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书成的《华严经》

庐山博物馆珍藏着一部佛教血经——《华严经》,洋洋 81 卷,近 200 万字,70 多年过去了,血经字迹已呈暗褐色,但仍清晰可辨。半寸有余的小楷体字,笔划端正圆润,一丝不苟,颇见功力。在这部血经的尾页,有不少名人的题词。这部血经被誉为宗教文化中难得的瑰宝,是由庐山海会寺和尚普超刺血写成,整整经历了 15 个寒暑。

普超,原名刘济天,1868 年出生于清代京城一个官宦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酷爱经史,尤其爱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他希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为国家的强盛而贡献才智。1898 年,他参加了“百日维新”运动。变法失败后,大街小巷贴满了捉拿参与维新者的告示,他逃出京城,辗转来到庐山海会寺,暂避风险。不久,传来谭嗣同等六君子遇害,康有为、梁启超亡命国外的消息,他不由痛彻肺腑,在海会寺正式削发为僧。从此一身袈裟,两袖清风,潜心研究佛学。

1900 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大肆抢劫毁坏珍贵文物,消息传到庐山, 普超肝胆俱裂,他的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平静。他决定用毕生精力为祖国的宝库增添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思之再三,他终于下定决心,刺血书写全部《华严经》。

《华严经》约于公元 2—4 世纪中形成于南印度地区,为佛教之经典著作。东晋时著名佛经翻译家佛驮跋陀罗在庐山东林寺将全经首先译成汉文, 轰动一时。1500 年后,又是在庐山,普超决定血书全经。海会寺及庐山其各名寺的僧侣闻讯大惊,纷纷前来劝阻。但普超决心已定,从此谢绝一切交 77 往,足不出寺,深居斗室,苦心刺血写经,每日不辍。到了后来,他不顾身体的极大亏损,以超凡的毅力顽强地坚持着,终于用了整整 15 年的时间,刺

血抄完了 81 卷《华严经》。第二年,年仅 45 岁的普超带着欣慰的笑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这部血经,被视为“镇寺之宝”。解放后,这部血经由庐山博物馆珍藏, 不轻易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