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重修府衙焕然一新

淮安府衙与其南面的总督漕运公署、镇淮楼、山阳县衙首尾相连,雄居古城中轴线,总长度约1000米左右。府衙规模宏大,占地近20000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

淮安府衙的大门面南临街,穿过了大门是仪门,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而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即桓门。宋代的时候避讳皇帝名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

一般府一级衙门,都是正四品官衙,淮安府管辖区域大,而且位置重要,朝廷授予三品,但也不是历任知府都是三品。

穿过仪门,经过由黄庭坚所书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御制戒石铭,淮安府正堂门前立着一副长联:

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

权衡淮海,镇守名邦,时时思利国泽民。

告诫为官者必须时刻不要忘记上对朝廷负责,下为百姓办事。

门前有七丈长的照壁。照壁是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

大门上有金字牌匾,上面写着:“淮安府署”4个大字,看起来威严神圣。大门两侧屹立两只神态庄重的石狮。府衙门口有3级台阶,估计也有“连升三级”的美好寓意。

石狮子深厚是两排木质栅栏,栅栏呈棕褐色,应该是类似为了百姓看庭审时的警戒线。百姓观看不能过界。

大堂是知府处理公务的地方,东西7间26米,南北宽5间,深长18米,脊高10米,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堂前大院,东西为六科办公用房:东为吏科、礼科、户科,西为兵科、刑科、工科。

吏科主要负责考察全府官员升迁、降职、调查登记在籍进士、举人、贡生等有功名人士,为朝廷网罗人才。

户科主要负责全府人口、土地、赋税、赈灾等工作。这是最富有的部门,门前的楹联是“赋税须知四民隐,度支应悉八方情”,意思是请户科的官员在征收赋税时,要体恤百姓的艰辛,在统计和支调财赋的时候,要充分调查了解各地方的实际情况。

礼科主要是协助知府管理训导儒学,组织庆典,祭祀活动,组织童生考试,发放试卷、监考等工作。礼科有一面《论语》墙。这里还有一张孔子像,是晋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的拓本,祭孔是每年要搞的祭祀活动之一,主要由礼科组织实施。

兵科主要负责士兵招募训练,组织考试,兵员的输送,马匹盔甲的选购,以及城防等事务。

兵科这里也有一副对联:选兵练勇家邦靖;利械坚城草木威。这里高度概括了兵科的职能和作用。

我国自唐朝以后,在通过科举选拔文官的同时,也通过考试,选拔军事人才。兵科这里保留的是招考武举人的3件兵器,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臂力。

第一件兵器是一张硬弓,弓分12力、10力、8力类型。还有一种等外的超过12力的弓叫“出号弓”,应试的人对于不同的弓号可自行选择,限拉3次,每次以拉满弓为准。

第二件兵器是一柄大刀,刀也分为3种,试刀者要左右舞刀过顶,前后胸舞花,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种叫“石质子”,参加考试的人的石号也是自选,但要求将石质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部力量将石质的底部左右翻露一次,称为“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考试时,凡应试者弓、刀、石必须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的成绩,三号的成绩只过两项视为不合格,即取消第三场的考试资格。

兵科里有一张古代的阵法图,古时用兵,讲究排兵布阵,如三国时诸葛亮摆过八卦阵,还有明清小说中有什么一字长蛇阵等阵图。

这里还存有清朝一至九品武官的官服。与文官的九品官不同的是武官服装的图案都是兽类,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七品为犀牛,八品为海狗,九品为海马。因为明清时官服都绣有禽兽的图案,所以,老百姓对恶吏叫“衣冠禽兽”。

刑科主要负责全府刑狱、诉讼类事务。刑科门前这付楹联是“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意思是刑科在办理案件和量刑一定要秉公执法,公平正义,不要辜负和苍天的厚爱和信任。

这里有封建社会官府使用的部分刑具,有三人枷、行走枷、钉板、木驴、夹棍、镣铐等。还有一种刑具叫“立笼”,将犯人立着装在笼子里,使其动弹不得。还能在这个地方看到死囚犯人的标子。

古代的刑法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上古为“五刑”,秦代最为残酷,汉代稍宽,主要按照萧何制订的《九章律》,唐朝有丞相房玄龄制订的《制唐律》。

工科主要负责主管工程营造,如修筑官署、城防、庵、庙、堂,包括兴修水利、道路、桥梁。

门前有一副对联:兴工为国珍财货;举役有心泽子民。意思是说工科在建设各项工程的时候,要珍惜国家的财力,要心系百姓,惠泽后人。

工科里还有一幅《治淮图》,清朝治整淮河工程也算浩大,但成效不显,这里展示的仅是清代整治淮河的一个局部画面。

这里还有古代用来防洪堵漏的工具,名字叫“卷埽扎子”。这里还有当时河工用来夯实河堤的夯,一般是8个人,一边唱着河工号子,一边一齐用力夯土。

大堂里面摆放着一张府衙老爷办公用的桌椅,知府升堂审案,是封建社会权威的象征,以至延续至今仍有主席台的习俗。

府衙老爷的桌子上,放置了文房四宝、火签筒、惊堂木,旁置官印盒,官印还用黄绸包裹着。桌椅背后是一块儿屏风,这叫海水朝日图,喻指指日高升的意思。

屏风东面的匾额为“勉力为之”,为知府自勉的警句,意思是干工作一定要勤勉认真。

西面是“国脉要冲”,说明淮安府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办公桌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儿牌匾,既不是“正大光明”也不是“明镜高悬”,上面有4个大字“复见青天”。

