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皇宫缩影的古城衙门

平遥古城由纵横交错的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蚰蜒巷构成。按照我国封建社会多年形成的惯例,官府必位于城的正中轴线上,平遥县衙也不例外。

然而自唐宋以来,由民间俗神“八蜡”的第七神“水庸”演化出的城隍爷,随着城池重要性的增强而越来越受到推崇。被道教奉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兼领阴曹地府的狱讼。官府也尊其为城池隍壕的守护神。

这样,县城里有了“阴、阳”两所衙门,按照“天人合一,尊天为上”的礼制,县衙只有屈居下首了。

1346年,元代统治者把县衙署建在城中线的西侧。

1369,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从宗教信仰上强化军民将士的王者心理,大行封赏天下城隍。诰封京都、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之城隍为“王”,全国各地府衙所在地的城隍称为“公”,州衙所在地的城隍称为“侯”,县衙所在地之城隍是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

不久,朱元璋又令各地供奉城隍时,以所在地的地名冠于城隍之前为神名。并要求府、州、县官上任时,须先祭拜当地的城隍,并设司拨银定期祭祀。自此以后城隍庙居于县衙之左,也就成定规了。

在平遥县衙的衙门外,左有观风楼,右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座、牌坊1座、大堂5间、宅门3间、二堂5间、内宅5间、大仙楼3座。仪门外之东西厢房各7间为赋役房。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

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土地祠、寅宾馆、侯祠、粮厅和花园。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

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的楹联为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二堂楹联为: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从楹联内容可见当时的官场,一方面体现了为官者时时自省;另一方面也在标榜官民一家。

县衙大门外隔道相对原有一处照壁,本是遵循民俗所建,所以照壁以南称为“照壁南街”。县衙大门外右侧有“申明亭”,原修于1620年。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州、县修申明亭,凡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必须先在申明亭由各里长调解,调解无效者方可具状击鼓。实际上申明亭就是一个民事调解处。

申明亭的设立也是明朝初年对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解决了千百年来县太爷被民事纠纷所困,无法脱身去整治、发展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业的陋习。

大门廊下架设登闻鼓,立于洪武初年,百姓可击鼓上闻,申诉冤屈。大门外东原有“彰瘅亭”一处,初建于1620年,是彰善瘅恶、端正社会道德风化之所。

县衙署大门以里,仪门以外,两厢就是赋役房。据1707年《平遥县志》记载,这里原是1591年,知县何其智在东侧修的3间“寅宾馆”。1620年,知县杨廷谟在仪门外两旁修7间赋役房,应共计10间。光绪年间的《平遥县志》的“县治图”上,也绘着赋役房,每侧为5间。

赋役房,就是县衙收取赋役钱粮的办事处。明清时期国家财政来源于向农民收取的田赋和丁银,田赋按农户拥有的土地以亩计收,丁银按人口计收。多数农民只能交纳粮食,无法折交银两。

国家征收赋役钱粮集中在秋收以后,当时收缴数额大,运输工具落后,只能肩挑、马驮、车推,为了尽快完成,县衙事先排定各坊里上交赋役的日期,集中在此地办理。

赋役房以北,两侧各修有一间小房,东间为灶火,西间为柴炭,供衙役人等自己烧水、做饭。

仪门即礼仪之门,建于1619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必须上下有别,不可乱礼逾制。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

中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回衙、恭迎上宾、重大庆典时方才开启。平时走两侧便门,两侧便门东为“人门”,西为“鬼门”。一般人两门皆可出入,唯提审、押解犯人,必须走鬼门。

穿过仪门,就到达了大堂院。此处庭院宽敞,配有月台的大堂巍然高耸于正面。东西两庑各有房11间,统称“六部房”。初建于1619年。六部房之名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省六部”制。

各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为皇帝执掌不同方面的统治职权。使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井井有条。

为适应这种完善而严格的行政程序,各省巡抚衙门、府、州、县衙,都按六部形式设置对应的办事机构,即“六部房”,也称“六房”。

“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东边是吏、户、礼房,一般由县丞分管,西边是兵、刑、工房,由典史分管。清代中期后,县级“六房”已不再单设机构了,虽不成建制,但吏员对六房之事仍各有专司,衙署中的各种文札、档案、账簿、器物等,仍按部别分别存放保管。

六部各房在明清时期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能。

县衙吏房的主要职责有:

一是整理记录本县历任官吏的政绩和本县的特大事件,及时呈报上峰,当然是上天言好事了。同时,协助知县对本衙佐杂人员进行考核,奏销工食银等。

二是调查登记在籍进士、举人、贡生等的家庭出身、品端德行、学识造诣等,上报府台,有的还可能转至督抚衙门、吏部衙门等,供补官吏时参考,使各种人才能够引起朝廷的注意。

三是调查本县人士在外为官的情况,以便载入史册,为本邑在外为官者出具必要的证明文书。同时也便于同其在乡近亲协调好关系,相互予以关照。

四是承办捐纳官衔、封荫等事务。

户房的职责有:

