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礼记》讲《尚书》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个叫祖莹的孩子学习非常刻苦,他经常在夜里偷着点灯看书。母亲关心他,怕把他累坏了,把灯和火石都藏了起来。这也难不住祖莹,晚饭后,他把没有燃息的火炭用炉灰埋起来。别人睡觉时,他又用干柴点燃,借火光看书。“炉灰藏火”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祖莹读书用功,12 岁就考取了中书堂(北魏朝的中心学府)。

中书堂的学监(相当于校长)非常喜欢祖莹,经常对同僚们说:“祖莹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果然,几年下来,祖莹的学业突飞猛进,中书学堂的博士们也都很喜欢他。

11

一次,轮到博士张天龙讲解《尚书》,张天龙想试试祖莹的才学,就对他说:“明天的课由你来主讲吧。”

祖莹是学生,老师安排的事怎敢不听。回到宿舍后,他便认真备课,不知不觉中躺在床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中书堂的学生们来到学堂,准备听课,不想这天还来了一些学堂的博士们,而祖莹却没有来。张天龙非常着急,忙派一个学生去找。学生见祖莹还在睡觉,赶快把他推醒,催他快走。祖莹睡眼朦胧,急忙起身, 抓起床头的书就走。

祖莹登上讲台,把书往案上一放,傻了眼,原来昨天晚上备课时间太长, 临睡时没有注意,把自己的《尚书》和临床同学李孝怡的《礼记》混在了一起。早上起的匆忙,错把《礼记》当《尚书》拿来了。

他举目往下一看,同学们都正襟危坐地看着自己,后边还有一些老师。想回宿舍换书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他干脆对着《礼记》讲起《尚书》来了。

他眼睛看着《礼记》,心里想着《尚书》,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硬是先把《尚书》一字不差地“念”了一遍。然后又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课讲得非常生动活泼,同学和老师都很满意。

李孝怡在下边听讲,他见祖莹手里拿的《尚书》怎么有点薄,而且那书皮和自己的《礼记》有点相像,不禁起了疑心。

下课后,李孝怡非要祖莹手里的“《尚书》”看看,祖莹心里有鬼,就是不给。李孝怡在祖莹不注意的情况下,一把把书抢了过来,原来,那本书果真是自己的《礼记》。

于是,祖莹对着《礼记》讲《尚书》的事情在中书堂传 12 了开来,大家无不为他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魏高祖的耳朵里。于是高祖召见祖莹,让他当面背诵五经,并进行讲解。讲解完毕,高祖大悦,下诏升祖莹为太学博士,一下子从学生当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