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和芝麻)之一。全国油菜栽培面积约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大豆除外)的 30%以上。菜籽油产量占全国食用植物油的 35%~40%。

油菜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分布很广。过去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云贵高原、青海等地,近几年来长城以北、五岭以南各地也正在扩种。由于我国北方和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春油菜和冬油菜两个种植区。春油菜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北部、宁夏、新疆、青海、甘肃、西藏、辽宁、黑龙江等省(区),每年在 4~5 月播种,7~8 月收获。冬油菜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市及陕西汉中地区,每年 9~10 月播种,次年 4~6 月收获。冬油菜区栽培面积大,是我国油菜的主要产区。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占种子干重的 35%~50%。菜油是良好的食用植物油,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近年来由于低芥酸油菜品种的育成和推广,菜油的品质大大提高,如湘油 11 号种子提取的菜油中,棕榈酸 4.97%,硬脂酸微量,油酸 60.7%,亚油酸 25.04%,亚麻酸 6.74

%,花生烯酸 7.92%,芥酸 0.47%。可见其中芥酸含量甚微,而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油酸含量均较高。目前我国人均每年食用植物油占有量不高,全国不足 5 公斤。由于油菜是冬季作物,不与粮棉争地,因此发展油菜生产是解决食油不足的主要途径。菜油除用作烹调油外,在食品工业上也有一定地位,特别是用以制造人造奶油,不含胆固醇,价格低廉,很受欢迎。菜油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冶金、机械、橡胶、化工、油漆、纺织、塑料、制皂和医药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菜籽榨油后的饼粕,含蛋白质 40%左右,还含有一些碳水化合物,残留脂肪,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其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粕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但原有油菜饼粕中含有 4%~8%的硫代葡萄糖甙,经水解后产生几种有毒物质,使动物甲状腺肿大,新陈代谢失调和出现多种中毒症状,因此过去一般将菜饼用作肥料。70 年代以来各国育成了一批无硫代葡萄糖甙的油菜品种,使菜籽饼粕的饲用价值大大提高。菜籽饼粕还可加工成供人们食用的优质植物性精蛋白,其生理价值仅低于蛋类,与肉类不相上下。

油菜在作物轮作夏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很多谷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好前作,这是因为油菜根系发达,能分泌出有机酸,溶解土壤中难溶的磷素;

油菜在生长期间有大量落叶落花入土,收获后有残根、茎秆、果壳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油菜花期长达一个月,花部具有蜜腺,是良好的蜜源作物,每 5~6 亩油菜可放一箱蜜蜂,1 亩中等长势的菜花可产蜜 2~3 公斤,可促进农副业的发展。

油菜是古老的油料作物,世界上栽培油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其次是欧洲各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就发现有碳化的菜籽,经同位素 14C 天测定距今 6000~7000 年。在《诗经》“谷风” 中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记载,其中葑为蔓菁、芥菜、菘菜之类;菲为萝卜之类,距今 2500 多年。在日本,据文献记载,日本古代的油菜(即“和

种”),是在 2000 年以前直接从中国或经朝鲜半岛引入的。

油菜是世界上四大油料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花生)之一,其菜油产量约占食用植物油总产的 10%。

油菜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1989 年世界油菜总面积为 25620 万亩。亚洲油菜面积为 15633 万亩,占世界油菜总面积的 60.89%,即世界上一半以上油菜集中分布在亚洲(主要在中国和印度)。欧洲油菜面积为 4380 万亩, 占世界油菜总面积的 17.10%。北美洲(主要是加拿大)和中美洲油菜面积为 4405.5 万亩,占世界油菜总面积的 19.74%。以上四大洲油菜面积占世界油菜总面积的 97.73%。其他三大洲油菜面积不大。1989 年世界油菜总产2230.2 万吨,亚洲油菜总产 1033.5 万吨,占世界油菜总产的 46.34%(近一半)。欧洲油菜单产高(186 公斤/亩),总产为 814.8 万吨,占世界油菜总产的36.53%。北美洲和中美洲油菜总产311.7 万吨,占世界油菜总产的13.98

