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区篇 城市里的森林

汉堡是德国的大城市,人口 160 万,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70 年代以前,汉堡在远郊区购买地皮,把垃圾堆积起来,这样做既占用土地,又污染了环境。后来市政府采取在垃圾山上堆土栽树的办法进行治理。但是大量的城市垃圾每天都在产生,不能老买地皮堆放垃圾。于是汉堡市政府在离汉堡市不远的地方建立了垃圾焚烧厂。那里每年可以焚烧垃圾 26 万吨,占汉堡

市生活垃圾的一半以上。垃圾产生的热量每年发电 1.6 亿度,够 4 万人口的

城市照明。花木公司利用余热建立了 10 多万平方米的温室,种植花卉。仅玫

瑰园就达 6 万平方米。

垃圾变为鲜花虽然表面上美化了环境,可是大量焚烧垃圾同样污染环境。一个年处理 20 万吨垃圾的焚烧厂,每年要清理 6 万吨有毒炉渣,产生

10 亿立方米的烟尘。于是在德国,处理垃圾又实行了双轨制“黄桶、绿点”。这是鼓励居民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德国垃圾中,有 65%是纸盒、铁罐、玻璃瓶和塑料制品等原料,如统统运出付之一炬,也是十分可惜的。

留德博士李皓,在德国期间曾把我们早年间各家各户分类卖垃圾的情景向德国朋友描述。结果是,德国人盛赞我们中国人聪明,有远见。

我在德国访问时,游览的第一个城市是慕尼黑。那天朋友带着我欣赏了富丽堂皇的新、老皇宫。当市政大厅的午间钟声响起时,朋友建议我们到“英国公园”里边吃饭边休息。那里的公园不用买门票,与其说它是公园,还不如说它就是一大片绿地。绿地上有纵横交错的溪流。让我惊奇的是,波光粼粼的碧水几乎和绿地处在同一平面上。绿地四周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伸向天边,可谓水、山、树、天连为一线。

那天晚上,朋友拉着我到她家附近的森林里散步。这是我第一次在处于市中心的森林里散步。朋友说,在德国,不光是慕尼黑,很多大城市里都有森林。她家附近的森林里还时有野猪出没,它们和人类平安相处。那天我的心里有点矛盾,又想见到野猪,又有点害怕。

我去海德堡,本是为了寻觅莱茵河最大支流之一内卡河畔的一座建于 14 世纪的古堡。当我在古堡中流连忘返时,我发现,古堡之所以显得神秘,是因为它掩映在幽静的绿色之中。

在古堡附近有一条“哲学家之路”。循路而上,可以一直走到圣灵山顶, 进入著名的奥登森林。那里林木茂盛,花香袭人。凝神感受这一切时我体味着,这里为什么不仅被视为海德堡最著名的林间小道,而且也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散步场所”。是啊,在这条小路上漫步,既可欣赏着绿树丛中古堡的雕琢,又可沐浴着大自然中的清新。

在德国,这种感受是时时陪伴着你的。无论是坐火车下到南方的慕尼黑, 还是上到北部的汉堡,沿途的古老建筑和树林,一直让旅行者赏心悦目。特别是四月份走在从柏林前往汉堡的路上,你可以看见,地上还有枯黄的树叶, 树枝上又抽出了新芽,而往林中深处张望,漫山遍野的嫩绿,像是给林子披了一层薄纱。

在铁路两旁的森林中,我看见一些家庭围坐在绿地上野餐,孩子们在枯叶上跳跃,老人们在林中遛狗,年轻人在林中悠然自得地骑着自行车。看着

这样的情景,我对在柏林街心森林中看到的一句话“树在人存,树无人亡” 的警示,有了更深的感触。

如果光顾科隆郊外,同样是一忽儿如进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一忽儿如踏广袤草原,满目风吹草低。万绿丛中缀上几簇盛开的鲜花和几汪明镜般的湖水,蓝天、白云、绿树、青草、净水、鲜花,错落有致,真分不清是大自然的“恩赐”还是“人化的自然”。

