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县令章炳涛与内乡县衙
内乡县城有座富丽堂皇的清代县衙,传说是光绪年间县令章炳焘所建。1892年,章炳焘出任内乡县知县。
此时的章炳焘刚20多岁,他少年得志,为人虽狂不躁、从谏如流、机警果断、秉公理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都说清朝县官上任就干3件事:宴宾、放告、祭祀孔庙。作为新任县令章炳焘也不例外,所谓的宴宾,名曰:入乡问俗,体察民情。实谓满堂朱子贵、宴上无平民。县官与土豪乡绅借机互相摸底、捧场以便日后相互利用。
这天,章炳焘顶戴花翎、身穿锦袍,大堂宴宾。酒过三巡,章炳焘起身说道:“学生一介寒儒,十年苦功,一步侥幸,做这百里诸侯,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今请诸位共济一堂,实攀鼎力相助,致使卑职任期内,盗强敛迹,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负皇天后土。为此,席间即兴,敬请诸位为大堂悬一匾额,章某朝夕睹之,日有遵循,铭之左右,勤于政事”。
说完这番话,命书吏将金边红底木质匾额抬了出来。
席间坐客见章炳焘如此举动,只以为章炳焘是谦谦君子,齐声称赞道:“父母大人虔诚礼让,吾辈衷心拥戴,大人两榜进士,临幸小县,万民不世之福,我等才拙词陋,还是大人亲笔书之,让我等一饱眼福”。
章炳焘笑了笑说:“承蒙诸位抬爱,炳焘献丑了”。言毕,握笔在手,饱蘸金墨,奋笔疾书,“天理国法人情”6个醒目大字,跃然匾上。
“好!妙!高!”赞叹之声如雷轰耳。章炳焘放下金笔说道:“在位多有笔墨者,胜炳涛十倍,务请当众评点斧正,章某当洗耳恭听”。
“哪里哪里,大人才高八斗,字若千金焘,就是王羲之在世,也望之有愧了!”
席间坐客,大都是攀龙附凤之辈,哪个不捡恭维话讲。
章炳笑道:“听在位之言,章某实感汗颜,字同千字,这么说‘天理国法人情’该值六千金了”。
“六千金何足为多,这6字意境深邃,渊不可测,万金也不为过也!”
“对对对,万金也不为过也!”
“好说,好说!以在位之言,万金有过,千金可值,章某初临贵县,行囊羞涩,县衙大堂破败不堪,炳焘欲要修缮,以行政事。国库空空,县小山穷,民不聊生,诸位慧眼识真金‘天理国法人情’6字,以千金之数当堂拍卖,望在位资助一二”。
章炳焘说完,在座的各位富豪乡绅该说的不说,该吃的不吃,该喝的不喝,面面相觑,大家汗都下来了,一座大堂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大人美意,在位盛情,多少不拘,区区千金,有何难哉!穷代书杨东生为修县衙敬献纹银10两”。只见一位长袍儒巾的老者,鹤立鸡群,当先立下字据。
谁心里都不傻,自己要想在内乡县混下去,得罪不起姓章的这个父母官,所以,大家就只好忍痛割爱,捐了银子。瞬间千金之数,已是绰绰有余,章炳涛一一拜谢,还拱手将这些乡绅们送出衙门。
章知县会绅宴后,便是谒拜孔庙,地方上照例要唱三天大戏,表示欢迎新官到任。开场戏是《天官赐福》,拍县太爷的马屁,绅士们恭请县太爷点第二出戏。
章炳焘见那些绅士们尽是满脸皱纹的糟老头子,又多半没有学位功名,灵机一动,点了出《祭头巾》。
剧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书呆子,大年三十夜里,摘下头上儒巾。供在“天地君亲师”灵位前,焚香顶礼,祈祷早日送去头巾,换来乌纱。绅士们明知县太爷是借戏讽刺嘲笑他们,一个个哭笑不得。
戏班里又捧来点戏用的戏单,请点第三出戏,章炳焘虚让一句:“请诸位年兄点吧!”
坐在他身后的杨东生,伸手接过戏簿子,翻了两页,手指一点说:“就唱这一出吧!”
