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再生纸名片

如今,名片在我们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这两年在我接到的名片中,上面有的注明了这样几个字“再生纸”。一位丹麦朋友给我的名片上,旧报纸的文字星星点点清晰可见。显然,这是旧报纸回炉后生产出的再生纸。用这

样的名片,用我们一般人的眼光是不是有点“丢份儿”。可我的这位朋友用得十分坦然。

我的这位朋友是从事妇女研究的。她认为妇女和环保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同是女性,我很同意她的观点。不知道我说这话男孩子爱听不爱听,女孩子的天性更接近自然。也许目前这还是人们热衷于研究的一个话题,可每当我参加一些“人与大自然”的活动时,女孩子的热情总比男孩子的更高涨。写到这,我当然非常希望男孩子们出来反驳我的观点,不光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我的这位丹麦朋友告诉我,哥本哈根市环保局下设八个处,垃圾管理处是其中之一。70 年代以来,随着丹麦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垃圾,这些垃圾不仅污染了城市,而且污染了大片农田和水源,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于是,市与市之间开始联合,成立了市级“合作伙伴组织”,修建了 22 家垃圾处理厂和两个垃圾发电站。目前,这种组织已经发展到了 30 多个,管辖面积覆盖丹麦总面积的 2/3。

据这位朋友告诉我,在他们那儿,垃圾处理的关键在分类,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严格分开,分送不同的垃圾厂处理。垃圾分类首先从市民做起, 这个问题难度最大。当地环保局的经验是:要让市民做到,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人们逐步适应,最后做到大家自觉遵守。因为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 有谁愿意生活在垃圾当中呢?在丹麦,可回收垃圾焚烧后用于发电和生活小区的供暖。仅垃圾发电这一项,每年就为丹麦进口能源节省了 12 亿克朗。

丹麦这位朋友的名片,确实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颐和园的环卫工人。当时他们正在昆明湖上“捞脏”。就是把人们在划船时扔到湖里的易拉罐、废纸、塑料瓶从湖水中捞起来。当时正是深秋季节, 他们的手都冻得通红。正像我们刚刚说的,有谁愿意生活在垃圾当中呢?可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人,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卫生习惯。真希望这种习惯不致于伴随他们的一生。怎么改变呢?从垃圾分类开始,是一种途径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查找资料,想了解一下,目前各国的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方便周到严格》,说的是日内瓦垃圾处理见闻。

瑞士生活着本地居民和来自 100 多个国家、120 多个民族的国际职员、外交人员及移民。为使这些有不同生活习惯的人,都能遵守规定,日内瓦市政管理当局和有关公司想了很多办法。生活垃圾是每家天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在房屋设计的时候,建筑师就在厨房里为它们留好了位置。洗涤池下边被做成一个柜子。柜门内侧有一个中间凹进去的铁环,附带一个橡皮筋,只要将垃圾袋套在铁环上,用橡皮筋固定住即可。当需要扔垃圾时,拉开柜门, 撑开口的垃圾袋就会随着伸出来,非常方便。放垃圾的塑料袋分为装 1.5、3、10 公斤的三种。

在日内瓦,生活垃圾以外的东西,也都有归宿。报纸、包装硬纸箱和生活垃圾一样,交给楼里的垃圾点处理。电池由商店回收。唯一麻烦的是瓶子, 需要自己送到指定地点,按塑料及透明、有色玻璃等分别放进相应的铁柜。在方便之外,市政府当然也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垃圾初步分类后,就由垃圾管理所负责了。日内瓦垃圾管理所是市政府最庞大的机构,实行站长负责制。管理所每周巡回检查。对管理所进行约束的另一个机制来自费用。日内瓦的垃圾送到处理厂每吨需要付 215 瑞朗。这笔钱来自于税收,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受监督于民。

为了取得市民对垃圾处理工作的支持,市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有关的公益广告不仅经常免费散发,还画在公共电车、汽车上,登在报刊上, 有效地促进了市民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同时他们特别注意环卫工人的生活福利待遇,使从业人员没有“处于社会边缘”的感觉。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瑞士人进入了过去是外籍劳工传统领域的环卫部门。

米尔顿凯恩斯是一个近 15 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小城市,位于伦敦西北

90 多公里处。1993 年,米市政府投资 650 万英镑建成的垃圾再循环处理厂是英国最大的垃圾再循环处理设施。全市已有 80%的家庭自愿参加了全英国著名的“可再循环处理废物上门收集工程”。居民们将废弃不用的报纸、杂志、书籍、纸张以及衣物和其他纺织品等放入红筐,将各种由金属、玻璃、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制成的瓶罐、容器、包装袋等放入蓝筐,然后在每周一个固定的日子,由清洁工们用特制的车辆挨家挨户收集,运送到再循环厂去。

在垃圾再循环处理厂的陈列室,人们可以看到由这个厂输出的废物原料制成的各种衣物和家庭用品的样品,其质量令人惊叹不已。废物的“再循环” 周期,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人们每天看完的报纸,进入“再循环”过程被制成“再生纸”,然后又在报社印成新的报纸到达读者手中,只需要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

英国环境部门曾经专门发表了题为《让废物发挥作用》的政府白皮书, 提出了该国在处理垃圾、保护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方面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措施。针对每年递增 2000 万吨的家庭垃圾,英国政府设定的目标是 2000 年之前,对其中的 25%作再循环加工或制肥处理。

任何一种垃圾处理方法都有利有弊。再循环法虽有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保护环境等长处,但也有投资大、再生材料有时因成本高而市场销售不好等问题。英国政府已打算采取推动各方参与、对再循环材料实行保护以及税收倾斜等行政和经济措施,来推广这一方法。精明的英国人认为,虽然市政府在这方面的投放很大,但这样做对保护环境和资源、保证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而且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如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减少了某些原材料的进口等。所以,从长远看,在经济上还是划算的。

