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胎十年

这里讲的,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1989 年 12 月 1 日,是一个隆冬时节的天气。李白的《大猎赋策描写这个时节的情景时这样说:

“严冬惨切,寒气凛冽,不周来凤,玄冥掌雪,木脱叶,草解节。土囊烟阴,火井冰闭。”

那就是说,在这个时节里,无不给人一种凄凉、寒冷之感。然而,这一天给我的感觉却不大一样。天气一直晴好、温暖。营区一带的山峦、楼舍、园林,虽然也都浸沉在隆冬的氛围中,但天空淡蓝,万里无云,穹庐似地笼罩大地,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明朗,令人心旷神怡。

时近中午,在路上遇到一位多年同窗好友,他十分高兴地对我说:“你的文章今天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很好!我读了很受启发。希望你再多写些这样的文章!”

看来,他的态度是那样的真诚,话全是出自内心,无半句虚言。

但是,我一时没有反映过来。定了定神,冷静一想,这才醒悟过来。我说:“啊,是《读一点”毛泽东”》吧!”“是的,是《读一点“毛泽东”》。” 他回答我。

这篇文章的发表,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不免想起这篇文章从最初撰写、修改,到最后发表,所走过的艰难、曲折而漫长的路程。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人们生儿育女一条不变的规律。孕育之后,只要时间一到,你就会看到自己活泼可爱的小宝宝降生人间。我常把自己撰写的文章比喻为心爱的小宝宝,孕育虽然是痛苦的,但每当如期分娩——发表出来时,便使人无比高兴。多年来,这种幸福的时刻不断充实到我的生活中来,可以说这种生活,大半生以来,与我的生命相伴而行。而唯独《读一点“毛泽东”》这篇文章,却打破常规,使我感到写作的艰辛,尝够了写作的甜、酸、苦、辣。这篇文章,不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而是“怀胎十年”,才得“一朝分娩”。

我记得,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后,人们对于他的离去,都十分悲痛。我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培养成长起来的一名共产党员,作为跟随他老人家战斗多年的一名士兵,心情自然也很难过。于是,我不由得时常想到马克思死后,恩格斯评价他的一段话。那是 1883 年 3 月 14 日,即马克思停止思想的这一天,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信给李卜克内西。在信中。他简要叙述了马克思病逝的经过以后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 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我觉得,今天用这话来评价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那也是恰当不过的。于是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以浓厚的怀念心情,奋笔疾书,写了一篇关于纪念和评价他的文章。全文大约 4000 字,标题是:《爱敬溶于评价中》。发到一家报社,没想到只采用了百十个字。它自然不足表明我的全部思想和内心的情感。

我为之懊丧。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批判“左”的错误、反对个人崇拜的同时,有

些人由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地批判或其他种种不公正的对待,而跳不出个人的得失与恩怨的小圈子,有意无意地贬低毛泽东。有的感情用事, 传播一些不着边际的谣言,往毛泽东脸上抹黑。甚至有的人以丑化、否定毛泽东为乐趣,把毛泽东说得一无是处。

面对这种情况,我心情沉重。我想,在毛主席活着的时候,把一百个“好” 都归于老人家一个人身上,无边无沿、无止境地吹捧、崇拜,一个万岁接着一个万岁还嫌不够,又加上一个“万寿无疆”,把好话说尽,甚至送到天上; 而这会儿.毛主席不在人世了,就把一百个“坏”都归罪在他一个人身上,并无边无际地贬低、毁伤,把坏话说尽,甚至把老人家送到地狱。这一好一坏、一左一右,不少是从一个人嘴里说出。我想,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是与中华民族和党的传统相违背的,对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都不利,也是个道德品质问题。

然而,应该怎样正确地回答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又怎样恰如其分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呢?由于受主观和客观种种因素的限制,我自己一时也搞不大清楚。这时,我除了请教马恩列斯,研读他们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有关论述外,还拜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些著作。鲁迅先生的《忆刘半农君》为我提供了一些思想的武器。他在这篇文章中说的这些富有感情的话使我很受启迪: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他的感情,和他生前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

尔后我又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鲁迅先生在文中讲到一个比喻,也算是一个故事罢,对我的思想颇有启发。他说:

“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鲁迅先生接着解释说:因为“两国的照像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 我想,今天我们对待毛泽东,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刘半农,溶敬爱于评价中,“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特别是“对他的感情,和他生前也并无变化”。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我们绝不能采取中日两国照相师的作法,搞实用主义,搞各取所需,更不能专“照”他的缺点。

于是,我对我的文章再次进行修改,寄给一家青年刊物,期望引起共鸣, 得到支持,加以重视。我当时的想法是,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我的一篇文章虽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如能借到“一席”之他说说我心里的话也感觉慰。可文章寄出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社会上流传的那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没有解决,我心里不安。