%。以上四大洲油菜总产占世界油菜总产的 96.85%。不难看出,亚洲、欧洲、北美洲和中美洲是世界上油菜集中分布地区。

世界上油菜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7350 万亩),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333.33 公斤/亩),总产最多的国家是中国(544 万吨)。

世界油菜生产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除扩大种植面积外,就是提高单产, 而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就是采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增施肥料,合理施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自 1964 年加拿大育成第一个甘蓝型无芥酸品种 Oro 和 1974 年育成第一个双低(油中含低芥酸,饼中含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品种 Touwer 以来,菜籽和菜油在国际菜籽和油脂市场上占优势地位,更加促进了油菜生产的发展。

根据 1989 年统计资料,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为 7489.2 万亩,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15755.8 万亩)的 47.5%,居首位。油菜总产 543.6 万吨,占全国油料总产(1295.2 万吨)的 41.8%,亦居首位。

我国是世界上油菜生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油菜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首位,单产水平亦较高。现在油菜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流域及其支流和云贵高原,其次是渭河流域、黄淮平原和钱塘江流域等。

我国是油菜的起源地之一,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原来大面积栽培的为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是本世纪 40 年代才从日本和英国引入的,50 年代中期开始在生产上推广,以后相继育成了适于不同栽培制度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现在我国南方一些油菜主产省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已达 70%~80%,上海市已全部实现“甘蓝型化”,在油菜增产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1987 年起,“三系”杂交油菜秦油 2 号开始在生产上推广, 从黄淮地区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近年来单双低油菜开始在生产上推广,比常规品种增产 10%左右,又具有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等优良品质特性。在栽培技术上进一步发扬了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栽培方法,并研究总结出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化学调控、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技术或技术规范,促进了油菜单产的提高。但我国油菜生产与欧洲一些国家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如施肥水平不高,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优质品种还未大面积推广,单产水平较低,油菜产品加工利用还很不够等,这些都是需要今后迅速改进的。

我国油菜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耕作制度,适应品种,灾害性天气和生产水平等,可划分为春油菜区和冬油菜区两个大区,其分界线大抵东起山海关,经长城西行,沿太行山南下至五台山,经陕北过黄河,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自贺兰山东麓转向西南,经六盘山,再向西至白龙江上游,穿过横断山区,沿雅鲁藏布江下游转折处至国境线。这条线以西以北为春油菜区,以东以南为冬油菜区。

春油菜区冬季严寒,生长季节短,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大,且昼夜温差大,1 月份最低平均气温为-10~-20℃或更低,一年一熟, 油菜春种(或夏种)秋收。

冬油菜区无霜期较长,冬季温暖,且有一定日照和降水量,1 月份平均气温在 1℃或 3℃以上,为一年两熟和三熟区,油菜秋播夏收。冬油菜区又可分为华北关中亚区,云贵高原亚区,四川盆地亚区,长江中游亚区,长江下游亚区和华南沿海亚区等六个亚区。

油菜不像大豆、花生、亚麻等作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单一的物种。广义的油菜包括十字花科植物许多不同的物种。而一般通称的油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几个种的油用变种。

由于油菜种类十分繁多,以往各国学者根据其外部形态进行分类,比较混乱,无法看出各个种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1934 年日本学者盛永俊太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主要物种染色体组成的分析,搞清楚了这些物种的染色体数(n)、染色体组和各组之间的亲缘关系。提出了芸薹属植物常见的栽培种有六类,其中三类是基本种,三类是复合种。复合种的染色体数为组成它的基本种的染色体数之和。

我国油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距今 2500 多年的《诗经》和公元 2 世纪东

汉服虔著的《通俗文》中就有油菜的记载。至 6 世纪南北朝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534 年或稍后)中,已开始提到芥子、蜀芥、芸薹等不同种类的油菜名称。到 19 世纪清代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1846 年或稍前)一书中开始明确将我国油菜分为油辣菜和油青菜两大类。这里指的即是我国历史上长期栽培的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至本世纪 40 年代,我国又分别从日本和英国引进了甘蓝型油菜。我国油菜分为三大类型: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每个类型下又分若干个种。

