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古今谈赏

我国垂钓历史久远。我国是文明古国,钓鱼活动也源远流长。今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内蒙包头阿善遗址、黑龙江宁安遗址等出土的骨制鱼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能够制造钓鱼工具了。当然,那时的

渔猎物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广东沿海地区潮安的贝丘遗址,也发现过鱼钩, 说明原始社会晚期已进行海钓了。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铜制鱼钩。今安徽贵池东、南京锁金村、河南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等地出土的青铜鱼钩, 便是这一时期的文物见证。钓鱼在商代就见之于文字记载,甲骨文中有相应的象形字。后来,铁制鱼钩也伴随冶铁和锻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并在此后的 2000 多年间占有地位。

垂钓佳话传千古。历史上,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名流,不乏闻名遐迩的钓鱼爱好者。相传舜在年轻时为解决氏族之间的土地纷争,曾手持钓竿,以鱼充饥,沿途巡视,不受贿赂,由于判断公允,终于平息了风波,加强了部落间的安定团结,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姜太公垂钓瞱溪,直钩无饵,离水三尺,愿者上钩”的故事,在我国民间传为佳话。今陕西宝鸡县天王乡钓鱼台和咸阳市西渭河滨钓鱼台,相传便是姜子牙垂钩过的地方。

孔子养生有术,十分喜爱钓鱼,曾明确提出“钓而不网”,倡导钓鱼而不主张张网捕鱼。屈原在湖南桃江县桃谷山花园洞读书时曾垂钓于天问台。唐宋文学家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陆游和欧阳修等,都十分喜爱闲情

逸致的钓鱼活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欢钓鱼,但技艺不佳,面对清波常是垂钓无获, 为此还快快不悦。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垂钓于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之西。慈禧太后亦曾垂钓于北京寿山的观鱼桥。

文人墨客留佳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对垂钓这种优雅的生活意境和情趣,不吝笔墨,加以吟咏描述,流传着不少名篇佳句。《诗经·采绿》就有“之子于狩,言瞱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鱼” 的美妙诗句。唐朝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诗,对钓鱼作了形象的描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上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李白的“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君流”,更是人们熟悉的诗句。

历代诗人描写四季钓鱼活动的诗句颇富情趣。

杜甫的《渡江》:“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舟辑款斜疾,鱼龙偃卧高。渚花张素锦,汀草乱青袍。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张志和的《渔歌子》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都是写春钓的。储光义《钓鱼湾》中,“垂钓绿春湾,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更是对春钓的动人描绘。

写夏钓的有和凝的《渔父》词:“白芷汀寒立鹭鸶。苹风轻剪浪花时。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孟浩然《临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盘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描写深秋时节洞庭水落潮平,天光云色,相映成趣,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柳宗元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对冬钓的绝妙写照。

对于钓具的记述,《诗经》则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句,说明我国以竹竿为钓具也是很早的事了。宋人邵雍在《渔樵问答》中记载了钓具有六: 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