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热”的思考

如果有人要问,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是火山迸发,是 8 级地震,还是

12 级台风?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种种问答。但我却说,在一定意义上讲, 还是人的精神力量,是人的精神的凝聚力。

今天正在神州大地上进一步升温的“毛泽东热”,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凝聚力的体现。

请想一想看,这种精神的凝聚力有多么大吧。在抗日战争中,它把亿万人民的意志统一到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一致抗日救国的阵线上,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战争中,它鼓舞人们奋起自卫,歼灭国民党 800 万军队,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它又指引人们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迈进。那时候,只要一提毛泽东的名字,人们立刻就会产生一种精神的凝聚力。有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相信。然而这的确是历史的事实。

现在如何?我看它依然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

对于 90 年代初,在大学校园兴起的这股“毛泽东热”,曾引起过很多人的关注,并已有过诸多的论述。然而,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毛泽东热”, 已不仅仅是局限在大学校园、或青年学生中的那种“毛泽东热”了,它已冲出校园、扩展到社会,成为一种更为宽泛的社会现象。并且,“开始进入宏观的历史层次,上升到,了较深层的理性思考。”

神州处处

当前,“毛泽东热”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出售和佩带毛泽东像章的现象,90 年代初只不过出现在广州和湖南长沙、临湘、岳阳等地街头。出售者也只不过是个别摊贩,佩带的也只是个别少男少女或新婚恋人,现在,这种“像章现象”已扩展到全国更多的城镇、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群。许多大中学生、工人、农民及其他阶层的人已开始佩带、出售和收藏毛泽东像章,并且涌现出不少收藏家。据报道:

四川成都王安廷在仅 20 平方米的小小展馆中,珍藏着 15004 枚毛泽东像

章及各种毛泽东的图片。他立志在他有生之年要收集到 25001 枚毛泽东像章,他说等他死后把它献给国家博物馆;

北京有位 60 岁的刘师傅,在“智化寺”厅堂内布置了毛泽东像章展览。这些像章大多是铝制的,也有用玻璃、木头、竹子、陶瓷或塑料制做的,还有银质或金质的,

北京 27 岁的阎新龙,经过 10 年的努力,现在已是 4 万枚毛泽东像章的

收藏者。最大的,直径 150 毫米,最小的 4 毫米,最早的制于 1951 年,最近

的是韶山人为纪念毛主席诞辰 100 周年(1993)制作的,最贵的一枚买进价

是 300 元。他把业余时间和积蓄都用在了收藏毛泽东像章上。人们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崇敬毛泽东主席!”

更为令人惊异的是,许多家庭将多年珍藏在箱柜中的毛泽东像章,也翻腾了出来。据一位从南京回来的同志说,他到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家访问,看到这位党支部书记家屋内的墙上布满了毛主席像和毛主席像章。这位支书说,他们是按毛主席教导办事的,是搞集体致富的。

在中国广大农村,悬挂或供奉毛主席像的现象,从战争年代起,直至现

在,始终没有中断过。就是在城市,许多家庭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有的是合影)或毛泽东的尊像,也时有所见。然而,自 1989 年春夏之交的“六四”事件之后,情况突然起了新的变化,据有关文字介绍:“1989 年春夏之后,新华书店的各地分店纷纷向总店致信,要求增加订购领袖像” 截至 1990 年 10 月,“该店在全国各地发行各种领袖像 73 万多张,其中毛泽东像约占 3/5,为 43 万张。”据报道,截至 1992 年春节,3 年中毛主席像累计总印数达 1100 万张。而山东沂蒙老区截至 1992 年 1 月 20 日,全区共发行

毛主席画像 183 万张,居全国首位。其中临沂和沂水两县市发行数均超过 30 万张。

在广州、深圳等南方许多城镇早已出现个体摊贩出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已故领袖像的现象,可观的利润,促使这一现象顿时“盛行成市”。据有关部门调查,仅广州市区内的北京路和中山路的十字路口一带,每天总有 30 多个摊点出售领袖像,均为彩色,印制精美,尺寸 5R(五寸乘七寸) 或 2R(二寸半乘三寸半)不等。有人卖,有人买。人们将印制精美的毛主席像买来,有的挂在胸前,有的挂在汽车前的挡风玻璃上。这种现象继而普及到全国各地,直至北京。就连一些国际友人乘坐的汽车上,这种现象不时在人们眼前出现。

