计灌溉流量 500 立方米/秒,排洪流量

700 立方米/秒(1975 年 7 月淮安以上实际最大泄洪流量达 1020 立方米/秒)。

渠底宽自上往下有 140、50、60 与 110 米 4 种,一般挖深与堤高各为 3 米左右。渠首设高良涧进水闸、船闸及发电站。在淮安京杭运河交岔处设运东分水闸、船闸、发电站及京杭运河上的淮安节制闸、船闸和江水北调的淮安抽水站,并在运东分水闸下与里运河之间开挖斜河沟通,以便江都站来水宜送总渠的中下游。在东沙港附近建第三级控制阜宁腰闸枢纽(节制闸、船闸和水力发电站)。入海口设六垛南闸,以陈潮御卤!现闸外海口淤积较重。高良涧至淮安段总渠为淮河上中游与京杭运河航运纽带,也是淮(淮南)申(上海)煤运航线和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渠重要组成部分,下游阜坎船闸为通(南通)榆(赣榆)航线所必经。近期总渠年货运量为 300 万吨左右,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单树模)

Suhua duanceng hai’an

苏花断层海岸(fault coast at Suhua)台湾岛东北自宜兰县苏澳湾南至花莲县立雾溪口崇德村一带海岸,全长约 90 公里。其间除南澳、和平、

立雾等溪口有规模不大的冲积扇平原外,几乎尽属海崖区,崖高多在 300 米

以上,直逼太平洋岸。全线可分为 3 段:自苏澳至南澳(旧称大南澳)溪口段,岩质为片岩、板岩、大理岩等,岸线弯曲;自南澳溪至和平溪(旧称大浊水溪)一段和以南至崇德段,岸线皆较平直,断崖壁立。南澳至和平间, 有长约 12 公里近直线状断崖,崖高 300~700 米,此段山地由黑、绿色片岩交互组成,因岩性较均匀和东北方向节理发达,加以深受强劲东北风和太平洋长浪巨涛的侵击,促使东北偏北走向的岸线特别发育。自和平至崇德(旧称得其梨)约 21 公里,岩石结构以片麻岩与大理岩为主,所成崖壁最陡且坚,

近岸诸山海拔多逾千米,其中去岸不足 4 公里的清水山达 2407 米,和仁村(旧

称卡那刚)附近的飞田盘山 1402 米,崇德附近的立雾山 1274 米。著名的清

水断崖即在清水山东南侧,断崖凌霄壁立,高出海面 800 余米,自苏澳至花莲公路悬空截崖而过,世罕其匹。苏花断层海岸原为台湾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一大障碍。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二年(1876)首次开通, 1916~ 1924 年虽曾再加修筑,仍为仅通行人的险径。1932 年建成公路,为北台湾与东台湾间唯一经行海岸的联络线。1979 年与公路交错平行的北回铁路筑成, 为与公路并行于断崖海岸地带的新交通线。苏花公路亦改称为北回公路,属台湾省第 9 号公路,并逐步扩建为双线通车公路。

(吴壮达)

Suzhou Shi

苏州市(Suzhou Shi)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园林风景城市,江苏省辖市。简称苏,别称姑苏。位于省境东南部,西望太湖,东连太湖水网平原;沪宁铁路和京杭运河通过市区,公路和内河航运四通八达,是太湖水网平原水陆交通枢纽。辖 3 区、1 郊区及吴县、吴江、太仓 3 县。面积 8488 平

方公里,人口 561.02 万;其中市区面积 178 平方公里,人口 84.44 万。苏州春秋历属吴、越,战国属楚。吴王诸樊迁都于此,周灵王十二年(公元前

560 )初筑吴子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 514)阖闾更筑阖闾大城。秦置会稽郡、吴县。东汉永建四年(公元 129)为吴郡治。南朝陈祯明元年(587) 废郡改州,称吴州。隋开皇九年(589)以“姑苏山在吴”,改称苏州,此后几度易名。五代吴越国称中吴府。宋先后为平江军、平江府治,元改平江路。明、清为苏州府治。1912 年为吴县治。1949 年划城区和近郊设市。

市境西郊多山,以虎丘、天平、灵岩、光福诸山著名,素为旅游胜地。东郊多湖荡,有阳澄、金鸡、独墅诸湖和黄天荡,均为著名水产养殖基地。城内街巷、河道纵横有序,且多桥梁,呈现典型江南水乡景色。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初夏有梅雨,夏秋有台风。郊区农业向以蔬菜、花卉、茶花生产为大宗,内塘养殖业发达。丝绸工业历史悠久,唐宋以来,与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三大丝绸生产基地,有“丝绸之乡”之誉。现有丝绸工厂十数家, 主要集中在城北。历年丝绸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 1/10,出口量约占总出口量的 1/7。此外,机械、电子、电器、化学、冶金、建材等工业亦较发达。1990 年全布工业产值达 563.73 亿元,居江苏省首位、全国第 4 位(次于沪、京、津)。传统手工艺品有“苏绣”、“苏扇”、“苏裱”、“苏版”、” 苏笺”等,名扬中外。人民路、观前街、东中市、西中市和石路为主要商业区;平门外有火车站;南门人民桥畔为公路、内河航运总汇。市境已发现中国紧缺的原生钽、铌矿床。市境西北部的阳山山麓是中国重要的高岭土生产基地。