白菜型油菜:在我国一般俗称小油菜、矮油菜、甜油菜、白油菜、黄油菜、花油菜、本地油菜等。染色体数 2n=20,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上部薹茎叶无柄,叶基部全抱茎。花淡黄至深黄,花瓣圆形、较大,开花时花瓣重迭或呈覆瓦状。花序中间花蕾位置低于开放花朵。花药外向开裂,且具自交不亲和性。自然异交率 75%—95%,自交率很低,属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角

果较肥大,果喙显著,果柄与果轴夹角中等,角果与果柄着生方向不一致。种子大小不一,千粒重 3 克左右,无辛辣味。种皮颜色有褐色、黄色,或黄

褐杂色等。种皮表面网纹较浅。种子含油量一般为 35%~45%,高的达 50

%左右。抗病毒病、霜霉病能力较弱,产量较不稳定。

北方小油菜: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各省。植株矮小,分枝较少,茎秆较细弱。基叶较小,无明显叶脉,叶片具琴状缺刻,多刺毛,被有一层薄蜡粉。其中又有春油菜和冬油菜两种类型。

南方油白菜: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植株中等高,茎秆较粗壮,分枝性强,分枝部位较低。

芥菜型油菜:在我国一般俗称大油菜、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蛮油菜、本地油菜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各省。叶面一般皱缩,被有蜡粉和刺毛,叶缘有锯齿,薹茎叶不抱茎,有明显叶柄。花瓣窄小,开花时四瓣分离,花序中间花蕾位置高于开放花朵。花药内向开裂或半内向开裂,且具自交亲和性,自交结实率高达 70%~80%,自然异交率一般在 20~30%以内,属常异交作物。角果较短小,果柄与果轴夹角小,种子较小,辛辣味较强。种皮表面网纹明显。种皮色有黄、红、褐等色。种子含油量 30%~35%, 高的达 50%左右。油不耐贮藏。主根较深,侧根较稀疏,抗旱,耐瘠性强。

大叶芥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各省。植株高大。主根发达,有效分枝位较高。基叶大,叶色浓绿,叶肉组织肥厚,叶面有刺毛或有少量刺毛, 叶全缘或裂叶。

细叶芥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长江流域各省。植株较矮,分枝位较低,大分校常与主茎高度相等,上部分枝纤细。基叶狭小,具长叶柄,叶色灰绿或紫色,叶面密被刺毛和蜡粉,裂叶或全缘叶。花淡黄色。着果较稀, 种子较扁,千粒重 2~3 克。主根不甚发达,侧根较发达,其中有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中又有春性、半冬性、冬性类型。

甘蓝型油菜:在我国俗称日本油菜、欧洲油菜、洋油菜、番油菜、黑油菜等。我国油菜产区均有栽培。植株较高大,分枝性中等,分枝较粗壮。基叶具琴形缺刻,薹茎叶半抱茎着生,叶色似甘蓝,叶肉组织较致密,呈蓝绿色或绿色,叶面密被蜡粉或少量蜡粉;幼苗真叶有的具刺毛,成长叶无刺毛, 花瓣大,黄色,开花时花瓣侧叠;花序中间花蕾位置高于开放花朵;花药内向开裂或半转向开裂,且具有自交亲和性,自交结实率一般 60%以上,异交结实率较低,一般为 10%~20%,属常异交作物。角果较长,多与果轴垂直着生,也有斜生和垂生的。种子较大,千粒重 3~4 克,不具辛辣味。种皮黑褐色,种皮表面网纹浅。种子含油量一般 35%~45%,高的达 50%左右。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抗霜霉病、病毒病能力强,耐寒、耐肥,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目前我国栽培的有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中又有春性、半冬性、冬性类型。

其他类型油菜:除以上三大类型外,我国还有很多芸薹属以外的十字花科植物。我国早期作为榨油原料的芜菁(又称蔓菁、元根),至今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仍有栽培。我国西部高原,特别是新疆和甘肃等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油菜,系原产我国的黑芥。又如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原有大量分布的油用萝卜(又称满园花),至今在这些地区仍有栽培。此外,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北各省还有零星分布的白芥,芝麻菜

(又称芸芥、臭芥、扎洪等),近年来我国从东部非洲引进当地原产的埃塞

俄比亚芥、在我国各地生长发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