与此同时,在沿海及内地的一些城市中,其中包括北京在内,在“芸芸众生”的挂历群芳中,还出现了以毛泽东像为内容的挂历。这种挂历。在 1993

年(毛泽东诞辰 100 周年纪念)还有上升的势头。

重新拾起歌唱毛泽东的历史歌曲,大概也是 1989 年“六四”事件发生以后的事。具体到从何时何地率先兴起,谁也说不大清楚。但据有关文字记述, 首开老歌新唱先河的是崔健在北京大学演唱《南泥湾》。此后,《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 配以摇滚乐,响彻在各火城市的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音乐晚会上,进而风靡中华大地,俗受听众特别是青年听众的欢迎。

据说,进入 90 年代十分畅销的一套两盒录音带《怀念你毛泽东》,其中

共收入 24 首旧歌,不仅那些耳熟的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等使人听得进去,加之配以由外国引进的“的士高”,就更得青年人的欢心了。中国唱片总公司制作发行的《毛泽东诗词歌曲欣赏》盒带,投放市场,“销路颇佳”;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屡屡播出的《毛泽东诗词歌曲演唱会》节目,也颇受观众的青睐。

由著名歌星李玲玉、孙国庆、屠宏刚等演唱的通俗歌曲大联唱——《红太阳》录音带,成为卡拉 OK 的重要内容,到 1991 年底 1992 年初,已发行100 万盒或上千万盒还供不应求。后来北京又录制了一盒《太阳颂》,同样受到人们青睐。它的声音不仅仅萦绕在歌舞厅,回荡在汽车上,而且响彻在城市和农村的千家万户。从祖国的南方到北方,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从住户的窗口内飞出的大多是《红太阳》的歌声。

据说,从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出版有关毛泽东的书籍热流,已经出现过两次令人瞩目的潮头。第一次浪潮是关于毛泽东传记作品的出现,其代表作品,一是斯图尔特·施拉姆著的《毛泽东》。三次印刷总数字高达 55

万册;二是特里尔创作的《毛泽东传》,总印数为 27 万册;三是权延赤与李银桥合著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红墙内外》、《卫士长谈毛泽东》以

及《生活中的毛泽东》等,销量均在几万至十几万册,甚至更多一些。

第二次浪潮是《毛泽东选集》1—4 卷第 2 版发行,销量在 1000 万套以上,可称最近几年各种图书销量之“最”了。

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浪潮,那就是为纪念 1993 年毛泽东诞辰 100 周年而发行的有关图书。几年来,以毛泽东为内容的书刊的出版,形势一直看好,据有的人粗略地计算,截至第二个浪潮算起,有关图书的出版发行量已上 3OO 种之多。预计第三个浪潮到来,这方面图书的出版发行量,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许多出版社早就下手进行选题、组稿等出版的准备工作。约略以 50

个出版社,每个出版社 5 个选题计,总共即 250 个选题。实际上有的出版社

不只是 5 个选题,多者有的 10 个或 20 个不等。其中不少选题,不仅角度新颖,而且内容也多是鲜为人知的。

当前不断升温的毛泽东书籍出版“热”,无形中带来了学习毛泽东和研讨毛泽东思想“热”。如果你是一个留心观察现实的人,那么你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喜欢阅读有关记述毛泽东生平业绩的人,已经不是少数青年学生,而已扩大到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更多的人民群众中, 这些书籍已不仅仅是个别或少数家庭中有,而是进入了更多的家庭,在城市中由于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原因,所占的比例则更大。它已成为 80—90%的人乐于阅读的读物。

