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篇

孩子可以领养,那么树呢?

说到领养,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领养孩子。怎么又出来个“领养树”。 在林业上有这么一句话:树,三分种,七分养。我们国家义务植树活动

已经搞了 30 多年了。北京郊区应该种树的山上差不多都种上了树,这对改变北京地区的环境起到了作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树种下去国家只能负担三年的养护经费,这以后,种下的树就全靠自生自灭了。所以,虽然几十年来,国家花大力气种植了不少树,可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1996 年岁尾,北京的一些志愿者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也就是组织人们到山上去认领几棵树进行管理。活动一发起,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来了,一家三口一块报名的来了,上至 60 多岁的老人、下至 6 岁的小朋友都来了。有几位还是自己从北京城里骑着自行车赶到的。在那里,大家亲眼看到了,同样的生长环境,经过养护的树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树龄,长得枝繁叶茂,胸径达十七八厘米。而大多数得不到养护的树,尽管活了 30 多个春秋,胸径还只七八厘米,而且已长成了小老树。

那天,林场场长徐海峰十分感慨地对志愿者们说:“从某种意义上讲, 管理树的意义要重于造林的意义。管理一棵树,包括清理林子里的杂草、灌木,给树修一个树围子,等于为树修了个‘小水库’。 1996 年雨季,北京地区的降雨量不算小,可是由于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山上的树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水分。像我们人类一样需要关心和呵护的树,现在几乎得不到最基本的管护。每年植树节造林的声势很大,但并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有的还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问题就出在我们造完一片林后,就把它们遗忘了。”

来自首都高校的大学生们,是“领养树”这项活动的生力军。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说:“我从安徽农村来。在我的家乡,原来街两旁全是那种一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梧桐树,后来因为城市建设把树砍了。参加‘领养树’ 的活动,让我知道了爱护自然,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我是师范生,将来要走向讲台。到那时,我要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告诉我所教的孩子们。在这项活动中,我们中的一些同学,很可能还会提出一些有关山区建设、树林养护的合理化建议呢。”

关于“领养树”,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比别的大学的学生感触更深。他们说,在我们林大学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山不绿,有水皆清”。这可以说也是我们投身于林业事业的追求。水保专业的大学生说,就我们专业讲有两个措施,一个是工程措施,一个是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就是植树。他们将来工作的环境可能就是北方石子山区和西北干旱地带。北京蟒山就属于北方石子山区。怎样在这种地形上把树栽活、栽好,通过“领养树” 他们有所收获。他们还希望,自己今天“领养”的树能被一届学生又一届学生继续“领养’下去。

那天,带着自己 6 岁的儿子一起去“领养树”的首都师范大学教师侯志瑾说:“儿子可能还很难懂得什么是志愿者。我只是告诉他,种树有什么好处。他也可能把到这来当成是出来玩。我觉得,也许就从游戏开始,慢慢他长大了会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在玩中感受自然。还希望他知道,很多东西

来得不容易。”这时,有人问和妈妈一块正在卖力地挖树围子的小男孩:“你累不累?”他淘气地说:“我想累累。”

“我们的小水库成了一个了!”这一声大喊,是北京科兴实验中学的老师在给他的学生们鼓劲呢。13 岁的中学生梁冬梅在被问到“领养树”和种树有什么不同时侃侃而谈:“当然不同了,种树就是今天种完我就走了,以后这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种得好坏和我没关系。‘领养树’我和树的关系近了。我每年就要来照顾它,它长好了,是我的光荣。长不好,人家该说了, 你这小女孩怎么干的呀!生物课上我们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文章《地球失去了它的忍耐力》。虽然那上面没提到树,但在某方面,这篇文章中也和树有关系。北京常刮西北风,一刮起来都是沙子,树种好了,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沙子来了还可以遮挡一下。虽然树现在很小,但毕竟有一天它会长大的。我们老师就给我们讲过,一个老爷爷,种了 15 万棵树,结果树上都是鸟,外面刮风进到它的林子里黄沙就没有了。”

听了学生的这番话,带着孩子们一块来的校长洪波忍不住地说:“真没想到平常弱不禁风,在教室里值日,连很简单的劳动都捏着鼻子,或是拿起扫帚也不会干的孩子,出来之后,这么生龙活虎地于,简直个个都是斗志昂扬,就像小鸟出笼似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听说孩子们要去山上领养树,就和他们一起设计起了挂在树上的小牌子。周小路同学给自己‘领养’的那棵树上挂的牌子是用旧乒乓球拍子做的。上面除了写有树种、领养人姓名、‘领养’时间,还写有‘请保护树木、保护大自然’。刚才他还和我说:‘我想等我长大了,小树也长大了,这牌子还要在上面挂着。我会拉着我爸爸妈妈一起来,我要告诉他们,我帮了一棵小树,以后还要像爸爸妈妈对待我那样照顾我领养的这棵树。’在大自然中让学生们上这一课,效果真绝了。”

听到消息自己来的一位美国朋友说,在美国年轻人也非常喜欢参加保护大自然的活动。几年来的北京生活,使她知道水对北京的重要,她希望自己今后能常常来照顾一下“领养”的树,也企盼着这个活动是长期的。

从广播中听到有人倡议要“领养树”的几位老人,那天一边为自己领下的树修枝、刨土,一边很有感慨:“我 53 岁了。尽管现在是市场经济,但人不要老向那个‘钱’看,要向前方远大目标那个‘前’看,环保已经是全人类都在重视的大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就从自己身边能做的事做起呢?一个人一辈子能攒多少财富,而且财富是越花越少。人活一生,能给后代留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福。不是有人说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是我们从后代那借来的,当我们还给他们的时候,仍然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家园。”

有人问两位年已花甲的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来干这种活还行吗?她俩很是得意:“刚才场长说我们干得还可以。像我们虽说是退休了,可身强力壮,造福大自然吗,人人有责。我们‘领养’的这几棵树,自己能干几年算几年,然后让我们的孩子、孙子接着‘领养’下去。现在,小孩子在城里净是跑到公园里去人造的或是电动的玩具那儿花钱玩。到大自然里熏陶一下,对小孩子来说该多有意义。我们想,今天来的这些老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留给子孙一片绿地,一片荫凉。

一次“领养树”的活动,引起了人们这么强烈的反响,是这项活动的倡议者没有想到的。记者问北京理工大学的白帆同学:你认为这样的活动,大学生真的能坚持下去吗?白帆说,这次活动他们学校来的人不多。他听说这

件事后,在系里贴了一张海报,并且告诉同学们要自交 10 块钱车费。最后他

们学校只来了 10 名同学。尽管现在是双休日,有些同学周末没什么事干,可是要他们去参加环保活动,热情并不那么高。白帆同学认为,环境保护现在虽然是国策之一,可是,同学们总觉得那是国家的事,是专家的事,离自己很远。不过,今天他们学校 10 个参加“领养树”的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可以从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上做起的。回去以后,他们会把这种感受告诉其他同学。他希望,也相信会有同学继续加入到保护大自然、“领养”树的行列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