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磷光画

萤光与某些腐烂植物发光之间的联系无疑是由中国人发现的。公元前七世纪,一本叫做《礼记·月令》的书提出一种模糊不清的观察结果:“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原因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能见到发光现象。

也许在这个时期,中国人真的以为萤火虫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腐烂植物发光当然是由于它本身的原因。公元 466 年的正史记载告诉我们:“(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年)五月丙午,南琅邪临沂黄城山道士盛道,度堂屋一柱自然(燃),夜光照室内。此木失其性也。或云木腐自光。”(《宋书·五行志》)

中国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张华在他的《博物志》(公元 290 年)一书中描写了磷火和静电现象:“磷著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见。行人或有独者,著人体便有光,拂拭便分散无数,愈甚有细咤声如炒豆,唯静住良久乃灭。后其从忽忽如失魂,经日乃差。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 亦有咤声。”(见《博物志校证》)

张华给古代中国原始科学家那种细致的、以经验为根据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证据。张华记载的这个传闻,最迟在公元十世纪导致了天然发光现象在磷光画制作方面的应用。我们可以在一本叫做《湘山野路》的不出名的书中,看到有关获得一件这种稀有物的描写。书中这样写道:

“江南徐知谔为润州节度温之小子也,美姿度,喜畜奇玩。蛮商得一凤头,乃飞禽之枯骨也,彩翠夺目,朱冠绀毛,金嘴如生,正类大雄鸡,广五寸,其脑平正,可为枕,谔赏钱五十万。又得画牛幅,昼则啮草栏外,夜则归以栏中,谔献后主煜(即南唐李煜),煜持贡阙下。太宗张后苑以示群臣, 俱无知者。惟僧录赞宁曰:‘南倭海水或者,得之和色著物,则昼隐而夜显。沃焦山时或风挠飘击,忽有石落海岸,得之滴水磨色染物,则昼显而夜晦。诸学士皆以为无稽,宁曰:‘见张骞《海外异记》。’后杜镐检《三馆书目》, 果见于六朝旧本书目载之。”(见《湘山野录》卷下)

西方首次制成磷光材料似乎始于 1768 年的约翰·卡顿。

卡顿通过添加硫黄焙烧碳酸盐的方法,用牡蛎壳制备出一种混合硫化钙。它作为以卡顿命名的磷光体闻名于世,但是看来丝毫没有归功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