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

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

1870年,北方大地春意盎然。当繁华的京城还是一片节日气氛,春节余欢还未消失的时候,原两江总督曾国藩怀揣满腹心事,就忧心忡忡地从北京起程向直隶省城保定府进发了。

就在一个月以前,也就是在1870年腊月初,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接到圣旨,调他为直隶总督时,他心里感到些许高兴。他深知直隶地处京畿要地,其总督一职非重臣莫属,这是皇帝和慈禧太后对他的重用。

曾国藩便匆匆收拾行装于腊月十三赶到了北京,住在北京金鱼胡同的贤良祠。这里离紫禁城东华门不远,入朝非常方便。这位封疆大吏虽在公寓享有优厚的生活,但他独自一人每日除了接见一些京官大臣外,他并没有什么事。

有一天早晨,曾国藩对镜整装,看到自己两鬓白发,显出一幅老态龙钟的样子,又感到近年疾病缠身,早已力不从心了。忽然,他有一个念头涌上心头,不如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方为上策。于是,他在下榻处写了一份告老还乡的奏折,揣在袖中准备上朝时趁机递给皇上。

谁知,曾国藩一等便是一个多月,直至正月十七才得到皇上传旨接见。这位曾大人步入皇宫后,心情就紧张起来,唯恐有违宫禁,一切小心从事。

当曾国藩见到同治帝时,同治帝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说:“现在畿辅要区,正赖重臣整理,该督当仰体朝廷倚畀之专,勿拘故常而遂萌退志,以副委任,有厚望焉。”

当曾国藩到了养心殿见到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时,因曾国藩是朝廷重臣,太后便赐座给他,并问了他生活起居的情况,然后对他说:“直隶是京城重省,你要治理好,此去直隶省有3件事首先要做:一是练兵;二是治吏;三是治水。”

曾国藩连声称是,在太后的信任下,他把那份告老还乡奏折的事早抛之九霄云外了。曾国藩退朝后,便选在正月二十一就起身赴直隶就任了。

曾国藩在轿中手持直隶地图,沿着永定河堤东行,一路查看河堤水患,凡是遇到龙王庙都要下轿进香,以求直隶地区能够风调雨顺。

当曾国藩安顿好一切之后,他就选定在西院修建了一座龙神庙,并且派人将他湖南老家的古藤萝移来了一棵枝栽在了总督府后院。一切就绪后,他选择农历二月十三这个吉日才搬进了总督府大院。

当时的直隶,正处在混乱时期,直隶所辖范围到处是一片民生凋敝的景象。这里满地灾荒,饿殍千里,再加吏治腐败,军队松散,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曾国藩上任后,就采取措施开始整治这一地区。

一是整顿吏治,减轻民负,严令各地“不准于应征钱粮之外,加派分文”。告诫各级官员要“视民事须如家事”,为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条件。

二是清理狱讼,对长期积压的各类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制订了《直隶清讼事宜十条》的地方性法规。

三是治理河道,进行永定河清淤,并加固了南北两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灾的发生。

四是赈济灾荒,采取了相应的开设粥棚、开仓放粮、发放救济金等措施。

曾国藩力主隆礼重教以拨乱反正,他在题直隶总督衙署楹联中写道:

念三辅新离水旱兵戈,赖良吏力谋休息

愿群寮共学龚黄召杜,即长官藉免愆尤

曾国藩当直隶总督时,非常重视教育。在直隶总督署的斜对面有一个保定莲池书院,曾创办于清雍正十一年,这里昔日庭院高雅,人才辈出,是当时国内四大名书院之一。书院自创立之日起,就得到清朝皇帝和各级官员的重视,乾隆帝曾四次巡幸莲池书院,欣然赐诗上百首,其中有首特别闻名:

直省督勤书院规,保阳独此号莲池

风开首善为倡率,文运方当春午时

因此,历任直隶总督对莲池书院都是特别看待,督导有方。曾国藩到任后,他使莲池书院是焕然一新,成为了当时华夏近代国学的翘楚之地。

曾国藩对莲池书院的看重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出手不凡。他上任伊始,并没有像以往总督那样直接入住督署内宅,而是破天荒地直接寓居于莲池书院内办公。直到16天后的二月十三日,才移居总督署内。

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他到达保定的当天出门拜客的时候,就到莲池书院山长李嘉端处久坐,后来双方多有来往。仅据日记记载就有11次之多,他们多次长谈,其内容多与书院之事相关。

