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为难赵伯升

宋朝年间,成都府秀才赵伯升入京赶考。赵伯升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 学识渊博,少年时期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次在考场上他连作三篇诗

文,自觉才高于世,此次一定能考中头名状元,于是带着一种狂傲和轻薄, 想当然地等着朝廷召见。

皇帝仁宗询问这次考试的情况时,主考官将入选的头三名考卷送上。仁宗看了第一名赵伯升的试卷后,对主考官说:“这份考卷,文章做得极好。” 仁宗马上召见赵伯升。仁宗皇帝见他少年英俊,文如其人,心里很高兴。皇帝又当场考问了许多事情,赵伯升都对答如流,毫无偏差。皇帝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庆幸国家又多了一个栋梁之材,但是又觉得他的这番人生经历,有点过于一帆风顺了。没受到什么打击,就很难懂得为政、处事的艰辛, 此后难保没有挫折,平步青云,就难以为成功而吃苦耐劳。只有对他加以锤炼,才能德才兼备,成为承担大任的国家栋梁。仁宗在阅卷时,发现其中有一个字“唯”,赵伯升将“口”旁写作“厶”旁,他心里知道这是可以通用的,但是他决定在这个字上借题发挥,挫一挫这个新状元的骄气。于是问道: “你知道卷内有一个字 17 写错了吗?”赵伯升叩首问道:“不知是什么字写错了?”仁宗说:“是‘唯’字,本应是‘口’旁,你为什么要写成‘厶’ 旁呢?”赵伯升回奏说:“这是可以通用的。”仁宗拿过纸笔,写下八个字, 递给赵伯升说:“你仔细想想,这些字是怎么个通用法儿,给我解释一下。” 赵伯升接过来一看,纸上写着“允兄、去吉、台吕、吴矣”,看了半天无言以对,心中羞愧。仁宗说:“你暂且回去,好好记忆吧。”就这样赵伯升由独占鳌头,变成名落孙山。

赵伯升此时羞归故里,只好流落京城再等 3 年了。深秋过后,仆人也不肯同他一道吃苦了,偷偷跑回家乡。赵伯升孤单一人,旅费用尽,只好每天为人代写文书,卖些字画,勉强维持生计。同时也抓紧时间,发奋读书。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历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也变得谦逊、深沉了。宋仁宗皇帝并没有忘记这件心事。一年以后,仁宗出宫私访,在一家茶

馆里找到了穷困潦倒的赵伯升。赵伯升认不出这就是仁宗皇帝。坐着无聊, 他们便闲谈起来。仁宗故意问他:“秀才是成都人,为什么流落在此呢?” 赵伯升便诉说了落第的原因和经过。仁宗试探着说:这就是当今皇帝不够圣明了。”赵伯升说:“当今皇帝极为圣明。是我读书太少,学问不到家,咎由自取,绝不是皇帝的过错。”仁宗见赵伯升变得虚心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德操和学识有了很大进步,于是决定委以重任。仁宗问赵伯升:“你家住成都,认不认识制置使王大人呢?他是我的外甥,我写封信给他,你可以在他那里讨份差使。”赵伯升连连称谢。第二天,仁宗派人把书信和路费送到客栈,赵伯升便起程回到家乡西川,求见王制置,说明原委。王制置心中纳闷,左思右想,自己没有这么一位长辈。等他将书信拆开,心中大惊,这哪里是家书,分明是 18 一道委任圣旨!里面还交待了有关赵伯升的升迁事宜。赵伯升此时才明白仁宗皇帝爱护和培育自己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