戏一开演,绅士们都吃惊了,原来杨东生点的是《打面缸》。这出戏讽刺县官好色,说一套做一套。大家看了大呼过瘾。
忽然有人发现章炳焘的座位是空的,众人顿时收敛起笑容,担心点这出戏的人得罪了官老爷。只有杨东生哈哈大笑说:“诸位不要担惊,我敢打赌,3天之内章炳涛定然请我吃酒”。
这也是给章老爷一个下马威,杨东生看出来这个年轻的老爷不是心胸狭窄的人,所以才敢点这出闹剧。
那个带头点戏取笑县官的杨东生,祖居内乡赤眉以北蚌峪小村,家道贫寒,幼读孔孟,聪颖过人,怀才不遇。
自中了秀才,便立志不在功名仕途上进取。由蚌峪迁至内乡北大街,做了一名代书,为百姓申冤诉苦,排忧解难。凡来找他写状纸的,富有的,大索银钱;贫穷者,分文不取。
由于他写的呈子惩恶扬善,奇巧难辩,百姓称快,邪恶胆寒,世人送他个绰号:“铁笔铜豌豆”。纵然是官府豪强对他这个咬不烂、嚼不碎的“铜豌豆”无可奈何。
县令上任后3天内,需坐在大堂,告示全县军民人等,有苦诉苦,有冤诉冤。这一天,衙门口闹闹嚷嚷,击鼓喊冤的人接连不断。
第二天,来告状的人就更多了,而且变了新花样,第一天是口诉,第二天都是手捧状纸,跪在堂前,不吵不闹,雅雅静静地。
章炳涛升堂审案,他看了好几张状纸,发现状纸写得很好,原告被告都有理,难以下判。
细心辨认,这些状纸都是出自一人手笔,这才恍然大悟,看来是有人故意要难为我一下,八成就是那个叫杨东生的人干的,不会会他恐怕不行。于是章县令传呼退堂。叫过陈师爷说:“陪本县见那杨东生去”。
“杨代书在家吗?”杨东生听到声音,知是衙门陈师爷,忙起身相迎,见陈师爷身后还跟着一位青衣小帽,刚上任的内乡县令章炳涛,慌忙以礼相待。
献茶已毕,章炳涛首先发话:“杨年兄,卑职到任内乡,已闻年兄士名,募捐一事,足见你我肝胆相照,然而,章某学识浅薄,处事鲁莽,还望杨年兄不吝赐教,以不负圣恩民望”。
杨东生笑道:“哪里哪里,杨某一介寒儒,岂敢指教父母官,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大人谦恭待人,礼贤下士,东生不敢不以肺腑相交。”
“大人在大堂卖匾,募捐修衙,大人给人以刚正之气,孔庙点戏,大人又使人有清高之感。刚之有余,柔之不足,身为父母,虽有忧国忧民之心,难履治世理家之才也!以德化民民自顺,以法治世盗自畏,心底无私邪难侵。大人两榜进士,学识渊博,东生还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望大人谅之”。
“听君一席话,立我平生业”,章炳涛一边赞叹,一边恳请杨东生进衙共事。可是杨东生却没有答应。
从此,章炳涛像换了个人似的,把目空一切的样子彻底收起来了,他平易待人,潜心为官,不时杨宅就教,在任九载,颇有功绩,为民称道。
[旁注]
顶戴花翎 是指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
纹银 全称为“户部库平十足纹银”,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清廷规定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均须按成色折合计算。纹银并非实际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包括关平、库平、市平、漕平等种类。
天官赐福 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也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每年天官赐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旧时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后来改编成一出戏剧用于舞台表演。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他擅长书法,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著有《兰亭集序》。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阅读链接]
关于县令章炳涛,民间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事迹。
比如,传说居住在大桥的周某一家因为家贫,把女儿分别许配给不同的人家。章炳涛非但没有怪罪周某,还为周某出谋划策,从而成全了一桩美满的婚姻。
周某女儿17岁时,三家男方要娶,定了同一个日子。眼看婚期临近,周某内心焦急,觉得不妥,便提前来到县衙投案。
县令章炳涛听后,便给他出主意,让他命女儿诈死。看看三方迎亲的人谁能将此女接去安葬。
前两家接亲,见新娘死了,都不肯安葬,自行走了。最后这家来接亲,虽见新娘已死但仍坚持要把人抬回去。足见其真心不二。最后,周某将此女许配给第三家完婚。