正堂内有两副楹联是这样写的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另一副写道:到盛怒时,稍缓须臾,心气和平,省却无穷苦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等精神注,自然有个权衡。

第一副对子阐述了官和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只要换位思考,才能勤勉工作,造福一方;第二副对联要求知府言行须“三思而后行”。

府衙正厅两侧放置一些衙门专用的“回避”、“肃静”之类的执事牌,两侧为两组刑具,一般是衙役使用的,都是竹子做的,前面叫跪石,东面是原告,西面是被告。

大堂的西面墙上有“礼、孝、廉”3个大字,东侧墙上有“忠、义、信”3个大字,与西墙上的礼、义、廉相对称,都是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大堂上必不可少的还有两面鼓,一面叫做“堂鼓”,一般知府升堂时都要击鼓,通常叫击鼓升堂,只能敲3下,叫上奉王命,退堂时也要击鼓,但要敲四下,叫谢主隆恩。

还有一面叫做“鸣冤锣”,是供喊冤告状之人击打的,但一般在公堂上是不能随便敲击的。

大堂屏风后面的墙上有3个大字,是“清、慎、勤”,这是出自晋代枭雄司马昭之口,叫“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就是说,要当名好官必须做廉洁、谨慎、勤勉,如果做到这3条,就能治理好一个地方。

府衙的官道两侧有8只石宫灯,寓正大光明之意。月台上左侧有一日晷,作为气象工具。古代没有时钟,以日影计算时刻,右边有个物件叫嘉量。

衙门两侧有牌楼,样子也极为壮观。西牌楼在府市口,东牌楼在报恩寺前各4柱,金丝楠木制成。石础直径可达2米,柱高6米以上,直冲云端。

东牌楼上写“长淮重镇”,西牌楼上写“表海名邦”。毁于清末。整个建筑九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正房,除大门、二门外,有大堂、二堂两进。

从大堂往后面走,就是二堂。二堂上边有一块匾额,上书“筹边堂”,筹边堂最早建于宋代,南宋时期,淮安地处宋金两军的边境,当时的地方官员。经常来筹边堂商讨筹划边境的防务,所以叫“筹边堂”。

大门之前还有楹联写道: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雀噪恐有冤情。意思是告诫官员,不要被表面的繁华景象所迷惑,要体恤民情,关注民意。

屏门的西侧是一对门神,两位都是唐初的大将,一个叫秦琼,一个叫尉迟恭,屏门上方挂着一付“省刑爱民”匾额,这是知府自警的警句。

二堂正面屏风,上面雕刻的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内容涵盖了道德规范的方方面面,这是清代统治者为了教化民众的一种手段,也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涵义。

屏风上方有一匾额,上书“忠爱”两个大字。这是康熙皇帝的亲笔。二堂两边的楹联: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

二堂内暖阁的陈设基本与大堂相近,但二堂里设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东厢房,是知府办公期间休息的地方,也是与师爷、幕僚商议公事的场所,这里还设有一张罗汉床,主要备知府老爷办公休息之用。

东厢房是知府的亲戚以及长随聚会落脚的地方。这里也有一副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见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副楹联也说出了知府与亲友们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寡情薄义的写照。

西厢房,抱柱上也有副楹联,上联是“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这个字是大写的图字,内里有3个小口,外面是一个大口,下联是“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这个伞也是大写的,上面一个人,里面有4个小人,意思是说,师爷本领再大,但要归地方官管辖,为地方官服务,得地方官的庇护。

再往内为官宅之门,入门为上房,为知府等人住宅。上房后有楼,也叫镇淮楼。大堂北为二堂,两堂之间有一座三槐台,建自明朝嘉靖年间,用以镇压淮河水患。

据相关文献记载,该台前后各有两根铜柱,后又柱间还有一铁釜。柱高3米多,周长一米多。

柱上均有铭文,上面镌刻着一些吉利话,前东柱是:神柱既立,妖魑遁藏。六龙骧首,以迎太阳。日鉴在兹,赫然灵光。驾彼鲸波,桂景扶桑。

前西柱是:阴阳之灵,金精之英。立于西点,自天保定。与淮俱安,为淮作镇。神明卫之,上帝有命。

后东柱是:肃将明威,建兹严城。爰立标准,以树风声。狂涛既息,东海永清。百灵来朝,视兹国桢。

后西柱是:桓桓铜柱,植于金城。为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万世永赖,地平天成。皇胆嘉庚申秋八月。

三堂为上房官宅,正面为知府及夫人居住的上房;上房的上面有一块匾,匾上有“清德堂”3个大字,再看抱柱上这副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

