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定位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由于它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历来为科学界所瞩目。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不断有外国人进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

人口急剧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粮食短缺和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几大难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生物资源的锐减和气候、土壤状况的恶化,其严重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据统计,现在全国大约有 1/3 的草场不同程度地退化,国内、国外都有不少人类遭受自然界惩罚的例子。

高原生物学,最初听说这门学科的时候,我觉得有点神秘。在青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所所长杜继曾给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中心任务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生态学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解决草场问题,以及草场上能负载多少牛羊,这对发展牧业,恢复草场,使草场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二是遗传育种。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发展育种,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三是解决环境适应问题,目前重点是解决高原低氧的问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给人体和其他方面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常常给人带来一些疾病。

高原所的研究是有成效的。他们试制出来的小麦“338”号,在青海西柴达木盆地试种,亩产单产超过一吨,被同行们喻为在高原上放了卫星。他们研制出的“602”号小麦,耐寒、耐土壤瘠薄。培植出来后,向他们要种子的信像雪片似地来自本省、甘肃、新疆、内蒙、山西和东北三省。一位副研究员研究了将近 21 年后,种出的小麦,穗长相当于一般穗的两倍,接近一尺, 上面还有一些小穗。人们看了无不为小麦还能长这么大的穗而惊叹。为此有人说,这一品种的诞生,为我们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育种渠道。

说到高原,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缺氧。科学家们说:不是以往被人们认为的,低氧仅作用于某些器官,产生器官上的不适应。因为缺氧不是某个器官的缺氧,是每一个肌体的每个细胞都缺氧。海拔 4000 多米的高原矿区,工人得肝病的特别多。卫生部门曾派人检查,是不是有什么病毒感染,结果没查出来。食堂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病菌。后经证明,高原缺氧是造成肝损坏的重要原因。

高海拔地区的人容易衰老,这一现象是大家公认的。目前高原所的研究, 对此已有了初步认识,高原本身可以促使人早衰,包括记忆力衰退,劳动能力下降,肌体多病等等。我国最高的一个煤矿,在海拔 5200 到 5500 米,那里也是我国人类长年生活和工作的最高区域。高原所的研究人员在那里进行调查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地区凡是什么病比较多,就肯定会有防治这种病的药物。自然界就是这样,赐给并掌握着生态平衡。对科学家们来说,这一研究有着无穷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原,一个世界上地处海拔最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建成了。什么叫高寒草甸?高寒草甸,是指由寒冷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以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 向东延伸到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小五台山南台,海拔 3200 到 3500 米。高寒草

甸是亚洲中部高山及青藏高原隆起之后所引起的寒冷、湿润气候的产物,是地带性植被类型。这样的生态系统,其动、植物种类组成,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牧业特点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都明显不同于低海拔的草原和草甸类型。

我国北方的草地是 43 亿亩。从东北到内蒙一直到新疆的天山,这样一条

温带草原有 20 多亿亩,其他的 20 多亿亩全在青藏高原。如果算上南方的草地、沿海的滩涂,全国的草原是 60 多亿亩,青藏高原仍占了 1/3。全世界的蒿草大约有 24 个种,青藏高原上有其中的 20 个种。研究这块高原,显然有着特殊意义。

经过长途跋涉,1993 年 8 月 19 日下午两点半,我到达了我国海拔最高的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那里的海拔是 3250 米。一进定位站的大门,耸立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玻璃钢的牦牛。牦牛的后边有这个所的老所长写的一段话: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 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

下面这一段,是我当时记录下来的录音:《下车声⋯⋯)科研人员:大家都劳动去了,今天的活儿是围网栏。这是我们站长周兴民。从 1976 年建站就在那干起来的周兴民站长,见我一下车就急于想认识高原,也就不客气地如数家珍地给我讲开了。

“咱们这个地区是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角,祁连山南坡,那边你能看见有雪的山,平均海拔都在 4000 米以上。青藏高原 240 万平方公里,高寒草甸占了一半。(高原上的流水声⋯⋯)你看。这个刚出地面紫色的小花叫阿拉善马先蒿,花心像不像大象的鼻子,学术上管它叫喙。这种植物叫香青。那边一丛一丛的叫金露梅。这种咱青藏高原山坡的阴雨河边两岸都有,学名叫蕨麻。它的根,就是唐僧取经时吃的人参果。这叫星星草,你这么一看,咱们这儿整个草原是不是红红的,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荒芜。

