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南极冰

“绅士们,起床了!”这是一位曾踏上北极的中国大学生给我讲的他的北极之行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话。

这位幸运的大学生刘爽,1989 年 4 月,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和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大学生参加了“冰上行北极探险活动”。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对北极的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刘爽说:“在北极,每天早上 6 点, 英国领队就会站在帐篷里高喊‘绅士们,起床了!’我们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才发现自己的嘴上、鼻子上全是冰碴子,要把冰碴子掸掉才开始穿衣服。我们的登山服上有七八个扣子,每系二三个,就要用一下热手器。那时的气温差不多是零下 40 多度呢。”

刘爽说,北极是冷了点,景色可是美极了,简直可以说是置身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的感觉。四周除了雪还是雪。天蓝得发黑,所以觉得挺神秘的。他

们一天的活动很紧张,要做环保试验、要学野外搭帐篷。很苦、很累、也很有意思。

人们都说北极是科学考察的天堂。地球北极,在地理学上指地球自转轴同地球表面在北半球的相交点,所 有经线北端在北极汇合。北极点没有东方、西方和北方,四面八方都是朝南。那里有极昼、极夜现象,每年连续 6 个月

为白昼,其余 6 个月为黑夜。地理北极与罗盘磁针所指的北磁极和地磁北极

并不一致。地理北极位于北冰洋中一点,海深 4087 米,覆盖浮冰。极地中心

区指北极点为中心北纬 80 度以内的区域,它是被周边陆地环抱、为冰雪所覆盖的大洋,其外沿地带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北极和南极不同的是, 南极几乎全是陆地,北极却几乎全是海洋。

冬天,北极每月有 24 天月亮是在地平线以下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天空和大地也不是完全黑暗的,因为云层把隐藏着的月光反射到冰雪上,冰原沐浴在暗淡的曙光中。有时天空还闪耀着暗红色的光,那就是著名的北极光。当环绕北极海岸的冰雾化散的时候,可以见到大量的冰山。它们半透明的峰顶被云雾盘绕。

到了 3 月份,北极开始骚动起来。但是,春天从南方长途跋涉而来,也带来大风暴与暴风雪。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海鸟。当天空变得更加明亮时, 动物也醒来了,地鼠是少数几种在北极地区越冬的动物。它们挖开洞口的冰雪,跃出 50 多米到另外一个通道中去寻找配偶。此时,熊、海豹也纷纷出去寻找配偶。狼在山地的雪地中吠叫。在平原及“加拿大低北极带”的苔原上, 大量的驯鹿开始它们一年一度的集体北迁。它们哦哦叫着走过荒芜的土地, 向北奔跑到北极海岸的一片新牧场去。

慢慢地,冬夜的昏暗让位于春天,太阳第一次上升到地面上来,把灰蓝色的冰原染成橙色。海面上一簇簇冰山闪着银光,映出各种形状:浮动的冰柱、冰碑、童话般的宫殿,使人眼花缭乱。太阳升起是北极的黄金时刻,阳光照入海面产生了二氧化碳,浮游生物大量生长。这是海洋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沿海的海湾、小港、峡湾,几天之内就能生长许多小鱼,它们又是较大的北极红点鲑鱼的佳肴。甲壳动物及小鱼是鳕鱼及其他鱼类的美味食品。海上的冰碎裂后,丰富的食物又会引来海豹、海象、鲸鱼和无数的海鸟。

5 月是迁徙的旺季,鹰成群结队地从南面飞向阿拉斯加。即使在夏天, 极地的生活也是艰苦的。这点刘爽在还没去北极时就已被人们告知,所以他做好了充分准备。刘爽对我说,只有真正到了北极的人才更深地体会到:为了生存,每一种生物必须与所有其他生物互相配合而依存。生态平衡在那里竟是如此的微妙和默契,一种生物的生命循环须臾停顿,就会导致其他若干物种的大量死亡。浮游动物养着甲壳动物,两者又依次养育了鱼类及哺乳动物。为数众多的小海雀是北极狐、渡鸦、灰蓝色海鸥的饲料,它们自己又要吃小海鸟的蛋和雏鸟。同样雷鸟是大隼的主食。当北极熊以极大的耐心等待海豹在冰水中的吸气孔上出现时,狐狸早在它们附近伺机以待,以便打扫战场,食取它们弃下的肉食。驯鹿和麇鹿以地衣为食物。但驯鹿和尾随它们的狼也有传说中的默契:狼吃掉鹿群中的老弱病残者,以保证驯鹿有个强壮的队伍。这也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苍鹰成群结队在上空翱翔捕捉牺牲品, 渡鸦和狐狸尾随其后拾其牙慧。