再者,自从《毛泽东选集》4 卷 2 版发行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风气, 已经不是原来人们看到的只限于大学校园内,而是变成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其特点:不是像“文革”中那种往往流于形式的学习法,而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学习与研究其思想体系,以及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些中老年人,如今重新捧起毛主席著作,还是那么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有的说, 学习“毛著”,既可以重新温习老人家的理论,又可以得到一种如何运用文字艺术的享受。一些青年人读了毛主席著作高兴地说,对毛泽东增加了一层理性的认识,更清楚地看到他丰富的内函,更加感受到他魅力无穷。同时, 在中青年理论队伍中,涌现了不少专门研究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的专家、学者,以及撰写毛泽东纪实文学、传记文学、回忆文章的作家。他们都卓有成效,有的还颇享盛名。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一种薪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在这场学习和研讨“热”中,还产生了一些毛泽东图书收藏家。他们见到有关毛泽东的书, 不管价格高低,不分版本或薄厚,统统都在其购买收藏之列。更有甚者,但凡有记载毛泽东事迹的报纸、刊物,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在其收藏之内。那可真称得上是如饥似渴,若痴若醉,不惜工本,不辞劳苦,以此为荣,以此为乐。能够引起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内心里崇敬他, 学习他,从诸多的方方面面研究他的生平和理论,并甘愿按照他的思想去奋斗,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还是罕见的。

据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学者最近推断:近年来,专职研究毛泽东的队伍正在由散兵游勇聚合为集团力量,有关毛泽东的专题思想和综合思想的研究会、室、所在全国已达数十个。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在不断扩大,许多刊物辟有专栏发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论著,专司此职的研究期刊先后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创立。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论集受到国内学者的注目。同前几年相比,这种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从研究思路上看,既有政治视角的研究,又引入了文化视角的研究;从研究

方法上看,在分析性的研究之外,加强了综合性的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 在对毛泽东正确思想研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错误思想的研究。总之,这一研究已趋于多样化与不断的深化。当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毛泽东观。但“毛学”作为一种学问,同其他学问一样,是不会被穷尽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献的挖掘,它的某个侧面或某个思想理论会不断地被突出出来加以研究,常研常新。

笔者是完全同意这些推断的。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不少历史人物似乎都有一个“谁人曾与

评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也不例外。在他逝世后,一时间一股全面否定毛泽东的风四起,幸亏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也指出他晚年的失误。从此,广大人民群众有了一个开口评说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依据。1989 年春夏之交“六四”事件的出现,又进一步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 人们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深深感受到大有公正评说毛泽东历史功过的必要。后来,随着一批关于毛泽东的纪实作品的出现,毛泽东在人们的心目中从神的位置回到了人的位置,于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骤然掀起一股对毛泽东的评说“热”。

这股评说概括起来是:毛泽东不是“神”而是人,是有妻子儿女同志和朋友之情的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毫无私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对生活的最高要求是吃顿扣肉,补补脑子,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 否定毛泽东也就否定了这一切;毛泽东晚年也有过失误,但那是一个伟人的失误,是第二位的。苏联解体后,面对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的巨大挫折,人们对毛泽东的评说,似乎又升到一个新的热度,集中到一点这就是: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没有过时,事实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的一些重要理论不能全盘否定。否则中国“六四”事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现象就无法解释。

“毛泽东热”这种社会现象,不仅在中国的城镇或农村悄然兴起,就是在世界上这股热浪也在滚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自 1952 年韶山正

式对外开放以来,约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 几万国际友人来韶山参观。

其中,有 10 多位国家元首、10 多个国家的兄弟党领袖和近 30 位副总理级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逝世后,来韶山参观的国际友人的人数仍然有增无减,截至 1989 共接待 5000 多批,达 6 万余人次。最近几年来,来韶山参观的国际友人还是络绎不绝。1992 年 3 月,美国好莱坞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副总裁来到北京,同中国有关方面商谈了投资拍摄电影《毛泽东传——1926 至 1949》一事时,他对《中国日报》的记者说,20 世纪的伟人有列宁、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甘地和毛泽东等。最近邓小平呼吁更加开放,中国将成为世界舞台上更加活跃的一员。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使人们关注中国。而要了解中国, 就必须了解毛泽东时代。世界许多国家的文人、学者、专家正在研究毛泽东。中国的“毛泽东热”正在波及世界。