高原上的 8 月已是初秋了。耐寒的植物有几种长法,一种贴地面而生, 平铺在地上,还有一种莲座桩的,我们习惯称它们为佛爷座。这个地区大约有 500 多种植物,一平方米有 20 到 30 种植物。咱这高原气候寒冷,冬天缺草,为了保证牲畜能过冬,还必须有人工草地作为它们的补充食物。草最好的利用期只有三年,以后没有其他措施就要退化了。我们在这里搞试验、研究,不单是要研究如何提高草的产量,还要弄清引起草退化的原因,和防止有毒杂草的侵入。附近的牧民很喜欢用我们的草种。”

周兴民站长还告诉我,据他们的调查,青藏高原的老鼠吃掉的草,要占草地的 26%,这可就有点不太合理了。于是他们研制出了一种药,能使老鼠变害为宝。可自然界是生态平衡的,为了制药,老鼠抓得太多,它的天敌

——一些大型鸟又没有了食物。所以定位站现在有这样几块实验地:放进老鼠的,不放的,能让天敌吃到它们的和罩上罩子天敌吃不到它们的。这些试验都是为了今后能更合理地利用草场。

五六十年代,青藏高原一只羊的胴体一般都在 40~50 斤重。胴体重,就是把羊宰了以后取掉内脏。头和皮称出来的重量。可近年来,由于草场退化, 一般的羊也就是 20 斤左右。如果要找头 40 斤重的羊,那就要在羊群里找最大的了。每只羊都是四个蹄子,一张嘴。现在,两只羊的胴体是过去一只羊的,可吃的草、践踏的草地还是两只的。

一般来说,青藏高原上平均 12 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只羊。定位站的科学家

们经过试验,现在大约 10 亩地就能养一只羊,节省了两亩地。青海省可利用

草地是 5 亿亩,这样算下来,真是可以增加不少载畜量呢。

定位站的氧气是内地 70%到 80%,走路时我有点喘。第一次站在高寒草甸上,望着盛开的鲜花,听着小鸟的鸣叫,数着在草地上悠闲地漫步的羊群, 我修正了自己过去的想法:高寒草甸,一定是荒凉的。我兴奋地体味着那里的勃勃生机。

退化草地如何恢复重建,目前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热门。周站长对我说:过去人们总把青藏高原叫做沙漠或者是荒漠,生命的禁区。通过科学家们这些年来的大量调查,已经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以往认为青藏高原上只有 42 种植物,现在看来几百种都不止,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大部分植物都是药用植物。青藏高原上的动物就更加丰富了——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盘羊,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独有的动物。青藏高原上一群藏羚羊有时多达几百只。人们都知道峨嵋山有猴子,可要形成这么大的种群, 一般说来做不到。

揭示青藏高原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高原气候的机理,这是高原定位研究站的基本的目标。作为一个研究站,揭示了结构功能以后,还要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给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定位站成立后,先后已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那里工作过。美国前生态学会主席普利斯教授说:“你们这个地方是独一无二的,这样一个研究特殊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性的研究, 是一个理想的场所,而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被世界公认。”

在高原定位研究站的第二天早上,我第一次在海拔 3250 米的高原上看到了日出。那天空的透明,那颜色的艳丽,都是我难于找出什么词汇形容的。除了景致使我终身不会忘怀以外,那天早上,把我冻得也挺让人印象深刻的。8 月份,气温却是摄氏零下 1.2 度。定位站的气象员说,即使 7 月份,温度

计上的水银柱也常在这个刻度上。那里最热的气温是摄氏 9 度。

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那天我问周兴民:“长年在这种高海拔的地方工作,感觉怎么样?”他说:“习惯了。”“身体受得了吗?”“习惯了。” 可我后来知道,在定位站,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不管是老的少的都比较严重。当时周兴民还对我说;“我 1976 年来时是住帐篷、马圈,1985 年才有了院子,有了楼。现在有电视,能洗澡,已经是天堂了。”我又问一位年轻人:“你觉得这儿是天堂吗?”年轻人说:“当然不是天堂了,但也不是地狱。对我们搞生态的来说,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野外工作站。我的野心是, 要在这里创立一个青藏高原生态学的学派。”

在高原定位研究站采访时,有人向我这样介绍了青藏高原上的牦牛,他们说,牦牛可浑身是宝,毛捻出的线可以织帐篷,供人吃的是牛奶,供人烧的是牛粪,牛皮能做皮鞋,牛绒,在国际市场上如今被叫做“软黄金”。可当我就要离开高原定位站的时候,心底突然涌出这样一种感慨:在高原上从事科学事业的人们,你们就是我们共和国的牦牛,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