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唯一设有卷棚的县衙
我国古代各级官署衙门超过20000座,但残存的只有7处,其中县衙仅有3处。叶县县衙在建筑年代、现存规模、古建完好程度等方面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均位于前列。
叶县明代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规格也比一般的县衙要高。尤其是卷棚的设计,更是独树一帜。
卷棚是源于古代宫殿、庙宇中拜殿的建筑形式,而用于衙门就成了居官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这里的卷棚便是他们高级别官衔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叶县县衙还是我国现存县衙中唯一有卷棚的县衙,特别是卷棚与大堂前檐连接处所采用的“天沟罗锅椽勾连”搭接法,在我国古代木作技术中更是罕见。
在县衙大堂卷棚的匾额上,赫然书写着清末才子于右任手书的“天地正气”。大堂的匾额悬挂着“明镜高悬”。
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咸阳宫有方镜,人有疾病用来照之能知病之所在。人有邪心,一照能洞察。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杀有异心者。
卷棚两梢间的楹联为:山色壮金银唯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官要不贪,百姓之福。这里面的典故,出自于《左传》。
作为高级别官衔的标准,卷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为官者引以为荣的资本,在叶县县衙悬挂这样的楹联,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实际上是在提醒,不管官做得再高,也要严于律己,亲民爱民。唯其如此,才能拉近“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
与大堂楹联“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正对着的是跪石。这样的设置,一方面申明为官者严格执法、主持公道,若不是这样,愿意接受一切处罚;另一方面则告诫涉案人员要遵守法纪,实话实说,否则天理难容。
肝脑涂地语出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重修后的叶县县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整座建筑由中轴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三堂、狱房、厨院、知县宅、大仙祠、虚受堂、思补斋等建筑。
大堂、二堂、三堂,屋面都是兰瓦兽脊。大堂前的卷棚,主体采用天沟罗锅椽勾连搭连接的做法,是我国古代高级别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孤品。厨院的主要建筑包括灶房两间、厨房两房、储藏室一间、东西饭堂各3间。
在叶县县衙有一个镇衙之宝,它就是编钟。这套编钟是2600年前春秋中期铸造的,共由8枚缚钟、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近0.6米,最小的一件通高0.168米,每口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
这套编钟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组合式编钟,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
除了价值连城的编钟外,县衙还存有其他文物300多件,其中包括青铜升鼎、《幽兰赋》碑刻等数十件国家一级文物,而《幽兰赋》碑刻全碑12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所书,是最能代表其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的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宽1.28米,厚0.2米。该碑是后人在修复县衙清理地基时,在发现大堂前甬道正中发现的。
据明嘉靖《叶县志·公署》记载,“戒石亭在仪门内”,而修复的叶县县衙正是1369年所建。作为明代县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与史实记载吻合。
“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3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是为官警句,来自后蜀主孟昶,他自己“骄奢淫逸”,却立志整饬吏治,于是在941年亲撰《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按史书记载,立戒石铭始于宋代,由宋太祖赵匡胤首先提倡。宋王朝建立以后,赵匡胤总结后蜀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取后蜀主孟昶《戒谕辞》中的4句,令全国各级官员作为诫谕。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给各个郡国。至南宋时期,1132年6月,宋高宗颁黄庭坚所书写的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于座右,以为晨夕之戒。从此,黄书《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大衙,流传越来越广泛,成为官场上的名言警句。
至元、明、清时期,戒石铭未有更易,但形式上有所变化。
宋代人将《戒石铭》碑置于座右,明代人则置之于甬道,并在碑阳镌有“戒石”两个大字。至清代前期,人们又将《戒石铭》以碑亭形式移置于大堂正中甬道,“戒石”两字也被“公生明”3字所取代,后又将立石改为牌坊,仍照石刻字样书写铭文。