香港昆仑出版人刘济昆先生认为,近年海内外出现的“毛泽东热”是正常的,因为中国的今天和毛泽东分不开。刘是印尼华侨,“文革”中曾因炮打江青入狱两年,但这并没有减低他研究毛泽东的兴趣。他说,他从小就崇

拜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使华侨和祖国一道站起来扬眉吐气,毛泽东的确是一位有过人之处的民族伟人。

毛泽东是一位时代的巨人,毛泽东思想是一种科学。中共中央研究室研究人员陈晋在他最近所著《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一书的后记中,对“毛泽东热”作了这样的概括:归纳起来,大体有这样几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般文化消费心态的毛泽东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表达出某种复杂的精神信念的毛泽东热;回首往事的一种心理体验和历史再现的毛泽东热:作为价值寻求象征的毛泽东热,以及学术研究多样化和深化的毛泽东热。当然,简单地用“冷”和“热”来作为划定毛泽东“离开”或“回归,的标志未必十分科学。有的“冷”或“热”也有其特定的含义,或程度的不同,说来也未必那么确切。但总的来讲,它是群众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概括,或者叫一种比喻。我看这种现象还是值得研究、值得重视、值得深思的。何况“毛泽东”就总体来讲,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呢。

动因所在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有过几次所谓“毛泽东热”,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热”,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热”和“文革”期间的“毛泽东热”等。然而,眼下出现的这场“毛泽东热”,绝不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毛泽东热”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一种单一的、孤立的社会现象,就总体上讲,更说不上是对毛泽东什么盲目的迷信和单纯的崇拜。如有的人所分析的,其中“包容与蕴含着更为宽泛的社会内涵”,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同时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对毛泽东同志理性认识和温馨情愫的自然迸发。历史——让人们不能忘记毛泽东,

现实——让人们想起毛泽东,

未来——让人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

总之,时下的“毛泽东热”,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必然现象。已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一个值得作出实事求是地回答的问题。

有人说,目前的“毛泽东热”,与东欧剧变、特别是与不久前苏联的解体有关。

这话不假。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邻邦一下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怎能不使

人心中产生震颤呢——“别人家的事情我们管不着,可我们自己的事情该怎么办?

目前,在世界上出现空前的变动,我们的前景如何?该怎样办好自己的事情呢?

这种担心与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毛泽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一想到对毛泽东的这些评价,于是,一个防止和平演变的伟大预言家、伟大战略家的崇高形象,就顿时矗立在面前。人们说:

是毛泽东经过多年冷静地观察和分析,最早科学地得出西方帝国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论。是毛泽东站得高、看得远,深谋远虑,最早向全党发出警惕西方敌对分子要搞和平演变的警告,同时提出反和平演变的伟大战略任务。

是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和平演变的尝试。尽管有的尝试造成了严重失误,但出发点总还是好心。

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奠定了防止和平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

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面对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重大挫折,使人们看到的是,在恶势力面前,如梅花一样,不怕严寒,不畏强暴,做视百丈冰雪,巍然屹立,毫不动摇的威武雄姿。她就是毛泽东的形象,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她就是中国人民的形象。

毛泽东用自己的心血铸造了一座反和平演变的丰碑。谁能说这不是当前兴起“毛泽东热”的一个重要的动因?

“还是毛主席好啊!”