迁徙是生态食物链的一个基本部分,为千百只鸟、狐狸、狼、狼獾等动物提供吃食的机会。雪枭、鹰、贼鸥这些猛禽以啄食小动物为生。它们在空

中盘旋寻食。秋天快要结束时,太阳又再次向地平线下沉,这个短促而活跃的季节的开始与结束是非常准时的。

为了去北极,刘爽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在一篇报道中他看到,加拿大地质学家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岛进行调查时,在这个至少有 70%~ 80

%的面积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的岛上发现,在冰雪之下竟保存着一片非常完好的热带树林化石。化石以喜温热的植物——水杉为主。其中有些树龄高达千年以上。经鉴定,其生存年代距今 4000 万年到 6500 万年,相当于地质史上的老第三纪早期始新世时期。随后,科学家们又在这片化石林的地层中, 采集到许多种子和动物化石,其中有马、犀牛、貘、鲡、狐猴等,从而进一步证明,当时这里具有热带气候。其实,类似的情况,人们也在西伯利亚、北欧等地发现过。

有人曾认为这是太阳辐射增强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地轴倾斜增大的结果。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美国一位科学家认为,埃尔斯米尔岛等高纬度区在始新世的温热气候,与海底的地壳活动有密切关系。有关这些的争论, 至今难辨孰是孰非。但在今天的北极,短暂的夏天一旦过去,河水不再流动, 峡湾和海湾开始结冰。不久,冰层覆盖住水面,飞雪铺满山谷,最后一批鸟也向南飞走了。太阳撤退,北极世界又再次回到沉寂与严冬之中。

我们人类的活动,如今已对北极地区构成了严重的污染,北极烟雾和酸雨已开始影响位于北半球的国家。我采访刘爽时,有一句话他和我说了好几次:“我们的北极‘冰上行’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唤醒人们对北极的关注和环境意识。真希望通过你的笔告诉更多的人。”我认认真真地答应了他。

在北极,刘爽还有最得意的一件事。那是攀登爱斯米尔雪峰。那天,天气非常冷,气温在零下 45 度,刮着大风。他们每人负重 15 公斤。各国青年都很兴奋,也很紧张。可是和他们相比,刘爽的心里还多了一份神圣和神秘。因为在攀登雪峰之前,他就有一个小小的计划,他要把自己悄悄制做的那面红旗插在爱斯米尔雪峰的峰顶。爬上峰顶后,他立刻从兜里掏出红旗,旗上写着“中国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几个字。当他把旗子插好后,各国的青年都羡慕极了。刘爽当时只觉得这是自己在北极最辉煌的时刻。因为他在那里留下了自己学校的旗帜,留下了我们中国人的足迹。

刘爽是我采访的去过北极的人,高钦泉则是我采访过的去过南极的人。他说由于当年中山站是当年建成当年越冬,准备工作仓促,生活设施很不完备,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说饮水吧,他们只好找几个盛东西的铁箱,从友邻站要几个加热器安上,靠化雪水供饮用、洗澡等。房间里的啤酒罐头都冻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高钦泉给我讲的故事中,除了科学考察以外,最热闹的场面就属他们在南极钓鱼和球赛了。

南极的鱼特别傻,随便在鱼钩上放点什么,塑料泡沫都行,它们便抢着上钩。有时甚至刚把冰洞钻透,鱼就会随着水一起冒出来,队员们个个心花怒放。在说到和原苏联站的科学家们踢足球赛时,高钦泉更来劲了:“一次正好是苏联的一个节日,他们邀请我们到他们站进行中苏友谊足球赛。在南极踢足球虽不像国际比赛中有那么标准的绿茵场地、灯光设施,但那无边无际的海冰场则是世界上任何体育场都无法相比的。当时温度在摄氏零下 20 多度,双方互赠了纪念品后,足球赛就开始了。双方的队员中没有一个称得上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而且冰面又很滑,可队员们个个来回奔跑,到处抢

