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指出:“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到挫折。”笔者以为,坚持党的群众线路,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当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党同群众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联系。而读一点“毛泽东”正是加强党同群众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联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读一点“毛泽东”是时代的呼唤,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体现。只有如此,才会更好地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话说到这儿,有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提出读一点“毛泽东”, 这不是又回到“文革”中读“毛著”的“老路”上去了吗?这种担心反映了时下某些人的一种“逆反心理”。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所说的读“毛著”的老路,我看照列宁的教导也该做些具体地分析。读“毛著”的老路,如果说是回头走十年“文革”中所走过的那段路,确实是令人优虑不安的。那是一段什么样的路呀!?那是一段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把毛主席著作支离破碎,充满着学习形式主义的路,把“毛著”同马列主义分隔开来,把毛泽东拥向神坛、从而使毛泽东孤立起来的路;把广大群众读毛主席的书的热忱引向极端,被林彪、“四人帮” 所利用的路。这条路今天当然是不能再走的了。人们也不会再走这样的路。现在主观和客观的情况不同了。这是因为:一经过拨乱反正,摆脱了当时那种极左的思想影响,二经过实践是认识真理的标准的讨论,人们的分辨能力提高了,三清除了个人崇拜的因素,以及批判了简单化、绝对化、神秘化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四克服了盲目性,提高了自觉性,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所以说,读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担心走十年“文革”回头路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这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走一条学以致用,为祖国四化建设寻求思想武器、开拓新天地的路,如果说走老路的话,说到底就是党在延安时期树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路,我们党就是凭着这条路,在战争年代培养了大批文武干将,从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后,不也是凭着这条路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培养了张思德、王铁人、雷锋式的一代新人,从而取得了 40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吗?我们今天要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是一条党的传统之路,这绝不是一条复旧之路, 更不是林彪、“四人帮”曾经利用过的那条路,而是一条继承、发展与创新之路。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国的国情所定呵!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倡读:一点“毛泽东”,走这条路,豪情满怀地走这条路。这也是我们党、我们的民族大有生气、大有希望的表现。这是在走自己的一条希望之路,传统之路。老路和新路是一脉相承的,没有继承怎能谈得上发展,这难道还会有什么怀疑。

有的人觉得毛泽东同志晚年发生了失误,似乎他的科学著作和有关他的传记等书籍也不值得认真一读了。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对的,是不足取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失误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绝不能把他的错误同他的有关著作和他一生的伟大之处划等号,更不能把二者混淆在一起。正确而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把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同毛泽东的科学著述、毛泽东一生的伟大之处、毛泽东思想整个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因为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同他一生的著述和他的思想的科学体系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而毛泽东同志“自己正确的东西”正是体现在他的那些大量的科学著作和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之中的。

当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也并非“句句是真理”,他个人一生的经历也不能是完美无缺的。人们也不可能“靠上帝口中所说出的每句话生活”。人们更不会依照两个“凡是”的模式办事。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和他的经历中也难免有个别偏颇、失误和不够完备之处。但这些只不过是白壁微暇, 丝毫不会影响他的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不会影响他那伟大而光辉的巨人般的形象。因此这就不能构成不需要认真学习他的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寒风,最近在大学生“寻找毛泽东热”座谈会的发言中,有一段活讲得非常好:“毛泽东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乃至世界进程的领袖, 我想,产生大学生‘寻找毛泽东热’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不能归于一个时期以来毛泽东被冷落的原因的。寻找毛泽东,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毛泽东这个风云人物给中国现代历史所带来的不可轻易抹煞的巨人影响。我强调毛泽东的巨人影响,指的是毛泽东作为历史巨人的双重影响,也就是作为一种人格态的毛泽东与作为一种理论态的毛泽东的影响。人格态的毛泽东就是指毛泽东的道德、情感、气质层;理论态的毛泽东则是指毛泽东的观点、思想、体系层。这两个层面是相互交叠融合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二,实乃为融汇的有机体。”我们知道,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大多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党几十年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党今后继续前进的指针,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不但在历史上曾引导我们取得胜利,而且在今后长期的斗争中,仍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至于说到毛泽东的“道德、情感、气质层”,那是当代伟人中少有的,同样是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学习效仿的,它同样是影响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不应该忽视的因素。