这话,似乎成为当前“毛泽东热”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语言。它是针对当前社会上飘起的不正之风和领导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而言的。

寓意深刻,有感而发,令人深思。

其中,既蕴涵着对毛泽东、毛泽东时代的怀念,又包容着对现实某些不良现象的不满和透骨的批评之意。可以说,这也是当前“毛泽东热”的一个动因。

比较分优劣,比较出高低,比较显美丑。人民群众最善于用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家的经济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经济上得到了从来没有的实惠,政治上得到了从来役有的欢心。但是人们有时还在骂娘。

为什么?因为同 50 年代相比,在某些方面,社会风气和官僚主义作风, 坏到了一定程度。党中央虽三令五申,也无济干事。有些事还是以假佛之名, 行盗窃之实,照样我行我素。穿着共产党人的衣服,吃着人民的俸禄,而偷偷于着有害于人民、有害于国家的种种罪恶勾当。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以权谋私,敲诈勒索,执法犯法,执纪违纪,渎职失职,官僚主义,一切向“钱” 看。共和国建立之初,仅仅儿年就根除的吸毒、嫖娼、卖淫、赌博、拐卖妇女等社会公害,现在在一些地区泛滥成灾。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或个别人身上,有些问题也不是不可解决的,更不会影响改革开放的步伐,但影响极坏。

面对如此严重的某些缺陷,人们在长吁短叹之时,自然会想到一个人—

—毛泽东。

他带领人民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战略决战取得胜利后,紧接着就进京“赶考”,又取了头名“状元”的好成绩。

他功德无量,但不居功自傲,带头发扬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数十年如一日。

他和亿万人民心连心,平民百姓的讥渴冷暖时刻系在心头,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为未来共产党人远大目标的实现,常

年累月,夜以继日,永不停息地思考着、工作着、拼搏着,直至停止呼吸。他十分担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曾费尽心血,绞尽脑汁,想把人

民的事情办好。历史证明,他的许多见解、理论和实践,都是对的。尽管也有些失误,但他的愿望还是好的。他的大方向始终未错。

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是坚强的,似钢铁,如果不是自己打倒自己,那是谁也打不倒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是高尚的,似美玉,如果不是自己毁掉自己, 那是谁也毁不掉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维护共产党人光辉形象的典范。今日兴起的“毛泽东热”,也正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中国共产党队伍中那种活生生的伟人形象与伟人灵魂的呼唤、怀念和追求。

有人说,这次“毛泽东热”的源头,实际上是从邓小平同志那里开始的, 是从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充分确立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开始的。这个源头的基本标志,就是由此而促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通过。

这种说法是合乎实际的。

毛泽东同志逝世后,全面否定和丑化毛泽东同志的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针对这股不善的风,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时指出:

——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

——不提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 土改时期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青年缺乏了解。

——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

——不管怎么写,还是要把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把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当前及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写清楚。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在前一段时间里,对毛泽东同志有些问题的议论讲得大重了,应该改正过来。这样比较合乎实际,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形象也比较有利。

当时,如果不是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出来讲话,毛泽东——这样一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就会有苏联斯大林那样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从而也会影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显而易见,如果是那样的话,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如火如茶的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和所谓“毛泽东热”。中国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很难说。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

史条件下,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又将毛泽东思想列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百年不变。所以,今天当人们提到这段历史事实的时候,无不称道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明智、坚定和富有远见卓识,从内心中发出敬佩之语。

当然,除了上述的种种原因之外,今天“毛泽东热”的根本原动因,还在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思想、理论、实践及人格,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无穷魅力,以及他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心相印。毛泽东在人们的心目中,犹如一盏永不熄的明灯,永远照亮人们前进的行程;毛泽东在人们的心目中,犹如一根最敏感的神经,一触动它,就会使全身抖动。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次”毛泽东热”,最根木的热源来自毛泽东。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最突出的民族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崇高的民族品格,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而引起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由衷敬佩,并由此而一生了深厚的情感。”

引向何方 “毛泽东热”是直接产生于中国历史和生活现实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毛

泽东同志伟人形象与伟人声望回归的表现。它的热源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根植在人民的心中,是从总体上、本质上认识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客观必然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意识流向,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一种弥足珍贵的奇特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分割开来的。人们对这种历史的热情,渗透着对社会主义现实的热切关注。

“毛泽东热”,正在从低层次向着高层次发展。人们把热爱毛泽东、怀念毛泽东、崇敬毛泽东和学习毛译东、同防止和平演变、改变不正之风、搞好改革开放,寻求党和国家的根本出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联系在一起。对于毛译东这样一位划时代的伟人,这些年来,曾有过“过