意思是告诫官员对百姓能宽待则宽待,大度宽容,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对自己要求不能收贿,收一分钱就表示自己的人品一分钱就不值了。

客厅是知府接待重要贵宾以及与亲朋好友谈话聊天的地方。房梁上有一个近似佛龛的装置,江浙一带的大户人家一般都在堂屋里设立木龛,里面供奉着列代祖宗的牌位,而这个龛里供奉的是一尊“守印大仙”。

东厢房是知府的书房,书房上有“集雅斋”的匾额,这里是知府读书、写字、绘画的地方,也是与文人墨客谈诗论道的场所。

东厢房里还有一张罗汉床,用来知府读书小憩或与友人对弈下棋的地方。

罗汉床边上是一个围屏,主要用来挡风,防止墨汁吹干;这是暖砚,防止冬天时墨汁结冰;西厢房,这是知府与夫人的卧室,上面有“打盹轩”3个字,顾名思义,这是老爷和夫人休息的地方。

淮安府为正四品官,夫人都被封为诰命夫人,这是皇帝赏赐封给官员夫人的特殊荣誉。

夫人睡觉用的床叫“八步床”,这在当时是最贵重的家具之一,显示大夫人在家里的地位。床边上放着的是一张裹脚凳。

上房后面是青玉堂,青玉堂为二层楼房,是知府小妾及子女居住场所。

在漕运总督部院的前面也有一座镇淮楼,这是宋代的建筑,实际上是当时的谯楼,淮安府衙里后院的这座楼,也叫“镇淮楼”,因为淮安又称水城,淮水经常泛滥祸及地方百姓,镇淮两字,又有祈求淮水安澜的愿望。

西路为捕厅署,也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上房。东路为迎宾和游览、宴会之所。首先是祭祀、招待来宾娱乐之所的古戏台、酂侯祠;后为宝翰堂,是知府用来和来宾交流诗、书、画的专门场所。堂之西壁,嵌明摹勒的《娑罗树碑》一通。

《娑罗树碑》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书。李邕少年就走红,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后来他被宰相李林甫杖杀。

这通娑罗树碑原在淮阴县署,后来不知去向。明代隆庆间,淮安知府陈文烛从文学家吴承恩家中得到旧拓一本,沐阳吴从道也是个淮安书法家,世居淮安城内,他认定为原刻真迹,遂摹勒上石,陈文烛为之作跋,并筑宝翰堂收藏。

再往北则是藤花厅和集贤堂,是知府宴客场所;最后是后花园。后花园曲径通幽,是知府及宾客们赏花赏月、游玩之处。

府衙内后部有一园,原名“偷乐园”。知府陈文烛《淮上诗》中有《三月三日偷乐园》,其序说道:

园在公衙后,有亭池、菜畦、修禊之辰,命儿子均圭约其师费以方饮焉。因读丽水终年公壁间碑:“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

天启年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驯,改为“余乐园”。

[旁注]

八卦阵 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九章律 也称《汉律九章》。汉高祖统一全国后颁行的法典。相国萧何依照秦法,适应新形势,制订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

惊堂木 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 惊堂木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堂鼓 又叫做同鼓、战鼓,清朝则叫它杖鼓。鼓框是木头作的,两面蒙上皮革。堂鼓一般有三种规格,鼓面直径分别为22、25、32厘米,鼓高都是33厘米。大堂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

鸣冤锣 为一圆形弧面,多用铜制结构,其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槌。鸣冤锣是专门为了有冤情的人登堂告状所准备的一种专门的鸣器。

罗汉床 是由汉代的榻演变而来。是一种床铺为独板,左右、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榻。这种床可以分为五围屏带踏板罗汉床和三维屏罗汉床。到了中期,前踏板消失,三弯腿一改其臃肿之态;发展到晚期,罗汉床改为三屏,床面得三边设有矮围子,显得异常庄重和讲究。

守印大仙 一般是指专门掌管印信的神仙。但是此类神仙都是由动物修炼而成的,常常是由狐狸修炼成的大仙担任。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诰命夫人 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就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

陈文烛 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湖北沔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历官淮安知府。累迁南京大理寺卿。著有《二酉园诗集》12卷,文集14卷,续集23卷,《四库总目》等。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诗人、大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1067年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朝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10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10年稳任首宰。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曹魏后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事业,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文帝。

[阅读链接]

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惊堂木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级衙门都可以在开庭时使用,一般的惊堂木上都刻有象征权威的图案。

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有5个要好的朋友,朱元璋与他们分手时,拿了一根扁木,锯成6截,每人一截。朱元璋说:“这就作为结拜兄弟的凭证吧!”

后来,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而他结拜的5个兄弟,分别做了武将、知府、医生、教书先生和说书艺人。

朱元璋封官时,把6块木头都加以命名。他封自己的那块木头叫“龙胆”,将军的那块叫“虎威”,知府的那块叫“惊堂”,医生的那块叫“压方”,说书艺人的那块叫“醒木”,教书先生的那块叫“戒尺”。

于是,惊堂木就由朱元璋的诰封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