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标本——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坐北面南。
内乡县衙始建于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县衙坐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
内乡县衙被人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北有北京故宫,南有内乡县衙”、享有“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
元明时期威严的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
内乡县衙始建于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
县衙坐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内乡县衙位于县城东大街,坐北面南。按其建筑规模布局可分为中轴线和东西两侧副线三大部分。
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宣化坊、大门、仪门、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屏门、门房、二堂及两庑、公署院、东账房、三堂及两庑、东西花厅、后花园等。前后院落。
廊庑相接,厅堂轩敞,青砖铺地,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整个建筑群看起来浑然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稀有等方面的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的实物标本。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因为元朝的统治比较腐朽,各处衙门在战火中纷纷损毁无存。至1479年,内乡知县开始重新修建内乡县衙。宣化坊,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宣化坊为一木结构牌楼,面宽10米,高7米,为斗拱式建筑结构,额枋上方为一横匾,面南向书“菊潭古治”4个楷书大字,面北方向书“宣化”两字,意为宣传教化。
封建社会的时候,每月的朔望之日,即农历的初一、十五两天,县令在此宣讲圣谕,教化百姓。这也是古代的思想政治课。
照壁与宣化坊隔街相对,宽约10米,正面绘一状似龙的动物,这幅想象中的动物名字叫“僋”,为神话中的贪婪之兽。旧时官府中均以此画告诫官员们要秉公执法,不要贪污受贿。
县衙大门宽约13米,进深6米,高7多米。明间为甬道过厅,两例稍间房檩下各砌一道墙,将稍间南北一分为二,东稍间前部放一个鸣冤鼓,是供旧时击鼓喊冤所用。
西稍间前部放一站立木笼,用来警告世人遵纪守法。大门两边为衙门前常有的包框式“八”字墙,旧时所说的“八字墙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字墙前列雌雄二狮,雕刻精细,形态生动。东为雄狮子,脚下踩着一个绣球,象征权力和威严,西为雌狮,脚下踩一小狮,象征后嗣昌盛。
八字墙东立有两通石碑,其一是1611年,知县易三才、县承席讲、主簿聂现、典史吴道光4人所立的《三院禁约》碑;其二是1645年,知县胡养素、主簿夏登同所立的《恳恩怜恤》碑。
仪门是通向官宅的第二道大门,所以又称二门。仪门一词取有仪可像之意,因位于大门与大堂之间,是仪门三间,明间为过厅。
古代,知县到任,进衙门署接印,要先拜仪门,行一跪三叩之礼;然后再升暖阁,望北方皇帝的方向拜印,行三拜九叩首之礼。
露台在宋朝时称月台,多由石头或枋木建成,用于演出戏曲,故此,此种露台规模非常大且高,与舞台同义。这个县衙的露台呈长方形直壁式,北连大堂,与大堂互联成为统一的整体。
大堂,也称正堂、正厅等,是县衙的主体建筑之一。大堂建筑在直壁式台基之上,其结构为单檐、飞椽、硬山式。
单檐,是指只有一重房檐,比较简洁明了的建筑形式。飞椽,是清式建筑木构件名称,属椽类之一。位于檐椽之上,向外跳出,挑出部分为椽头,所以叫“飞檐椽头”。
硬山式建筑的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大堂整体宽5间约22米,进深3间约12米,高11米。大堂明间檐柱和抱柱楹联为清代诗人魏向枢的名句: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其意思是说,欺负百姓如同欺负上天一样,也等于欺负了自己,辜负了百姓的希望等于辜负了国家重托,怎么能够忍心呢?