冷”或“过热”的教训。“过热”,如十年“文革”期间,“万寿无疆”, 推到神的位置;“过冷”,如资产阶级自由化大肆泛滥的时候,全面否定, 打进地狱。“过冷”或“过热”,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都会损害毛泽东和党的光辉形象,都会给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最为正确的作法是: 实事求是,保持毛泽东伟人的本来面貌。时下兴起的“毛泽东热”,能否接受以往曾经有过的“过冷”或“过热”的教训,对毛泽东同志始终保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点上,使“毛泽东热”保持在适当温度、健康发展的水准上,并形成一种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凝聚力,我看关键在于引导。

那么,如何引导,向哪里引导?

——要引导一些人走出迷信的怪圈,把对毛泽东神化的看法,转移和升华到对毛泽东伟人、领袖、导师深刻内涵的认识上,进而学习毛泽东,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们说。

毛泽东是新时代的巨人,新时代的楷模,新时代的坐标,新时代的救星。似乎冠以什么样的头衔都不为过。

有人又说,

“毛泽东在今天的存在,已经不是一个物质的人了,他早已转化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理想的寄托。”

去了的就去了,留下的则更显得珍贵。

于是,人们采取种种方式来纪念毛泽东,怀念毛泽东,以此寄托自己的心愿和哀思,包括以毛泽东同志的言行为标准矫正自己的行动。

这,都无可非议。

然而,有的人并不理解毛泽东,既没有学习过多少毛泽东著作,又不了解毛泽东的实践,对毛泽东的生活也知之甚少,单凭某种意念想当然地评价或崇拜毛泽东,把毛泽东神灵化,把毛泽东作为神来供奉,或者把毛泽东当作驱邪退鬼的钟馗,说,

“毛主席保平安,赵公元帅保发财”。这是虔诚,是敬意,还是无知?

总之,类似这样一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就总体来说, “毛泽东热”的主流还是好的。并非如有的人所说:将毛泽东请下了神

坛,如今又送上了神坛。应当相信,有过深刻教训的中国人民,绝不会打破一个偶像,重新再塑造一个偶像,去重蹈历史的覆辙。在这场“毛泽东热” 中,人们会用理智战胜盲从,用真理战胜谬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认识毛泽东,评价毛泽东,对待毛泽东。

但关键还在于积极正确地引导,将消极的、不大健康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健康的因素,即引导一些人从迷信和盲目崇拜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向对毛泽东认识的更高层次深化与发展,还毛泽东伟人的本来面貌,将“毛泽东热”真正变成一种动力。

——引导人们掌握实事求是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走向毛泽东尚未打开的许多历史之谜,使人们更好地走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从毛泽东那里找到解决人生和其他许多问题的正确答案。

有人作过这样的分析:

过去,人们对毛泽东政治、生活、工作方面的情况,一直是个谜。最近几年,随着关于毛泽东一大批书籍的出版发行,不少谜底已经解开,过去的不少谜不再是什么谜了。尽管如此,仍然还有不少的谜底没有解开,其中不仅包括生活、工作之谜,也还包括一些政治之谜。

我赞同这样的分析,因为它合乎实际。

以庐山会议为例:1959 年举行的庐山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有关这次会议的情况,或公开,或内部,已有不少文字流传。有的在读者中已产生不小的影响。似乎庐山会议的谜底已经解开,似乎填补了中共党史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

庐山会议之谜是不是解开?其实到不尽然。有的知情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庐山会议许多情况,却不是如有的书刊文字所记述的,更谈不到是什么“实录”。

这样说来,庐山会议的谜底究竟是什么?