苏州以古典园林著称。据记载,市内园林最盛时,多达 220 处。1959 年普查时,可查考者尚有 188 处,现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者共 69 处。苏州园林集中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艺术精华,具代表性者有:宋沧浪亭,元狮子林, 明拙政园,清网师园、留园、西园。其中拙政园和留园与北京北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五大园林。全市文物古迹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有原在文庙、今移藏市博物馆的宋古石刻《天文图》、《地理图》、《平江图》及太平天国忠王府、虎丘云岩塔、玄妙观三清殿等。西郊枫桥寒山寺为著名古刹,自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行世后,名闻国内外。苏州文教事业素称发达,有苏州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和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等。市

博物馆在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文物收藏甚丰。另有苏州丝绸博物馆。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国内外观光游客年达百万人。

(单树模)

Suzhou Shi

宿州市(SuzhouShi) 安徽省宿县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省境北部,沱河右岸。面积 125 平方公里,人口 25.6 万。宿州城始建于唐元和四年(809),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唐以后亦多为州治所在,但城市发展缓慢。1979 年设讯市。市境位于淮北平原,地势平坦, 海拔多在 26~33 米。土层深厚,富煤炭资源,工农业发展潜力大。80 年代以来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为主的地方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京沪铁路纵贯市区;公路可通淮北、阜阳、蚌埠、淮南、合肥、商丘、徐州等县市。淮北煤炭还可利用新汴河永运江浙等地。商业兴盛。市内有隋堤、扶疏亭、学宫(孔庙)等古迹。

(朱孟春)

Suifenhe Shi

绥芬河市(Suifenhe Shi) 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城市。位于省境东南绥芬河上游,滨绥铁路终点。东与俄罗斯接壤。面积 423 平方公里,人口 2.74

万。市名因河名而得,“绥芬”系满语“锥子”之意。原为荒坡野甸, 1903 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划为铁路附属地。1923 年成为重要口岸城镇。1948 年为东宁县府驻地。1951 年成立绥芬河军政委员会,直属东北局所辖。为加速边境口岸建设, 1975 年设市,原属牡丹江市管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有铁路、公路与俄罗斯相通,铁路口岸线已向俄罗斯开放。市郊有面积 2.4 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境及邻近地区矿产和动、植物资源较丰富, 农林牧产品多样。有机械、纺织、酿酒、建材、食品等工业。所产五加啤酒、维多思果酒等畅销国内外。市内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曾庆云)

Suihua Shi

绥化市(Suihua Shi)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黑龙江省中部物资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省境中部滨北(哈尔滨—北安)铁路与绥佳(绥化—佳木斯)铁路交汇处。面积 2743 平方公里,人口 77.36 万;

其中市区人口 22.8 万。原名北团林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设绥化理事通判厅, 1905 年升为绥化府,1913 年改绥化县。1983 年设市。市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 183 米。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全省粮食、大豆、甜菜、亚麻重要生产基地。工业有食品、建材、机械等部门。

(曾庆云)

Suizhou Shi

随州市(Suizhou Shi) 湖北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鄂北地区公路交通中心。位于省境北部。面积 6989 平方公里,人口 143.89 万;其中市区 275

平方公里,人口 21.71 万。随州为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自秦以来,历为郡、州、县治所。1979 年划原随县城关镇及近郊置市,1983 年随县并入。原属襄樊市管辖,1988 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地势自南北向中部涢水河谷倾斜,丘陵岗地占总面积 64%。市区位于市境东部,涢水和◻水汇合处。老城中心的大十字一带为商业区。汉丹铁路经过市区东部,公路可通武汉、襄樊等地。工业有机械、轻纺、化工、建材、

食品等部门。农业盛产稻谷、小麦和棉花。银杏产量居全省首位。著名特产有三黄鸡和金丝蜜枣。名胜古迹以城西北的擂鼓墩战国早期古墓群闻名中外。1978 年发掘的曾侯乙墓(一号墓)距今 2400 多年,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编钟等古乐器最珍贵。市博物馆陈列文物甚多。市境厉山镇有以神农纪念馆和神农洞天为中心的古文化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市境西南 65 公里。

(陈联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