大堂是举行重大典礼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公开审理和判决罪犯的地方。大堂中央设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朝阳图”。
天花为木板或支条装饰而成,组成45个方格,以中间为最大,天花自内向外呈放射状,并饰数圆周形图案,象征天圆地方。在每一方格内绘制一只白鹇,象征知县的第五品的级别。
在天花中间的大方格内饰八卦图案,说明县衙的整体建筑是根据“堪舆学说”而设计布局的。
古代的时候,知县上任在暖阁行大礼后,接印擎事。在此询问六房事宜,有必要的还要列出清单逐一查核。
暖阁前为两块跪石,东为原告石,近似方形,西为被告石呈长方形。在暖阁的两侧,摆放着知县应有的仪仗,即堂鼓、肃静牌、铜锣、铜棍,皮槊、兰伞、清旗等,给巍峨的大堂增添了更加威严的气氛。
大堂露台前有公生明牌坊,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不得徇情枉法,而实际上的用途则是用以宣传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该牌坊后来已不存。
三班、六房,是明、清州、县衙吏役的总称。三班指皂、壮、快班。皂班实际上就是内勤人员,县官升堂,站班执勤的衙役,管理监狱的“牢头禁子”都归这一班;壮班、快班实际上是外勤人员,一管拘捕,一管侦缉,实际上是混二为一,总称“捕快”,俗称“捕头”。六房是指吏户礼兵刑工房。
“六房”宛如朝廷的“六部”,其头目由小官吏担任,称“书吏”或“承发吏”。六房位居大堂露台前甬道两侧,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而后又分前后,吏兵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
宅门和门房位于大堂之后,宅门是通向二堂的屏障之门,故又称之为“屏门”。宅门北檐下置4扇门,只有在上级官员到来,或者知县上任的第一天才可以开启,平时吏役人等进入宅门则由两侧走廊而行,不得穿越“屏门”。
屏门上方面向北方悬一匾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6个端庄凝重的楷书大字。
天理,即指天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人情,指民意,即人之常情。它告诫知县,办案时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符合民情。也就是我们后来要求的法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的统一性。
知县在二堂办案时,抬头可见,久之成为知县办案所遵循的准则。
宅门前两侧各有两间小房屋,名为“门房”,为门子所居。门子职责至关重要,凡出入稿件,必须亲自阅目,书役所禀事件,也要他查问明白才能转禀。并负责注册登记。盘查询问进入内宅的差役等人员。
“门子”,是由知县的亲属或亲近的人担当,实际上他们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与民信息沟通的唯一途径。
二堂又名琴堂,曾为思补堂、双柏堂。琴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之典故。这个典故是说:宓子贱治理单父这个地方时,每天弹琴取乐,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
巫马期治理单父这个地方时,每天星星还高挂在天上时就出门工作,直至星星又高挂天上时才回家,日夜不得安宁,事事都亲自办理,这样才把单父治理好。
后来,县官们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以宓子贱比喻自己,用以称颂自己善于管理和用人,于是他们称县堂为琴堂;思补则为之退思补过之意。
二堂面宽五间约20米,进深三间,约10米,高约10米。二堂中央设公案,两侧置刑具。檐柱楹联为: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为轻。
其意是为官者在执法断案过程中要不分亲疏远近,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在遇到疑难重大案件时,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做到赏罚分明。
这副对联用到“亲、故、重、轻”4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为官者的执法思想,平仄顺畅,恩威并施。这幅对子还有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疑罪减等”的思想蕴含其中。
所谓“疑罪减等”就是没有证据证明你是无罪的,那么你就是有罪的,因为你有犯罪的嫌疑,但是又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县官老爷就会根据你涉嫌罪名应判处的刑罚减一等级判刑。
公署院位于二堂之后,其正面有“穿廊”3间,明间有一黑漆大门,是通向官署后院和三堂的宅门,故称“内宅门”。
穿廊北檐下为四扇花格扇门,作用如同“屏门”。穿廊上部大脊为“过风脊”。
穿廊檐柱楹联为: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副对联意是说,当官从政不要多说无用之话,要时刻省身克己,做事要从整体出发,每一件事都关系到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利益。
穿廊两侧各有厢房3间,东为钱谷师爷、西为刑名师爷办公之所,这里也叫夫子院。夫子院,就是师爷办公的地方。
过去的师爷是由主人自己聘请或从家乡带来,主张“言从则留,言不从则去”,他与主人之间是非常亲密而平等的宾主或朋友关系,属知县幕僚。帮助知县参政议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识、有才华的人,所以包括知县在内都尊称他们为“老夫子”,而他们办公的院子就称为夫子院了。
经“穿廊”便进入三堂院。三堂为县衙主体建筑之一,面宽5间约21米,进深3间约11米,高约10米。室内安装天花呈方格状,格内饰菊花连续图案。