一是稽核全县各里甲的土地、人口,分配及收缴田赋丁银。收缴的钱粮按照布政使或府台指令,大部分征解上交到指定地方。留存本县部分移交“钱粮库”,由县丞管理,知县支配。

二是负责本县常平仓、丰备仓等县直粮仓的藏贮调用。组织各乡里交的社仓、义仓,管理集市,缉查私盐。

三是保管朝廷钦定的度量衡具标准件,管理社会经济贸易秩序。户房对收回的零散银两,上交前要熔铸为官银元宝,一般分50两、10两种,铸造模具户房保存,成色也由户房监制。然而明清两代铜钱币不得在县衙浇铸,由中央户部“宝泉局”统一浇铸,清康熙年间又特准各省设局铸造。

四是根据知县指令,办理赈灾恤贫事宜。

礼房主管礼制、庆典、科考等事宜:

一是主持、组织全县的重大庆典、迎诏迎宾仪礼,组织文庙、武庙、城隍庙、邑厉坛、社稷坛等官祭仪式。组织乡饮酒礼、迎春神牛酒席等常规礼仪。

二是安排“县试”的后勤工作。主管县试的命题、阅卷、录取。还主管县学及全县的社学、义学,监督教学情况,端正生员礼仪。

三是联系生员参加府台复试、省城乡试,安排廪膳生员的廪粮、赴考费用。派人为中式生员家中赶送喜报,组织为公车会试举子的送行仪等。

四是随时在彰瘅亭张榜斥恶扬善,强化儒教礼制,引导社会风气,制订乡规民约等。为进士、举人、义士、孝廉、烈女、节妇等进行申报、树立旗杆、修建牌坊、镌刻碑铭等,以彰优笞劣。承办捐纳功名手续。

明清时代平遥没有常驻兵营,只在城西南20千米的普洞关设有巡检司,由一名巡检统领,有捕兵49名,均为本邑青壮年。他们守护关卡,盘查行人,维持社会治安。由兵房胥吏联系他们。偶有军队过往,也由兵房接洽。

兵房还负责监造兵器并负责大堂西侧“武备库”的保卫工作。一旦政局不稳,县衙奉命办团练,也由兵房承办具体事务。“三班衙役”的管理操练、选送武举人员,也属兵房负责。

刑房的主要职责有:

一是负责审案文书的记录,负责整理归档,为知县查找国家刑典中的适用条款。根据县太爷指令,书写对有关人犯的拘传、查抄、起赃、传唤证人、封产、判决书等有关文札,以及大案初审的上报案宗。

二是管理监狱,监造并保管刑具、戒具。

三是誊写朝廷新颁的法令、禁令及上司下达的通缉令等,张贴于城门、市井、交通要卡,晓谕百姓。

四是组织医学值司人员为人犯诊断,核实伤情病情。率领仵作验尸取证。

工房主要职责为组织维修衙署、城池、官祀的庙宇坛台,修造官立牌坊,监修重大水利、桥梁、关隘工程。承办官银元宝浇铸,打造兵器、刑器。派员带领民工赴上级指定的重大工程工地完成劳役。

六房的职能基本上概括了明清时期知县的主要职责,大致可以归纳为:管理田丁,征收税赋,劝导农桑,兴修水利,维护礼制,兴学育人,审案断狱,赈灾恤贫,维持治安和镇压反叛。

[旁注]

城隍 又称城隍爷,在道教里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绎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

銮驾 又名銮舆,古代专指皇帝的车驾。后来此种叫法逐渐演化,由古代帝王出巡的仪仗队伍简化而成。与其相近的词汇有:銮舆、辂车、銮辂、銮跸、銮轩、皇舆、皇驾、玉辂、玉銮、宸跸、宸舆、日御、日驭、日辔等。

三省六部制 自隋唐以来,在皇帝专制下的中央政权机构内,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明清时期更突出了尚书省的行政职能,设“吏、户、礼、兵、刑、工”6部,各部正职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进士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这一称呼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也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举人 本意是指被荐举的人。汉代取士,并没有考试制度,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期设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的人,通称举人。到了明清时期,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也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孝廉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

团练 我国古代地方的民兵制度,在乡间的民兵,也称乡兵。源于周朝时的保甲制。唐代设有团练使一职,类似民间的自卫队队长,来管理团练事务。宋代置诸州团练使,北宋苏轼曾任黄州团练副使。明代取消团练使,改以按察使、兵备道分统团练诸务。

八蜡 我国古代人民所祭祀的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民间仍视八蜡为除虫捍灾御患的神祇,祭祀于八蜡庙。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

宝泉局 清朝钱币铸造局的名称,位于北京,是明清户部所属铸造钱币的工厂。清代宝泉局下属东、西、南、北四作厂,全部位于东城界内。东作厂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是一方形大空院,东南角为两进院官厅,其他场所零星布置四五座小房,1750年以后多次改建扩建,但官厅的位置仍在原处。

[阅读链接]

“明镜高悬”这4个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关于这4个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呢!

在汉代刘歆编撰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最初来到咸阳宫时,有一面方镜,让他倍感惊讶。

镜子方圆约1.3米,高约2米,反正面都可照人。有人前来照镜,镜中的人影是倒着的。如果把手捂住心脏部位,就会看见肠胃等五脏。

如果来的人有疾病在内,掩心照镜,就会知道疼痛的地方在哪里。秦始皇曾经用这面镜子照宫人,心存不轨的人都会被杀。

后来,人们就以“明镜高悬”来比喻官吏们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或办事明察秋毫,公平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