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重修直隶总督衙门

曾国藩离任后,直隶总督由李鸿章继续担任。李鸿章到任后又重新修复了直隶总督衙门。

直隶总督府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

辕门本是古代帝王巡狩、围猎、止宿在山野险阻的地方,用车子作为屏藩。出人之处竖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的门,称作“辕门”。后来演化成泛指将帅的营门及总督府的外门。

照壁是面对大门用作屏障的墙壁,呈“一”状,两侧用木栅栏与东西辕门相连。照壁是采用须弥座、灰砖压缝、主壁高约5米。壁面北雕有海水江崖旭日东升图案,面对太阳处雕一饕餮图形。

照壁南侧两端各嵌有两块虎头图案的告示牌,以供张贴告示之用。

旗杆在东西辕门南侧,照壁北侧,左右各一根,原为木质。高约十六七米,没有特别的要求。旗杆上端有一方斗,下收上放,可以站人。

旗杆的顶端悬一横棍,上挑一长方形红边白底彩旗,旗心上书“直隶总督部院”6个宋体黑字。

官房又称班房,大门外东西各5间相通,都有前廊,室内南北一铺大炕。古代官署清晨有定期或不定期点卯的规定,所属官吏,每天清晨早5时前,要到衙署门前候等点卯。

文东武西等到卯时文武官员共至大堂外,分班站立,仍是文东武西,听候点名,没有什么事情后方可退出回衙门。

石狮在大门外两侧各一只,石狮的制造与陈列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左雌右雄。狮子头上的卷毛疙瘩有定数,凡一品官员府第和府衙门上石狮,头上前额有13个疙瘩,人称“十三太保”。

总督府因为是一品衙门,所以此处石狮也有13个疙瘩,一品以下每降一级,减少一个,七品以下官员衙署不准摆列狮子。

中路建筑坐落在督府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府正门,是一座黑色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坐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

两根明柱、门槛及6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6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门前两根对称的大旗杆,各高约35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棵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每逢秋冬季节,就会有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在这些百年老树上,形成“古柏群鸮”成为衙内一景。

沿台阶而上进入督府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明清官署第二重门称为仪门。

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其繁文缛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级相当的文武官员来衙门,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

品级低下的官员来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自仪门沿甬路北60余米,便是总督府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府的中心主体建筑。

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

总督府大堂,5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堂前有抱厦3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

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

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是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皇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

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岁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

这些匾额内容分别是:“圭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枯”;“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

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留下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篇即是官溉。

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质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3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从清朝开始,各级衙府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特别要求,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式结构。

直隶总督要是坐堂理事,就会面对此坊,戒铭时就在眼前,便可告诫自己在处理政务过程中,必当公正廉明、廉洁自律。

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

衙府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办公室,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庑廊相通。托檩、廊檐、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

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府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出入内宅的必经之路。

三堂的楹联是唐执玉手书的:“将勤补拙,以俭养廉。”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为官勤廉的写照。

唐执玉是1703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的进士,1729年,担任直隶总督。因为唐执玉深得雍正皇帝的赏识,这副楹联历届总督都不敢更换。

四堂也称“上房”,是总督及眷属起居的地方。这里官气很淡,清静幽雅,花木扶疏,生活气息很浓。四堂的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

院北正房供长辈们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们的住处,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孝道”。房屋之间以回廊相连,成为府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

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很好,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这里可以算得上是府衙老爷们的养生之所。

督府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

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的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该府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个皇帝,总共经历了180多年历史,直至清帝退位才废止。可算得上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旁注]

屏藩 本义是指屏风和竹木编织的栅栏。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栅栏是有阻隔的作用。这个词还引申为疆土的意思。

点卯 旧时官署衙门卯时,也就是早晨5时至7时开始办公事。官员查点人数时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

十三太保 晋王李克用有13个义子,都被授授予太保官衔。他们是五代时期后唐的13位著名将领。李存孝是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因排行第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他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可谓是勇冠三军,百战百胜,因功被封为飞虎将军。

万民伞 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万民伞在清代,地方官离任的时候,这个地方的绅商都得表示一点挽留的意思。官员得到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

孝道“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当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尊祖敬宗;二是传宗接代。传统孝道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内容,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唐执玉(1669年~1733年),字益功。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浙江德清知县。他是一位清廉的官员,在很多地方做官时都深受百姓爱戴,唐执玉是成功弹劾大贪官和珅的总督,深得嘉庆皇帝的信任。

[阅读链接]

据说,直隶官府人菜肴,后来衍生出100多道,其中的招牌菜之一的“李鸿章烩菜”就是以清朝辅国重臣李鸿章的名字命名的菜品。

1896年,李鸿章奉慈禧太后的旨意出使欧美,在外数月饮食不适。回到直隶总督府以后,官厨董茂山等人为他专门制作的一道烩菜,并在其中加入了保定府三宝之一的槐茂甜面酱,李鸿章品尝后竖起大拇指称赞,“好厚重的酱香味!”

此后,“好厚重的酱香味”也成了直隶官府菜的典型特点。甚至也有业界专家称“直隶官府菜堪称我国官菜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