明间置大型桌案,墙挂大理石条屏;东次间和稍间为知县接待官员和商议政事的地方;西次间后都为“更衣室”,西稍间为知县休息之所。
三堂檐柱的楹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非常真切地形容了地方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
花园位于三堂之后,经西花厅可进花园,园内有一亭子,名称“兼隐亭”。并植有松、竹、冬青等植物花卉。这里一年四季,花朵争荣。
县衙后花园虽仅80米长、15米宽,但却体现了小巧玲珑,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致。东侧副线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榜房,在直化坊前照壁两侧,是张贴榜文,公布取录名单的地方。
申明亭,在寅宾馆大门前。1372年,皇帝命地方里邑设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即书写其人姓名事迹于版榜之上。凡户婚、田土斗殴等事,有调解员在此劝导解纷。
寅宾馆,明成化年间由知县所建,是县署接待安置上级官员及客人的处所。此处还建有衙神庙,与西侧的狱神庙相对。
典史廨,即巡捕衙。元代开始设立,掌收发文书,明清掌全县缉捕和狱囚。其廨为办公之地。
县丞廨,为县丞办事之所,设有民皂房。县丞为知县辅佐的官,最开始设于战国时期。后来掌管一县辕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
西侧副线建筑,有旌善亭和监狱和吏舍以及主簿衙等。监狱位于大门内西北侧,其建筑均系砖木结构,房屋低矮,墙壁厚实,房门狭小,窗户坚固。
建筑所用青砖之上,均有“城工”两字,说明当时衙门原材料,均系城工局所造。监狱内分为男监、女监、死囚牢和狱神庙等。
总之,县之长官掌一县之事,县丞与主簿为辅佐官,或由典史兼充县丞、主簿之事务。驿丞、僧道司、学官、医官、阴阳官等,衙门内尚有捕役、民壮、门子、禁子、皂隶、仵作、邮传、经书、清书、攒典等人各司其职。
[旁注]
圣谕 古时候,皇帝下达的命令或者训教臣子的语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甚至与法律一样。如果不遵守皇帝的命令,就会被皇帝以欺君之罪处以刑罚。
堪舆学说 即风水学,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学盛行,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捕快 原来分为捕役和快手,至明清时,则称之为捕快。捕快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称,他们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因两者性质相近,故合称为捕快。
巫马期 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姓巫马,名施,字子旗,也叫巫马施、巫马期。他以勤奋著称。在当官期间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最后累得够呛还没有把自己管辖之地治理好。
钱谷师爷 是专门帮助官员处理财政税收事务的幕僚,必须熟悉复杂的赋税征收和财政核算上的种种系文缛节及陋规惯例,习惯上有关银钱借贷、田亩买卖、兄弟争产、商贾漏捐等民事案件也都由钱谷师爷处理。钱谷师爷的地位能与刑名师爷平起平坐,或者仅次于刑名师爷。
刑名师爷 是专门负责帮助官员办理诉讼案件的幕僚。刑名师爷对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因此被称为看不见的法官。
狱神庙 是封建时期设在监狱里的一种庙堂或神案,它供奉的是所谓“狱神”,故而得名。罪犯刚押入狱中时,或判刑后起解赴刑前,都要祭一下狱神。一般明朝以前“狱神”为皋陶,至清初则换了萧何。
禁子 是指我国古代监狱的看守的职位名称。也叫牢头。禁子的权限很大,入狱之人都由其管理和掌控,如果不给他们一定的好处,他们会对监狱内的囚犯予以打击报复。
仵作 旧时官府检验命案死尸的人,由于检查尸体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古代的封建思想严重,因此一般在检查尸体的时候由贱民或奴隶检查尸体并向官员报告情况,也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法医,清末改称检验吏。
宓子贱 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不齐,有才智,仁爱,孔子赞其为君子。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30岁。曾在鲁国做过官,鲁国君主曾任命其为单父宰,派他去治理单父的地方。宓子贱知人善任,很轻松地将自己管辖的地方治理很好。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魏象枢(1617年~1687年)他年轻时担任刑部官员。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秉公执法、任人唯贤,他妒恶为仇,爱护人民,他忠心耿耿,他体贴民情、关心民疾,他整顿纲纪、惩办贪官污吏,凡贪污受贿官员一经查实或有人举报,他都如实弹劾、严惩不贷,绝不心慈手软、营私舞弊。人民都称他为“魏青天”。
[阅读链接]
说起“杖臀”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从前鞭打犯人时并没有明确的部位,每每掀翻在地,棍子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以致很多犯人被活活打死。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在太医那里见到一幅“明堂针灸图”,他见人体很多重要器官的穴位都在胸背部,这些部位被撞击拍打会有生命危险。他再看图中屁股上的重要穴位就少多了。
因此李世民便在刑罚中作了规定,凡鞭打犯人,屁股是受刑部位,不许打胸背部。至此,“杖臀”成为大多数王朝的定例,只是明代又有了杖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