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移民之家的艰辛

若说亚伯拉罕·林肯一家是跟随着美国边界向西扩延的典型移民家庭,是一点也不过分的。1637 年,这个家庭的祖先塞缪尔·林肯最初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来到北美洲东部的马萨诸塞州定居;到美国革命时, 林肯一家又搬迁到了弗吉尼亚州;1782 年,他们踏着荒僻小径又进入了美国中部的肯塔基州;以后辗转迁徙,在该州哈丁县的霍詹维尔附近定居,1809 年生下了亚伯拉罕·林肯;1830 年,小林肯刚满 21 岁时,他们又再次转徙到了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的梅肯县。

在此之前的 1811 年春,那时小林肯年仅 2 岁,父亲在霍詹维尔东北

10 英里处的诺布河畔买下了一块 230 英亩的土地栖身。那里的土壤肥沃,移民也较多。托马斯·林肯新盖的小木屋附近有一条著名的坎伯兰小道,沟通路易斯维尔和纳什维尔两大城市。小道上通行着满载移民的带篷大车,还有沿途叫卖的小贩、徒步跋涉的大群奴隶、高踞马背的监工或奴隶贩子,以及端坐豪华马车去路易斯维尔开会的州议员或国会议员。

小林肯就是在诺布河农场逐渐长大成人的。他在那里学会了走路和说话,稍大一点,又学会了做日常零活,诸如劈柴、提水、送信、除灰、锄草等。劳动时,小小的嫩手经常磨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泡。早年的艰苦农活,铸就了他那刚毅顽强、不畏困难的铁人性格。而诺布河畔这个在群山深谷环抱中的农场和那简陋的小木屋,也就成了亚伯拉罕·林肯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庭。在成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任何文明社会

的生活。

19 世纪在北美边疆区居住着成千上万个像林肯一家似的拓荒者。他们长年累月与荒芜的大自然和穷困的生活作不懈的斗争。他们到处漂泊,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冬天不忍饥挨饿、不受冻遇寒就算是万幸的了。林肯家族就是这种典型的拓荒群氓。从塞缪尔·林肯到约翰·林肯, 一直到亚伯拉罕·林肯,甚至托马斯·林肯,这世代的林肯家族都是在胼手胝足中艰苦闯荡过来的。传到萨拉和小林肯这一代,情况开始有了点好转,因为他们毕竟有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甚至还可以读一点书了。

在诺布河农场定居期间(1811—1816),每当家里无须干活时,小林肯便同大他两岁的姐姐萨拉步行去四英里外的一个简陋校舍上学。在那里他们学习 26 个英文字母和 10 个阿拉伯数字。校舍其实是仅有一间泥土地面、独门出入的圆木盖的小房。头一个教师是天主教徒,第二个教师曾当过小酒店的老板。小林肯姐弟俩跟他们学习写字,并从而养成爱练字的习惯。书法对小林肯具有特殊的魅力,没有钱买纸笔,他就用木炭四处涂画,在沙地和积雪上练,勤练苦练,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托马斯·林肯又要举家西移了。

这就是他在霍詹维尔原诺林河农场和当地诺布河农场的产权问题上所打的两场官司。当时,美国的奴隶制正长盛不衰,哈丁县的一个农场主在1816 年就拥有 58 名黑人奴隶。

美洲的黑人奴隶制最早要追溯到 1619 年,那年头一批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当奴隶。1775 年至 1783 年的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人民虽然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却没有实现消灭奴隶制的这一民主

革命进程。这样,在美国就同时存在着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劳动制和南部的种植场黑人奴隶制。

正如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所写的那样,他父亲托马斯·林肯之所以决定举家西迁到印第安纳州,“部分是因为奴隶制问题,主要是因地契上的纠纷”。

1816 年 12 月,托马斯·林肯带着南希、萨拉和年方 8 岁的小林肯, 牵着四匹马和一些最必需的家什,离开肯塔基州北上,渡过俄亥俄河, 进入当时的印第安纳州佩里(后改名为斯宾塞县)。他们在丘陵起伏、林木丛生的原始荒野中长途跋涉,披荆斩棘,辟路前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高大乔木、连绵不断的灌木丛和攀援直上的粗壮藤葛,薄雾笼罩着荒凉的大地,阴冷的湿气从地下喷吐而出,寒冬季节更是砭人肌骨。林肯日后回忆道:“那里尽是大片荒野,熊群走兽出没林区,豹子吼声震撼夜空,充满了恐怖。”那里的移民寥若晨星,每隔二三英里才能碰上一家农户。

托马斯·林肯一家四口人就这样历尽艰辛,来到距俄亥俄河约 16 英里的鸽子河畔。他们在一处较为开阔的高地上,匆忙中搭起了一座半敞窝棚。敞开的那一边,燃烧着一堆篝火,昼夜不熄。

那年寒冬,托马斯·林肯在到达斯宾塞县之后的几周内,依靠邻居和 8 岁的小林肯的帮助,终于盖起了一栋 20 英尺长、18 英尺宽的三面单

坡顶的带阁楼小木屋,冬天只有一只炉子御寒。此外,他又购置了 160 公顷的林地。从此,托马斯·林肯一家又有了新居,他们和其他众多的移民一样,开垦着长期沉睡的处女地,开拓着中西部的新垦区。

头一年的创业是异常艰苦的,恰如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所写的,“日子过得极其艰辛。”他们要种上庄稼,就必须砍倒林木,清除杂草,然后在少得可怜的几英亩土地上挖掘满是草根的荒地。他们吃的多是从林子里捕猎的鹿、熊、野鹅、野鸭和野火鸡等野味。春去秋来,姐弟俩常光着脚板去采摘榛果等野果回家食用,父亲则用草烟熏走树上的野蜂然后割蜜吃,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住处附近缺水,托马斯·林肯辛辛苦苦打出的几口水井,全都干涸了。这时姐弟俩又不得不到一英里外的地方去打泉水应急。晚上,小林肯一家则用木柴、松明子和野猪油照明, 生活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也就在 1816 年冬,与林肯一家蜂拥而来印第安纳州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移民。他们或者坐着大车穿过东部山脉的隘口,或者乘坐平底船、驳船和汽艇沿着俄亥俄河向西部涌来,争相购买每英亩才两美元的国有土地。在通往西部的大小道路和移民踩出的小径上,到处是遗弃的破车轮胎、辐条和轮圈,还有生锈的铁锅和饿殍骷髅,以及冻毙、病死的人兽枯骨。大批移民潮遇上传染疾病或连续阴雨、风暴、大风雪而倒毙道旁的比比皆是。不过,像林肯一家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到达鸽子河畔并最后盖房筑舍的幸运儿,毕竟也有不少。1816 年,印第安纳已作为一个独立州加入了美国联邦。

早在 1781 年,美国在独立后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名为《邦联条例》

的宪法。条例规定,美国是一邦联制国家,由 13 个独立州组成。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力有限,邦联会议的主席只能通过各州行政当局去行使权力。178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宪法,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大大加

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不过,各州在内政方面仍享有很大权力,可以维持其特殊制度不变。1789 年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任总统,成为“依靠自己的品德和时运而崛起的伟人”。

1787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还规定,俄亥俄河西北各垦殖区的居民

只要达到 6 万人,就可以取得独立州的资格而参加联邦,与原有 13 个州享有同等权利。正是因为印第安纳州已具备了加入联邦的条件,这时幼小的亚伯拉罕·林肯便开始在脑海中寻思:“联邦?联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