后来,在批判两个”凡是”和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中, 有些人违背中央的基本精神,借题发挥,走得更远。有的人假借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而是批判毛泽东,诽谤毛泽东,不是在探寻真理,而是歪曲真理。有的人简直把毛泽东说得一无是处,好像毛泽东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号” 的罪人。难道说,毛泽东真的是如有的人说的那么一种罪人吗?面对这种情

况,我的心情愈加沉重了,我私下里想,经过 10 年“文化大革命”,使一些人的思想达到僵化的程度,黑白不辨,是非不分·现在思想应该解冻了,但不能离开马列主义原则,不能是脱离实际无止境地乱来。越过真理一步,就会走向反面。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中心的问题,还是一个如何抛开个人的恩怨、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的问题,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态度和感情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几十年的斗争历史的问题。对这个关系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我, 绝不能置若罔闻,等闲视之。

但究竟怎样认识这些问题,我自己一时也难理出个头绪。这时是邓小平同志的有关重要论述和中央《决议》为我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我拜读了邓小平同志在 1978 年12 月 13 日于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他说: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说。“关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科学地历史地来看。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至于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缺点、错误,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这对统一全党的认识,是需要的。”

1981 年 6 月,我又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功过问题,《决议》中作了组织的历史的公断。其中给我印象极深的是这样一段话: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纺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依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决议》的精神,我对我的文章再次加工修改, 完成后又一次送往一家报社。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得到的回答是: 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问题,已经解决;中央也作出过决议。意思是我的文章没有发表的必要了,言外之意还有多此一举的意思。但是,我却仍不甘心, 因为实际上这个问题井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有些人的思想并没有统一到《决议》和邓小平同志的观点上来,有些人还在一意孤行,向着相反、向着更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我又把文章送给另一家刊物,心想也许会碰到一个真“包公”。但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使我大失所望:现在提出这个问题不适当,会引起一些人的迷惑不解,有人会说:现在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呀。”实际上他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同否定毛泽东的人对着干,唱对台戏。他们唯恐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怕失去一些读者,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同那些读者持同样观点

的人。

我的文章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打了回来。我把一次次的退稿和一封封的退稿附信,摆在面前,看着它们进行反思:我为了什么在昔苦追求一篇文章的发表?是为了名吗?不是,我发表的作品、文章不算少,我的名字在一些读者心目中,并不陌生,为了名我完全可以写些适合某些“读者”需要的东西:是为了利吗?也不是。为了利,我可以写出许多适应“形势”的东西。当我想到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股又一股否定毛泽东、否定党的历史乌云时, 心里又感到一阵阵不安。

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大肆泛滥,否定、歪曲毛泽东之风越来越严重。他们不仅否定毛泽东,而且以否定毛泽东为突破口,进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建国后 40 年的伟大成就,否定党的全部历史,直至否定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明史,后来发展致 1989 年春夏之交那场严重的政治风波,以及在这场政治风波中还发生了涂毁毛主席画像的严重政治事件。在光天化日下, 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不叫人深思呢?

于是,我又想到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

针对当前国际的大气候和国内的小气候,我对我的文章再次进行了修改。但是,基调并没有多大变动,只是在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 又上升了一步:应该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上去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将原来的题目《敬爱溶于评价中》改为《读一点“毛泽东”》,从读毛泽东的有关传记、回忆文章提出问题,展开论述,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毛泽东一生的生活斗争经历去看他的伟大和正确认识与评价他的功绩。文章投向一家大报,数月过去没有回音,石沉大海。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指名道姓又投给《光明日报》的总编张常海同志。我想,我们之间素昧乎生,从未有过什么交往,这八成又是枉费心机了,但没料到,我的这篇东西在 10 年后的今天竟很快得到全文发表。

“怀胎十年,一朝分娩”,怎能不叫人激动呢!

这天,夜已很深,我躺在床上却没有一点睡意。不知是月光,还是外面路灯的光亮,透过窗帘,映照进来,整个卧室显得明晃晃、亮堂堂。家里人一个个都已进入梦境,只有这朦胧、静寂的冬夜在伴随着我沉思默想。10 年间,我撰写的《读一点“毛泽东”》(原名“敬爱溶于评价中”)所经历的沟沟坎坎,这时一幕幕映照在脑海。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眼睛里慢慢地泌出一眶泪水。这泪水顺着面颊流下来,一滴滴淌在枕巾上。这是因为一时的高兴,还是因为 10 年积聚的隐痛所致,我自己也说不清。

然而,我想得更多的还是毛泽东一生的功过是非。我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立下的汗马功劳感到高兴,又为他晚年的失误感到惋惜,同时也为有些人对他有失公正感到气愤。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富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他所下的功夫,不亚于当初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寻找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下的功夫,不亚于战争年代他研究军事,指挥千军万马夺取政权所下的功夫。

这话是有道理的。难道事实不是这样吗?