唐锡阳先生在他的《环球绿色行》一书中曾写到,巴伐利亚森林公园由于注意森林的保护和恢复,一些稀有的动物种类如雕枭、普通渡鸦重新在那里安居。欧洲业已濒危的松鸡,在这个国家公园中找到了最后的避难所。德国的国家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都是对外开放的,而且把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巴伐利亚森林公园每年大约接待 150 万游客。这里所以吸引游客,大自然的魅力是主要的,但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里有诱导孩子们探索自然的森林游乐场和森林学校。植物园是公园中的很小部分,在那里有生长在欧洲的各种各样的普通植物,包括高山植物、岩石植物、草原植物、荒漠植物、沼泽植物、湖泊植物、溪流植物以及本地历史上有过而现在消失了的植物,也有几种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的客籍植物。每种植物不仅挂牌说明它的名称和特性,更重要的是, 展示它的生态环境。人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植物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自然就产生了回忆、联想以及想知道更多科学知识的兴趣。

我坐在从法兰克福开往海德堡的火车上时,遇到一群学生,他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森林里去上自然课的。坐火车到森林里上自然课,听着就馋人。在火车上,孩子们看着窗外,我这个成年人的心和他们一块,也飞到了林子里。

在德国,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成为群众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还是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的一项措施。我们常认为旅游和保护是存在矛盾的。德国人的经验是对游客的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例如,在每年 1 月 1

日至 7 月 15 日之间,有 2600 公顷的松鸡栖息地就禁止游客进入。公园内有一个非常幽静的拉歇湖,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有 3/4 的湖岸是禁区,只有1/4 的湖岸在晴朗的夏天允许游览,而且限制人数。走在这个湖边,确实是倒影森森、雁鸭游弋、古树参天,一派原始的景象。

林立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混浊的空气,是现代化工业城常见的景象。然而德国,每座城镇都绿树掩映,芳草如茵,空气清新。当然,尽管这样, 德国的森林目前仍然面临着公害的威胁。据专家统计,森林受害主要来自于汽车的一氧化碳,其次是虫害和有害粉尘。为此,德国的森林保护协会和一些专家,呼吁人们少用私人汽车,多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并且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用于森林保护的研究。

德国为促进绿化建设,每 10 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园林艺术展览,名为展览,实际上是各国园艺人员筑造花园的一次大竞赛。办法是选择某个绿化比较薄弱的城市,辟出一块空地,让参加者构筑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小“园林”, 以此推动当地的绿化工作。

德国政府对绿化工作依法严格管理。早在 1975 年,政府就颁布了《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法》,规定只有经过州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开垦林区,把林区改作他用;森林主有义务在采伐过的林区重新育林。为了保持或恢复森林的自然风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营林区已不再作用材林。为保护动植物区

和某些特别景点,德国政府设立了 1800 个较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

在德国,每天早晨常见人们迎着朝霞,抛食喂鸟。在那里,全国鸟类保护协会的会员有十多万人。青少年们在协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听取有关鸟类的报告,观看有关电影,集体做人工巢箱及供食台等。

在德国还有这样的规定,每年为一种鸟的“鸟类年”。这一年要特别注意保护这种鸟。比如有一年就是“黑色啄木鸟年”。每一个“鸟类年”,生物学家都要对指定鸟类的生活方式和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保护性措施,并且为它们建立生活特区。在德国,除了乌鸦、麻雀等少数几种鸟外, 几乎所有的鸟类都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人们对鸟类只有喂养的义务,没有伤害的权利。

鸟类环志工作是保护和研究鸟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早在 1901 年就开始搞鸟类环志。在德国未统一时,原西德年环志约 5 万~10 万只,年回收 4000 只。70 年代开始用电脑控制,至今已建立了完备的计算机系统,并将信息与欧洲环志中心联系起来。环志时,一网最多能捕到 1500 多只鸟。捕得的鸟用布袋装回,进行称重,测量飞速、换羽情况观察及戴环等,登记完后,立即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