读完了这些介绍国外垃圾处理的文章。我又看到了一篇我国的《一个家庭主妇对环境的关注》的文章。作者署名柳可白。文章是以提出抗议的口气开始的:“最近报刊、电视里频频谈到‘垃圾分类’的问题。说完‘重要意义’,记者、专家们往往语重心长地教诲,要‘对群众进行教育’,指出‘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位家庭主妇说:“我作为‘群众的一分子’,一个每天需要处理生活垃圾的家庭主妇,听了上述议论,如坠五里雾中。怎么办?难道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是由我们‘群众觉悟不高’所造成?对照实际情况,实在感到这种说法是无的放矢,文不对题。最简单的问题是,我们‘群众’即使将垃圾‘分了类’,又往哪去倒?扔到垃圾站,拉走时不又被混合在一起?所以关键不是什么‘群众觉悟不高’,而恰恰是有关部门工作滞后,造成社会没有给群众提供垃圾分类的条件。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群众是有垃圾分类的优良传统的。对多数人来说,倒不是由于有‘环保意识’那样高的觉悟,而是出于中华民族朴素的‘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美德,觉得那东西要是还有用,扔了就可惜了点。当时垃圾分类最有效的途径是‘卖废品’。那年月, 第三产业不发达,有‘吃饭难’、‘做衣难’⋯⋯什么都难,唯独没感到‘卖

废品难’。因为在大街小巷有许多公家的、集体的废品收购站,童叟无欺, 买卖公平,交易方便。家里不要的东西,那儿什么都要。每每将这些‘破烂’ 收集到一块儿,积攒多了,就叫孩子拿去卖,卖得的钱就给孩子充当了零花钱。这样,物资得到回收,环境没有污染,家里也干净了,培养了孩子的俭朴作风,还有了‘劳动所得’,真是一举数得,皆大欢喜。

“曾几何时,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不知为何,可能是因为不赚钱吧, 遍布大街小胡同的废品收购站慢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走街转胡同的个体小贩,多为外地农民。家里的“破烂”还是不断出现,还是要处理,只好和这些人打交道。不过感觉上,和以前完全不同。首先是他们这也不要,那也不要。送去大包,有许多被他们鄙夷地扔出去(但有时你走后,他又拣了回去)。他们感兴趣的重点,是旧家具和电器。生活中的废品,只要少数几样。好容易他们答应要的东西,又拼命压价,以至于老百姓说‘什么都涨价,就是破烂掉价’。卖废品难的直接后果是,许多人干脆不卖了。扔!我的孩子小学时卖废品,欢天喜地,因有外快吸引。上了中学却拒绝去卖,理由是没法儿受小贩的气。

“我们不想做资源的浪费者和环境的破坏者。但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府。为了环境,为了资源,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子孙后代,政府应当花钱办这件事,从税收中拨出资金,积极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废品收购和处理体系,并给予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废品行业的主渠道。”

正如这位家庭主妇说的,就要走进 21 世纪的人们,当然希望生活在舒适清洁的环境中。不光是希望不被垃圾所包围,也希望空气是清新的。可是目前欧洲各大城市,都在某种程度上受空气污染的困扰。这些城市正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治理措施。希腊首都雅典,是全世界污染情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现在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冒烟工厂、提供大量地下停车场、使用更纯净的燃油以及多栽绿色植物。此外夏季错开工作时间也是措施之一。

在意大利,所有大城市及其近郊都饱受汽车和取暖导致的污染之害。北部米兰市的二氧化氮指数冠全欧洲之首。现在罗马、米兰和佛罗伦萨的历史中心严禁车辆行驶,只有住在那个区的居民例外。米兰正在试行扩大人行道范围。有些城市将目标转向发展公共汽车和电车服务,以便使人们放弃驾车。

在最早提倡环境保护措施的德国,反烟雾法已实施了 12 年。这项法令将

公路使用率缩减到最低水平。这使德国 4000 万辆汽车中的 1800 万辆受到限制。正如以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荷兰那样,许多德国市镇,包括堪称美好绿色城市的柏林,都有计划地发展自行车道,鼓励人们骑自行车。为了适应 21 世纪生态要求,环境建筑学如今在世界各地也流行起来。科

学家们创造了一种理解自然界复杂现象的新理论:模糊理论。在美国纽约就有一座被人们称为绿楼的建筑。在那里工作着的是全美最大的一个鸟类保护基金会。大楼的设计都是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装饰的。里面除采取节电、节水装置、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外,使用的桌、椅、书柜、地毯也都是依据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原则取材制做的。

环境几何学是一种模糊数学,是研究弯曲、旋转、皱褶等不规则形体的几何学。自然界中大多数物体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它与古典和欧几里德几何学相反。环境建筑学从这两种几何学中吸取营养,但是它超出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简单观念。它还涉及对于在地球上生活有突出影响的其他

因素: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地貌、种族、历史等。尽管这种建筑趋势最近 20 年才流行,但在古代已经存在了。例如中国的长城就可算是环境建筑学的一个典范,因为它是利用曲折和不规则的地势修建的。这类建筑的不规则外形和不对称的边缘,经常被指责为“例外”或“异常现象”,有时甚至被认为是“荒唐的”。现正为这类建筑恢复名誉并重新评价。

环境建筑学最优越之处,在于设计时对我们周围的许多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云、树、木、沙、丘、山脉、海岸、花、小湖等。环境建筑学的设计不是装饰自然界,而是希望发挥自然界的功能。或者说,希望人类建筑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环境建筑学有助于确定建筑用材料,更好地将植物、花园、娱乐场地集中在一起,总之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空间。

从一张再生纸名片想到了这么多,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我们人类要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