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割布教子

孟轲幼年时,父亲就过早地去世了。孟母带着幼小的儿子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人的吃穿,全靠孟母纺线织布维持着。孟轲懂事很早,好奇心很强, 在外面见什么都感兴趣,回到家里就认真地模仿成年人做事。一次,他看见别人家埋葬死者,便在自家院子里堆起泥土,插上小树,用土块做祭品,再学着大人的样子,念着悼词,哀哭祭拜。孟母知道后,对孟轲说:“孩子,

这可不是你该学的事。”于是把家搬到远离郊外的街市中。

孟轲看到街市中杀猪卖肉的,觉得有趣儿,回家后将猫捆绑起来,照着杀猪人的样子,屠宰之后,高声叫卖。孟母想,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不能让他一辈子只做个生意人。于是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

孟轲经常去观看儒士们演习礼仪,回家后就照样练习。孟母这回才高兴地说:“我们早就应该住在这里呀!”

后来,孟母就把他送进学校,勉励他认真读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孟母在学业上督促孟轲,在品德的修养上进行诱导。可是,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一样,没有顺境。有一次孟轲觉得课堂的生活太辛苦了,便借机溜回家里, 向母亲诉说整日读书的苦处。孟母正忙着织布,这时从织机旁站起来,拿过一把刀,把刚刚织到一半的布割断。孟轲感到惊讶,就问母亲:“您好不容易才织出这么一段布,为什么要割断它呢?剩下的这块不能成匹,怎么去卖呀?”

孟母指着织机上的断布,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知道布是怎么织成的吗?养蚕的人辛辛苦苦,将蚕吐出的细细的丝收集起来,织布的人把它们放在织机上,不停地织啊织啊,5 好半天才能织成一点点,要织成一匹布, 要花多大的功夫啊!世上哪里会有容易不付辛苦的事呢?我把还没织成的布割断,就等于前功尽弃,你中途废学,不能坚持到底,和我割断这块布有什么两样呢?”

孟轲听了母亲的话,明白了学习贵在有恒、不进则退的道理。从此,孟轲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儒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世尊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