球,不时有人被摔得仰面朝天,引起哈哈大笑。那天比赛的结果是中方 1 比

6 输给了苏联队。不过当天的晚上,中方又邀苏联科学家们到中国站举行乒乓球赛,这回苏联队就抵挡不了中国队的攻势了。高钦泉说,这两场比赛, 应该说是我们两国“运动员”各领了风骚。

说到南极,人们马上想到的可能就是企鹅。高钦泉在南极的 300 多天里, 专门对企鹅进行了科学考察。他发现大多数企鹅都在南极的夏季生儿育女, 它们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雌企鹅每年产蛋两枚,孵化以雌性为主,有时也雌雄轮流。有一种帝企鹅,生儿育女是在严寒的极夜期间。它们每年 4 月份开始聚居,寻找配偶,5~6 月份交尾产卵。雌企鹅产卵后便到海里捕食,孵化的任务就落到雄企鹅身上。

高钦泉说,在南极过极夜是最苦的,南极的极夜长达 58 天,没有阳光, 短暂的几个小时的所谓白天,像太阳落山后的黄昏一样。在这漫长的极夜中, 人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了,头脑昏昏沉沉不思饮食,有的人吃过饭就想睡觉, 半夜三更起床听音乐。站里一看这样不行,就严格执行作息制度,按时就餐, 按时工作娱乐。在严格要求了,大家总算慢慢习惯了。

高钦泉还告诉我,南极真正被人们发现是 19 世纪初的事了,至于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则是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南极洲的一个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的永久性冰盖,那里陆地面积的 98%为冰所覆盖,犹如一个大“水晶宫”。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为 2700

米左右,有些地方则超过 4800 米,冰盖总体积达 2450 万立方公里。南极洲

的冰储存了世界淡水的 70%,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全世界海平面将上升 60 米,世界上一些岛国、地势低洼的国家和很多国家的沿海城市和大片土地将被海水淹没。

随着各国科学家的合作深入发展,南极科学考察又传出喜讯,其中最令人鼓舞的,是每年由南极大陆飘下来的晶莹冷峻的冰山,约有 20 万余座。有

人作了估算,这些冰山所含的淡水,是当今世界 50 多亿人口年均淡水用量的

45 倍。沙特阿拉伯是贫水的典型,雨量极少。农田和森林仅占国土总面积的

3%。那里居民用水 90%以上是靠海水淡化。他们长久以来就在考虑把丰富纯净的冰山从南极拖到他们那去,供人们饮用和农田灌溉。但目前运输费用太高还没能实现。

南美洲的智利近年来一直在取南极冰山,但规模很小。这既是技术原因, 也有成本高昂的因素。其他缺乏淡水的地区和国家,也都因为上述原因只能面对南极“望冰兴叹”。但是科学家们从来也没有放弃过把冰山化为淡水的研究。苏联科学家就认为,体积为长 500 米、宽 300 米、高 30 米的冰山,最适宜于长途运输。他们设计的方案是,当通过卫星选定冰山之后,用几只首尾相连的遥控自动船顶在冰山后腰,推着冰山前进。冰山前进的速度由电脑控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来决定,以冰山消融量最低为选择最佳值。据有关专家估算,采用这一方案,用三个月时间运送千座冰山,距离为 7000

公里,包括卫星探测,遥控运输在内的各项费用,大约只要 23 亿至 25 亿美元,是淡化等量淡水费用的 30%到 50%。南极冰山是地球上宝贵的固体水源,约有 2400 多万方公里之巨,相当于江河湖水总量的 110 多倍,它足可使大洋洲 83%的“旱地”、非洲 53%的“焦土”、亚洲 38%的缺水区、我国四亿亩盐碱地和 16 亿亩“戈壁滩”变成云梦泽国。

因此高钦泉说:经过科学考察,他们认为,开发南极冰山,前景相当可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