今天才谈到读一点“毛泽东”的时候,不能不对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失误持有一个公允的态度。他晚年的失误固然应该由他自己负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一切过失全归罪于他一个人,更不能因此而抵消了他一生的伟大成就, 其中包括他在理论方而的成就;相反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智慧、成就和为中国人民所建立的伟大功勋,倒可以补偿他的一些过失。正是在这个包含着深刻的辩证的意义上,有的人犯了以偏概全,以一眚掩大德的错误。我看, 王忍之同志的话是令人深恩的:“毛泽东同志晚年有错误,应该纠正。但是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走向胜利的。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应该磨灭也无法磨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他的错误和他的功绩比起来就会显得越小。”(《求是》1990 年第 4 期)我们还应该看到,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失误,

毕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况且他的每个失误,又无不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一些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同时严格说来,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的事业,是一项十分复杂、困难重重的事业。同进行自然科学试验一样,不知要试验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才会找到真理, 或接近一点真理。如果将他们在试验中所犯的错误。一定要拿来同他正确的东西——成就相抵消,或一定要扣上个什么“空想社会主义”之类的大帽子, 甚至一定要抓住他的错误不放,不予谅解,这样就一定会影响到对他的科学宝藏的开掘,不但对其本人不公允,就是对事业也不利。在这方面如果谁要硬是苛求前人,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任何一个有眼光、有远见、有头脑的人,是不会把珍珠当做泥沙丢进沧海的。在如何对待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问题上,包括对待他的科学著作上,邓小平同志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这是值得人们称赞并需要认真学习与效仿的。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妖风的吹动下,一时呼叫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论,也严重影响了人们读一点“毛泽东”。这在目前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有些人、特别是有些青年人,他们根本没有读过毛译东的科学著作,对毛泽东的一生也所知甚少,对什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然无知。他们读得多的是西方所谓的“先进”的东西,听得多的是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失误。他们盲目地崇拜西方,盲目地否定自己的传统, 盲目地跟着起哄。本来是幼稚可笑的,还自鸣得意,自以为是。在此,不妨奉劝那些愿意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青年朋友,请你读一点“毛泽东”吧!它不仅为我们党提供了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毛泽东人格的了解, 还会帮助你探索人生的真谛,帮助你丰富人生的内涵,帮助你超越人生的障碍,帮助你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一句话,它会使你不断地更新,真正成为一个“四有”新人。当你读了,并且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一点“毛泽东”的时候,你从他身上看到的就不会全是疮疤,或僵死的偶像,而更多的倒是伟大、光辉的象征了。那时,你会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理论和人品在我们事业中的功能、地位和意义。青年人的记忆是洁白的,“没有玷污的记忆一定是一种绝妙的宝库——是纯净的滋补品的无穷来源”。千万要警惕呵,且不能让自由化的污水涌进你洁白的记忆的宝库。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充实你记忆的宝库才是啊!一种是有的人虽然读了一点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但没有读通、读懂,没有认识它的体系,更没有抓住或领会它的实质,一句话, 就叫没有打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根基,或者说这个根基打得不稳固。他们对马列、毛泽东著作只会背诵其中的若干词句,或其中的一些观点,“徒有虚名并无实学”。他们正像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过的那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由于他的思想深处没有打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基,所以只能是“人随潮流草随风”,一遇到气候变化,就随风摇摆。用现在的话说就叫“骑墙派” 或“风派”。人家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了”!他也跟着叫“过时了!过时了!”人家辱骂、丑化、歪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始人或继承人,他也跟着帮腔助威,成为“过时论”的“走卒”,甚至是积极的呐喊者。难怪在 1989 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中,有的人站在了动乱的那一边。由此可见,这种根基不牢的危害也是够大的。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再遇到类似的政治风浪又该如何呢?看来还是丢掉“过时论”的奇腔怪调,老