在此16天小住中,曾国藩常与其次子曾纪鸿、弟子吴汝纶等游览古莲花池,巡视考棚,观人拓帖,与师生们多有来往,砥砺学问,并亲自为书院考试出题,抽空则和莲池书院山长李嘉端畅谈,了解保定府乃至直隶全省的历史文化。

曾国藩寓居莲池之初,就决心在自己任上由点及面地改变直隶的学风与士风。他特意把莲池书院当作向直隶士子宣传革新、提倡务实观念的主要窗口。他下榻莲池书院这一尊师重教的义举,可以说进一步加深了对莲池书院的认识,他从而下定决心要通过莲池书院这所文教重镇,来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的文化。

曾国藩这样的行动,在历代官员中都是极其罕见的。他如此敬重教育,充分表明了他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的明确态度和追求。

曾国藩不仅多次与莲池书院师生叙谈,而且不厌其烦,亲自为莲池书院的考试生童命题、亲批学生课卷、甚至亲自送学。莲池书院常年有月考、岁考的习惯。岁考就是学年大考,在正月举行,岁考及格才能作为院内生留在书院继续学习。

月考是每月举行一次的考试,考试分为“官课”、“斋课”、“古课”三项。所谓官课,是由总督、布政使、按察使、清河道员、知府所谓五大宪分别做主考官,轮流拟、阅试卷的一种督察性质的考试。

曾国藩对官课十分关心,到任后的第十五天,即同治八年二月十三日深夜还在“因明日考书院,将出题目,沉吟良久”。第二天早饭后才写好,他在考棚号舍巡视时才将题目交予负责监试的清河道。

曾国藩移居直隶总督署后的第二月二十五日晚上,即“将书院各卷略一翻阅”。第二天,他“请州县五人来看书院各卷”,两天后“因昨请州县阅书院卷,恐有不当,故请麓樵与挚甫、廉甫辈再一复校也。”他自己也“将各卷清点一番,略阅数卷”,他可谓是慎重把关,绝不放任。

此外,曾国藩还屡次专程为莲池书院生童送考送学,给予精神鼓励支持。然而,曾经动荡岁月后,莲池书院学风的改善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顺利。曾国藩到任后1869年的五月十三日莲池书院例行月考时,尽管由他亲自监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莲池书院“官课,诸生多不交卷,一哄而散”。

但是,曾国藩并不气馁,他在与书院山长李嘉端详细商议后,在十八日上午亲自带领衙役捕快到书院“送”闹事的诸生“补行斋课”,化解了这场风波。为勉励学生一心向学,他还以“中兴名臣之首”的身份替莲池书院考卷写榜发榜,这对真正专心学问的书院诸生是极大的鼓励。

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其整顿社会风气、重教兴学、惩治腐败官员、救济灾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直隶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旁注]

养心殿 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这里成为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

奏折 折子、奏帖或折奏,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以后普遍采用,雍正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200多年。奏折按内容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和贺折4类,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的朱批。

慈航寺 又名龙王寺,几度兴衰,一庵一寺,千年间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诸天菩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兴旺。

龙神庙 我国古代传说龙也是水中的一位神仙,它负责兴云布雨,掌管一方的天气和气象变化。古代百姓历来有以龙神为崇拜对象的习惯。为龙神兴建的用于祭祀的场所就叫做龙神庙。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省长沙。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阅读链接]

曾国藩刚到直隶上任,各级官员为新任总督接风洗尘。大家知道曾国藩爱吃螃蟹,但是当时数九寒冬,江河都封上了,根本没地方去弄螃蟹啊!

有人找到张家作坊掌柜,他是一代名厨,名叫葛洛秀。大厨绞尽脑汁,他根据蟹肉色泽、味道,用鸡蛋和鱼肉为主要原料,精工秘制,研究出了一道“吃蟹不见蟹”的菜肴,名叫“炒代蟹”。

炒代蟹端上后,曾国藩看餐桌上清花瓷盘内全是黄澄澄、油旺旺的蟹肉,他先是一喜,品尝一口后,是香气浓郁,便连连说:“嗯!好蟹肉,何来如此好蟹?”

作陪官员如实禀报了曾国藩。曾国藩大为赞赏说:“嗯,吃蟹不见蟹。好!”

于是,曾国藩当时就宣布将其作为直隶官府筵席特别菜品。后来,总督府每逢宴请重要官员,曾国藩都要将推荐此菜,简直广受好评,并一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