看来,大有必要运用实事求是这把金钥匙进行深入地探索、开启的必要。庐山会议如此,其他一些问题,难道不是如此吗?诸如:毛泽东的成功,毛泽东的失误,毛泽东的魅力,毛泽东的处事交友,毛泽东的婚恋,毛泽东的生活,以及所谓毛泽东“整人”,等等,都需要用实事求是这把金钥匙,去开启那些历史的“闸

门”。

请问,打开这些历史的“闸门”(有些是沉重的“闸门”)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回答是:意义非常之大。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他不是一般的人。

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从恩格斯的话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毛泽东正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正是新时代思想的代表。

毛泽东同志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影响了时代的转换与进程。对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实事求是的探寻与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准确、完整的了解毛泽东。从毛泽东的成功中得到启发, 从毛泽东的失误中得到教训。对毛泽东身上宝藏的开掘,远远没有穷尽。毛泽东那里许多宝藏的谜底,仍等待着我们去开启。悄然兴起的“毛泽东热”, 正是解开那些重要谜底的好时机。

——把“毛泽东热”引导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为人民服务。

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

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正是得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之所以产生一些严重曲折,归根到底,也正是因为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基本的法宝所造成。

历史的经验是宝贵的; 历史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满怀信心地跨入 21 世纪, 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然而,同以前相比,现在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的人,不是很多,而是很少,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的空气,不是很浓,而是很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迷雾还在蔓延。

这种可怕的现象,值得深思。

我们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译东思想。那么,不学习,不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实质,何以谈得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呢?

毛泽东同志曾一再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与要实际相结合。那么, 不学习、不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何物,又怎么谈得上去联系、去结合呢?

有的人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发生了一点曲折,又在那里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了,在这种空气的影响下,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 似乎用不着读什么马列、毛泽东著作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略为懂得一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人都知道: 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真正过时的东西,恰恰不是马克思主义, 而是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那些腐朽的东西,其中,当然也包括“过时”论本身。

人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世界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是大有人在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

使是当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现象,也绝不会证明这个根本规律就不管用了。从全局、长远、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更不会消失。马克思主义最富生命力和战斗力。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然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却不在形式,作表面文章,而贵在抓住实质, 贵在实事求是,贵在应用与发展,即贵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要把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同学习、阅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学习、阅读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结合起来,从中看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今天,继续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当然其中包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1992 年 12 月 18 日《书刊导报》发表尔重的文章就指出:现在更应该读《资本论》。文中指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理论。《资本论》到底讲了些什么?概括说来:第一,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第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过程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变;第三,只有批判继承资本主义的有益遗产,驱除三大矛盾,建设共产主义(经过若干阶段)才能解放波资本主义束缚了的生产力,致人类于无剥削的和平幸福生活,它肯定:陷在资本主义的三大矛盾中是行不通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也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可以从《资本论》中系统地了解资本主义经营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不能不读此书。因此,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把《资本论》列为必修科。我们中国长期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有少数弱小民族资本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全武行(包括重工与轻工、军工与民工、市场与金融、交通与能源、生产与研究等)的垄断财团,四大家族发了大财,是充当买办与封建掠夺得来的金钱。所以, 可以说,中国是缺乏全面实践资本主义经济的国家。从这点上说,我们现在更应该认真地读《资本论》。在人民群众中,本来就深藏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良好愿望。目前,悄然升起的“毛泽东热”,正是引导人们很好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掌握思想武器的最好契机。——把“毛泽东热”引导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上来。

“毛泽东热”是振奋民族精神,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性,投身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潮,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良好机遇。

“毛泽东热”的出现,并非一种单纯的怀旧情绪,也不只是对某种社会现象不满心理情感的发泄,而从总体和本质上讲,它是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落实的反映。

“毛泽东热”所表现的现象,虽然是五颜六色,不大健康的因素或多或少也夹杂其问,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就是想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一心一意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加快步伐,跃入世界先进行列之林。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的

极大积极性。

“毛泽东热”中,人们呼唤毛泽东、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党中央提出的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时机,加快步伐,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毛泽东热”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股巨大的凝聚力。正确引导的结果是:会改善和刷新人们的道德风尚,会使人们产生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会有利于防止和平演变内在力量的增长,会促使国民经济飞快地发展。“毛泽东热”并不是目的本身。“毛译东热”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她将开启新的世界,创造新的未来。一句话,她将超越现实,超越毛泽东,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历史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引导得好,将名垂千古,功昭百世。有利于子孙后人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1992 年夏于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