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齿孔与小别针

最初的邮票是整版无孔无缝的。比如 1840 年发行的“黑便士”是 240 枚一版(当时 1 镑=240 便士),每枚便士邮票的左右下角都各有一个英文字母,以表示其在整版中的位置。同一行邮票的左下角字母相同,行次自上而下分别按 A、B、C⋯⋯至 T。右下角字母表示邮票在横排上的位置,从左至右分别按 A、B、C⋯⋯至 L 排列。由于整版的张数较多,所以出售和使用邮票都必须用剪刀把它从整张上剪下来,十分麻烦。

一次,一个叫亨利·亚瑟的爱尔兰工程师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吃饭,他注意到一个新闻记者在一边喝酒一边写当天的新闻。写好后,记者把稿子分别装进几个信封里,准备寄到外地的几家报馆里去。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大张“黑便士”邮票,可是,他身上没带剪刀,酒店里也找不到。忽然,这个记者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一枚小别针,在邮票和邮票间戳上一行小孔,轻轻地就把邮票撕开了。亨利·亚瑟从这里受到启发,发明了打孔机。1854 年, 英国发行了第一套有齿孔的邮票。发展到今天,各国已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

控制打孔,齿孔有圆形、菱形、正方形等各种形式。据说,美国华盛顿雕刻印刷局从邮票齿孔打下来的小纸屑,每年累计达 10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