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宗将霍州署衙改成离宫

霍州署衙在唐宋时期修建的主要建筑经历了一次平阳地震,就几乎被夷为平地了。这一年是1303年,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是当时的皇帝。

孛儿只斤·铁穆耳是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的第三子,他是元朝比较少有的开明君主。在他当政期间,减轻了税负,肃清贪官,让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元成宗在努力处理国家大事之余,也偶尔需要放松一下精神,他出游去霍州,就选择霍州署衙作为离宫。

皇帝之所以选择霍州修离宫,是因为古代霍州地处交通要塞,南有白璧关,北有韩信岭,向来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兼有行政职能、军事职能、驿站职能的重要衙门。最重要的是因为境内有大量驻军,皇帝住到霍州有极大的安全保障。

霍州的离宫是由当时的监州失剌不花和知州李伯渊在1304年主持重新修建。

修建离宫时,首先修建的是霍州署木牌坊。在木牌坊的正前楣额上写“古霍名郡”,两侧楣下左书“平理”,右写“保厘”。

“平理”意为审案断案,处置纠纷与维护社会稳定。“保厘”就是现在的税收工作,征钱纳粮充盈国库。牌坊面北上楣写的是“保障三城”,意为古霍州管辖霍邑、赵城、灵石三城。

木牌坊边上是代表皇帝威仪的“二龙戏珠影壁”。一般官衙里影壁上的图案大都为麒麟或者饕餮,麒麟图案有祈福纳瑞的意思,饕餮有警醒官员的意思。而只有霍州署衙因为作为皇帝的离宫而有如此与众不同的双龙戏珠图案的影壁。

值得一提的是霍州署衙的大堂。署衙大堂是知州审理案件的场所。在大堂前方是一个大约600多平方米的宽大长方形平台,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20米,名叫“月台”。

州署大堂前修建月台,一方面是为了州署大唐的基础坚固,起到保护地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为群众能观看官员审案提供平台,起到看台的作用。

月台的南沿边伏卧石虎、石狮各一对,雕像均为卧姿,雕像已经是面目斑驳。狮虎均用卧姿。

霍州署衙大堂配有如此大的月台,而且月台还高于周围地面一米以上,这在全国地方署衙大堂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大堂内结构布局严谨,采取了三面环墙,一面开放的半栅栏式结构。,大堂正中是一扇巨大的松鹤红日屏风,正上方悬挂“正大光明”金字大匾,屏风前安放一面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审案桌,红裙黑面。左右两列分列着衙役的仪仗和几顶管轿。

大堂面宽5间、进深5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3间悬山顶四椽亭。大额明间跨度极长,看起来雄伟壮观。

转过大堂屏风,在屏风后可以看到,就在知州审案的头顶之上,即大堂后槽的额枋中间,安放着一根两米长,直径为0.3米的半截木头,与两侧额枋的材质不同。

这一截木头叫“茹茹木”,是一种低矮灌木,一般很难长大成材,但霍州署衙额枋中间镶嵌的这根茹茹木却能长到直径0.3米,而且材质长直,实属罕见。

修建者将这一截茹茹木安放到知州头顶这个特殊的位置,另有更深的寓意。茹茹木由手指粗细的灌木成长为伸臂才能合抱的圆木,需要经历多少风雨和时日,希望以此告诫官员创业艰难,必须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方能上不负天、下不负民、中不负自己的良心。

元代修建的大堂,从它的建筑风格上说,大堂的上下左右毫不雕梁画栋,彩绘墙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朴实无华的感觉。

整个大堂看起来既宽敞又明亮,它所有的柱子,均不抛不炫,粗就粗细就细,顺其自然,也符合蒙古族人那种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霍州署衙大堂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大堂第二道门后,有一道大门,叫做仪门。在仪门后有一座戒石亭。这座亭子的南楣书“天下为公”,北楣书“清慎勤”。原设亭的地方立着一块儿石碑,后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

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虚,上天难欺”。其目的用以告诫官吏,不能贪赃枉法,要重视百姓,如果不能为百姓做主,上天都难容你。

[旁注]

离宫 又称行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麒麟 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

额枋 额,是匾额。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额枋是梁柱上用于联系、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

元成宗(1265年~1307年),原名孛儿只斤·铁穆耳蒙古帝国可汗,元朝第七位皇帝。1294年即皇帝位。他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使元朝短期内复兴。

屏风 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

[阅读链接]

旧时称官署为衙门。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衙门的别称是“六扇门”。

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长官和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

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做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