但凡熟悉新中国 40 年来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建国初期,国内外反动派相互勾结,蠢蠢欲动,新政权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可能。美帝国主义

霸占我国领土台湾,不久又发动侵朝战争,除经济封锁之外,还威胁我国的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主席,肩上担子的分量是何等的沉重阑!他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派,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捣乱,并使国内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在短期内赶上或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他又下苦功夫读书,下大力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进行一切可能的调查、研究、实验。后来,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国连续 3 年又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在这种严重的困难面前,毛泽东带头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度过了难关。可是,有些人对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全然不顾,都一概否定,一概抹煞,只攻一点,不计其余。竟然达到冷而不能再冷、凉而不能再凉的地步。这无形中也就损伤了党的形象,破坏了民族的尊严。让人难以容忍。如此对待一位伟人,一位中华民族大救星,怎么会不让人难过呢!于是,我骤然忆起三位名家的话:

鲁迅先生说:“尚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灭,尚要完全的人, 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可能没有缺陷。”

高尔基说:“评判人们的时候,不要根据人们的短处,而要根据他们的长处。”

这些话,都适用于毛泽东。

不过,我感到安慰和欣喜的是,我的文章虽然经过 10 年寒窗之苦,但毕竟在今天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倒不是说我的文章写得多么好,而是反映出人民对毛泽东这位英灵的呼唤,是当前“毛泽东热”中的一股热浪,也是人们在“寻找毛泽东”的过程中进发出来的一种狠自然的现象。有些言谈话语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现将我亲身感受到的几个片段,记录如下:

———位老同志见面第一句话就悦:你的《读一点“毛泽东”》。我一连看了好几遍,写得在理;有很多话,我早就想讲,今天你在文章中替我讲了。

——曾在一起工作过多年的一位老战友,打电话来说:“为你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感到高兴;我周围的同志们都看了,都很感动,有位同志问我写这庸文章的是什么人,我给他作了介绍,他对你表示佩服。”

——有位读者,曾被错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 20 年,身心都受到一定伤害。他来信这样说:“看了你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读一点“毛泽东”》很是感动。因为它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的问题上,有一定的说服力,我完全赞成你的观点。不论是谁,都应该首先肯定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都应该充分肯定毛泽东应有的历史地位。为你高兴,并希望你能继续写些这方面的文章。”

——有位作青年工作的同志来信说:你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读一点“毛泽东”》,我看了好几遍,我的几个同事也看了,他们和我都有同感。我们青年人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情,不但是深厚的,而且也是永远不变的。因为他同党和国家的历史紧紧地联在了一起,他不仅代表了过去,在一定意义上讲,他的模范行动和他的思想,也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他老人家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虽然他在晚年犯了错误,但是属于好心办了错事,是可以让人理解的。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放到别人身上,也会是难

以避免的。何况责任并不在他一个人身上,是党在工作中的失误。作为我们每一个青年人来说,就是要更多地学习他,了解他,特别是要全面地、历史地认识他的一生。

——一位地区物资管理部门的党委书记写信说:你的《读一点“毛泽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表现,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个有力回击。因为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抗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千方百计地否定毛泽东,否定党的历中,从而达到他们否定和改变社会主义现实的目的。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咨产阶级自由化,必须按照中央《决议》的基本精神,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历中地位,永远高举毛泽东这而旗帜,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方向和前途的大事,绝不能等闲视之。

——北京琉璃厂古书店一位退休老工人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几十年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国人在十一届亚运会上的壮举。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吃水不忘掘井人”,谁要是否定毛主席,谁就是忘本,那就叫没有良心。现在有些人搞什么资产阶级自由化,说到底还不是想让中国广大的劳苦群众,回到旧社会的老路上去?跟着资本主义国家跑,到了还不是成为人家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更多的人理直气壮地宣传毛泽东, 来高举毛泽东的旗帜。这就是我老汉阅读了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的感想。

另外,使我感动的是,有的刊物、报纸的编辑上门来约稿,让我为他们写出同类性质的文章;有的读者,看了我的文章,除了表示赞同外,还寄来有关毛泽东的资料,让我在学习研究毛泽东、写作有关毛泽东的文章时参考。

好了,我不再一一例举了。我只是想说,尊敬的读者,当你看了我的这些记述之后,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呢?难道你不会感觉到,“毛泽东”真的又回到人间、回到你的身边吗?在此我想到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话,他说: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具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干事业上。”

饱经忧患、历经风霜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同志是有着深厚感情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有个共同的心声:毛主席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刘少奇同志曾说:“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领袖,但他又是我们党的一个普通党员⋯⋯他是人民群众的领袖,但他的一切都根据人民群众的意志,他在人民面前是最忠实的勤务员和最恭谨的小学生”。还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正是毛泽东同志这种平凡百伟大,把中国各族人民的道德。感情、目标和社会主义事业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串通在一起。这是任何人都拆散不了、离间不了的。这正是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我们各项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以及:防止和平演变、搞好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