《戒石铭》的设置,有取古人“刻于盘盂,勤于几杖,居有常念动无过事”之意,是封建皇帝对地方官员申明约束,使其感激自励,远罪迁善的一种手段。立于大堂前,使署内人员于出入之间,特别是审理案件时举目可望,以达到时时自省的效果。
但是实际上,这种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碑刻,只是一纸空文。它根本就挡不住一些官员对利益的强烈欲望,虽然历代都有对贪赃枉法者的处罚,可贪赃枉法者依然很多。
在二堂屏门上方有金字大匾“清慎勤”。“清慎勤”出自宋代吕本中,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亲笔御书,敕令悬挂于全国各府、州、县。为的是匾联互为映衬,时刻警示衙署工作人员,为公应清廉勤勉。此外,还有“清慎勤”出自清康熙皇帝御书一说。
有了明镜高悬、清慎勤,自然就有了三堂匾额“清如镜水”。但这匾额,能照出官员的外在,却很难让他们是否言行合一。一些官员在这样的匾额下看似清正廉明,也表现出爱民如子、不徇私枉法,但背地里却另一副面孔。
衙门楹联用以明志。楹联本是一种文化,但放在县衙里,就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文化,即政治文化。
明朝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和倡导发扬中国文化,楹联艺术是其中一项,他倡导楹联艺术,开一代风气,对明代乃至其后楹联发展有很大作用,被称为“对联天子”。
衙门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跟风楹联。但其自身的特点,又使衙门楹联有着自己的特色。
无论做得怎样,无论如何贪赃枉法,表面上,古代官员是十分重视在百姓中的口碑的,贪了也喜欢落个“廉洁奉公”的美名。如何获得这样的美誉?借助楹联这种独特的文化来表白自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晏子春秋·杂下》中指出,廉洁是当官执政的根本大事,“居官之所侍者在廉”,由于历朝重视,清正廉洁逐渐演变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并作为道德范畴为人们广泛接受。统治者为了达到安邦兴国的目的,都十分重视这样一种道德文化教化人的功能。
叶县县衙的大门楹联为: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此联是由清代官吏欧阳霖所做。当时欧阳霖做这副对联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既然做了百姓的父母官,就要关心百姓痛痒疾苦,就要光明磊落,敢负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应该说,欧阳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按叶县有关记载,欧阳霖在任6年,办义学、修县署、定八景、纂县志,为叶县做了不少好事。
此外,在虚受堂和思补斋也都有楹联。这两个处所是知县在受到上级表扬时面对荣誉进行反思的地方,又紧邻接待地方名流乡绅的场所。
叶县县衙所有的建筑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三堂两侧廊柱上有一副醒目而特殊的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以有限的两个字的变化来开启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世界上一切可气、可怒、可恨的情绪都随着这有限的两个字而融化了,多了一分恬淡和平和。
[旁注]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我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35卷。汉朝以后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由左丘明著。
编钟 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孟昶 晋朝尚书仆射,孟昶和二刘、何无忌等配合武陵王、毛璩平息桓玄篡位,官至尚书仆射。孟昶是品行高尚、守节尽忠的正直名臣,有很高的社会威望。
《晏子春秋》又名晏子使楚,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名婴。《晏子春秋》共8卷,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他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叙事简约,理论畅达。
宋哲宗(1076年~1110年),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的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
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两字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阅读链接]
关于三堂中间的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不仅颇具哲理意味又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据说,这副对联原本已经遗失,后人所知此联是因叶县的一位老先生。
据说,在20世纪初期,老先生只有12岁,当时跟随身为秀才的爷爷去县衙见知县。当时他亲眼见过这副楹联,爷爷硬是让他背了下来。
这副楹联究竟是谁的手笔?现已难查证,翻看叶县历代职官简表,仅老先生来到县衙的民国年间,叶县就有两任县官,一任是邓良才,一任是秦起忠,但即使是这两人,是否就是他们的手笔?是否是前任的手笔?因无确凿记载,后人已很难说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