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

油棕又名油椰子。属棕榈科,油棕属,为单子叶植物。

野生油棕广泛分布于西非热带地区,面积估计约 5,000 万亩。产地居民利用野生油棕已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商业栽培开始于 1911 年。目前世界上油棕生产的主要国家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扎伊尔、尼日利亚等国。马、菲、印尼是世界棕油三大生产国,三国棕油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 98%。

本世纪 60 年代以前,油棕栽培业发展缓慢。70 年代以来因世界市场对植物油的需求量大、销售价格提高以及栽培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等,国外油棕生产飞速发展。

油棕单产水平近年提高也很快。油棕生产以马来西亚平均单产最高,大面积平均亩产棕油 150~200 公斤,1970 年后种植的一些高产品系,亩产棕油最高可达 400 公斤;采用良种并集约经营的小面积丰产园,亩产超过 500 公斤。油棕的产油量比椰子、花生、油菜、大豆等高出几倍,因而有“世界油王”之称。

我国于 1920 年由华侨从马亚西亚引种到海南岛,在儋县、文昌、会乐、琼东等县零星栽植。1926 年又引种到雷州半岛等处。1949 年广西北流县由华侨自马来西亚引入种子,有的树 1957 年便开花结实。1954 年起我国开始在海南南滨农场进行有计划的油棕生产,1958 年开始大规模栽植。

油棕树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从树木整体看,棕树树干及果穗的汁液可酿制油棕酒,废果穗可做燃料、化学纸浆(果肉渣也做化学纸浆)和椰衣纤维的代用品,并能制取钾肥;核壳可做燃料、木炭和活性炭,并能提取杂酚油、苯酚、甲醇和醋酸等。但作为油料树,价值最大的是它的果实。油棕果实可提供两种不同的油脂:一种是从果肉榨出来的棕油(也称棕榈油), 另一种是从种子中榨出的棕仁油。棕油为棕红色的非干性油脂,富含蕃茄红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 E 和谷甾醇、磷脂等多种营养成分,而胆甾醇的含量却很低,因而具有促进人体健康、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良好作用。经过适当精炼后,棕油非常适于作烹调用油、人造奶油、煎饼专用油等。用棕油制成

的糕饼不易酸败变味,耐长期贮存。棕油也可作为椰油的代用品。棕油在工业方面可作为钢板防锈剂或用于焊接。在印度,大量棕油用于热浸镀锡工业上。

棕仁油是夏天呈透明液体、冬季为白色固体的非干性油脂。它的成分中富含月桂酸、癸酸、辛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传统的用途是做烹饪用油或制成人造奶油,并用于糖果、点心、饼干、雪糕及面包等食品工业。

不适于食用的棕油、棕仁油以及精炼油的副产品,可提炼脂肪酸、甘油或制作肥皂(是制皂的优良原料)和合成去污剂等。榨油后的饼粕含蛋白质, 是养殖业的精饲料。

油棕加工厂的废水经过离心浓缩、发酵、干燥后,可回收其中的固形物做为饲料或玉米代用品。

油棕为常绿的大乔木,因其树形像椰子,所以又称“油椰子”。因其树干粗壮,老叶残柄长期着生茎部,外形上容易同椰子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