老实实地读一点“毛泽东”,在灵魂深处建立一个牢靠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才好。一种是革命的既得利益者,如今有了权,有了钱,有了名,有了地位, 生活条件变了,什么马列的书、毛主席著作呀,共产主义信念呀,通通都放在脑后。这种人中,原来的精神状态也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在“毛泽东高高飘扬的旗帜”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什么的,也曾视死如归地奋斗过,或者说,他们也曾是某条战线上的佼佼者,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出过大力,有过贡献,原来他们也立志死后去见“马克思” 的。然而现在不同了,自以为革命到头,先烈们壮烈牺牲的情景淡忘了,自己该享受了,就是死后也要进“天堂”。至于国家的未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等等,“随他的便好了”。这二一种人和前边说的那两种“过时论”者不同的是,他们嘴上并不喊多少“过时”的言词,或者说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下,他们也唱落实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调,但只是当一当正面的演员、唱唱而已,不见有多少实际行动,更看不见有多少积极地发挥。因为要奋斗, 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牺牲。他们是只肯索取不肯做出什么牺牲了,生活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向西方先进国家看齐,至少是向比自己现在高一等的水准看齐,其实这种人倒是十足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论者。持这种立场、观点的人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怎么还能读得进去呢?

还有一种人也是应该提及的,那就是建国后极左错误的受害者,特别是十年“文革”中的受害者。其中有的人同党、特别是同毛泽东同志在感情上有了隔阂,有的甚至耿耿于怀,多有辱骂、怨恨之词脱口而出。因而对毛泽东就不能持一个公允的态度,更不能作出一个公正的评论。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无不闪动着“毛泽东”过时的阴影。这无形中就影响了读一点“毛泽东”。这种感情上的伤害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持的态度和作法却是大可不必的。在我们党内和党外,受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之苦的大有人在,不光是在高级干部中有,就是在一般干部中也有。丁玲、黄克诚等革命家、文学家即是, 他们可称得是不论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的典范。不记个人得失者,就是在古人中也不乏其人。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据说陈的父亲因为马谡失街亭受到牵连,被诸葛亮治罪。然而陈不计私仇,对诸照样作出公正评价, 不但为诸葛亮立了传,还编撰了诸葛亮文集。这种尊重历史、顾全大局的现实的和历史的作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读一点“毛泽东”的确是有个立场和感情的问题。立场对头,感情浓烈, 就读得进去,收效明显,对我们的事业就较为有利。反之效果就差。但同时也有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效果就会相对好。这个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法和联系法。第一是联系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斗争史、我党党史、军史,学习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和他的革命实践,这样才更容易看出他的思想理论对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和它的历史地位;第二是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著述,学习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和他的革命实践。这样才更容易弄清毛泽东同志是怎样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并充实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第三是联系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和江泽民等同志的重要论著,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和他的革命实践。这样才更容易了解毛泽东同志是怎样似他毕生的精力、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又怎

样来更好地发展和丰富毛泽东思想。历史经验证明,这些久违的学习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是科学的。

读一点“毛泽东”,无论联系什么、怎样联系,在思想上必须确立一个大前提,这就是要着眼于从宏观上、从总体上、从革命战略的高度上看待毛泽东,看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有许多高山,由于人们站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看一座高山,有的山从近处看并不显得多么高,而从远处看才看出它的高度,有的山从远处看并不显得多么高,而从近处看才能看出它的高度。不妨把毛泽东和他的科学著作也比喻为一座山,如果你能掌握了战略高度这样一个大前提,那么你无论远看, 还是近观,都可以看出它是矗立在神州大地、矗立在世界东方的一座巍峨的高山。现在看来,登上它的顶峰,开掘它的宝藏,除了有个正确的立场和方法之外,还需要有一点胆识和勇气,即敢于从它那里找回人们曾一度失落的财富,让“毛泽东”重新回归到这个世界上来,并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1990 年 3 月 20 日草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